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177?收稿日期1999-04-20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贾承造

(教授级高工石油地质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新疆库尔勒841000)

摘要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古生界油气聚集受克拉通古隆起和斜坡构造控制,中、新生界油气聚集受喜马拉雅期逆冲构造控制。此外油气分布还受油气系统、区域盖层、断裂及不整合等因素控制。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个油气系统、多套储盖组合、油气多源多期多种类型的特点。储集层条件好、天然气资源丰富和整体勘探程度低是在盆地进行油气勘探时不可忽视的三个特点。塔里木盆地已成为我国三大天然气区之一,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主题词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构造演化油气特征油气聚集油气勘探中图法分类号

TE111.1,TE111.2

第20卷第3期新疆石油地质

V ol.20,N o.3

1999年6月

XIN J IANG PET ROLEUM GE OLOGY Jun.1999

1

盆地构造特征

1.1

盆地类型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具有古老陆壳基底和多次沉降隆升的复杂构造演化史。1.1.1

盆地基底

盆地边缘露头地层资料、盆地内天然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和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等资料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具有统一的前震旦系古老陆壳基底。库鲁克塔格地区出露基底地层最古老的为中-下太古

界托格拉克布拉克群深变质岩系,角闪岩全岩Sm -Nd 年龄为3263±129M a ;盆地地壳厚度为37~55km;岩石圈以整体挠曲变形为特征,各层界面同步起伏,即盆地基底坳陷和隆起区基本上也是莫霍面的相对坳陷和隆起区,横向厚度变化不大。因此,塔里木盆地基底是典型的刚性陆壳基底,其地壳各层具刚性、没有明显侧向蠕变,盆地深部构造特征与中国东部盆地基底坳陷与莫霍面隆起呈镜象关系的特点截然不同。另外,塔里木盆地基底构造极为复杂,具强烈的不均一性,这对后期盆地形成与演化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1.1.2盆地类型

经盆地分析,塔里木的主体是位于古老陆壳基

底之上的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晚期在南北叠加了两个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总体上是一个由古生界克

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由于盆地主体是陆壳克拉通,塔里木盆地

构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长达8×108

年的地质历史中,仅震旦—奥陶纪和早二叠世表现出较强的地壳活动性;盆地内火山活动主要出现在震旦—寒武纪和早二叠世,其它时代基本没有火山活动。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变形表现为盆地内部平缓,盆地周缘强烈;构造样式在盆地内部以走滑断裂、陡倾角逆断层控制的断垒为主,复杂的逆冲带、推覆构造及复杂的褶皱主要出现在盆地周缘。

塔里木盆地沉积盖层中存在多个不整合界面和多个沉积体系。在纵向上古生代为海相克拉通沉积,中、新生代为陆相前陆盆地沉积;在平面上有多个沉降中心,而不同时期的沉降和隆起既有继承性,又有迁移和相互转换,并且经历了多次沉降和隆起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因此,塔里木盆地是多个不同时期、不同性质原型盆地在纵向上叠合、在平面上复合的联合体,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沉积盆地。

1.1.3

盆地地热特征

塔里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为1.8~2.0℃/hm ,大地热流值为40~50mW/m 2,具有低地温梯度和低

新疆石油地质1999年?178?

大地热流特点。所以,塔里木盆地现今是一“冷盆”,这一特点与上述盆地稳定性也是一致的。

使用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等新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古地温梯度进行计算,结果为:寒武—奥陶纪, 3.5℃/hm;志留—泥盆纪,3℃/hm;石炭—二叠纪为3.1~3.2℃/hm;三叠纪—早第三纪为3~2.5℃/ hm;晚第三纪为2.2~1.7℃/hm.由此可见,塔里木盆地历史上为一个由老到新的降温盆地,其中三叠—早第三纪为缓慢降温阶段,早第三纪—晚第三纪为快速降温阶段。

1.1.4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大型叠合复合盆地,不同时期盆地内的隆坳单元既有继承,又有反转,因此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就成为十分复杂的问题。主要根据盆地基底顶面起伏特征可划分出5个隆起构造:塔北、巴楚、塔中、塔东、塔南隆起;和7个坳陷构造:库车、阿瓦提、满加尔、塔西南、塘古兹巴斯、塔东南、英吉苏坳陷。

1.2板块构造演化

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古生代独立向北漂移的小型陆壳板块,晚古生代—中生代与欧亚大陆板拼贴,在其构造演化中经历了4个关键事件和4个主要阶段(表1)。

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其构造发展受板块活动的控制。塔里木盆地演化史可分为7个阶段,其中发现了9个构造变动事件,它们以隆起和不整合为特征,往往是盆地演化史的转折点。1.2.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

主要构造变动事件在前震旦纪末,使盆地基底变质,基底与震旦系盖层广泛发育角度不整合。1.2.2震旦—奥陶纪———克拉通边缘坳拉槽阶段

该阶段又可分为震旦纪—早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和中晚奥陶世活动大陆边缘两个时期。盆地内主要划分为塔西克拉通内坳陷和库鲁克塔格—满加尔坳拉槽,分别为台地相和深海槽盆相沉积,在二者之间的枢纽带发现了可能为生物礁滩的地震异常体。

1.2.3志留—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阶段

志留—泥盆纪是塔里木盆地南北缘活动大陆边缘发育时期,盆地内则由于周缘活动陆缘构造的控制形成克拉通内坳陷和前陆坳陷构造。志留纪盆地内为统一的塔里木克拉通内坳陷,泥盆纪可划分为塔西南前陆坳陷和塔里木克拉通内坳陷。志留系以滨浅海相灰绿色泥岩砂岩为主,泥盆系以滨浅海相红色砂岩为主。

1.2.4石炭—二叠纪———克拉通边缘坳陷和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塔里木板块北缘石炭纪为活动大陆边缘,至早二叠世古天山构造带形成,古大洋闭合,盆地北缘发生大规模左行走滑活动。板块南缘石炭纪为被动大陆边缘,二叠纪为活动大陆边缘,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形成塔里木南部陆缘岩浆弧和弧后的克拉通内裂谷。盆地内部石炭纪划分为塔西南克拉通边缘坳陷和塔里木克拉通内坳陷,为一套典型陆表海沉积;二叠纪划分为塔西南克拉通内坳陷、塔里木克拉通内裂谷和塔东北隆起。

1.2.5三叠纪———前陆盆地阶段

三叠纪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受南部特提斯板块活动控制,处于挤压构造环境。盆地内可分为库车前陆坳陷、新和前缘隆起、中部类前陆坳陷、塔西隆起,组成一个大型的前陆盆地。主要沉积为陆相湖泊、河流及三角洲相沉积。

1.2.6侏罗纪—早第三纪———断陷盆地阶段

由于欧亚大陆内部均衡调整,塔里木盆地处于伸展构造期,以断陷-坳陷盆地发育和正断层、走滑断层为特征。盆地内侏罗—白垩纪可划分为塔西南断陷、塔东北坳陷和塔西隆起,早第三纪为统一的塔里木断陷-坳陷盆地。侏罗系为湖泊相砂岩、泥岩夹煤层,白垩系、下第三系为红色砂岩、泥岩及膏盐,局部有海相沉积。总的构造沉积环境是稳定宽缓的

表1塔里木板块漂移演化史的关键事件和主要阶段板块演化阶段大地构造事件

震旦—石炭纪独立的塔里木板块漂移和沉积演化

石炭纪末—晚三叠世塔里木是欧亚大陆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

侏罗—早第三纪塔里木成为欧亚大陆块与衰亡的特提斯构造带的结合部,构造属性尚不清楚

晚第三纪—第四纪再生前陆盆地快速沉降,大规模逆冲带活动,帕米尔弧形成抬升、天山昆仑山抬升

前震旦纪塔里木板块基底拼贴形成

石炭纪末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等板块碰撞拼合

晚三叠世羌塘地体与塔里木南部碰撞拼贴

晚第三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179?

陆相湖泊河流环境。

1.2.7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晚第三纪—第四纪塔里木盆地受始新世末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控制,发育多个与陆内A型俯冲有关的前陆盆地、前陆逆冲带及大型走滑断裂活动。盆地内可分为阿瓦提—库车前陆坳陷、塔西南前陆坳陷、民丰拉分盆地、中部复合前缘隆起、且末-若羌前陆坳陷或拉分盆地、塔南走滑隆起等。

1.3盆地古生界克拉通构造特征

塔里木盆地具有陆壳和刚性的基底,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经历了震旦—奥陶纪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志留—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和石炭—二叠纪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三个复杂的构造演化阶段。震旦—奥陶系为一套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其中盆地东部库满坳拉槽为厚度大于7000m的深海盆地相欠补偿和超补偿碎屑岩,中西部克拉通内坳陷则为厚4000~5000m的台地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志留—泥盆系为陆缘隆起周缘和前陆盆地沉积。石炭纪为克拉通内坳陷与边缘坳陷,形成广大浅海台地沉积。早二叠世塔里木为特提斯洋俯冲形成的弧后克拉通内裂谷,形成陆相火山岩系。

综上所述,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既具一般克拉通盆地沉积厚度大、不整合发育和构造相对稳定等特征,又具稳定之中有活动的特殊性。值得注意的是塔里木克拉通发育多期区域不整合,其中奥陶纪末、泥盆纪末和早二叠世末三期重要的不整合面,对克拉通盆地局部构造的形成、储集层的改善和油气运聚均具重要的控制作用。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古隆起及斜坡是极为重要的构造现象和含油气区带,目前已识别出塔中稳定古隆起、塔北和塔东残余古隆起、巴楚与塔南活动古隆起等5个古隆起构造,它们对克拉通盆地油气聚集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构造包括塔中稳定古隆起及塔中北部、南部斜坡带。塔中稳定古隆起形成于奥陶纪,泥盆纪末进一步隆起,顶部遭受剥蚀,直接出露奥陶系不同层位,翼部志留泥盆系剥蚀减薄尖灭。石炭系沉积时仍为古高地形,东河砂岩由南北方向向隆起顶部超覆尖灭。石炭纪以后塔中隆起基本稳定,除新生代有古断裂重新活动外,没有发生大的隆升剥蚀和构造变动。由于它长期隆起,始终是两侧古生界凹陷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又长期稳定,油气保存条件好,其顶部有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条件。塔中4号石炭系油气田正是这诸多有利成藏条件的结果。这种稳定古隆起可能形成顶部古生界背斜油气藏、古生界内幕油气藏、南北斜坡古生界地层、岩性及背斜油气藏。

残余古隆起的主要特点是早期形成古生界古隆起构造,后期经过多次剥蚀和沉降,仅在下部构造层还保留了古隆起残余形态,上构造层成为斜坡,甚至转换为凹陷。由于这类古隆起经过多次剥蚀和沉降,形成多个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古隆起的翼部地层剥蚀线和超覆尖灭线发育,形成复杂的多种类型多层系的圈闭,从而在顶部和斜坡部位形成多层系中小型油气藏组成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由于多期剥蚀沉降,保存条件较差,不易形成大型整装油气田,残余古隆起复式油气聚集带由多种油气藏类型组成,如顶部中、新生界披覆背斜-古生界潜山油气藏、古生界内幕油气藏、斜坡带复杂的地层不整合油气藏以及地层超覆带岩性油气藏等。

残余古隆起及斜坡构造包括塔北残余古隆起及英买力、塔北南部斜坡,塔东残余古隆起及塔东西部斜坡。勘探证实塔北隆起具有多层系、多类型复式油气聚集特点。活动古隆起特征是形成较早,以后长期处于隆起状态,顶部剥蚀期长,剥蚀地层多,并常有较强的断层活动和火成岩活动,显然其顶部和内幕利于油气藏形成的保存。但其斜坡部位地层超覆带发育,易于形成地层、岩性等多种非构造圈闭和断鼻、背斜等构造圈闭。同时由于活动古隆起长期隆起,斜坡地带是稳定的油气运移指向区,具有良好的供油条件。因此活动古隆起顶部不利于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斜坡却是油气聚集分布的有利地区,可以形成多种类型油气藏,并可能形成大型和特大型油气田。

活动古隆起及其斜坡构造包括巴楚活动古隆起及其麦盖提斜坡、巴楚东部斜坡和塔南残余古隆起及其塔南西部斜坡、塔南南部斜坡构造。目前已在巴楚隆起南部斜坡玛扎塔格断裂带发现和探明了大型和田河气田。

1.4盆地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特征

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总体是一叠置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之上的陆相前陆盆地。主要包括库车前

第20卷第3期贾承造: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新疆石油地质1999年?180?

陆盆地和塔西南前陆盆地,为沉降在天山和昆仑山前的不对称的箕状坳陷。

库车前陆盆地位于南天山山前,为一套巨厚的陆相沉积,其中三叠—侏罗系为湖泊-沼泽相沉积,厚800~4500m;白垩—第三系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其中盆地西部下第三系为泻湖相沉积,白垩—第三系总厚达2000~6000m,沉积中心位于南天山山前,向塔北前缘隆起方向厚度逐渐变薄。该前陆盆地三叠—侏罗系含有成熟度适中、厚度大的腐殖型生油岩,侏罗系煤系与下第三系膏盐泥岩是良好的区域盖层,各层系广泛发育多套砂岩储集层,多以原生孔隙为主,具有优良储集条件。因此库车前陆盆地中、新生界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塔西南前陆盆地位于西昆仑山前,侏罗系—下白垩统为陆相沉积,主要沿山前分布,岩相、厚度变化大,上白垩统—下第三系为泻湖相-开阔台地相沉积,为600~1400m,上第三系和第四系为河流相磨拉石建造,厚度分别为4000~6000m和20~3000m,沉积中心位于昆仑山前,向巴楚前缘隆起方向厚度急剧变薄。

第三系末—早更新世,随着南部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全面碰撞,库车和塔西南前陆盆地分别在天山、西昆仑山形成了与台阶状逆断层及相关褶皱有关的前陆逆冲带———库车和塔西南逆冲带。研究表明,库车和塔西南前陆盆地(包括前陆逆冲带、前缘隆起和前缘斜坡)对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库车前陆盆地在上新世末受到天山强烈挤压,形成复杂的前陆逆冲带构造,以典型的基底滑脱断层和台阶状逆断层及其伴生的叠瓦状断层和复杂褶皱构造发育为特征。在剖面上,以台阶状逆断层将逆冲带分为上下两个结构层,上结构层为台阶状逆断层上盘的叠瓦状逆断层和层间滑脱造成的复杂断弯褶皱、构造三角带等;下构造层为基底滑脱断层控制的叠瓦状逆断层组成的双重构造和断层传播褶皱。这些复杂的褶皱和断层形成了丰富的圈闭。在平面上库车逆冲带由北向南可划分为北部单斜带、叠瓦构造带、前缘低背斜带和早期前缘隆起张性构造带。这些次级构造带各具不同的控油成藏条件,它们控制了库车坳陷和塔北隆起北部中、新生界油气藏的分布规律。目前已在叠瓦构造带的克拉苏—依奇克里克区带上,发现了克拉2号和依南2号两个大型气田。在早期前缘张性构造带发现了牙哈—英买7凝析气田聚集带。

2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2.1石油地质特征

2.1.1烃源岩及成藏认识

2.1.111烃源岩

塔里木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个油气系统,生排烃时期长,油气多源多种类型的特点,已发现四套烃源岩。

(1)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为腐泥型-混合型海相碳酸盐岩和泥岩,盆地内广泛分布,有机碳丰度低—高,成熟度为高成熟-过成熟,大部分仍处于生气窗内。是主要气源岩。

(2)中-上奥陶统烃源岩腐泥型-混合型海相泥岩,主要分布在满加尔凹陷中部和西部。在满加尔凹陷西部有机碳丰度低-中等,部分成熟度适中,处于生油窗,是主要油源岩。

(3)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为海陆过渡相混合型偏腐殖型暗色灰岩泥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和田河以西,有机碳丰度低-中等,成熟度低-成熟。

(4)三叠—侏罗系烃源岩为湖泊、沼泽相腐殖型暗色泥岩和煤岩,主要分布在库车坳陷、英吉苏凹陷、西南坳陷,三叠系暗色泥岩也分布在阿瓦提凹陷。有机碳含量中-高,但成熟度变化大,库车坳陷为中-高成熟,英吉苏凹陷不成熟-低成熟。主要是凝析油和气的源岩。

2.1.1.2油气系统

塔里木盆地已发现7个油气系统,其中,满加尔、库车、塔西南油气系统已被勘探证实。塔东南等4个油气系统为可能的油气系统,尚待勘探研究证实。

(1)满加尔油气系统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已被勘探证实。

(2)库车油气系统三叠—侏罗系烃源岩,已证实。

(3)塔西南油气系统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已证实。

(4)塔东南油气系统侏罗系烃源岩,可能的油气系统,待证实。

(5)英吉苏油气系统侏罗系烃源岩,可能的油气系统,待证实。

?181?

(6)阿瓦提油气系统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三叠系烃源岩,可能的油气系统,待证实。

(7)塘古孜巴斯油气系统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可能的油气系统,待证实。

2.1.1.3关于生烃与成藏的几点认识

(1)现已发现的原油油藏可能主要来自满加尔凹陷西部的中-上奥陶统中等成熟度的灰质泥质烃源岩,因此原油勘探目前应重视满加尔西部周缘地区。鉴于塔里木盆地生油问题的复杂性,也不能排除盆地内存在尚在生油窗的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及其生成的油藏。

(2)塔里木盆地有高成熟的寒武奥陶系海相烃源岩和中等成熟度的三叠—侏罗系陆相烃源岩等多套天然气源岩广泛分布,天然气勘探有极大潜力和物质基础。塔里木盆地是富气盆地。

(3)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期主要在第三纪和第四纪,可能以晚第三纪和第四纪为主。

2.1.2储集层和盖层

2.1.2.1主要储集层

塔里木盆地具有良好的储集层条件,目前已在寒武—第三系共9个层系发现工业油气流。其中优质储集层主要为白垩—下第三系、三叠—侏罗系等4套储集层。

(1)白垩系上部与下第三系底部砂岩在盆地内广泛分布,是全盆地最好的储集层,以细砂岩、中砂岩为主,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属中-高孔和中-高渗储集层。储集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相带控制,最好的为滨湖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2)三叠—侏罗系砂岩主要为辫状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河流砂体,在全盆地大部分地区广泛分布,储集层物性随相带或成岩程度变化较大。在库车坳陷,砂岩储集层主要在侏罗系下部和三叠系下部,孔隙以次生孔为主,并有大量微裂缝,岩性为中、细砂岩和砾岩。在塔北地区三叠系中上部砂岩储集层物性为高孔高渗,而侏罗系较差。在盆地腹地则侏罗系砂岩为好的储集层。

(3)石炭系东河砂岩和生屑灰岩东河砂岩为滨海相砂岩,以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中高孔、中高渗,为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最好的储集层,广泛分布在塔北—塔中地区,厚度、物性较稳定。生屑灰岩物性变化较大,但分布很广,在盆地西部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4)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孔隙包括原生孔隙、次生风化壳孔隙和裂缝,空间分布规律及储集层特征极为复杂。寒武—奥陶系原生孔隙受沉积相带控制,至今未发现大规模的较好的原生孔隙储集层,次生风化壳和裂缝主要发育在塔北、塔中、巴楚等古隆起构造上。次生风化壳的发育程度受风化淋滤时间长短、古隆起隆升幅度、岩性(灰岩或白云岩)控制。总的说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次生风化壳不够发育,大规模岩溶系统主要发育在塔北隆起的轮南凸起和雅克拉—东河塘等地区。裂缝主要发育在古隆起上的断裂带附近,如塔中I号断裂带、巴楚玛扎塔格构造带等。较好的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塔北等古隆起上的原生孔隙发育相带、次生风化壳与裂缝发育叠置的区块。储集层的复杂性是碳酸盐岩勘探的主要风险。

2.1.2.2区域盖层与储盖组合

(1)已发现三套区域盖层石炭系中、上部膏泥岩、侏罗系中、上部煤层与泥岩、下第三系膏泥岩;此外在局部地区分布有两套重要的局部盖层:中寒武统膏盐层和中-上奥陶统泥岩。

(2)主要储盖组合寒武—奥陶系内幕储盖组合以中-上奥陶统泥岩为盖层;石炭系与下伏地层储盖组合以石炭系中上部膏泥岩为盖层;侏罗系与下伏地层储盖组合以侏罗系中上部煤层和泥岩为盖层;第三系白垩系储盖组合以下第三系膏泥岩为盖层。

2.1.3油气区带

油气区带,是一组有相同生储盖条件的圈闭,是盆地勘探与评价的基本单元。

塔里木盆地已发现69个油气区带。根据地质研究与钻探结果,总结了其含油气性,再结合含油气性被证实的程度,对区带作了初步评价,将其分为4类:A类:已被证实含油气性很好,共15个;B类:预测很好,或已被证实较好,共24个;C类:证实或预测较差,或缺少资料,无结论,需研究,共24个;D 类:已被证实差,共6个(表2)。

2.2油气分布规律

2.2.1油气分布受盆地构造格局控制

塔里木盆地是古生界海相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陆相前陆盆地叠置组成的叠合复合盆地,古生

第20卷第3期贾承造: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新疆石油地质1999年

?182?界克拉通油气聚集受古隆起及斜坡控制,中、新生界

前陆盆地油气聚集受晚燕山—喜马拉雅期逆冲带构造控制。

已发现的古生界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塔北、塔中、巴楚三个古隆起和斜坡构造上的断裂带附近。三个古隆起是古生界圈闭和储集层的主要发育区,又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它们又各有不同的构造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塔东隆起和塔南隆起虽然还没发现油气,但也是勘探的主要目标。

中、新生界油气藏主分布在库车和塔西南前陆逆冲带,圈闭为与大型逆冲断裂伴生的线状背斜、下盘断鼻和盐丘构造,以及前缘隆起的正断层上盘断块和背斜。阿瓦提凹陷也是前陆盆地的一部分,但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形以走滑和断块升降为主,与库车前陆逆冲带不同,应进一步研究和勘探。

2.2.2

油气分布受油气系统控制

已发现的油气藏主要集中在满加尔、库车、塔西南三个油气系统,分布在满加尔凹陷南、北两侧,库车和塔西南坳陷内部及前缘隆起斜坡上。油气系统不仅控制了油气藏的空间分布,而且控制油气的性

质。满加尔油气系统有油又有气,库车油气系统和塔西南油气系统则以气和轻质油、凝析油为主。油气系统对油气分布的控制,实质上是烃源岩及成熟度对油气控制。

阿瓦提、英吉苏、塘古孜巴斯、塔东南为可能的油气系统,待进一步勘探和研究,其中阿瓦提油气系统是生烃条件较好的一个。

2.2.3油气分布受区域盖层控制

已发现的油气藏主要赋存在石炭系中上部膏泥岩、侏罗系中上部泥岩和煤岩、下第三系膏泥岩这三

表2塔里木盆地油气区带评价(不包括塔西南、塔东南地区)

乌什凹陷

库车坳陷塔北隆起满加尔凹陷满加

尔凹陷巴楚凸起

塔中隆起

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A B B D C C C A

B C C C

B

A A

B B C

A B C C C D C B

哈得1井羊屋2井群克1井铁南1井巴3井

和田河气田和3井和4井

瓦吉里塔格群4井塔中45井

塔参1井

塔中31井塔中4油田塔中18井塔中8井塔中3井塘参1井塘古1井

K 、E T 、J T 、J T 、J K 、E

K 、E 、N T 、J

C 、J O 、E

K 、

E C

O 、C C

O 、J O 、T

O 、T ∈、O 、J ∈

E 、N E 、N K 、E O O 、C C 、T C C S 、D

A A

C

B B A B A A

A B B B B

A

A A

D C B B

B B

C B

D D

克拉2号气田依南2号断鼻黑英山油苗却勒塔格构造大宛齐油田阳1井东河塘油田玉东2号气田牙哈油气田哈5井乡3井轮南59井英买2油气田轮南油田

轮南15井雅克拉油气田库南1井英雄鼻隆丰南1井满西3号满西1井羊屋1井

1

2345

6789

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克拉苏中、新生界背斜带依奇克里克中、新生界背斜带吐格尔明中、新生界背斜带北单斜带

秋里塔格中、新生界背斜带大宛齐中、新生界背斜带塔北北部三叠—侏罗系地层圈闭带东河塘石炭系、侏罗系地层圈闭带南喀—胜利古生界、第三系断块背斜带

轮台断隆白垩-第三系张性断块带哈拉哈塘石炭系东河砂岩断块背斜带哈拉哈塘周缘石炭系地层圈闭

草湖周缘石炭系地层圈闭带

英买力奥陶系、

侏罗系背斜带轮南—桑塔木奥陶系、三叠系潜山背斜带桑南奥陶系、三叠系潜山背斜带雅克拉下古生界、侏罗系潜山背斜带库南下古生界断垒带

乌西第三系背斜带古木别孜第三系背斜带乌东中、新生界断块带

沙井子古生界断块带丰南断鼻带

乌鲁桥古生界背斜带

阿满石炭系断块北斜带满西1石炭系断块背斜带满北志留—泥盆系地层圈闭带

满北石炭系、三叠系背斜带满北奥陶系岩性圈闭带

英吉苏侏罗系断块背斜带群克侏罗系断块背斜带

铁干里克侏罗系断块背斜带阿恰下古生界断块带巴什托普古生界背斜带

玛扎塔格奥陶系、石炭系断块背斜带麦盖提斜坡石炭系、第三系地层圈闭带和3井古生界背斜带吐木休克古生界背斜带小海子古生界背斜带海米罗斯石炭系断块背斜带群苦恰克石炭系断块背斜带塔中I 号断裂带塔中西部奥陶系大背斜

塔中深层寒武系大背斜塔中北古生界地层圈闭带塔中4石炭系断块背斜带塔中18井石炭系背斜带

塔中8奥陶系、石炭系断块背斜带塔中3奥陶系、石炭系断块背斜带塘北奥陶系、石炭系断块背斜带

塘古中部奥陶系、石炭系断块背斜带塘古南部奥陶系、石炭系断块背斜带米萨列依奥陶系、石炭系断块背斜带储

集层

评价

油区带名称典型油气田或圈闭

构造单元编号

构造单元编号

阿瓦

提凹陷典型油气田或圈闭评价

集层

油区带名称

塘古凹陷C 、T O J J J

∈、O

O 、C

O 、C O 、E ∈、O ∈、O 、C ∈、O C C O O

∈、O S 、D 、C C C

O 、C O 、C O 、C

O 、

C O 、

C O 、C

?183?

套区域性盖层之下。

此外,在局部分布的奥陶系中、上部泥岩和三叠系泥岩盖层之下发现了油气,在寒武系膏盐层盖层之下也发现了油气显示。

2.2.4油气分布受油气区带控制

油气区带是有相似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的一组圈闭,塔里木盆地共发现了69个油气区带,其中已证实含工业油气的A类区带15个,已发现的油气藏主在分布在这些区带中。已证实较好的和预测很好的B类区带24个,是下步勘探的主要目标。油气藏分布主要受A、B类区带的控制。

21215油气分布受储集层控制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明显受储集层控制。全盆地从震旦系至第三系共有9个层系获工业油气流,但砂岩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储集层最好的石炭系东河砂岩、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下第三系底砂岩等五套层系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受储集层控制最明显,油气主要分布在溶孔、溶洞-裂缝储集体形成的“隐蔽圈闭”中,常不受局部构造控制。而这种储集层主要分布在克拉通古隆起的高部位上的礁滩相带、构造裂缝与风化壳溶洞系统叠置的局部地区。

2.2.6油气分布受断裂和不整合控制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受断裂控制,从空间位置看,已发现的油气藏均位于断裂带附近。在砂岩地层,断裂形成了构造圈闭,同时又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在碳酸盐岩区,断裂改善了储集层,形成了圈闭,输导了油气。油气分布受不整合控制,在纵向上油气藏均位于主要不整合面上下,这是因为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将油气运移至不整合面上下的圈闭中形成油气藏。

3结语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从1989年至1999年历经十年艰苦努力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塔指已探明控制油气地质储量(当量)8.5×108t,形成了年产450×104t 原油生产能力,探明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4200×108 m3,发现了塔中4、牙哈、和田河、克拉2、依南2等大型油气田。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方兴未艾。根据近年勘探实施结果,今后应继续坚持油气并举,砂岩与碳酸盐岩并举,中、新生界前陆盆地与古生界克拉通并举,区带评价与区域甩开并举的方针。天然气勘探以库车、巴楚、塔西南为主要目标区。加速发展天然气勘探大好形势,以寻找大中型气田为目标,尽快完成探明5000×108m3天然气的任务,然后向着10000×108m3天然气储量的目标努力。同时,加大原油勘探力度,原油勘探应大中小圈闭兼顾,争取发现大的油气田。

库车坳陷克拉苏—依奇克里克区带仍是近期全盆地天然气勘探和储量增长的重点。巴楚隆起应以南部的色力布亚构造带(罗斯塔格、玛扎塔格)为重点。应对满加尔凹陷西部地区进行整体评价。同时应加强区域研究与勘探,准备区域勘探目标,争取新的突破。

4参考文献

[1]贾承造主编.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石油

工业出版社(北京),1997.

[2]周中毅,刘德汉,盛国英.新疆某地区古地温地质模式

与生油期控制,沉积学报,1983,1(2),143~151.

[3]杨华.塔里木盆地地磁场构造及含油远景,见:朱夏

主编: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演化,科学出版社(北

京),1983.

[4]张守安,吴亚军,佘晓宇,等.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

藏的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新疆石油地质,1999,20(1),

14~17.

[5]郭召杰,马瑞士,郭令智,等.新疆中部三条蛇绿混杂

岩带的比较研究,地质论评,1993,39(3),236~247.

第20卷第3期贾承造: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

新疆石油地质1999年?268?

ABSTRACTS

Jia Chen g zao.STRU CTURA L CHARACTERISTICS AN D OI L/GAS ACCU MU LATIVE REGU LARIT Y IN TARIM BASIN.X JPG,1999,20(3):177~183

Abstract

T arim basin is a lar g e 2sized su p er p osed com p lex basin com p osed of Paleozoic cratonic basin and

M esozoic ,C enozoic foreland basin ,which p ossess ancient continental crust basem ent and com p lex structural ev olution histor y w ith multi p le subsidin g and u p liftin g .T he oil and g as accumulation in Paleozoic w as controlled b y p aleou p lift and slo p e in craton ,oil and g as accumulation in M esozoic and C enozoic controlled b y overthrust structure in H im ala y an m ovem ent ,and m oreover ,oil and g as distribution controlled b y oil/g as s y stem ,re g ional ca p rock ,fault and unconfor 2m it y .T arim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 y several sets of source rock and reserv oir 2ca p rock assembla g es ,multi p le oil/g as s y stem ,and it has advanta g es of better reserv oir condition ,rich natural g as resource and low er ex p loration extent ,so it has been one of three lar g e 2sized natural g as p roduction areas in China w ith broad ex p loration p ros p ects.

Sub j ect terms T arim basi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T ectonic ev olution

Oil and g as characteristics

Oil

and g as accumulation

Oil and g as ex p loration

Jia Chen g zao ,Pr o f essor o f En g ineerin g ,Petr oleum G eolo gy ,Tarim Petr oleum Ex p loration and Dev elo p ment

H ead q uarter s ,K orla ,Xin j ian g 841000

Lian g Di g an g .SEVERA L GE OLO GIC PR OB L EMS OF OI L AN D GAS EXP LORATI O N IN TARIM BASIN.X JPG,1999,20(3):184~188

Abstract

In the li g ht of ev 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 arim basin ,the activit y of cratonic basin and reform in g

features of foreland basin w ere anal y sed.Based on oil source correla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 arim basin is an onl y area in China w ith comm ercial oil reserv oirs (besides g as reserv oir )in m arine facies ori g in in Low er Paleozoic.T his p a p er p ro p osed the view p oint that m arine reserv oirs tend to “reserv oir form in g in multi p le p eriods and p reservin g in late p eri 2od";and m ade total estim ation of oil and g as resources (g as resource m ore than oil resource )in T arim basin.M oreover ,the m ain difficult y for findin g lar g e 2sized oil/g as field in foreland and p latform al basin area w as anal y zed ,it is em p hat 2icall y p ointed out that the ex p loration of non 2structural tra p and p rediction of carbonate reserv oirs are m a j or factors con 2trolled oil/g as ex p loration of p latform al basin area.

Sub j ect terms T arim basin Basin ev olution

S ource bed

Oil and g as reserv oir form ation

Oil and g as re 2

source

Oil and g as ex p loration

Lian g Di g an g ,Pr o f essor o f En g ineerin g ,Petr oleum G eolo gy ,Resear ch Institute o f Petr oleum Ex p loration and De 2v elo p ment ,CNPC ,Bei j in g 100083

H uan g Difan ,Zhao Men gj un ,Zhan g Shuichan g .OI L AN D GAS RESO UR CE AN D EXP LORATI O N TARGET IN TARIM BASIN.X JPG,1999,20(3):189~192

Abstract

A m i g ht y advance has been m ade in oil 2g eneration stud y in T arim basin in recent y ears.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ource rock and m aturit y stud y ,this p a p er m ainl y discussed follow in g q uestions :①total resource extent is sli g htl y less than that estim ated p reviousl y ,and m ainl y in oil resource extent ;②natural g as is enriched in T arim basin ,because tw o of three sets of source rock m ainl y g enerated g as in late p eriod ;③the distribution and m aturit y of source

XIN

J IANG SHIY OU DIZHI V ol.20,N o.3XIN J IANG PET ROLEUM GE OLOGY Jun.1999

长江大学盆地构造分析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 1.伸展盆地分类:根据伸展盆地的岩石圈或陆壳性质及演化阶段又可将伸展盆地划分为:大陆内部裂谷、陆间裂谷(原洋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间和孤后边缘海盆地、大洋盆地等基本类型。 2.伸展盆地:伸展盆地是由岩石圈受拉张作用而伸展、减薄而形成的裂陷或裂陷一拗陷盆地。 3. 挤压盆地:挤压盆地与大洋岩石圈的俯冲和陆一陆碰撞或陆一孤碰撞有关,通常包括海沟盆地、残留洋盆地、孤前盆地和前陆盆地等。 4.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系指介于造山带前缘及相邻克拉通之间的狭长状盆地,盆地横剖面为一不对称楔状。前陆盆地分为孤后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破裂前陆盆地三类;(前二者属于简单型前陆盆地,后者属于复杂型前陆盆地。) 5.前渊:前渊是指紧邻前陆冲断带的覆水最深的前陆区,不能将覆水深的盆地与前陆盆地的巨厚地层混淆,因为巨厚的前陆地层是完全可以在缺乏覆水盆地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 6.走滑盆地及分类:因走滑断层的走滑作用而产生的盆地,总称为走滑盆地。这些盆地发生在走滑断层产生的局部拉张地区。走滑盆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转换拉张盆地、转换挤压盆地和拉分盆地。其中拉分盆地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7.拉分盆地及分类:拉分盆地产生在两个走滑断层雁列重叠部位的拉张区,其拉伸轴基本上平行主断层,这类盆地常为菱形断陷,发育成熟的盆地长宽比为3:1。断层的长度反映水平位移量,盆地边界有走滑断层和正断层,盆地中常有张性及张剪性断层,边缘可见雁列褶皱。拉分盆地依形态分舒缓S型及Z型。拉分盆地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具有沉降速率快、沉积速率大的特点,且热流值较高,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常构成小而肥的含油气盆地。 8. 裂谷形成的动力学模式:一类是要有热源,如地慢柱和上升热对流,由于热岩石圈变弱和变薄而产生应力或应力集中;另一类是归因于岩石圈的拉伸,引起热软流圈的被动上拱,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在板内形成张应力,或继承老地壳和岩石圈边界和构造产生先存应力的集中,或大洋裂谷作为一种迁移破裂传播到大陆内部去等,均可以导致岩石圈的拉伸。以上两类的主要差别在于热源和拉伸的关系上具有相反的因果关系。前者称为主动裂谷,而后者则称为被动裂谷。) 9.正花状构造:是在压剪性应力场下形成的。基底走滑断层向上分叉并形成背形构造,10.负花状构造:发育于张剪性应力场下,基底走滑断层向上分叉并形成向形构造。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目录 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 2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 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 3.1 层序地层理论 (5) 3.2 坡折带理论 (6) 3.3 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 3.4 相势控藏理论 (7) 4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 4.1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 4.2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 4.3 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 4.4 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 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 4.6 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 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 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 5.1 存在问题 (18) 5.2 发展趋势 (18) 参考文献 (19)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⑴。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 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隐蔽油气藏是指油气在隐蔽圈闭中的聚集。隐蔽油气藏的概念最早由卡尔(1880) [2]提出。威尔逊(1934)提出了非构造圈(Nonstructural trap)是“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层”的观点[3]。莱复生(1936)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4],并发表了题为“地层型油田”的论文;Lveorsen在1966年发表的遗作《隐蔽圈闭》 (obseurea ndSubtletrpas) 提出现代意义的隐蔽油气藏的概念,认为是隐蔽和难以琢磨的圈闭。后来哈尔布特H(T.Halbouyt1982)等对这个概念作了的进一步阐述,其含义主要是泛指在油气勘探上难以识别和难以发现的油气藏,并不是专指 非背斜或地层岩性类型的油气藏⑸。萨维特认为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圈闭;朱夏指出,隐蔽圈闭也包括某些构造圈闭,圈闭是否隐蔽,取决于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类型;庞雄奇等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从物探和测井等资料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气藏概称为隐蔽油气藏。 对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的差异在于构造成因油藏是否属于隐蔽油气藏,如邱中健曾将极其复杂的小断块油气藏列入隐蔽油气藏的范畴,薛良清则认为隐蔽油气藏主要指非构造的地层、岩性圈闭被油气充注后形成的油气藏。潘元林等认为隐蔽油气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技 术经济条件下,其含义也有所不同,而与具体的油气藏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并认为就勘探的难易程度而言,构造油气藏具有特定的空间形态和分布规律,不论 是传统的勘探方法,还是现代的勘探技术方法,它们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虽然

深层油气藏

1. 深层油气藏 随着全球油气工业的发展,油气勘探地域由陆地向深水、目的层由中浅层向深层和超深层、资源类型由常规向非常规快速延伸,水深大于3000m的海洋超深水等新区、埋深超过6000m的陆地超深层等新层系、储集层孔喉直径小于1000nm的超致密油气等新类型,将成为石油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三新”领域。深层将是石油工业未来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也是中国石油引领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最重要的战略现实领域。 关于深层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认识差异较大。目前国际上相对认可的深层标准是其埋深大于等于4500m;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将埋深为3500~4500m的地层定义为深层,埋深大于4500m的地层定义为超深层;钻井工程中将埋深为4500~6000m的地层作为深层,埋深大于6000m的地层作为超深层。 尽管对深层深度界限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在深度超过4000m的地层中进行了油气钻探,80多个盆地和油区在4000m以深的层系中发现了2300多个油气藏,共发现30多个深层大油气田(大油田:可采储量大于6850×104t;大气田:可采储量大于850×108m3),其中,在21个盆地中发现了75个埋深大于6000m的工业油气藏。美国墨西哥湾Kaskida油气田是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上砂岩油气田,目的层埋深7356m,如从海平面算起,则深达9146m,可采储量(油当量)近1×108t。 中国陆上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拓展,进入21世纪,深层勘探获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塔里木发现轮南-塔河、塔中等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区及大北、克深等陆相碎屑岩大气田;在四川发现普光、龙岗、高石梯等碳酸盐岩大气田;在鄂尔多斯、渤海湾与松辽盆地的碳酸盐岩、火山岩和碎屑岩领域也获得重大发现东部地区在4500m以深、西部地区在6000m以深获得重大勘探突破,油气勘探深度整体下延1500~2000m,深层已成为中国陆上油气勘探重大接替领域[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探井平均井深由2000年的2119m增长到2011年的2946m,其中,塔里木油田勘探井深已连续4年超过6000m(见图1.1),且突破了8000m 深度关口(克深7井井深8023m);东部盆地勘探井深突破6000m(牛东1井井深6027m)中国近10年来完钻井深大于7000m的井有22口,其中,2006年以来完钻19口,占86%目前钻探最深的井是塔深1井,完钻井深8408m,在8000m左右见到了可动油,产微量气,钻井取心证实有溶蚀孔洞,储集层物性较好,地层温度为175~180℃最深的工业气流井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博孜1井,7014~7084m井段在5mm油嘴、64MPa油压条件下日产气251×104m3,日产油30t,属典型的碎屑岩凝析气藏;最深的工业油流井是塔里木盆地的托普39井,6950~7110m井段日产油95t、气1.2×104m3。 图1.1 中国石油探井平均井深变化图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酒泉盆地构造_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

2006年9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第41卷 增刊  *河北省涿州市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072751 本文于2006年3月5日收到。 酒泉盆地构造—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 孙庭斌*  潘良云 张宏伟 赵建儒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 马国福 刘永昌 (玉门油田分公司研究院) 摘 要 孙庭斌,潘良云,张宏伟,赵建儒,马国福,刘永昌.酒泉盆地构造—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增刊):37~41 酒泉盆地中生代为拉张断陷盆地发展阶段,形成了一系列N N E 向东断西超的早白垩世次级凹陷,表现为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的特征,具备形成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背景。以往的油气勘探主要针对构造油气藏,虽获得一些重大发现,但近年勘探效果并不理想。文中针对该区储层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品质差的特点,充分利用钻井资料,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水平切片、倾角测井和成像测井、层序地层学等技术对青西、营尔两个凹陷的构造—地层油气藏进行了勘探、研究。通过精细的断块构造解释和沉积相、储层预测,发现了一批构造—地层圈闭,分别在青西凹陷、营尔凹陷优选出YX1、C3两口区域探井,经钻探均获商业油流,使酒泉盆地构造—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突破。 关键词 构造—地层圈闭 勘探领域 勘探效果 富油凹陷 断陷盆地 酒泉盆地 1 研究区概况 酒泉盆地位于祁连山褶皱带北缘西部,属走廊盆地群,面积约为20800km 2 。中生代盆地经历拉张断陷发展阶段,在近EW 向区域拉张构造应力背 景下,发育一系列NN E 向早白垩世东断西超箕状 次级凹陷[1] (图1),在次级凹陷内沉积了一套下白垩统陆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由下往上可划分为赤金堡组(K 1c )、下沟组(K 1g )和中沟组(K 1z ),这套地层是酒泉盆地的生油岩和主要储集层,是盆地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 图1 酒泉盆地酒西拗陷东西向(中生代)盆地结构剖面 利用地震、钻井资料结合盆地周缘地面露头资料及南缘山前带平衡地质剖面,对酒泉盆地早白垩世原型盆地恢复表明,早白垩世以嘉峪关隆起为界, 酒泉盆地发育两大断陷区,即酒西断陷区与酒东断陷区。在两大断陷区内受NNE 向控凹边界断层控制,形成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发育11个次级凹陷 DOI 牶牨牥牣牨牫牳牨牥牤j 牣cn ki 牣issn 牣牨牥牥牥牠牱牪牨牥牣牪牥牥牰牣s 牨牣牥牥牴

推荐-构造油气藏 精品

构造油气藏 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这是一类在勘探史上一直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油气藏。在油气勘探历史早期,因为这类油气藏易发现,所以认识较早。随后在1885年由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背斜学说”,在油气勘探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背斜油气藏在油气储量和产量中仍占居重要位置,并且是油气勘探早期阶段的主要对象。后来,随油气勘探的深入,易于发现的背斜油气藏越来越少,并发现了一些非背斜油气藏。到二十世纪初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系统地提出了非背斜油气藏的学说并进行了系统分类。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背斜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 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的油气聚集。特点: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闭合面积小;常伴有断裂,主要分布在挤压型盆地的变形带,我国西部盆地以此类为主。 m 气水 界面 气水 界面 图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剖面图

(二)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由于基底断块热隆升的差异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圈闭油气聚集。 特点: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主要分布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常呈组或带出现,形成长垣或大隆起带。如大庆长垣,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加瓦尔。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形成机理: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成。当其上有新的沉积物堆积后,这些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一般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较厚,因而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物厚度和自身重量的不同,所受到的压实程度不同,结果便在地形突起(潜山)的部位,上覆地层呈披覆隆起形态,形成圈闭。这种构造也有人称为披盖构造或差异压实背斜。 特点:形态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闭合度和幅度下大上小,两翼倾角下大上小。如渤海湾盆地的济阳坳陷的孤岛及孤东油田。主要分布在台区。 (四)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成因: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中,坳陷内可堆积巨厚的盐岩、膏岩和泥,它们在地下高温、高压下一般呈较强的塑性。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荷或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蠕动,可在上覆地层薄弱地带发生底辟上拱,使上覆地层发生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特点是背斜轴部往往发育地堑式或放射状断裂系统,顶部陷落,断层将其复杂化。甚至有的在宏观上呈背斜形态,但具体到油气聚集单元往往已没有完整的背斜圈闭,而是被断层分割成众多的半背斜或断块圈闭。例如我国渤海湾盆地的东辛油田、科威特的布尔干油田。 (五)滚动背斜油气藏 形成机理: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动,边沉积边断裂,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与正牵引比较),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

塔里木盆地

有关塔里木盆地 一、区域地质背景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充填各种沉积序列,形成各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 二、构造运动和演化发展 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具有古老大陆地壳基底的、自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古生代独立的古陆块,其四周边界分别为:北部边界为天山造山带;西南部边界为西昆仑造山带;东南部边界为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现今为欧亚大陆板块南缘蒙古弧与帕米尔弧之间的广阔增生边缘中的中间地块。塔里木板块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漂移演化,它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古陆块,在晚古生代它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大陆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大陆碰撞,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塔里木成为大陆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根据沉积建造特征、构造变动特征及不整合面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可分为7个演化历史阶段。(1)前震旦纪: 基底形成阶段。 (2) 震旦纪—奥陶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3) 志留—泥盆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4) 石炭—二叠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5) 三叠纪: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侏罗纪—早第三纪: 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 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三、油气成藏系统分析 油气系统包括两类范畴:(1)地质要素:烃源岩,储集岩、封盖层和圈闭: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面积530000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位于此,这里还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那么,塔里木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呢? 塔里木盆地在中国的位置 板块构造演化 ◆前震旦纪地质构造演化 目前在塔里木获得最老同位素年龄的岩石和数据表明,塔里木盆地在中太古代甚至早太古代就已经发生了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偏碱性玄武岩浆的喷溢活动,岩浆的侵入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原始的陆核。 早元古代是本地区地壳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由陆核发展成为陆块的时期。早元古代兴地期,广泛而剧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产生强烈变形,最后使塔里木陆块、柴达木陆块和准噶尔微陆块聚合连成一片。 经过中元古代末兴地期克拉通化后,聚合在一起的塔里木陆块重新裂离,并在陆块内部产生了裂陷。 晚元古代,“远古南天山洋”和“远古昆仑洋”闭合消亡,古塔里木板块在经历太古宙陆核形成,早元古代稳定陆块增生发展和中—晚元古代构造演化后终于逐渐成型。 ◆震旦纪及古生代构造演化 震旦纪是塔里木盆地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期。塔里木运动之后,统一的古塔里木板块形成。震旦系是作为塔里木板块克拉通盆地的第一个沉积盖层而覆盖了塔里木盆地。

早震旦世,在塔里木板块边缘和内部发育大陆裂谷盆地。他们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和伸展有关。晚震旦世继续拉张,在塔里木主体部位形成克拉通内张盆地。沉降速率较早震旦世明显降低。 寒武至奥陶纪塔里木板块北部由于天山微陆块继续向北运动而进一步扩张,地幔物质侵入形成洋壳。洋盆发展结果导致塔里木板块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分离,南与羌塘板块相隔。寒武系—下奥陶统是盆地主要的生油岩之一。 奥陶纪末,由于塔里木大陆板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的“天山多岛有限洋盆”和“库地—奥依塔格洋盆”俯冲消减和微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加里东中期运动,对塔里木板块及其边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期运动可能是塔里木板块南北边缘化为主动边缘的反映。 志留纪开始,南天山洋由东向西逐渐闭合;泥盆纪末,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拼贴;库地洋于泥盆纪晚期闭合,中昆仑地块拼贴到塔里木板块之上。经过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之后,塔里木腹部形成了大型克拉通内挤盆地,具有独特的沉降史和构造特征。 石炭—二叠纪是塔里木板块由古全球构造运动体制新全球构造运动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朱夏,1983),即由早古生代边缘多中心不对称扩张、微陆块与多岛有限洋盆、弧后盆地间“手风琴”式此张彼合运动、单向俯冲与软碰撞关闭的构造运动体制向威尔逊旋回式的洋中脊大规模对称扩张、“传送带”式俯冲消减、沟弧盆体系同时发育的新全球板块构造运动体制过度。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从三叠纪开始,塔里木进入陆盆演化阶段,主要受控于亚欧大陆南缘特提斯洋的周期性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同时与盆地基地核挤压隆起或山系发展有关。 侏罗纪—古近纪,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与欧亚大陆南缘的一系列碰撞时间有关,如侏罗纪晚期的拉萨碰撞和白垩纪晚期的科希斯坦碰撞事件等。每一期碰撞都使围限塔里木盆地山系和基底核挤压隆起发生周期性复活,形成向盆地内的挤压逆冲构造,在冲断带前缘发育前陆盆地。 新进纪—第四纪,随着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与碰撞,及碰撞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所产生的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和昆仑山大幅度隆升推覆。碰撞后,印度板块仍然继续向北俯冲,西昆仑造山带受强烈挤压收缩和抬升,北部岩块长距离逆冲在塔 里木盆地之上,加剧了塔里木板块岩石的挠曲 程度。 西昆仑山,天山褶皱强烈上升,并伴随着走滑断层系活动,盆地相对下降形成统一的由造山带包围的塔里木盆地。 现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作用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 (2)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志留纪—泥盆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石炭纪—二叠纪: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三叠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 (6)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1)寒武—奥陶系储层: (2)志留—泥盆系储层: (3)石炭系储层: (4)三叠—侏罗系储层:

(5) 白垩—第三系储层: (1)成藏组合主要为古生新储式组合 (2)成藏史复杂, 具有多期成藏、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 3个成藏期:晚加里—早海西期, 晚海西—印支期及晚喜山期,与盆地烃源岩排烃主峰期大体一致。 震旦纪一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三造演化旋回,即震旦纪一泥盆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石炭纪一三叠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与中一新生代的陆内弱伸展一挤压变形构造旋回。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前震旦纪末形成的新疆古克拉由于岩石圈区域伸展作用而裂解,在塔里木克拉通周边形成裂陷槽盆地、大洋盆地。 在克拉通主体部位,由于岩石圈伸展减薄及热沉降,在东、西部分别形成了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和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育欠补偿盆地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台地斜坡和台地边缘沉积。早奥陶世末加里东中期运动以后,在中、晚奥陶世至志留一泥盆纪,塔里木克拉通周围的大洋盆地、裂陷槽盆地开始闭合,发育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塔里木克拉通主体处于挤压聚敛构造环境,形成克拉通内挠曲坳陷盆地及其周围的克拉通边缘隆起。早期的欠补偿盆地相被超补偿复理石相所替代,早期的碳酸盐岩台地相也演化为混积陆棚相和局限台地相。至泥盆纪末海西早期运动时,塔里木板块周围的洋盆闭合,结束了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的第一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一早二叠世,塔里木克拉通盆地进入第二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

中国非构造油气藏研究现状

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SZD0414)三收稿日期:2004?09?09 作者简介:陈 果(1979-),男,四川蓬溪人,西南石油学院在读硕士三 文章编号:1000?3754(2005)03?0001?04 中国非构造油气藏研究现状 陈 果,彭 军 (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新都 610500)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分析与研究,对非构造油气藏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三近年来,随着全球非构造油气 藏的探明储量节节攀升,对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更是成为了热门课题三对非构造油气藏的概念二分类二分布特征二非构造油气藏的识别与预测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综述,这些研究对提高非构造油气藏勘探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三但是,对非构造油气藏的研究目前还存在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三 关 键 词:非构造油气藏;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坡折带;低位体系域;水动力油气藏 中图分类号:TE122.3+ 2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除新疆二西藏和海上少数盆地外,多数盆地都已进入勘探高成熟阶段三据统计,渤海湾盆地非构造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54.7%[1];南襄盆地岩性油气藏储量占总储量的比例高达84.6%[2];济阳坳陷2000年以来探明储量的60%~70%属于非构造油气藏[3];在美国其已占探明储量的30%左右[2,4]三由此可见,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容易勘探的中二浅层大型构造油气藏逐渐减少, 转向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势在必行三 1 相关概念 非构造油气藏也有人把它叫做隐蔽油气藏三隐蔽 油气藏的概念最早是由卡尔(1880)提出的三威尔逊(1934)提出了非构造圈闭是 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集层”的观点三莱复生(A.I.Levorsen)1936年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在1964年的论文中用隐蔽圈闭来称呼构造二地层二流体(水动力)多要素结合的复合圈闭,并在其1966年的遗著中以隐蔽和难以捉摸的圈闭来形容隐蔽圈闭三哈尔鲍蒂(H.T.Halbouty,1972)著文将地层圈闭二不整合圈闭二古地形圈闭等统称为隐蔽圈闭,并在1982年进一步把隐蔽在不整合面下或复杂构造带下不易认识和勘探难度较大的各类潜伏圈闭都称之为隐蔽圈闭三萨维特(C.H.Savit,1982)也撰文指出 所谓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于圈定其位置的圈闭”[5,6]三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不同的石油地质学家 对隐蔽油气藏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至今关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也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又确切的定义,国内学者比较多的是根据圈闭的隐蔽性和勘探的难易程度给隐蔽油气藏下定义三就目前的研究程度而言,国内主要存在两种理解[7]:其一,认为隐蔽油气藏是指采用目前通用的勘探技术和方法不易找到的油气藏,将各种岩性油藏二地层超覆油藏二地层不整合油藏二古地貌油藏,还有深层构造油藏二逆掩断层下盘油藏等统统包括在内;其二,认为隐蔽油气藏指的是非构造类型的二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二地层不整合或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古地貌油气藏等三 可以看出,第一种理解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地质含义不够确切或不严格,仅代表勘探技术水平或勘探已达到的程度,实际上包括了构造油气藏三而第二种理解将隐蔽油气藏限定在地层和岩性油气藏内,强调非构造成因三笔者赞同第二种理解,认为隐蔽油气藏是非构造类型的,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二地层油气藏二水动力油气藏及复合型油气藏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作者认为不宜再采用隐蔽油气藏的概念,而应采用非构造油气藏的提法三 2 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 以圈闭的成因类型为主要划分依据的分类是目前 国内非构造油气藏的主流划分方案三虽然不同学者的具体分类稍有差异,但大都差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将非构造油气藏分为四个大类和若干个亚类(表1)三笔者也赞同这种分类方案三 1 第24卷 第3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G.O.D.D. 2005年6月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隐蔽油气藏分类与勘探方法认识 摘要:随着隐蔽油气藏勘探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其认识与深入理解日趋重要。近年来对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复杂多样,勘探方法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参考大量文献,总结出了部分可行的分类方法以及其部分勘探方法,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字:隐蔽油气藏,分类,勘探方法,层序地层学,三维地震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逐渐提高,油田可采储量与采出资源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寻找隐蔽圈闭和隐蔽油气藏就成为大多数油区的主要勘探方向。(季敏等,2009)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成果和理论认识,尤其是对渤海湾盆地的研究和勘探最为深入和系统。但在隐蔽油气藏(隐蔽圈闭)的涵义和分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乱。目前我国对其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分类归属。笔者依据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和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与研究历程的回顾,现对其进行部分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认识。(牛嘉玉等,2005) 1我国对隐蔽油气藏的研究 几乎与国际同步,我国地质界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在进行不断探索。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理解和定义形成了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隐蔽油气藏”在涵义上等同于“非构造圈闭油气藏”,即直接沿袭和引用了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另一种观点是以朱夏先生为代表,认为隐蔽油气藏除非构造油气藏外,还应包含某些类型的构造油气藏,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勘探方法与技术水平条件下较难识别和描述的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圈闭识别、描述和评价的

难易程度取决于勘探技术及方法的发展水平、盆地的勘探阶段以及盆地的类型。也就是说,在盆地不同的勘探阶段,随着针对性勘探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完善,对各类圈闭目标的识别与描述愈来愈明朗化。所以,其隐蔽油气藏涵盖的圈闭成因类型也在不断变化。 从我国学者对隐蔽油气藏的两种理解和已取得的认识来看,无论是等同于非构造圈闭,还是对A. I. Levorsen的初始定义加以扩展(包含某些难识别的构造圈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隐蔽油气藏作为一种油气勘探圈闭目标特性的分类,在勘探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时刻提醒油气勘探工作者们应积极开发和探索各类隐蔽圈闭目标的识别技术与方法,并明确了科技工程攻关的目标。在理论层面上,对隐蔽油气藏的石油地质理论研究都应归属于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的研究,即针对它所涵盖的各种油气藏圈闭成因类型来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讨。任何试图脱离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对隐蔽油气藏进行的统一分类均是无意义的。其根本原因在于:隐蔽油气藏所涵盖的类型因盆地类型以及盆地勘探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主体由各种非构造油气藏构成。在油气藏分类方面,对非构造油气藏的分类争议较大,方案较多,一直未能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从而,对非构造油气藏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圈闭成因分类将更利于指导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牛嘉玉等,2005) 2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关于隐蔽油气藏的分类,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这些分类方法主要是以传统的隐蔽油气藏的定义为基础,把地层圈闭油气藏作为隐蔽油气藏的主体,其不同之点在于对地层圈闭的概念和定义有争论。近年来,有将岩性油藏从地层油藏中分出来的趋势。(庞雄奇,2007) 在20 世纪50 年代,前苏联的多位学者对非构造油气藏也开展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其油藏圈闭成因分类与美国有所不同,更加突出岩性因素(砂岩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等),专门划分出岩性圈闭大类;而美国分类中的地层圈闭则包含了砂岩上倾尖灭和透镜体等类型。我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学家也早已有若干圈闭成因分类方案和论述,他们结合陆相沉积盆地物源近、岩性岩相变化快等特点,均突出了“岩性”控制因素,将岩性圈闭定为与地层和构造同级的一大类。地层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_赵靖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4月,第34卷第2期,Apr .,2004,V ol .34,No .2Journal of N orthwest U niversity (Na tural Science Edition ) 收稿日期:2002-08-06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99-111-01-04-05);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1BA605A -02-01-06) 作者简介:赵靖舟(1962-),男,陕西临潼人,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博士,从事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 赵靖舟1,李启明2,王清华2,庞 雯1,时保宏1,罗继红1 (1.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65;2.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石 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重因素控制;早期形成、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以及前陆逆冲带第2,3排构造分别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以及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斜坡部位有利于保存,是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特点;已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后期特别是晚喜山期普遍受到了调整改造,以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最为突出;保存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特别是优质区域盖层的存在,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关键。结论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是塔里木克拉通区与前陆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关 键 词: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Ⅹ(2004)02-0212-06 塔里木盆地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陆上含油气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叠合复合型盆地或改造型盆地,具有多种盆地类型、多期构造运动、多套烃源岩、多个含油气系统、多期成藏、多期调整再分配的石油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十分复杂。因此,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许多学者曾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10]。近年来,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其油气富集规律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深入研究和总结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不仅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或改造型盆地的特点,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受多 种因素控制,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成藏期以及断裂和不整合面等,均是重要的控油气因素。 1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油 气最为富集 1.1 继承性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区油气最富 集的地区 古隆起控油的重要性已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分布受古隆起控制也是世界古老克拉通盆地油气分布的普遍规律。塔里木盆地海相油藏形成时间较早,现存古生界油藏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喜山期是早期油藏的重要调整时期与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11~19] 。因此,具有古隆起背景 是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 DOI :10.16152/j .cn ki .xd xbzr .2004.02.022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勘探前景 一、勘探现状 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 3 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从中国陆上近年来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规模来看,已经从90 年代初的20%逐步上升到目前的55%左右,初步显示出岩性油气藏在增储上产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具体盆地来看: 在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年增储规模均在亿吨以上;在准噶尔、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其增储地位日显重要;在二连、海拉尔、柴达木等盆地成为新 的增储领域;在酒泉、吐哈等盆地此方面勘探也有新的发现。总体来看中国陆上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在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勘探实践证明,中国陆上绝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应具有发育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地质背景。 二、勘探前景 从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量来看,七大盆地(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盆 —1— 地)剩余石油地质资源总量179.2亿t,岩性地层91.3亿t,占总石油地质资源量的51%。具体到各个盆地来看: 松辽盆地剩余资源41。3亿t,其中岩性-地层26.6亿t;渤海湾盆地剩余资源32.7亿t,其中岩性-地层12.7亿t;鄂尔多斯盆地剩余资源33.7亿t,其中岩性-地层27.6亿t;准噶尔盆地剩余资源20.3亿t,其中岩性-地层10.3亿t;塔里木盆地剩余资源38.3亿t,其中岩性-地层 8.5亿t;柴达木盆地剩余资源10亿t。其中岩性-地层4亿t;四川盆地剩余资源2.9亿t,其中岩性-地层196亿t。由此可见,中国陆上主要盆地都具有开展岩性

油气藏形成条件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油气源条件 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1、烃源岩的数量 成烃坳陷: 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平面上, 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成 妊 坳 陥 『 抽 气 分 布 关 系 图 r I j k I 1 h 1 k 九松辽中決成晟塌陥b沆气分布,B>MLng尔吗纳斯湖成好坳陷仃竟区:(?酒西誌地序西诚绘閱陥Q去/门山汕代聚集帯:优黄轉坳陥白1“]陷与天港汕气带:1-住油叩心:乙生?Ik凹階;①itk气睾象带::" 5+ illiHb 二猛地边怡 &油气运移力向T乩附陆磐线 2、烃源岩的质量 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二、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 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 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而储集层是容纳油气的介质,只有孔渗性良好,厚度较大的储集层,才能容纳大量的油气,形成巨大的油气藏,这是显然的。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也是形成大型油气藏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 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 1、生储盖组合类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