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秦汉文学教案

秦汉文学教案

第一编第二分编秦汉文学教案(33课时)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秦汉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对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学样式汉赋和史传散文、及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李斯、贾谊、晁错的政论文;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的大赋;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汉乐府民歌等的文学成就。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秦汉文学概述1课时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2课时

第三讲: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6课时

第四讲:司马迁与《史记》8课时

第五讲:两汉乐府诗 4课时

第六讲:东汉辞赋 4课时

第七讲:《汉书》及东汉散文 4课时

第八讲:东汉文人诗 4课时

教材:

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一讲秦汉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

1、秦汉文学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主要讲授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的嬗变与分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文化上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汉初采取了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减轻田赋、宽政省刑等,使国力日益强盛。文化思想上除秦挟书律和訞言诽谤之罪,尊黄老无为之说,对各家学说也采取了宽容并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较活跃自由。汉初为了娱乐和制礼作乐的需要,沿承秦制设置了乐府机构。一些楚歌广为传唱。

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行统一货币、均输平准、官营盐铁等经济措施,确保国力富足;北击匈奴、打通西域,扩大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帝国进入了空前强盛的时期。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各类矛盾日益激烈,王莽篡权改制,更加激化了矛盾,导致绿林、赤眉的起义,西汉王朝随之覆灭。汉光武帝刘秀依靠豪强势力夺取政权,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东汉土地财富集中问题仍没解决。统治集团外戚、宦官长期争斗、吏治黑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在黄巾起义和各路豪强割据势力的打击下,终于被魏取而代之。秦汉文学就是从秦始皇统一到三国时期魏代汉,这一时期的文学。

一、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

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第一,汉代形成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因此,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事实上,汉代士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

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严助向武帝推荐他的同乡硃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汉书·硃买臣传》)硃买臣同时向汉武帝讲解《春秋》和楚辞,因此得到提拔。武帝还令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作注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汉书·淮南王传》)宣帝修武帝故事,“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汉赋和楚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新文体确立之后,也和楚辞一样成为士人贵族的诵读物,汉宣帝时还有过这样的事情:王褒等人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其中的奇文当有楚辞类作品。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王褒赋的风气。(事见《汉书·王褒传》)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诵读辞赋的兴趣依然很浓,就连贵族妇女也主动参与,出现了像王逸《楚辞章句》这样的专门著作。诵读辞赋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虽然诵读辞赋者并未都成为辞赋作家,但汉代许多人确实是从诵读辞赋开始而顺理成章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扬雄少而好学,“顾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他诵读屈原的《离骚》、司马相如的赋,并且加以摹拟,他本人也成了汉代重要的作家。王逸著《楚辞章句》行于世,他还创作诗赋等作品多篇。汉代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因此,汉代的文人也以辞赋家居多。

第二,以文才取士的用人制度

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西汉朝廷诏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东汉又增加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等科目,广泛搜罗人才。两汉选拔人才注重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并不是他们经通行修,而是在于他们的文才。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

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到了推动作用。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

第三、诸侯王养士的风气

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如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汉书·地理志》)投奔吴王刘濞门下的文士有枚乘、邹阳、严忌,他们都擅长辞赋。后来吴王谋反,枚乘、邹阳等人见刘濞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就离开吴地而投奔梁孝王。梁孝王待他们为上宾,司马相如也弃官前往梁国,宾主相得,过着文酒高会的生活。参加梁园唱和文人还有羊胜、路乔如、公孙诡、韩安国等。“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汉书·地理志》)流传下来的《淮南子》就是出自刘安的宾客之手。《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赋82篇,淮南王群臣赋44篇。显然,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辞赋创作的群体。汉初几位诸侯王以文才取士,聚集在他们周围的辞赋家则是以文会友,他们置酒高会,游赏唱和,汉初作家群体首先在几位诸侯王那里生成。

第四,帝王的爱好与提倡

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武帝还有诗赋传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出于本身的兴趣,大量招揽文士,许多人就是因为有文才而得以在朝廷任职。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扬雄等。有些人虽然不是靠文学创作才能而进入仕途,但是,他们成为朝廷命官之后,在天子的倡导下也加入了辞赋创作的行列。自武帝起,创作辞赋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由此形成了向天子进献辞赋的制度。东汉光武帝、明帝都不好辞赋,但是,兴起于西汉的进献辞赋之风依然在东汉延续,基本上保持了它的连贯性,许多文人就是因文才出众而倍受青睐。

东汉政权长期被外戚把持,那些身居显位的外戚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杜笃曾任车骑将军马防的从事中郎,战殁于射姑山;傅毅任军司马,马防以师友之礼待之。(《后汉书·文苑列传》)马融先后依附大将军邓骘、梁冀。(《后汉书·马融列传》)在那些显赫的外戚中,窦宪网罗的文人最多,“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复请毅为主记室,崔骃为主簿。及宪迁大将军,复以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宪府文章之盛,冠于当世。”(《后汉书·文苑列传》)当时几位著名作家都在窦宪府供职,成为历史上一件盛事。

汉代诸侯王、天子和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对广大士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使他们把文学创作当成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并借助上层贵族的权势而聚集起来。汉代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第五,乐府、东观等设立

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乐府是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司马相如等几十名作家曾经为乐府写过诗赋。后汉的洛阳东观也是文人荟萃之处,许多著名作家曾在那里供职。东观是文人向往的地方,“是时学者称东观以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后汉书·窦融列传》)东观任职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校雠经书,不过,既然众多作家汇集在一起,当然少不了诗文唱和之类的活动。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选送,一度多达千人。灵帝下诏,为在鸿都门就学的乐松、江览等32人图像立赞,用以激励学者。这种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是汉代作家群体生成期的一件大事。

第六,游宦风气

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西汉早期,文士的游宦活动主要是在诸侯王之间进行的。武帝朝至东汉初期,游宦之风稍衰。东汉中、后期,游宦又成为社会时尚。“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途者更相荐引。”(《后汉书·王符列传》)有些文人通过游宦进入仕途,相当一部分成为侍从文人、幕僚文人。而那些不能入仕的文人则是大量的,绝大多数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他们或滞留太学,或穷居野处,和侍从文人、幕僚文人鼎足而立,是汉代作家群体的重要成分。

二、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第一,以巨丽为美的审美风尚。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于自己的观照之下,加以艺术的再现。司马相如说过:“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西京杂记》卷二)司马迁称,他撰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一个是辞赋大家,一个是传记文学巨匠,他们处于文学创作的不同领域,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基本相同的主张,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在大赋中,凡是能够写入作品的东西,都要囊括包举,细大无遗,无远不届。在史传文学中,天文地理、中土域外、经济文化等面面俱到,远至黄帝,近至当世,从帝王将相到市井细民,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各类人物纷至沓来。就是篇幅有限的郊祀歌,也具有兼容并包的性质。汉代文学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第二,文人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汉王朝处于历史的上升期,其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太平盛世。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能够青史留名。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可以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甚

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正因为如此,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西汉盛世的作品自不必言,就是到了东汉王朝的衰落期,文人们念念不忘的依旧是建功立业,扬名后世。虽然从西汉末年开始,谨于去就的思潮有所抬头,甚至出现一批隐遁之士,并在文学中有所反映,但所占比重不大,不是主要潮流。“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后汉书·党锢列传》)汉代文人积极的入世精神,好高尚义、轻死重气的品格,在汉末再一次放出异彩,并产生了许多愤世嫉俗、锋芒毕露的作品。

第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古代士人的宦达是和君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精神时,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士人的命运还和所处的时代、形势密切相关,汉代文学对历史机遇和个人命运的关系作了形象的展示和精辟的论述,《史记》及许多抒情赋在表现历史发展必然性和个人命运偶然性两者的关系方面有较大的深度。对于古代士人来说,在仕途上成功的少,失败的多,成功者固然有成功的喜悦,失败者难免有落魄的感慨。在抒发人生的失意和抑郁之情时,汉代文学也显示出历史上升期的特点。这些作品虽然表达了创作主体的幽怨和不满,但罕有悲观失望的没落情调。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文人所感慨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西汉昌盛时期,失意文人感叹生不逢时,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都是以“遇”和“不遇”为主题。而从西汉后期开始,文人的慨叹更多地集中在命运方面,正如扬雄所说“遇不遇命也”(《汉书·扬雄传》),由西汉昌盛期的重视外在情势、机遇,转到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到了东汉的衰落期,文人们则由功名未立而嗟叹生命的短促,《古诗十九首》中的一些作品就属于这种类型。

第四,从批判到歌颂再到批判的创作态度。西汉朝廷是在秦朝灭亡之后,经历短暂的楚汉相争而建立起来的。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对历史进行高屋建瓴的反思,是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从贾谊的政论、司马相如的《哀二世赋》,到司马迁的《史记》,都贯穿着对历史的批判精神。从武帝开始,思想界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本朝理论体系的构筑,与此相应,文学也由对历史的批判转入对现实的关注,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大赋是这种使命的得力承担者。从东汉开始,文学界的批判潮流再度涌动。从王充、王符等人的政论,到郦炎、赵壹、蔡邕、祢衡等人的诗赋,批判精神日益强烈。批判的对象包括神学目的论、谶纬、宿命论、鬼神迷信、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汉代文学以历史的批判发轫,经由昌盛期的歌功颂德,最后又以现实的批判而告终,完成了一次循环。不过,和前期的历史批判相比,后期对现实的批判更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

和汉代文学所走过的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道路相一致,汉代文人的地位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汉初的枚乘、庄忌、邹阳等人游食诸侯间,为大国上宾,他们来去自由,具有独立的人格,兼有文人和纵横家的品性。从武帝开始,朝廷对文人以倡畜之,侍从文人很大程度上为迎合天子的口味而创作。

东汉时期被外戚招纳的幕僚文人,有时也要牺牲自己的人格为主人唱赞歌,他们和宫廷侍从文人一样,都是不自由的。这些依附于天子、外戚的作家,多数是文人兼学者的类型,王褒、扬雄、刘向父子、班彪父子都是如此。从西汉末年起,向慕人格独立的精神又在文人队伍中萌生,扬雄、班固、张衡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程度不同地摆脱侍从文人、幕僚文人的依附性,努力按照自己的理想从事创作。东汉后期的赵壹、祢衡等人,任性使气,耿介孤傲,从他们身上可以更多地看到党人的影子。从汉初出处从容、高视阔步于诸侯王之间的枚乘、邹阳等人,到汉末赵壹、祢衡等近乎狂士的文人,汉代文人在经历了一段屈从、依附之后,又向个性独立回归,并且达到更高的层次。

第五,由浪漫走向现实。汉代文学和先秦时期的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汉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西汉时期的文人一方面对现实世界予以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又幻想到神仙世界去遨游,以分享那里的欢乐,许多作品出现了人神同游、人神同乐的画面,人间生活因和神灵世界沟通而显得富有生气。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渐减弱,而理性精神日益增强。把司马相如、扬雄的辞赋和班固、张衡的同类作品相比,把《史记》和《汉书》相比,都可以看到浪漫和现实的差异。当然,东汉文学的浪漫气息远逊于西汉。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并没有使东汉文学走向虚幻,相反,它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作品的现实性得到进一步强化。在辞赋创作中,出现了像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现实性很强的作品。文人诗歌创作也罕见虚幻成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诗发展到顶峰。至于像王充《论衡》那类以“疾虚妄”为宗旨的政论,在东汉也问世了。

第六,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共同繁荣。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兴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互渗互动,在汉代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两汉时期存在采诗制度,通过采集民间歌谣用以充实乐府的乐章,有时也用来考察政治上的得失及民风民俗。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这种新的诗歌样式对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意的加以模仿,于是出现了文人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乐府诗中也有文人的作品。民间五言诗在文人五言诗的影响下,又日益走向成熟。除诗歌外,汉代史传文学也留下了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融汇的痕迹,《史记》、《吴越春秋》都把许多民间传说写入书中,增加了这两部作品的传奇色彩。

三、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两汉是经学昌明的时代,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学博士相继设立,经学大师层出不穷,宗经成为有汉一代的社会风气。汉代文学和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经学作用于文学,文学也影响经学,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

西汉时期,朝廷置博士官,立太学,郡国置五经率史。汉代经学教育为的是培养经师和各级官吏,并不期待就学人员成为作家,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却具备了从事文学创作的能力。自公孙弘倡导经学教育之后,“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汉书·儒林传》)。汉代多数作家都受过经学教育,他们成为沟通文学和经学的重要媒介,汉代文学和经学的互渗互动,主要是通过他们得以实现的。

第一,汉代文学以铺张扬厉著称。无论是辞赋、诗歌还是散文,也不管是出自文人之手还是乐府民歌,都普遍存在这种倾向,从而形成汉代文学的唯美之潮。汉代文学对现实的一切都怀着极大兴趣去描绘、去表现,而且漫无节制地铺陈扩展。进行罗列时不忌堆砌,不避重复,描写叙述过程中靡丽夸饰、多闳衍之辞,许多作品因此显得笨拙、呆板。

和汉代文学铺张扬厉风气相映成趣的是汉代经学的繁琐解读习尚,一经说至百余万言,解释经书上的五个字要用二三万字。更有甚者,秦近君解释《尚书·尧典》标题两字之义,竟至十万言。汉代文学和经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都是不厌其繁,多多益善,铺天盖地而来。这使得某些文学作品篇幅过长,如同辞典字书,令人不能卒读;经学也因其过于细碎繁琐、牵强附会而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

第二,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汉代文学作品经常出现神仙世界的画面,人和神灵可以自由往来,许多作品都流露出长生不死的幻想。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虚幻性。汉代经学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后来又一度兴起谶纬之学,“于是五经为外学,七纬为内学,遂成一代风气。”五经之义皆以谶决,用图谶来附会人事。汉代经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神化,是建立在天人感应基础上的虚妄之学。汉代经学和经学思维机制有相通之处,都以想象沟通天和人,架起现实生活和彼岸神灵世界的桥梁。刘勰称纬书“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文心雕龙·正纬》),这话有一定道理。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学也借鉴了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法。

第三,汉代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汉代文学重摹拟,缺少创造性,许多文人不但摹拟前代的作品,而且同时代的文人也相互模仿。这种摹拟有题材方面的,也有文体方面的,甚至具体的谋篇布局也多有雷同之处。流行于汉代的大赋、骚体赋、七体、九体、设辞等,都留下了前后蹈袭的痕迹。汉代文人在摹拟他人作品过程中也有创新,但在整体格局上的因循守旧是显而易见的。汉代经学重承袭,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都是强调传授先师之言。不依先师之言而断以己意,就会被视为轻侮道术,受到学界的谴责。汉代经学的传授方式造成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惰性,使人受到很大束缚。汉代文学的摹拟风气和经学注重师法家法的习气互为表里,本质是相同的。只有那些在经学上不守章句、不拘师法家法的博通之士,在文学创作上才真正有所建树;汉代有创造力的文人,确实也都突破了经学传授上陈陈相因的传统。

从总体上看,汉代文学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作为大汉天声的辞赋,从东汉中期起,大赋呈现衰微趋势,代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正统的史传文学作品也出现由繁到简的趋势。把《汉书》和《史记》相比,班固删去了司马迁许多精彩细致的叙述和描写,篇幅大为减少。从文学样式上看,短小精练的五言诗从附庸变为大国,最终取代了辞赋的文坛霸主地位。汉代经学的演变和文学类似,从东汉初期起,经学界悄然兴起删繁就简之风,为的是便于传授。有的是一删再删,解经文字大幅度精减,是对以往烦琐之风的有力矫正。

第四,汉代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汉代经学对汉代文学思潮也有很深的影响,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的籓篱,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许多作家兼有经师和文人的双重身份。《毛诗序》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毛诗序》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它强调诗歌的讽谏教化作用,将其功能归结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有很浓的“工具论”色彩。汉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以《毛诗序》的上述观点为尺度,对各种文学现象作出判断。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对汉赋的评价,都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各家的褒贬毁誉不同,但都是从经学的基点上立论,以经论屈骚,以经论汉赋,在这点上并无根本的差异。即使像王充那样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在评论各种文学现象的时候也经常以儒家经典为依据。

汉代文学思潮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侧面,这就是司马迁继承屈原的“发愤以抒情” 而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他把文学创作视为抒发抑郁之情的一种方式,是遭受压抑以后的情怀爆发。但是,在经学风气弥漫的汉代,司马迁的这种文学理论难以得到发展,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经学思想的超越和冲击。

四、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一)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两汉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都在这个阶段孕育产生,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

第一,赋体的兴盛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楚辞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意摹拟屈原的《离骚》、《九章》,有些则只是袭取楚辞体的形式。西汉刘向曾编集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人摹拟之作,署名《楚辞》。其中被收录作品的汉代作家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又附加了自己的《九思》。除此之外,扬雄、冯衍、蔡邕、赵壹等人也有楚辞体作品传世。汉代盛行解读楚辞的风气,许多文人对屈原一往情深,因此,许多楚辞类作品都依傍于屈原,和新体赋形成了大体明确的分工:新体赋主要用于正面的赞颂讽谕,而楚辞类作品重在咏物抒情,而且抒发的多是抑郁之情,格调和《离骚》相近。在发展过程中,楚辞类作品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为辞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贾谊的《吊屈原赋》即是其例。

第二,叙事散文有较大发展

两汉叙事散文在文体上有较大发展。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并且使之更加完善。《吴越春秋》则进一步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东汉时期大量出现的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推动下走向成熟的新文体。至于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汉代政论文承先秦诸子散文的余绪,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以主客问答形式构制的设辞类作品,在风格上和赋相近,后人往往把它归入赋类。

第三,汉诗的发展

先秦的主要诗歌样式是四言,这种体裁在汉代继续沿用,但已不再居于主导地位。汉代产生了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这种诗体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开始大量出现,班固、张衡、秦嘉、蔡邕等人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都有这类作品流传下来。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叙事诗有《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钜制,《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乐府诗也有许多五言名篇。西汉时期,七言句子大量出现在镜铭、识字课本等载体中,有的已是标准的七言诗句。汉代辞赋中往往参杂七言诗句或七言段落,有些已可视为首尾完整的七言诗。附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反映了早期七言诗的特点,后来曹丕的《燕歌行》采用的就是这种诗体。

(二)汉代文学的分期

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文体基本上沿袭战国文学的余绪,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生,出现了像《七发》那样为汉赋体制奠定基础的作品。汉初政论受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楚声诗歌广为传播,并且用于宫廷祭祀,成为庙堂之曲。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他们的辞赋和政论都有较高的成就。

第二时期: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史传文学也发展到高峰,不朽的传记文学名著《史记》由司马迁撰写完毕。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逐渐定于一尊。因此,政论散文也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在风格上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乐府的强化,使大量民歌被采集、记录下来,宫廷文人也竞相创作乐府诗。

第三时期: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相继涌现出扬雄、班固等著名的辞赋作家。班固的《汉书》在此期间问世,成为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传记文学作品。由于经学的日益深入人心,文坛的模拟风气日趋严重。王充的《论衡》却以其“疾虚妄”的批判精神,和当时陈陈相因的不良倾向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四时期:从安帝到灵帝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张衡集中体现了汉代文学的历史转变,从他开始,抒情短赋陆续出现,京都大赋也发展到顶点。赵壹、蔡邕、祢衡等人的辞赋更加贴近现实,批判精神很强。五言古诗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作家在诗文中对人的生命、命运及价值的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诗文的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即将到来。

【思考与练习】

1、汉代文学如何分期?

2、汉赋的历史发展脉络如何?

【阅读书目】

1、《赋史》,马积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先秦两汉文学史稿》(两汉卷),聂石樵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

教学目标:

1、秦散文成就

2、汉初的政论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西汉散文的特点

2、战国策士遗风对秦汉政论文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讲授秦代政论散文的文学成就。

一、《吕氏春秋》

(一)《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体例与目的

吕不韦,战国末卫国濮阳人,后为秦富商。在赵国遇秦质子子楚(异人),为其入秦活动,使子楚回秦为王,是为庄襄王。吕不韦为相,封文信侯。秦始皇即为,尊不韦为仲父,主政。后被罢官,流放四川,自杀。《史记》卷八十五有传。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前235)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关于《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据《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记,当战国之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以喜养宾客名闻天下。吕不韦时为秦相,觉得以秦国之强而自己不如四公子是一种羞耻,就大招门客厚待之,养士至三千人。当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等人著书名闻天下,吕不韦也让他的门客把各自的见识写下来,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

全书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1篇)。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这自然也就把各家不同学说巧妙地纳入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但是它与纯粹的儒道阴阳各家学说都有不同,在杂取各家为己所用的过程中,也对各家学说进行了发展和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正是《吕氏春秋》一书的重要创造;同时也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也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吕不韦在此书《序意》中也颇有信心地宣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可见,《吕氏春秋》的写作,是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二)《吕氏春秋》的文学成就

第一,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暢达

《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暢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如《重己》篇讲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从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而爱己之玉之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素恳切。《贵公》篇讲“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道理,先提出论点,再以荆人遗弓、桓公问管仲等具体事例说明,叙述生动明快。其他如《贵生》、《用众》、《顺民》、《正名》、《察传》、《似顺》等篇也各有特色。《大乐》篇讲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语言简洁流暢,有《老子》的文风,其中有些段落本身就是声中音律的押韵散文。

第二,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如《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法”四者不当的危害,然后就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说明道理。《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后面也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兒投江”三个寓言。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李斯

(一)《谏逐客书》

秦代唯一可以称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前208)。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人。从荀卿学,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因说秦王并六国,拜为客卿。秦始皇统一六国,李斯为丞相。定郡县制、统一六国文字,下令焚书。始皇死,从赵高谋,杀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后被赵高巫为谋反,腰斩于长安市。《史记》卷八十七有传。

李斯的主要作品是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的《谏逐客书》。

第一,写作背景。李斯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游说秦国献统一之计,拜为客卿。适值韩国苦于秦国征伐,乃使水工郑国说服秦国开凿水渠,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事被发觉,秦国的宗室大臣认为,那些外来人大抵都是各诸侯国派来游说和离间秦国的,建议秦王把一切来自外国的客人都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他写了这封信上书秦王。

第二,文章结构。的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这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谏逐客书》,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暢,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从文体上看,《谏逐客书》属于奏议文,李斯是秦奏议文的代表。除李斯之外,在奏议文章中,还有一篇不太受人注意的制作,这就是秦代名将,万里长城修造总指挥蒙恬(?—前210年)临死前向二世使者的剖白:

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下面列举周公旦“金滕藏书”的典故,以及夏代关龙逢、殷代王子比干的例子,来剖白自己忠于秦王朝的心迹,读来十分感人。虽然这个剖白和李斯的《狱中上书》一样没有送到秦二世手中,但是却赖史书留传下来,让今人面对千古赤胆忠臣怆然心动。当然,如果读者想起充满血泪的“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这首秦代长城谣,想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断肠故事,蒙恬这豪气冲天的愚忠,恐怕也要大打折扣。但从文字上看,此文应是秦代散文中的精品之一。史载:“恬尝书狱典文学”;传说,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可见,无论是史家还是民间,都是把蒙恬认作儒将的。这样,蒙恬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作出震憾人心的美文,便不足为奇了。

(二)、刻石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现存刻石共有7篇,它们分别是公元前219年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公元前218年的《之罘刻石》、《东观刻石》;公元前215年的《碣石刻石》和公元前210年的《会稽刻石》。这些刻石的作者,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秦文》,在刻石文下属名李斯。一般认为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

从总体上看,秦刻石文都写得气魄雄伟,文字典雅,以浑朴为体,然而,各篇铭文又各具特色。如《泰山刻石》的庄严精深、《琅邪刻石》的铺张扬厉、《之罘刻石》的剔透颖锐、《东观刻石》的春海朝阳、《碣石刻石》的太平盛景、《会稽刻石》的翔实浑朴、清峻犀利,都给人以美感享受。而这七篇刻石给人的整体感觉,则是气势宏大、典雅峻峭,非四海一家的大帝国不能为。

从语言上看,刻石文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句式,其中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峄山刻石等6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如《峄山刻石》: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庙,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溥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陁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此为东巡第一篇刻石文,首述秦王嬴政继承王位,继言以始皇为号,最后歌颂他统一天下的功绩,表达出群臣在抚今追昔中对他产生的敬仰。李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颂赞体作品雍容华贵的风格,而贯以法家辞气。秦刻石文堪称碑铭之祖,汉魏碑铭,莫不被其遗则。

第二课时

本节讲授汉代初年政论文的文学成就

一、贾谊

年轻的思想家贾谊(前200-前168),把汉代政论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贾谊为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十八岁才学闻名郡中,二十岁被汉文帝征为博士,后遭元老重臣排挤,悲郁而死。刘向辑贾谊文名为《新书》十卷。《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一)、专题政论文——《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极尽夸张和渲染,造成一种语言上的生动气势,恰似秦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来统一六国一样不可阻挡。接着笔锋陡转,运用对比的方法,写秦始皇自以为这个有“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可为子孙“万世之业”的帝国,竟然会在转眼之间,被陈涉这个“甕牖绳枢之子”,“ 材能不及中人”者,以摧枯拉朽之势轻而易举地灭亡,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总结出秦亡的教训:此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在天下百姓归顺于秦、向往和平安定生活之时,始皇和二世非但不能安抚百姓守威定功,反而变本加厉,继续推行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的国策,终于把人民逼反。接着得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结论,可为精辟之见。

下篇进一步指陈秦人在危难当头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原因,第一是子婴的不才;第二,更重要的是秦王的暴政导致君臣离德与士民不附,使子婴处于“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境地,只有束手就擒。从而说明: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于自身,“本末并失,故不能长”。

三篇文章,就这样环环相扣地把秦朝亡国的原因层层剖析下去,思维严谨,说理透辟,见解不凡。文章取名“过秦”,实则是借此来警告汉朝皇帝不要重蹈亡秦覆辙,故全文取一句野谚结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由此,我们不但能见到作为汉初思想家贾谊关注国家政治的热情和深刻的思想,还能见出他的才思、智慧和人格风彩。此文虽为说理,有浓厚的战国纵横家遗风,但是在遣词造句中又处处流露出诗人的气质,词语讲究,多用修饰,感情充沛,行文流暢,可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

(二)、疏牍文

贾谊另一类有特色的散文是疏牍文,其中的代表作是《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的主旨是建议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文章先讲积贮的重要,接着指出当今天下“背本而趋末”,“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的事实,并预言国无粮食蓄积的可怕后果,最终得出结论,国家应该把“积贮”看作“天下之大命”。文章层次清晰,语言简洁,论述透辟,态度诚恳朴实而又带有真挚的感情,很有汉代文章的特色。据说此文奏上之后感动了汉文帝,“始开藉田,躬耕以劝百姓” (见《汉书·食货志》)。

《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则是贾谊系统地阐述自己治国主张的一篇长文。他在文中驳斥了“天下已安已治”的观点,从多个方面指陈社会现时危机和潜在隐患,表现了他洞察社会矛盾的能力、见微知著的远见和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文章开篇就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一个人为了国家大事而投入如此深厚的感情,其文章的感人自不待言。而作为一个有着深刻见解的思想家,精辟的论述更使文章增添了说服力的力量。除此之外,贾谊《新书》中还有一些杂论文章,语言或朴实浅显,或生动形象,叙事说理均有特色。

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他的政论散文,全面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鲜明地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晁错(前200-前154)是比贾谊稍后的另一个较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论贵粟疏》与贾谊《论积贮疏》题材相同,但所论更深一层,以为积贮的前提是务农贵粟。文章与述古代圣王治国之法,联系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深刻剖析了农贫商富所形成的社会危机。虽然文风朴实无华,但以深刻的立论、严密的逻辑、恳切质实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历代为世人所推崇。

二、《淮南子》

淮南王刘安(约前179~前122),是汉高祖的孙子,其父刘长是汉文帝刘恒的弟弟。刘安于文帝十六年袭父封地为淮南王,曾作《离骚传》为研究评价屈原作品的开山。刘安“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流誉天下”,在封国中招致宾客数千,编成十几万字的《淮南鸿烈》。原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史称该书体例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或曰三十三篇),又有中篇八卷。现在存世的《淮南子》二十一篇,一般认为即该书的“内书”。

《淮南子》全书由《俶真训》、《道应训》、《修务训》等二十“ 训”组成,第二十一篇题《要略》,内有凡二十训的要旨,并说明作书的本意,应是全书的总序。书中毕集阴阳、道、儒、法、名家之说,而以道家思想为主,这是汉初占统治地位的黄老思想对作者、编者的影响所致。

《淮南子》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如《原道训》开篇即言:“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以下就扩展开来,上天下地,多方形容,极力描述“道”之所以为“道”;其间又广引禹、舜、共工、越王翳、蘧伯玉等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明这些人何以失道而亡,得道而昌。再如《览冥训》一篇,前后共引用了“师旷奏白雪之音”、“庶女叫天”、“武王伐纣”、“鲁阳挥戈止日”、“雍门子见孟尝君”、“黄帝治天下”、“女娲补天”、“羿请不死之药”等十几个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来说明览观幽冥变化的道理,文风新异瑰奇。

刘熙载说:“《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大量排比式的句子,与陆贾、贾谊等人的文章共开后世骈文之先河。如《要略》一篇,在这方面就极有特色。

三、董仲舒策对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大儒,一生著述甚丰。其影响最大者,则为《汉书》本传中所载《贤良对策》三篇。元光元年(前134)五月,汉武帝下诏求贤良文学言治国大要,董仲舒连上三篇对策,从政治上提出了革

除秦弊、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更化”主张,从思想上提出了推尊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和春秋大一统的理论。这三篇文章对中国后世的封建社会政治思想影响深远。

从文学方面看,《贤良对策》三篇也是优秀的政论散文。此为应答策对之作,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回答清楚汉武帝提出的重要政治问题,拿出符合帝王要求的治国方略,绝非易事。而董仲舒因为有多年治《春秋公羊传》的根基和长期的理论思考,所以能够举重若轻,从容应对,把自己的一系列治国主张用高度精练概括的文字表述出来。其论理宏博而又深刻,有包容天地古今的政治历史眼界;其行文明晰晓暢,理致细密,全无艰涩滞重之笔;其语言素朴无华,其风格则儒雅雍容。这使它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论文章。

四、刘向的叙录

刘向(前79-前8),西汉后期一个重要的经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散文家,一生有著作多种。《说苑》、《新序》等书,杂举前代群书轶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意。其中许多篇目富有小说的意味,如《齐桓公出游》(《新序·杂事四》)、《楚庄王欲伐陈》(《说苑·权谋篇》)等,篇幅虽小,但叙事生动,上承《韩非子》的《内、外储说》、《说林》之体,下开六朝《世说新语》类小说之先河。

政论散文中,《极谏用外戚封事》历数前代帝王任用外戚之弊,劝汉成帝不要让王氏擅权,显示出他对刘氏政权旁移的深深关切。《谏营昌陵疏》以历朝贤君尚俭兴邦、昏君奢侈亡国的生动史事,力劝汉成帝去奢节葬,意蕴深刻,态度诚恳,说理透辟,是一篇极富教益的好文章。

刘向在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编辑方面曾作出过突出贡献。每校毕一书,他都编目记录,还为许多书写了书录,这其中有些就是很好的文学散文。如《战国策书录》,不但详细介绍了该书的编校过程、书名的由来,而且还描述了春秋战国之际的政治变化,纵横策士游说诸侯局面的形成,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叙事中杂有议论说理,见解深刻,语言简洁,文笔生动。虽不及贾谊的《过秦论》雄峻,然从容浑厚,贯以劲气,似无意为文而自能尽意。

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继先秦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期,除上文所述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作家作品,如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东方朔的《答客难》、桓宽的《盐铁论》、扬雄的《解嘲》、《解难》等等。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就收有西汉334人的文章,这其中尚不包括那些行世的文集。

五、西汉散文的特点

首先,西汉散文是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先秦诸子的文章相比又有明显的不

同。由于先秦诸子处在国家分裂和历史转折时期,为建构新的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就成为先秦诸子散文的一大特点;而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思想形态就成为他们所关心的新问题,这使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却显得严谨质实。

其次,西汉散文带有浓厚的先秦遗风。再从西汉社会发展状况看,由于上承短命的秦王朝,再加上统治者崇尚无为之治,所以汉朝初年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尚有先秦余绪,他们的散文代表了西汉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在后世也有深远影响。随着帝国政权的稳固和定儒家思想于一尊,武帝以后的政论散文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

最后,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书信体散文富有感染力。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枚乘的《谏吴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或痛陈事理,或自抒怨愤,或嬉笑怒骂,叙事抒情均富有感染力,成为汉代散文史上一枝旁逸斜出的奇葩。

【思考与练习】

1、谈谈贾谊散文的艺术成就。

2、汉代政论文与《战国策》的关系?

【阅读书目】

1、《吕氏春秋》,巴蜀书社1989年版;

2、《淮南子》,巴蜀书社1989年版

第三讲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教学目标:

1、枚乘《七发》文学成就

2、司马相如及其大赋创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汉赋的产生、嬗变与分期

2、汉赋的发展、思想倾向及其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1汉大赋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作家和作品? 体制宏大;采用问答形式;铺陈文采;歌颂为主。 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2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婚姻爱情;战争徭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3南朝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委婉细腻;以情为核心展开动态描写;多用顶真手法和双关语。 4《诗品》评曹植诗歌的特点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阐释。 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5《史记》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 《史记》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刻画人物,成为传记文学的开端;是对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扬;对后代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重要影响。 6曹操《短歌行》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短歌行》的特点:情调低昂回旋;化用《诗经》成句;多用比喻。 7“大小谢”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差异? 大谢对山水景物作客观的描摹,小谢通过山水景物抒发感情,情景交融;小谢在语言上避免了大谢的晦涩、平板之弊,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8陶渊明诗歌有哪些风格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平易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情景事理的浑融。另外,陶诗还有金刚怒目式的风格。 9、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七件事启发太子,大肆铺陈、讲究文采,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七林”。 10、《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白;环境渲染。 11、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升初必备文学常识及复习资料

小升初语文必备文学常识积累——中国历史篇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春秋战国时期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是《》 2、"四书五经",“四书”指《》《》《》《》, “五经”指《》《》《》《》《》 3、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他的代表作《》为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4、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这些神话故事中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反映社会斗争的有()。 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字(),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家 春秋战国时期 1.答案:《诗经》、《论语》 2.答案:“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3.答案:屈原《离骚》 4.答案:解释自然现象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地,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有: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反映社会斗争的有:黄帝战蚩尤。 5、答案:儒家丘仲尼 秦汉时期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西汉着名史学家()撰写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并称“史学双壁” 2、汉赋四大家:()、扬雄、()、张衡 3、我国第一部断代体通史是《》,作者是东汉的() 4、西汉文章两司马指的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 1、我国第一位女诗人是()。 2、乐府双壁指的是《》、《》加上《》为乐府三绝 3、建安“三曹”指的是( )、( )、( ),“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由()的《》诗得来的。其实建安曹家人才辈出,你还记得那个称象的男孩吗?他叫什么名字? 4、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你能写出一个他的作品的名字么? 秦汉时期 1.答案:司马迁《史记》鲁迅《资治通鉴》 2.答案:司马相如、班固 3.答案:《汉书》班固 4.答案:.司马迁、司马相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 1.答案:.蔡琰(文姬) 2.答案:《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或(《木兰诗》)、《秦妇吟》 3.答案:1.曹操、曹丕、曹植、曹植《七步诗》曹冲 4.答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 唐宋时期 由于隋代十分短暂,文学的发展也不够典型,所以我们直接进入唐宋时期 1、初唐四杰指()、()、()、() 2、“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和()。他们分别被尊称为()和()。 3、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分别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以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 4、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你知道“小李杜”指哪两位么? 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三瘦词人”的是宋代的()。 6、唐代诗人雅号:例如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王维——()刘禹锡——()李贺——()白居易——()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一.填空 1、西汉作家群体的再度生成大约在和时期。 2、汉赋和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汉宣帝时,等人用诵读奇文等方法为太子治病。东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武帝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 一书。 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者选自。 7、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因此他们的作品贯穿着一 种、的精神,保持着的格调。 8、汉代文学从对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最后以对的批判而告终。 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到、再到的演变过程。 10、汉代文学与先秦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色彩。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班昭的《》、的《述行赋》、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11、西汉的学校教育是时期经倡导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的藩篱,《》中主张诗歌 “,”等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12、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和之间。骚体赋的代表作有贾谊的《》,枚乘的《》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的《归田赋》则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3、司马迁的《史记》开辟了文学的新纪元,《》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马第伯的《》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游记。 14,汉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为期、期、 期和期四个阶段。 二.简答 1、试析秦代文学创作的情况及其原因。 2、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3、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 4、简述汉赋的源流、分工和合流。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文学可分为五大块 1、建安、正始文学(动乱中文学的自觉) 2、两晋文学(名士风流在文学上的反映) 3、南北朝文学(艳丽新变在文学上的追求) 4、南北朝乐府(吴楚风情与北方民族风习) 5、志怪志人小说(搜奇记异与逸闻轶事) 第一块:建安、正始文学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个问题 1、建安风骨的内涵和时代背景 2、三曹、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 3、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的基本特征和时代背景 4、阮籍、嵇康的主要作品与特色 一、建安风骨的内涵和时代背景 1、建安风骨的内涵:建安风骨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风骨本指人 的精神面貌、风采、骨相,这里用于文学。《文心雕龙·风骨》云:“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虽然后人的理解有所不同,(见文学史第42页、49页22个注)但都是指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使其文学具有悲凉慷慨的情调、爽朗刚健的风格。 2、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但在这时代与个人的交汇 点上,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政治的较为开放,写作比较自由,有时产生直抒胸臆,无所顾忌的作品。 二、三曹、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 1、三曹的主要作品与特色: A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的诗从内容到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有的反映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如《蒿里行》。有的写其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度关山》、《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先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他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其文章多为章表诏令,不拘旧格。如《让县自明本志令》。 B曹丕的诗主要分宴游诗、抒情言志之作、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三类。 最后一类体现了他的水平,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为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在七言诗发展史上有影响。他的诗有文士气,一、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二、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纤丽的情思。在艺术形式上三、四、五、六、七、杂言诸体具备。 C曹植的创作以建安25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任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有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也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美女篇》、《七哀诗》。 也有述志诗和游仙诗。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具有《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点,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文、赋的成就也很高。章表书记极富情感。如《求自试表》。《洛神赋》不仅描写刻画前所未有,而且是体物写志的佳作。 2、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 A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其中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他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是抒情小赋的名作。刘桢的诗纯以气势取胜,赠答诗以《赠从弟》,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本课的知识点较多,而且都比较重要,学生不容易记忆和掌握。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因此本课讲授过程中,充分运用图片、剧照、绘画资料及运用列表归纳法把知识点归纳总结,利于学生掌握。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及图片、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贾思勰与《齐民要术》。(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祖冲之与圆周率、《大明历》。(重点) 目标4: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记住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士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小组合作探讨出魏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4日是国际圆周率日。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通常用π表示。你知道为什么把3月14日作为圆周率日吗?又是谁最早把π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的吗?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科学家祖冲之、书法、绘画与雕塑。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观看视频: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并阅读课本“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贾思勰生活的时代、作品名称? 问题2.《齐民要术》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地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总结。 师展示:贾思勰人物档案。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中国文学常识问答100题(答案) 1. 《诗经》 2. 《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 3. 《离骚》,作者屈原 4.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5. 楚辞 6. 主要有三部:《左传》、《国语》、《战国策》 7. 《左传》8. 《论语》 9. 国别体10. 《谏逐客书》11. 门客12. 共叔段 13. 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1 4. 《史记》,作者司马迁15. 《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 16. 《乐府诗集》,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17 汉末文人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18. 多写五言诗,抒发了忧国治世的愿望,作品具有“慷慨悲凉”之气,被誉为“建安风骨”。 19. 陶渊明20. 王维21 七言诗22. “永明体” 讲究声律和对仗,是沈约、谢朓等人创造的。 23. 笔记体小说,作者是刘义庆24. 《世说新语》 25.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萧统的《文选》 2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7. 边塞诗28. 七言律诗29. 李贺 30. 白居易,有2888首诗杜甫,有1465首诗李白,有1045首诗 31.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32.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3. 孟浩然、王维34. 高适、岑参、王昌龄 35. 李白是“诗仙”,诗风飘逸;杜甫是“诗圣”,诗风沉郁。 36. 元稹,白居易37. 李商隐、杜牧 38. 针对唐初创作中的形式主义,中唐时的韩愈、柳宗元积极倡导“尊崇儒学”、“文以载道”,提倡恢复秦汉文章传统,强调语言“文从字顺”和作家的修养,力求改变文体、文风,这就是“古文运动”。 39. 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是由民间的“曲子词”发展而来的。 40. 《花间集》 41.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 42. 43. 柳永44. 晏殊,晏几道45. 苏轼46. 李清照47. 辛弃疾48. 稼轩体49. 元杂剧 ;套数是由同一宫调若干支曲调连缀而成,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南吕” 是宫调名,“一枝花”是第一支曲牌名,“不伏老”是标题。 52.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53. 愿天下有情终成眷属。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资料讲解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 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 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后者是李斯为谏阻秦王拟驱逐六国来客而作。文章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气势;而在文辞的修饰整齐、音节的和谐流畅等方面,又是汉代政论文和辞赋的先声。 秦王朝覆灭后,又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重新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建立了汉王朝,史称西汉。 汉承秦制,是指汉王朝从本质上承继了秦王朝以郡县制为典型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一统国家政体,以及制定了与此相应的诸如律令、军法、历法、礼仪等一整套制度,而并非是说也继承了秦王朝极为酷虐的政治统治。 汉代逐渐繁荣起来的文学,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产生于战国后期的赋。因为赋才是两汉四百年间,从总体创作实况来看发展得最昌盛,最富于艺术的审美价值,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最先表现出堪称为自觉创作意识的文学品种。早在西汉初期,这种文学体裁就已经开始风靡,不仅有此时最杰出的文学家贾谊的传世名作《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而且甚至先后在吴楚地区的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的府中,集中枚乘、庄忌、枚皋、司马相如等一大批艺术风格各异的名家,形成了影响很大的创作中心。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 2.通过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到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等。 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与思想成就: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重点难点: 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书法、绘画与雕塑。 难点:1.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的方法。 2.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教学准备: 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等人物的生平资料;圆周率资料;摹本王羲之字帖;《兰亭集序》摹本图片及相关历史资料;《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图片。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佛教自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后,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出示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图),这些石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雕凿出来的。你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石窟吗?它们分别是哪个朝代开始修凿的?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板书) 感知理解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生平 贾思勰,南北朝北魏人。出生于公元5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他的足迹遍及今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各地。他考察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后来又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的实践。大约在553~554年,写成《齐民要术》这部农书。 2、《齐民要术》 (1)提问: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 (2)提问:大家猜一猜,“齐民”的含义是什么? 齐民”指一般老百姓。《齐民要术》书名的含义是“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3)提问:《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讲解:《齐民要术》全书正文10卷,92篇。另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约12万字。其内容包括耕作、作物栽培、选种育种、嫁接、杂交、土壤肥料、植保、果树、蔬菜、动物饲养、酿造、果品加工、资源植物利用、日用品生产等。它几乎对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科学体系。 3、《齐民要术》意义 《齐民要术》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齐民要术》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农学之外,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祖冲之的圆周率是杰出的代表。 二、科学家祖冲之 1.祖冲之生平。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论述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述题 1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开;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2试论曹植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 曹植诗歌的风格,《诗品》评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前期创作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壮,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这种风格的形成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 3前人评价司马迁有“爱奇”倾向,请结合《史记》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司马迁的“爱奇”,既有神奇鬼怪之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对特异性人物的推崇与偏爱。建功立业、隐忍就功名、悲剧人物、游侠刺客等。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寄托自己的理想,体现褒贬倾向。使《史记》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史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事》论“得地形”。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第三章汉代辞赋 名词解释: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

秦汉时期文学常识

Day3秦汉时期 1.《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 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12)、世家(30)、列传(70)、书(8)、表(10)五部分。是“二十五史” 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 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3.“汉赋四大家”是:扬雄《甘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 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民间 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5.“三纲五常”: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所谓 “三纲五常”,就是”纲常“,它是我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三纲:“父为子纲”(父母是子女的纲领,领路人)、“君为臣纲” (君为主,臣为从;臣不能违背君主);夫为妻纲(夫为主,妻为从) ?五常:仁、义、礼、智、信

Day3秦汉文常练习 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府双壁”和“乐府三绝”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纲五常”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汉文学

1、班固所作的历史著作是【】 A.《史记》 B.《汉书》 C.《吴越春秋》 D.《越绝书》 2、《昌言》的作者是【】 A.恒谭 B.王充 C.仲长统 D.崔寔 3、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不包括【】 A.“互现法”的使用 B.对比衬托方法 C.重视心理描写 D.非个性语言描写 4、张衡所作《二京赋》的谋篇立意大抵模仿的作品是【】 A.《两都赋》 B.《述行赋》 C.《幽通赋》 D.《幽通不遇赋》 5、杨恽的主要散文作品有【】 A.《新序》 B.《春秋繁露》 C.《盐铁论》 D.《报孙会宗书》 6.《赠四王冠诗》的作者是【】 A.班固 B.应亨 C.张衡 D.秦嘉 7、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 A.《两都赋》 B.《二京赋》 C.《归田赋》 D.《鹦鹉赋》 8、在汉代被称为“群儒首”的人是【】 A.贾谊 B.司马迁 C.董仲舒 D.刘向 9、《李夫人赋》的作者是【】 A.董仲舒 B.汉武帝 C.刘歆 D.班婕妤 10、《春秋繁露》的作者是【】 A.刘向 B.董仲舒 C.桓宽 D.杨恽 11、开创大赋的是【】 A.司马相如 B.枚乘 C.贾谊 D.班固 12、《士不遇赋》的作者是【】 A.董仲舒 B.汉武帝 C.刘歆 D.班婕妤 13、桓宽散文的代表作是【】 A.《盐铁论》 B.《过秦论》 C.《昌言》 D.《新序》和《说苑》 14.《新论》的作者【】 A.桓谭 B.王充 C.仲长统 D.崔颢

15、下列作品属于枚乘所作的是【】 A.《至言》 B.《上书谏吴王》 C.《论积贮疏》 D.《论贵粟疏》 16、司马迁在《史记》中成功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不包括【】 A.“互现法”的使用 B.对比衬托方法 C.重视心理描写 D.非个性语言描写 17、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A.《归田赋》 B.《鹦鹉赋》 C.《二京赋》 D.《刺世疾邪赋》 18、王充的散文作品是【】 A. 《新论》 B. 《论衡》 C.《昌言》 D. 《政论》 19、《遂初赋》的作者是【】 A. 董仲舒 B.汉武帝 C.刘歆 D.班婕妤 20、目前学术界认定为蔡琰所做的诗是【】 A.五言《悲愤诗》 B.七言《悲愤诗》 C.《胡茄十八拍》 D.《饮马长城窟行》 21、《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A.道家著作 B.法家著作 C.儒家著作 D.杂家著作 22、《史记》中的表有平【】 A.8篇 B.10篇 C.30篇 D.70篇 23、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的赋体类型属于【】 A.骚体赋 B.散体大赋 C.抒情小赋 D.骈赋 24、汉乐府民歌中倾诉生活困顿的诗篇是【】 A.《东门行》 B.《十五从军征》 C.《上邪》 D.《相逢行》 25、《上书谏吴王》的作者【】 A.贾山 B.贾谊 C.晁错 D.枚乘 26、“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 A.《子虚赋》 B.《赋篇》 C.《上林赋》 D.《两都赋》 27、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的赋体类型属于【】 A.骚体赋 B.散体大赋 C.抒情小赋 D.骈赋 28.汉乐府民歌中讥刺达官显贵德尔诗篇是【】 A.《东门行》 B.《十五从军征》 C.《上邪》 D.《相逢行》 29、蔡邕创作的骚体赋是【】

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代文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 永明体: “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玄言诗: 魏晋玄学风盛,玄学对文学之影响,产生了玄言诗。诗人以玄言入诗,诗述玄理。西晋以玄言入诗者不多,玄言诗的代表人物为东晋时期的孙绰、许询。《诗品序》评曰:“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但是玄言诗对后来山水诗的出现也有积极的意义,如孙绰的《秋日诗》,借山水抒情,写自己逍遥林野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少玄味。 乐府诗: 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代表作干宝《搜神记》等,对后代具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说狐谈怪的小说流派。 建安风骨: 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太康诗风: 1太康是西晋司马炎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2对于太康文学的评价,一般都主要持批评态度;3太康诗风的共同特征:“繁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细致雕琢,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缺乏现实内容。 “魏晋风度”: 乃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正始文学: 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年间的文学。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之中,又加上玄风正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内容,也没用了建安文学慷慨分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的消极反抗思想,三位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之风曲折含浑。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在基本精神上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问题详解)

汉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 班级::学号: 一、填空题: 1.在中国文学史上,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2.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斯。 3.统一后出自斯之手的山等地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文体。 4.《吕氏春秋》是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5.斯的散文代表作是《谏逐客书》。 6.刻石现存七篇,它们分别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瑯邪臺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石刻。 7.西汉武帝时设置了一个职能包括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组织文人创作歌词的机关,它叫乐府。 8.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在设立的皇家学校叫鸿都门学,专门学习辞赋书画。9.《毛诗序》主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情感的表现。10.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把文学创作视为抒发抑鬱之情的一种方式,是遭受压抑以后的情怀爆发。 11.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12.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13.代表西汉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的作家是司马相如。 14.西汉后期散体大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 15.班固的《两都赋》、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16.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7.《答客难》的作者是朔。 18.汉代产生的新的诗歌样式是五言诗。 19.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 20、《过论》的作者是贾谊。 21.《新语》的作者是陆贾。 22.《新书》的作者是贾谊。 23.贾谊的政论体散文名作有:《过论》《治安策》《论积贮疏》。 24.晁错的代表作是《贤良文学对策》。 25.《子》一书是汉代皇室贵族安招致门客编成。 26.《贤良对策》的作者是西汉大儒董仲舒。 27.《列女传》、《新序》、《说苑》等著作的作者是向。

秦汉文学

汉赋 一、辞与赋的联系与区别 (一)楚辞与汉赋乃两种不同的文体。(区别) 1、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域内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方言声韵)、名物(楚地的风土物产)而创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 2、赋体一般是用主客问答体敷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楚辞体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也往往含有某些叙事成分,但它却是以抒了个人感情为主的作品,是真正的诗歌。 3、刘熙载《艺概》论述“楚辞汉赋之别”:“楚辞按之而逾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所谓“按之而逾深”和“尚神理”指的是楚辞中所含有的情和所具有的诗歌韵味说的;所谓“恢之而弥广”和“尚事实”是指汉赋以铺陈为能事,以叙述事实为主说的。因此,汉赋实际上是更接近于叙事散文的特点。 (二)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联系) 汉人将辞、赋归为一类,在文体分类上确有不精确的地方,但这也正好说明了辞与赋的联系。 1、辞、赋相对于“诗三百篇”和汉乐府诗来说,同属于“不歌而颂”的不入乐的作品。 2、汉赋的产生和发展,曾受楚辞的直接影响,所谓“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屈原的诗歌作品,特别是《离骚》,结构宏伟、文采华美,其间又设为问答,引譬连类,就语言描写而言,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赋体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三、汉赋发展的各个阶段 (一)骚体赋及“九体” ?汉初骚体赋为主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九体:贾谊《吊屈原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如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作品,它们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淮南小山《招隐士》 ?司马相如《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 (二)枚乘与“七体” ?枚乘:梁园文学群体杰出代表《七发》 ?七体:枚乘《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李善《文选》注以为“《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自《七发》问世后,后世仿作并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如张衡的《七辩》、马融《七厉》等。萧统《文选》、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于赋体之外,别立“七体”。 (三)司马相如与天子游猎赋 ?司马相如家徒四壁当垆沽酒 ?《子虚赋》《上林赋》 标志着汉赋主题转变,由讽谏转为润色鸿业。 ?《西京杂记》载:“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而睡,涣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 (四)扬雄四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教学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教学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生:是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

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课的内容主要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内容设计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第二部分为“科学家祖冲之”,第三部分为“书法、绘画与雕塑”。首先看第一部分。 (板书)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展示:《齐民要术》书影 介绍:“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故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思考课本90页材料研读,并思考问题: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学生回答:强调了贾思勰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思考: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 学生回答: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讲解:贾思勰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齐民要术》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因此,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要学以致用,才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农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还有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板书)二、科学家祖冲之 教师讲解: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讲解:什么是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圆周率是否精确,关系到天文、历法、建筑、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圆周率计算的精密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世界各国都在探求更精密更准确的圆周率。 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三国时代的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到了汉代,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主要是汉赋,散文和乐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二、军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