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洪式太极拳二路温州鼓词--蔡全华

洪式太极拳二路温州鼓词--蔡全华

洪式太极拳二路温州鼓词--蔡全华
洪式太极拳二路温州鼓词--蔡全华

洪式太极拳一二路[温州鼓词],是在太极巨星洪钧生先生《洪式太极实用拳法功用歌诀》的基础上略加修改编辑而成。将所有式名与功用法以温州鼓词的说唱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当属世界首创,为洪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尽献微薄之力!!

洪式太极拳二路[温州鼓词]

二路拳法快圆松,转跃发劲更显明;

捣碓单鞭前四式,复习着法同一路;

搬拦捶先左下掤,左手反击解拿封;

猿猴献果击向口,护心拳右靠肘挒;

连环炮左右引击,搂膝拗步化拿踹;

右转身靠腰裆灵,径拦直入采按胸;

风扫梅花右倒扫,捣碓采挒快如风;

十字手与庇身捶,再次复习腰裆功;

撇身捶左掤解拿,右斩手拿腕斩臂;

翻花舞袖跃转攻,掩手肱捶右击胸;

飞步拗拦肘法狠,大红拳靠用大肱;

高探马要右转掤,小红拳步小而灵;

左转身捋高探马,玉女穿梭倒骑驴;

退捋进挤迎后敌,左右挒拿进退中;

闪通背与掩手捶,作用尽与前法同;

裹身鞭后被人搂,双肘裹身齐后攻;

左掤右退手肘式,连环肘法妙无穷;

劈架左拳撩向阴,翻花舞袖练腿功;

掩手肱捶再击胸,伏虎左转是倒掤;

连环发劲抹眉肱,右单云手退掤挤;

拗步斩手莫留情,左单云手三进退;

一开一合变左冲,下双撞捶落步攻;

提膝进步变右冲,海底翻花波浪滚;

掩手捶仍前法劲,左挤震脚扫蹚腿;

掩手肱捶又一重,右左炮捶一转中;

进步侧靠掩手捶,因敌变化跃转攻;

倒插花如捣黄龙,右拳下击步跟踪;

左直右撗左二肱,左右拳兼左右肘;

右拳再引左拳打,左式打桩落步捋;

左转回头当门炮,两拳双挤如炮崩;

右发左引连环变,式名又取右二肱;

右式打桩当门炮,只在左右转换中;

右转反拿撇身捶,转身进步拗拦肘;

高来低打右肘攻,手足同步顺拦肘;

窝底炮发使人惊,径拦直入采按进;

风扫梅花变捣碓,二路六十四式终;

温州鼓词,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在温州的民间是很富有身命力的一种说唱艺术,几百年来经久不衰。现在,虽然是现代的文艺形式充斥着大街小巷,但温州鼓词还是在人民的心中那么牢固的扎根。这种古老的艺术现在还通过现代的制作手段,被刻上光盘,带到港澳去,传到国外去,在海内外的温州人的群体中广泛地传播,温州人称这是唱中的乡音。

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 杭州市启正中学庄荣生编撰 【概述】 温州鼓词是温州四大地方曲艺(温州鼓词、温州乱弹、温州昆曲、温州道情)之一。温州鼓词流传于温州地区,流传于接受温州方言的人群之中,是温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文艺。因解放前,鼓词系盲人操作之业,主要是盲人为了谋生而演唱鼓词,游走于温州民间,所以又称“瞽词”。解放后,即使鼓词艺人虽非盲人,但也必须戴着墨晶眼镜闭上眼睛装成盲人演唱,否则视为违背行规和职业道德。因此,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温州鼓词声,温州鼓词的流传区域,过去以温州市区鹿城、瓯海、龙湾为中心,南起苍南、平阳、瑞安,西起泰顺、文成,北至永嘉、乐清(乃至温岭),东到洞头海岛,凡是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祭祀神佛,犯规处罚等时,都是鼓词的表现地方。现在,温州鼓词的声音随着温州人的足迹,被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成为温州人怀乡恋土的特有情结和休闲娱乐的特有方式。 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陈十四》、《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 【相关链接】 一、温州鼓词流传及及相关人物和曲目 清乾、嘉年间,有白门松、阿光儿名闻遐迩。白门松不只是赵钧对他作过评价,又项嵩《午堤集》:“瞽者白门松,工唱词,远近争致之。名且出于其乡土族以上……”可见白门松声誉之高。阿光儿,以诙谐闻名,演唱时能随机应变,出口敏捷,风趣横生。

简析口头传统的电子媒介化

简析口头传统的电子媒介化 现代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类信息传播和文化研究的重要维度。诸多新形态的媒介形式,如广播、电影、电视及络已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并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紧密,对社会形态及人类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20 世纪60 年代,海曼鲍辛格(HermannBausinger)在著作《Folk Culture in s World of Technology》中提出将现代科技世界作为民俗的自然语境,现代传播媒介作为科技世界中的重要面向得以进入到民俗学者的研究视野。美国民俗学者琳达戴格(Linda Dgh)对现代传播媒介与民俗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成果。她在《American Folklore and the Mass》中详细探讨了录音、电视、电影、络等多种现代传播媒介形式对于传统民俗的利用与改造,同时也对因现代电子传媒而新生的民俗现象予以关注。受此影响,当下口头传统的研究视域也由口头-书面的探讨转向口承-书写-电子传媒的三维观照。杨利慧立足于神话,对电子传媒时代的神话传承进行综合研究。孙正国以《白蛇传》为分析对象,对口头形态、书面形态、戏剧形态、影视形态和络形态的口头传统进行个案研究,认为现代传播媒介给予《白蛇传》从内容到影响多个层次的有力推动。。王杰文的《媒介景观与社会戏剧》则以中央电视台小品大赛中二人转表演的风波为切入点,对大众传媒时代电视媒介中口头传统的境遇予以关注。由此可见,电子媒介已成为口头传统朝向当下研究中的重要社会语境和急需拓展的学术视域。电子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不仅影响了口头传统的传播模式,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建构力量,更是重塑了当代口头传统的传承形态。 在此研究视角下,本文将以温州鼓词这一口头传统为个案,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细致梳理温州鼓词在广播、录音机、DVD 这三种电子媒介中传播的过程,并突破将电子媒介视为均质化媒介语境的研究取向,探讨不同形式的电子媒介化温州鼓词如何呈现差异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对电子媒介与口头传统传承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 一、温州鼓词:浙南标志性地方口头传统 温州鼓词,俗称唱词,也称为瞽词盲词,以瑞安的城关话为标准音,以板腔体为唱腔音乐,以吟调为基本曲调,是一种颇具特色的说唱艺术。在演唱时,艺人登上小高台,左手执三粒板,右手拿琴槌,前置放扁鼓、牛筋琴等乐器,自奏自唱,或白或演,生旦净末丑独具一身。温州鼓词大多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叙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男女爱情故事,以表现忠奸斗争,颂善惩恶为主要

关于温州鼓词艺术文化资源保护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温州鼓词艺术文化资源保护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特色文化 温州鼓词是温州地区流传的一种曲艺形式,是浙江省内起源最早、形式最完整、表现力也较强,而且至今仍在流传的一个民间曲艺曲种。温州鼓词因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说唱,以瑞安最为"正宗",最能反映温州鼓词作为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魅力,故也称瑞安鼓词。她是温州四大地方曲艺(温州乱弹、温州昆曲、温州道情、 温州鼓词)中目前已被列为省民间艺术保护项目候选名录的项目。 为了进一步落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切实做好温州的民间艺术普查工作,积极发掘温州鼓词艺术文化资源,准确把握温州鼓词艺术文化资源保护问题和思路,争取温州鼓词申报"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的成功,根据上级部署,我们就"温州鼓词艺术文化资源保护"问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现有关情况汇总如下。[找文章到-/-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特色与价值 温州鼓词作为温州的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她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温州区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独特个性,也反映了温州人的文化创造性和文化多样性。温州鼓词包括了温州地区的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也包括了温州人的礼仪节庆、音乐创作、工艺技术和宗教信仰等丰富内涵,洋溢浓郁的地方色彩、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间工艺、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具有研究价值。 (一)演艺行规与语言的独特性 温州鼓词在演艺行规与语言选用方面具有独特性。温州鼓词又称"瞽词"。解放前,鼓词系盲人操作之业,主要是盲人为了谋生而演唱鼓词,游走于温州民间,故称。解放后,即使鼓词艺人虽非盲人,但也必须戴着墨晶眼镜闭上眼睛装成盲人演唱,否则视为违背行规和职业道德。温州鼓词用瑞安话说唱,而并非用温州话、平阳话、乐清话等来说唱。因为瑞安方言保留着唐代以前的汉语语法和称呼,韵部数目较少,喷口重,快捷温柔,适于押韵,便于背诵和记忆。因此,温州鼓词南北两派艺人均选择瑞安方言为标准音来叙述曲目故事(唱和念),以有声语言塑造听觉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和社会理想,别具一格。 (二)流传区域与人群的独特性 温州鼓词流传于温州地区,流传于接受温州方言的人群之中,是温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文艺。因此,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温州鼓词声,温州鼓词的流传区域与人群具有明显的人种学特征。过去,以温州市区鹿城、瓯海、龙湾为中心,南起苍南、平阳、瑞安,西起泰顺、文成,北至永嘉、乐清(乃至温岭),东到洞头海岛,凡是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祭祀神佛,犯规处罚等时,都是鼓词的表现地方。现在,温州鼓词的声音随着温州人的足迹,被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成为温州人怀乡恋土的特有情结和休闲娱乐的特有方式。 (三)曲目题材与内容的独特性 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内容大都跟中国戏剧内容,可以分神话、历史、武侠、世情、公案等类,以表现朝庭的忠奸斗争、社会的颂善惩恶、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为主,"为识字不多的温州民间的百姓人家所熟悉"。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中状元》、《封神榜》、《九美图》、《二度梅》、《陈十四收妖》、《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都通过唱和念、鼓琴拍点等激发人们的听觉思维去联想想象,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传播温州人特有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展示着温州特有的人文信息。

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 简介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瑞安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 历史溯源 说起温州鼓词的渊源,先谈谈鼓词艺人流传着的关于”祖师爷”的讲法。艺人们说温州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的叔叔。他从小聪明、善文能诗,谙音律。后因病瞽目,亲尝失明的痛苦,便教盲人唱鼓词以自误,于是民间便有鼓词。 温州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 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金兵入侵,宋室南迁。随之而来的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也随着民族的迁移而南下。 另一说人为,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在旧社会,鼓词艺人的地位十分低下,鼓词同样不为达官贵人、豪门纨绔视为艺术,而被拒之于艺术之宫的门外。解放前,当时的绅士就不承认它是文艺。解放后,艺人翻了身,他们不但在政治上是国家的主公翁,在党和政府的关下,组织了曲艺协会。在经济上也与工农群众一样生活日益改善。于是温州鼓词得以新生。目前,温州农村几乎到处都可听到鼓词的美妙音乐,群众也喜欢哼几句鼓词流行曲调。

温州鼓词,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在温州的民间是很富有身命力的一种说唱艺术,几百年来经久不衰。现在,虽然是现代的文艺形式充斥着大街小巷,但温州鼓词还是在人民的心中那么牢固的扎根。如果你有心对温州鼓词作一番了解,就会发现,在温州各地的老人亭里、个体的修车摊上、小馆里都有播放这种用温州方言演唱的温州人的曲艺。这种古老的艺术现在还通过现代的制作手段,被刻上光盘,带到港澳去,传到国外去,在海内外的温州人的群体中广泛地传播,温州人称这是唱中的乡音。 那么,温州鼓词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是今天温州市平阳县的古县名。它是中国最大的县份之一,1981年的时候,人口就达152万,后经国务院批准分成两个县,现在的苍南县就是从原平阳县析出来。这个古老的县,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南宋的时候,温州出14位武状元,这个县就占了13位。而且还出了大批的文艺家,永嘉昆曲的众多艺人就出自平阳。自古还有平阳出戏子之说。所以在平阳这块土地上诞生发展温州鼓词是很有条件的。 温州鼓词的发展,这应该归功于盲人。平阳过去就有句口头禅:“盲瞠人唱词”,因为过去这种艺术是在市井里演唱,大多是由盲人作为职业的,所以又称“瞽词”。而且这种艺术又是在里巷之曲,民间小调中收集和发展起来的,特别地亲近于市民乡亲。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大量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这种非常综合说唱形式。说它综合,就是这种艺术是个温州艺术的宝库,温州方言、温州的乡土音乐、温州人文、掌故习俗都可以在这里面得到体现。而且它的伴唱的乐器也是温州艺人自己发明,又经不断改造得到了提高,它的音乐非常的动听,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很灵便,只有一个人带上一张牛筋琴就可以了。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用于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的。另一种叫“大词”,因争端认错罚词,在大集市中演唱的,还有一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的,也称“娘娘词”。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

[职业资格类试卷]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浙江民族、民俗与民间艺术)模拟试卷2.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浙江省导游基础知识(浙江民族、民俗与民间艺术) 模拟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 1 海宁观潮习俗沿袭千年,经久不衰,发展至今已形成“一潮三看四景”的追潮旅游。游客在( )可以看到“江横白练一线潮”。 (A)大缺H (B)盐官 (C)老盐仓 (D)夜间 2 海宁观潮习俗沿袭千年,游客在老盐仓可以观看到( )。 (A)“惊涛裂岸回头潮” (B)“双龙相扑碰头潮” (C)“江横白练一线潮” (D)“月中齐鸣半夜潮” 3 “水上婚礼”是久居新安江上的“九姓渔民”特有的风俗,其中以( )的水上婚俗最为奇特。 (A)称嫁妆

(B)抛新娘 (C)并彩船 (D)拜天地 4 民间传说的大禹诞日是农历( )。 (A)二月十 (B)三月初 (C)四月十八 (D)五月初四 5 位于绍兴的大禹陵和禹庙祭典活动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 )朝。 (A)夏 (B)商 (C)周 (D)秦 6 浙江省民间音乐中,歌词以“也哕嗬”等语气词为主体,能根据不同的劳动形式和强度变奏出多种形式的是( )。 (A)嘉善田歌

(B)畲族民歌 (C)嵊州吹打 (D)舟山渔民号子 7 十二月花名体的《五姑娘》是( )的代表作。 (A)畲族民歌 (B)嘉善田歌 (C)江南丝竹 (D)嵊州吹打 8 ( )是越剧音乐的基础,它对越剧唱腔的发展以及表演程式的配合,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A)嵊州吹打 (B)舟山锣鼓 (C)江南丝竹 (D)舟山渔民号子 9 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 )的主要艺术特征。 (A)海盐滚灯

(B)长兴百叶龙 (C)浦江板凳龙 (D)奉化布龙 10 2009年( )应邀参加“首都国庆60周习年联欢晚会”表演,成为“腾飞中国”环节中的一抹亮色。 (A)长兴百叶龙 (B)浦江板凳龙 (C)奉化布龙 (D)青田鱼灯 11 海宁皮影源于( ),是江南皮影的典型代表。 (A)南宋 (B)北宋 (C)元代 (D)明代 12 《闹稽山》、《马家抢亲》是( )的传统曲目。 (A)温州鼓词

我们的骄傲——温州鼓词

我们的骄傲——温州鼓词 2017-10-20那年我才七岁,还太小,什么都不会做。 唯一的乐趣,便是爷爷用他那满是厚茧的温暖的大手,紧紧包裹这我稚嫩的小手,缓慢而又沉稳地迈出一个又一个脚步,走向那小小的戏院”。 一跨过门槛,我就东张西望,最先映入我眼底的,是那座锈迹斑斑的小型海盗船——我还记得我上的第一所幼儿园就是这儿。 时至今日,我仍记得我第一次上幼儿园时的情景。 爷爷对温州鼓词似乎情有独钟,无论是从田里干活回来,还是满头大汗地剥蚕豆,总会哼几句鼓词,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笑容。 唱鼓词的艺人们花样层出不穷,但大抵是一身普通的衣着,左右手一刻不停地击打着民间乐器,诸如牛筋琴、小快板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 唱鼓词的艺人出来了,她年约四五十岁,乌黑的长发用发绳绑着,隐约中可以看见几丝银白,她的左手持着一副象牙白的快板,右手优雅地握住一只木棒,在她身前,有一架牛筋琴。 她的唇微抿着,片刻后,木棒轻轻地敲在琴上,激起一个个轻快的音符。 她开始唱了,一开口,便使我的心湖泛起涟漪,这是多么熟悉的语言啊!温州话就如母亲对自己幼小的儿子的轻语一般,亲切极了!抑扬顿挫的语调,把我领进一个个故事,见到了不少人——活泼有正

义感的孙悟空,他正机敏地对付白骨精呢!美若天仙的白素贞,她正为了丈夫与法海斗智斗勇呢!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正一脸凛然地开堂公审罪犯呢!博学睿智的诸葛亮,正手执一把羽扇舌战群儒呢……然后,爷爷推开了门,在比较靠后的座位上坐下,我也乖乖地坐在竹制的椅子上。 圆润的唱腔引起我无限的遐想,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这亲切自然的温州话,在加上这清晰动人的腔调,难怪爷爷这么喜欢!温州鼓词,是我们温州人的骄傲!温州鼓词,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虽然现如今,年轻人更迷流行音乐,但我始终相信,温州鼓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传承下去。 初一:卓依婷

温州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温州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班级:10国贸3班姓名:苏航学号:1031050324 【内容摘要】民间艺术是一种最能反应一个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遗产。当今社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正濒临灭绝,这敲响了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警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鼓词南戏瓯绣保护 温州是我的家乡,她有着千年的历史。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养育了聪慧、勤劳的温州人,也孕育出了各种优秀的民间艺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家乡的文化遗产,甚至有些孩子从小在外读书,竟然连温州话都听不懂。本调查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珍贵的文化濒临灭绝之前,敲响保护他们的警钟。 一、列举典型的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1.鼓词入遗:留住民间文化的根 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18日电2006年5月20日,对于瑞安鼓词来说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国务院正式向社会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瑞安鼓词榜上有名。温州瑞安市素有“鼓词之乡”的美誉。作为瑞安土生土长的传统曲艺形式,鼓词在瑞安人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瑞安鼓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渐渐失去往日的风光。 2.温州,南戏的发源地 南戏形成于浙江温州一带,温州又称永嘉,故南戏又被叫作“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温浙戏文”及“戏文”、“南戏文”、“南词”、“南曲”等。如宋末元初周密在《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说,温州乐清人把僧人祖杰的恶劣行径“撰为戏文,以广其事。 3.瓯绣,心灵手巧的温州人 瓯绣是温州地区的刺绣,为传统工艺的结晶,有浙江工艺“三雕一绣”之誉。是我国六大名绣之一。早在唐宋,民间刺绣即遍及千家万户,绣品多为鞋面、枕头、帐檐、寿屏、神袍之类。1853年(清咸丰三年),温州首设专业绣铺,20世纪20年代,各绣庄请画师绘画,增加刺绣品种,逐渐向装饰品和欣赏品发展,并出口欧美及南洋各地。近年来瓯绣厂有佳作多次获奖,被选为国家级礼品,人选中国工艺美术名家展及出国展览。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对象:笔者是温州瑞安人,故对高中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共100人,平均年龄20岁,学历均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2.方法:采用网上分发调查问卷的方法,通过QQ或EMAIL等让身处各地的同学网上答卷。问卷旨在了解作为温州人的他们在过去的20年中,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民间艺术及其了解情况。 3.资料处理:采用人工统计和整理。

我们的骄傲——温州鼓词-作文

我们的骄傲——温州鼓词 那年我才七岁,还太小,什么都不会做。 唯一的乐趣,便是爷爷用他那满是厚茧的温暖的大手,紧紧包裹这我稚嫩的小手,缓慢而又沉稳地迈出一个又一个脚步,走向那小小的戏院。 一跨过门槛,我就东张西望,最先映入我眼底的,是那座锈迹斑斑的小型海盗船——我还记得我上的第一所幼儿园就是这儿。 时至今日,我仍记得我第一次上幼儿园时的情景。 爷爷对温州鼓词似乎情有独钟,无论是从田里干活回来,还是满头大汗地剥蚕豆,总会哼几句鼓词,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笑容。 唱鼓词的艺人们花样层出不穷,但大抵是一身普通的衣着,左右手一刻不停地击打着民间乐器,诸如牛筋琴、小快板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 唱鼓词的艺人出来了,她年约四五十岁,乌黑的长发用发绳绑着,隐约中可以看见几丝银白,她的左手持着一副象牙白的快板,右手优雅地握住一只木棒,在她身前,有一架牛筋琴。 她的唇微抿着,片刻后,木棒轻轻地敲在琴上,激起一个个轻快的音符。 她开始唱了,一开口,便使我的心湖泛起涟漪,这是多么熟悉的语言啊!温州话就如母亲对自己幼小的儿子的轻语一般,亲切极了!抑扬顿挫的语调,把我领进一个个故事,见到了不少人——活泼有正义

感的孙悟空,他正机敏地对付白骨精呢!美若天仙的白素贞,她正为了丈夫与法海斗智斗勇呢!铁面无私的包青天,正一脸凛然地开堂公审罪犯呢!博学睿智的诸葛亮,正手执一把羽扇舌战群儒呢……然后,爷爷推开了门,在比较靠后的座位上坐下,我也乖乖地坐在竹制的椅子上。 圆润的唱腔引起我无限的遐想,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这亲切自然的温州话,在加上这清晰动人的腔调,难怪爷爷这么喜欢!温州鼓词,是我们温州人的骄傲!温州鼓词,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虽然现如今,年轻人更迷流行音乐,但我始终相信,温州鼓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传承下去。 卓依婷

温州鼓词的民间传承

兰州大学退休德语教授汤镇东最近收到兰大档案馆的收藏证书,他的著作〞温州鼓词〝系列和译著《德国理性哲学史》被该馆永久珍藏。作为〞阳春白雪〝的哲学史和〞下里巴人〝的温州鼓词系同一个人作品,显得有些稀罕。 汤镇东原籍永嘉县小源小渠村,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兰州大学任德语教师,半个多世纪以来身居西北,温州鼓词成为他怎么也抹不去的乡愁。退休后回温州电大任教五年,期间着手搜集整理温州鼓词,相继编撰〞温州鼓词〝专著四卷,将温州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推向全国,第五卷《解放篇》现已着手编撰。他说,在有生之年希望推出〞温州鼓词〝德文版,让全世界都了解古老的温州鼓词。 鼓词情结 精瘦的汤镇东先生从盛夏烈日下走来,提着一只很重的合成草手提包,气不喘。81岁高龄的他说,我身材瘦不怕热,渡轮码头到报社也不远,便徒步过来。一口纯正的乡音,听着令我倍感亲切。我们就用家乡话交流,无障碍。他从提包里掏出一叠叠材料,他将相关的一份份拣出来放到茶几上,这些手写的材料字迹清秀中透着沧桑,我感悟到,汤先生是位严谨的读书人。 温州鼓词是全国所有民间演艺门类中最富有地域性和独特个性的。鼓词师身兼多职:导演、指挥、琴师、全部角色,一个人就演完一台戏,一个词场便是大千世界。因此温州鼓词魅力无穷。汤镇东这样评价鼓词。每当牛筋琴檀板拍一响,听众便流连忘返,随着剧情进展亦悲亦喜亦爱亦恨……一位演艺精湛的鼓词师凭一个词头就吊足了听众的胃口。 温州鼓词也是我的文学启蒙。汤镇东说。他家乡小渠村就有两位鼓词师,农闲时节,村里人便请他们轮流唱词,少年汤镇东在鼓词的熏陶中长大。那时山村静,鼓琴一响全村人皆知,在缺乏文艺生活的年代里,那妙曼琴声恍若天籁。每逢词场汤镇东必去。最富吸引力的是〞整本词〝,村里有人结婚、做寿、考上大学及遇庙会时,请鼓词师连续演唱几夜大词,犹如现在的电视连续剧,鼓词师每晚结尾时设下的悬念真是妙不可言,吊足了听众胃口,使其欲罢不能,从这点来看,他们的水平并不逊于时下一流的电视剧编剧。汤镇东诙谐地笑了笑说。而他听得最多的还是〞门头词〝。那时,经常有盲人流浪鼓词师(注意,鼓词师永远不能叫乞丐而只叫先生,可见,温州鼓词在民间素来被视为是一门艺术,与乞讨无关,只是卖艺。)经过小渠村,他们肩背一条中间开口两端可装东西的长口袋,一端装着牛筋琴,一端放置檀板和扁鼓,每到一座大屋,屋主人就客气地端凳接待,鼓词师摆鼓调弦,檀板一响牛筋琴一敲,周边邻居闻声而来。门头词一般是情节简单的鼓词片断,却起两个作用,技艺平平,只获一些赠馈走人,如果技艺不错,当地人会建议鼓词师在村里演唱几天几夜,词资往往是村里人拼凑起来的。温州鼓词也拼凑出汤镇东欢乐的童年时光。 汤镇东到温州市区读初中,每次往返于市区与永嘉都乘坐安澜码头到桥下韩埠的驳船。随船几乎都有一位鼓词师,一开船,词师便顾自开始演唱,词资由乘客自愿出。在微浪中听着鼓词,二个小时的水路也就不感到漫长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