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毕业论文】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09

【完整版毕业论文】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0161209

SICHUAN UNIVERSITY

论文名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为己精神

作者:陈临枫

所在学院:化学学院

专业年级: 2015级

学号: 2015141231009

手机: 155********

电子邮箱:1991293542@https://www.wendangku.net/doc/e35728983.html, 指导教师:麻尧宾

日期: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为己精神

化学学院陈临枫2015141231009

绪论:

“己学”以“一己遍照”为统摄,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学派。“己学”讲以自我照察宇宙面的本体与人生面的本体,由此可以洞察到中西方哲学的不同偏向。而在当今信仰普遍迷失的社会中,“己学”对于人的道德提升有重大价值。

正文:

一、“己学”与物、心、理三系的为己精神

何为“己学”?“己学”以“一己遍照”为全副统摄,其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着眼于宇宙面与人生面本体的构造和实现。物、心、理是“己”的一体三面,三者不离不杂,浑然一体。“己学”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是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现代新儒学学派。

“己学”的前身被认为是孔子提出的“为己之学”。在此之后,随着儒家的发展,“己”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含义。阳明讲以心为本,朱子讲以理为本,龙川水心讲以物为本。其实无论是气、理还是心、物的范畴,都是在对先秦时期儒家传统的“己”和“仁”的延续。而新儒学中的“己”更是包含物、心、理三元,集传统儒学于一身,其展现出的内涵是包容的,广泛的。

古人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意为人如果不先自己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己学”所提出的正是一种为己精神,如《中庸》所讲:“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这种不断完善自我修养,以自我为本体的思想正是为己精神所提倡的。

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在思想和文化上存在很多差异。从认知的层面来看,一重观解,一重觉解;一重殊相,一重共相;一以知识义投射于宇宙面的本体,一以工夫义投射于人生面的本体。这些在认知层面上的根本差异,最后导致了二者在哲学以及其他各个

领域的不同。

1、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

中国哲学觉解,即强调感性,西方重观解,强调理性。从艺术和语言的层面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差异。中国的诗词总给人以朦胧的美感,其可以通过寄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来借助意象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衬托等方式来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西方则更重逻辑,他们写文章往往愿意通过逻辑推理,大小前提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进行。从二者的语言上我们就不难看出,中文在包含内在感情的词汇上更为丰富,比如大量的谦词敬词。中国有“你”和“您”,还有称呼对方亲属时也表达“你”的“令”等,而反观西方只以一个“you”就来表达“你”的意思。这也造成了在很多社交场合,中国人大量使用谦词敬词等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很多语句表达自己的诚恳和谦虚。这些讲话的人往往讲的情绪高涨,而听到翻译的外国人却不知所云,不明白一个相同的意思为何要反复重复。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人往往更愿意直接地、理性地描述自己眼中的世界,他们表达的界限明确,简洁明了。而中国文化更愿意将事物找出其背后的含义,通过婉转的方式进行表达。

2、宇宙面的本体与人生面的本体

在另一个层面上看,西方重宇宙面的本体,贯以知识义,中国哲学重人生面的本体,贯以工夫义,我们可以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源头看这个问题。在公元前700~200年,中华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各种哲学思想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而有趣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西方的古希腊罗马哲学也出现了发展的高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层出不穷。但是二者所思考,所关注的方向却完全不同。

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不论是儒家主张“德治”和“仁政”,并且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还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亦或是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都是重视人生面的本体,讲做人或治国的道理,只有道家学派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谈到了宇宙面的本体。但其主要被后世看重的仍是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的治国及为人的思想。由此可见,百家争鸣的焦点在于人生面的本体而非宇宙面的本体。中国哲学的目的在于修身,

齐家,治国。

反观古希腊的哲学繁荣期,他们的哲学所讨论的问题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事物从哪来?

它到底是由什么制造的?

我们如何解释大量事物组成的本质?

为什么我们能用单一数学来描述它们?

不难看出古希腊哲学所关注的方向主要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他们运行的道理,即宇宙面的本体。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发明了公理化的几何体系,将整个几何学建立在五条公理和五条公设基础之上,然后用逻辑推理,演绎出了整个几何学。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个过程,他们相信宇宙有其运行的基本公理,几何学也是如此,通过一步步的思维推进和谨慎证明,繁复的结论得以产生。著名的罗马法也是如此,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以自然法观念为最基本的立足点,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自然法哲学的前提性观点:“法律时自然的力量,是明理之人的智慧和理性,也是衡量合法与非法的尺度。”接下来,西塞罗确定了法律中的逻辑,从自然法则出发,根据逻辑就能合理地演绎出整个罗马法的体系。这正是西方哲学思想重宇宙面的本体,重逻辑的最好体现。他们以宇宙面的本体为出发点,对自然界的规律进行总结,再反作用于人本身。

中西方哲学思想从几千年前的根本上的不同,一直贯穿于其后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哲学重人生面的本体,以彰显我们心性本体面的涵养与用力:“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阳明讲以心为本,朱子讲以理为本,龙川水心讲以物为本,最后都要落至人性面的本体。中国哲学将天性下放至人性,将宇宙的本源“元”,即“始”、“首”、“善”、“长”形而下的投射到自我本体和人生中。而在西方,则更关注宇宙面的本体,并将自我的本体向上辐射至宇宙本体。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即是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是以宇宙面的本体为基础。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非教会的世俗学校和教授语言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文学科”,同“神学”相区别、相对立。在对宇宙和

世间万物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质疑精神和实验精神加以论证,科学的思想才由此逐渐产生。

在我看来,中西方思想的差异在中医与西医上就有很好的体现。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而西医则来自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思想,通过大数据随机样本双盲对照试验来判断,几乎每一种药的生产都有其科学依据,并且在大量生产使用前都进行过大量严格的实验和观察。二者的区别不正是中西哲学根本差异的体现吗?

三、中西方文化中的为己精神

1、中华传统文化中为己精神的变化

中国哲学自其根源就强调为己精神,但自周秦以后的几千年来,很多知识分子做学问不是为了反求诸己,而是为了求诸于人。儒家有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说法。放眼中国历史,求诸于人者数不胜数。明朝的东林党以道德高尚自居,他们因自己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就以莫须有的罪名而对别人随意打压。此举也间接导致了魏忠贤的阉党作乱,正是他们恣意指责和打压对象成了阉党迫害东林党的子弹,两党的党争导致明朝末期的政局混乱不堪,也是南明迅速覆灭的一大原因。清末的名臣曾国藩正是经历了一个从求诸于人到反求诸己的过程从而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刚为官的曾国藩不仅对自己的道德标准极高而且也以这套标准要求别人,他曾直接上书指出咸丰帝的几大不足,他也曾多次上书以专折奏事之权弹劾了多位他认为道德低下的官员,这些行为也导致了他在官场极不得志。但在他丁忧守制之后,心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学会了以宽容的眼光看待别人,从别人身上学习长处,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却从未改变,他真正达到了内圣外王的境界,最后成就了一番大事。可以说中国哲学中的为己精神由来已久,但真正能做到反求主己而不是求诸于人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加拿大汉学家森舸澜(Edward Slingerland)在《无为:自发性的艺术和科学》一书中说:“它(儒家)每培养出来一个君子,就可能同时培养了十个伪君子。”这里的“伪君子”正是指那些并非以发自内心的追求高尚道德而学习儒家精神的人,即孔子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