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规划原理(1)全

规划原理(1)全

规划原理(1)全
规划原理(1)全

1·七通一平: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主要包括:通给水、通排水、通电、通讯、通路、通燃气、通热力以及场地平整。

2·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3、OD调查:起讫点调查、就是出行的起终点调查。一次出行的出发点是起点(Origin),目的地是迄点(Destination)。主要包括人出行OD调查、车辆OD调查、货流OD 调查。OD调查将人、车、货的出行视为交通形成的细胞,据此研究交通的产生与分布,揭示城市交通症结的原因,反映交通需求、土地利用和经济活动的规律,是交通规划最基础的调查。

3·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与该城市总人口的千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年初总人口数x1000‰4、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徙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

机械增长率:即一年内城市的机械增长的人口数对城市总人口之千分率。

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年初总人口数x1000‰5·日照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6·热岛效应:城市因其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温比其周围地区偏高的现象。

7·温室效应:大气通过对辐射的选择吸收而使地面温度上升的效应。

8·逆温层: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是冬天),因夜间地表散热冷却较快,大气层上热下冷,在城市上空出现了逆温层现象,大气比较稳定,有害的工业烟气滞留或扩散缓慢,加剧城市污染。

9·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10、逆城市化: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11、过度城市化:相对于伴随着工业化的城市化,由于农村人口增长过度、城乡间经济发张水平差距扩大等原因造成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向城市盲目流动,使城市人口增加的现象被称之为过度城市化现象。

12、泛城市化:郊区化——当向心

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

出现城市人口的居住、购物甚至工

作地点向郊外的现象,被称为郊区

化。

逆城市化——出现大城市或大城

市地区人口向中小城市甚至非城

市地区迁移的逆城市化现象。

低度城市化:当城市水平低于工业

化发展实际需要时被认为是低度

城市化

13、人口老龄化:一是指老年人口

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

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

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

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

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

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

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

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

化社会。

14、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

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

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

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

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

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

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

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

移。

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

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

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

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

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

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15、绿化覆盖率:指绿化植物的垂

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

比值。

16·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

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

用地的比率。

17·绿地布局形式:块状带状

楔形混合状

18·绿地形态要素:网状(带状)

绿地系统楔形环状块

(点)状

(城市绿地的分类:G1-公园、G2-

生产绿地、G3-防护绿地、G4-居住

绿地、G5-附属绿地、G6-生态景观

绿地。所有权:公共性绿地、专属

性绿地、私有性绿地。绿地系统的

形态构成:点状,线状、楔形、环

状。)

19·十大用地指标:居住用地R 公

共设施用地C 仓储用地W 工业用

地M 对外交通用地T 道路广场用

地S 市政公共设施用地U 绿化用

地G 特殊用地D 水域和其他用地

E

20·各大用地的坡度:工业用地

0.5%~2% 城市主要道路

0.3%~6% 机场用地0.5%~1%

铁路站场0~0.25% 居住用地

0.3%~10% 次要道路0.3%~8% 对

外主要公路0.4%~3%

场地名称适用坡度

密实性地面和广场0.3~3.0

广场兼停车场0.2~0.5

室外场地:

1、儿童游戏场0.3~2.5

2、运动场0.2~0.5

3、杂用场地0.3~2.9

绿地0.5~1.0

湿陷性黄土地面0.5~7.0

21、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Ⅰ

60.1—75.0 m2/人;Ⅱ75.1—90.0

m2/人;Ⅲ90.1—105.0 m2/人;

Ⅳ105.1—120.0 m2/人。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居住

用地(18.0—28.0 m2/人);工业

用地(10.0—25.0 m2/人);道路

广场用地(7.0—15.0 m2/人);绿

地(≥9.0 m2/人);其中:公共

绿地(≥7.0 m2/人。

各项用地站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

例:居住用地(20—32%);工业用

地(15—25%);道路广场用地(8

—15%);绿地(8—15%);四大类

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

—75%。

22、城市规划发展趋势:1)全球

城市化2)空间市场化3)信息网

络化4)城市全球化

23、城市发展方向定义:城市各项

建筑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

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

1、可持续发展

2、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

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

重组

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结构变

24、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

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

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

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

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

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

的结果。

25、城市人口计算公式:现有人口

=(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的

N次方N等于年限。N是括号里

面的。

26、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因素:1)

自然条件2)人工环境3)城市建

设现状与城市形态结构4)规划及

政策性因素5)其他因素

27、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

所起的作业,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

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按性质分类工业城市交通港口

城市商贸城市科研、教育城市

综合中心城市县城特殊职能城

市。

(认识: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

范围;2、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3、

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

依据和方法:把城市放在一个大区

域当中进行宏观分析、城市自身发

展因素分析、方法——定型为主、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应注意的问题:不照搬现状,也不

脱离现状;定位要有依据,不能人

为拔高;既要避免空洞的共性,又

要避免不分主次、将各种可能一一

罗列。表述要准确,简明扼要(一

般不超过3句话)。)

意义: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城市

发展不同的特点,对城市规模、城

市空间结构和形态以及各种市政

公用设施的水平起着重要的指导

作用;

确定城市性质是明确城市产业发

展重点,确定城市空间形态以及一

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

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

28、如何确定城市性质:1)城市

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市在国民经

济中的职能和分工3)城市的其他

主要特点

29、城市化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较缓

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下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

市化速度加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30%—7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

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

动力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30、大伦敦规划:

内圈----建筑与人口密集,主要改造

特征: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

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区

近郊圈---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

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限制

居住用地净密度,每公顷不超过

125万人,圈内空地尽量绿化,以

弥补内圈绿地不足

绿带圈---为一宽约8公里的绿化地

带,圈内设置森林地带,大型公园

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并

就近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绿带

圈内严格控制建设,构成一个制止

城市向外蔓延的屏障

外圈----主要用以疏散伦敦郡过剩

人口与工业企业

31、田园城市:通过建立一系列独

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达到高效的

城市生活与宁静的乡村生活的有

机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工业

社会的城市形态,并对用地规模和

人口规模做了限制

32、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

细性规划,详细性规划包括控制性

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规: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

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

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

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

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修规: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

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

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

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3、道路交通模式:

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

支路

道路网密度:建成区内道路长度与

建成区面积的比值(道路指有铺装

的宽度3.5米以上的路,不包括人

行道)。单位:公里/平方公里

公路分级:高速公路,一级、二级、

三级、四级公路

(按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

的交通量分级)

34、交通模式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城市中供公众

乘用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包括

公共汽车、电车、轮渡、出租汽车、地铁、轻轨以及缆车、索道等客运交通工具及相关设施。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由轨道公共交通、公共汽电车和准公共交通三部分组成

1)一般对于中国特大城市,应采用以轨道公交为主、小汽车和地面公交为辅的交通模式

2)大城市宜采用以公交为主、小汽车为主导(公交与小汽车并重)的交通模式

3)其他中、小城市则应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交通模式,如公共交通与自行车并重的交通模式等。35、道路红线:道路用地和两侧建设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与道路的性质、位置、与两侧建筑的关系、街景设计的要求有关。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不同等级道路的红线宽度:快速干路(60—100米);主干路(40—70米);次干路(30—50米);一般道路(20—30米)。

36、管线交叉退让原则:避让原则:

a.压力让自流,

b.易弯曲让不易弯曲;

c.临时让永久;

d.工程量小的让大的;

e.新让旧,小让大

f.;检修少方便的让检修多不方便修的。

37、管线布置原则:

1、采用统一城市坐标及标高系统,如坐标或标高系统不统一时,应首先进行换算工作,以确保把握各种管网的正确位置。

2、管线综合布置应与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绿化布置统一进行,使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在平面上及竖向上保持协调。

3、根据管线的性质,通过地段的地形,综合考虑道路交通、工程造价及维修等因素后,选择合适的铺设方式。

4、尽量降低有毒、可燃、易爆介质管线穿越无关场地及建筑物。

5、管线带应设在道路的一侧,并与道路或建筑红线平行布置。

6、在满足安全要求,方便检修,技术合理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共架、共沟铺设管线的方法

7、基本原则:与铁路、道路正交困难时交叉角不小于45度;

8、工程管线沿道路综合布置时,干管应布置在用户较多的一侧或将管线分类,分别布置在道路两侧。

9、共沟原则:热力不与电力、电讯电缆及压力管道共沟:排水在沟底(在腐蚀之上)可能影响的(易燃、毒、腐蚀)不共沟,并严禁与消防水管共沟;

10、铺设主管道路干线的综合管沟应在车行道下。其埋深与道路行车荷载

4、共杆原则:同一性质的合杆,电讯与供电部合(特殊电信加皮线),高压输电与电信平行时,考虑干扰问题

38、三大宪章:

1933年,雅典宪章,主要的观点和主张有:

城市的存在、发展及其规划有赖于所存在的区域(城市规划的区域观)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是城市的

四大功能

居住时城市的首要功能,必须改变

不良的现状居住环境,采用现代建

筑技术,确保所有居民拥有安全、

健康、舒适、方便、宁静的居住化

以工业为主的工作区需依据其特

性分门别类布局,与其他城市功能

之间避免干扰,且保持便捷的联系

确保各种城市绿地、开敞空间及风

景地带

依照城市交通的要求,区分不同功

能的道路,确定道路宽度

保护文物建筑与地区

改革土地制度,兼顾私人与公共利

以人为本,从物质空间形态入手,

处理好城市功能之间的关系,是城

市规划者的职责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雅典

宪章的提高和改进:

不应因机械的分区而牺牲了城市

的有机构成,城市规划应努力创造

综合的多功能环境

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

的基本依据,在安排城市居住功能

时应注重各社会阶层的融合,而不

是隔离

改变以私人汽车交通为前提的城

市交通系统规划,优先考虑公共交

注意节制对自然资源的滥开发、减

少环境污染、保护包括文化传统在

内的历史遗产

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认识到

其双刃剑的特点

区域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同时包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建筑设计的任务是创造连续的生

活空间,建筑、城市与园林绿化是

不可分割的整体

1999年6月23日,北京宪章,并

不是专门针对城市及城市规划问

题提出的,而是继承了道亚迪斯以

来有关人居环境科学的成就,站在

人居环境创造的高度,倡导建筑、

地景、城市三位一体的规划思想,

主张在新世纪中,建筑师要重新审

视自身的角色,摆脱传统建筑学的

桎梏,而走向更加全面的广义建筑

学。

概括地回顾了20世纪的“大发展”

和“大破坏”,对新世纪所面临的

机遇与挑战给予了客观的估计和

中肯的警告。通篇贯穿着综合辩证

的思想,针对变与不变、整体的融

合与个体的特色、全球化与地方化

等问题做出了独到、精辟的论述,

将景象纷呈的客观实践与建筑学

的未来归结为富有东方哲学精神

的“一致百虑,殊途同归”。

总结:从上述三个宪章中可以看

出:“宪章”是对过去一段时期内

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主流思想与理

论进行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是

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定问题和

一定范围内的共同意识所进行的

归纳,是一种宣言。宪章可以使我

们更明确地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

问题、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可

以采取的措施。

39、《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

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把交通看成为城市基本

功能之一,道路应按性质进行分

类,改进交叉口设计等。在马丘比

丘指出把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

具和制定交通流通的依据的政策,

应改为使私人车辆服从于公共客

运系统的发展,要注意在发展交通

与“能源危机”之间取得平衡。

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

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

生活、工作、游憩和交通的规划,

就是解决城市划分成区的办法。

马丘比丘提出不应追求功能分区

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

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

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动

能的生活环境。

马丘比丘还提出城市急剧发展中

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

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

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

谐问题。

40、盖迪斯的区域规划《进化中的

城市》

创造了“城市科学”这一术语,力

求在实际和可能的适用和美的意

义上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作用。

牢固的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

实的基础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

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

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

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

贡献: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

究,首次提出了以人文地理学提供

规划的基础,指出工业的集聚和经

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

的城市发展显著的集中。

41、城市规划工作的阶段:2个阶

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5个层

面(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分

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

详细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区域内在

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联系

的城市群体;

总体规划:对一定时间内城市

性质、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

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

实施措施;

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

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

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

施的布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

排;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

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

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

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的控

制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

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

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

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

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

计。

42、风玫瑰图盛行风向

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

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

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

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

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

风向频率最高的方位被叫做主导

风向或盛行风向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一章 1、两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城市:“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场所。 3、按照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的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建制镇无可争议的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4、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之间攻伐频繁,也正是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筑城的高潮。 6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7城市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市化水平高。 8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9、198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而在2007年通过的《城乡规划法》中已经废除了这一条。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买一个朝代最显著地特点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的布局形式 3田园城市的理论 4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5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全球化;2区域一体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镇化。 6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7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2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第三章 1、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而中国是在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3(了解)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市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改性详细规划。 第四章 1城市规划的定义:p62 2城市规划的任务:p64 3永续发展的概念:p6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永续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重要的概念。 4、p70 5、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有序、自我更新、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命体,应该是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 6、三个和谐: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得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就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得人群,她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 2?城市人口得统计范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得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得统计范围,城市化地区得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得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得口径 城市人口就是指城区得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得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得定义 城市社会就是指以城市为主体得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得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得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得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得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就是通过人们得活动表现出来得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得内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历史发展中得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得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与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与城镇服务设施得需求。 仁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得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得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与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就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得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得相关性,这里得结构就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得比重。 C:人口与就业得空间分布就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就是评价公共设施得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她设施可达性得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得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得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得互动与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得提高,城市规划中得主要社会目标包括,一就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得多元化适宜性。 二就是社会群体内部公共资源得公平分配。三就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得基本生活空间。四就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五就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得统筹发展。六就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得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得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城市人口统计仁城市人口静态统计城市人口得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我国关于人口统计得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等。 A: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就是指在当地公安局派出所登记户口得人口。 B: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一般就是扌旨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她地方居住一定期 限得人口。 C:暂住人口 暂住人口就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得人口 D: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就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得人口。 2.城市人口动态统计 一个城市得人口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变化,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3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3

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 10.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1.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12.城乡区域规划 13.总体规划 14.控制性详细规划 10.1试比较2008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与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的异同。 10.2试比较各层面规划类型在内容与深度上的不同。 10.3城市基本资料搜集。 11.1哪些要素决定了不同城市土地的价值级差?有学者认为,我国实施的土地拍卖制度提升了房产的价格,是否应该叫停土地拍卖? 1.土地级差—— 由于城市土地的自然性质或者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又不同的价值,这被称为“价值级差”,影响城市土地价值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土地的区位,适用性,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①区位:一般指的土地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或者是土地所属的城市的基本状况, 如相同城市,市中心的地块通常比郊区价值高,大城市的地块一般比小城市价值高。 ②适用性:指的是土地的适用性评定结果,一般是一类用地的价值>二类用地的 价值>三类用地的价值。 ③用地的基础实施建设: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的,一般其价值越高。 2.土地拍卖—— 土地拍卖的制度提升了地产的价格,地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叫停土地拍卖,原因如下: ①从放假高涨的原因来说,土地拍卖出高价不是带来房产涨价的直接原因,因 为房价本身就是开发商自己根据市场制定的,无论土地是否高价拿来,开发商都可以定出高价来的,因此叫停土地拍卖,并没有找到其问题根源,更重要是的建立健全的土地财政政策,预防、限制土地拍卖过程中对于土地价格的提升给房价带来的影响。 ②土地拍卖的经济收入,是地方政府发展自身的重要经济来源,叫停土地拍卖, 会给地方政府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 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 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七章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第一节:城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定义 ①.城市人口 1.城市人口界定 城市人口应该是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围。 2.城市人口的统计围 各国对城市人口的统计更着重与城市人口的统计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都以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其中一项或两项指标作为划分城镇化地区的标准。 3.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城市人口是指城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②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 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有 A:人类生态学 B:城市社区的划分

C:城市问题对策与规划 D:城镇化 1.城市人口发展的规律 城市人口发展过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这些自然因素本身也受社会条件制约。 2.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在必然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联系。 第三节:人口与社会要素的影响 人口预测可以用来测算居住用地,公共事业用地以及零售业用地,因此人口和社会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对土地,基础设施,城镇设施,和城镇服务设施的需求。 1.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人口有三个维度的要素与城镇规划关系特别密切: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 A: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 B: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里的结构是指整体结构中特定组群的比重。

C: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设施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 2.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 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最本质的影响,在于发展中多方利益的互动和协调,以此保障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整体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包括, 一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协调,尽可能实现城市物质空间资源供应的多元化适宜性。 二是社会群体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 四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社会与经济,生态系统的统筹发展。 六是规划制定与实施中的民主决策。 第四节:城市人口与社会的分析方法 ①城市人口分析方法 城市人口统计 1.城市人口静态统计 城市人口的统计包括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办等。我国关于人口统计的概念较多,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

【课程大纲】《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城市总体规划原理 (英文):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课程编号:14351145 课程学分:3.5学分 课程总学时:5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 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在明确未来一定时期城市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同时,也要对长远发展有所估计,留有充分的弹性。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位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技术问题,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 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内容、编制原则与步骤,通过介绍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原理,掌握城市规划的任务与编制,城市各组成要素与布局,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广场、街道规划及城市规划的实施等。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问题。具体的内容有城市的产生和

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城市各组成要素的布局以及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等,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习城市规划的背景知识与基本内容,熟悉城市规划学科所包含的相关知识体系;从认识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入手,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内容与方法;培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调查分析、初步设计、文字处理与语言表达等能力;训练学生树立区域观、生态观、文化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研究城市问题的能力,掌握协调和综合处理城市问题的规划方法,并且学会以物质形态规划为核心的具体操作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的能力,基本具备城市总体规划工作阶段所需的调查分析能力、综合规划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包括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去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研究的能力,为城市规划培养专业人才。 本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已学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所授知识,在对城市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和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的形态,并对城市各类用地和设施进行统筹安排。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要侧重于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内容与程序;了解城市社会经济、用地、交通工程等要素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了解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与法规;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汇总的能力和协调各专业规划的能力;培养学生规划文件编写与方案介绍、交流的能力。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考研).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4. 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 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 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 艺术处理。 6.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 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 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 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使之重新发展和 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终点间的交通出 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 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4.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是指建 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5.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7.居住区公共绿地: 18.一书两证: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 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 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 19.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 意义的城市。 20.城市规模: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 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1303 陈志鹏131080118 1.论述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所谓城市总体布局,就是综合考虑城市各组成要素,如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及对外交通运输用地,并对其进行统筹安排。城市总体布局的形成及其优化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原则: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的原则 芒福德说过:“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当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转变,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不仅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其形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核心——边缘结构明显地向网络结构转化,有些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明显走向群体化。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求在规划编制中明确:城市和乡村布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城市由于人口集中、信息畅通、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产生和释放出一种开放型的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它对周围乡村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需要。 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选择走城市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积极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现代化,使城乡逐步融合,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兴旺。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的原则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种种现实矛盾表明:土地资源紧张,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环境污染全面扩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现象。许多研究成果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发展和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发展,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组织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原则。 (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原则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赖于符合实际需要、又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驱动。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同时在向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中,城市规划的政府行为应当得到强化,城市规划还应当担当起政府宏观调控的角色;在城市运行的进程中,在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将有限的资金和土地集中解决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要避免城市发展政策的误导作用,规划师就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修养。城市规划是涉及城市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为此也要求规划师掌握和了解更广泛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才能。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 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 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 过程。 4.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 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设计: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 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 6.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 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像卫星一样,故名。 7.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 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对外交通:指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围内 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以城市为基点,与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的总称。 9.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 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10.城市更新: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 设,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 11.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 起终点间的交通出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12.风玫瑰: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 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前者为“风向玫瑰图”,后者为“风速玫瑰图”。因图形似玫瑰花朵,故名。 13.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4.建筑密度: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 的比例(%)。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5.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 1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 值 17.居住区公共绿地: 18.一书两证: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 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附答案

考试题目如下:第一部分:单选题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D)。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建筑物经济寿命的终结表明(C)。 A.该建筑物已破旧得没有使用价值了 B.该建筑已破旧得卖不出去了 C.建筑物价值小于地块价值 D.由于房产价格下跌,该建筑已无经济价值 3.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A)递增,而在()逐渐减弱。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C.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中心;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外围 D.城市地域中离心;城市外围向心 4.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B.10%;7%C.12%;8%D.15%;10% 5.工业革命前,欧洲出现的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B)。 A.雅典B.罗马C.伦敦D.巴黎 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A)。 A.英国B.法国C.德国D.日本 7.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不包括(B)。

A.唐长安B.西汉长安C.南朝建康D.明清北京 8.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A.以教堂为城市中,b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9.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10.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B)来实现。 A.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合理布局 B.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 C.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D.确定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 11.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A)。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 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12.以下各项论述中是《雅典宪章》的思想观点的是(B)。 A.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作为城市的三条标准 (1)城市集中了一定数量的人口 (2)城市是一定地域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同范围中心的只能 (3)城市在功能上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2.城市的特征 (1)密集性:人口,物质和资本,空间活动 (2)高效性:高效率,高效益 (3)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4)中心性:政治,经济,文化 3.城市各时期的特点 (1)前工业社会时期: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农产品的集散地;城市规模小,数量 少,发展缓慢 (2)工业社会时期(1784年):大工业的中心;城市规模扩大,数量猛增;商贸中心; 城市对立,差距拉大 (3)后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聚居地;第三产业中心;城市密集区;城乡融合,

差距减小 4.城市化类型:超前城市化/滞后城市化/逆城市化/反城市化/乡村城市化 5.约瑟夫提出的“S”型曲线(城市化),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七十为城市化的两个拐点, 但不同的国家拐点不同。 6.城市的产生: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出现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社会大分工的结果(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的分离,出现了城镇) 7.城市产生方式: (1)有机式的产生(交换),随着生产力和生产率提高而产生 (2)人为式的产生 也有其他假说:水源说,经济说,军事说,宗教说,多元说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的主要奠基者: 1.霍华德(1850-1928)——“分散主义”的代表,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 平道路》(1898)提出“田园城市理论” 内容包括:

总体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1001101班城市总规原理复习资料 个人总结后果自负 名词解释 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5、 城市人口增长: 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因素 ,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6、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 均总人口数之比。 7、 城市人口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8、 营国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9、 卫星城:在大城市周围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 10、 希波丹姆模式: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 11、 营寨城: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者斗兽场或者官 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P18 12、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13、 城市性质: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地位和所行使的主要职能。 14、 城市职能:城市在区域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和作用。它随着社会、经济和自 然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 15、 城市总体规划: 一定年限内对城市市区、郊区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地区各项发展建设的综合部署。 16、 战略:是与“战役”、“战术”相对而言的概念,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 划。 17、 城市形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18、 城市总体布局: 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是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 同形态表 现出来的。 19、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0、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 展和完善 的过程。 城市交通:城市范围内采用各种运输方式运送人和货物的运输活动,以及行人的流动。 1、 2、 3. 4、 城市: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是由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构成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一一城市规划原理 性别比:是指族群中雄性(男性)对雌(女性)的比率。 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而引起的老年人口例相对增长的动态过程。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 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形成的变化量。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 P256)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城邦时期提出。 21、 22、 23、 24、 建筑密度:是指建筑覆盖率,即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基底面积之和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公交重复系数:指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网总长度之比 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交通:人和物的运送和流通,它包括各种现代的与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广义来说,信息的传递也可归入交通的范 P 282 2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