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程亿(2006):论_三农_政策执行中的障碍及其克服的路径选择_

程亿(2006):论_三农_政策执行中的障碍及其克服的路径选择_

程亿(2006):论_三农_政策执行中的障碍及其克服的路径选择_
程亿(2006):论_三农_政策执行中的障碍及其克服的路径选择_

求实 2006.3/三农0问题研究

论/三农0政策执行中的障碍及其克服的路径选择

程 亿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现阶段我国/三农0政策执行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基层政府执行/三农0政策不力;农民表现被动;所需物质基础不牢固等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基层政府有其内在局限性,农民的素质和组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政策执行所需资源不足,政策执行机制存在弊端等。为此,要选择合适的路径来克服这些障碍性因素:精简机构,提高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提高农民素质,提升/三农0政策执行的社会资本存量;增加农业投入,改革金融体制,拓展资金渠道;强化/三农0政策执行的监督等等。

[关键词]/三农0政策;执行障碍;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6)03-0083-04

[收稿日期]2005-12-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5AZZ002)重要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程亿(1981)),女,江苏常熟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职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农0问题能否得到稳妥解决,不仅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三农0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建构的重点和难点。就今天农村的现实情况来说,中央/三农0政策的提出既是危机推动的结果,也是利益驱动的结果。但是,在我国农村,这种情况复杂,资源整合能力差,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背景下,我们并不能说只要有简单的危机关联或利益关联就能使相关个体自发组织起来推动并完成/三农0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政策的真正落实,一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作为政策执行的主体,能否对中央各种/三农0政策不折不扣的执行和落实,因为在现实中基层政府大多以自身利益为目标取向,利用与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侵占农民的应得利益;二是农民是否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组织化程度,因为这一方面关系到他们能否对基层政府不法行为进行监督,形成集体制约力量规范基层政府行为,另一方面关系到能否降低/三农0政策制定、实施的对接成本,提高对接的契合度,从而使得中央政府制定的适合几亿农民的政策不再成为空头的文字,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落实/三农0政策是否具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因为一项政策的实施必然涉及原有政策下的利益格局的被打破和重塑,如何让这一过程不影响整个社会稳定则是问题的关键,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政策调整和执行的支撑,况且政策的执行也必须一定的执行成本。

一、现阶段我国/三农0政策执行障碍表现

(一)基层政府执行/三农0政策不力。

基层政府在政策执行上与中央政府进行博弈,由于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0的局面,从

而导致在三农政策的实际执行中出现变形和走样的情况。由于中央政府与基层政府的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不同、可利用资源不同、效用目标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将中央政府与基层政府的这种博弈看作信息不对称状况下的动态博弈。在双方的动态博弈过程中,基层政府利用中央政府理性无知的状况,即两者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以自身利益为目标取向,在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中,采取不合作的博弈策略:一是基层政府替代式地执行政策。替代式执行是指当执行机关和部门所执行的政策对自己不利时,执行者就制定与上级政策表面上一致,实际上却违背上级政策的实施方案,使上级的

政策难以得到贯彻和落实。[1]

以粮食流通的三项政策为例,其初衷是保护农民的利益,由粮食经营部门负责完成国家对农民的粮食补贴。可是粮食经营部门却趁此机会从中捞取油水,与农民争利,出现一开始拒收粮食,然后按压低的价格私下收购后以保护价卖进粮库的违法现象;二是基层政府敷衍甚至对抗执行/三农0政策。新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减免农业税,但是在一些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农村中,与基层政府的实际利益产生了很大的冲突,为了维护自己的既有利益,基层政府有意不执行或变相抵制这个政策,仍然想方设法借用各种名义向农民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从农民那里多征税收,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二)农民在/三农0政策执行中表现被动。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各个家庭之间缺乏内在的经济社会联系,即所谓的/家-户主义0,其在结构上表现为一种/散沙状0,在农民个体特性上表现为一种/原子状0。在农民这种个体特性条件下,一方

面,中央政府不可能全面了解每一个农民的意愿,况且这种信息获取工作需要巨大的成本,这导致了农民在中央政府/三农0政策制定上的被动;另一方面,即使中央政府制定了有利于农民的政策,面对基层政府的执行不力或者说是执行走样的状况,个体化的农民是不敢对抗基层政府这一强大群体的。因此在/三农0政策执行中,农民处于被动状态,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现实情况也证明了笔者的这一判断:/三农0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不少政治人物和媒体都在谈论农民,但是却存在一个怪现象:有关于农村问题的讨论都发自城市,而真正的农村基本没有声音;在现实的/三农0问题报道中,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为/主角0的报道占据了/三农0问题报道的大部分,而/三农0的真正主人和/主角0农民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却不在场、不了解、不关心。[2]在很多问题上,他们的命运不是取决于自己而是决定于那些政治人物怎样看待农村问题,怎样采取措施来支援他们。

(三)/三农0政策执行所需物质基础不牢固。

/三农0政策的执行过程,一方面,打破了原有制度格局下利益结构,这一利益结构的打破,新利益结构的重塑过程,自然需要相当大的物质投入去化解制度变迁带来的冲突和矛盾,这在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三农0政策的执行也需要相当大的执行成本。而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乡镇政府却处于财政资金缺乏的困境,尤其是随着这两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各地的展开,乡镇政府失去了制度外资金的补充,财力更加拮据,无法满足新的利益机构下的资金需求,另外还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量不足:首先,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很多地方常出现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状况;其次,农村医疗卫生仍面临着投入不足、效率低下、保障缺乏、公共卫生薄弱等主要问题,而高额的医疗费用和农村薄弱的基本医疗体系是造成中国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多,目前普遍存在农村基础设施老化问题,许多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农村公共产品例如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及有关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的预告等依旧供给不足;最后,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业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农民的就业和医疗压力也不断加大。

二、现阶段我国/三农0政策执行障碍成因分析

(一)政府内在局限性是/三农0政策执行障碍产生的主体原因。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由一定的组织、机构执行人员来实施。政策执行主体是政策执行的最直接的责任者,对政策的执行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中央及各级政府制定好/三农0政策以后,落实主要靠基层政府,但是基层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妨碍政策的实施执行:

首先,理性/经济人0政府,阻碍政策的执行。所谓/经济人0假定,是指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何种地位,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为基本动机。布坎南认为国家,或者政府同样也是由个人组成的组织,政府部门的官员和政治家与其他人一样,都有/经济人0的本质,在做出一项决策或决定时,他们也将更加趋向于选择那种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收益和好处的方法。对于基层乡镇政府来说,他们也存在自利性,近年来,乡镇政府又背负了很多债务,再加上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膨胀,开支庞大,乡镇政府更可能出于自己的利益在政策执行中牟取利益,想要使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绝对保持价值中立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基层政府组成人员素质欠缺,阻碍政策执行。有一些乡镇基层政府在成员组成上,年龄普遍很高,缺乏具有开拓精神的优秀青年,尤其在那些偏远落后的地区,文化水平不高的基层干部,很难称得上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在思想作风上,由于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基层干部的待遇不高,缺乏动力,缺乏一种敢想敢冒、敢闯敢试、真抓实干的硬作风;在能力上,由于乡镇干部缺乏教育培训,一方面使得他们对政策法规认识不够,理解不清,在政策贯彻执行时,对政策难以宣传到位,另一方面他们难以在工作中树立依法行政的思想观念,思想模糊、认识滞后偏差,在政策执行中常出现权大于法、以权代法或以言代法、以人压法的现象;在管理上,机构成员的组织和纪律比较松散,管理不是很严格,难以保证一级带一级,一级管一级,难以确保政策执行畅通,维护乡镇政府的权威。

第三,/三农0政策执行部门条块分割、协调不畅阻碍政策执行。条块分割是我国行政体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乡镇一级,镇政府与上级政府权力交叉的现象尤为突出。上级政府在乡镇派驻的大量机构,典型的现象是/七站八所0,切割了乡镇政府的权力,他们都听命于县政府部门,以本部门为中心,甚至强调部门的职能和权力,/三农0政策具体实施时,各部门由于有他们自己的私利,各行其是,分兵把守、各自为政,牢牢掌控各自的利益,乡镇政府难以对其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因此乡镇政府在/三农0政策的执行中难以形成一盘棋。

(二)农民素质不高是/三农0政策执行障碍产生的客体原因。

/三农0政策执行的好坏,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样也会受到政策执行对象即目标群体)))农民的影响。如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农民对政策不认同不支持,就会妨碍政策的执行和落实。

第一,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还很低,阻碍其对政策的理解。据2003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定点332个村的调查,只有51.8%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2.4%,受到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的4.8%,而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到11.1%。[3]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他们对很多的具体政策缺乏了解,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他们根本不知道哪些是合法,哪些是不合法,更谈不上能够识别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了。

第二,农民话语权的丧失阻碍其对政策执行的反馈。农民的话语权是农民拥有的一项政治权利,农民有权利针对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各种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但是很多情况下农民是没有话语权的,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自身存在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受到了排挤。在一些具体的/三农0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政府作为/有权力的参与者常常能够排挤无权力的参与者0[4](P126)农民,

置他们的意见和利益于不顾。比如征用土地,上缴税收、提留、各种巧立名目的款项,政府都不会征求农民的意见;而近年来,官代民言的现象也在不少地方都能见到,地方官员通常将农民的发言权剥夺,而把他们自己的意志作为农民的意见和想法;当然,有部分农民,他们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想/依法抗争0,积极运用国家法律和中央政策来维护其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但现实是这种抗争大多徒劳而返。

第三,农民/搭便车0思想阻碍其对/三农0政策执行的监督。/三农0政策的监督,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农民,因为他们是政策实施效果的直接承担者,理应比较关心各种/三农0政策的执行状况。当代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奥尔森在5集体行动理论6认为:/如果个人都是自利且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假设,团体中的成员就会在集体利益这一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上,采取如下的行为方式:在公共物品的生产上尽量少投人,将自己应付的成本转嫁到他人身上;而尽量多地消费公共物品,将自己的支出转嫁到他人。0[5]目前在农村,农民处于/原子化0状况,比较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下,而/三农0政策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外部性,如果单个农户担负监督责任,肯定要承担一定的成本,也许与其所得严重不对称。因此,他们便有了/搭便车0的思想,希望其他农户能承担起监督责任,自己享受监督的成果,[6]但是由于大家都存在着这样十分/经济0的想法,于是几乎没人会担负起监督的责任,那么要想得到农民对政策执行监督的效果是十分困难的。

(三)政策所需资源不足是/三农0政策执行障碍产生的物质基础原因。

政策执行需要有充足的资源,否则就没有执行的基础,更不用说达到实现政策的目的了。在农业政策执行中,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0。但是,在政策执行的资金资源方面有相当大的阻力,其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基层行政管理的主体乡镇负债累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乡镇背负各种各样的债务:有些乡镇为了上级部门的达标和评先等活动,他们不顾财政承受能力,或是通过向社会集资筹款,或是通过大量借款和欠账,大搞/形象工程0;有些乡镇为了完成税费上交任务,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大量举债。

二是基层行政管理主体公共开支居高不下。基层行政机构不断扩张,人员数目不断增长,农村公共财政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吃饭财政,致使用于与各种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开支就相应的减少。

三是农村的金融体制落后,农业投资渠道单一。为了追求规模和安全,减少风险,金融机构只存不贷或现行贷款管理体制制约,使得农业和农村投资不足,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农业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只有政府在支农资金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其他银行信贷资金、外资、民资、工商资本等各类资金都无法进入农业投融资体系。

四是资金管理不善,流失严重。支农资金的最初来源与支出相去较远,/三农0资金大部分来源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最终支付给县乡两级财政或县乡两级涉农部门,由于中间运行环节多,管理稍微出现不慎,资金就有可能流失。因此,对资金能否与项目或农民对接难以有效控制。

(四)/三农0政策执行机制存在弊端是政策执行障碍产生的内部机制性原因。

首先,/三农0政策执行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基层政府作为政策执行主体与农民之间信息沟通严重不足。本来农民作为政策的接受者,应该及时对政策执行状况进行及时反馈,基层政府可以根据农民反馈的信息,调整执行方案和策略或者准确评估执行效果和进行执行再决策,但现实状况是农民在政策执行中表现被动,他们对/三农0政策的内容和目标一无所知或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使得政策执行盲目性大,政策评估缺少依据,政策效果难以认定,导致政策执行难度和风险加大。

其次,在政策的执行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政策控制机制是政策运行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因为一方面在/三农0政策的执行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监控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这些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政策执行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通过政策监控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补救和再决策。目前,/三农0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是政策评估机制不科学、责任追究制度缺乏,执行再决策机制弱化等等,使得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没有后顾之忧,不依照政策和法律的规范,长官意志严重,歪曲执行政策,使/三农0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第三,政策执行中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由于某些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的目标不重视,他们在政策执行中比较容易出现敷衍了事、思想涣散等现象,应该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奖励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工作人员,对那些在政策执行中工作绩效低下、办事不力的人员予以适当的惩罚。

三、克服/三农0政策执行障碍的路径选择

在/三农0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上述因素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执行和目标的实现,损害了政策的权威性以及政府和工作人员的形象。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至今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得不到保障,农民负担过重,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等等,而克服国家/三农0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因素,是政策顺利执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因此,针对各种政策执行的障碍,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径解决问题。

首先,精简机构,努力提高政府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的重要保障。面对乡镇机构庞大臃肿,效率低下的状况,首先要做的是精简乡镇机构,建立严格的乡镇编制管理机制,分阶段逐步减小其编制和人员总量,最终像发达国家那样,取消乡镇一级政府,实行乡镇自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7]另外,基层政府的执行人员是/三农0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核心。俗话说/事在人为0,他们在政策执行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最能影响政策执行结果的因素,也是提高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关键。因此,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主要包括:第一,较高的政策理解能力。对于农村基层干部来说,只有正确理解/三农0政策的目标、程序、方法,才能开始实施政策。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把政策学习好,领会好。第二,较高管理水平和执行力。在把握政策实质的基础上,农村基层干部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沟通和协调政策执行中产生的各种关系。因为/政策执

行不会在一瞬间完成,只能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和行为需要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过程。0[8](P385)所以,政策执行中,对于农村基层干部要求提高的就是他们还应该具备某些创新思维能力,可以灵活应对政策执行中的突发事件。第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农村基层干部在政策执行中经常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他们应该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经得住各种诱惑,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一已之私,钻政策的空子,妨碍政策目标的实现。此外,他们还需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以努力实现政策目标为己任,建立国家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其次,提高农民素质,提升/三农0政策执行的社会资本存量,辅助政策有效执行。政策执行的目标群体农民本身也是利益团体,也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要改变目前农民中普遍存在的知识水平不高、/搭便车0思想严重和组织化程度低下的状况,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增进农村的社会资本。罗伯特#普特南最早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公共领域,认为一个充满互信、互惠和民众积极参与公益事务的/市民社区0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绩效和促进经济发展。那么在农村社区中,如果增进农民中的互相信任和理解,就会慢慢改变目前农村/家-户主义0,各个家庭之间缺乏联系,一盘散沙的状况,使/原子化0的农民团结起来,集合成一个有力量的团体,有组织地共同参与有关农村的各项事务,而且国家制定的/三农0政策也可以在这种社会资本较高的环境下得到更好的落实。为此,有两条途径可以实现,一是通过教育培训的途径。要改变农村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现状,呼吁各方调集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比如给农民开展科普讲座,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提高农民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对农民进行专门的政策和法规教育等等。二是通过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途径。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三农0政策的执行,通过政策执行的反馈系统为政策制定或执行提供宝贵的建议。

第三,增加农业投入,改革金融体制,拓展资金渠道是/三农0政策执行的物质保障。/三农0政策的执行毫无疑问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中央制定的增加财政支农投入和减轻农民税费负担政策,将要继续深入执行,坚决兑现,不打折扣,落到实处。一方面,面对乡镇债务沉重的状况,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问题比较突出,中央应稳定增加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东部沿海地区省级政府也应向基层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以缓解这些地方政府财源不足;另一方面,要提高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效率,因为它的力度和走向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财政支农应该结构合理,并且有重点地投入:要把支农资金用于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农业稳定发展、高效运转;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竞争力;支持涉农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9]另外,要进一步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扩大服务范围,改变过去农业企业和农民/贷款难0的局面,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政府也要制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明确政府鼓励投资的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通过政府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以及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0的原则,引导并刺激银行信贷资金、外资、民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投资的吸引力。

最后,强化/三农0政策执行的监督,保证政策顺利执行。美国著名行政学家艾莉诺#奥斯特罗姆指出/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有可能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潜在的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极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清除机会主义行为。0[10](P61)那么,在农业和农村政策执行过程中,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是极为必要的:第一,为了规范农业政策的执行,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约束政策的执行,美国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科斯认为/实际的人是在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度条件中活动。0[11](P349)邓小平同志也曾有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0[12](P333)的精辟论述。所以,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监督机制,使得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一定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某些不良行为。第二,健全沟通机制,还农民话语权,着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做好政策执行监督工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广大农民作为政策执行的对象,政策执行的好坏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农民要拿起自己的监督武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维护好自己的利益。第三,新闻媒体加强监督。近几年来,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不良政策执行的曝光和评论发挥的强大的监督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要利用好这个途径,继续发挥其强大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明春.论公共政策执行变异的成因和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9).

[2]李仕权.表面繁荣下的边缘化实质)))对/三农0问题报道热的冷思考[J].声屏世界,2005,(10).

[3]黄世贤.解决/三农0问题必须有效执行农业政策[EB/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e65782252.html,,2003-12-01.

[4]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李炜.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J].青年研究,1999, (1).

[6]傅旭明.2005考验/三农0政策执行力[J].农村经营管理,2005,(2).

[7]李玉华,罗镇西./三农0政策的目标层次浅析[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3,(11).

[8]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李萍./三农0问题与财政政策取向[J].社科纵横, 2005,(4).

[10][美]艾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4.

[11]罗纳德#哈里#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3.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王飞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三农问题改革与发展读后感 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的刚萌芽的文明遗址上种植的各种作物,到今天的科技化与传统种植模式共存的农业,农业在中国一直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即使今天农业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仍然是最基础的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产业背后的农村发展情况,农民的生活条件,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轻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伴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体制变化,中国的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度是左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创新人手,通过加快制度创新,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在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和加人的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确立的指导思想是首先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政府应当成为主导力量,寄希望于农村自发的制度创新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村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的发育等,单纯靠农村自身力量推动不可能成功,只有政府力量这只看得见的手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营造一个全社会的公民和法人单位发展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这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目前改革的发展前景较好。第一,我国农业发展显著,农业收入大幅增加,粮食总产与农业投入都有大幅增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第二,我国三农问题矛盾依然,一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差距在不断扩大,而是农业产业结构失衡,三是农业要素流失,包括土地用途不合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流失,四是转化落后,我国现在的农业的产品大多是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对中国农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制约。 第一,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基本公共权益的均等化问题,而财产权益的城乡不平等问题是靠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来解决。农村产权制度与农村户籍制度,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制度有关,具有相当复杂性,涉及农村土地产权、农民宅基地与住房产权,农村集体经济收益与其他资产等产权问题。公共权益的供给制度则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制度有关,这一制度不仅存在城乡二元的特性,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化供给特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主要包括: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与农民住房;集体的经济非经营性资产、经济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收入。三权分置与经营权流转;我国目前农村土地的三权交易滞后于三权分置。我国土地三权分置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性质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仅与农民土地权益、现代农业有关,而且关系进城农民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国土地改革制度改革仍存在三大瓶颈:社保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从政社经不分离到政社经分离;从单一所有制到混合所有制;从使用权、经营权到财产权;从实物性占有到资本化占有;从成员身份依附到契约依附;从封闭性运行到开放性运行;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民自主、多种模式、稳步进行。 第二,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三化同步,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三化即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了恰当解决三化同步的问题,应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可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并不是加减法式的城乡差距缩小,而是在城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三农问题还和区域发展有很重要的联系。在中国东中西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在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一是阶层差距,二是城乡差距,三是区域差距,而且区域差距的主要差距就在农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各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大不平衡,而且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这样的不平衡

三农问题(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政策分析、成效 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 (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

2014暑期在职农推三农政策考题

2014年暑期在职农推《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考试题 一、简答。(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谈谈你对农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理解。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同时也是最古老、最基础的部门。 如果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的增加,其它国民经济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可能的。 我国几十年的发展过程表明,什么时候农业发展了,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也就随之发展;反之亦然。 世界是的国家大体上可以划分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农业都比较发达,如北美和西欧;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难题是农业问题,农业问题没有解决,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国家的繁荣靠二三产业,而社会的生存安全却靠农业,农业的兴衰对经济发展的进程有着重大影响。 1、为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无粮则乱。充足、稳定的农产品供给是人们生活稳定的保证,也是国家安全的保证。没有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就会失去安全保障。 2、为经济发展作出要素贡献。在实现从贫穷向富裕转变的过程中,农业的重要贡献突出地表现在为其它经济部门的发展提供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 3、为其它经济部门提供市场。农业生产所需的投入部分来自本部门自己的供给,部分来自非农部门的产品。在农业部门的消费方面,即农村人口消费方面,部分生活消费品来自农业产出(如粮食、蔬菜等),部分来自非农部门的产出(如衣着、日用品等)。农业部门对非农部门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求,扩大了非农部门的销售市场,促进了非农部门的发展。 4、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农业可能是外汇的一个主要来源。尤其是早期发展阶段,出口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另外,用国内农产品代替进口以节约外汇也是缓解国家外汇紧缺的可能途径。 5、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是国家的绿色资源,是自然景观、乐生环境的供给者。没有遭受污染之害的农业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自然环境,不仅可以保持生态平衡,在发展观光旅游和假日休闲也具有重要价值。 2.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分别是什么? 在发达国家,农业政策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价格和收入政策,主要用于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再分配国民收入;另一类是农业发展政策和区域、结构政策,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增加国民收入。 农业发展政策或结构政策主要侧重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2020年整理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pdf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汇报 尊敬的大学党组织: 每年寒假开学,在火车站都会经历这样一幕:在火车站成群结队的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的铺盖,拥挤在候车厅等待外出的列车--青壮年男子、妇女、儿童??吵吵嚷嚷。 由此景,我想到了在各种媒体频频出现的带有很浓的政治词汇"三农问题"。确实国家着手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好几个年头了,成效肯定是突出的,但肯定的来说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比皆是的。现在农民的地位真的提高了没?农民的权益得到落实没?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对这些问题我还是比较关注的。现在回家还会听到爸妈谈话间,会提到政府现在和以前对农民的政策不同的地方。让我感慨最深的一句话是爸爸说的"在我看来xx这一届是最牛的,别的不说,就说这农业税吧,这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农民给政府缴税交公粮,现在倒换成政府给咱反钱了"。是啊,这确实可以算是划时代的创举了,起码在我的农民父母眼里这不亚于任何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在惠农方面这些确实做得不错,但是仍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学生,当然我关注更多的是教育这方面。初入大学时,最让我感到不公平的是农村和城市学生的升学压力的不同,虽然学生都很辛苦,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农村孩子是得到的教育设施是最差的,可是考学要求的分数却不是最高也是比较高的。这就反映了一些政策的问题,一些城市机构还存在地方保护政策。就农民工的问题也是--好多城市人歧视农民工。确实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是体力的脏累劳动,可是我记得在毛概课上政治老师的一句话"城市人是最没有资格歧视农民工的,想这些城市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那些不都是前辈再前辈的农民给造出来的?正如那句小品词说的,没有农民你吃啥喝啥"。日前,全国两会圆满结束。当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大政方针和两会的精神开展工作。我想对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来说,要把两会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情怀必不可少。这些不是唱高调,要确确实实深入到人民中,真真正正的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这样才能 安民心,才能快发展。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天职,而不是秀工程秀项目,这样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向党组织保证我不会做那种只说不做,只会唱高调的"秀"才,我会努力,我会奋进,我会严格要求自己。我希望党组织能够严格的考验我,让我不断的成熟,让我有更大的进步。篇二: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 "三变"改革启示我们,农村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用新理念、新举措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的范文,欢迎参考。 学习三变深化农村心得体会一 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透过现象找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从滞后思维向超前思维、从线性思维向复合思维的转变过程。"三变"改革以其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给农村改革带来深刻的哲学启示。 第一,要用战略思维抓农村改革。"三变"改革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全局与局部

三农政策学习知识竞赛试题1

三农政策学习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A.农村的电网建设B.乡村道路建设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 3、《农业法》于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年3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章 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B.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 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A.市级县级B.县级市级C.县级县级D.市级市级 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该法规定有()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B.五分之一C.三分之一D.二分之一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A.30年 B.30-50年C.30-70年D.50-70年 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所有。 A.国家B.集体C.私人D.县政府 8、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以上。 A.百分之百B.百分之九十C.百分之八十D.百分之七十 9、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 A.土地B.田地C.非耕地D.林地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所称的水资源包括()。 A.地表水和地下水B.井水和湖水C.雨水与雪水D.河水与海水 11、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为主要目的林木。A.蔬菜B.药材C.出口产品D.鲜花 12、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A.二B.三年C.四年D.五年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三农”政策论文

中国“三农”政策与农村发展 [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引起各方重视。农业科技与三农密不可分,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是造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的十六大就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三农”问题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无疑是正确的、必须的。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村发展;农业科技成果; 我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的矛盾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这两大矛盾的解决,主要依赖于结合国家三农政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开启以来,给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践中出现了片面追求产业化的经营形式,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的提升,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中的动力作用,农产品生产主要依靠日益紧张的自然资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1、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在中国家庭承包制度下,以农户作为生产单位,各自在所承包的土地上进行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 2、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据统计,目前全国常年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5000—6000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达2000万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给非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其产能得以释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

农产业,也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就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而留守农村的是文化程度偏低的老人、妇女、儿童,从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造成了农业产出的下降。 3、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中国耕地撂荒现象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到本世纪初农地撂荒弃耕现象出现严重化趋势。出现农地撂荒弃耕现象主要原因是与城镇居民收入横向比较,农业效益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有些农民宁愿举家外出捡破烂,也不愿意在家种田,导致农地撂荒。 4、国家的三农政策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增加农村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三农”工作既然是重中之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应充分体现出来。但过去的实际情况是,无论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农村一块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比重太小。 三、调整征地政策提高三农政策标准 现行的征地补偿政策,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虽然作过较大幅度调整,但还不完全体现市场经济的内涵,尤其不能体现土地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造成集体经济受到侵犯,失地农民生活无着;上访群访不断,影响社会稳定。 四、盘活集体资产. 应该说,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为通过工业化、城市化的提速,可以城乡统筹,整合资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环境质量

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

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 ——新三农辩论·系列评论之六 关键字:三农农业小农经济土地流转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资本聚焦三农 当前中国三农政策的重点应该在哪里?我们以为,当前中央应当以小农经济还将长期存在并且小农经济还要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前提来制定三农政策,调整三农政策的方向。三农政策必须服务于小农经济。 一、 未来30年,中国农业一定是多主体参与经营的,其中规模最大、起到基础作用的将长期是小农经济。此外,无论是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种植大户以及资本农业,都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有二,一是国家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规模农业就一定比小农经济更有效率,更不能通过政策支持规模农业与小农经济竞争,以打败小农经济;二是国家在为规模经营服务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小农经济的需求,尤其不能将服务于小农的政策、财政、组织体系碎片化,从而使小农经济陷于困境。 当前三农政策存在的最大问题恰恰是国家试图通过扶持所谓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打败小农,比如规定国家新增惠农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种支农项目大量投入到规模经营项目,或规模经营项目获得了远比小农经济大得多的财政和项目支持强度。而地方政策更是存在用行政手段来推动农民土地流转,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的普遍情况。成都市规定,土地流转规模越大,政府所补费用越多,超过1000亩的经营规模,政府已经补到1000元/亩,苏州常熟每亩补到800元,这样大量的财政补贴给规模经营户,很奇怪,也很可怕。 二、 以小农经济仍将长期存在并且仍将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体,小农经济仍然具有极为重要功能为认识前提,来讨论当前三农政策,我以为,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当前三农政策的重点进行讨论,一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现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二是结合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下乡,要针对小农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小农经济正常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坚持和完善现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其中坚持就是要继续给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当前中国农村以村社为单位分田到户形成的承包经营制度还有强大活力,这种活力一是表现在以“老人农业+中农”为典型的小农经济可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正是农民有自己的承包地,农民进城失败,他们仍然可以返回农村来。这样,

发展三农,不忘初心

发展三农,不忘初心 一一归国创业的生物科学家高益槐 在福建省宁德市有这样一位从新西兰海归的研究生物科技的科学家,他将世界先列的生物科学技术和当地的特色农业相结合,推动生物资源优化和产业结构改革调整,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他聚合着一群先进科研工作者,引领当地的农民兄弟姐妹劳动致富。 他的名字叫做高益槐,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他始终豪迈前进,不忘初心。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高益槐在生物活性领域一直刻苦专研,先后取得4个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科委、农业部以及福建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嘉奖。早在1992年,高益槐便被国家评为“中国50名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之一。同年,他作为中国第一个交换科学家的身份,带着神圣的科学使命,进入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开启异国的科研生涯。2005年,为响应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号召,高益槐毅然决然带着项目、技术、资金和感情,回乡创业,造福桑梓。当时,高益槐心中只有两个强力额的愿望,一是一定要把技术带回家乡;二是用他的技术解决家乡人民的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出路问题。带着这样的爱国爱乡之情,安发在宁德落户十年以来,十余栋单体建筑拔地而起,现已有保健品、食品、护肤品以及饮料四大系列50余款产品,利用农林牧渔菌原料几万吨,已经初步探索出农源型工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安发模式”。 “安发模式”独创的“生物科学--生物经济--三农经济”的安发模式,成为带动“三农”领域和区域经济现代化农源型“工业革命”的新形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30多家传媒作了专题报道。“安发模式”的实践,完成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升级转化,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产生了示范作用。 高益槐的一生都在为家乡、为三农服务,当他决定回国创业那一瞬间,太阳的光辉洒到他的身上,一个伟大光辉的身影从此屹立。他凝聚的眼神,充满着胜利的信念,我们相信这位世界知名的生物学家,在发展生物科技,解决三农的道路上,将勇往直前、不忘初心!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 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0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张文礼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730070)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转折点,而/三农0问题是贯穿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后亦有了新的诠释。/三农0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收入相对城镇居民收入的下降,这主要是由城乡资源的不对称流通造成的。/三农0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而且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0思想和政策的创新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六个/一号文件0中。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三农思想 一号文件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无论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还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亦或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急剧而深刻的历史性嬗变,都未能绕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稳、农民安、农村兴,则国家稳、天下安,这是为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所证明了的铁律1。早在建国初,毛泽东就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0的著名论断,o邓小平也提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0/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0?江泽民一再提醒全党: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时候都要抓得很紧很 紧。?胡锦涛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国最高决策者将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视作国家一切工作的前提。 /三农0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历史起点。我国26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轨迹,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首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农村取得成效,取得经验,而后在城市及各行各业全面推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党同志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0的战略决策,并向全国下发讨论和试行两个关于解决农业问题的文件,即5中共中央 1o另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刘少奇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就明确指出:/中国现在的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目前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基本上就是解放中国的农民0(见5刘少奇选集6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1页)。 5史记6卷1295货殖列传6记载,早在秦汉以前古人就明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0的道理,而这被历代所强调,成为引用频率最高的语句之一。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关注三农问题及个人想法思想汇报

关注三农问题及个人想法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领导: 虽然,目前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作为一个农民 的子女,我十分关注三农问题。我认为,大学生不仅要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还要重视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今天的思想报告我想谈一谈我遇到的三农问题及想法。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素质,经 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解决了吃饭问题,才有精力去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只有拥有充足的粮食,我们才不会受制 于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谋求自己的繁荣和强大。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看到了一些列影响三农政策实 施的问题。就以我村为例。我村每户平均 5 亩地左右,虽然田亩不多,但荒废的数量年年增长。问题就出在收入上,我村田地还算富饶,亩产在700—800 斤。而每百斤在110 元

上下,本来粮食价格还可以,加上政府的补贴。农民上下半年有8000—9000 元的收入。问题就出在农药,化肥和柴油 ,它们是农民耕作不可缺少的,虽然粮食的价格近年来提高了许多,可这三样的价格也随之提高,且提高的幅度远远大于粮食。农民光这三样的支出就超过三千扣除这些成本,农民每年的净收入不足五百元,这就促使大批农民弃地进城,加之这几年气候不稳定,粮食减产趋势明显,且今年我县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沿赣江一带的农田颗粒无收,促使更多农民进城务工,然而晚稻刚插,粮价暴涨,这种现象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增加就业压力。 现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民引到农 田上来。 以我在农村多年的经历,我想了两个办法,可以留住农 民,且增加收入。 1将亩产量低的沼泽地改成莲藕地。这种耕作过水稻的 沼泽田很适宜种莲藕,而且只中次就可以,日后再也不用 操心了,种下去一年即可上市,一般莲藕亩产最低也能达到 6000 斤,市场批发价在1.5-1.8 元每斤。除去莲藕成本, 净收入一般也有8000-9000 元,这远超过粮食收入。且莲藕塘内可以养黑鱼,这种鱼很喜欢阴冷潮湿的地方。鱼苗下放的第二年即可上市,且黑鱼的市场销路宽,价格也较高, 般在15 元-18 元每斤。一年除去成本,光黑鱼的收入也有200—300 元。 2干湿适中的稻田,水稻的产量很好,可以继续种植。

最新-对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案例的分析 精品

对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案例的分析 1新街乡农民求生记---对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案例的分析近几年来,我一直跟踪研究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的案例:云南省会泽县新街回族乡农民求生记。 这一案例至少揭示了以下需要研究的观点与政策:一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牺牲小家为大家”的理论指导下,政府将国家水电站重点工程蓄水库的淹没区——云南省会泽县新街回族乡被淹没农户搬迁至高寒山上,基本上没有发给补助费,使搬迁农户陷入了更加贫困境地;二是在不能维持生存的情况下,新街乡那些被迫搬迁到高寒山上的农户有的下山做点小买卖糊口,但都被所谓的“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给予无情打击;三是改革开放后,新街乡有的农民自发进城打工,在承包城市人不愿干的脏活、苦活、累活的同时,省吃简用获得了为数不多的原始积累;四是在能人的组织下,新街乡农民在昆明市郊区租地养殖奶牛。 创业期间,他们虽然没有从当地政府获得帮助,但由于城市牛奶市场很大,他们的奶牛合作社很快站住了脚,不但一举脱贫,而且在城市郊区率先富裕起来。 而当地国营牛奶场由于体制僵化,在新街农民面前眼睁睁地败下阵来;五是新街乡农民搬迁到城镇郊区进行产业化开发,创造了农民进城、易地搬迁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开发的重要经验与模式;六是新街乡农民的金融需求基本上得不到满足;七是在城市郊区生活了8年之久的新街乡农民,虽然有住房、有固定工作,每天为昆明市场供应10吨以上鲜奶,但至今不能在当地落户,享受不到城市的各项待遇,例如他们扩大再生产贷不着款、租用土地上盖房屋办不着建筑证、建成的房屋办不着房产证、子女上学要出高价,等等。 八是对搬迁到城市的农民如何管理与治理,目前尚未破题。 一、将淹没库区农户搬迁到高寒山区导致其陷入贫困境地会泽县新街乡内的毛家村水库和花渔洞水库,1956年7月动工修建,是昆明市过去主要供电站以礼河电站(装机3115万千瓦)的调节水库,水库总容量526亿立方米,将乡内纸厂、发落、新街、垴包、联合、花渔、闸塘、马店和以濯等村的土地淹没5万多亩。 修建时,在“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国家作贡献”、“淹小家为大家”等口号下,将被淹没的上千户农户、5千多村民搬迁到2000米至3200米的高寒

三农问题及意义

三农问题 百科名片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简介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 ”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含义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 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

三农问题

于东喜+作业1+农村社会问题感想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一、农村问题。 1、农村土地问题。一是土地承包问题。土地承包如何合理,承包到户的土地究竟如何处置使用,土地承包如何与人口等因素的变动相适应,等等,许多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二是宅基地问题。宅基地不同于耕地,一直是农民的私产,现在似乎不明不白。宅基地究竟属于谁,农民对于宅基地的处置使用权究竟与承包地有什么不同,宅基地的管理分配怎样才合理,面临若干问题。三是土地权属问题。在农地转为非农地过程中,农民作为土地所有者,他们的角色和权益应该如何体现,制度安排如何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稳定农村社会,问题才刚刚受到重视。 2、基层政权问题 当前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问题很多,如执政能力弱化、形式主义泛滥、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干部作风漂浮、不作为和乱作为并存等等。但这些问题都是表面的问题,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最严重、最危险的问题是信任危机。实际上,农村基层政权与农民之间的信任危机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已经让农村基层政权在工作中付出了代价,并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埋下隐患,给党的执政基础带来风险。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信任危机加大了农村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难度。二是信任危机增加了农村基层政府与农民的交易成本。三是信任危机有可能转化为政治危机。 二、农业问题。 1、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问题曾是千百年来困扰人类和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天”字号的大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安危,也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比较好的调动;随着种子革命和化肥革命的深入,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粮食供应由过去长期的短缺转为供过于求,一个千百年来没有解决好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很大,人口呈刚性增长。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头等大事,马虎不得。从粮食区域结构看,我国粮食生产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区域间的粮食供需差异对粮食流通形成压力。同时我国粮食库存品种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完全适应,需要进一步改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粮油巨头凭借其资本、技术及经营管理等优势,对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不断渗透,政府对市场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风险不断增加。 2、农业政策问题 过去农民总结农业的变化有三句话,叫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今天和今后仍然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三农”政策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1953年至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养育工业政策。农业养育工业政策的实施,农业剩余大量向工业转移,快速推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到1978年,我国已建设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 (2)1978年至2001年: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农业养育工业政策。一方面在改革中对“三农”实行“放活”政策,逐步解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逐步增加对“三农”“予”的数量。由于农村改革中实行“放活”政策,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加上逐步加大“予”的力度,从而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二元财税体制依然没有改变,还形成了向“三农”“取”的新渠道,在经过20多年改革与发展之后,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尽管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框架,但在国民收入分配上进行的大调整,增加了对“三农”“予”的数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试题

考试名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考试总分:100及格分:70 您的得分:94 一、判断题(共10 题,共20 分),答对9 题,共18分 第1 题、乡村振兴就是要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保障(分值:2)您的选项B, 您的得分 2 A . 对 B . 错 第2 题、29、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渗透到农产品销售、物流和服务监管的各个环节。(分值:2)您的选项A, 您的得分 0 A . 对 B . 错 第3 题、44、改革开放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我们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分值:2)您的选项A, 您的得分2 A . 对 B . 错 第4 题、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就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过去片面地依靠化肥、农药等各种各样化学品投入的农业。(分值:2)您的选项A, 您的得分2 A . 对 B . 错 第5 题、赋予农民土地权益,这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分值:2)您的选项B, 您的得分2 A . 对 B . 错 第6 题、45、现在,中国人民已经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分值:2)您的选项A, 您的得分2 A . 对 B . 错 第7 题、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的直接后果就是粮食减产。(分值:2)您的选项B, 您的得分2 A . 对 B . 错 第8 题、推动脱贫攻坚,要把那些最有能力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人,选拔为深度贫困村的发展带头人。(分值:2)您的选项A, 您的得分 2 A . 对 B . 错 第9 题、42、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二十年。(分值:2)您的选项B, 您的得分2 A . 对 B . 错 第10 题、农村厕所改造问题关乎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关乎农村的村容村貌,更加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小厕所,大民生,推进农村厕所改建工作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分值:2)您的选项A, 您的得分2 A . 对 B . 错

三农问题的思想汇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话:“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 报告中对“三农”问题提出的三个“最需要”,不仅指出了我国现阶段“三农”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而且也显示了“三农”问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彰显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让老百姓看到了建设新农村的希望。 虽然说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困绕“三农”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很多,有的还十分突出。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基础还十分薄弱,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与工业相比,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十分有限,增长速度小,增长空间小,增长规模小。农村的整个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滞后,而且发展的区域也极不平衡,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村的生产力还相当落后,虽然摆脱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状况,但却依然是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e65782252.html,,请保留此标记。)分薄弱。在我国的农村居住了近8亿农民,虽然他们绝对多数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温饱生活,但是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下,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特别是这些年来,农民的收入停止不前,增收渠道越来越狭窄,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农”问题一直牵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三农”不稳,国将不稳,只有将“三农” 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中解决“三农”问题的三个“最需要”,是远见卓识,高屋建瓴,预示着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必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e65782252.html,)查看更多与本文《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三农”问题》相关的文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近段时间安徽河南等省发生了重大的干旱情况,几个月不降雨,而这几个省又是国家的产粮大省,他们的收成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国家总理温家宝到发生干旱的省市地方进行考察指导工作,督促各省市领导重视旱情。最近每天看新闻,歌干旱地区都已经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抗旱,确保今年的丰收。 自十七大以来,国家一直关注三农问题,这次我是深切的体会到了。我家本身就处在农村,今年的旱情我是亲身经历的,为此我了解到国家真的是在为农民的利益着想,在积极的想办法帮助农民拜托自然灾害的威胁。这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大的信心,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在党的带领下过上新的幸福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