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学了解

高等教育学了解

高等教育学了解
高等教育学了解

(了解)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p1)

①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仿照行会,由教师和学生组成,“高等教育”可直接用“大学教育”来指代,设文、神、法、医四科;②十九世纪后半期,源于美国的变化一直延续到二战后,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

2、不同国家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和理解(p2)

①不同国家由于政治、历史文化的差异,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也不完全一致。美国,中等后教育等同为高等教育;欧洲,较为严格;②潘懋元出版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胡建华出版《高等教育学新论》。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1、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p15)

①建国后17年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49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饿指示》再次做出重要指示;至此我党的教育方针正式形成;②文革期间教育方针的严重扭曲阶段③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完善阶段。

2、教育目的的性质(p17)

①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念②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3、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p22)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p30)

德育,智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这些组成部分既是相互独立,各有特殊任务,是辩证统一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以其整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教育目的观的发展过程:

在我国,两种教育目的观的冲突,早在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就已萌芽。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地理解“道”。

自汉武帝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独尊儒术,孔子的学说确立为正统地位,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人才。形成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秩序,把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满足社会的需要上。

及至近代,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西方资产主义“民主”、“平等”思想的渐入高等教育开始突破单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士”、“君子”、“圣人”的樊笼而注意到人本身的发展。

在西方,这两种高等教育目的观都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代,雅典的自由教育可以说是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可以说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这以后,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和社会背景,历代的教育思想家各有不同侧重的主张。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

持有社会本位观点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社会作为有机体,个体则分布在由社会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器官”中,起着机体基质的作用,社会处于决定性的,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而个体则处于从属地位,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个体必须加入某一社会系统,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个人才具有价值。

持有个人本位观点的人将立足点移至个体,个体与社会的结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发展生存的必然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处于中心的地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手段。

第二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

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通才教育

春秋时期、汉朝,培养目标是“仕”宋朝,儒学神学化,为知识分子“修身”。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

育。直到近代,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

育。

古希腊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音乐、算数、几何学、天文学,被称为“七

艺”——通才教育。

中世纪,产生中世纪大学,实行分科教学,

共分四科,文科为基础,以“七艺”为教育

内容,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

通过法学、神学、医学培养专门人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者反对专业化

教育,把大学的教育科目限定在以“七艺”

为代表的古典语言,古典学术及纯数学的范

围内。

17世纪,适应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发展的需

要,科学革命的到来,学科大量分化,专才

教育得到强调。

第三节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

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

段;15%~50%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

以上时属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国高等教育均属英才

高等教育阶段,认为高等教育只应对少数人

开放的“英才教育”观点盛行。

战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普通教育

的迅速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

也为保证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的投

入提供可能。少数国家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

众高等教育阶段。但大多数国家因社会、经

济发展的水平不高,普通教育上不发达,国

家、社会无力提供大规模发展高等教育所需

的资源,高等教育仍处在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大众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关系:

二者区别于英才教育的共同本质特点:为大

众提供丰富的受教育机会。

大众教育虽包含普及教育,但其外延比普及

教育广。普及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大众化程度

最低的一种。大众教育向社会大众普遍提供

一种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而只有当社会大众

利用了这种条件,这时大众中的极大多数把

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时,才实现了普及教育。

因此,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应将高等

教育划分为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而大众教

育中又包含普及教育。

世界各国高教大众化的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

内开始从英才教育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发

展:

1.美国

1940年美国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毛入学率达

到16%,其高等教育迈进了大众化的发展阶

段。

1970年美国高等教育率先迈进了普及化的门

槛。1995年其毛入学率高达81.1%。

2.法国

1970年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9.5%,

进入了大众化时期。

1995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49.6%,

稳步跨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目前,法

国政府又制定出了在近期内使其同龄人口中

80%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

3.英国

1980年,英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达到19.1%,

迈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

1995年英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3%,

与法国一起共同迈进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

段。

4.日本

1965年日本的高等教育阔步进入了大众化的

发展阶段。

5.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从总体上看属于英才教

育阶段。与经济发展呈“二元结构”相适应,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二元结构”,特别是城

市与边远山区的差别很大。

我国大城市的高等教育正在步入大众化阶

段。

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

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从办学形式的角度分析,世界各国高等学校

系统一般是由普遍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两大子系统构成。

一、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特征

美国学者伯顿根据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

不同特点,从举办者角度将其概括为四种基

本类型:

(一)单一公立系统,单一部门

(二)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

(三)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

(四)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部门

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一)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二)大学和专门学院

(三)研究生院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

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的历史沿革

1951年新学制的确立,明确了劳动人民和工

农干部的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地位,从

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性质;

1952—1953年,我国政府模仿苏联模式对全

国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由此我国高校由国

家举办,分属中央各部委和地方的条块体系

也基本形成。“文革”开始后,我国高校曾一

度停止招生,后实行推荐入学的办法,取消

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之分,实行所谓开

门办学,只是我国高等学制出现了严重的混

乱。“文革”后,招生制度恢复,目前我国高

等学校系统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与此同

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

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或专门学院以及研究生

院是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三个基本层次。

三、成人高等学校系统的特征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系统从形成可以分为

以下几种:(一)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

(二)广播电视大学;(三)函授学校和普通

高校的函授班;(四)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五)其他(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学教师进修

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了解题

一、高校的组织特性和组织管理模式

1、大学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其组织特点主要

体现在组织的构成要素上,伯顿从系统的角

度,将高等教育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分为三

方面:工作的表达和安排方式,即根据知识

特性而展开的劳动分工;信息,指组织的主

要规范和价值观特别是学术信念;权力,主

要是学术权力。

2、由于组织目标不够具体明确,系统组织技

术不够清晰和参与者的进进出出,使系统始

终处于“有组织的无序状态”。

3、由于现代高等学校活动领域的极其广泛,

各种职能的加强特别是与社会间依存关系的

密切,以及高效在人员、资源规模上的迅速

膨胀,使高等教育食物变得越来越复杂,正

如克拉克.克尔对美国大学所作的描述:“现代

大学观是一座城镇—一座由知识分子垄断的

城镇”。

二、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

1、欧洲大陆模式: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

管理体制模式,由于欧洲大陆国家如法国、

意大利等大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德国则

倾向于州政府,高校在校级层次上校长的权

力很有限,其工作多为事务性,有关高校的

重大问题他可以提出建议,由校务委员会一

类机构讨论决定。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教授治

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

个人的积极性;但组织过于分散化,必然带

来效率问题,对此人们褒贬不一。

2、美国模式:权力结构是以行政权力为主,

但也不可否认,在学院和系层次上,教学和

科研人员也保留了较大的学术管理权。

3、英国模式:英国高等教育的学术组织模式,

是把教授行会和院校懂事及行政管理人员的

适度影响结合起来的模式。

三、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与改革趋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中央

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之前。

第二阶段:从《中共中央关于高等教育体制

改革的决定》发表到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前。从1985年到1991年,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主要进展

表现在一下三方面:一是扩大了高校办学的

自主权;二是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三是

由于扩大了地方管理高校的权力和责任,既

充分调动了省级政府管大学的积极性,又增

强了他们管大学的责任感;加大了地方对高

校的投入,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高

校教育之间的联系。

第三阶段: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

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新体制”的改革目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

联合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标

志,开辟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新时期。

“共建、联合、调整、合并”八字方针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效果已经逐步呈

现: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在全国或地区范

围内进行优化的趋势正在形成,有限的教育

资源的配置正在日趋合理,办学效益日趋提

高;长期条块分隔的局面正在打破,逐步走

向条块有机结合,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向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重要的步伐。

四、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高校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是指高校内相互联系

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题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

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高等学校行政管理

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

和系。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二级结构,部

分规模较大的学校是校—学院—系三级结

构。

第六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一、高等教育的静态与动态结构、科类结构、

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

高等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

会实践活动,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征,因

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高等教育所保持的稳

定的、不变的结构即高等教育的静态结构。

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为了使高等教育结构与

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结构不能仅仅停

留在某一阶段、某种水平和某个模式上,而

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加以调整,保持

相应的弹性和灵活度,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

结构的功能。这是高等教育动态结构的功能。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同

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

横断面。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主要是指不同办学方式、

学校类型的构成状态,它有三层涵义:其一

是指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高等教育等办学

形式之间的比例及其联系部分,包括全日制

大学、电视大学、夜大学、业余大学、自学

考试、函授大学等;其二指不同类型的高校

及其联系方式,包括综合性大学、单科大学、

短期大学、教育学院等;其三是指国家办的、

地方办、民办的高校之间的比例及联系方式。

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

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高校在各地的数量

分布状况,不同形式和不同等级高校的分布,

不同科类专业的分布,构成高等教育整体的

分布。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管理机

构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管理内容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法令、法规、

规定等等的构成状态及作用方式。

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及调整策略

1.举办者和办学者成分及其关系的调整。

2.形成结构的调整在于多样化与一体化的调

整。

3.客观科学制定各层次发展目标。

4.科类结构的调整以综合化为基础,打成与社

会的高度契合。

第七章高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校教师的作用及特点

答:作用——(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

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

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

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

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特点——(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

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2)教师劳

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

感(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

高度协作意识

2、高校教师的结构及使用原则

答:结构——(1)职务结构。是指教师队

伍内部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2)学历结构。

指教师队伍的最后学历的构成情况(3)年龄

结构。指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包括各

级职务教师的平均年龄和各年龄段教师的情

况。(4)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

师的比例情况。

3、高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答:生理特点——(1)生长发育的一般特

征。由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人体生

长指标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机能趋于成熟,

运动能力显著增强。(2)内分泌腺的发育与

性成熟(3)神经系统的发育。大学生的神经

系统已接近成人水平。

心理特点——(1)认知活动的发展特征①观

察力。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大学生观

察力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已达到相当

水平,观察范围也扩大了②注意力。高校学

生的注意稳定,能较好的完成注意分配和转

移③记忆力。高校学生的记忆能力已达到逻

辑记忆发展的顶峰④思维能力。高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品质逐步完善⑤想象能力。

(2)情感的发展特征。①高校学生的情感丰富多彩,并且不断社会化②高校学生情感生活的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的两极性表现比较突出③高校学生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

(3)自我意识的发展特征。表现在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分化、矛盾和统一②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③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

(4)个性的倾向性的发展特征。①兴趣广泛而稳定②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③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④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

(5)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

4、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答:(1)新生阶段。此阶段特点是:①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理想②建立了新的思维方式,但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③思想单纯,可塑性较大④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巩固⑤渴望温暖和友谊⑥要求自由和民主,但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

(2)二、三年级阶段的学生特点①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稳定性②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③独立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④层次差别日益明显⑤性心理升华,开始公开追求异性(3)高年级阶段大学生的特点①思想较为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强②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③关注毕业分配

5、大学生问题研究领域

(1)大学生的学习生活(2)大学生的经济生活(3)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高校课程体系: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

⑴某一方面知识、技能重要性的调查,可通过向用人单位的进行调查及模糊统计,确定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各门课程的权重。

⑵通过调研获得各科知识的综合相关度,有些知识虽对培养目标的实现没有或少有直接的支持作用,但对目标的间接支持作用不可忽视,这类课程不能忽视。

⑶知识的重要性与知识的综合相关度是确定课程掌握度的两条基本准则,据此可以推测出各门课程的掌握度。

⑷假设该门课程的学时数和掌握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可以推算出各门课程的学时数。

3、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大学教材有以下特点:(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2)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理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3)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和科学性。(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应配以精选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做好教材建设工作,要做到:(1)领导重视(2)做好规划(3)加大投入(4)落实政策(5)确保质量(6)加强选用管理;

4、课程建设的内容及实施:

课程建设内容——(1)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2)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讲课、答疑、辅导、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组织实施等。课程建设实施——课程建设应在学校指导下,由各院长或系主任对本系所开设的课程直接负责。

5、高校课改的原因:不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进行课程改革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1)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知识的急增(3)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4)个人发展的需要

内部原因——主要是运用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使高校的课程编制者和广大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或其中的某些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去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或建立新的课程目标。

6、高校课改要解决的问题:(1)改变过去对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的陈旧认识

(2)新的适应体制要求改变过去把课程看作

互不联系的学科堆砌物的陈旧观念,代之以

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

(3)新的适应机制要求课程逐步向多样化方

向发展

(4)新的适应机制要求在加强普通课程的同

时,提高课程总体的有机构成

第十章高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及趋势:纵观

国内外发展,教学组织形式出现了多样化,

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1)教学活动展开的

小规模化(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

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现非课堂化

和多样化(4)网络教学的崛起和发展

2、毕业设计的过程:

(1)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阶段(2)毕业设

计的准备阶段(3)设计制图和试验研究阶段

(4)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5)毕业

设计的检查阶段(6)毕业设计的答辩

3、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和方法

(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2)查阅文献收集

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4)撰写初稿,

修改定稿(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4、毕业设计的过程和要求

5、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特点与活动形式

特点:(1)自愿自主性(2)知识思想性(3)

开放性

活动形式(1)小组活动(2)群众性活动(3)

个别活动

6、教学管理制度:分为学年制与学分制。学

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规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

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水平的教学制度。

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

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弊端在于

不利于新型学科较快的进入高校教学,不利

于学生按照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主动的

学习。

学分制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

求所做贡献的管理方法。特点是允许学生选

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

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

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学生

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

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

7、教学方法的功能

(1)具有“授业——学业”的功能(2)发

展的功能(3)育人的功能

(4)娱乐的功能

8、自学指导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

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

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方

法。从教学内容看,主要用于学习专业课程

中的专门问题;从教学对象看,适合于具有

强烈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学生;从教学环境看,

不受场地限制,但要有较丰富的学习资料和

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此法教师应在学生确

定问题前,介绍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和参考文

献。帮助学生确定独立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基本途径,随时指导

学生。

9、现代教育技术: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

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

个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

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的学习的

所有方面都有关系。

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发展:(1)

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2)有利于扩

大教育规模(3)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

利于因材施教。

10、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业进展和行

为变化的评价,它是教学评价中最核心的、

最基本的活动。考试、测量是常用的测量方

法。

科学的学业评价分六步:(1)确定和表

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

建立试题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

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高校科研的地位(了解)

1.教学与科学研究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

重要途径;

2.高等教育的发展,师资水平的提高,教学

内容的更新,传统专业的改造,新专业的增

建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形成等,都有

赖于科学研究的开发。

3.高等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高水平的

专家比较集中,拥有众多的教师、研究

生和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术和信息交

流环境,是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的重要力

量。

因此,高等学校进行科学研究既是培养人才

的需要,也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高校科研的特点

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

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

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

后备力量充足

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

的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

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

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

色之一

3.高校科研的程序、方法

一、科研准备阶段

(一)选题;(二)申请课题;

二、科学实验阶段

可分为设计、进行实验、寻找一般规律、检

验和完善假设、关系式、参数、原理等步骤

三、研究结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一)科研成果的审核

(1)理论性成果;(2)应用性成果;(3)发

展性成果;(4)阶段性成果;(5)教学研究

成果;(6)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二)科研成果的评审和鉴定

(三)科研成果的登记、申报和报奖

(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4. 教育科研的意义

教育科学研究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

导下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认知过

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其实质是探

索未知,创新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教育科研是社会科学技术的有机组成部

分,也具有直接的内在的生产力作用,它在

实施科教兴国、科研兴教(校)战略,在培

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工程中发

挥着重要功能。

大学教师通过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可以运用

教育科学理论指导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实践,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少教

学中的盲目性。

因此,大学老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重要

的意义。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1.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了解)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一中教育人、塑造人的意识观念的

教育活动。实质是以人为工作对象,做人的

思想转化工作。按照马克思观点,它是一种

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有意识的活

动,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了解)

(1)鲜明的阶级性;(2)广泛的群众性;(3)

较强的实践性

3.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了解)

目的:提高青年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任务:(1)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

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

方向;(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

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

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了解)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

性质的体现;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

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

的政治方向的重要保障。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能够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方向,坚决自觉地抵制资

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腐蚀。

5.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了解)

(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a)马列主义理

论课教学;(b)思想品德课教学;

(2)教职工中的三育人

(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4)校园文化

(5)社会实践

(6)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渠道

(7)学生的自我教育渠道

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了解)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思想建设

(1)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和责

任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织建设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着的选拔

(2)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和提高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措

(1)强化学科研究;(2)完善管理体系;(3)

优化队伍结构;(4)讲究量才使用;(5)政

策落实到位;(6)改革工作方式。

7.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了解)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

教育的新特点

(1)高标准,高要求

(2)适应“快”的变革

(3)树立新观念、新认识

(4)超越思维定势

(5)多元化、多方位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

教育的新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2)运用经济手段,提供物质保障

(3)动态管理,跟踪服务。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

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

统的工程,需要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去研

究、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解决市场经

济下高等学校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为高校的

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了

解)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了解)

(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和

完善学生自身素质

(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

(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

(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

(5)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双重性,这主要表

现为实践主体、目标和应遵守的规律的双重

性。

2. 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的关系(了解)

(1)两者的目的与结果的总体一致性

就高等学校的教育过程而言,社会实践和科

学研究同样服务于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严

格说来,科研活动也应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

中特殊方式,两者有从属关系。

(2)两者的活动对象有差别

科学研究大部分是以自然物、自然现象或自

然规律为对象。社会实践对象则主要是社会

生活和生产活动。

(3)两者的活动方式有差别

(4)两者的活动环境有差别。

3.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了解)

(一)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

外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教学实

验、专业实习、军事训练、生产实习及部分

工艺劳动和社会实践。

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考

察、科技文化服务、勤工俭学、社团活动及

一些工艺活动。

(一)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和非

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

(二)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

践活动

(三)几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1)军事训练;(2)专业实习;(3)

生产劳动;(4)社会调查;(5)智力扶贫;

(6)参观考察

4.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了解)

(一)突出专业特点、发挥地区优势,开展

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建立高度适应经济建设的运行机制

(1)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2)列入教育计划,建立完善的内部运

行机制

(3)建立校内外结合,经常性实践的运

行模式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句话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 ) 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B.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 C.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D.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教师是主体B.学生是主体 C.教为主导,学为主体D.A、B和C均不正确 3.就教学的静态结构而言,教学是由多项内容构成,不属于其构成内容的是( )。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介C.教师和学生D.教学原则 4.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 )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 A.被动学习B.自主学习C.间接学习D.接受学习 5.学生的学习,一般地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 )的过程。 A.直接经验B.直接知识C.间接知识D.新的知识 6.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学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自学能力和( )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A.记忆能力B.创新能力C.科研能力D.辨别能力

B.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D.学科专业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10.在高等教育中,既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中的个性,又要重视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共性的支持,这是( )教学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B.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1.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索研究的能力,这是( )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B.理论联系实际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2.只有将各教学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彼此互相补充,实现教学原则体系的( ),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A.整体化B.系统化C.最优化D.紧密化 → 二、填空题 1.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 )。

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1题: 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 1895年创办的()。 A 、京师同文馆 B 、天津西学学堂 C 、京师大学堂 D 、清华大学 ?正确答案:B 第2题: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 ) A 、西方古希腊时代 B 、中国的殷商时代 C 欧洲中世纪大学 D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C 第3题: ()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 A 、政治体制 B 、经济体制 C 、文化 D 、人口 ?正确答案:B 第4题: ()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 A 、培养专门人才 B 、发展科学 C 、服务社会 D 、国际合作 ?正确答案:A 第5题: ()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手段 高 等 第1部分: 单选((30分)) 教 育 学 模 拟 考 试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正确答案:B 第6题:高等教育入学率()属于大众型教育阶段。 A 3%内B、15% 内C、15%^ 50% D 50%以上 ?正确答案:C 第7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 A、计划分配 B、双向选择 C、市场配置 D、自主择业 ?正确答案:D 第8题: 高校中师生关系一般不能表现为()关系。 A、工作 B、情感 C、道德伦理 D、特殊 ?正确答案:D 第9题: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青年和成年人,劳动职责也是多方面的。体现出大学教师工作的( )特点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效性D、协作性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

A、教师和学生 B、教育手段 C、教育方法 D、课程 ?正确答案:D 第11题: 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是:()。 A、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B、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C改革教学基本条件 D重视课程管理 ?正确答案:A 第12题:()是当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突岀的特点。 A、专业性 B、教学与科研结合 C学生学习的自主性D、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联系 ?正确答案:B 第13题: ()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 A、课堂教学 B、实验操作 C、毕业实习 D、毕业设计(论文) ?正确答案:D 第14题:学分制的缺点之一是()。 A、难以反映学习的质量 B、难以因材施教 C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难以发挥学生的特长 ?正确答案:A

(2020年编辑)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第六章(1个) 10、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1、专业P202: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学科P205: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使培养的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13、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226: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4、狭义课程P235: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P235: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P240:是指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P242: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18、教材P245: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P265: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20、教学评价P288: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21、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P370: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应。 精品文档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

1.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3.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4.高等教育的目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5.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的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 7.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8.高校教师聘任制:根据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9.高等学校的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 10.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12.高校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3.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一般分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14.学年制: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15.学分制:与学年制相对应,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16.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的概念 高等教育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的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而产生,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的理论问题。 3.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4.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二是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二是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基础。 5.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第一,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第二,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第三,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包括学识素养、教育学识和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1.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则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包括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方面。 2.高等教育的功能 功能是系统结构要素之间和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通常以系统所发挥的能量、作用和功效表现出来。可以说,功能是事物或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3.高等学校的职能 职能则是作为一种社会机构或部门,由于其特殊的地位所应发挥或履行的职责,它是社会机构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这种职责的能力的统一体。 4.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系统内部各种要素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而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则产生了特定的功能。因此,功能总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的功能,而结构也总是具有某种功能的系统的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而没有功能的结构也是不存在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结构的外部表现。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 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教育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 A.红又专人才 B.理论人才 C.职业型人才 D.技术型人才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A.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 A.政治思想教育 B.培养能力 C.素质提高 D.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差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通才教育 B.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专才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1、《高等教育学》是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学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而设置的两门专业基础考试课程之一。 2、考试对象为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或同等学力人员。 二、考试范围 1、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2、高等学校的课程、专业与教学; 3、高等教育思想、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4、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5、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三、评价标准 1、全面掌握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高等教育学研究动态。 2、准确理解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 3、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4、能利用所掌握的高等教育理论分析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阐明自己的思想或观点。 5、能对高等教育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考试形式与试题结构 1、本课程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题型及试题结构:简述题占30%,论述题占70%。 五、参考书目 1、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伯顿·克拉克等著,王承绪等编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主办)2000年以来各期。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高等教育的本质与特点。 二、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四、高等学校的教学、课程与专业。 五、大学的组织特性、内部结构与社会职能的变革与发展。 六、高等教育思想、制度的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七、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八、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第三部分试题举例 一、简述题 1、试述通才教育观与通识教育观的联系与区别。 2、谈谈你对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中小学教学过程的联系与区别的看法。 二、论述题 1、试述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的主要内容,并运用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分析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高等教育学的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种——教材体系、经验体系(或工作体系)、理论体系。请你谈谈不同体系高等教育学的特点,并着重谈谈你对建构理论体系的高等教育学的看法。 3、论述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西方大学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 AB卷 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A卷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 A.汉代 B.隋代 C.唐代 D.宋代 2.欧美教育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A.雅典大学 B.赫克迈大学 C.阿资哈尔大学 D.萨莱诺大学3.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 A.民族化 B.地域化C.国际化 D.时代化 4.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 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 5.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6.“真理就是有用”是哪种人生价值观的观点()。 A.享乐主义 B.存在主义 C.权力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7.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是指()。 A.层次性原则 B.情理相融原则 C.教管结合原则D.整体性原则8.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 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9.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0.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A.在校大学生 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 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 D.全校师生员工 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发动了新大学运动,其特点包含()。 A.打破宗教信仰限制B.重视技术教育 C.政府加强集权管理D.推行男、女同校E.提倡多元捐资办学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标志是()。 A.办学主体多样化 B.办学形式多样化C.教育目标多样化 D.管理体制多样化E.教学内容多样化 3.从价值观考察的教育本质论包括()。 A.个人本位 B.经济本位C.社会本位D.文化本位 E.知识本位4.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多样角色包括()。 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示范者 D.管理者 E.研究者5.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指()。 A.职务结构 B.学历结构 C.性别结构D.专业结构 E.年龄结构6.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 B.理想性C.层次性 D.开放性 E.传统性7.德育工作中的消极观点有()。 A.务虚论 B.从属论 C.法德论 D.智德论 E.抵消论8.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附答案)

高等教育学参考题 一、单选题 1、一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的直接源头是(C)。 A 雅典大学 B 古巴比伦“寺庙学校 C 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国“太学” 2、(D)是中国自唐、宋以来最主要的私学高等教育形式。 A 右学 B 国子监 C 辟雍 D 书院 3、(A)率先领导了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大变革。 A 德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英国 4、晚清设立的(D)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A 天津西学学堂 B 南洋公学 C 山西大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5、(A)的创建标志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A 柏林大学 B 剑桥大学 C 牛津大学 D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 6、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概念的当代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是(B) A 布鲁贝克 B 科尔 C 郝钦斯 D 弗莱克斯纳 7、(A)的颁布,推动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引导了美国大学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向。 A 莫里尔法案 B 退伍军人法案 C国防教育法案 D高等教育方向法 8、(B)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 A 培养方案 B 课程体系 C 专业设置 D 学制设置 9、(A)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 A 教学 B 科研 C 服务社会 D 文化传承 10、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B)而展开。 A 学科 B 专业 C 课程 D 培养计划 11、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属于私立主导型的是(D)。 A 美国 B德国 C 荷兰 D 日本 12、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地方分权型的是(A)。 A 美国 B 日本 C 法国 D 俄罗斯 13、按照著名学者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A)为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 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P4) ●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P5)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P6-12)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P16)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P34-35)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P41-42) ●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

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P46-48) ●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P49)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p51~53)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性质任务(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三方面的内容。其特点是:①阶级性(政治性)②历史性(阶段性)③时代性④相对稳定性。(P64)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66) ●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和依据: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期望或规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层次上有国家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方针中)、各级各类教育目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上)、教育过程的具体发展目标(反映在教育过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中)。(P67)

040106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Higher Education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学科代码:0401 二级学科名称:高等教育学学科代码:040106 一、学科专业点介绍 本学科于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本学科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培养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拥有十几项省部级在研项目,一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获省部级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 二、培养目标 1、本专业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祖国和整个人类世界充满责任感,具备道德识别和判断能力;崇尚学术,学风严谨,遵纪守法;对高等教育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专业工作中有自我奉献精神和公共服务意识,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本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 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解世界和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与趋势;掌握本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较扎实的教育科学、管理科学与战略规划学术基础;养成较为开阔的社会科学学术视野;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手段;掌握研究与解决高等教育问题、区域教育发展规划问题的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掌握高校德育的精髓与实质;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3、本专业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 具备用现代技术手段收集与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分析、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

题;能够分析、解决高等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能够从事高校德育体系构建与实施途径的研究工作;能够较熟练地阅读外语文献,能够搜索、阅读国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并能够较熟练地进行外语写作和口头表达;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 三、学习年限 1、学制一般为3年,需要延长学习年限者,应提前办理申请审批手续,延长期一般不超过1年。 2、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撰写工作,并符合提前毕业的条件,经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学院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可提前答辩,提前毕业时间不超过一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地方高校管理与人才资源开发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研究地方高校为地方人才资源开发服务的问题。该研究方向的重点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指导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并探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类别与地方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合理管理与有效使用的问题。 2、区域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此外,本研究方向还从地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重点研究地方高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地方高校的管理体制、发展方向、规模效益、服务特色等战略问题,并开展区域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 3、大学德育工程 本研究方向突出大学德育工程的构建和实施途径研究。在宏观层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2019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1.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A 、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康德 标准答案: B 2、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30 分) A 、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思维科学 标准答案: C 3、下列属于教养性教育的是(30 分) A 、思想政治教育 B、研究方法课程 C、心理健康教育 D、专业课程 标准答案: A,C 1904 年时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30 的基本任务不包括分) A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 D、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标准答案: C 美国的第一所大学(30 分) A 、亚历山大大学 B、哈佛大学 C、麻省理工学院 D、爱资哈尔大学 标准答案: B 二 、 多选(共 1 道试题,共 40 分) 艺修辞”学,校包括,:由智者派创办,教学内容主要是 “三(分40) A、文法 B、修辞387 年创办的学园被(30 分)

C、辩证法 D、经济法

标准答案: A,B,C 从上世纪 50 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A 、 一 B 、 二 C 、 三 D 、 四 标准答案: B 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 (30 分 ) A 、 江南水师学堂 B 、 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 C 、 京师同文馆 D 、 广州同文馆 标准答案: C 二、多选(共 1 道试题,共 40 分) 蔡元培于 1917 年初 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 (40 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 分) A 、 整顿学风,更新师资 B 、 倡导学术自由,推动学术研究 C 、 推动“学”与“术”的分离,改革教学 D 、 实行教授治校 标准答案: A,B,C,D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人特别看重学术研究层面的理念,把哪个 (30 理念称为大学的灵魂。 分 ) A 、 学生自治理念 B 、 教授治校理念 C 、 学术自由理念 D 、 大学自治理念 标准答案: C 您的得分: 30 分 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是 (30 分 ) (30 分 )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一、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2、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给出理由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 二、答题注意事项 1、名词解释:概念解释,考的是概念的理解是不是规范?概念比较长,按照主 谓宾模式背诵记忆;可能四分一题,可以多答一两句,则更加长度,保证空间的合理利用; 2、辨析题:判断正误,说明理由;联系实际就要举例说明,要说专业术语不要 说别的;字迹整洁; 三、名词解释(精简版) 1、大众教育 西方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公民,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

极低。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大众受教育者分布广泛,而且高等教育种类、层次、形式出现多样化。 或: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成员,受教育者分布广泛,更多的人可以上大学,目的除了培养未来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国家政府虽然提供一部分高等教育经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已是老百姓。学校数量多,与各种职业相对应的技术逐渐成为专门的学科,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 2、高等教育 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3、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包含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4、高等教育目的p48 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作者:————————————————————————————————日期:

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 高等教育内涵: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 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 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 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 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

2020年《高等教育学》考试398题QI[含参考答案]

2020年《高等教育学》考试398题[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高等教育评价应该以()为基础。 A.分数 B.调查 C.事实判断 D.价值判断 正确答案:C 知识点:教育评价的分类 2.依据实验控制程度,实验法不包括()。 A.前实验 B.准实验 C.真实验 D.小样本实验 正确答案:D 知识点: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博洛尼亚大学的最高管理机构是由()参加的大学全体会议。 A.全体学生 B.全体教师 C.全体管理者 D.学生代表与教师代表 正确答案:A 知识点: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与管理 4.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高校是()。 A.耶鲁大学 B.麻省理工学院 C.哈佛大学 D.普林斯顿大学 正确答案:C 知识点:俄罗斯和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5.教育目的所依据的“现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二是受教育者的()现实及其趋势。

B.身心素质 C.个体发展 D.文化涵养 正确答案:B 知识点:高等教育的目的的性质 6.高等教育过程中的研究活动,即()的功能衍生出高等学校发展科学的职能。 A.创造或创新知识 B.传递文化 C.继承文化 D.保存文化 正确答案:A 知识点: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7.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思想和实践正式形成的标志是()的办学思想思想及其实践。 A.斯坦福大学 B.柏林大学 C.北京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 正确答案:D 知识点:大学职能的演变 8.()在我国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既保证了国家重点部门所需的人才,又改变了旧中国毕业即失业的局面。 A.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统一分配制度 D.双轨制 正确答案:C 知识点:我国高等学校的就业制度 9.面对社会改革开放的环境变化,高校仍显得反应迟滞,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我国开始试行()的高校毕业生分配政策。 A.集中使用,重点配备 B.面向基层,充实和加强第一线 C.统筹安排,合理实用 D.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与参考答案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耳,字伯阳。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 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老子的思想主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格拉底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七艺”即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加上“智者派”规定的文法和修辞学。 “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 “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中世纪大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教育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先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 ?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