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元宵.汤团

元宵.汤团

元宵.汤团

作者:江礼旸(著名食评人)

来源:《金色年代》2012年第02期

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也称“上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相传“元宵”始于汉文帝诛灭作乱的诸吕之日。“宵”即夜,元宵即第一个月圆之日,也就是正月十五。民间所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可见人们迎来新的春天的元宵节,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要点灯、看灯,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十五是正日,这么长时间的庆祝、狂欢,还包括猜灯谜、舞龙、舞狮,许多帝王与民同欢。于是有了辛弃疾在《青玉案》里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元宵盛况描写;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缠绵悱恻的元夕词。元宵节有灯,有谜,有龙,有狮,有如织的游人,当然也少不了吃,其中最重要的,东西南北都要吃的就是元宵,也叫汤圆,又叫粉果。上海人喜欢叫汤团,或者圆子。甚至都有一家名店叫“宁波汤团店”,在城隍庙九曲桥畔。

旧时要吃过汤团,这个年才算过完。除夕吃年夜饭是过年吃的开始,而元宵吃汤团是过年吃的结尾。孩提时期,私下盼望过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年的“过”,即过程很美,很完美。因为汤团好吃,是要付出大量劳动的。首先要备料,材料之一是粉——水磨糯米粉。我家有一台石磨,那些日子磨不闲着,大人谁有空谁去推几下。有一个面粉袋张在石磨口,承接糯米浆,面口袋放在一个木盆里,吃时,吊起来控干水分就是。正在念书的我,做完功课也要去推一阵。

另一样料是猪油,要买来最好的板油,小心撕去衣(膜),用白糖腌渍,放在“狮子缸”(音,是小小的瓷缸。如保存到如今,就是古董了)里,再就是麻屑(黑洋酥)和豆沙了。

这就是妈妈家乡宁波鼎鼎大名的“猪油馅团”。鲜的鲜肉汤团馅可以临时拌。甜的滚圆,咸的一头尖,一头圆。汤团其实年初一也“小吃吃”,等到正月十五夜才正式吃。

汤团下好,一人一碗,成甜都有。尽管妈妈接连叮嘱:“当心烫痛!当心烫痛!”我还是心甘情愿被烫痛。有时,嘴巴里烫出泡,喉咙口烫痛,统统在所不惜,因为猪油馅团烫吃,才有猪油馅团的味道,鲜甜鲜甜的猪油和芝麻味、豆沙味迅速弥漫开来,那味道是要一面“嘶哈嘶哈”,一面闭起眼睛猛嚼的。这时才体味到水磨糯米粉的糯、软、香。

鲜肉汤团是另一种味道,鲜肉馅里有一点点切得细细的葱末,肉馅瘦多肥少,一刀刀切出来,却一刀不剁,包在糯米粉里,松紧度正好。因为没有太烫的猪油,不用提防烫嘴。一口咬下去,可以从容体味肉的鲜香和糯米粉的糯、软、香。在甜、咸之间,我还是偏爱咸。

城隍庙的宁波汤团店,我们全家去吃过,爹爹(父亲)还是认为自家包的好吃:“哪能好同老黄(妈妈姓黄,一家人昵称她为…老黄?)比?”不过,附近的“桂花厅”百果馅的小圆子别有风味,看他们将百果馅在糯米粉里滚,再用筛子一筛,就成了百果小圆子,然后再用甜酒酿下来吃。桂花厅还有“鸽蛋圆子”,那是“翘脚王有发”首创,经“潮流滑稽刘春山” (“清口”的前辈,祖师爷)一吃一唱,加之粉丝跟着吃,马上走红。不过那是夏天吃的,薄荷味。如鸽蛋般椭圆形,内有一泡薄荷糖水,冷吃。有“冷不硬,热不粘”的特色,现在濒临消失,是当年葛贤萼点心大师的名作之一。还有“乔家栅”的擂沙圆,外面滚了赤豆粉、黄豆粉干吃的。四十年前我在谈恋爱时,曾请女朋友去吃汤团。早已成了妻子的她至今耿耿于怀:“这只小气鬼请我吃汤团!”其实,请吃汤团倒不全是贪便宜,而是在那困难时期,同样多的粮票,吃了耐饥,心里面也希望将她“粘”住,最终可以团团圆圆,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因为当时我在安徽,她在黑龙江,说分手就会分手,30多岁的人,谈个朋友不容易啊!

多少年后,我还吃过“藕粉圆子”,那是将馅心(百果等)在藕粉里滚一滚,开水里一烫定型,再滚,再烫,直至越滚越大,就成了。那是盐城的特色点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