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枫桥夜泊第二课时教案

枫桥夜泊第二课时教案

枫桥夜泊第二课时教案

【篇一:《枫桥夜泊》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枫桥夜泊》第二课时

陈婷婷 2012秋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理解诗意,并由诗句想象画面

2、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3、简单了解诗人张继;

4、了解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过程方法:读(感知)──思(想象画面、探究情感)──品(吟咏、体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景的清冷孤寂、昏暗迷蒙,体会诗人强烈、深刻的愁苦;

2、感受诗的情景交融、意境悠远,领悟诗人作品的价值所在。

教具:多媒体

教法: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引子

和孩子们进行有关“失眠”的谈话,认识到“失眠是由于某种情绪过

于强烈和深刻”。引出张继的“失眠”之作──《枫桥夜泊》。存疑:诗人因何“失眠”?且被台湾作家张晓风称为“不朽的失眠”?

二、显示

1、通读全诗,感知诗歌写景;

2、再读,想象诗中画面;

3、小组交流诗中所写之景物,可说可画可写;

4、全班交流。并感知景物特点,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之情感。──

看到这景的人在哪里?引出诗人。

三、展开

1、“愁眠”,诗人忧愁难眠。为何忧愁?

2、小组讨论(结合诗句、有关资料、生活实际)。

3、全班交流。把握诗人情绪。

诗人的忧愁从哪里体会到?

四、再现

1、再读诗歌,深入体会。

2、发现:句句写景,句句又都抒情。

3、吟咏,品读,体味诗的情景交融,意境悠远。

五、尾声

谈话,感悟《枫桥夜泊》的永恒价值,诗人失眠的特殊意义。理解“不朽的失眠”。

附: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相关资料:

张继:

1、湖北襄阳人;

2、中唐诗人;

3、曾考科举不中;

4、天宝十二年中进士,当过盐铁判官;

5、死于洪州任上,生前很想回到家乡;

6、中唐自安史之乱始。

【篇二:第25课《枫桥夜泊》优秀教案】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教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

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

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

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继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

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

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

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

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

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

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

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

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

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

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

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

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

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

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

意境。

11.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12.根据板书背诵;抽生表演背诵;齐背。

(四)扩展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或几

人合作集体表演配乐朗诵。

【篇三:《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

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

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

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

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此处设问

可由学生回答。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

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

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

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

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

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

乡秋夜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

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

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

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

本特点,搭建师

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

的对话。

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2、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3、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4、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5、指导写字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

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

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

2、学生准备: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

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

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

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

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

天下的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 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 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

夜泊》,板书:张继

简介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

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

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

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

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乌啼钟声

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

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

“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

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简介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

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

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质疑。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们的这些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回答。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你从哪里知道?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3、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出示:(《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

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

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

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

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

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

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

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