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影响青少年创造力的因素与解决措施

浅谈影响青少年创造力的因素与解决措施

浅谈影响青少年创造力的因素与解决措施
浅谈影响青少年创造力的因素与解决措施

浅谈影响青少年创造力的因素与解决措施

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最根本的特性和标志。社会变革和社会生产力发展都依赖于人类的创造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称雄于世界,依赖于人的创造力,一个人成才,他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也是创造力。

现在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这一创造型人才的主体便是青少年。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处于蓬勃上升的阶段。可见对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是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创新的当务之急。但现阶段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这篇文章我简略的谈谈有哪些因素制约着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其及解决的措施。

一、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育制度存在的因素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在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是升学激励机制下的应试教育,其突出的特点是升学成为教和学的目的,应试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心。这一点在中小学表现尤为明显。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为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政策与措施,但问题仍很严重。尽管我国教育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制定了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全面摧行素质教育的重大政策措施,但应试教育的问题还是很严重。据某一些专家调查显示,还有71.2%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小学中升学是学校排位的最重要的事;更有56.6%的被调查者认为“教科书内容过多,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老师、学生压力都很大”;56.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所在中学“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8课时,有的甚至达的13课时”。通过这些事实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这种应试教育体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其消极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不在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更不用说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了。

﹙二﹚、教育资金不足的因素

这对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制约。这种教育资金不足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指个体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不足。由于我国的国情状况的问题,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是肯定的,也是绝对的。但是,个体家庭则不同,由于相当多的家长缺乏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意识,让其对教育投入出现偏差,这些家庭在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方面的教育投入不足是相对的。

这几年来,我国各级政府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来加大对学校投入,比如教师的工资的提高,办学条件的改善等,这都说明了我国这几年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与需求相比,相差甚远,特别是中小学。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学校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影响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师素质影响青少创造力的发展。民主型教师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人文和哲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创造才能,在课堂上实施特殊的创造方法和技能的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第二,课堂气氛影响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第三,同伴关系是儿童青少年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影响着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第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学校中的消极因素会导致创造型学生产生种种心理上的压抑感,从而阻碍其创造力的发展。托兰斯和哈尔曼认为,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消极因素有七个方面:(1)过分追求成功。(2)使自己与别人保持一致。(3)禁止设疑和提问。(4)不容忍学生嬉戏态度存在。(5)经常有人对创造行为抱有偏见,把它看成是一种变态行为进行讽刺和讥笑。(6)强大的随俗压力使得创造性活动难以开展。(7)在时间的压力下工作,把思维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不得不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时甚至会压制学生的创造力。

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对于“建立孩子自信心”这个问题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父母还未自觉地对孩子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其次,受到传统“家长制”的影响,为数不少的中国父母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是积极地发现孩子的优点、重视他们的进步,而是处处挑剔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而大加批评。孰不知,正是在这种动辄的斥责声中,使孩子丧失了探索这个神奇世界的勇气。

自信是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充满自卑的孩子会有什么发明创造。

二、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措施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呢?用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翟立原的话就是“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解决观念问题,二是要增加投入”。

﹙一﹚、对教育体制进行更为彻底地改革,真正把素质教育应用到广大的学校中

应试教育与创造力培养是根本对立的,如果不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那对青少年进行创造力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或者说只是一句口号而已。要想对应试教育体制进行改革,首先是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淡化学生考“点”背“点”的分数意识。这就是解决观念问题,实质是观念更新问题,就政府部门而言,就是要充分认识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重要性,通过各项政策的导向作用,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不能嘴上讲素质教育,而实际上仍以升学率或是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人数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教育优劣的主要指标。各级教育机构(包括学校)亦要转变观念,具体体现就是抓住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领悟学习的方法,具有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中,要摒弃传统的"教"的观念,而应考虑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使他们自学--即自己收集信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进行评价。让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少年参与有益于其创造力培养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活动,培养他们向多方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性的发挥,离步开学生个体的主观因素,更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则是必不可少的。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与教风、学风分不开的。要想培养创造力的人才,便离不具有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不只使学生知道过去,尤其重视教学生去关心将来,培养学生对未来的创造力意识;能够以启迪智慧,开发创造力,使学生获得精神愉快为前提,教师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并善于利用趣味性的知识和生活实例来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言教、身教、境教上下功夫,以确定自己的创新形象,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精神导航同时能认识创新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具有创设促进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的能力。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是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主体,是学生行为的榜样。有创造性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所谓创造性的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注: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8页。)美国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说明教师的创造性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良好的家庭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家庭中教育应该让青少年把“自信”摆到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桥梁的位置上。具体做法是,积极肯定孩子的自我探索的成果,让孩子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当他们进行探究性活动时,每一个很小的进步作为父母都应该重视和鼓励他们,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并能够沿着前进的道路继续前进。这一方面有利于青少年做出选择并勇于坚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各种各样的挫折而不会轻易地灰心沮丧,他们鼓励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究,即使父母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也不应该过多地干涉,而是让他们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他们创造力。

﹙三﹚、增加教育投入,以便更好的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

增加教育投入问题是一个相当难的事情,应该要继续贯彻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方针。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应扶持有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书、报、刊的出版发行;支持有利于发展青少年创造力的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映;组织各类有助于创造力的发展的竞赛活动,等等。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和社会团体,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营造更好的环境,如赞助和支持在社区建设青少年网络俱乐部等。此外,家长也应将使青少年上网作为家庭投入的主要方向,为培养孩子的"信息收集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全社会一起,为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言道:“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有创新意识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要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特别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又是青少年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涉及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环境等方方面面,只有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是一项持续而又艰巨的工作,有待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革新,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5861449.html, 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作者:蒙雪平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11期 摘要:知识隐藏行为是组织中的个体有意保留或者隐藏同事所要求的知识的行为,这种 行为严重影响了组织成员间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传播,不利于员工创造性思想的产生,降低员工的创造力,影响组织创新绩效。为了企业管理者能进一步了解组织内的知识隐藏行为,本文从知识隐藏的概念出发,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探讨了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以期为后续研究知识隐藏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知识隐藏创造力社会交换理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流畅性和可得性成为组织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信息的流畅不仅取决于组织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织内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行为。一旦组织内知识分享行为受到限制,则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创造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导致其工作结果低于组织期望。由于员工普遍认为组织并不拥有他们的“知识产权”,组织中的知识分享一般是期望性而非强制性的行为,因此,即使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知识分享的重要性,并且采取诸多措施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分享,但是一直都收效甚微。与知识分享不同,知识隐藏行为虽一直普遍存在组织中,但长期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忽视。因此,本文拟对知识隐藏行为的概念进行介绍并从社会交换理论来初步探讨其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一、知识隐藏的概念界定 Connelly等人在2012年最早明确提出了知识隐藏的概念:知识隐藏是指组织中的个体有意保留或隐藏同事所要求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主要包括信息、观点和组织成员完成相关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并且强调这个请求来源于个人,并不是来自团队或者组织。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知识隐藏,Connelly等人采用关键事件法确定了知识隐藏的三种类型:推脱隐藏、合理隐藏和装傻隐藏。其中,推脱隐藏是指隐藏者提供给请求者不正确的信息,或者虽然口头答应帮忙,但尽量拖延,完全没有帮忙的意图。合理隐藏是指隐藏者以第三方不愿意泄露某知识或者信息为理由从而不提供给请求者想要的知识或者信息。装傻隐藏是指隐藏者假装听不懂请求者的问题从而不提供相关知识。在这三个维度中,推脱隐藏和装傻都具有欺骗性质,而装傻不一定涉及欺骗。知识隐藏的这三个维度彼此独立又有一定的关联,但隐藏者在进行知识隐藏的时候更倾向于采取何种隐藏策略,这三个维度对人际关系造成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二、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知识隐藏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在人际互动中,一方自愿自发地对另一方采用积极行为模式时,会激发另一方同样以积极互惠行为加以互换。互惠是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系统中道德规范的普遍

提升员工的创造力探讨(一)

提升员工的创造力探讨(一) 摘要:员工创造力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而且可以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有必要从为员工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以刺激员工创造力的发挥和提升。 关键词:创造;创造力;激励 1提升员工创造力的意义 (1)员工的创造力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企业员工的创造力越强,说明企业越能在市场上引导消费,创造消费需求,并不断地满足需求。企业一旦有效抓住市场,就能在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而这多余的资金可以用于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2)提升员工创造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创造力需要员工不断地学习、思考、想象,这无疑要求员工不断地充实自己、训练自己,在创造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地创造。 员工的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创造力,采取积极手段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创造力,这样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创造力概述 2.1创造和含义 创造:据“韦氏”大词典的解释,创造即“产生”,指“新的、从前没有的”的意思。对于“什么是创造”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人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创造加以认识:心理角度、创造结果或产品、创造性思维过程和社会价值等方面。但总的来说, 普遍认为创造存在两个共同的因素:新颖性和适用性。 所谓新颖性,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独特性,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二是超越性和突破性,突破已有成果,超越已达到的水平;三是前瞻性和预期性,超越现实,预测未来,代表事物发展方向。依据新颖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创造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原创”,即在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东西(新思想、新意见、新产品等);二是二度创造,即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革新,推陈出新。 所谓适用性,即真理性和价值性。创造活动及其后果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客观规律,有益于社会或个体、群体的进步和发展,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依据适用性程度的不同,也可把创造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即所创造的成果对全社会、全人类而言属于首创,对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具有重大意义;二是具有自我价值的创造,即所产生的成果 仅对创造者自身而言有创新意义,仅对个人的发展有价值。 2.2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条件和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价值的成果的能力。创造力不受固化的心理定势的影响,能无拘束地自由地发挥想象,对事物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它是一个人能够超脱思维 定势、传统观念、习惯势力,不断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3提升员工创造力的途径 3.1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1)工作环境。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情绪影响较大,在一个宽敞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就会心情愉悦,情绪高昂;而在一个阴暗杂乱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则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所以员工的心情是否愉快、舒畅将对工作绩效产生很大的影响,员工不快乐就很难产生创造性。领导要给予员工信任与尊重,增加信心、快乐为本,给予员工言论自由的空间,营造轻松、自由的工作环境。 (2)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灵活,使得企业的员工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能够抛开思想的包袱,激发灵感。这就要求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要尽量简单,程序要流畅,坚持大的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姓名:陈鑫媛 学号:2010411203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1班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及影响因素 陈鑫媛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级1班,2010411203) 摘要: 创造力人人都有,尤其孩子。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非常活跃。许多理论与实践表明:发展创造力,能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1]因此,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非常重要。而激发儿童创造力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由还给儿童,儿童须先有自由方能创造。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培养影响因素 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自于自身潜能的发挥,而潜能的核心就是创造力。所谓创造力(Creativity),即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现有研究表明,儿童阶段的创造潜能的开发不仅可能,而且异常重要。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儿童的创造力发展与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力 所谓创造力(Creativity),即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 二.为什么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发展创造力,能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因此,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非常重要。 三.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一)独立的人格: 美国创造学家吉尔福特曾指出,创造性思维中独特性(对于某一问题产生与众不同的观念的能力)是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2]儿童要有独立自主精神,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见、认识及观点,自信而不盲从,自尊而不骄狂,尊重但不轻信他人,勇于向常规挑战,勇于并善于怀疑权威,不满足已有的结论,能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待寻常的事物。 (二)坚定的意志: 从创造的含义中可看出,“创造”意味着创造一种过去没有的东西,,这正揭示了创造的本质。任何创新的过程都包含对“旧东西”的“破坏”,“旧”既包含来自自身狭隘的思维定势的“旧”,也包含对固有信息的认知,期间必然会有坎坷、阻碍以及艰辛,这需要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坚持既定的目标,百折不饶。[3] (三)强烈的求知欲: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精心整理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师范学院09心理 李美燃 摘要: 创造力 创造力的同时也制约了创造力的发展。 (一)社会影响因素 1.在社会影响方面,最关键的是文化的影响,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老师总是只规定一个正确答案,对其他答案的人则给予抨击。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学生逐渐丧失创造力,并喜欢固定

于一致的模式。正因如此,大大的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更加趋向于盲目相信权威,而因害怕批评指责很难提出自己大胆的观念,从而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社会的舆论风尚也影响着人们对创造力的理解,如果人们对富有创造力的人视为与时代不同的怪人,自然也影响其继续的创作。正如同着名的画家梵高,在那个年代里并不被人接受,也并不为人欣赏,这也影响了他继续的发展,导致他的早逝。社会的舆论对于拥有完善人格的人来说,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社会舆论的指向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判断,或者指引人们的行动。如果社会舆论风尚对创造力的发展起鼓舞的影响,人们便会更加愿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在中国, (三)环境影响因素 1.在环境影响方面,国家的科技为创造性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一套人才管理制度。国家所提供的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发展,在国家的支持宣扬下,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势在必得。

2.在群体环境中,当人们以组织为单位解决问题时,产生的观念会少于单独解决问题的人,在他人在的情况下进行创造性活动,他们的成绩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在群体之中,人们难免会收到从众心态的影响,创造力的发挥毕竟只在少数人当中,而这少数人很难排除异议,大胆的实施自己的观点。 3.在工作环境中,没有上级的干扰,职业具有不稳定性会对个体的创造性起促进作用。在没有上级限制,强加条件的情况下,更加有利于思维无限的徜徉,从而增强了巧遇创造的机会,也更加有利于创造力的实践。 二、内在因素 3M公 不知道自己耗费了大量时间的重要发现早已被西方数学界所解决。假如他事先对他所研究的领域有所了解就不会做这样多无意义的尝试。由此可见,在没有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盲目专研,耗费了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是十分愚蠢的行为。因此,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首先需要掌握足够的知识。 (三)思维风格因素 思维风格决定创造方式,思维风格是运用智力的方式,人们的思维风格既可以促进创意的产生,也可以阻碍创意的发展。思维风格是指人们倾向采用何种方式来完成任务,而不是完成质量的好坏。并且不同的任务情境下,

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组织内因素

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组织内因素 摘要:创新是事关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键因素,而创新离不开广大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在创造力的四种心理学研究取向中,社会心理学取向最注重于探讨个体以外的、复杂的外部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关于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取向的研究梳理,总结了现有研究中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组织内因素,并预测了未来可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创造力;企业员工;社会心理学取向 “创新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创造力是创新的前提,要关注创新,首先要关注创造力的激发。 心理学领域有四种创造力研究取向:认知加工取向、发展心理学取向、个性特质取向、社会心理取向。社会心理取向强调关注创新的影响因素,尤其强调研究创造力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因素。 企业员工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欧珀移动通信3338件、小米科技3183件专利的申请,蕴含较大意义。如何通过环境因素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已经变成了企业发展日益重要的问题。本文梳理了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取向关于组织内因素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研究,对提高员工创造力给予

了建议,并对将来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影响员工创造力的组织内因素主要有领导因素和企业 环境因素两类: 一、领导因素 关于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众多因素中领导因素是不可 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领导不断挖掘员工潜能激励创新,最终达到组织目标实现,实证研究领导行为方式与员工创造力显著正相关。 (一)谦卑领导 谦卑领导重视授权,授权的气氛激发了员工包括寻找新的产品服务、生产开发等创新行为。 (二)关系导向型领导 关系导向型团队领导的领导风格对团队创新能力及团 队创新绩效有正向的显著相关,主要是通过营造宽松的团队氛围,更有利于成员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使最终结果往往能超出预期。 (三)授权型领导 关于风险倾向研究证明了授权领导对风险偏好高的员 工的创新行为影响更大(刘文兴,张鹏程,2013)。 (四)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是“领导者使员工认识到其任务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其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营造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

员工创造力

人力资源专题课论文 题目: 开发员工创造力 姓名: 彭玉杰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 人力81班 学号: 1698130 2010 年6月15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开发员工创造力 1698130 彭玉杰 摘要: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生产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在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创新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一个组织,企业的创造力来源于组织内部个体的共同努力,其创造能力的提升依靠员工创造力总体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创造力有效的管理。本文讲述了开发员工创造力的重要性,介绍了开发员工创造力的若干方法,以期对现代企业提高企业创造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创造力;员工创造力;劳动竞赛;激励;以人为本;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生产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在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创新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一个组织,企业的创造力来源于组织内部个体的共同努力,其创造能力的提升依靠员工创造力总体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创造力有效的管理,引进创新人才只是企业提高企业创新力的一种方法;而对于企业长期的发展来说,以战略的思维学会如何在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上充分挖掘员工的创造力,才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员工创造力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提升企业创造力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而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其创造力的提升则主要是靠其间员工的创造。 以结果为导向而言,员工创造力指的是员工个人或者团体提出的有关产品、服务、工作方法、流程程序方面新的或有用的见解。它主要是由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等能力要素构成的能力系统。 创造力可以被看作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个有着正常心智的人都有某种创造能力,而且一定程度上,个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培训或者参加有创造性的活动来获得提高。由此可知,员工的创造力也有提高之法。 企业员工创造力可以认为是由以下三个要素来决定的:员工专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内在激励。 员工专长是所有创造性工作的基础。它包括实际知识记忆、技术专长和目标工作领域的特定才能等,是创造性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客观基础。比如负责生产技术的工程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对生产系统的完善了解,就不可能提出改进生产的新颖方法。 如果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也不会产生创造性工作。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由个性特征所决定,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独立、自我约束、风险导向、模糊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内部因素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脑机制 虽然脑科学现有的研究水平还不足以对创造力的产生进行确切的解释,但关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一些神经生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大脑所固有的结构和功能是创造力产生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张庆林,Robert J. Sternberg:《创造性研究手册》,227~241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神经元精密的结构以及由大量神经细胞所形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为创造力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左右两半球不仅结构上不对称,而且功能上也各异,在创造性思维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众所周知,创造过程可分为准备、酝酿、豁朗和验证四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左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并起着主导作用,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演绎,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进一步形成理论假设或概念;后两个时期右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并起主导作用,运用想象、直觉和灵感等具体形象思维形成新的思想和观念。 (3)创造力不仅与大脑皮质的基本激活水平有关,而且与激活水平的可变性有关。对于大脑皮质的基本激活水平来说,现有的实验结果尚存在分歧,部分证据表明,高创造性人的基本激活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稍高于低创造性的人,如弗罗里克(Florek,1973)发现,有创造性的画家基本心率很快。但也有实验发现,以α波的振幅为大脑皮质激活的间接指标时,高创造性被试的脑电图α波的振幅小于低创造性被试(Wyspianski, Barry & Dayhaw, 1963)。就大脑皮质激活水平的可变性而言,现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只有在创造加工的灵感阶段,创造性不同的人大脑皮质激活水平才不同。 (4)注意是否集中的个体差异也是创造性高低差异的原因。有证据表明,低创造性者的注意的内容比高创造性者的更狭窄。 (二)知识基础 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体的创造活动总是建立在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但其成果往往又会超越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故人们对于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争议较大,目前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1)创造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即地基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知识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任何创造活动都是在人们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同时高创造力又能改造、加工、联想各种知识,使之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知识。如威斯伯格(Weisberg,1999)和希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1996)等人对几个需要创造性的领域进行研究后提出了达到专家级水平所应遵循的“十年定律”的观点(张庆林,Robert J. Sternberg:《创造性研究手册》,248~249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即从接触某领域到第一件有意义的作品问世,个体要投入大约十年的时间,并由此间接说明要有所创造就要掌握该领域的大量知识。 (2)创造力与知识之间存在负相关。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正是由于人们掌握的知识信息量不足,才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动机,并形成富于想象力和独创性的策略。如果人们有现成的知识经验可以利用,则不会产生创造的欲望。如约翰逊(Johnson,1955)提出:“有创造力就是说要尽可能多地忘掉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德]海纳特:《创造力》,19页,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梁阳,汪安佑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伽利略、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高尔基、爱迪生、贝多芬、皮埃尔·杜邦、梵·高、瓦特、法拉第、库克、亨利·福特等创新人才的成果与方法、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人格特征、工作经历等情况,分析了影响个体潜在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本能力倾向、差别能力倾向、经验、专业意识、认知基础、情商、交流等;并结合具体的创新实例得以验证。 关键词:个体创造力;创新;潜在创造力;现实创造力 1. 引言 本文在涉及产生新颖事物的时候,大部分使用的是“创造”,很少使用“创新”。创造力也叫创造性,是指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性(即独创性和新异性等)和适切性(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的工作成果的能力[1]。即:创造力首先必须是源自一个或多个个体的合力,其次施力作用的结果能够发挥与众不同的效用。个体与创造力相关,主要体现在解决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问题上,也可以仅仅局限在创新人才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无论哪一种情况,创造的结果都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进而构成个体创造力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本文主要探讨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 2. 分析层次 本文将按照潜在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两个层次展开分析。 潜在创造力不仅体现于个体的能力倾向、人格特征,还包括后天的成长因素,比如与同事的交流、组织的能力集合等;它产生于个体机制内,但却是内部与外部、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合力。现实创造力是在潜在创造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结论之后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特质。因此,现实创造力更有灵性,其结果可以是新的文学艺术、新的产品实物、新的技巧方法、新的理论研究等。 3.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3.1 潜在创造力 影响潜在创造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能力倾向、专业素质、创造性技巧、人格特征和后天情境。各个因素下面又有几个分支,对于不同研究领域的创新人才,各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3.1.1 能力倾向 第一,基本能力倾向。是个体基于遗传天赋、培养后可以做出有效行为的反应能力,主要是指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力、思维力、质疑力等。 观察力。个体在大脑思维的支配下,对外界做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反映能力。对待同一个事物发生,有的人会从观察中探索未知,而有的人把它看成是一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从 -1-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青年与社会 2014年6月下 第18期总第564期 一、概述 (一)创造力概念 “创造力”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意即个人创造、创建、造就的能力。创造力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思维与行为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基础能力三个组成部分。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其主要部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二)大学生创造力现状 1. 大学生创造意识不强。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创造力开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无强烈的创造力开发发展的意识。在大学校园中,一部分大学生将主要精力和课余时间用于参加培训班或实习中,以得到尽可能多的证书和社会经验;还有很多大学生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将时间用于复习课本知识中。更有甚者,荒废宝贵的大学时光,更不可能考虑创造发明的事情。 2.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欠缺。我国大部分的大学生习惯于一种正向的思维模式,他们更多关注的只是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而对于解决问题所应用的方法往往淡化或者漠不关心。对于文化理论知识,大部分的学生长期习惯于对概念的正误进行呆板的记忆,而对事物本身的态度与本质分析显得缺乏灵活性,这使他们的思维固化,抑制了众多创新思想的产生。 3. 大学生创造信心不足。我国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掌上明珠式的环境影响下,他们缺乏自信,甚至逃避群体、否定自我。这使得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积极性,并怀疑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些对于大学生想象力的生成而言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其潜在的创造力也就难以激发出来。 二、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培育的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当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的现状,我们以陕西高校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以实现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完整和动态的考察资料。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12年陕西省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441881人。陕西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陕西省大学生是促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以陕西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调查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问卷设计和样本选择 在文献研究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从参与活动相关信息、意义、总结等三大类进行设计、编制调查问卷,内容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就业的认识、创造力的开发培养等相关具体方面。样本调查对象覆盖陕西省50余所高校,共抽样200份,回收197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有效回收率98.7%。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专业人数、校源分布等,与学校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各类学生所占数量接近现实比例,取样合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二)受调查者对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的认识 1. 从自我评价看创新能力发挥。为了解大学生对自身创造力开发发展的认识程度,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您认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发挥程度如何”,答案在“充分发挥”、“基本发挥”、“发挥了少部分”、“远没有发挥”四个选项中进行选择,为便于资料结果统计,我们分别赋予其相应分值4、3、2、1。统计结果见表1: 被调查大学生选择的均值为2.36,这表明他们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发挥程度在“发挥了少部分”与“基本发挥”之间。而在对大学生创造力总体的认识方面,有19%的受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很具有创造力,有58%的受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创造力,有23%的受调查者认为缺乏创造力。 2. 影响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的因素。从大学生创造力开发发展的相关匹配看其能力发挥。创新能力发挥的前提是个人具有可挖掘的创新素质,而个人创新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因此,个人自身的智力水平、外部的教育环境等也会影响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 a.基本因素。因为调查问卷的答案属于定序变量,为了比较精确的进行分析,特计算出各因素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之间的Kendall’s tua-b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具体结果为: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蒙冰峰1 宋晋玲2 (1.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2.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创造性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发展; 2014. VOL. 564. NO. 18·49·

浅谈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浅谈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姓名: 学号:

目录 摘要 (2) 1、创造性人格对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影响 (3) 2、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3) 2.1以社会、教育和环境为主的外在影响因素 (4) 2.2智力、知识、人格及动机等内在影响因素 (5) 3、如何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潜能 (5) 3.1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5) 3.2锻炼自身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6) 3.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6) 结论 (6) 参考文献 (6)

摘要: 创造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具备创造力,我们才能体现自我生命价值,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个体的成长状态或情况,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更加少不了创造力的推动。本文根据背景材料对创造性人格对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可能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全面总结了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并对如何开发自身创造力潜能提出了建议,以期能为人们更好的进行创造力培养与挖掘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造力潜能发挥因素影响

众所周知,创造力最终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进入如此便利发达的社会,很大程度上就是创造力的推动与影响。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创造力是推动发展的最终动力。个体所拥有的创造力有大有小,创造力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它更多的是人们在后天的发展中不断培养成的一种创新实践能力。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创造力潜能,这个潜能可能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彻底激发出来,也有可能因得不到激发而处于隐藏状态。创造力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更应该得到重视。 1、创造性人格对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影响 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必然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但是如果拥有创造性的人格,则对激发个体自身的创造力潜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给定的背景材料中,一个伞兵描述自己第一次跳伞的经历,起跳之前他的内心是极为忐忑不安,甚至是极其恐惧的,但是当他跳下去之后,降落伞撑起来,他发现降落伞可以保护他之后,立刻就不怕了,甚至感到荣耀,感到快乐,不愿意结束这场空中旅程。通过这样的一个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伞兵无疑具有非常积极乐观的心态,他有着超强的创造性人格,所谓创造性人格是指当他真正去做某件事情时,反而能通过给予自己积极的安慰与鼓励,将这件原本害怕的事情做到最好。创造性的人格及时的给予了个体自身所需要的安全感,并因为这种创造性人格使得个体觉得跳伞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并且由此伞兵可能就从此爱上了跳伞,激发出伞兵优秀的跳伞创造力。因此,创造性人格对创造力潜能的发挥起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在人们创造力的发挥方面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2、影响创造力潜能发挥的因素

影响孩子创造力的3大因素

影响孩子创造力的3大因素 创造力在各种能力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聪明,更希望宝宝能具备非凡的创造力,将来能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创造力是人在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影响宝宝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 1、遗传和生理因素。 人的大脑是创造的物质基础,人体生理功能的成熟是创造的生物保证,因而正常的大脑和人体生理功能是创造的前提。 大脑是人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中心,它主持着人体的感觉、运动、思维、情感等各种机能。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既左脑与右脑。当代科学研究发现,左脑与右脑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左脑与人的抽象思维、言语、计算、书写和分析等能力有关,而右脑则与具体思维、空间知觉、直觉、想象以及对复杂事物的理解和整体综合能力联系更为密切。左脑与右脑的和谐与协调作用,有利于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右脑的发展与创造力更是密切相关。 现在许多家长、幼儿园和学校教师大多重视对语言、数学的学习,这种学习虽然必不可少,但它主要锻炼儿童左脑的功能虽然能大大促进右脑的发达。然而仅仅使用左脑不足以应付信息的储备和加工。右脑可以利用综合、直观的能力,把左脑的有限信息巧妙地储存并加以利用,使大脑功能大大地扩展。但是,平常孩子所受的教育活动中右脑很少得到锻炼,因此没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开发儿童的创造力,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儿童右脑功能的锻炼。 2、环境与教育因素。 这主要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等方面。创造力是在教育训练下发展起来的,而环境教育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高的孩子与创造力低的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不同的,前者在家中享有更多的独立自由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在父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创造力和独立性普遍较高,而在专制型、支配型、娇宠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则依赖性强,情绪多变,幼稚而缺乏创新精神。可见,父母本身的修养和孩子的教养方法影响着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创造力有关键性的影响。孩子的创造力需要从细微处精心诱发。家长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孩子是否能走向创造性发展的方向。一般来说,创造型儿童的家庭都采取民主型的培养方法,对孩子引导而不包办、鼓励而不强制、培养自立而不放任自流。但是,由于家长的职责是要照顾和培养孩子,所以对于孩子创造力问题,容易出现很多不当的态度和作法。 最常见的就是在家长的保护之下孩子失去了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是一顶需要耐心和突破常规的工作。它往往在时间上、经济上和心理上都会给家长增加负担,何况现在家长似乎人人都很忙,哪有那么多耐心和时间来对付孩子呢?与其事事都要鼓励孩子自己去体会发现,不如将正确的结果告诉孩子并要求记住来得简便。持这种态度的家长,需要冷静地反思一下,应明确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的。 一般来说,才能出众、事业成功的家长往往在培养孩子方面表现得聪明过度,抑制孩子创造力的发挥。一个优秀运动员未必就是一个好教练,同样,很多才智过人、成功感强烈且非常自信的家长却不能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才能出众的父亲和聪明的好胜的母亲为什么反而培养不出具有创造力的孩子呢? 首先,这类父母对子女的指导往往是命令式的,很专制。父母与子女好像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常用“这样做”、“那不行”的口气教育孩子,只要求子女服从家长,几乎没有对话和商量的余地。久而久之。子女或者放弃自己的判断而对父母百依百顺,或者固执已见与父母作对,父母与子女处于对抗不和的氛围中。

创造力的自我分析

自我创造力的分析及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策略 08心理黄晓梅 200810401117 摘要:本文对我自己的创造力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并找出影响自身创造力发展与发挥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策略。 关键词:创造力;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一、创造力及创造型人才特征 关于创造力,目前心理学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 [1] 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创造力具有多元特征,创造力并非那些伟人们所独有,而是一般人共同具有的心理品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诸多研究者们一般从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两个方面对创造型人材进行描述。蔡惠京等人在《创造力开发》(1997年版)一书中提出创造型的人材在个性上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具有创造意识[2]。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产生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强烈的创造意识,不可能去从事创造活动。(2)具有造福于人类的远大理想。在科学史上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大多在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造福于人类的远大理想。(3)大无畏的勇气。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陡峭的山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在现代生活中就表现为在学习和研究中不畏劳苦和艰难、不惧风险和失败上。(4)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意志。创造过程是艰难而又漫长的,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就不会完成创造性的业绩。 我对自身创造力水平的分析与评价 二、我自身的创造力水平评价 1、我自身的创造力水平 对照以上所述的关于创造型人才的特征,我认为我自己的创造力水平还是偏低的。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狭窄,学科之间缺乏整合,不善于迁移相关学科的知识;思维方式单一,考虑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缺乏自信,害怕失败,怀有从众心理,盲目追从权威;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求稳趋同”、不敢冒险的心理和我国现行体制中存在的某些弊端,使得我从小就养成了“听话”的习惯,不敢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缺乏应有的创造力。 2、我自身创造力偏低的原因分析 (1)社会角色对女孩创造力的影响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以及培养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以及培养 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 维是指有有创见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而产生新颖、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所以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创造性思维一般要求个体具有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能力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国内有研究证明,当智商低于120时,智力水平和创造力水平显著相关,但当智商高于120时,创造力水平和智力就无显著相关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传统的智力测验和智力概念的基础上的。现在,对于智力的看法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把智力看作一个复杂的、多维的、受情境影响的复杂结构,如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力理论、斯腾伯格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如果我们要以不同的角度看待智力,而不仅局限于智

商的狭隘定义,那么对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也要重新加以考察。人格因一些心理学家通过比较高创造性个体和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 研究进行了元分析,提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以下12个项目: (1)智力属于中上等,但并不一定超常;(2)观察力,对周围的事物感受很敏锐,能发现常人所不注意的现象;(3)流畅性,思路畅通,新思路、新观念不断涌现;(4)变通性,能一叶知秋,举一反三;(5)独创性,常常发表超出常人的 一步深思熟虑,加以改善;(7)怀疑,对世事抱怀疑态度,超脱世俗;(8)持久性,不怕困难,坚持始终;(9)智力的游戏性,表现出天真的赤子之心; (10)幽默感;(11) 独立性;(12)自信心。.环境因素 创造力最早开始于个体差异的研究,试图揭示出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研究者开始把创造力放在社会背景下考虑。在80年代,又出现了创造力社会心理学。这一领域的学者,运用包括实验室实验、领域观察、内容分析、历史学方法等多种方法对创造 在人际环境中发生的。人际期望很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创造性表现。研究发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它们主要是通 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不适当的外在奖励、任务、评价和监

分析我国企业创新力不足的影响因素

分析我国企业创新力不足的影响因素 摘要:创新力是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总结我国创新力不足,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关键词:创新力;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飞速发展,目前初步具备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条件和动力。但是,在激烈的内外竞争环境下,我国又直面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机遇。与有竞争力的国际大相比较,我国的,特别在以培养核心竞争力为主的创新还普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劣势。 一、我国创新能力的现状 为了摆脱在低端市场的微利窘境,提高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我国多数已经意识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它们都纷纷完善制度,立足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展开创新竞赛。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实践,我国的一些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使我国多项技术水平居世界前沿。20XX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开发项目中,参与完成的项目占%,其中独立完成项目占%,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项目占%。近年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到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0%以上,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其市场销售额达560亿元。数字化产品以及信息家电等新一代产品正在快速发展。计算机、移动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络产品、数字化终端产品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XX年全国研究与开发R&D投入为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以上。而在199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亿元和%。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猛增,高科技人才辈出,20XX年我国科技人员增致万人。20XX年,中国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简称WIPO)递交专利权申请增到1,782件,比前一年增长38%,17。总体上看,我国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有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最新公布的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XX年我国规模以上仅有%开展科技活动,大中型开展科技活动的只有%,大中型研发经费支出只占其销售收入的%,我国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日本的%。到20XX年底,我国大中型71%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2/3的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活动,使我国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决大多数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底的产品生产,大量的科技人才集中与科研院所和大学校园内,由于工资与激励的扭曲,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评职称、发论文和获奖励等方面,而不是专注于研究发明,即使他们从事研发工作,也主要在基础理论研究,而与和市场严重脱节。由此而知,

浅谈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而知识经济就是“智慧经济”、“头脑经济”,创造性的智力成果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所关心的热点话题。 一、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因素 幼儿的创造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幼儿后天创造力的差异主要与家长、教师等成人的影响和指导有关,主要是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传统的教育观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受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的影响很大。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听教师和家长的话,叫干啥就干啥,叫怎样做就怎样做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因此,那些听话、乖巧、思想不活跃,在各种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不给老师和家长添麻烦的幼儿,常受到教师的喜爱和表扬,也常常树为其他幼儿的榜样,教师和家长也许都想不到,由于她(他)们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束缚了幼儿创造的积极性,甚至抹杀了孩子创造的天性,相反,具有创造力的幼儿求知欲望盛,活泼好动,喜爱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事物,有时会显露出独特的思想或表现出人们想不到的行为,甚至会干一些破坏性的事情,给家长和教师带来麻烦。例如:有的幼儿会把崭新的玩具拆开,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有的教师和家长常会把幼儿这种带有探索性意义的活动看作是无聊、淘气、捣蛋,加以限制和禁止,并把这类孩子看成是“坏孩子”、“调皮鬼”,轻则不受教师和家长的喜欢,重则批评指责,教师和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严重的扼杀了幼儿创造力的萌芽。作为教师和家长应明白,今天的好孩子应该是自信、勇敢、富有创造性的幼儿,而决不仅仅是听话、乖巧的孩子。 2、过度溺爱、包办代替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和妈妈的疼爱,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包办代替,幼儿真是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日子。这种过度的照顾和过度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幼儿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幼儿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独立活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什么事或遇到什么困难,就要以来成人的帮助。而且这些幼儿在学习上往往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寻求不同方法的精神,也缺乏把事情干到底的决心,这部分幼儿体验不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乐趣。试想,这些幼儿连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能解决,还能去创造吗? 3、强硬专制的教育束缚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这种类型的教师和家长,对幼儿严格要求,把师生关系、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看成是上下级关系,认为老师和父母的话,学生和子女必须无条件接受,没有商量的余地,孩子不能去想也不能去违反,这样一来,旧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是幼儿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教师和家长的话唯命是从,例如,在幼儿园这种类性的教师带的班常规较好,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差,相反,不定过多的条条框框去限制幼儿,把幼儿看成朋友,允许幼儿有不同想法和做法的教师所带的班,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好。 4、重技能轻智力的教学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在幼儿园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走出重技能的圈子,评价幼儿不是看这个幼儿思维活不活跃,有无创造性,而是看这个幼儿是否会按教师的要求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例如:在绘画课中,教师评价幼儿作业是以是否按照教师的示范画画和涂色来作为标准,而对那些画得不怎么样,而有自己创作的幼儿作品一口否决。在教师这种评价标准的导向下,幼儿没有自己的想法,只会照着教师的画,作品中没有幼儿自己的东西,试问,这种教学形式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呢? 二、培养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对策 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产品”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团队创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团队创造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在竞争愈演愈烈的21世纪,创造力已经成为企业和国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然而最开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领域以及个体层次,随着团队日益变成企业的基本工作单位,团队创造力的研究逐渐被关注。Woodman等人(1993)经典文章中,在理论上提出团队创造力形成机理模型后,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团队创造力的研究在测量量表、影响因素、研究视角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当然作为一个复杂的构念,团队创造力的概念界定的分歧却依然存在。因而,此时对这一研究主题进行系统梳理和述评,对理论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在文章框架和研究思路上,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1章为绪论;第2章,介绍了期刊的选择与文献检索情况,并从整体上展现国内外关于团队创造力研究的趋势、各期刊发表论文数量;第3章,从创造力和创新、个体创造力、团队创造力以及组织创造力两个方面辨析与团队创造力相关易混淆的概念;同时指出团队创造力整体性、复杂性和动态性三个特征,此外,分析团队创造力各种量表的发展演变情况;最后运用Ucinet和Netdraw软件对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各因素和研究主题的关系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基于分析结果对各主题的具体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整合,总结团队创造力影响因素研究的演变进程。通过梳理发现,在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中,多样性、领导行为、知识管理、社会网络、团队心理过程以及团队氛围等在整个影响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他们的交互影响也是最为被学者所青睐的。在研究视角或者说形成机理上,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发现,基本上经历了静态个体、团队互动到动态发展三个阶段。 即最初的团队创造力研究依然聚焦于团队成员个体层面,尔后开始关注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一阶段的表现是运用社会网络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而最新的研究则表现出动态演化性,不仅关注创造力形成过程的互动机制,也开始探索随着时间变化团队创造力形成机理及水平的变化。最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建立了影响团队创造力形成因素的整合框架。本文的创新及贡献在于(1)对团队创造力的概念、特征以及测量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辨析。关于什么是团队创造力,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且在实际研究中多有和个体创造力、组织创造力以及组织创新相混淆的现象,本文系统分析了各相关概念的异同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