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下文言文复习

九下文言文复习

一.《公输》

主题思想:《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ing]犀兕[xi si]鼋鼍[yuan tuo]鲋[fu]鱼文梓[zi]

楩[pian]楠长[zhang]木

B 词语:

通假词:

“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捨”:放弃。例句:舍其文轩“争”通“挣”[zheng]:直言劝

古今异义:

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

①为:

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

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

: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

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

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

翻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

②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

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这说明什么?

说明墨子为了阻止这一行径,不辞辛劳。这充分表现了墨子热爱和平的精神和仁爱之心。2、你对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以攻宋这件事是怎么看待的?请作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3、墨子的这种主张和他为实行自己政治主张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我们今天来看“非攻”也还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止楚攻宋,用今天的话说,是既有外交斗争,又有实力较量,二者相辅相成。首先要看到墨子是站在正义立场上批判非正义的战争。但是,如果墨子只凭他的“雄辩”去进行斗争,仍然不能取得实在的战果。不可无外交,但更要注意实力。墨子的实力一是他“守圉”的本领,二是有禽滑厘等三百人为后盾。起决定作用的是掌握了“守圉”本领的禽滑厘等宋国人民。这对我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韧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激励我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终身奋斗的一股精神力量。

二.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 字音:畎[quan]鬲[ge]敖[ao]傅说[yue]

B 词语:

通假词:

畔:通”叛”:背叛。例句:亲戚畔之

“曾”通“增”。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拂”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例句:衡于虑

一词多义:

拂:违背。例句:行拂乱其所为

通“弼”,辅弼。例句:法家拂士古今异义:

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三、《鱼我所欲也》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A 字音:蹴[cu]

B 词语:

通假词:

“得”,通“德”,动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

“乡”同“向”,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古今异义:

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

一词多义:

①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于: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断,

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翻译: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回答问题:

1、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3、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4、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四、《庄子》故事两则--《惠子项梁》《庄子于惠子游于濠梁》了。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A 词语:止:栖息。于是:在这时。

全:完全,确实是。

一词多义: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动词,威吓,恐吓。例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B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例句:夫远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原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原文: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原文: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五、《曹刿论战》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远见。

A 词语: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古今异义:

①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②鄙:鄙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指行为不正直。

③忠:尽力做本职。(忠之属也。)今:忠诚,忠实。

④狱:案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指监狱。

⑤情:以实情判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感情。

⑥虽:即使。(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⑦再: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又。

一词多义:

①故:所以,故逐之;原因,公问其故。

②以:凭,靠,何以战;把,必以分人。

③之:结构助词,的,忠之属也;

作代词,指曹刿,公与之乘;作代词,指齐军,登轼而望之;

语气助词,无意义,公将鼓之。

词语活用:

①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必以情:“情”名词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原文:乃入见,问:“何以战?”

译文:(曹刿)于是进见(鲁庄公),(曹刿)问:“凭什么作战?”

②原文:必以分人。应为:“必以之分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③原文:忠之属也。

译文:(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

④原文: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可以凭借这一点来打战,(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⑤原文:公将驰之。

译文:鲁庄公正要驱车(追赶)。

倒装句:

原文:何以战?(应为:“以何战”)

译文:凭借什么作战?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5.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胜利的条件和原因有哪些?

?取信于民彼竭我盈的战略战术判断敌人动态掌握战机

6.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一个有政治远见的杰出军事家。

?他虽出生下层但忠君爱国。

?谨慎、果断、机敏、持重。

方法:对比、详略安排人物对话和行动

?请大家大胆的说一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A 词语:

一词多义:

①孰:谁,我孰与徐公美;

仔细,孰视之。

②美:以…为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丽,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朝:早晨,朝服衣冠,窥镜;

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古今异义:

①讽:古: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用含蓄的话对人或物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讽刺)

②修:古:长。(邹忌修八尺有余)

今:(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和锻炼。(进修)

③服:古:穿戴。(朝服衣冠)

今:衣服,衣裳。(运动服)

④地方:古:土地方圆。(今齐地方千里)

今:某一区域,空间的某一部位;部分。

⑤闻:古:使……听到。(闻寡人之耳者)

今:用鼻子嗅。

词语活用:

①朝服衣冠:“服”名词做动词,穿戴。

②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作动词,以…为美。

B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

①原文:皆以美于徐公。(“以”后边省去了“我”)

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原文: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一个人)对皇上没请求的。

③原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赏。

七、《愚公移山》

本文通过写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A 字音:仞[ren]垣[yuan]曲箕畚[ben]始龀[chen]穷匮[kui]

B 词语:

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通“直”。

②始一反焉:“反”通“返”。

③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④亡以应:“亡”通“无”。

⑤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⑥陇断:“陇”通“垄”,高地。

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

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

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

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语气助词,可不译,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今异义:

①惩:古:戒。(惩山北之塞)←┈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今:处罚。

②阳:古:山之南,水之北。今:太阳。

③阴:古:山之北,水之南。(达于汉阴)今:阴天。

④诸:古: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今:各个、许多。

⑤毛:古:草木。(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今:毛发。

⑥已:古:止,停止。(惧其不已也)今:已经。

词语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省略句:荷担者三夫。(译:三个(能)挑担的人。)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先说“甚矣”有强调意味。)译:你太不聪明了。

回答下列问题

1、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和艰巨性:

答: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⑥愚心移山的艰巨性: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

2、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答: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3、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答: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4、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答: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答: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第六章语言表达能力

【能力定位】

调遣语言,是指写作者要合理地运用语言材料为表达作文的主题服务,这是一篇作文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写作是学好语言的重要实践。一篇文章能有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情节、细腻的描绘、催人的鼓动效应和启迪思想的作用,全赖于语言作为载体,才能表达出来。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和词语,增强遣词造句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同学在日常生活

中注意学习人民群众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在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汲取有生命力的语言营养,在写作实践中养成锤字炼句的习惯,逐步掌握写作的语言运用规律,提高语言素养。

【要点阐释】

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写作中我们运用语言材料时,也应遵循这“三性”,并把它们作为我们学好语言的最基本要求。

一、语言的准确性

这就要求对所运用的语言予以条件限制,并且准确地使用语言。首先,要讲真话,讲公道话,要对所阐述的事物认识明确,即写进文章的或作为根据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绝非无中生有,如果是杜撰或臆造的事实(如假新闻等),那么结构技巧再好,语言再精美,都是站不住脚的。其次,要有确切的程度,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无限拔高。如果把七分成绩写成十分,则是浮夸文风的一种表现,阅读者看了也会嗤之以鼻的。再就是细节要真实,尤其是记叙文在表现场景和人物动作等时,要符合生活规律和历史现状。议论文、说明文在阐述问题时观点要明确,不罗嗦,不东扯西拉,避免态度暧昧。写作者是向别人宣传自己主张和论点的,必须对文章所触及的有关知识能正确掌握,如果把自己都未搞清或搞错的东西介绍给读者,只能以讹传讹,贻误别人。当然,正确的政治观点是确保作文语言准确性的首要条件。二、语言的生动性

一篇文章光是准确,还不能达到吸引人的目的。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影响力,语言还要具有生动性。这就要求把内容写得具体些,语言显得活泼些。如果语言文字太干瘪,缺乏文采,文章就会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厌,不忍再读。语言的生动是与作者的思想活动分不开的,思想保守、僵化的人很难写出生动活泼的文章来。

写出生动活泼的文章,要有生动的表现形式,这就要运用各种方法。如运用修辞手段,郭沫若《科学的春天》用了一连串排比句来赞美粉碎“四人帮”后的好形势,文字错落有致,气势很强。鲁迅《<野草>题辞》以重叠和反复的句子来称颂野草的品格,立意深刻,感情奔放,堪称散文诗中的杰作。对褒贬词语的正确运用,也能为文章增强生动性,像同样是一群人的聚集,“团结各界人土”就从正面肯定了团结的积极作用,而“勾结狐朋狗党” 则是反面人物的动作体现,让人一看就明白动作主体的身份。语言还要有创新意识,如果在文章中老是讲别人已讲烂了的话,那文章就像钻石失去光泽那样无人欣赏了。

三、语言的鲜明性

要把文章写得语言鲜明,并非是多用形容词和副词。恰恰相反,简洁明快,质朴自然,不故意雕琢,就能达到鲜明的目的。准确是文章鲜明性的基础。

语言的鲜明性首先表现在态度鲜明上,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评什么,要明朗确定,一点儿不含糊。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一开头就说:“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态度是何

等鲜明。其次,要突出作者观点,文中要有一个“我”。尤其是在夹叙夹议时,要亮出自己的看法,不能老是摘录或引用别人的观点或言论,因为作者如果不表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只能起传声筒的作用。在表现形式上,语言鲜明的文章往往是开门见山,开始就入题的。唐代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四句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初期的壮观景象用12个字就鲜明地显现在人们眼前。标题也是作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论说文应直接揭示主题,所以一个好标题就能把中心思想鲜明地揭示出来。

【方法点拨】

语言要有文采,“文采”的本义是“华丽的色彩”,那么,就语言而言,是不是有了“华丽的色彩”就有了文采呢?而朴素的语言是不是就没有文采?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搞清看待“文采”的角度。单单从语言的角度看,“有文采”就是辞藻华丽;从审美角度考虑,“文采”有“华丽”和“朴素”之分。作家徐迟说:“美是多种多样的,雄浑阔大是美,激昂慷慨是美,热情澎湃是美,而含蓄朴素同样是美,而且往往是美的极致。朴素不是没有文采,而是至巧近拙的文采。”(《说散文》)因此我们说“有文采”不等于华丽,而朴素也不是没文采。

那么,中学生在作文中怎样才能做到“有文采”呢?我们以为“有文采”不等于华丽,还需要思想作支撑;“朴素”不是没文采,但“朴素”也不是直白、浅陋。“有文采”的文章应具备如下特点:(1)富含哲理,耐人寻味。

(2)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3)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要使你的语言具备上述特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练习。

(一)巧用修辞

修辞的作用就是使语言生动、形象,恰当的修辞会使你的语言文采斐然。如:

如果一直向上看,那么就会觉得一直在下面;如果一直向下看,那么就会觉得一直在上面。如果一直觉得在后面,那么肯定是一直在向前看;如果一直觉得在前面,那么肯定是一直在向后看。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为目光而存在。(其此《位置》)

这段文字巧用排比和对比,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目光和位置的关系,使“目光决定不了位置,但位置却永远为目光而存在”这一结论的得出有水到渠成之感,虽然文字平实,却耐人寻味。再如: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毕淑敏《孝心无价》)

排比与比喻的结合,把“孝”具体化、深刻化,让读者明了于心又回味无穷。再如: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张彦金《无悔的付出》

这段文字精练生动,寥寥数语把左思的付出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得益于作者巧用了对偶这一修辞手法。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排比句

排比句式能增强语势,淋漓尽致地渲染气氛,刻画丰满的形象,充分抒发思想感情;能周密论述道理,深刻表达思想有内容。假若用得合适,是很容易取胜的。

高考作文“玫瑰园”材料,有位考生是这样写的: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盯住它的一个方面,否则就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国色天香的牡丹虽好,但香气远远比不上茉莉;…铁榔头?郎平拳头虽硬,但不一定能绣花;一位功课门门优秀的学生虽令人称羡,但在运动场上却甘拜下风。所以只看一个方面,是不能匆忙下结论的。我们说一种事物好,只是从整体来说,优点很多,但仍免不了有缺点,就如同玫瑰一样,我们不能说它有刺,花就不美。(《不能片面看问题》,一类卷)

在议论中,集中一个段落,用排比事例,可以达到非凡效果。一篇《拒绝谎言》的满分作文第三自然段就是这样组合的。

“诚信是一种充满自信的责任心的体现,而谎言则让你的人生永远处在虚伪的“光辉”下。古代便有“获季布一诺可抵千金”之说法,这正是对诚信者的最高肯定。唐朝李义府在当时被称为…人猫?,便是因为他在人前极尽阿谄之能事,而在背后却挑拨离间,陷害了不少忠臣。而当年陷害岳飞于风波亭之大奸臣秦桧,亦说出过…桧荷国忠,甚愧无报?之类的漂亮话。然而,历史是公正的,昔日的奸臣至今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经受正义的拷问。”

开篇或结尾用排比式比喻句,技高一等。

下面这篇《心的丈量》的满分作文,开篇使用了比喻,十分醒目,十分聪明,这种方法易学,用上就高人一等。

“我愿如云一样潇洒飘泊,却有风之羁绊;我愿像鸟一样自由飞翔,却有弓弩网罟之惊;我愿如流水之负载而轻扬,却有淤积崖壁之埋阻。

在映过朝朝代代不动声色的明月的水里,拥有着梅的疏影与藕的深根,也掠过鹤的白羽与蝶的金翅。我抱着《诚信》这本书坐在水边,想着我的人生,好羡慕古代的那些隐者,如云、如乌、如流云,远离尘世的喧嚣,不必为自己许下的诺言而负载。我总在想着,为什么会有风之羁绊,为什么会有弓弩网罟之惊,为什么会有淤积崖壁之埋阻?怀里抱着的书是那么深刻,我的心却如池鱼似的悠游。末了,归巢的鸟儿掠过苍穹去迎接聚集的星辰,我顺手摘下一片绿叶夹在《诚信》中,忽然走回家去。”

又如范文: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记忆好比一杯美酒,甜美甘醇;记忆好似一首清丽的小诗,韵味隽永;记忆像是一棵待熟的青果,昂着头回味成长的苦涩与喜悦;记忆是一辆彩车,载着缤纷的色彩,载着缤纷的人生。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入真,移入那世上一切的真。移入慈母的真情,移入游子的赤诚;移入真挚的友情,让友谊的火焰永远在心头跳跃;移入真挚的爱情,让爱的光明驱散心头的黑暗,照彻内心的天空;移入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理解,让世界永不寂寞。因为这世界,若是少情,人生又有何意义?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入善,移入这世上一切的善。移入友善,多份理解;移入淳朴的善良,体味人生的真情,体味人性的伟大;移入发自内心的善,在困难面前,共筑一座钢铁长城。移入善,让自己的心变得澄清,让善的温馨在心间永远地散发……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入美,移入这世上一切的美。移入朦胧的美,体味爱的芬芳;移入欢快、活泼的美,体味着春的蓬勃,体味生意的盎然;移入那理性的美,在逻辑的世界里翱翔;移入力的壮美,体验力的热情火焰,让自己的潜力尽情燃烧。这美的记忆哟!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还要移入人生的坎坷与苦难。体味在坎坷的道路上攀援的勇气和意志,体味在苦难的历程里的坚毅与辛酸。在生命的起跑线上,奏响前进的号角;在人生的旅途上,奏起奋进的曲目;在成功的喜悦中,奏出胜利的凯歌。

饮完记忆这杯美酒,我醉了,做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梦。在梦中我看到了那一份份难舍的情缘,看到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看到了缤纷的美,看到创造之神在向我招手。忽而我的眼前又出现了一群铁汉,是他们拉起了时代的序幕,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在泥浆中苦苦奋斗,在工厂和实验室中坚守,一次又一次地书写着辉煌,一次又一次地奏着凯歌。他们对我说:向着明天勇敢地前进吧,只为那母亲的骄傲。我默默地点了点头,我的记忆中再也抹不去--这一幕…………

该文作者能依文题要求,紧扣中心,倾泻出一篇文采洋溢的美文。起语不凡,用排比式的比喻,揭示“记忆”带给人们的无限愉悦。文中的几处省略又恰如一串点燃思维的火花,万种奇思,尽在不言中。文章主体部分,先用排比平行式结构,分别写出作者所要移植的内容--真善美;接着笔锋一转,写出应当移植的另一层内容--坎坷与苦难,因为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才干。此外,结尾以“梦”收笔,与前“假如”遥相呼应,也可谓匠心独具。

2.对偶句

对偶是一种好形式,但在文章中,对偶的形式可宽泛些,主要是利用这种形式达到整齐多样的效果。例如《习惯》,有位考生是这样写的:

“我喜欢在每个早晨等待世界分娩出太阳,喜欢在每个夜晚点数星星又多了几颗;在雨天我从不打伞,让雨点轻轻地滴在我渴望的面颊上;在雪天我常常一个人出去散步,雪花落在我的睫毛上,我便有了一双梦幻的眼睛……噢,你别偷偷笑我,这只是我的习惯。我习惯于和动物交朋友,我家门前的蚂蚁每天都会收到我馈赠的美餐;我习惯于和植物做知己,我家院中的玫瑰总要闪烁着我为它点缀的露珠。真的,我熟悉自然界像熟悉我的挚友。早晨我问候这世界,晚上我不会忘记道声…晚安?,因为这一切都已成为我的习惯。”

(《习惯》选段,原文获满分)

3.比喻句

比喻,可以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文章中如果用了好的比喻,分数一定会高出一个等级。下面是一位考生《尝试》,开篇用的比喻。

“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能直上云霄的那种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以上是开头,接着记叙了作者在海边高崖跳水的一次尝试,最后是结尾)。我相信我会珍惜这一方生存的空间,我会勇敢地迈步于人生之路,那勇于尝试的勇气将伴我一生,碧海作证,白帆作证!”

(《尝试》,一类卷)

有一篇文章结尾是这样的:

诚信是航船的巨帆,推动它驶向理想的彼岸;诚信是山鹰的双翅,托着它飞上成功的顶峰;诚信是我们的双腿,支撑着我们站在世界上,朝着我们的目标不断地开拓、进取。

再如:

初夏,还能看到春天的背影,而街上已被五色的彩裙所点缀。青春的女孩,活泼的短裙,像一首轻快的舞曲;端庄的少妇,飘逸的长裙,使城市多了一道温柔的风景。

初夏也是雨的季节。6月的天气像个调皮的孩子,时而愁容满面,哭得整日雨水淋淋,但忽而又喜笑颜开,把阳光播撒一地。勤劳的家庭主妇们都拿它毫无办法,只盼着它能给个风和日丽的晒洗日。

描写初夏时令特征,主要通过“五色的彩裙”表现。“青春的女孩,活泼的短裙,像一首轻快的舞曲”一句,“活泼”是移用,“舞曲”用了比喻的特殊形式通感。全句清新明快,形象生动,且与所写的内容融为一体。(如果后一个分句也用比喻,则更美。)第二段把初夏的天气比作“调皮的孩子”,这本不特别,但小作者能巧妙地抓住喻体的特征,把夏天时雨时晴的气候特点形象而优美地描绘出来了。

4.对比句

一篇《拒绝谎言》是这样写的:

诚信是你事业腾飞的基石,可以让你产生一种亲和力,博得他人的尊敬。而谎言是一种深刻的自私,是骨子里的尖刻,成功或许会团谎言与你擦肩而过。诚信应是一种美德,谎言才是步入成年历经世事后的人的“专利”。然而年轻人的谎言是社会道德的沦丧,给自身、给集体带来了极坏的影响。

5.拟人句

拟人属比拟的一种形式,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前者把物当人,后者把人作物。运用比拟,能把人或物描述得更为具体形象,鲜明生动,并能充分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从而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我们这里只提拟人,是由于高考作文用得比较多。拟人的关键是赋物以灵性,将其人格化,实际上用写人词语来写景状物也是常用的拟人手法。

当你走在放学的路上,发现身旁的姑娘、小伙都戴上了太阳镜,穿上了各种款式的凉鞋,你最先感受到的是:夏天在敲门。

当你回到家,发现妈妈已经换上了凉席,爸爸已经装好了电扇;电视剧间隙所播的广告片换成各式防晒用品时,你更可以感到:夏天已经推开门了。

当你一觉醒来,发现楼下出现了卖瓜的老农和油亮的大西瓜,菜场上有你久违的毛豆时,你看到,夏天已经进了门。

朋友,当你所穿的,用的,吃的发生了这些变化,你能不说夏天到了吗?

(二)巧用联想

联想和想象是写作的最基本能力,也是作文要考查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巧用联想和想象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还可以使文章有文采,可谓一举两得。如:

雪夜,该有多少点燃的蜡烛,在倾听着天空飘洒的言语;该有多少诗人升腾着灵感的火焰,澎湃着艺术的激情,吟唱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该有多少跃跃欲试的画家无力画出雪白的精神;该有多少涌动的琴声用音符描绘着春的到来,再巧的手指怎能弹出落雪美妙的音韵;该有多少美妙的迎春花藤伸出梦境之外,每一处结开的芭蕾都酝酿着春的经历;该有多少爱雪的人,想象落雪的情景,喜悦如雨;潮湿的心灵,长出新绿的叶片;该有多少情人,借每一片雪花,飘飞着对爱情和人生的祝福。(刘兰鹏《落雪》)

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写出了雪夜的灵动,写出了雪夜的美。没有想象,不管怎样描写,都不会有如此美丽的雪夜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再如: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毕淑敏《孝心无价》

作者巧妙联想,通过排比和正反对比告诉读者赶快尽一份孝心,无论怎样的方式,在“孝”的天平上都是等值的。若没有联想,怎样尽孝的问题就得不到解答。

(三)巧用动词、形容词等

要做到“有文采”,就需要有“一字传神”的效果,这样的效果,可以通过选择锤炼动词来达到。如: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鲁迅《药》

这里表述手的动作一共用了13个动词,其准确程度、生动程度几乎达到了无可更改的地步。一个“摊”字把刽子手索款的架势活现了出来;而“抢”“扯”“裹”“塞”,既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手所触到的四个不同对象,又贴切地反映出动作的急迫利索。对于洋钱,只一个“抓”,就可看出讹诈式的攫取。

为了使所用动词准确贴切传神,在选用同义词时,需要根据表达对象的要求,严格区分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一篇《折断的翅膀》的满分作文,开篇用了形象描写的方法,也令人刮目相看。

“蓝天。白云。苍鹰展翅飞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我们惊叹于苍鹰那和谐自在的飞翔时,是否想到了它那双强有力的翅膀?没有翅膀,苍鹰恐怕是永远飞不起来的。

人,是智慧的人。他的心灵长着一对翅膀,凭着那对翅膀,穿梭在茫茫人海中,不至于迷茫,不至于失望,也不至于众叛亲离,在漫漫人生路途中寻找生命的真谛。那双翅膀便是诚信,拥有它,你就拥有超然达观的人生;拥有它,你就不会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中迷失自己;拥有它,你就不会在色彩缤纷的社会中失去方向。

我没有见过断翅的乌儿在天空中飞翔。

我也不相信失去诚信的人能够辉煌灿烂。”

(四)巧用句式

现代汉语有多种句式,有肯定句、否定句,有主动句、被动句,有倒装句,还有文言句式,写作时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这样可以使语言准确、凝练,增强表达效果,而使语言有文采。如: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鲁迅《狂人日记》)“未必不会吃我”同“大概也会吃我”意思相同,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地反映出“狂人”当时对情况进行估量的那种微妙的心理变化。

1.倒装句

如:“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之气概,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没有超出常人的高风亮节,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张彦金《学会舍弃》)

上段文字中的“止争斗于未起”是文言句式--状语后置,用在这里使语句整齐,节奏感强。2.整散结合。

现代中学生写文章,当然要以散句为主,但是全用散句就难免单调、散漫,表现不出文采。整句庄重有力,匀称谐调。如:

历史是一段长长的有始无终的距离,它贯穿着人类的血脉,沉淀着先人用生命写给后人的启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荡涤了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书页中,化作了民族的魂,随着日月的更替,让人们深味着其中的永恒。(张彦金《距离产生美》)

上面这段文字整散结合,参差错落,既有流畅的旋律,又有铿锵的节奏。

3.假设句

假设句式的使用是议论文中的常见形式,往往事情在一个方面论述受到限制时,用“假如……”“如果……”从另一方面展开,将会使论述更深一个层次。有人把这种思考方式叫“退位思考”或“换位思考”。打个比喻,这就像拳击,直直地把拳打出去没有力量,倘若把拳抽回来,再猛地击出去,这才有力量。

例如《近墨者未必黑》一文中,考生就用了“假设句式”。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阐述了批判地吸收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试想,当面对着古今中外鱼龙混杂,精华糟粕并存的文化遗产时,如果一味抱着…近墨者黑?的观点,战战兢兢,不敢进前或者干脆一脚踢开,以确保自己的“清白”,这不就成了鲁迅笔下的…孱头?和…昏蛋?了吗?只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力,不自私,大胆地去吃…鱼翅?,把鸦片…送进药房?,扔掉…烟灯?、…烟枪?、遣散…姨太太?,就能去其糟粕,吸取营养,充实自身,近墨者不但未必黑,反而会获得许多有益的东西。”

(《近墨者未必黑》,一类卷)

同样是使用爱迪生的例子,一般人则直说爱迪生发明了多少成果,但下面这两位考生同样都有“假设句式”角度却迥然不同,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考生在论述“只有冲破习惯”一文中这样说:

“如果爱迪生习惯于黑暗生活,今天我们也许还在点着蜡烛;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于宽大的袍子,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不客气地说,如果老祖宗猿人习惯于爬着走路,恐怕我们今天的境况就不可想象了。” (《习惯》)

一位考生论述“人才的发掘”一文中这样说:

“试问,如果爱迪生的母亲也像他的老师一样,认为他不聪明,老提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那么今天我们能有电灯、电影吗?爱因斯坦若因糟糕的小板凳而被扫入蠢笨之列,能有今天的相对论吗?全国著名的陆昱,具有非凡的数学头脑,但就是有粗心的毛病,要不是数学老师撇开他的粗心,硬要他参加全国小学生数学竞赛,华罗庚杯上能有他的名字吗?”

假设句式可以使语言的含量增加,可以从好几个方面来概括内容。散文家赵丽宏在《叩门》一文中也用了“假设句式”,是这样的:

“假如你是一个身患疑病的病人,终于到了可以知道最后诊断的时刻,你去叩医生的门;假如你是一个信心不足的学生,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精疲力尽的考试之后,终于等到了该发榜的日子,你去叩主考老师的门;假如你是一个一时误入迷途的人,这一天,你翻悟了,你怀着羞悔的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到曾经规劝过你,却被你断然拒绝过的朋友的门口……在这样的时刻,你怎么会不假思索、冒冒失失地敲响那些关着的门呢!”

假设句式也可以以一个语段为单位,形成排比句假设语段。上海有次“语言美”演讲比赛,一位一等奖获得者,就是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式假设语段。

“假如让我选择,我选择什么呢?

假如让我选择,我真想选择一个返老还童的妙方,还我青春,还我年华,还我那段人生最珍贵的黄金岁月。然而这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好吧,那我就选择用浪漫主义色彩编织渲染而成的一腔情愫,来表达我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和我的一点梦幻吧!

假如让我选择,我愿意变成一只蜜蜂,在祖国的花园里,我将飞来飞去,不知疲倦地为祖国酿制甘甜的蜂蜜。

假如让我选择,我愿意变成一只紫燕,在祖国的蓝天上,我将穿越千家万户,向祖国向人民报告春的信息。

假如让我选择,我愿意变成一滴雨点。在祖国的北方,我将飘飘洒洒,从天而降,扑向大兴安岭森林火区,迎着熊熊燃烧的火焰,那怕以四分之一秒的速度,把我化为一团烟气。

假如让我选择,我愿意化成一株青松,在祖国的边疆,我将傲然屹立在陡崖峭壁,迎着呼啸的炮弹,显示出我庄严威武的身姿。这足以吓退胆敢来犯之敌!

有一篇《车与辕》,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在现实生活中,诚信变得尤其重要。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诚信像一块试金石,又像一盏明灯,照亮人们的灵魂。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桥,那诚信便是坚固的桥墩;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是一座塔,那诚信便是塔下牢固的基石;如果说“金钱”“权力”“才学”……都是人生的财富,那诚信便是那颗最亮的最耀眼的钻石。诚信的价值不在于伸手可取的金钱,也不在于举步可登的名位,它是一种永久的财富,不论时间和空间。那位破产的银行家斯托克用40年的时间偿还每一笔债务,这就是诚信。”

还有篇文章也用了“如果”句式:

如果我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我决不舍弃关貌;如果我是古希腊的柏拉因我决不舍弃“才学”;如果我是威尼斯的夏洛克我决不舍弃“金钱”……如果我只是我自己,那么我决不会放弃“诚信”。4.反问句

反问句在议论文中使用频率很高,较好地运用也会使文章锦上添花。“玫瑰园”材料写议论文,有位考生在谈“人才”时这样写道:

“记得我从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报导,一位知识分子仅仅是因为计算错了一个数据,从而总

是受到同行的排挤从此不再受到领导的重用,这位知识分子十分痛苦,人生哪有不犯错误的时候呢?哪能只因为这一点小小的缺点,小小的不足,小小的不完美就对整个人进行否定呢?这位知识分子以前做过许多贡献,难道这些都被那小小的不是淹没了吗?埋没这样的人才不觉得可惜吗?难道忘记了…不以一眚掩大德?的至理名言了吗?”

“玻璃罐”材料写议论文,有位考生也用了反问句,写道:

“春雨中的一幕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运动鞋?的一脚,…红雨衣?的嘟嚷,…高跟鞋?的牢骚,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也许我们也曾有过类似的表演或…沾光?,正因为如此,生活才失去了本应有

的温馨。不是吗?马路上的果皮,长椅上的足迹,宿舍前的垃圾,人群蜂拥的公共汽车站,屡修屡毁的街头电话亭……当我们有意无意地创造这样的…杰作?,当我们身受其害却又止于抱怨,甚至还要让别人也来…沾光?的时候,生活还能是美好的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读书、休息,我最讨厌有人吵闹,那么别人读书休息时我该怎样?候车、购物,我最怕有人加塞,难道别人就欢迎我加塞吗?”

(五)利用名言名句,使文章高人一筹

在高考中假若文章恰当地引用了名言警句,就会使文章顿时生辉。根据“老树皮、新树皮”写文章,一位考生在记叙女儿、儿子赞颂树皮时,引用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赞颂新树皮,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赞颂老树皮,就得分较高。

例如:

“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着想,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统。古代有…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念念不忘平定中原的陆游,…精忠报国?的岳飞等民族英雄。近代有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中国的脊梁,他们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救民于水火之中,兴国于混乱之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迁面对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矢志与笃誓))

要以博大的胸怀笑对人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风物长宜放眼量”。去发现别人的亮点吧,别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高考作文)

当我从中看到了希望世上能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当看到为使中国画坛脱离“八股画风”,经常自己出钱让青年学生出国深造的徐悲鸿………… (高考作文)

开学分班,苍白的通知书上白纸黑字让人。惊肉跳:“慢班”。……我不知道回家后怎么向父母开口。每当看到慈爱的父母“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时,我总是“低头愧人子,不敢叹风尘”。(高考作文)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一枚钱币而了解中国浩瀚的历史,我有说不出的自豪和骄傲。

(中考作文)

以上四例都是把诗文名句镶嵌于自己的句子中,恰切自然,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使人感到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且也表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这样的语言,理所当然会受到阅卷老师的好评。

800字的文章,集中而灵活地展示几个句群就可以了,而以名人名言为主要内容的句群最受人青睐,既展示了自己的博学,也符合发展等级的要求,何乐而不为?

请看这个句群: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试题及答案全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试题及答案 1鱼我所欲也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智子疑邻》 课文: 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着名思想家韩非的着作《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4.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 课文: 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保全)。 1.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着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 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九年级文言文翻译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拥有的话,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追求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所喜欢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所讨厌的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不去躲避。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避开祸患的手段,有哪一桩不能采用呢?这样做就可以生存,却有人不采用它;照此就可以避祸,却有人不采纳它。因此,可知人们所追求的有胜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胜过死亡的。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是道德高尚的人能够不丧失这种本性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它就能活命,不吃它就会死亡。但如果吆喝着施舍,路过的饥民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面对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那么高官厚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难道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结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情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意接受,现在却为了自己所结识的穷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原本的本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向背,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的原因。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们同心协力的原因。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019年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原 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第一篇鱼我所欲也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内外古诗词

墨子《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悦。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 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九上文言文复习 10 岳阳楼记 1、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岳阳楼”地处现今的湖南省岳阳市。 2、本文通过描写“迁客骚人”登岳阳楼时,看到阴、晴不同的景色而产生悲、喜的思想感情,进而过渡到议论,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 一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谪.守巴陵郡谪: (2)增其旧制.制: (3)予观夫巴陵胜.状胜: (4)横无际涯 ..际涯: (5)朝晖.夕阴晖: (6)南极.潇湘极: (7)迁.客骚人迁: (8)连月不开.开: (9)日星隐曜.曜: (10)樯倾.楫摧.倾:摧: (11)薄暮冥冥 ..冥冥: (12)去国 ..怀乡去:国: (13)至若春和景.明景: (14)沙鸥翔集.集:

(15)锦鳞.游泳鳞: (16)岸芷汀.兰汀: (17)长烟一.空一: (18)宠.辱偕.忘宠:偕: (19)把.酒临风把: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21)或.异二者之为或: 二、解释下列各组文言中加点的字(16%) 1、和:政通人和.() 2、通:北通.巫峡() 春和.景明()政通.人和() 3、空:浊浪排空.() 4、极:南极.潇湘() 长烟一空.()此乐何极.()感极而悲者矣()5、观:予观.夫巴陵胜状()6、夫:荷担者三夫.()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观夫.巴陵胜状() 7、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 然则北通巫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一:一碧万顷() 10、或:而或长烟一空() 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句子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古文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古文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月夜 作者: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萧红墓畔口占 作者: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断章 作者: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风雨吟 作者: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统一 作者: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⒈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⒉名词作壮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⒊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君亦无所害损害 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

四、特殊句式: ⒈省略句: ⑴省主语 辞曰许之夜缒而出…… ⑵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⑶省介词“于” 晋军函陵,秦军南…… ⒉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⑵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⒊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⒋固定句式: 焉……(为什么要……、何必……)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五、一词多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 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

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一、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想要)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超过,胜过)生者,故不为苟得 ..(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也。死亦我所恶.(讨 厌,憎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同“避”,躲避)也。如使 ..(假 如,假使)人之所欲莫.(没有)甚于生,则.(那么,就)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什么(手段)不用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因此)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 ..(不仅仅,不只是)贤者有是心 ..(这种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丧失)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用作后缀)而与.(给)之,行道之人 弗受;蹴.(踩踏)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优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也。万钟 厚的俸禄)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于)我何加 ..(有什么益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词)乡.(同“向”,先前、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为了)宫室之美为.(接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停止)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对……说)安陵君曰:“寡人欲以.(用)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 安陵君其.(表示祈使语气)许.(答应)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施予恩惠),以大 易小,甚善;虽.(虽然)然.(这样),受地于.(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同“悦”,愉快)。安陵君因.(于是、就)使.(派)唐雎使.(出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示疑问)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凭)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同“措”)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增光、扩充)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轻视)寡人与”唐雎对.(回答)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即使)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 ..(哪里只是)五百里哉”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并概括记叙文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确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能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评价。 3能总结作家作品风格及写作手法。 4积累并欣赏名言警句。 5拓展延伸相关的名人,故事,名言,俗语,成语。 6能根据现实生活对各篇文章提出并表述中肯的见解看法。 复习重点 1能对人物形象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评价。 2能总结作家作品风格及写作手法。 复习课时:二课时 复习步骤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复习方法 1、学生自主复习,学生质疑 2、教师检查复习质量强调课文重点 一、复习《公输》: 1了解墨子及《墨子》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 (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 (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⑴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 ⑵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⑶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⑷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二、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三、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 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 对)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并分析。)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5.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6.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7.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8.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0.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1.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12.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5.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6.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17.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1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19.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20.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2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22.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2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2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25.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2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四一词多义 1 军:1)沛公军.霸上/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解释: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为击破沛公军./项王军.在鸿门上解释:军队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解释:军营 2 得: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解释:能够 2)吾得.兄事之解释:要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 1-6 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 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 女:通“汝” ,你。知:通“智” ,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 ,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 .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 ,牵,引。 .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 .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 ,放置。 ..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 ,怎么。 .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 .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 ,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 ,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 ,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 ,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 ,岂。 .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 ,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 ,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 .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文知识归纳

2014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古文知识归纳 1.《公输》 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A 字音:郢[ying]犀兕[xi si]鼋鼍[yuan tuo]鲋[fu]鱼文梓[zi] 楩[pian]楠长[zhang]木 B 词语:“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舍”:放弃。例句:舍其文轩“争”通“挣”[zheng]:直言劝告 古今异义: ①文;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一词多义: ①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 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入见。例句:于是见公输盘 ③类:动词,类推,例:不知可谓知类;名词,种类,为与此同类。 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何罪之有?(宾语前置,“之”为结构助词,应为“有何罪”译文:有什么罪呢?) 翻译: ①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 ②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 ③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④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2.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