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斗批改

斗批改

斗批改
斗批改

第五节文革“斗批改”

一、“斗批改”的含义

是斗争、批判、改革的简称,这是毛泽东在“文革”早期对“文革”理想目标的初步设计,即对“文革”应解决的问题和步骤的整体概括,也是为了强调“文革”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理性的政治运动的草图式工程说明。

1966年7月29日,周恩来在北京市大专院校和中专院校“文化大革命”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传达了毛泽东提出的“文革”三项任务:一斗、二批、三改。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16条’)中有完整的说法:“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二、“斗批改”经历的几个阶段

其后,“斗批改”的内容又不断有变化。1967年“斗批改”曾一度被作为促进两派联合的手段。1968

年9月全国各省市建立革委会后,又宣布进入了“斗批改”阶段。《人民日报》、《解放军报》9月7日社论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精简机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员,工厂里的斗、批、改,大体经历这么几个阶段。”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六厂二校”经验作为“斗批改”的样板。后来被九大正式规定为工作任务、目标。

九大以后,文化大革命进入斗批改阶段,否定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达到天下大治。

(一)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

1967年3月10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社论《论革命的“三结合”》。社论中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在需要夺权的这些地方和单位,必须实行革命的“三结合”的方针,建立一个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无产阶级权威的临时权力机构。这个机构的名称叫革命委员会……

这里的“三结合”是指革命委员会要有军队的代表、干部代表和群众代表参加。

社论发表后,“革命委员会”成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政权机关的名称。

二、大批判。彻底否定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建国十七年的成绩和经验统统视为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1968年《红旗》发表社论《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刘少奇的“黑六论”:阶级斗争熄灭论、驯服工具论、群众落后论、入党做官论、党内和平论、公私溶化论。

三、清理阶级队伍。打击反革命和清查五一六。197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要求打击现行反革命。结合后来的反贪污、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一打三反”共逮

《关于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阴谋集团的通知》.1967捕28万多人,判处死刑的近一万人。1970年3月27日,

年8月,北京出现“首都五一六红卫兵团”,散发诬蔑周恩来的传单,很小的组织,但是林彪江青等人借机排除异己。数以百万级的人遭到迫害。

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各地采用军管会和进驻工宣队的方式,对在文化大革命进程中,以各种名义,各种方式揪出来的地、富、反、坏、右、特务、叛徒、走资派、漏网右派、国民党“残渣余孽”,进行了一次大清查。尽管在运动开始,中共中央已强调“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区别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尽管在运动中仍不断指示“注意政策,打击面要斜,但这场运动仍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

四、整党建党。五十字建党纲领“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唯一宗旨。吐故纳新,污蔑的叛徒开除出党,不符合条件的反倒吸收入党。造反派头头,打砸抢分子都成了党组织的成员。五、精简机构,下放科室人员。并没有提高效率,相反,大批干部、教师、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新闻出版工作者被派到五七干校劳动。这些人耽误了个人业务,给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截止1978年共有1623万人。为边疆、穷困地区做出了贡献,人才深谷现象,安置青年耗资100多亿元,弊大于利。

七、教育革命。工农兵学员

林彪集团的倾覆造成新一轮权力更替,“斗批改”被中断、打乱,进入“批林批孔”运动,“斗批改”就销声匿迹了。以后的整顿恢复秩序,初见成效,但主事者邓小平面临又一次被打倒。“文革”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漫无目的地狂奔。仍然是运动不断:以各式“斗”、“批”为动力的政治运动,冲决、破坏了既定秩序,却没有“改”的内在合理性,没有建设新世界。

“斗批改”三个字可以概括“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至于怎么斗怎么批怎么改,都得跟着上头的“战略部署”进行,换句话说就是跟随着“指挥棒”转。这就难免把许多人“转”得晕头转向,离“棒”远了转得慢了就成了“态度消极”,这种状态很容易被理解为“抵触情绪”,找不到“阶级敌人”就用这种人来填补“空白”,用老百姓的话说就叫“替死鬼”;离“棒”近了转得太快了也很危险,因为那是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大风大浪漩涡”,“水性”稍差一点儿就容易被呛着,更有甚者就会被“灌死”。所以说“文化大革命”是风险最大的运动,有许多人就因为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就被上纲上线打进了“十八层地狱”。

“文化大革命”中的“斗批改”,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有的已经“深”到家庭里面去了。那年

月,社会上有风家庭里就有浪,许多家庭也成了“斗批改”的前沿阵地。现在我们有些事情如果看不惯,在单位不能说、不爱说就回家去说,说了以后就能出口气,缓解情绪。可在那时回到家里也不敢出气,因为家已经不再是“避风港”了,过去不单防备的是“隔墙有耳”,而且家里就有“耳”,有人在家里说的话却成了会场上的“揭发材料”。“文化大革命”把许多人变成了“教徒”,孩子揭发老子、妻子揭发丈夫,同一个屋檐下“划清界限”已经成了时尚。许多家庭也开始有了路线斗争,特别是搞派性斗争的时候,社会上分派家里也分派,社会上搞武斗家里就搞“嘴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