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生态伦理问题若干思考_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生态伦理问题若干思考_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生态伦理问题若干思考_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生态伦理问题若干思考_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西部大开发

摘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拟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分析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生态伦理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借以引起人们对生态伦理问题的关注,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大西部。

关键词:西部地区;广西;产业转移;生态伦理

Abstract:Today,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generally a major concer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tak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analyzes the eco-ethi-cal issu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undertaking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the eastern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proposes some constructive comments to raise awareness of eco-ethical issues,to advance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make the great west more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Keywords:the western region;Guangxi;industrial shift;ecological ethics

改革开放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一直很缓慢。2004年6月,随着9+2省区《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协议各方按照市场原则推进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找到了拉有效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即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某些劳动密集的、生产传统产品的低成本产业逐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东部产业转移政策实施以来,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参与国际国内制造业生产分工的机遇,促进了西部地区工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在陶醉于急速上升的工农业等产值数据时,也不免让人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感到担忧,对西部地区的生态伦理问题的思考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重视生态伦理原因分析

1.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决定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就广西来说,广西地处西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穷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广西的56个县和1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就有28个县是属于国家级的贫困县,占全区县总数的41%。广西森林、矿产等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拥有量少,而且这些资源大多处在远离大城市的深山、石山、石漠、岩溶等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难度大,开发后对环境的修复水平低,容易引发自然灾害和生态失衡问题。

2.人们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西部地区由于教育落后,对生态伦理重要性的宣传和普及不够,人们环保意识低,往往把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和各种自然资源当作是自然界的免费赠品,只知道索取和追求利润,不知道供养和保护生态环境。即使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苦于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对矿产、土地等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对农药农膜等造成的水土污染、耕地生产能力受侵蚀束手无策、听之任之,对工业生产“三废”排放不能有效控制。干旱、洪涝、冰灾等自然灾害更加剧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人畜饮用水困难,生活卫生条件极差。

3.市场发育不健全,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趋双避式冲突

西部地区工业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劳动就业压力大,急需开发和发展地区经济,摆脱贫困,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进步的表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外资,参与国际化生产,扩大就业,培养人才。但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速度增长,选择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重点兼顾环境保护的发展战略模式。如广西承接的东部转移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2003~2007年以来,电子、玩具、皮革、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合计超过800亿元,约占广西利用区外资金的32%。2008年广西100万元以上利用内资中,化工、医药、制革、水泥等对环境破坏性和污染性项目均比上一年快速增长。据广西统计信息网披露2008年巴马县环境状况统计调查报告中指出:2008年巴马县“地表水资源量以及人均水资源量都在减少;而废水排放总量却在增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下降;当年造林面积减少;农村化肥施用量增加”,等等,这些因素都这将加大

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生态伦理问题若干思考——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例

□辛燕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205

2010年5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广西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总体来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农业,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会更多的消耗自然资源,对环境的破坏大。没有工业发展的经济贡献,人口问题、资源环境保护问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也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所以,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两难选择: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将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对西部地区生态伦理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非常辽阔,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尤其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中国——

—东盟经济圈,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投资成本优势,享受着国家赋予的民族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和边境地区开放等政策优势,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西部地区又是“后发展”地区,有条件和借鉴经验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达地区的弯路,提早介入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活动中去,未雨筹缪,以节约今后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西部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重视本地区的生态伦理建设,更新观念,走绿色发展道路,经济建设与生态伦理建设齐步前进。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目标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97年,世界银行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碧水蓝天:面向21世纪的中国环境》,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远不如它在经济方面的成就辉煌。这些专题研究报告,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警示作用,我们应根据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走适合西部地区的工业化、生态化发展道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用“绿色GDP”作为衡量发展的指标,即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综合衡量发展,鼓励和支持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同时,不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遏制经济增长,改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减少废物”的集约型经济增长。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报告显示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不是相互对立的,如果处理得恰当,两者可以同时取得。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2.探索符合生态伦理、法律互动的发展方式,强化环境执法

1973年国务院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进行“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一个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已经形成,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和实施的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多达二十五部。如环保方面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资源方面的法律有:《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士保持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渔业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西部各省区也根据本地区的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环境保护办法和条例,广西在2006年2月1日起先后制定施行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条例》等六部法律条例。同时修订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14部法律条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2008年10月1日,广西专门颁布实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旅游条例》。这些法律条例对广西环境保护的评估、论证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都有详细具体的措施,对有害废物处置、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均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环境执法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多数企业的认识,也是我国环境执法中普遍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企业对环境执法工作不理解、不支持,并玩起“躲猫猫”游戏,有的执法人员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对一些违法排放污染物或非法开采事件睁只眼闭只眼,不能持之以恒有效监督,以致一些类似现象屡禁不止。西部地区应利用新的法规和制度技术标准等,强化环境执法,积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责任。

3.借助科技力量,促进转移产业改进技术和改造生产工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当今国际竞争中,谁保持科技的先进,谁的可持续性不断伸展,需要自然资源和环境给予永续的支撑,而这个支撑是以先进科学为技术为依托的”。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该注重对科技的依存度,积极推广无污染、少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及先进的治污技术、设备,同时,利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手段和方法,实现环境管理的科学化,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4.利用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转移产业的引导和管理

①从源头把关,限制高污染产业转移。在2001年2月份,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李子彬在广西作西部大开发政策专题报告时,曾语重心长的指出:西部大开发应坚持经济、生态环境、资源、人口协调发展,西部地区接受产业转移时,不要饥不择食。他认为,大开发很容易引起大的生态破坏,如果不注意,生态环境被破坏了,短时间获得的经济效益,长时期地加倍赔偿都挽回不了,都恢复不了原始生态……东部企业不要将这些污染企业转移到西部,西部企业也不要饥不择食,不要以为接受这些企业可以快点发展经济、增加一点税收、安排一点就业,就盲目把它引进来,实际上一旦造成污染,用多少个10年都挽回不了,最后将无法对子孙后代交待。

西部地区在引进企业进入前必须遵守生态伦理“契约”,要有

206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0年5月

长远发展战略眼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对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承受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应具备的条件进行前瞻性论证,作出科学指导和规划。企业选择上必须以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产业和产品。在扩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的同时,要注重产业的科技含量,优先或重点引进环境污染少的高新科技产业,避免浪费或污染;避免为了扩大投资多上项目而盲目上马、重复建设,造成土地闲置,耕地浪费;对于已引进的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服装、橡胶制品、玩具、制鞋等污污染性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加大技术合作,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并开发新的技术产品,提高本地区企业和产品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处理好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②采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保证生态建设。由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当用经济手段和政策工具进行解决。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形成了了一个较规范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等八项制度。西部地区可通过行政审批、价格、税收、奖惩等经济手段实现生态目标。如对一些规模小、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污染高的企业提出整改或关停,对达到国家有关三废标准的企业和产品,给予税收优惠、奖励或政策倾斜,积极推广有利于环保的产业和科技成果,激励企业从事生态环保的开发生产活动。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再立项,控制借产业转移机会向西部地区转移污染产业。可借鉴上海浦东实施“生态补偿制度”的有效经验,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从事对生态环境有不良影响的企业,由政府对他们征收一定的生态补偿费,用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恢复

5.加强教育宣传,增强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

“人们从各个方面使用科学论证的同时,却疏忽了唯一能够不断起协调作用的哲学、伦理和信仰。现代社会应该恢复这种观念。西部地区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和行为造成的。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获取利润和效益是它的首要目的,可是如果没有生态伦理道德的内在作用的话,就会出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外部不经济现象,不讲生态伦理道德的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经济利益也无从谈起。

1977年联合国环境教育会议上提出的《第比利斯宣言》强调:“环境教育应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终身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应以全民环保意识为前提。有关部门可通过“全国绿化日”、“全国节能宣传周”、“中国水周”、“世界卫生日”、“世界环境日”等举办各种大型宣传活动,使生态伦理观念内化为公众的意识,外化为企业和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本地区环境信息向公众公布,加强公众监督,赢得公众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可为守法企业树立良好形象,使企业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于2009年8月3日到自治区环保局调研时,强调指出:“保护环境是对人民最大的负责”,并且提出了要“把广西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更高要求,树立把保护生态环境做为党员领导干部长远政绩的政绩观,使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6.倡导生态文明消费、理性消费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淮南子.主训》中说:“不涸泽而鱼,不焚林而猎”,反映了古人顺应自然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文明消费自然资源的朴素的思想认识。西部地区欲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消费观念,使经济发展与有限的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生态文明消费观要求人类应当坚持与自然协调的方式,追求健康而富有意义的生活,而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和资金,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方式求得发展;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时应当承认和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绝对不能剥夺或破坏相邻地区和后代人本应享有的同等权利。

生态伦理学奠基人阿尔伯特.施韦泽(法国)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道德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坚持生态伦理道德观念的内化与自律,这是人类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构建西部地区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曾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发展广西加工贸易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2008年巴马环境状况统计调查[EB/OL].广西统计信息网,2009-09-23.

[3]刘燕华,周宏春.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李子彬.西部大开发不能引起生态大破坏[EB/OL].新华网,2001-02-13.

[5]奥尔钊欧.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的一百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6]赵丽芬,江勇.可持续发展战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辛燕(1971年-),女,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社科部讲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

207

2010年5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广西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生态环境优先

[标签:标题] 篇一:2015年广西公需科目广西生态文明试卷答(2015-9-20) 2015广西公需科目《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和答案(最新) 一.单选题.(各2分) 1广西湿地主要保护形式有(D)、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其它保护形式的保护。 A.湿地保护区 B.基本农田保护区 C.自然保护区 D.生态保护区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A)。 A.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B.流域或区域的工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C.流域或区域居民生活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D.流域或区域的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3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D)。 A.固体废弃物少排放 B.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D.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4广西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把(B)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技改、扩建的“两高”项目坚持“等量置换”。 A.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项 C.淘汰落后产能 D.开发布局调整 5《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对(C)的功能定位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 A.优先开发区 B.限制开发区 C.禁止开发区 D.重点开发区 6到2015年,力争广西1/3以上地级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C)。 A.10万吨/年 B.25万吨/年 C.20万吨/年 D.15万吨/年 7广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对外旅游交流和合作,积极宣传推介广西旅游,旅游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广西(A)获批边境异地办证业务。 A.四市六口岸 B.三市六口岸 C.三市四口岸 D.四市三口岸 8(A)是指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 A.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发展 B.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C.桂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D.梧玉贵一体化发展 9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A)。 A.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 B.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10山口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三最”指的是地表温度最高、降雨量最少、(D)。 A.地表空气湿度最低 B.海水盐度最小 C.地表空气湿度最高 D.海水盐度最大 11《“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提出要按照清洁乡村、(B)乡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第1课时.doc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 木兰围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曾是清朝的皇家猎苑,现为亚洲 最大的人工林场之一。在这里,沙漠、草原与森林相伴而生了千百年。木兰围场的沙漠是一个著名的有水 沙地,也是华北地区重要河流——滦河的水源地。如图为木兰围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木兰围场沙、草、林并存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原 B.东部降水较多,向西逐渐减少 C.东部河流众多,西部河流稀少 D.东部临海,西部靠近内陆 2.木兰围场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原因是( ) A.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B.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C.阻挡夏季暖湿气流北进 D.亚热带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 3.促进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 B.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 C.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D.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 解析:1.B 2.A 3.B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木兰围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并且与内蒙古高原接壤,受夏季风的影响,围场东部地区降水较多,水分充足,山区和山麓地带多森林的分布,大兴安岭以西的内 蒙古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多发育为草原和荒漠。因此才会在木兰围场出现沙、草、林 并存的现象。第2题,从地理位置来看,木兰围场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荒漠化的边 缘地带,围场地区的森林、草原、湿地,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3题,木兰围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设立森林草原自然保护区;推进“林—药”等立体经营方式,提高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对该地的生态建设没有好处,不符合可 持续发展的原则。 如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4~6题。

全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大多位于生态过渡区和植被交错区,处于农牧、林牧、农林等复合交错带,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贫困区。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监管的薄弱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我国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很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生态脆弱地区要实行限制开发。为此,“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将通过实施“三区推进”(即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战略,为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政策保障。 本纲要明确了生态脆弱区的地理分布、现状特征及其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为恢复和重建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本段一、生态脆弱区特征及其空间分布 生态脆弱区也称生态交错区(Ecotone),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交界过渡区域。这些交界过渡区域生态环境条件与两个不同生态系统核心区域有明显的区别,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已成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

(一)生态脆弱区基本特征 1.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映相对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发生退化演替,而且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弱,自然恢复时间较长。 2.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中,环境与生物因子均处于相变的临界状态,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灵敏。具体表现为气候持续干旱,植被旱生化现象明显,生物生产力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 3.时空波动性强。波动性是生态系统的自身不稳定性在时空尺度上的位移。在时间上表现为气候要素、生产力等在季节和年际间的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系统生态界面的摆动或状态类型的变化。 4.边缘效应显著。生态脆弱区具有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特征,因处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接带或重合区,是物种相互渗透的群落过渡区和环境梯度变化明显区,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 5.环境异质性高。生态脆弱区的边缘效应使区内气候、植被、景观等相互渗透,并发生梯度突变,导致环境异质性增大。具体表现为植被景观破碎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流失加重等。 (二)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行政区域涉及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类型包括:

广西农业概况

广西农业概况 2007年06月20日 一、自然资源优势广西土地资源概况 (一)土地资源的类型和特征 广西在区域上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 1.山地山地是广西主要的土地资源类型。1995年末统计,海拔在400米以上的中低山山地面积为93 2.5万公顷,占广西土地面积的39.4%(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占2 3.5%;400米~800米的低山占15.9%)。广西山地以山高、坡陡(坡度30°~40°)、切割深、光照少为特征,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北和西部;在土地利用上,以林、牧业为主,是广西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基地和牧草地,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大。 2.丘陵地丘陵地海拔为200米~400米,面积为684万公顷,约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28.9%,是仅次于中低山以外的主要山地资源类型。其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地边缘及主干河流两侧;以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较为集中。这类土地与中低山地相比,有坡度缓(坡度5°~25°)、土层厚、谷地宽、光照条件好、人类活动频繁等特点;在利用上多宜性较突出,诸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尤以林地、旱坡草地为主,土地利用上有较大潜力。目前制约因素主要是缺水,土壤较贫瘠,生态脆弱,如利用不当,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易恢复。 3.石山广西是中国主要的岩溶发育区,石山分布面积为435.4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4%是广西比较特殊的土地资源类型;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中、桂西南、桂东北及桂西北局部地区。石山山地以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层稀薄、蓄水性差为显著特征,素有“九石一土”之说,是人类生活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目前广西606万贫困人口,136万特困人口中的大部分就分布在这一类山地中。在土地利用上,以灌杂术和旱地为主,旱、涝频繁,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4.台地台地海拔在200米以下,面积为149.1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主要分布于桂南、桂中、桂西南、桂东南一带。该类土地一般地面平坦、起伏和缓、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是人类劳动、生活的主要区域,条件仅次于平原土地类型;在土地利用上以农业为主,是广西旱作农业、经济作物、果木林的主要种植区。但由于其地势相对平原较高,往往因水源缺乏致使土地利用不够充分。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域内,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0159月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试题题库与答案

2015年9月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试题题库及答案(98分左右) 一单选题 1题目:和谐社会的目标是(C)。 A.流通顺畅 B.经济发达 C.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D.环境保护 2题目:2013年,南宁市全年的雾霾天数为(C)天,甚至出现连续5天的重度污染。 A.52 天 B.62 天 C.72 天 D.82 天 3题目:2013年,广西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虽从2009年的66845吨激增至(0。 A.707920 吨 B.505830 吨 C.607846 吨 D.807846 吨 4题目: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国家(A)。 A.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B.第四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5题目:《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⑷。 A.终身追究制 B.行政责任制 C.负责制 D.追究制 6题目:贵糖公司建设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的甘蔗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将(C)有机结合起来,提髙了原料甘蔗的单产和含糖量。 扎工业生产和服务业 B.工业生产和信息业 C.工业和农业生产 D.农业生产和服务业 7题目:注重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旅游观,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推动旅游业从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向(0发展模式转变。 A.规模增长型 B.协同联盟型 C.质疑效益型 D.市场推进型 8题目:广四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做好提前部署,加快构建以(D)为龙头,“桂林一柳州一来宾一南宁一北海、钦州、防城港”和“梧州、贺州一贵港、玉林一柳州、来宾一南宁一崇左、百色、河池”旅游发展带为丹架。A.北海

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

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申报、评估、验收、公告、批准和复核管理,推动广西生态旅游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进步,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称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以独特的自然生态、自然景观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为依托,以促进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的理解与学习为重要内容,提高对生态环境与社区发展的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区域。 第三条示范区创建工作评定依据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26362-2010)》(以下简称“规范”)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评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评分实施细则”)。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评定达标分为1600分(在国家级达标分1800分的基础上降低200分执行)。 第四条示范区创建应坚持保护第一、持续发展、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统筹协调、多方参与的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或广西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尊重自然为基础,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教育为特征,培育生态旅游产品,规范生态旅游服务,积极塑造生态友好型旅游产业形象。 第五条各级旅游、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将示范区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本地旅游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创建地人民政府

应当将示范区建设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政策,在生态保护、项目建设、资金扶持、线路编排、市场促销等方面重点支持示范区发展。 第六条各设区市旅游局与环境保护局组织实施示范区的筛选、初评、推荐等工作,指导和监督示范区的建设和运营。 第七条由自治区旅游局、环保厅负责示范区的申报、评估、验收、公告、批准和复核工作并对示范区相关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申报 第八条示范区的申报,按照“单位自愿提出申请,市级旅游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合组织申报,自治区旅游局、环保厅组织实施评估、考核、验收、批准和复核”的程序进行。 第九条申报“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及与之协调的人文生态系统; (二)具有明确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保护对象; (三)生态旅游发展理念与实践在全区具有较高的示范价值; (四)具有明确的地域界限、管理机构和法人,原则上面积不少于5平方公里、不超过300平方公里,所有权与经营权明晰,

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 概念说明 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 简单地说,生态农业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农业。它不单纯着眼于单年的产量,单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中国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由“产量型”农业转向“质量效益型”农业,现在又开始迈进向生态型农业探索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生态农业- 基本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它不仅高度地函盖了各种先进农业的理论和模式,而且又使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模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三个效益”的统一,是农业理论和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突破。 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八个方面: 一是在现代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 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高新科技相结合; 三是以科技和劳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

广西发展生态旅游相关政策节选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在全面构建“一个旅游龙头、两条旅游发展带、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四大旅游集散地和一批旅游名县名镇名村”的旅游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础上,结合我区生态资源优势,依托山水脉络与地理风貌,开辟新的生态旅游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生态旅游发展工程: 建设改造生态型公园。依托现有的湿地、森林、地质地貌、自然生物聚集地等,加快建设北仑河口、桂林会仙、富川龟石、北海滨海等20余处国家湿地公园,加快建设和改造贺州姑婆山、龙胜温泉和南宁良凤江等100余处森林公园,加快建设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北海涠洲岛火山、大化七百弄和浦北五皇山等10余处国家地质公园,新建一批生态公园和国家公园。 发展生态养生地产。抓住健康养老市场发展机遇,加强规划引导,依托长寿品牌,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建设桂林、巴马、扶绥等一批休闲养老健康养生地产,形成集养生旅游、异地养老、保健品开发、老年产品设计研发制造等为一体的健康养老养生产业链。 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发挥各地特色,依托城郊田园风光、北部湾滨海风情、江湖水系、山林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等,在城市周边建设玉林五彩田园、南宁美丽南方、阳朔遇龙河等一批适合城市居民短期休闲娱乐、度假观光、劳动体验、饮食体验乡愁浓郁的生态旅游基地。

财政资金筹措: 总体原则。财政支持生态经济发展坚持以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多元筹措和重点支持的原则。自治区发展生态经济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财政部门制定年度资金筹措方案。统筹的专项资金按照“资金性质不变、计划安排不变、归口管理不变”的“三不变”原则进行管理。所筹措的生态经济发展财政资金,仍按照资金来源原渠道进行归口管理。属自治区本级专项资金的,要修订资金管理办法;属中央专项资金的,在行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的指导下,积极调整使用方向及项目结构,优先用于生态经济项目建设。 支持方式。根据财政资金来源和筹措渠道,采取不同的方式给予支持。2015—2017年,每年适当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对新建的生态产业园区、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新模式新业态引进,给予重点支持;对引进的全国创新性、成长性极强的知名企业,从不同渠道给予适当支持。对经济效益较好的生态经济项目,主要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支持;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又属于基础性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的生态经济项目,采取投资补助或资本金注入的方式给予支持。对于投资补助达到项目实收资本30%以上的,则采取参股形式支持。资本金注入主要针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于能够延伸生态经济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当产业聚集达到一定程度后,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支持;对于投资规模大、需求长期稳定、价格调整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且涉及生态经济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类项目,鼓励采用政府和社

广西生态农业资料

广西生态农业“152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桂政发[1998]49号) 根据1997年10月全区生态农业恭城现场会议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8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桂发[1998]9号)精神,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2002年以前建设100个生态村、50个生态乡和20个生态县(以下简称“152示范工程”)。为了抓好这个项目,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决策,以恭城瑶族自治县创造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为样板,大力推广“恭城模式”的经验,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一中心,通过实施“152示范工程”,以点带面,使我区的农村能源及生态农业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为实现农村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二、目标任务 通过5年(1998年一2002年)的实施,各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的生态农业建设形成一定的规模,初步建立起相互协调的供能、用能体系,粮食总产、人均有粮、森林覆盖率、人均出栏生猪、人均产果、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要有大幅度的增长,农村要发生巨大变化.具体是: (一)沼气池建设。沼气池入户率,生态县要达30%,生态乡达40%,生态村达50%;建池成功率,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均要求达100%;沼气池使用率,生态县、生态乡要达95%,生态村达100%;沼气池年产气量,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均要求每户达400立方米。 (二)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建池农户的90%要开展3项以上的沼气综合利用,以带动种养业的发展。 (三)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人户率,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均达3%。 (四)省柴节煤灶更新改造及推广。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对破损的省柴节煤灶进行更新改造,省柴节煤灶推广普及率和完好率达95%以上,升温段热效率达25%以上,商品率达50%以上。 (五)经济果木林建设。生态县、生态乡户均新增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经济果木林l 亩以上,生态村人均有1亩以上。 (六)造林绿化。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的森林覆盖率在上年的基础上每年提高1%;林业用地绿化率达95%以上;每个生态县要发展薪炭林1万亩以上。 (七)家禽、家畜养殖。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农户的90%以上要推广猪饲料生喂。生态县、生态乡建有沼气池的农户,每户年均出栏生猪3头以上,年均养殖家禽20只以上;生态村每户年均养猪5头以上。 (八)提高人均有粮及人均纯收人。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每年农民人均有粮420 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2%以上。 (九)推广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采用厌氧技术处理医院、卫生院、公共厕所、办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练【37.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2】附答案详析(20190731054714)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精练 37.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 第2课时高考过关练 在低碳要求下,林业碳汇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于耕地与草地,林 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是影响其固碳价值的主要因素。下表是2013年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北方(华北)、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和南方(东南丘陵)四大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和林业经济产值统计表(单位:108元)。据此完成1~3题。 林区森林固碳价值林业经济产值 甲林区1598.5793.81 乙林区1287.84399.19 丙林区568.36126.90 丁林区2163.7789.42 1.与耕地和草地相比,林地具有更强的碳吸收能力的原因是单位土地面积上() A.水土流失量少B.枯枝落叶层厚 C.叶片总面积大D.生物种类多样 2.表中代表南方林区的是() A.甲林区B.乙林区 C.丙林区D.丁林区 3.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的主要途径是() A.更换绿化树种B.采林、育林结合 C.禁止采伐森林D.营造护田林网 解析:1.C 2.B 3.D第1题,森林的固碳是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 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因此叶片总面积大,光合作用强,对碳的吸收能力强,故C正确。光合作用强弱与其他三项无关,故A、B、D错误。第2题,南方(东南丘陵)林区主要为人工林区,范围小于我国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但林业经济产值最高。第3题,丙林区为我国北方(华北)林区,为我国主要农耕区,风沙危害严重,林地主要为防护林。由材料可知,提高丙林区森林固碳价值应该提 高林地面积和生物量,所以针对北方林区应营造护田林网。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逐渐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如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A.偏东风B.偏南风 C.偏西风D.偏北风

【人教版】《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设计(精选、)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 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 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图4、16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A 大兴安岭两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 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 过垦、过伐、过牧严重。 B 西北干旱半干旱 地区 草场退化严重 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过牧严重。 C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D.E 南方亚热带丘陵 地区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 富 F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 区, 地质条件复杂 人民生活贫穷,过垦、 过伐导致。 G 青藏高原 高寒地区 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十分脆 弱。 思考 1

广西旅游资源概况

广西旅游资源概况 文章来源:广西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优 越的地理区位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广西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 等级和品位高,特色突出,山水景观、滨海风光、边境风貌、民族风情和红色 旅游构成广西的特色旅游资源。同时,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旅游客源市场的 开拓、旅游区域经济的联动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有利于将 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产业优势。广西地质构造复杂,经过漫长的历史 发展,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旅游地貌资源。既有以桂林漓江为典型的喀斯特旅游 地貌区,又有以资源资江为代表的丹霞旅游地貌区;既有桂平西山的花岗岩旅 游地貌区,又有以北海银滩、涠洲岛的海滨旅游地貌区。此外,还有金秀大瑶 山的砂岩旅游地貌区。目前,广西致力于建设的强省,不仅是要深入挖掘广西 特色旅游资源,还重视挖掘和整合广西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赖以生 存的基础,旅游产品的优劣决定旅游业的兴衰。没有基础的旅游业发展不起来,没有优质的旅游拳头产品,旅游业兴旺不起来。且近年来,广西旅游的线下整 合营销开展成功,接待的游客量也逐年增长。200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接待游 客342.13万人次,同比增长22.85%,比历史上最好的2007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1.63%;旅游总收入12.93亿元,同比增长31.72%,比历史上最好的2007年春 节黄金周增长15.19%。 广西旅游业始终坚持以旅游促发展、以旅游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宗旨,有 力推动了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和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在传承民族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就业、改善投资环境、促进 对外开放和统战工作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旅游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贡献日益凸现,已成为带动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在国内首创了"旅游大篷车"营销品牌,先后以各种交通形式多次赴国内外 开展大型宣传促销活动,影响深远,效果明显。在国内外建立了广西旅游营销 联盟、广西旅游营销代理、专家等营销模式,主动把广西旅游推向国内外市场。制作了高品位的旅游形象宣传片《美在广西》,获得中国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一等奖和美国里肯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和最受欢迎短片奖等多个奖项。近

广西生态农业

本文以广西生态农业为研究对象,利用互联网、文献综述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和计量软件,对收集到的基础数据、资料进行提炼分析,归纳总结了全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计量软件,对广西生态农业的绩效做出了科学系统的评价,根据广西农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提出了未来广西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说明。第二部分是生态农业研究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首先对国外有关于生态农业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归纳总结了国外生态农业理论的研究进展。其次对我国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做了概括和分类,主要从生态农业的战略、生态农业的本质与内涵、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评价等多元视角进行了综述。第三部分广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本论文把广西最主要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为以下五类:立体种植类型、立体养殖类型、立体种养类型、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和观光生态农业模式。第四部分是实证部分。本论文在参考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生态农业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广西2000-2009年有关指标的基础数据,借助计量软件对其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综合效益进行了测算。第五部分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分别对广西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指出其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是对策建议部分,主要从农村基础设施、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

应的对策。第七部分为结语,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研究的主要结论:1.广西成功推广应用的生态农业模式较多。广西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在现代农业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特定的时空生态环境条件,结合资源环境禀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广大农民群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经营形式。像立体种植类型、立体养殖类型、立体种养类类型、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和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对全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尤其是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区已推广发展20多种创新模式。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根据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资源条件,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模式。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广西生态农业的生态效益呈上升趋势,森林覆盖率和新增造林面积都有所提高,这是政府大力推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所取得的成绩,但人均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负面因素,给生态农业系统带来了冲击,这需要在生态农业的推进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和保护好耕地面积,完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环境。3.总体上来说,全区生态农业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明显,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扩大,收入结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排名相对靠后,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农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农民收入,降低生产成本、控制经营风险和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修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含解析

错误! 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现状及生态恶化的原因。 2.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 3.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类型多样错误! 2.形成原因 (1)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各地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 (2)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式、粗放型开发。 (2)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3)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保护措施 (1)重点生态工程: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国土整治等。 (2)重点防治工程: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 (3)重点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 (4)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

2.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东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轻。(×) 3.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所以生态环境问题没有直接必然的关联性。(×) 4.土壤侵蚀多发生在黄土高原、东南丘陵等东部季风区内,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等。(√) 5.草地退化多发生在我国西部非季风区内,森林破坏的主要分布区是我国的三大林区。(√) 6.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应在北方半干旱地区、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青藏高寒区分别发展(A ) A.畜牧业、林业、种植业、畜牧业 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林业 C.畜牧业、畜牧业、淡水养殖业、林业 D.林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7.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B ) 1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2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3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4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 A.123B.234 C.134D.124 知识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读教材P70图4.16,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土壤侵蚀、________。 (2)图中B地区草地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3)图中C、D、E、F四地共同的生态问题为________,其形成的共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4)G地区为何生态脆弱?

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以新疆温宿县为例 人类活动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方式与强度,因此温宿县土地生态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总体来说有变好的一方面,也有部分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现象。目前,对温宿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环境问题,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研究。根据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切实做好温宿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温宿县土地利用生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温宿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处东径79°28′-81°28′,北纬40°52′-42°21′之间,北以天山主脊克尔斯克尔为界与昭苏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两大部分。北部山区具有独特的冰融地貌,冰川伸入峡谷,冰融汇流成河,林木和高山、亚高山草地分布其间,是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南部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3.83%,有着不同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的两片平原—西部库木艾日克河与托什干河冲积平原和东部台兰河与喀拉尤勒滚河洪积平原,是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基地。 温宿县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呈垂直分布,高山寒冷,终年积雪,冰川纵横;中山温带,有云杉、草甸覆盖;平原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宿县水资源丰富,县境内冰川面积l2l9.68平方千米,总储水量1582.29亿立方米,大小河流43条,总长889千米,年均降水量65.4毫米,天然水资源储量96.4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6.18亿立方米。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冲积扇下部及扇缘地带,有利条件是灌溉水源便利,地形较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相对较细,通透适中,适应发展农业。 温宿县总面积为1420246.16公顷,总人口20.89万人,主要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包括1镇9乡和5个国有农场、5个国有牧场、2个国有林场,是个半农半牧县。2000年温宿县农业总产值6.84亿元,粮食总产16.l7万吨,种植业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温宿县是新疆商品粮基地之一,县水稻农场是全国“绿色食品”(优质大米)基地之一。温宿县粮食播种面积18.22千公顷(复播面积3.44千公顷),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10千公顷(复播面积1.27千公顷),有棉花、啤酒花、甜菜、胡麻、油菜等,是阿克苏地区棉花、啤酒花出口基地之一;昆托牌系列大米为2001年新疆名牌产品,它是新疆唯一的“绿色食品”大米,畅销区内外;啤酒花曾获国家经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2 温宿县土地利用现状 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根据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1420246.16公顷,其中耕地76946.1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4%,占利用面积8.3%;园地6769.2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47%,占利用面积0.73%;林地33871.2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8%,占利用面积3.65%;牧草地782726.2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5.1%,占利用面积84.45%;其他农用地16450.7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15%,占利用面积1.77%;居民点工矿用地

最新生态农业(最全)资料

普通农业: 目前,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 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面临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一)人口不断的急剧增长,粮食需求与日俱增,对土地资源形成极大的压力。在上个世纪 90年代初,世界人口已达52亿,比1950年增长30亿多,1999年 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60亿。根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在有效控制之下将达110亿;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有可能达到190亿。在我国虽然采取了有效的人口控制措施,但人口总的趋势仍在增长中,据有关人士预计,本世纪我国人口将达到或超过16亿。人口的迅猛增长是当代人类,也更是我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如此众多的人口,每年消耗数量惊人的粮食。据测算,我国在2000年和2020年的粮食供求关系,仍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在200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需要大约是52000~56000万吨。而生产量大约是47750~52400万吨,缺口较大。 (二)自然资源退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空前的环境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口大量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矿产等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其次,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得到改善,但是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却日益恶化。如温室效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荒漠化等。 对我国来说,资源、环境上的困难将更为突出。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耕地资源锐减,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为:土地面积在110位以后,耕地面积在126位以后,草原面积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在107位以后,淡水资源在55位以后。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广西生态文明 朱玲药理学201320071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共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在广西努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建设美丽广西的大背景下,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完善政策法规,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交流合作,统筹城乡环保等措施,进一步推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一重要论断,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新更严的要求,这对于我国按照“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尤其是对于我们广西在争创全国生文明示范区的过程中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与环境的历史,也是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历史。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主要经历了“天人合一”和“天人分裂”两个阶段,目前正朝着“天人同一”的方向发展。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认识理性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和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远古社会,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自然的和自发的,是靠人们的习俗、传统和经验来维系的,其显著标志是人类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当人类的认识理性发展到足以清楚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阶段和生产力水平比较发达的古代社会,尤其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近现代社会,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显著标志是人类统治大自然的“天人分裂”生态伦理观。当人们依靠取得的科技成果去认识和改造大自然,特别是以高消耗低产出、低吸收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各种污染问题的产生,不仅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1]。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正是这种成功与失败、喜悦与困惑,使人们终于承认必须尊重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将保护自然物种的生命和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人类应当遵循的生态行为准则,即新型的更高程度的“天人同一”生态伦理观。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第19讲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解读】 (一)分析说明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题一: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104 km2.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山地丘陵地区。此外华北、东北等地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 (1)以上材料显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区。请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上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请分析黄土高原较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资料二:“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某年云贵高原某地区坡度与土层厚度的实测数据 (3)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贵高原地区。根据材料二和表格,分析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4)请分析南方丘陵山地地区水土流失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解读】 (二)分析说明区域存在的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题二:读图回答:

(1)从自然条件看,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广大,其主要原因是 ? (2)说明西北地区的气候对地理环境其它因素的影响。 (3)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据右图可知所占比重较大的因素有哪些? (4)过度樵采会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你认为采取怎样的措施最为有效? (5)为了杜绝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防止日渐扩大的土地荒漠化,我国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解读】 (三)分析说明某区域在森林、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说出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森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 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减少带来的负面效应、湿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题三 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条等年降水量线间的大小关系是,请说明判断理由。 (2)图中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原有鱼类和鸟类等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几十年来,该湖泊水域面积不断减少,鱼类资源数量急剧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请说明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3)乙所在的狭长地形区是,这里农业发展主要依赖来自的水源进行灌溉。近年来由于等自然因素和等人为因素导致河流上游水源不断减少。有人建议将图中黄河水引来乙处灌溉,请说明此方法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