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徐道彬的徽学贡献

徐道彬的徽学贡献

徐道彬的徽学贡献
徐道彬的徽学贡献

戴震研究的集大成者——徐道彬先生的徽学研究贡献

徐道彬,男,汉族, 1966年12月生,文学博士。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大型学术研究丛刊《徽学》编辑部主任,历史文献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学、古文献学、学术思想史。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国训诂学会会员、安徽省徽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朱子学会理事、安徽省黄山文化书院理事。曾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整理研究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并参与了教育部人文基地重大课题研究等;2006年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5年在韩国国学振兴院从事文献整理及研究,回国后继续此项研究工作;2007年与韩国全南大学进行学术合作研究;2008—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著作《戴震考据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近50万字,系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丛刊之一。并参与了安徽省社科资助项目《徽学百题》和《徽州文化史》的研究和撰述工作。主持安徽省教育厅社科项目《戴震屈赋研究》和《徽州朴学方法论研究》。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整理研究项目《戴震考据学研究》、《四书古人典林》校点。主持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乾嘉时期苏皖地区考据学风研究》。负责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重大课题《新安学术史研究》的子项目《戴东原学术论稿》的撰述。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传统职业变迁与明清人口流动研究》的研究。

一戴震考据学的研究

徐道彬先生对徽学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徽州人物戴震的研究。对清代学术大师戴东原的学术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既总结了戴氏的学术成就,也探索了戴氏的治学途径,特别是对戴氏治学方法作了详尽的分析和归纳,对今天的古文献研究和徽学研究者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进士出身,曾任纂修、翰林院庶吉士之职。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他还提出“光照说”,认为心之认识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远,这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反映论。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他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

的伪善,“以理杀人”。一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方面内容。有《戴震文集》、《戴震集》等。戴震是音韵学家江永的弟子。他对经学、天文、地理、历史、数学都有研究。乾隆年间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对于音韵学很有研究,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此外,他也精通训学。

徐道彬先生的《戴震考据学研究》一书,从戴震考据学背景及特点、戴震考据学成就及戴震考据学方法、戴震考据学思想等四个方面对戴震在考据学方面的成就作了首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和介绍。本书的立足点是将戴震考据学研究放置在汉代经学、宋代理学和清代考据学的学术史背景上加以纵向比较,考察其突出的治学思想和较为科学的方法论。

二戴震与朱熹的比较

在人物研究方面,徐道彬先生还将徽州历史上另一位人物朱熹同戴震放到一起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加以比较研究。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在《论戴震对朱熹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朱子学刊》第25辑,黄山书社,2005.12)和《论戴震对朱熹始终如一的态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屈原赋注》的唯物主义思想——兼论戴震早年对朱熹理学的批判和对屈原唯物思想的弘扬(云梦学刊2006/06)中,他指出,戴震与朱熹同出于徽州,又各领时代风骚。程朱理学受到统治者和理学家的大力提倡,却遭到戴震的猛烈攻击。有人认为,戴震早期是程朱理学的信徒,晚年转而攻击理学,是忘本。在考察戴震评价朱熹的大量具体材料后认为,学界对戴震与朱熹理欲观的对立方面注意太多,未能看透戴震对朱熹的态度是真正地“批判与继承”,所以造成了学术理解上的视差和误读。戴震对朱熹的态度看似很矛盾,但只要抓住戴震治学“实事求是”、空所依傍的特点,就能理解其中原由。朱子对戴氏有深刻影响,戴震对朱熹有公允评价,并且态度始终如一。应公正地看待其间的传承关系,纠正那些认为戴震思想有前后期的不同以及晚年竭力诋毁朱熹的错误观点。他认为,戴震早年受新安朱子学的影响,是程朱理学的信徒,在思想上为唯心主义者。但从戴震早年的著述考察,他对二程和朱熹的态度始终如一。可以肯定,早年的戴震与晚年一样,始终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三全方位的戴震

徐道彬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学、古文献学、学术思想史。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

会员、中国训诂学会会员、安徽省徽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朱子学会理事、安徽省黄山文化书院理事。他研究人物主要是戴震,从2000年至2008年先后发表了有戴震方面的论文达30余篇。使我们全方位了解了戴震,从民间学术视野考察可知,徽州朴学家的学术起点和重点在于实用性的学问。他们首先是小学、历算和礼制学家,其次才是经学家和哲学家,这种先"术"后"学"的治学路径,与徽州人文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徽商"贾而好儒"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关系。他指出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 ,不问世事,这种看法似有偏颇。通过对戴震著述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可以看出他在经学体许多人认为乾嘉考据学者专心考古用、实学致用、教育后学诸方面所体现出的经术致用观点,以及对社会政治和民众生活深切关怀。清代学术史研究中,许多人认为乾嘉考据学者专心考古,不问世事,这种看法似有偏颇。通过对戴震著述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可以看出他在经学体用、实学致用、教育后学诸方面所体现出的经术致用观点,以及对社会政治和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学术界一般认为,考据学家与文学家治学异途,各有长短,无人能够兼而善之。通过考察,徐先生认为,事实上,清代考据学大师戴震主张"义理、考核、文章"的统一,体现出对文学艺术方面的重视。其《屈原赋注》极力推崇屈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表现了考据学者的文学评论观点。

限于篇幅体例,本文也不可能对徐先生徽学成就作过多的分析和诠释。以上所述是笔者一点愚见。

著作:

专著《戴震考据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合著《徽学百题》,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与徽学相关的论文:

1、《早期的戴震不是程朱理学的干城》,黄山高专学报,2000年3期。

2、《儒家经世与戴震的致用观》,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期。

3、《戴震<屈原赋注音义>析疑》,《文献》,2001年3期。

4、《“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3期。

5、《〈说文段注〉对戴震文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1期。

6、《戴震文学成就初探》,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3期。

7、《徽学与历史文献研究的融合发展》,合肥学院学报,2005年1期。

8、《戴震<屈原赋注>的文学成就述论》,《徽学》第三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

9、《戴震手迹三则考析》,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2期。

10、《朱子学说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合肥学院学报,2005年3期。

11、《戴震辑佚成就述论》,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4期。

12、《戴震诗学的基本观点与孔子诗论》,《安徽文献研究集刊》第1辑,黄山书社,2004.12。

13、《戴震金石文字观述论》,《史学集刊》,2005年2期。

14、《戴震语法修辞观述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2期。

15、《戴震<屈原赋注>的小学成就述论》,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2期。

16、《论戴震对族谱的观点》,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2期。

17、《<孔子诗论>与戴震诗经研究》,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2期。

18、《论戴震<屈原赋注>的注释方法》,《古籍研究》2006年上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0。

19、《论戴震对朱熹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朱子学刊》第25辑,黄山书社,2005.12

20、《戴震与乾嘉学派的关系及其影响》,《徽学》第四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0。

21、《论戴震对朱熹始终如一的态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

22、《戴震辨伪成就述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1期。

23、《戴震的<诗经>研究方法简论》,合肥学院学报,2006年4期。

24、《论戴震<屈原赋注>的唯物思想》,《云梦学刊》2006年6期。

25、《戴震纪念馆里的误读》,黄山日报,2006.8.24。

26、《论戴震的义例方法》,济南大学学报,2007年2期。

27、《戴震唯物思想的再认识》,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2期。

28.《论戴震的归纳方法述评》,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3期。

29.《评陈祖武<乾嘉学派研究>》,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2007年5期

30.《民间学术视野下的戴震成学原因探讨》,《八皖文库》第1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12。31.《戴震<族支谱序>及其相关研究》,《古籍研究》2007年下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2。32.《假设与求证:戴震考据方法论刍议》,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1期。

33.《论戴震理校法的得与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2期。

34《论戴震文字学体用观的创新意义及影响》,合肥学院学报,2008年3期。

(卢伟供稿)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 古徽州府 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是时间概念,即从1121年至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 1年),方腊起义遭到镇压,改歙州为徽州。从宋置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徽州这一名称一直没有变更,或称路或称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这一名称随之也就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设立的徽州专署或仃署,由于管辖范围不同,已不屈于徽州府这一概念。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这三年中,我有幸参加并主持了一次全国徽学研讨会,四次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老徽学研究者对我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 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

【9A文】徽州文化尔雅课

徽州文化 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正确答案:√ 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 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 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 B、区域性、独特性 C、区域性、普遍性 D、独特性、普遍性 正确答案:C 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 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 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 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答案:A 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 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 B、东南邹鲁 C、岭海名邦 D、文献名邦 正确答案:B 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 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 B、抚州 C、歙州 D、青州 正确答案:C 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 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 B、隆庆 C、泰昌 D、天启 正确答案:A 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正确答案:√ 1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 正确答案:×

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专题论文? 徽州文书与徽学周绍泉 提 要:徽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学科,根本原因是大量徽州文书的发现;没 有徽州文书,就不可能出现徽学。徽州文书现存约20万件,内容涉及徽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启发性、连续性、具体性、真实性和典型性等特点。正是由于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被发现,才出现了以徽州文书研究为中心、综合研究社会实态、探寻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发展变化规律的新学科———徽学。徽学研究将给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明清史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关键词:徽州 徽州文书 徽学 一 绪 言 徽学(又称徽州学)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新学科。这个新学科出现之后,已有文章论述它和历史上作为新安理学简称的“徽学”的联系和区别,也有文章指出它和历史上作为徽州府学简称的“徽学”的不同,这大约是已没有争论的问题了。至于把这个新学科称为“徽学”好,还是称作“徽州学”好,曾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经过讨论,这个争论似亦结束了,但对徽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历史时段等,至今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 “徽州学就是一门专以徽州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 ①。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徽州历史文化,“徽州学是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②,是“一门以徽州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地方史学”③。有人认为徽学研究的是一定时限范围内的徽州“大文化”,“徽州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在徽州出现的具有异常显著特点的徽州文化产 生、繁荣、衰落的发展过程。徽州学就是研究这个特殊矛盾产生、运动和消亡的学问” ④。有人则明确反对这种“时限”说,认为“将宋之前及鸦片战争以后的徽州文化断然地割除在徽学研①②③④赵华富:《论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黄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徽州社会科学》编辑部编《徽学研究论文集》(一)。 《歙县县委常委王德琪同志的讲话》,《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郑家琪:《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会的工作任务》,《徽州学丛刊》创刊号。 《徽州学丛刊?发刊词》,《徽州学丛刊》创刊号,1994年10月。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全校公共课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 2 开课学期:理工科第3学期,文科第4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先修课程: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大纲执笔人:张孝进 参加人:赵自云、洪永稳、胡翠莉、秦然然、冯韵、朱宏胜、周涛、杨瑾、贾芳芳、王相飞等审核人:沈昌明、潘定武编写时间: 2012 年 8 月 编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2 )年版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黄山学院校本特色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黄山学院教研人员自主编写出版的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 本课程选取了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徽州的地理与社会、徽州村落、徽州宗族、徽商、徽州教育、徽州学术、徽州杰出历史人物、徽州科技与工艺、徽州艺术、徽派建筑、徽州文书等十二个关节点来梳理徽州文化,来构筑徽州文化体系,具有系统性、普及性与创新性特点。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开设,是我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打造黄山学院自身的品牌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本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在校大学生了解徽文化、宣传徽文化和研究徽文化,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徽州文化的基本知识,引发对徽州文化的兴趣,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处的地域社会环境特点,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最终达到在地域文化知识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实现综合发展,并为从事相关徽州文化课题的学术研究及毕业后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徽商及徽州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无梦到徽州,一生痴绝处 ——汤显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黄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称神州。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思想伟人,学术巨子,灿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艺术,万紫千红。勤劳的徽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引领风骚千余年。提到徽州文化,人们总以博大精深相称。所谓博大,指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思想哲学、道德伦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上乘表现,且自成体系;所谓精深,乃言徽州文化的水平并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主流的诸多方面,异彩纷呈,贡献巨大。那么,如此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又是怎样的呢? ?徽州历史沿革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统称“一府六县”。由今黄山市及婺源县(现属江西上饶)、绩溪县(现属安徽宣城)组成。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所置的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历宋元明清四代。1934年由于蒋介石的军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

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但由于军管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 1987年,为响应中央打好黄山牌以发展旅游业,绩溪县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江南省过大,为维持中央统治,顺治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改称为安徽省。 ?徽州商人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俗谚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徽州人经商传统的由来。 徽州地区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山地贫瘠,耕地甚少,按照农耕文明的逻辑,生在徽州当然是“前世不修”。被逼无奈的徽州人为了生计只能外出闯荡,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但也由此造就了一个纵横数百年的商帮。

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精品资料 说明:本套考研复试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19年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一、考研复试仿真模拟题 1.①本套考研复试资料没有收集到历年复试真题。请参考本套资料复试题库中的复试仿真模拟题。 说明:复试仿真模拟题严格按照本校复试命题风格、复试题型、复试范围和复试高频考点精心整理编写,复试首选资料。 二、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资料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复试相关资料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笔记+课件+提纲] ①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复试笔记。 说明:本书重点复习笔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提高复试复习效率,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②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本科生课件。 说明:参考书配套授课PPT课件,条理清晰,内容详尽,版权归属制作教师,本项免费赠送。 ③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复试复习提纲。 说明:该科目复习重难点提纲,提炼出重难点,有的放矢,提高复试复习针对性。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含答案) ①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名词解释精编。 ②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说明:本题库涵盖了该复试科目常考题型及重点题型,根据复试考试要求进行了分类整理汇编并给出了详细答案解析,针对性强,是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考研复试模拟题[仿真+预测+冲刺] ①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六套仿真模拟题。 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复试题型和难度出题,共六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复试首选。 ②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终极预测六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说明:复试复习效果检测使用。共六套核心题库,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复试复习首选。 ③2019年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冲刺狂背六套题及详细答案解析。说明:考研复试冲刺预测。共六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首选资料。 三、复试资料全国统一零售价 3.本套考研复试资料包含以上一、二部分(不含教材),全国统一零售价:[¥268.00] 特别说明: ①本套复试资料由本机构编写组按照考研复试大纲、复试真题(回忆)、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整理收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②复试资料中若含有真题及课件为免费赠送,仅供参考,版权归属学校及制作老师,在此对版权所有者表示感谢,如有异议及不妥,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无条件立即处理!资料若有更新,免费赠送电子版。 四、201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指定/推荐参考书目(资料不包括教材) 4.安徽大学F28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参考书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徽州文化全面解读

徽州文化 一、徽州概述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 1、年表 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 2、古代教育 徽州历史厚重、文风昌盛,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当时的教育办学。宋元以来,徽州共建有书院260多所。书院绝大多数都是宗族主办或宗族子弟创办,同时,也有少数官办。据廖腾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 二、徽州文化概述 (一)徽文化(即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

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等。 2008年文化部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它是我国第一个开展跨省文化生态保护的保护区。保护范围为:安徽省黄山市的全境,安徽省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 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三大文化圈,三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皖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二)徽州与徽州文化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汤显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表现了诗人对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的向往。徽州不仅以其云山雾海、怪石嶙峋、清秀明丽的黄山、齐云山、新安江、太平湖等吸引着每年数百万海内外游客,更以其美丽迷人、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倾倒了无数旅游者,使其流连忘返。那造型别致的徽派古民居、鳞次栉比的古牌坊群和阴森威严的古祠堂,无声地诉说着古老徽州文化辉煌的昨天。1990年,黄山荣列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2000年,西递、宏村加盟世界文化遗产行列;还有潜口民宅、许国石坊、罗东舒祠、渔梁古坝等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它们的殊荣显示出徽州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徽州文化也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引起海内外更多学者的强烈关注,为众多旅游者趋之若鹜。 (三)地理概况 1.自然

徽州文化特色

徽州文化特色 “徽州”,既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徽州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区域总体全面发展。宋代以来,徽州“儒风独茂”,文化教育及科举昌隆,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学术流派和文化品牌。徽州文化是指以历史上徽州府为中心地带、长期积累、并有丰富遗存的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包涵着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所构成的体系内容,客观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层次结构关系。物质文化主要有徽州历史地理、徽州古村落、徽州古城镇、徽派建筑、徽商、徽州历史人物、徽州文物、徽州文献、徽州文书等。非物质文化主要有制度类(如徽州宗法制度、徽州佃仆制度、徽州教育制度等),思想学术类(如新安理学、徽州朴学等),文学艺术类(如新安文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州戏曲等),科学技术类(如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建筑学等),传统工艺类(如歙砚、徽墨、徽菜、万安罗盘等),乡风民俗类(如方言、民间乐舞、民间游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等)。 第一个文化圈:淮河文化。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和齐鲁文化、楚荆文化、吴越文化并立而互相渗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淮河流域,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器物距今8000多年,比黄河流域韶文化早1000多年。在蚌埠怀远,则有禹文化的产生。 补充回答:来自手机问问第二个文化圈:新安文化。隋朝设立新安郡,明代为徽州府,明清之际经济文化发达,因而产生徽学。80年代中期,安徽省成立了徽学研究会,徽州地区也成立了徽学研究会,都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果不少。历史上浙江涡安、江西骛源都属徽州(过去徽州府有时在歙县,有时也在淳安),在文化上同源同流。因此以“新安文化”来概括,可打破行政界限,更能反映该地区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特征。这个文化圈,内容极丰富,诸如理学、经学,代表人物有朱熹(朱熹自称”新安朱熹“)、江永、戴震、俞正燮;医学,有新安医学,著作甚丰;建筑学,有徽派建筑和四雕 补充回答:来自手机问问第三个文化圈:皖江文化。这个文化圈甚广。实际上包括整个皖西南(其所辖范围,大致相当汉代庐江郡,西至九江,东至合肥),其中桐城派是影响最大的文派

徽学研究论文总目

徽学研究论文总目(1907-2003) 【1907年】 1.滨虹羼抹黄质国粹学报第三期第七册 【1914年】 1.金正希先生年谱熊鱼山神州丛报1卷1期1913.8.2期1914.4期 【1916年】 1.金正希与基督教古欢进步杂志9卷6期1916.4 【1932年】 1.安徽书院志(1-5)吴景贤学风月刊2卷48期1932.5.9 2.清代安徽禁书提要潘季野安徽大学月刊1卷1、2期1932.2 【1933年】 1.休宁县著述人物考略蒋元卿学风月刊3卷10期1933.12 2.婺源风土志李洁北学风月刊3卷9期1933.11 3.黟县著述人物考略蒋元卿学风月刊3卷9期1933.11 4.清俞正燮的史学梁园东人文月刊4卷2期1933(13卷901-916页) 【1934年】 1.明代徽派的版画郑振铎大公报1934.11.11(11卷243-249页) 2.安徽才媛纪略初稿光大中学风月刊4卷8、9、期1934.8期 3.徽州方言的几个要点罗常培国语周刊152期1934.8.25 【1935年】 1.金正希与抗清运动吴景贤学风月刊5卷1期1935.2 2.金正希之学术吴景贤学风月刊5卷8期1935.10 3.金正希之思想研究吴景贤学风月刊5卷9期1935.11 4.金正希之地方自卫吴景贤学风月刊5卷6期1935.7 5.安徽才媛纪略初稿光大中学风月刊5卷2、3、6期1935.3、4、7 6.绩溪经学三胡先生传王集成浙江图书馆馆刊4卷6期1935.12 7.清代安徽学者地理分布之统计小论李洁非学风月刊5卷8期1935.10 8.俞理初先生年谱摘误孙忏绮晨报(北平)世圃1935.9.17 9.清代大著作家俞正燮故乡访问记洪素野学风月刊5卷7期1935.9 10.黟县方言调查录月日魏建功等国学季刊4卷4期1935年 【1936年】 1.资本论中的王茂荫郭沫若光明半月刊2卷2期1936.12(补缺卷7-10页)2.汪莱衡各算学评述钱宝琮浙江大学科学报告2卷1期1936.1 3.我所知道的资本论中的王茂荫光明半月刊2卷2期1936.12(补缺卷1-6页)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习题及答案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1)名词解释: ①徽州文化——指起于宋而至于清兼及过去与现在的以徽州本土和本土以外的徽州人所创造的以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区域性又有普遍性的典型文化。 ②徽州学——“徽学”与“徽州学”的内涵相互统一,它们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徽州文书、文献和文物遗存,研究历史上的徽州人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和鲜明特征的徽州区域社会及历史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 (2)请简述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 答案要点:特点:①丰富性:遗存丰富、内容丰富、学科众多;②独特性: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传承了中原地区消失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实态;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东南邹鲁”之称。成因:①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②程朱理学的勃兴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支柱”;③徽商经济的发展是徽州文化形成的“酵母”;④徽州教育的高度发达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温床”。 (3)徽州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要点:学科性质:是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全国性三个方面的特点;研究对象:徽州区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徽州文献和徽州文书研究更广阔范围内的历史文化。 (4)在你看来,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要点:区别:①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产生的时间不同,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徽州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步产生;②徽州文化与徽州学的概念内涵不同,徽州文化是徽州学的研究对象,而徽州学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③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历史长短不同,前者年代久远,后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联系:①徽州文化是徽州学形成的基石;②徽州学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发现与发扬了徽州文化的价值。个人观点表达(略,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条理) (5)论述题:在你看来,该如何界定徽州文化的价值与地位? 答案要点:①徽州文化的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②徽州文化的地位:可以作为安徽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标本和典型代表;徽州文化已引起国际史学界的高度关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已进入比较文化的研究领域。③个人观点表达(略,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条理) 考查题: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提示:主要论述徽州文化的生成原因与价值定位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和论述,不必拘泥于视频教材内容,但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理有据。

徽学概论(1)

徽州茶文化 化学化工学院袁冬晓C31014059 摘要: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徽州又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产茶地,从而可见徽州地区的茶文化必然具有十分深厚的底蕴。同时徽州茶叶贸易的发展、兴旺,也是徽商发展道路上不得不说一记重笔。 一、徽州茶叶浅谈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灵水秀,土质肥沃,茶树遍布。茶区云雾弥漫、空气清新、茶质优良,属高山茶类,是国内重点茶区之一。“祁红”、“屯绿”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顶谷大方”名列全国十大名茶之中;“白岳黄芽”、“黄山绿牡丹”、“黄山银钩”、“金山时雨”、“歙县花茶”、“休宁松萝”、“太平奎尖”、“竹铺大方”、“紫霞莲蕊”、“石墨茶”、“香风茶”、“茗洲茶”……都为茶中珍品。 徽州茶文化涉及茶道、茶文艺、茶礼俗、茶饮习、茶建筑等与茶有关的文化活动,是融诗文、书画、歌舞等艺术于一体,集经济、宗教、思想、民俗、医学、旅游、园艺、食品、陶瓷工艺于一堂的文化现象。徽州植茶始于南朝,茶文化源远流长,成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人墨客魂牵徽茶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曾感叹道:“欲识金银气, 须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而近代大作家郁达夫于1934 年春游屯溪时, 也曾作《屯溪夜泊》七言绝句, 盛赞屯溪。其诗曰:“新安江水碧悠悠, 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 断肠春色似扬州。”1964 年7 月初, 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先生, 偕其夫人胡絜青女士, 从北京南下我省徽州, 度过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修养旅游、采风写生的欢乐时光, 留下了“天都奇伟海云幽, 莲蕊莲花高入秋。欲识黄山真面目, 风华半在玉屏楼。”在屯溪逗留期间, 老舍夫妇还应邀尽兴、尽心地游览了屯溪古镇、徽州墨厂和屯溪茶厂等胜景, 写下了《赞屯溪》、《咏墨》、《咏茶》等诗作。《赞屯溪》:“热爱江南鱼米乡, 屯溪古镇更情长。小华山下桃花水, 况有茶香与墨香。”《咏墨》:“徽州精品久名扬, 代代云烟流异香。高举红旗今胜昔, 画图作字倍芬芳。”《咏茶》:“春风春日采新茶, 生产徽州天下夸。屯绿祁红好姊妹, 淡妆浓抹总无暇。”老舍先生的《咏茶》诗, 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文化名人在茶乡吟咏而成的《咏茶》诗, 诗作于盛夏之季, 诗意却是“春风春日采新茶”的和煦清新之意境,“屯绿”、“祁红”等徽州两大名茶, 被人民艺术家拟人化作“好姊妹” , 又为诗作平添和谐亲切之韵味,尤其是诗作的结句, 堪称神采之笔,“浓妆淡抹总相宜”,只稍易二字, 便移植、幻化作“浓妆淡抹总无暇”, 则有“直把屯溪媲西子”的潜台词“巧借妙藏诗行间, 呼之欲出典故里”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什么是徽州文化? 徽州所辖区域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790年间除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的十年内称兴安府外,其余时期因朝代更迭而称徽州(宋)、徽州路(元)、徽州府(明、清),但“徽州”之名却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徽州”一名遂废,直到1949年5月设立徽州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徽州专区),但因管辖范围发生变动(徽州六县之一的婺源划属江西),其含义已与历史上的“徽州”也即“古徽州”有所出入。 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旧徽州府所属歙县、黟县、婺源、休宁、祁门、绩溪六县。在将近78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古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较为罕见的。而“徽州文化”就是指由古徽州六县的土地所承载的、由六县历代先贤和人民群众共同缔造的文化,徽州文化既有物质上的,比如徽派建筑、徽菜等等,也有精神上的,比如新安理学、徽剧等等。 徽州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的现存及其原因和价值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安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徽州,公元前222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大县,明清时更为昌盛。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近年来,文化节召开了多次全国徽学研讨会以及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一位老徽学研究者对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的内涵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内容有: 1、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2、徽州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

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2、徽州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范海生的中国画 4、徽州篆刻。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5、徽派版画。这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肇端于墨模镂刻,于明万历始兴。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从明万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黄姓有300多人从事刻书,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胡正言(休宁人)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长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6、徽剧。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7、徽州刻书。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

什么是徽文化

什么是徽文化?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艺、文房四宝、徽菜等。徽即徽州,府治在歙县,包括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婺源等六县,古曾称歙州、新安郡。徽州文化,是徽州(古称新安郡)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底蕴深厚创造杰出。自古新安人才辈出,徽州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有三大学问家:朱子(婺源)、戴震(休宁)、胡适(绩溪)。有汪华、朱升、程大位、郑复光、程晋芳、陶行知、赛金花等等。黄山山麓一条小溪---九龙瀑,一沟三状元、三丞相,是程元凤、曹文植、曹振镛,形成显赫的文化沟。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生产力逐渐发达。徽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作为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徽州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东南邹鲁、礼义之邦”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时期,已约800年之久。90年代后,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列为国学三大地方学科。 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宋元明清以来,根植于徽州本土,并经由徽州商帮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和辐射,进而影响其他地域文化进程的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她既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又有一定的时间界限。就空间范围而言,徽州文化主要产生并植根于徽州本土,并在明清时期徽商和徽州士人的传播与拓展下,向外辐射,远播海内外。在扬州、汉口、苏州、杭州、景德镇、南昌等徽商聚居地,徽州文化就有着广泛的传播市场。就时间界限而言,徽州文化主要产生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徽州的设立,终结于民国元年(1912年)徽州府的废除。但是,由于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因而,徽州文化可以向前追溯到徽州设立之前的歙州、新安、山越等时代,向后可以延续至民国时期。 徽州文化的内容 徽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多方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因此,有人将其概括为“商成帮,学成派”。就其内容而言,徽州文化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徽州商帮、徽州宗族、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文书契约、徽派朴学、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戏曲、徽州教育、徽州刻书、徽州科技、徽派建筑、徽州三雕、徽州村落和徽州历史人物,而且还包括极有地域色彩的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民间工艺和全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等。就其载体而言,既有书本、文书契约和口头语言等,也有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的民居、祠堂和牌坊等物质载体。 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安徽地域文化 ()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康熙六年(1667 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将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皖西茶文化: 《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竟有80 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可见其影响之大,同时也说明六安瓜片的历史之悠久。百余年来,六安瓜片以其特有的氤氲醇香,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茶叶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魅力;以其独有的浓郁厚味,成为中国茶叶给世界最特别的国礼。 安徽六安地处北纬31 度,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六安瓜片属特种绿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生叶制作而成。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

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创“五刑”。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 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立“九德”。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皋陶制订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亲“九族”。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