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

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

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
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

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

(第一稿)

2006年1月20日

为了正确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与教学管理,结合我省实际,以规范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和管理行为,先就我省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提出以下指导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原则与制度保障

(一)、总体原则

1、严格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课程门类和课时。

2、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保证学生的课程选择权。

3、科学而有序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制度保障

1、学校要建立和逐步完善课程和学分管理的工作制度,并接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课程和学分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估,并应定期公告。检查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普通高中贯彻教育方针和课程方案情况及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同时作为评估学校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

3、对课程和学分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学校,视其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具体设置如下: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共8个领域,合计116个学分,所有高中必须全部开设,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Ⅰ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的。选修Ⅱ课程由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发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

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和选修I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

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每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的设置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有特色地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学习领域科目

必修

选修Ⅰ 选修Ⅱ 学分周课时

所需

学段

总学时

语言文学

语文lO 4 5 180

根据社会

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

外语10 4 5 180 数学数学10 4 5 180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8 2 4 8 4 144

历史 6 2 4 6 3 108

地理 6 2 4 6 3 108 科学

物理 6 2 4 6 3 108

化学 6 2 4 6 3 108

(二)、学制学时学分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为了使学生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各地区可以针对每个学期长短不一的情况,调整学年教学时间。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为两个学段,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原则上每修习18学时获得1学分,每学时45分钟。

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相当于2学分。为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每周安排4学时,在1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每周安排2学时,在2个学段内完成一个模块教学的任务;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研究性学习应当保证270的学时,计15学分;社会实践共3周,合计6学分;社区服务按照工作日计算,10个工作日计2学分。选修Ⅱ课程按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可以设计为18学时1学分,也可以36学时2学分。

三、课程编排

(一)、课程编排的原则

1、学校要分别设置必修课表和选修课表,原则上先排出必修课表,再排出选修课表。

2、原则上必修课以行政班为基本单位上课;学生选课后,按选课人员形成教学班。在教育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学校可探索跨年级安排课程。

3、合理而有序地安排高中三年的课程。高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

4、规划学校课程:按学科课程安排必修课,在保证必修课的基础上安排选修课。选修课程中某一个学科、某一模块的知识需要其它学科知识支撑,或选修课的系列之间、模块之间、专题之间有递进关系的应按顺序开设,没有递进关系的可并行开设。

5、学校在形成课程方案时,根据本校实际,既可以将必修课或主要必修模块统一安排,让学生统一学习,选修课由学生在学校编排好的选修课程中自由选择;也可以是除了选修课由学生自由选择外,必修课的学习时间也由学生自己灵活安排。

6、学生选课以学期为单位,即一次选定一学期内两学段所计划修习的课程;学生选课在每学期第一学段进行,学校在新学期开学前基本完成排课。

7、高中三年内,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一级达标校应能提供全部学科的所有选修模块的80%以上,其余二、三级达标学校能开出选修模块的60%以上供学生选择,其他学校应至少能够提供40%以上供学生选择,并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要

求。为了保证学生选修Ⅱ课程具有选择的空间,省二级以上达标校至少应当提供12学分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他学校也不得低于6学分。

(二)课程编排的程序

1、学校的课程编排在校长领导下,由教务部门具体负责。

2、各学科教研组讨论并提出本学科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意见和开设方案以及课程说明,报学校教务部门;教务部门对各学科上

交的方案进行汇总和调整,排出学校必修课课表,列出下一学期供学生选修的选修课清单,报校长批准。

3、学生依据学校的必修课表和选修课清单填写选课单,教师要对学生的选课进行必要的指导。

4、班主任对本班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统计,报学校教务部门;教务部门对全校学生选课情况进行汇总、统计、调整,编排出下一学期的选修课课表。

5、学生依据学校必修课课表和选修课课表制定自己的个性化课表。

四、选课指导

(一)、选课指导的原则

1、学生为主原则。选课指导应体现出学生为主的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地作出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选择。

2、因材施教原则。选课指导应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成绩、成长记录、特长与潜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给学生提供雷同的建议。

3、科学性原则。选课指导应体现科学性原则,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国家所规定的课程方案以及所指导的学科有足够的掌握。

(二)、选课指导的程序

1、学生选课指导是在校长领导下,由教务部门具体负责。

2、建立有效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成立以教务部门牵头的学生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对学生的选课指导。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关系,为学生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3、学校应该根据校本实际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4、学校要做好选课前的动员学习工作,组织学生学习学校课程计划和选课手册,了解选课要求,掌握选课的方法。

5、学校选课指导中心要针对学生选课的汇总情况,结合课程编排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调整。

6、教务部门根据调整后的情况,排出下学期课程安排表。

7、学生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课程修习计划,编排个人的课程表,并依据自己的《课程表》按照学校安排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

8、新学期开学后,学校安排一定的试运行时间,试运行时间结束后,形成最终的学校课程安排。

(三)、选课指导注意的问题

1、选课指导应为实现普通高中的课程目标服务。

2、选课指导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既要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要避免并学的学科过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3、选课指导应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兼顾发展倾向,帮助学生扬长补短。

4、指导选课时对模块的介绍要具体、详细,要有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作出合理的选择。

5、指导选课应当具有长期性,并形成制度。选课指导可以随着学生的发展再次或多次进行,并且使之制度化。

6、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社会的教育资源,优化校内外资源的合理配置。

7、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依托校园网和数字化的课程管理和评价系统为学生的选课提供指导和课程编排,并为师生和家长提供查询和交互的平台。

五、教学管理

(一)、行政班和教学班

1、新课程实施后,学校实行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的班级管理模式。

2、行政班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集体组织,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发展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重要场所。学校应保持班主任的相对固定,便于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3、教学班重点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教学班可通过班委会或科代表来协助管理。任课教师要本着教管合一的理念,加强与行政班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向他们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处理各种偶发案件。

4、学校应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教学班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教学班和行政班关系的处理和协调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二)、教师与教学场所

1、教学班与行政班并行后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能够岗位明确,也要求班主任与教学班任课教师之间能够经常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责任应当侧重在组织、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安排教师指导,尽量考虑教师的专业与特长。

2、由于新课程大量增加选修课程,学校应当充分挖掘校内资源,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多学科教师合作开设综合性选修课,还可以外聘教师。坚持教师

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在职教师不经过新课程培训不能上岗,师范大学毕业生也应当有相关课程的学习记录。

3、教学班的编排有可能会使班级数有所增加,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内各种场所的作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活动场所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

(三)、教学研究

1、积极进行新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究

课程结构的变化引发教学管理模式的变化,积极探索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和适应新课程结构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实施高中课程的关键问题。

为了保证新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各地市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必修和选修课程编排的合理方案、学分认定方案、适应走班制的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

2、认真开展教学过程的研究

为了保证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整体达成,保证稳定的教学质量,各地市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研究。教学过程的研究包括对教材的研究、变革教与学方式以优化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教学评价等方面。

各地要结合教科研和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与学策略和模式的探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过程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充分尊重和激发教师的教研需求,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以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共同成长。

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抓好本地区的校本教研规划,充分发挥各级教科研机构和进修学校的作用,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提供专业支持和资源服务。

六、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八大领域之一,是一个按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部分,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又应该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在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应该有所差异。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各学校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个学分。它的实施分为二个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课题研究。

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是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获得研究性学习的15个学分,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方案一:每个课题5学分,三年必须研究3个课题,每年至少1个课题;方案二:三年研究2个课题,分别为5学分和10学分。

(二)、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旨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实现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其课程内容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与社区乃至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着重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

社会实践的实施地点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时间安排应相对集中,每学年必须安排一周,三年共3周;组织形式宜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

社区服务三年共2个学分,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益性是社区服务的最大特色,服务者的志愿与公益性是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社区服务活动的标准。

七、学分管理

(一)、管理原则

1、学分用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同时允许补考合格后获得学分。

2、科学、规范、制度化地对高中课程和学生的学业进行学分管理,对学分的认定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同时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二)、学分要求

1、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

2、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3、学生3个学年必须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区实践6学分);选修学分在28分以上,其中在选修Ⅱ中要至少获得6个学分;总学分达到144个方可毕业。

4、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选修课,获得更多学分。

5、学年学分分配指导表

(三)、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工作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学分认定是在学校已经开设、学生已经选修且通过考核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或模块的基础上,遵循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服务而进行的。

1、认定的主体

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的主体是学校,由学校的教务部门具体负责学分的认定工作。

2、认定的机构

学校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由教务部门负责制定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

3、认定的基本内容

(1)、学分基本构成要素:

①、学生参加学校开设的课程修习课时记录。

②、学生参加学校开设的课程修习过程反映。

③、修习完的课程的考试成绩。

(2)、学科类课程学分认定

①、修习课时记录认定。学校必须按照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学生原则上必

须全程参加课程修习,课程修习的时间记录由授课教师登记;因各种原因请假超过该课程学

时数1/3的,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

②、修习过程反映认定。包括学生在修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情况、完成作业

及各项学习任务情况、从事与修习内容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及平时成绩等。

③、模块考试成绩认定。模块学习结束,由学校进行考试。考试除书面笔试外,还应包

括听说能力测试、实验操作能力测试和专业测试等。

以上三方面均合格者,方能获得相应的模块学分。

(3)、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①、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主要依据5个方面材料:开题报告和学习方案;每次课题研究

学习活动的记录(每学分不少于18学时);课题研究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具体反映每一成员参与研究的感受、体会小结;课题研究学习成果。

②、社区服务学分认定

学生三年内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共获得2学分。参加社区服务少

于10个工作日的,不给学分。

③、社会实践学分认定

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有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并且有个人的社会实践记录(如日记、体验材料等),可获得2学分。

社会实践可以在校内或校外进行。校内实践2学分,校外实践4学分;军训是社会实践

的独立内容,时间不少于一周的得2学分。

(4)、选修Ⅱ学分认定

学校应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学生选修创造条件,并在修习结束后进行考核。选修Ⅱ学分从修习过程记录、修习过程反映和课程考核结果三方面来认定。以上三方面均合格者,才能获得相应学分。

4、认定的程序

(1)、学生在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方可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2)、任课老师要综合学生出勤情况、考试考核情况等进行审核,并提出书面的是否予以认定的初步意见,提交教务部门审核。

(3)、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学分的认定,须有实践场所、服务对象单位的书面评鉴意见和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过程的翔实记录。

(4)、教务部门对任课老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的资料进行复审,进行学分的确定,向校长提交书面认定意见,由校长签署学分认定意见。

(6)、公示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并告知其原因。

(7)、未获得学分认定的学生对学校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0日内向教务部门提出复议申请。教务部门自接到复议申请10日内召集任课老师和教务管理人员复议,作出书面决议并通知申请人。学生若对其他学生的学分认定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教务部门反映,阐明提出异议的理由并有权得到答复。

(四)、学分与学籍

1、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重考或参加其他教学班相同学习模块的考试。重考时间由学校安排,重考合格后方可获得学分。所获学分仍可记录在学籍管理卡的相应栏目内。重考仍不合格者,允许重修或另选修其他模块(必修课程和有必修学分要求的选修课程不能放弃)。重修要在接到学分不被认定通知后1年内完成(高三年级要在本学年第—学期内完成)。

2、学校不得以学分奖励学生。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或在某—方面表现特别突出,可在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和学籍管理卡的相应栏目内予以真实记录;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且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其相应学科的必修课程可以免修部分或全部学时,但不可免考。

3、我省普通高中学校之间学生所得学分可以互认。外省转入本省的学生,其学分依据转入市、区的学籍管理规定予以确定。普通高中学生经学校同意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修习课程的过程记录和考试、考查成绩可作为学分认定的依据。

4、认定的学分要分别记入学校学籍管理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和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记录。学生学分认定档案内容应包括学生在该课程(模块)修习过程中所用课时、考试考查考核成绩、学分认定时间等。

5、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利用校园网,向学生和家长提供学分查询和交互的平台。

七、教学质量监测

1、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省、市、区、校的课程检测体系,制定学生必修学科的学业水平监测制度,对学校高中课程实施过程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

2、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构,通过对高中课程的实施进行持续监测,定期进行有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科学的测评,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可能和已经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务部门。

福建省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选校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e85299761.html,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 福建省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意见反馈邮箱:edu5678@https://www.wendangku.net/doc/e85299761.html,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和改进高中数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一、领会课程理念 ㈠新课程的特色。高中数学新课程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突出了多样性与选择性。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我国公民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二是为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 ㈡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像以往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新的课程理念还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新的学习数学的方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基本的结论的本质,体会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㈢重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倡导数学教学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数学课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在内容上,新课程注意把算法的内容和思想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新的课程理念还在高中数学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我省从2010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结合《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教育公平。 (二)坚持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三)坚持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四)坚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二、高考科类和科目设置 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史、理工、体育、艺术。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必考科目。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 报考体育类和艺术类的考生还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 报考外语、外贸类院校及英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英语口语考试。 三、考试时间与分值

高考总分750分。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数学(文、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各300分。 2013年、2014年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3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12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35除以12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3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5除以3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 2015年及以后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30分。 英语听力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听力部分中进行,考生可在高中第三学年第一学期9月和第二学期3月参加听力考试,若考生参加两次考试,以考生最高成绩记入高考英语科目成绩。 其他外语语种(含听力)考试按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规定执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值150分。 四、命题及考试范围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 高考命题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考试范围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见附件)。 五、招生录取

福建省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求聪小学贯彻执行“福建省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确保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全面实施,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关系,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不断丰富社会经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各地应发挥创造性,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样本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 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 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她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 (1)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 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 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5) 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 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二、课程结构 1. 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会考试卷】2019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含答案

2019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20小题,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大题中第17-20题分为A、B两组,其中17A-20A供文科倾向学生作答,17B-20B供理科倾向学生作答。) 1、热气球直线上升过程,若认为热气球的吊篮是静止的,所选取的参考系是:() A、热气球 B、地面上的房屋 C、地面上的树木 D、地面上的电线杆 2、下列研究中运动员可以视为质点的是:() A、研究跳水运动员的转体动作 B、研究体操运动员的空翻动作 C、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表演动作 D、研究长跑运动员5000m比赛的成绩 3、港珠澳大桥是目前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总长度约55km,汽车通过该桥用时约45min,则“55km”“45min”分别是指:() A、路程、时刻 B、路程、时间 C、位移、时刻 D、位移、时间 4、汽车驶过某一长隧道过程中,下列描述中表示平场速度的是:() A、汽车驶过隧道全程的速度 B、汽车驶入隧道入口的速度

C、汽车驶出隧道出口的速度 D、汽车速度计某时刻指示的速度 5、起重机竖直向上匀速吊起重物过程中,由P=FV可知,起重机的输出功率P:() 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保持不变 D、先增大后减小 6、花样滑冰“双人滑”表演开始时,男、女生互椎一下由静止开始 向相反方向滑去,互推时男、女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A、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C、大小不等,方向相反 D、大小不等,方向相同 7、如图所示,小明用水平力F推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物体仍静止,则推力F大小:() A、大于物体所受地面的静摩擦力 B、等于物体所受 地面的静摩擦力 C、大于物体所受地面的滑动摩擦力 D、等于物体所受 地面的滑动摩擦力 8、下列关于能量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灯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B、电风扇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C、电热水器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体育与健康学科考试说明 (适用于2017级高中学生) 一、命题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的精神,依据201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本考试说明,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贯彻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和全面发展,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考查学生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运动技能、体能、健身能力、娱乐欣赏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将体能和体育与健康知识列为必考内容,同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列为必考内容,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试和实践考试难易适当,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水平。 3.科学性原则。试题设计和实践考试内容应体现体育学科特点,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能较全面反映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试卷结构合理,试题考试和实践考试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和实践考试的评价标准准确、合理、有效。 4.选择性原则。鉴于各校因地制宜开展高中体育与健康的模块教学,

根据学生的选学项目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实践考试,促进学生形成运动爱好,掌握运动专长。 5.实践性原则。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的结构主体是运动技能和体能的学习,通过身体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健身能力、娱乐欣赏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6.可操作性原则。遵循《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考试项目简便易操作,有利于实施智能化和标准化考试,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三、考试目标与要求 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考查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体能、运动技能、健身能力、娱乐欣赏能力、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等。通过笔试和实践考试,以“合格”、“不合格”方式评定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等级。 四、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笔试)、体能和运动技能实践考试。体育与健康知识(笔试)、体能(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运动技能中的武术(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为必考。从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水上类、民族民间体育类和新兴运动类等六个系列中选择一个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进行考试。(详见下表)

福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

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确保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 .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 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关系,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 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不断 丰富社会经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 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各地应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 “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积极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北京十一学校高中课程方案

北京十一学校高中课程方案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是否能成功实现,关键就在于这个目标是否清晰,实现标志着成功;没有实现就标志着失败。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个性化课程体系。目前中国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把不同的孩子教育的最终相同。所以人才趋同性太强,人才的储备和人才的使用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二)培养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人和人绝对是不一样的,拿着培养一个人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所有的人身上,这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要立足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变的范围: (一)高考科目思考 就高考的范畴而言,相信还有一个科学的做法。这个做法,一方面能推进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教育,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保证高考。 (二)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不是限定在所谓的校本课程,只有改变国家课程,触及这个领域,才能真正称得上变革的课程。为此,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称,形成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特点:分层、分类课程体系 (一)类别上的差异 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创设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有些课程,孩子们的差异主要在类别上,比如体育,不同的人兴趣不一样,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网球,有的喜欢武术,它是个类别的差异;比如技术和艺术,差异主要在类别上。因此,像此类的课程,怎么样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是强化类别上的不同种类上的提供。 (二)层级上的差异 有些课程,实际上它是层级上的差异,比如数学,它是一门逻辑学科,每个人对逻辑的敏感度不同,所以它在学习的层级上差异很大。语文、英语、体育、艺术、技术,它们是按类别的,这一类和那一类,这就是课程体系。 四、学段设置

2019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通用技术(含答案)

姓名考生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机密★2019年6月15日启用前 2019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通用技术试题 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在试题卷、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考生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生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题选出答案后,用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第Ⅱ卷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文字; 用圆规、量角器、直尺、三角板和郾B铅笔在答题卡上绘图,必须进行描图加深(线条应加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重新绘图,无需保留作图辅助线。在试题卷上绘图和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活动的是 A.化学中,氢元素的发现B.生物学中,细胞结构的发现 C.生活中,5G通讯的应用D.物理学中,牛顿第二定律的发现 2.下列技术活动属于技术革新的是 A.内燃机的发明B.电子产品的小型化 C.蒸汽机的发明D.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3.大数据技术在扩展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时,也存在着可能因数据泄露而影响用户隐私的风险。这种现象说明了技术具有 A.目的性 B.创新性 C.两面性 D.综合性

4.下列行为符合知识产权保护要求的是 A.随意复制盜版计算机软件 B.未经合法授权,仿制他人产品 C.抄袭或剽窃他人论文内容 D.从合法渠道购买正版音像制品 5.如右图为某公共厕所洗手区所设置的一高一低两个洗手盆。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种高低差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 A.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B.节约洗手盆的用水量 C.降低设计施工的难度 D.便于快速安装洗手盆 6.三视图的绘制必须遵守一定的制图规范。这说明技术语言在使用时,应考虑A.经济因素B.规范要求C.美观实用D.可持续发展 7.下表为某同学在设计产品方案时,分别从“美观程度”和“加工难易程度”两方面对拟选用的材料进行比较的统计表。其中,最容易加工的材料是 木材石材金属塑料材料名称 评价内容 美观程度好好较好一般 加工难易程度中等中等较难容易A.木材B.石材C.金属D.塑料 8.将一根直径为20mm的实心钢条切割成两段,最合适的切割工具是 A.钢锯B.划针C.样冲D.直角尺 9.产品外观润色是指对产品的表面进行涂覆处理或表面处理。下列工艺中,能对产品外观润色的是A.喷涂油漆B.铸造锻造C.拼接焊接D.锯割切割 10.家用电饭煲的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中,不应写入的内容是 A.注意事项B.使用说明(使用方法) C.生产成本D.联系方式(厂家电话) 11.右图属于常见技术图样中的 A.电路图 B.剖视图 C.效果图 D.三视图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使用说明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使用说明 (综合素质评价部分) 一、登陆方法: 1、登陆厦门市科技中学主页,在主页左下方点击“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 2、进入新课程管理系统页面 3、输入用户名、密码: 用户名规则为“+名字的全拼”,如张三的用户名为zhangsan,密码默认为: 进入新课程管理系统。 二、点击右下方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进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三、在高中新课程管理系统综合素质评价部分班主任需要做的事。 (一)、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的评价 1、进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后,单击左边的“素质管理”, 2、点击“教师评价”,就会出现出现你本班学生的列表 3、点击“+”号,出现所有学生的名字(借读生不在本系统内,只有正式生)

4、点击学生名字进入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系统会出现一个提示,点击关闭,忽略它。 5、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完毕点击下方的保存。切记:一定要保存。 6、描述性评语导入 点击左侧“素质管理”点击“描述性评语导入”

选择学年、学期,点击下方的“模板下载” 选择“班级名称”,“姓名”,然后“导出模板” 填写评语信息,然后导入。注意:导入时不要选择“覆盖原有数据”。

(二)、2008-2009学年第一、二学期的评价采用导入方式。操作方式和上面第6点一样。 1、“评价结果导入” 2、“获奖情况导入” 3、“描述性评语导入” 注意:1、在导入时记得选择相应的学年、学期、方案名称。不选择“覆盖原有数据” 2、评价结果导入选择“总评” 3、获奖情况导入的填写要求 (1)综合素质这块只填写德育方面的获奖情况:如省、市、校三好生、优干等之类的,学科类的不填写。 (2)清楚标明哪个学期、什么级别(省、市、校)、什么奖项。 四、评价工作完成时间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设计

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努力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结合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开阔国际视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提高课程行政管理能力。在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下,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四)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 为深入推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和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教基二〔2014〕10号)和《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考试性质与原则 1.考试性质。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的程度,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中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 2.考试原则。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实行全面考核,引导学生认真修习国家规定课程,促进全面发展。坚持自主选择,为每个学生提供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学会选择,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坚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与高校考试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整体设计,积极稳妥推进,促进高中改进教学和高校科学选拔学生。 二、考试科目与类别 1.考试科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和美术14门。 2.考试类别。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类。14门科目均设置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另外设置等级性考试。 三、考试内容与方式 1.考试内容。省教育厅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制定“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规定各科目命题原则、考试题型、试卷结构等。合格性考试范围为各科目必修学分要求的内容,等级性考试范围为必修和选修I的内容。考试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内容,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考核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做到题量适度、难易适当。 2.考试方式。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合格性考试实行书面闭卷笔试,考试时长均为90分钟,其中外语科目含听力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7门科目合格性考试均实行书面闭卷笔试,信息技术科目合格性考试实行无纸化上机考试,考试时长均为70分钟。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4门科目另设实验(实践)操作测试,测试时长均为20分钟。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等级性考试均实行书面闭卷笔试,考试时长均为90分钟。 体育与健康、音乐和美术3门科目合格性考试实行学科技能或素养测试,考试时长根据省统一考试说明确定。 四、考试组织与实施

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设计(试行)

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落实教育部的有关要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按照必修课程统一安排、选修课程自主选择的基本思路,构建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我省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实际出发,按照不同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特点和必修、选修的具体要求,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容。 2.系统性原则。全面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整体构建普通高中阶段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整体设置和安排必修和选修课程,构建相互衔接、层次递进、具有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均衡性原则。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在达到国家课程方案和

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学有所长,促进普通高中学校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办学特色。 4.实效性原则。充分考虑我省不同地域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从普通高中的整体水平和大多数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普通高中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校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普通高中均能够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取得实效。 二、培养目标 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应全面落实国家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以下具体培养目标: 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3.具有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省颁课程文件

初中(7~9年级)体育课,每周将增一节课。福建省教育厅昨日消息,该省对《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中有关课程设置及比例进行了修订,将原来1~2年级体育课程由每周3个课时调整为4个课时;将原来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由每周2个课时调整为3个课时;3~6年级体育课程维持不变,仍为每周3个课时。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调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的通知》,学校应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通知说,1~6年级体育课程的课时,应全部用于体育实践课教学,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可结合相关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健康知识,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 福建省教育厅要求,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必修的活动课,1~8年级每周安排1 课时。 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美术、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中安排。其中,1~6年级每天的语文课中要安排10分钟的写字练习,3~6年级每周安排1个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7~9年级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的课时安排书法教育活动。 此外,学校要采用课程渗透和利用地方课程时间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并开展自救自护和逃生实践演练活动。安全教育课程每年不少于12个课时,其中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和放寒暑假前一周必须安排1个课时。 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

发表时间:2012-8-12 8:47:22访问次数:5061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确保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关系,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不断丰富社会经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各地应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积极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表一: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年级 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篇一: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陕西省从20xx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陕西省教育厅制订下发的《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延安市实验中学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一、高中新课程设置原则 1、坚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从我校现有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出发,探索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构建重基础,多样化、多选择,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坚持稳妥推进,合理设置,注重知识衔接,加强宏观调

控。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我校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合理设置新课程,在探索中总结经验逐步调整,通过实践摸索选择适合我校特点的课程设置最佳方案。 3、规范有序、因校制宜、积极探索、确保质量。为保障课改能积极稳妥地有序推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⑴课程设置严格遵循《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省市有关文件的精神、原则和要求,使每个学生修满必学学分;保证国家选修i课程的开出,保证通用技术选修课程的开设,确保每一个学生修习不少于22个选修i学分。 ⑵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开发、研制既符合学生需求,又切合教师实际专业能力,相对稳定,有学校特色的选修ii课程,最终实现每位高中教师都能开出具有较高质量的选修ii课程,确保每一个学生修习不少于6个选修ii学分。 ⑶采取必修课和主要必修模块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统一学习,选修课则由学生在编排好的学校课程基础上自由选择。在高一学年以行政班教学为主,一年后根据学生修习倾向的需求,适当进行行政班的调整,采取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

福建省普通高中艺术装备标准

福建省普通高中艺术装备标准 美术 一、美术教室建设 (一)美术教室和器材室设置要求 说明: 1、“每间使用面积与间数”的指标,以学校的建设规模和班额人数分别为12班~23班、24班、37班~48班,每班50人参考设计;学校规模小于12班的可参照表中12班~23班的基本要执行,学校规模大于48班的,以本标准中48班的指标为基准,学校规模每增加12班,专用教室用房应各增加1间。 2、凡1991年起建的专用教室每间使用面积不小于90 ㎡,2007年6月起立项新建的专用教室使用面积不小于96 ㎡;专用教室和附属用房除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有关要求外,还应符合建设部、国家计委、教育部《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等相关标准要求,改建、扩建的专用教室和附属用房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保证达到相关标准对各项距离(净距和安全通道要求的前提下可参照执行。 (二)美术教室设计要求 1、教室四周墙上应各设二孔和三孔的电源插座若干,宜设水槽若干。 2、宜设北向采光,或设顶部采光,教室光源宜采用日光灯或电子节能灯。 3、教室后墙或墙壁宜设计学生作品展示园地,教室靠角的两面墙宜设计学生作品台展示或展

展示园地顶部宜设置射灯,便于观赏作品。 (三)美术教室专用要求 1、美术教室功能要求 为课程内容提供美术教学活动的场地,它包含美术教室、器材室、教师办公室、室外展览或鉴等配套设施,各室功能如下表: 2、美术教室配置要求(参考) (1)多媒体教室(美术专用)

(4)设计教室 3、美术器材室配置要求(参考)

二、美术教室仪器配备 美术教学器材参照教育部和福建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2002年)据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和新教材,及时配备能满足现行教材所需的美术器材色学校可根据自身要求,配备相应器材设备。 三、美术教室管理 (一)专人负责美术教室和相关器材的管理。管理人员应熟悉有关美术教室及器材设备的管理规定。 (二)必须建立的管理制度:器材、设备保管使用制度、美术教学管理制度、美术教师考核制生操作守则、安全防护措施等,并严格执行。学生操作守则应张贴在美术教室前方,其余分别张贴术教师办公室和器材室。 (三)必须建立器材、设备账册的分类管理:总账、分类账应记录及时、准确。“总账”一年一次。学期中器材数量增加或减少,应做到帐账相符、账物相符。 (四)器材及环境管理 1、器材设备管理科学合理。器材设备必须全部入橱或上架,并按器材的性能分类存放,合(或按器材编号或按教学开出顺序),定橱定位(可根据重下轻上、水平或竖直放置的原则作适当调特高特大仪器设应专柜存放。做到科学合理、美观大方、取用方便。 2、保持橱、架内器材、设备随时处于可使用状态。美术器材设备应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并器材不同要求做好通电、防尘、防潮、防锈、防腐蚀工作。 3、备用美术器材、设备可另行装箱,列清单备查待用;破旧器材及时申请报废。 4、美术教室和器材室要经常保持整洁,注意通风换气,妥善处理垃圾杂物,为师生提供良好环境,保护师生健康,保证操作安全。 (五)必需做好美术教室的使用记录:器材、设备借还记录;学生使用器材设备情况记录;器设备报损记录;学生作品展示、获奖记录;学期美术课程开出率统计等。期末整理,分类装订成册(六)实行计算机管理。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认真做好仪器设备购置

(完整word版)中学课程设置方案

关岭自治县关索中学义务教育 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点工作的通知》和《贵州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点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改革新要求,创新育人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务处在向各教研组长征集校本课程设置意见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以下课程设置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组织机构 为保证我校义务教育设置试点方案的实施,我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为组员的课程设置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长:夏凯 副组长:龙政翰柴其军 组员:杜虎吴波汐何英红熊智肖平王智

(二)加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体现其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特征。我校具体设计如下: 1.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语言应用为主,利用晚自习前30分钟安排学生阅读,利用课堂的前5分钟安排学生朗诵、辩论、戏剧表演等活动。 2.数学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主要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安排模拟商店、数学小游戏、制作教具等。 3.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道德、法制和情感的真实体验为主,校内安排道德讲坛和模拟法庭、校内定向测定等活动。 4.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分组实验、小制作为主,校内可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小发明和制作的展示,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六)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语文试卷(六)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l~3题。 经过辨析可以发现,庄子的“得意忘言”论是其整体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对于“言”“意”关系的认识与其尊“天”贵“无”的理念宗旨密切相关。庄子对形上至高权威的推尊,更多表现为对“天”的崇尚。在《庄子》一书中,“天”“天道”“天机”“天理”等概念共出现了数百次之多。“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形全精复,与天为一”,此乃以“天”为万物之终极归宿,要求万物安顺于“天”之安排而向其回归——“去知与故,循天之理”“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以天为宗”,这是认为“天”乃世间规则之颁行者,万物应师法于“天”,而非硁硁于自我偏狭的智识与是非之见。“天也,非人也”“忘人,因以为天人矣……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诸论,则是通过批判与“天”相对立的有形众生之代表——“人”,来昭示无形之“天”的权威性与主宰性。而正如徐复观所言,“庄子常使用‘天’字以代替原有‘道’字的意义”,庄子之“天”与老子之“道”的精神内核相同,皆为“无”。在他看来,“道枢”之可贵,在其能“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而“环中”正是对“无”的譬喻。同样,其所谓“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的“未始有物者”,亦是“无”的另一种表达。“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道不可有,有不可无”“以无为首”诸论,皆表明庄子所理解的“道”之本质乃“无”;“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等话语又指出,“无”亦是“天”之精神。可见,“天”即“道”,“天”即“无”,庄子的尊“天”之学与老子思想相仿,皆以“无”为核心理念,表现出贵“无”的价值旨趣。 (摘编自熊忭《庄子言意观之本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庄子的“得意忘言”论对于“言”“意”关系的认识与其尊“天”贵“无”的理念宗旨毫无关联。 B.庄子对形上至高权威的推尊,更多表现为对“天”“天道”“天机”“天理”和对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