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什么是原子半径

什么是原子半径

什么是原子半径
什么是原子半径

什么是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与电子层数核电何数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原子半径

通常是指以实验方法测定的相邻两种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从理论上说,核外电子无严格固定的运动轨道,所以原子的大小无严格的边界,无法精确测定一个单独原子的半径,因此目前所使用的原子半径数据只有相对的、近似的意义。根据测定的方法不同,有3种原子半径

(1)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时,两核间距离的一半。实际上核间距离即是共价键的键长。

(2)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金属原子间距离的一半。

(3)范式半径:靠范德华力相互吸引的相邻不同分子中的两个相同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原子半径大小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

电子层数核内质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就越大

核内质子多那么原子核质量就大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就强原子半径反而越小

比较统一周期的原子半径大小就看核内质子朱

比较用一族元素就看电子层数

如果两种元素的周期和族都不同那么主要考虑电子层数

与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没有关系

金刚石,晶体硅,碳化硅熔点的高低

都是原子晶体,所以熔沸点高低看键长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

金刚石是C-C键,晶体硅是Si-Si键,碳化硅是C-Si键

因为C的原子半径小于Si

所以C-C键键长最短,Si-Si键键长最长,C-Si键键长介于两者之间

那么结论就不难得到了:熔沸点高低: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化学问题:二氧化硅晶体的化学式中氧和硅的原子个数比是如何得出的?请写出过程。在二氧化硅晶体中,每个硅原子连接有4个氧原子,而每个氧原子连接2个硅原子,则硅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1/4:1/2,即1:2

为什么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仅表示硅、氧原子个数之比

因为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没有具体小分子,所以只能表示出二氧化硅中硅、氧原子个数之比。

单质硅有多少化学键

4个共价键,呈正四面体形状

请问单晶硅与硅单质一样吗?

熔融的单质硅在凝固时硅原子以金刚石晶格排列成许多晶核,如果这些晶核长成晶面取向相同的晶粒,则这些晶粒平行结合起来便结晶成单晶硅。单晶硅具有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较弱的导电性,其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有显著的半导电性。超纯的单晶硅是本征半导体。在超纯单晶硅中掺入微量的ⅢA族元素,如硼可提高其导电的程度,而形成p型硅半导体;如掺入微量的ⅤA族元素,如磷或砷也可提高导电程度,形成n型硅半导体。单晶硅的制法通常是先制得多晶硅或无定形硅,然后用直拉法或悬浮区熔法从熔体中生长出棒状单晶硅。

si原子有几个 si-si键?

问题一:(为什么是4个si-si键)

问题二:在这里为什么是2个si-si键?

1 mol Si晶体含有NA个Si原子,Si晶体是金属石结构,即每个Si原子分

别与4个Si原子形成4个Si-Si键,每条Si-Si键为两个Si原子共用,因此

共有的Si-Si键数是4NA/2 = 2NA个.

1 mol SiO2中,共有NA个Si原子,SiO2是原子晶体,基本结构单元是

SiO4四面体,它通过共用角顶氧原子连接而成,每个基本结构单元SiO4

中含有4个Si-O键,因此共有的Si-O键是4NA个.

问题二:在这里为什么是2个si-si键?

1个Si原子通过4个共价键连着4个Si原子,看起来好像1molSi晶体中应该有4molSi-Si键,但是每个键是2个硅原子共有的,所以1"人"只有1半,因此每个Si原子实际拥有2个键,1molSi 晶体有2molSi-Si键

工业上高硅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SiCl4+2H2=Si+4HCl 该反应热=?(Si-Cl=360k焦H -H=436k焦Si-Si=176k焦H-Cl=431k焦

SiCl4+2H2=Si+4HCl

键数:Si-Cl:4 H-H:2 Si-Si:2 H-Cl:4

△H=360KJ*4+436LJ*2-176*2-431*4=236KJ

硫单质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物是什么?这个反应有什么用途?

钙沸石Ca(Al2Si3O10).3H2O将其写成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下面

Al2O3.CaO.3SiO2.3H2O

冷:6NaOH+2S===2Na2S+Na2SO3+3H2O

热:6NaOH+2S===△2Na2S+Na2SO3+3H2O

其中当硫较多时:Na2S+S=△Na2s2

Na2S+2S=△Na2S3(更多)

Na2S+3S=△Na2S4(更更多)

Na2S+4S=△Na2S5(过量)

而:Na2SO3+S=△Na2S2O3(硫代硫酸钠)

其溶液会因为Na2Sx,x不断增大溶液由黄变成橙红。

得到的产物,可以用来制高能电池的电解液,制显影粉和合成某些有机材料等等。(直接点说就是为了制Na2SO3、Na2S和Na2Sx)

因为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需要按中心原的金属性来排

而金属性Ca>Al>Si>H

所以应写成CaO·Al2O3·3SiO2·3H2O

硫和浓氢氧化钠怎么反应?

硫和浓氢氧化钠怎么反应?那硫和浓硝酸呢?硫会和浓硫酸反应吗?

冷:6NaOH+2S===2Na2S+Na2SO3+3H2O

热:6NaOH+2S===△2Na2S+Na2SO3+3H2O

其中当硫较多时:Na2S+S=△Na2s2

Na2S+2S=△Na2S3(更多)

Na2S+3S=△Na2S4(更更多)

Na2S+4S=△Na2S5(过量)

而:Na2SO3+S=△Na2S2O3(硫代硫酸钠)

其溶液会因为Na2Sx,x不断增大溶液由黄变成橙红。

S+6HNO3(浓)====H2SO4+6NO2↑+H2O

S+2H2SO4(浓)====3SO2↑+2H2O(须加热,若不加热则反应相当缓慢)

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和5A%的硫酸溶液按等体积混合均匀后,混合溶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几?

>3A%。

若是等质量混合,质量分数为(A+5A)%/2=3A%.

等体积混合时,两溶液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混合浓度与平均值稍有差异,若浓溶液质量大,则大于平均值,若稀溶液质量大,小于平均值。

对于硫酸溶液,其密度与浓度成正比,所以本题中的答案是>3A%。

若是氨水或酒精溶液,因溶液密度与浓度成反比,则答案就是<3A%。

溶质质量分数为3a%和a%的两种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设每种体积为V,第一种密度为p1,第二种密度为p2

(显然p1>p2)

则溶质总质量=3a%p1V+a%p2V=a%V(3p1+p2)

溶液总质量=V(p1+p2)

溶质质量分数

=a%(3p1+p2)/(p1+p2)

=a%[2+(p1-p2)/(p1+p2)]

>2a%

至于具体质量分数是无法求出的

回答补充:(3p1+p2)/(p1+p2)=[2(p1+p2)+p1-p2]/(p1+p2)=2+(p1-p2)/(p1+p2)

质量分数不同的两种硫酸溶液等质量混合时,其质量分数为a%,而等体积混合时为b%;质量分数不同的两种硫酸溶液等质量混合时,其质量分数为a%,而等体积混合时为b%;质量分数不同的两种乙醇溶液等质量混合时,其质量分数也为a%,而等体积混合时则为c%,的大小关系()A.a>b>c B.b>a>c C.c>a>b D.无法比较

选B.

硫酸的密度大于水,所以硫酸溶液的浓度越高,密度越大。设浓度大的硫酸浓度是m%,小浓度的是n%,当两种硫酸溶液质量相等时,a%=(m%+n%)/2.

当等体积混合时,浓度大的质量大,浓度小的质量小,b%>a%.

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其浓度越高,密度越小。等体积混合时,浓度大的质量小,浓度小的质量大,所以c%<a%。

所以b>a>c

电子式书写规则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和“×”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这种式子叫做电子式。

1. 原子的电子式

由于中性原子既没有得电子,也没有失电子,所以书写电子式时应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全部排列在元素符号周围。排列方式为在元素符号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每个方向不能超过2个电子。

2. 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

金属原子在形成阳离子时,最外层电子已经失去,但电子式仅画出最外层电子,所以在画阳离子的电子式时,就不再画出原最外层电子,但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所以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式即为离子符号。如钠离子的电子式为Na+;镁离子的电子式为Mg2+,其他复杂离子,如铵根离子就比较复杂,因为原子团内部存在共价键也得画出来!

3. 非金属阴离子的电子式

一般非金属原子在形成阴离子时,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这些电子都应画出,并将符号用“〔〕”括上,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电荷的表示方法同于离子符号。

4. 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

共价化合物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而成的。书写时将共用电子对画在两原子之间,每个原子的未成对电子和孤对电子也应画出。因不同元素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则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而偏离吸引电子能力弱的原子。

5.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先根据离子电子式的书写方法,分别画出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然后让阴、阳离子间隔排列,注意相同离子不能合并

6. 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①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形成用“→”表示,形成之前为原子的电子式并用弯箭头表示电子得失,形成之后为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②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的形成过程

表示方法基本同离子化合物相同,不同的是因没有电子得失,所以不要再画弯箭头,并且“→”之后为共价化合物或非金属单质的电子式。

燃烧热的数值前要加正负号吗

当描述反应热中的某些具体类别时,由于反应的吸热或者放热是确定的,比如中和热、燃烧热均属于放热,所以不需要带“-”符号。

而“反应热”“焓变”“△H”须带“+”“-”符号,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符号均具有数学意义,参与大小比较。

小结:当问到“反应热”“焓变”“△H”是多少时,必须答为“△H = +(或-)xxx kJ/mol

若问某反应的“中和热”、“燃烧热”等是多少时,答为“xxx kJ/mol”即可;

而问的是某个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是多少时,则应答成“xxx kJ”。

(其中xxx代表具体热量数值,应该特别注意“+”,“-”号和单位的区分应用)。

比较反应热加正负号么?

因为中和热和燃烧热都是负的。所以比较是一般不加负号。直接比较,而焓变,反应热要加正负号。如题目问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或热值,不加正负直接比较。而,如果反应热。则加正负号比较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 RP )

概念: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的两侧,故亦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形成机理:静息电位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离子的跨膜扩散,和钠- 钾泵的特点也有关系。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阻止K+进一步外流,当促使K+外流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相等时,K+外流停止。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测定静息电位的方法:插入膜内的是尖端直径<1μm的玻璃管微电极,管内充以KCl溶液,膜外为参考电极,两电极连接到电位仪测定极间电位差。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比膜外电位低,即膜内带负电而膜外带正电。这种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静息电位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但各种细胞的数值不同。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即膜内比膜外电位低70mV),骨骼肌细胞为-90mV,人的红细胞为-10mV。

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运动有关。正常时细胞内的K+浓度和有机负离子A-浓度比膜外高,而细胞外的Na+浓度和Cl-浓度比膜内高。在这种情况下,K+和A-有向膜外扩散的趋势,而Na+和Cl-有向膜内扩散的趋势。但细胞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Na+和Cl-的通透性很小,而对A-几乎不通透。因此,K+顺着浓度梯度经膜扩散到膜外使膜外具有较多的正电荷,有机负离子A-由於不能透过膜而留在膜内使膜内具有较多的负电荷。这就造成了膜外变正、膜内变负的极化状态。由K+扩散到膜外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将成为阻止K+外移的力量,而随着K+外移的增加,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也增大。当促使K+外移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移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经膜的K+净通量为零,即K+外流和内流的量相等。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的平衡电位,也就是静息电位。其具体数值可按Nernst公式计算。

计算所得的K+平衡电位值与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很接近,提示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向膜外扩散而造成的。如果人工改变细胞膜外K+的浓度,当浓度增高时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减小,当浓度降低时测得的静息电位值增大,其变化与根据Nernst公式计算所得的预期值基本一致。但是,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值总是比计算所得的K+平衡电位值小,这是由于膜对Na+和Cl-也有很小的通透性,它们的经膜扩散(主要指Na+的内移),可以抵销一部分由K+外移造成的电位差数值。

某KNO3晶体中有少量NaCl、Ca(OH)2杂质,要得到纯净KNO3的方法是

某KNO3晶体中有少量NaCl、Ca(OH)2杂质,要得到纯净KNO3的方法是:先加热溶解,然后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KNO3晶体。

因为KNO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远远大于氯化钠,降温时大量硝酸钾析出,而氯化钠几乎不析出。氢氧化钙溶解度随降温变大,因而不会析出

扦插枝条的两个重要步骤是什么?

1、制作插条

以1年生苗木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

将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

2、处理插条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扦插枝条为什么要涂上硫黄

应该是防腐、杀虫,以提高扦插成活率的作用吧。

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真菌细胞壁中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真菌细胞壁厚约100~250nm, 它占细胞干物质的30%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多糖,其次为蛋白质、类脂。在不同类群的真菌中,细胞壁多糖的类型不同。真菌细胞壁多糖主要有几丁质( 甲壳质) 、纤维素、葡聚糖、甘露聚糖等,这些多糖都是单糖的聚合物,如几丁质就是由N- 乙酰葡萄糖胺分子,以b -1 ,4 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聚糖。低等真菌的细胞壁成分以纤维素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为主,而高等真菌则以几丁质为主。一种真菌的细胞壁组分并不是固定的,在其不同生长阶段,细胞壁的成分有明显不同。真菌一定都有细胞壁。

真菌,酵母菌的细胞壁为什么与细菌的不同

细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肽聚糖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壁的大分子聚合物,是由乙酰氨基葡萄糖、乙酰胞壁酸与四五个氨基酸短肽聚合而成得多层网状大分子结构。

低等真菌的细胞壁成分以纤维素为主,酵母菌以葡聚糖为主,而高等真菌则以几丁质为主。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和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什么跨膜运输方式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耗细胞代谢产能;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细胞代谢产能。

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

吸收无机盐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和需要载体。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浓度差

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原生质层是成熟植物细胞内的特有结构:细胞膜,液泡膜和之间的细胞质.

膜结构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与半透膜.所以原生质层也可以相当于半透膜.

但是,生物膜结构的功能强于半透膜.

可溶性脂蛋白枣血浆脂蛋白在动物体内脂质的运输方面起重要作用,脂

蛋白中的脂质还能与细胞膜的组分相互交换,参与细胞脂质代谢的调节;此外,血浆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血管疾病之间有密切关系,低脂蛋白血和高脂蛋白血也都是血浆脂蛋白异常的疾病。不溶性脂蛋白是各种生物膜(如细胞膜、细胞器膜)的主要组成成分。脂蛋白内的蛋白质组分称为载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在肝脏和肠内进行。人体脂蛋白代谢的任一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导致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它运载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再转化为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动脉造影证明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所以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俗称“血管清道夫”。极低密度脂蛋白结构模型极低密度脂蛋白:运输肝脏中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无论是血液运输到肝细胞的脂肪酸,或是糖代谢转变而形成的脂肪酸,在肝细胞中均可合成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甘油H酯与APOB100、胆固醇等结合,形成VLDL并释放入血。在低脂饮食时,肠粘膜也可分泌一些VLDL人血。VLDL人血后的代谢,大部分变成低密度脂蛋白(LDL)。由于VLDL在血中代谢较慢,半衰期为6~12小时,故空腹血中仍有一定含量的VLDL。VLDL由于携带的胆固醇相对较少,且它们的颗粒相对较大,故不易透过动脉内膜。因此,正常的VLDL一般没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是,由于VLDL中甘油三酯占50%~70%,胆固醇占8%~12%,所以一旦VLDL水平明显增高时,血浆中除甘油三酯升高外,胆固醇水平也随之增高。

水培法是指种植植物而无需土壤。植物生长所吸收的不是土壤,而是土壤中含有的矿物质。水培法种植即是通过水直接向植物提供其生长所需要的矿物质。理想的水培法种植技术是循环使用每一滴水,没有残液,施用有机肥料。

用中学常用的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最容易染色的结构

细胞壁在细胞外面,染色剂不需要进入细胞也能被染上颜色。

例如用稀释的红墨水去染色,细胞壁也能染上红色,但细胞核是染不上颜色的。因为细胞不吸收红色的色素分子。

但要注意观察的是否动物细胞,因为动物细胞是没有细胞壁的。

没有细胞壁的动物细胞,最容易染色的才是“细胞核”。

细胞核核膜几层

有两层

核膜各自概要

1:核外膜:面向胞质,附有核糖体颗粒,与内质网相连。

2: 核内膜:面向核质,表面上无核糖颗粒,膜上有特异蛋白,为核纤层提供结合位点。蛋白质水解是耗能还是放能?

所以蛋白质水解,也就是肽键水解,是先断键,这是吸收能量的,然后生成新键,这是放出能量的,对于蛋白质的水解来说,新键放出的能量大于肽键断裂的能量,所以总体是放能的。蛋白质降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要经过蛋白质降解酶的作用降解为多肽和氨基酸的过程叫做蛋白质降解。蛋白质在生物体内降解的场所可以在细胞外(如人体外、人体消化道内),也可以在细胞内。在细胞外降解不需要消耗ATP,其能量来自蛋白质降解生成多肽、水和氨基酸过程所释放的能量,在细胞内降解需要消耗能量

1. KHCO3溶液与石灰水反应.

2.Na2SO3溶液与盐酸.

KHCO3溶液过量2HCO3-+Ca(2+)+2OH-=CO3(2-)+CaCO3+2H2O

石灰水过量HCO3-+Ca(2+)+OH-=CaCO3+H2O

Na2SO3溶液过量SO3(2-)+H+=HSO3-

盐酸过量SO3(2-)+2H+=SO2+H2O

在含有氢氧化钾和石灰水的混合溶液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物有四种

产生顺序:

1. CaCO3 碳酸钙

2. K2CO3 碳酸钾

3. KHCO3 碳酸氢钾

4. Ca(HCO3)2 碳酸氢钙

理由:

1.CO2通入碱液,与OH-反应得到CO32-,因为钙离子与碳酸根反应得到的是碳酸钙沉淀,Ksp 小,先沉淀下来.

2.碳酸盐变碳酸氢盐时,因为碳酸钾本身就处于离子状态,所以反应先.后才有碳酸钙被溶解. DNA的基本骨架由什么构成

1、DNA分子中的磷酸分子和脱氧核糖通过交替连接排列在分子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2、碱基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并且遵循互补配对原则

布朗运动

悬浮在流体中的微粒受到流体分子与粒子的碰撞而发生的不停息的随机运动。

在显微镜下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液体,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分子组成的。液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不断地随机撞击悬浮微粒。悬浮的微粒足够小时,受到的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在某一瞬间,微粒在另一个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致使微粒又向其它方向运动。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悬浮微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醋酸钠与浓硫酸加热反应蒸馏产物是什么?

是醋酸。

利用了浓硫酸的不挥发性和强酸性。

CH3COONa+ H2SO4=CH3COOH + NaHSO4

乙酸的沸点比较低,被蒸馏出来。

多肽、氨基酸能使双缩脲显色吗

多肽可以,氨基酸不行。

与双缩脲产生显色反应的是肽键,而氨基酸没有肽键。

DNA分子杂交的基础是,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DNA分子,可以通过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等,形成稳定的双链区。在进行DNA分子杂交前,先要将两种生物的DNA分子从细胞中提取

出来,再通过加热或提高pH的方法,将双链DNA分子分离成为单链,这个过程称为变性。然后,将两种生物的DNA单链放在一起杂交,其中一种生物的DNA单链事先用同位素进行标记。如果两种生物DNA分子之间存在互补的部分,就能形成双链区。由于同位素被检

出的灵敏度高,即使两种生物DNA分子之间形成百万分之一的双链区,也能够被检出。

氨基酸显酸性还是显碱性

常见氨基酸多为α-氨基酸,都含有,-COOH与-NH2。-COOH电离出H+呈酸性,-NH2与

水结合成-NH3和-OH呈碱性,因此氨基酸具有两性。通常这两种基团电离程度相当,使氨

基酸溶液呈中性。当氨基酸分子中-COOH多于-NH2时,呈酸性;而当氨基酸分子中-NH2

多于-COOH时,呈碱性。

常见酸性氨基酸有:天冬氨酸、谷氨酸

常见碱性氨基酸有: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浸出

用水或其他溶剂析出食物中含有的某种成分的过程。

经洗涤或渗滤从固体混合物中萃取可溶性化合物。溶剂选择性地溶解固体中某组分的工艺过程。矿物原料浸出的任务是选择适当的溶剂,使矿物原料中的有用组分或有害杂质选择性地溶解,使其转入溶液中,达到有用组分与有害杂质或与脉石组分相分离的目的。浸出的矿物原料一般为难以用物理选矿法处理的原矿、物理选矿的中矿、不合格精矿、冶金过程的中间产品等。

两种含有相同离子的盐(或酸、碱)溶于水时,它们的溶解度(或酸度系数)都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如果加入含有该弱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就会使该弱电解质的电离度降低的效应。同理,在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与该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也会降低该电解质的溶解度。

浸取

用溶剂浸渍固体混合物以分离可溶组分及残渣的单元操作。又称固液萃取。浸取所处理的物料,有天然的或经火法处理的矿物,也有生物物质,如植物的根、茎、叶、种子等。浸取可分为物理浸取、化学浸取和细菌浸取。物理浸取是单纯的溶质溶解过程,所用的溶剂有水、醇或其他有机溶剂。化学浸取用于处理矿物,常用酸、碱及一些盐类的水溶液,通过化学反应,将某些组分溶出。细菌浸取用于处理某些硫化金属矿,靠细菌的氧化作用,将难溶的硫化物转变为易溶的硫酸盐而转入浸出液

浸取法分离可溶组分的步骤一般为:①溶剂与固体物料密切接触,使可溶组分转入液相,成为浸出液。②浸出液与不溶固体(残渣)的分离。③用溶剂洗涤残渣,回收附着在残渣上的可溶组分。④浸出液的提纯与浓缩,取得可溶组分的产品。⑤从残渣中回收有价值的溶剂。

肉汤培养基、肉汤琼脂固体培养基和肉汤琼脂半固体培养基的配方成分有什么区别?

肉汤培养基成分:蛋白胨和牛肉粉提供氮源、维生素、氨基酸和碳源;氯化钠能维持均衡的渗透压。

肉汤琼脂固体培养基是在肉汤培养液中加了琼脂(琼脂,一种凝固剂,在44度以下都呈凝固状)。这种培养基常用于鉴定菌种和计数。

琼脂半固体培养基是在培养液中加入少量的琼脂(0.2%~0.5%)。这种培养基常用于观察细菌的运动、厌氧菌的分离和菌种鉴定等。

请问细胞分裂时,中心体如何变化?有几个中心粒?

在分裂间期,中心体进行复制,有一个变为两个。每个中心体中有两个中心粒。分裂前期,两个中心体分别移到细胞的两极,并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在中心体复制前,有两个中心粒,复制后,细胞中有4个中心粒。

为什么酸性高锰酸钾不能除去乙烷中的乙烯?

酸性高锰酸钾先将乙烯氧化,断裂双键形成甲醛,接着将甲醛氧化为甲酸,甲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样会引进二氧化碳气体,出现新杂质。

补充,若是酸性高锰酸钾与四取代烯烃反应,只氧化断裂双键,生成酮。只有氧化生成醛的烯烃,才会进一步氧化生成羧酸,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吗?是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衣藻(细菌、真菌都属于单细胞生物)

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硝化细菌

真菌:红曲霉菌黄曲霉菌酵母菌青霉菌

细菌是原核细胞。因为细菌没有细胞核。

而真菌就不同了,有细胞核,是真核细胞

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吗?

结晶水合物有固定的组成,稳定的性质,都能用化学式表示,因为只有纯净物才能用化学式表示,所以结晶水合是纯净物。

非必须氨基酸都有哪些啊???

人或动物机体能自身合成,不需通过食物补充的氨基酸,共12种。

对人来说非必需氨基酸为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及其胺)、谷氨酸(及其胺)、脯氨酸、精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

静电计,又叫电势差计或指针验电器,它是中学静电实验中常用的半定量测量仪器。如图所示,包括小球a、指针bc的中心杆A用绝缘塞D固定在有前后玻璃窗的圆形金属外壳B上;B的侧下方有一个接线柱;整个装置固定在一个绝缘支架上。

静电计使用原理

当A带电时,电荷主要分布在a、b、c和d四个尖端部位,其中c和d两部分所带电荷以斥力相作用,指针受到一个使它张开的电力矩L1的作用。由于指针的重心略在旋转轴O点之下,当L1使指针张开后,指针的重力便产生一个使指针复位的重力矩L2。随着指针的偏转,L1渐小(因为c与d的距离增加,库仑力变小,力臂也变小)而L2渐大(因为重力力臂增加)。当L1与L2相等时,指针停在某一位置(是稳定平衡),指针的张角为α° 当A所带电量q较大时,c和d所带电量也较大,L1就大,所以α也就大。由于q决定α,所以α的大小能表示q的大小。这就是静电计可以当作验电器使用的道理。由于静电感应,当A带电后,B的内层一定带上与A异号的电荷。若B不接地,则B的外表面带上与A同号的电荷。若B接地,则B的外表面不带电。由于静电计结构的对称性,可以粗略地认为B上的电荷对指针的作用力不产生使指针转动的力矩,指针的张角主要由c和d所带电量决定。

静电计的第一类用途:作验电器用。静电计在各实验中作验电器使用时,外壳B接地与不接地都可以。

二、静电计的第二类用途:作电势差计用。

构成静电计的A和B,是两个互相接近又彼此绝缘的导体。A和B组成一个电容器,A 和B各是电容器的一个极。用WQ—5 A型万用电桥测得一般静电计的电容C0为9—11pF。A所带电量q和A、B间电势差U之间的关系是q=C*U U大则q大,静电计的指针张角α也就大。所以,α的大小反映出U的大小。这就是静电计用来测量电势差的道理。因为静电计常用来测量电势差,所以又叫电势差计

待定系数法,一种求未知数的方法。将一个多项式表示成另一种含有待定系数的新的形式,这样就得到一个恒等式。然后根据恒等式的性质得出系数应满足的方程或方程组,其后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便可求出待定的系数,或找出某些系数所满足的关系式,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练习题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表示的是一种微观概念,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一种)微粒。 3、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是无法看到的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可以压缩。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构成不同,可分三种情形: a、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b、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个数不同: 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高中学习) 4、分子理论的应用: (1)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2)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知识点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2)原子在不断的运动(3)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 3、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注意: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答:不一定! 金属单质 (如:Fe 、Cu 、Al 、Hg )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非金属固态单质 (如:C 、P 、S 、Si ) 稀有气体 (氦、氖、氩、氪、氙、氡 ) 6、原子的构成: 质子 (带 正 电荷)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 的几千亿分之一 原子核(带正电)

原子轨道的种类

原子轨道的种类 作为薛定谔方程的解,原子轨道的种类取决于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和磁量子数(ml)。其中,主量子数就相当于电子层,角量子数相当于亚层,而磁量子数决定了原子轨道的伸展方向。另外,每个原子轨道里都可以填充两个电子,所以对于电子,需要再加一个自旋量子数(ms),一共四个量子数。 n可以取任意正整数。在n取一定值时,l可以取小于n的自然数,ml可以取±l。不论什么轨道,ms都只能取±1/2,两个电子自旋相反。因此,s轨道(l=0)上只能填充2个电子,p 轨道(l=1)上能填充6个,一个亚层填充的电子数为4l+2。 具有角量子数0、1、2、3的轨道分别叫做s轨道、p轨道、d轨道、f轨道。之后的轨道名称,按字母顺序排列,如l=4时叫g轨道。 排布的规则 电子的排布遵循以下三个规则: 能量最低原理 整个体系的能量越低越好。一般来说,新填入的电子都是填在能量最低的空轨道上的。 Hund规则 电子尽可能的占据不同轨道,自旋方向相同。 Pauli不相容原理 在同一体系中,没有两个电子的四个量子数是完全相同的。 同一亚层中的各个轨道是简并的,所以电子一般都是先填满能量较低的亚层,再填能量稍高一点的亚层。各亚层之间有能级交错现象: 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5f 6d 7p 8s 5g 6f 7d 8p ... 有几个原子的排布不完全遵守上面的规则,如: Cr:[ Ar ]3d54s1 这是因为同一亚层中,全充满、半充满、全空的状态是最稳定的。这种方式的整体能量比3d44s2要低,因为所有亚层均处于稳定状态。

原子钟的几种常见类型

原子钟的几种常见类型 摘要本文按出现的时间顺序介绍几种常用原子钟(光谱灯抽运铷原子钟、光谱灯抽运铯原子钟、磁选态铯原子束钟、激光抽运铯原子束钟、激光冷却冷原子喷泉钟、积分球冷却原子钟)的基本原理。 原子钟是利用原子或分子的能级跃迁的辐射频率来锁定外接振荡器频率的频率测量标准装置的俗称,通称为量子频率标准或原子频标。其工作原理可用图1来描述: 图1 一个受控的标准频率发生器产生的信号经过倍频和频率合成转换成为频率接近于原子跃迁频率的信号,激励原子产生吸收或受激发射的频率响应信号,呈共振曲线形状,称为原子谱线,其中心频率即原子跃迁频率为,线宽为Δν。若经过转换的受控振荡器频率与原子跃迁频率不符,原子做出的响应信号通过伺服反馈系统来矫正振荡频率,直到使其与原子频率符合为止。这样就使受控振荡器频率始终稳定在原子跃迁频率上,从而实现使其振荡频率锁定于原子跃迁频率的目的。 光谱灯抽运铷原子钟光抽运汽室频标用碱金属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结构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频率作为标准频率,它处在微波波段。在磁场中,这两个能级都有塞曼分裂,作为标准频率的跃迁是其中两个磁子能级=0之间的跃迁,它受磁场影响最小。若用合适频率单色光照射原子系统,使基态一个超精细能级

上的原子被共振激发,而自发辐射回到基态时可能落到所有能级,原子就会集中到一个基态能级,极大地偏离玻尔兹曼分布,这就是光抽运效应。这里选择抽运光起着关键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器刚发明尚无法利用,唯一可用的共振光源是光谱灯。一般光谱灯是由同类原子发光,它的光谱成分能使基态两个超精细能级上的原子都被激发,因而不能有效地实现选择吸收,起到光抽运作用。幸好对铷原子,可以有一个巧妙的办法。铷原子有两种稳定同位素:和,其丰度分别为72. 2%和27. 8%。它们各有能级间距为3036MHz和6835MHz的两个超精细能级,其共振光的频率分布如图2所示。这里A,B线为所产生,a,b线属于原子。从它们的位置可见,A,a两线有较多的重合,而B,b线则重合较少。因此,若原子发出的光透过一个充以原子的滤光泡,a线就会被较多地吸收,而剩下较强的b线。原子在这种光作用下,就会有较多的下能级原子被激发,从而使更多原子聚集在超精细结构的上能级上,这就实现了光抽运效应。 图2 光谱灯抽运铯原子钟20世纪60年代初期铯原子没有简单的抽运光源可用,只能利用无极放电光谱灯。这种灯能发出强度大致相等的两条超精细结构谱线,分别可对铯原子基态F=3和F=4两个超精细能级发生作用,引起原子激发。

原子半径大小比较

【练习】 1.在Na、K、O、N、C.Li、F、H八种元素中,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 _______。 2.下列各组元素中,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是 A.Al、Si、P B.I、Br、Cl C.O、S、Na D.Mg、Ca、Ba 3.比较下列粒子半径大小: r(K)_____ r(Mg);r(Na+)____ r(Na);r(F-)____ r(F);r(Fe2+)___ r(Fe3+) 4.下列微粒半径之比大于1的是() A.r(K+)/r(K) B.r(Ca)/r(Mg) C.r(Cl)/r(P) D.r(Cl)/r(Cl-) 5.在Na+、Mg2+、Al3+、F-、O2-中: 原子序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_____ ____,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___________。 6.X元素的阳离子和Y元素的阴离子具有与氩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的原子序数比Y的小 B.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的大 C.X的原子半径比Y的大 D.X元素的最高正价比Y的大 7.X和Y两种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和X两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X元素的原子半径,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A.X>Y>Z B.Y>X>Z C.Z>X>Y D.Z>Y>X 8.已知A n+、B(n-1)+、C(n+1)+、D(n+1)-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B、C、D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C>D>B>A B.A>B>C>D C.B>A>C>D D.A>B>D>C 9.电子层数相同的3种元素X、Y、Z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原子半径X>Y>Z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X>H2Y>ZH3 C.非金属性X>Y>Z D.气态氢化物还原性HX<H2Y<ZH3 10.下列叙述中,肯定a金属比b金属活泼性强的是()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1mol a 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比1 mol b从酸中置换H+生成的H2多 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而B不能 11、下列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小的是() A、NH3 B、PH3 C、HF D、H2O

原子的结构习题(含答案)

. . 原子的结构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下列各选项中,解释与事实不吻合的是() A. .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B. .酒精做温度计的填充物---------酒精分子的体积受热变大,遇冷变小 C. .金刚石很坚硬,而石墨却很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D. 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2. 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属于金属元素 B. 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C.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 D. 该微粒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 3. 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A. B. C. D. 4. 用水壶烧开水时,壶盖被顶开.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 水分子同时向上运动,撞开壶盖 B. 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D. 水气化时,分子间隔变大,体积膨胀 5. 根据如图水分子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得出的信息错误的是() A. 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改变 B.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C.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 甲、乙、丙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2:2:1 6. 下图是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 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它们都是原 子 B. 它们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都相同 C. 它们属于同种元素 D. 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7. 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对事实或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事实或现象解释 A 香味扑鼻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气体能被压缩分子之间有间隔 C 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A. A B. B C. C D. D 8.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 液态空气 B. 水 C. 二氧化碳 D. 四氧化三铁 9.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是mkg,一个碳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6个中子)的质量为nkg,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 B. C. kg D. kg 10. 下列关于Fe、Fe2+、Fe3+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它们的化合价相同 B. 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不同 C. 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D. 它们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11. 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不正确的是() A. 湿衣服在充足的阳光容易晾干--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B. 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 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分子间有间隙 D. 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 12. 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附近空气、海水中都检测到碘131超标.碘是周期表中第53号元素,其中131是指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关于碘131原子的描述错误的是()

离子半径

一、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比较 电子层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2、同同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 3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具体规律4、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5、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6、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比较下列微粒的半径大小 ①比较Na原子与Mg原子的原子半径大小②比较Na原子与Li原子的原子半径大小③比较Na与Na+的半径大小④比较Cl-与Cl的半径大小 ⑤比较Fe、Fe2+与Fe3+的半径大小⑥比较Na+与Mg2+半径大小 ⑦比较O2-与F-半径大小⑧写出下列微粒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F-、O2-、Na+、Mg2+⑨在Na、K、O、N、C.Li、F、H八种元素中,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 ____ ⑩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与阴离子半径比最小的是()A.NaF B.LiI C.CsF D.LiF 二、有关的微粒电子层结构 1.下列微粒中,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S2-、Cl-、K+B.Cl-、Br-、I-C.Na+、 Mg2+、F-D.O2-、Mg2+、Cl- 2.下列各组微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A.OH-、H2O、F-B.NH3、NH4+、NH2-C.H3O+、NH4+、NH2-D.HCl、F2、H2S 3.A和B是前三周期的元素,它们的离子A2+和B3+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A>B B.原子序数:A>B C.离子半径:A2+>B3+D.质量数:A>B 4.A元素的阳离子和B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 C.原子最外层上电子数:B>A D.A的正价与B的负价的绝对值相等 5.已知元素X、Y的核电荷数分别是a和b,且它们的离子X m+和Y 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a=b+m+n B.a=b-m+n C.a=b+m-n D.a=b-m-n 6.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均小于20,a、b两元素的阳离子和c元素的阴离子都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原子的半径大于b原子的半径,则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关系是()A.a>b>c B.b >a>c C.c>b>a D.a>c>b 7.A.B均为原子序数1~20的元素,已知A的原子序数为n,A2+离子比B2-离子少8个电子,则B的原子序数是 A.n+4 B.n+6 C.n+8 D.n+10 三、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1、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A.C.N、O、F B.K、Mg、C.S C.F、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的结构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的结构

作者: 日期: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表示的是一种微观概念,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构 成)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一种)微粒。 3、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是无法看到的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可以压缩。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构成不同,可分三种情形: a、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b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个数不同: 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高中学习 4、分子理论的应用: (1)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牝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2)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5、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和联系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 2、原子的性质 ⑴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2)原子在不断的运动(3)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 3、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 ,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4 注意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答不一定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居于原子的 中心,在原子中占的体积 很小 但所占质量 很大,电子绕着原子核作 高速运动 。 7、 原子的分类:以核电荷数 (质子数)为标准可分为 1 0 0多类原子及100种元素。 8、 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才有原子的相对质量。 国际上以碳12原子(原子核内有6 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质量的1 /1 2 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 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用公式可表示为: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 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 由此可见,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 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知识点三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的区域内运动,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子 的分层排布。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是因为电子的能量各不相同 金属单质 (如:Fe 、C U 、Al 、Hg )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6、原子的构成: 非金属固态单质 (如 :C 、P 、S 、S i ) (氦、氖、氩、氟、氙、氡 \ 质子(带正电荷)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厂 原子核(带正电 ) -中子 (不带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相对原子量~质子数 +种子数 ,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的现象叫做核外电 ,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能量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离子6大类型知识点

知识点一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知识点二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Q: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A: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知识点三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

最新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原子和简单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掌握比较的方法和规律,才能正确判断粒子半径的大小。中学化学里常见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如下: 1.同种元素粒子半径大小比较: 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粒子,核外电子数越多,粒子半径越大。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半径。如r(Na+)r(Cl);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r(Fe)>r(Fe2+)>r(Fe3+)、r(H—) > r (H) > r(H+)。 2.不同元素粒子半径的比较: ①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最高价阳离子半径、最低价阴离子半径均逐渐减小(仅限主族元素)。如r(Na)>r(Mg)>r(Al)>r(S)>r(Cl)、r(Na+) >r(Mg2+)>r(Al3+)、r(O2—) >r(F—)。同一周期各元素,阴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阳离子半径。如r(O2—) > r(Li+)。 ②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价态的离子半径大小也如此。如:r(F)r(Cl—)>r(Ar) >r(K+)>r(Ca2+)、r(O2—)> r(F—)> r(Na+)> r(Mg2+)> r(Al3+)。 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比与它相邻的卤素原子的原子半径大,如r(Ar) >r(Cl)。 ⑤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电子数都不相同的粒子,一般可以通过一种参照粒子进行比较。 如铝原子和氧原子,可以通过硼原子转换,r(Al)>r(B) >r(O),也可以通过硫原子转换,r(Al)>r(S) >r(O)。 对规律的理论解释: 影响粒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有原子或简单阴、阳离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电子数等。核电荷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增强,使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数及核外电子数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使原子半径增大。这两个因素相互制约: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的影响大于核外电子数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占主导地位,所以同一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当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的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大于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的影响,电子层数的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所以同一主族从上至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当电子层数、核外电子数都相同时,只有核电荷数增大对原子半径的影响,所以,核电荷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当核电荷数、电子层数都相同时,电子数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使原子半径增大。 影响粒子半径大小的因素还有测定半径的方法,根据原子的不同键合形式表现的不同“大小”,有三种原子半径。 (1)金属半径:它是金属的原子半径,就是金属晶体中两相邻金属原子的核间距的半数值。很明显,它跟金属原子的堆积方式或配位数有关。一般说,配位数高,半径显得大。常见表中所列数据是折合成配位数为12的金属原子半径。金属原子半径可以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金属晶体的晶胞参数,再结合它的点阵型式计算得到。 (2)共价半径:它指两个相同原子以共价单键结合时核间距的半数值。共价半径近似地满足加和规则,即任一共价键长约为两原子半径之和。 (3)范德华半径:它指在分子型晶体中,不属于同一分子的两个最接近的相同原子在非键合状况下,它们核间距的一半。例如,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就是范德华半径。 同一种非金属,它的共价半径和它的范德华半径数值是不同的。例如在CdCl2晶体里,

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 律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1.同种元素粒子半径大小比较: 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粒子,核外电子数越多,粒子半径越大。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半径。如r(Na+)r(Cl);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 r(Fe)>r(Fe2+)>r(Fe3+)、r(H—)>r(H)>r(H+)。 2.不同元素粒子半径的比较: ①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最高价阳离子半径、最低价阴离子半径均逐渐减小(仅限主族元素)。如 r(Na)>r(Mg)>r(Al)>r(S)>r(Cl)、r(Na+)>r(Mg2+)>r(Al3+)、r(O2—)>r(F—)。同一周期各元素,阴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阳离子半径。如r(O2—)>r(Li+)。 ②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价态的离子半径大小也如此。如:r(F)r(Cl—)>r(Ar)>r(K+)>r(Ca2+)、r(O2—)>r(F—)>r(Na+)>r (Mg2+)>r(Al3+)。 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比与它相邻的卤素原子的原子半径大,如r(Ar)>r(Cl)。 ⑤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电子数都不相同的粒子,一般可以通过一种参照粒子进行比较。

元素原子半径表

蒂 袂 1 2 He 3 Li 4 Be 5 B C 6 7 N 0067 O 8 9 F 价态半径 乳&4 蒇兀素原子半径表 薇H Lit hirni 1. 54 0.55 (+2)0.40 (+3)0. 0Z Nit ragen 康手名称原干数原手宣 原干名称 原子数界千量 廉干半徑 价态半徑 Hydr o£en 1 L 0079 0. 78 (+0-0.38 (-1)1.40 D 0.78 D+? -0.24 D^l ~L40 屢子名称 履子数序手量 原手半径 价恋半径 Heliujn. J 2 4.0D26 1. 00 1 1 原手举径 原手名称原千数 原子半径 价态半径 Beryl 11? 4 9. 0121B 1.13 [(H-2J0. 17 价态半径 原手名称 原千數 療手童 原子半径 Boron 5 30. 81 0. 95 (-2) 1. 06 (-3)1.22 (+1)0. 58 壕子备称 燥子数原子童 嶋干半径 价态半径 C ar bon 5 12.011 0,S6 f7+l)0.49 (+2>□, 00 gO. 55 (-M)-O. 08 [圧 1J1- 10 (-2)1.38 (-4)1.77 斥子名称 原子数源于虽 廩千半径 价态半径 d S0 (+1)0. 59 (+2) 0L 37 (+5)-0. 12 (-1)1* 10 (-2) 1. 2S (+3)0.16 原干名称 原千数原子量 原子半径 桥态半径 Ossygen 呂 15* 3334 卜刃 1. 21 ' L J (-3)1^3 原手名称原于数原手童 原子半径 价态半懂 Flourine 9 18. 998403 □, 64 (+7) 0, 08 (-1) 1. 15

最新九年级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归纳大全

最新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知识点归纳大全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记住两个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要点梳理】 要点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下列粒子构成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带正电荷)以及中子(不带电)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例如:普通的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整体是呈电中性的粒子。 3.原子内部结构揭秘—散射实验(如下图所示):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实验结论:

(1)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所以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 (2)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当α粒子碰到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要点诠释】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区分原子的种类,依据的是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因为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要点二、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根据这个标准,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6。 2.计算式: 【要点诠释】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一般不读也不写),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每个质子和每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即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 3.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4.几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相对原子质量比较: 原子种类 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氢1011 碳66612 氧88816 钠11121123 氯17181735.5 铁26302656 通过分析上表,得到以下结论: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汇总二

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汇总二 二、考点清单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认识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分子和原子 一)认识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 (1)纯净物、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注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认识原子 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分子、原子的相互关系: 5、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 (3)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隔 原子: 分子:

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1.同种元素粒子半径大小比较: 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粒子,核外电子数越多,粒子半径越大。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半径。如r(Na+)r(Cl);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r(Fe)>r(Fe2+)>r(Fe3+)、r(H—) > r (H) > r(H+)。 2.不同元素粒子半径的比较: ①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最高价阳离子半径、最低价阴离子半径均逐渐减小(仅限主族元素)。如r(Na)>r(Mg)>r(Al)>r(S)>r(Cl)、r(Na+) >r(Mg2+)>r(Al3+)、r(O2—) >r(F—)。同一周期各元素,阴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阳离子半径。如r(O2—) > r(Li+)。 ②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价态的离子半径大小也如此。如:r(F)r(Cl—)>r(Ar) >r(K+)>r(Ca2+)、r(O2—)> r(F—)> r(Na+)> r(Mg2+)> r(Al3+)。 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比与它相邻的卤素原子的原子半径大,如r(Ar) >r(Cl)。 ⑤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电子数都不相同的粒子,一般可以通过一种参照粒子进行比较。 如铝原子和氧原子,可以通过硼原子转换,r(Al)>r(B) >r(O),也可以通过硫原子转换,r(Al)>r(S) >r(O)。 对规律的理论解释: 影响粒子半径大小的因素有原子或简单阴、阳离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电子数等。核电荷数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增强,使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数及核外电子数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使原子半径增大。这两个因素相互制约: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的影响大于核外电子数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占主导地位,所以同一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当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的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大于核电荷数增大使原子半径减小的影响,电子层数的增多使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所以同一主族从上至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当电子层数、核外电子数都相同时,只有核电荷数增大对原子半径的影响,所以,核电荷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当核电荷数、电子层数都相同时,电子数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使原子半径增大。 典型例题剖析 [例1] 下列各元素中,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是() A.Na、Mg、Al B.N、O、F C.P、Si、Al D.C、Si、P [解析] A中三元素同周期,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B与A相类似,半径依次减小;C中三种元素同周期且核电荷数逐渐减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C选项正确;D中Si 原子半径最大,故不符合题意。 [例2] 已知a A n+、b B(n+1)+、c C n—、d D(n+1)—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关于ABCD四种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C>D B.原子序数b>a>c>d C.离子半径:D>C>B>A D.金属性B>A;非金属性D>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电荷数及周期表中元素的相对位置和粒子半

元素周期律——原子、离子半径比较

元素周期律——原子、离子半径比较 原子半径比较 同周期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依次增大(稀有气体除外) 1、为什么原子半径同周期从左到右依次减小?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一样,随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核外电子数增加了,吸得越紧了) 2、为什么原子半径同主族从上到下依次增大? 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的质子逐渐增多,核外电子数也逐渐增多,核外排布的电子层也逐渐增多,电子层的多少影响原子的半径大小,电子层的增多,意味着原子直径的增大,所以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离子半径比较 (1)同一元素的微粒,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如:钠原子>钠离子,氯原子<氯离子 (2)同一周期内元素的微粒,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 如:氧离子>锂离子(电子层影响) (3)同类离子与原子半径比较相同。 如: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氟离子<氯离子<溴离子 (4)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单核),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 如:氧离子>氟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硫离子>氯离子>钾离子>钙离子 (5)同一元素高价阳离子半径小于低价阳离子半径,又小于金属的原子半径。(越负越勇)如:铜离子<亚铜离子<铜原子负二价硫>硫原子>四价硫>六价硫 比较微粒(原子、离子)半径大小的依据——“三看规则” 一看电子层数:在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二看核电荷数:在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三看电子数:在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都相同时,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同种元素,非金属)1.根据表1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___C__. 表1 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A.R6+比R2-半径大 B.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L<Q C.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M3+比T2-的半径小 2、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m+、bBn +、cCm-、dDn-(m<n)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化学元素周期表(word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ⅠA元素周期表(word版)0 1 1 H 氢 1.0079 ⅡA固态液态气态人造元素金属非金属ⅢAⅣAⅤAⅥAⅦA 2 He 氦 4.0026 23 Li 锂 6.941 4 Be 铍 9.0122 5 B 硼 10.811 6 C 碳 12.011 7 N 氮 14.007 8 O 氧 15.999 9 F 氟 18.998 10 Ne 氖 20.17 3 11 Na 钠 22.9898 12 Mg 镁 24.305 ⅢBⅣBⅤBⅥBⅦBⅧBⅠBⅡB 13 Al 铝 26.982 14 Si 硅 28.085 15 P 磷 30.974 16 S 硫 32.06 17 Cl 氯 35.453 18 Ar 氩 39.94 4 19 K 钾 39.098 20 Ca 钙 40.08 21 Sc 钪 44.956 22 Ti 钛 47.9 23 V 钒 50.9415 24 Cr 铬 51.996 25 Mn 锰 54.938 26 Fe 铁 55.84 27 Co 钴 58.9332 28 Ni 镍 58.69 29 Cu 铜 63.54 30 Zn 锌 65.38 31 Ga 镓 69.72 32 Ge 锗 72.5 33 As 砷 74.922 34 Se 硒 78.9 35 Br 溴 79.904 36 Kr 氪 83.8 5 37 Rb 铷 85.467 38 Sr 锶 87.62 39 Y 钇 88.906 40 Zr 锆 91.22 41 Nb 铌 92.9064 42 Mo 钼 95.94 43 Tc 锝 99 44 Ru 钌 101.07 45 Rh 铑 102.906 46 Pd 钯 106.42 47 Ag 银 107.868 48 Cd 镉 112.41 49 In 铟 114.82 50 Sn 锡 118.6 51 Sb 锑 121.7 52 Te 碲 127.6 53 I 碘 126.905 54 Xe 氙 131.3 6 55 Cs 铯 132.905 56 Ba 钡 137.33 57-71 La-Lu 镧系 72 Hf 铪 178.4 73 T a 钽 180.947 74 W 钨 183.8 75 Re 铼 186.207 76 Os 锇 190.2 77 Ir 铱 192.2 78 Pt 铂 195.08 79 Au 金 196.967 80 Hg 汞 200.5 81 Tl 铊 204.3 82 Pb 铅 207.2 83 Bi 铋 208.98 84 Po 钋 (209) 85 At 砹 (201) 86 Rn 氡 (222) 7 87 Fr 钫 (223) 88 Ra 镭 226.03 89-103 Ac-Lr 锕系 104 Rf (261) 105 Db (262) 106 Sg (263) 107 Bh (262) 108 Hs (265) 109 Mt (266) 110 Uun (269) 111 Uuu (272) 112 Uub (277) 113 Uut 114 Uuq

(完整版)原子的结构习题(含答案)

原子的结构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下列各选项中,解释与事实不吻合的是() A..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B..酒精做温度计的填充物---------酒精分子的体积受热变大,遇冷变小 C..金刚石很坚硬,而石墨却很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D.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2.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 B.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 D.该微粒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 3.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表示阳离子的是() A. B. C. D. 4.用水壶烧开水时,壶盖被顶开.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水分子同时向上运动,撞开壶盖 B.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D.水气化时,分子间隔变大,体积膨胀 5.根据如图水分子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得出的信息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甲、乙、丙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2:2:1 6.下图是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 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原子 B.它们的原子的 核外电子层数都相同 C.它们属于 同种元素 D.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对事实或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事实或现象解释 A香味扑鼻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气体能被压缩分子之间有间隔 C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A.A B.B C.C D.D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020-2021 年新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讲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知识梳理】 一、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元素周期表中最外层电子数规律:最外层电子数为1 的元素有主族(IA 族)、副族(IB、VIII 族部分 等);最外层电子数为2 的元素有主族(IIA 族)、副族(IIB、IIIB、IVB、VIIB 族)、0 族(He)、VIII 族(26Fe、 Co 等);最外层电子数在3—7 之间的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 的元素:0 族(He 除外)。27 (2)元素周期表中数目规律:元素种类最多的是第IIIB 族(32 种);同周期第IIA 族与第IIIA 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有以下三种情况:第2、3 周期(短周期)相差1,第4、5 周期相差11,第6、7 周期相差25; 设n 为周期序数,每一周期排布元素的数目为:奇数周期为(n+1)2/2,偶数周期为(n+2)2/2。 (3)元素周期表中分界线规律:位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分界线,右上方的元素为非金属(周期表中的颜色为深绿色),在此可以找到制造农药的元素(如Cl、P 等),左下角为金属元素(H 除外),分界线两边的元素一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能与酸和碱反应(如Be、Al 等),还可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

(如Si、Ge 等)。 (4)元素周期表中对角线规律: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对角(左上角与右下角)的两主族元素性质相似,主要表现在第2、3 周期(如Li 和Mg、Be 和Al、B 和Si)。 (5)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预测元素的性质;按周期表的位置在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农药、半导体、催化剂等)。 2.元素周期律: 定义元素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是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核外电子排布同周期,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由1 递增至8(若K 层为最外层则由 1 递增至2)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同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呈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多少决定,它是反映结构的一个参考数据 主要化合价同周期,从左至右,最高正价由由+1 递变到+ 7,从中部开始有负价,从-4 递变至-1,(稀有气体元素化合价为零),呈周期性变化。元素主要化合价由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一般存在下列关系:最高正价数=最外层电子数=8-|最低负价| 元素的性质同周期,从左至右,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渐弱,酸性渐强,呈周期性变化。这是由于在一个周期内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核对外层电子引力渐强,使元素原子失电子渐难,得电子渐易,故有此变化规律 (1)在周期表中,元素的化学性质遵循以下递变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