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云芝肝泰胶囊辅助熊去氧胆酸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对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云芝肝泰胶囊辅助熊去氧胆酸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对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云芝肝泰胶囊辅助熊去氧胆酸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对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云芝肝泰胶囊辅助熊去氧胆酸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对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云芝肝泰胶囊辅助熊去氧胆酸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对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韩炎炎

戴晓波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新区医院(苏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苏州215000)

〔摘

要〕目的

探讨云芝肝泰胶囊辅助熊去氧胆酸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2

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11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56例。对照组: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同时口服云芝肝泰胶囊。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皮肤瘙痒、乏力、黄疸、肝区不适症状体征的比例

都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 <0.01),Ⅲ型前胶原(P ⅢP )、层黏连蛋白(LN )、血清透明质酸(HA )、Ⅳ型胶原(Ⅳ-C )低于对照组(P <0.01),门冬氨酸基转移酶(AS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碱性磷酸酶(ALP )、总胆红素(TBIL )低于对照组(P <0.01),IgM 低于对照组(P <0.01),内静脉(PV )内径、脾静脉(SV )内径小于对照组(P <0.01),PV 、SV 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 <0.01 0.05)。结论云芝肝泰

胶囊辅助熊去氧胆酸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疗效确切,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效调节患者血清肝纤维、肝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的免疫

抵抗力。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熊去氧胆酸片;云芝肝泰胶囊;免疫功能〔中图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3-6812-03;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5.23.075

基金项目: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No.SYS201344)

第一作者:韩炎炎(1981-),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疾病的临

床诊治研究。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1〕

,患者主要表现出肝脾肿大、黄疸的症状体征,同时可能会诱发门静脉高压、

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近期有文献认为

〔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

化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有关。目前,熊去氧胆酸片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十分常规的药物

〔3〕

。然

而,

单纯应用熊去氧胆酸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并不理想,必须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云芝肝泰胶囊属于免疫调节剂,具有保肝、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云芝肝泰胶囊辅助熊去氧胆酸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及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原

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56例;对照组男9例,女47例;年龄22 63〔平均(42.8?11.6)〕岁;病程10个月 11年,平均(5.2?1.8)年。观察组:男10例,女46例。年龄24 66岁,平均年龄(42.9?11.1)岁。病程11个月 10年,平均(5.5?1.6)年。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静脉滴注甘草酸二铵(辰欣药业股份

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777),150mg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与250ml 葡糖糖注射液混合后静脉滴注,1次/d ,用药2w 。对照组:口服熊去氧胆酸片(由上海世康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926)治疗,15mg ·kg -1·d -1,餐后口服。观察组:口服熊去氧胆酸片治疗,同时口服云芝肝泰胶囊(上海汉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7005),口服,4粒/次,3次/d 。两组治疗周期为12个月。

1.3疗效标准显效:治疗12个月内,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

消失,血清肝纤维指标、肝功能指标水平基本处于正常范围。有效:治疗12个月内,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血清肝纤维指标、肝功能指标水平一定程度优化。无效:治疗12个月内,患者的症状体征、血清肝纤维指标、肝功能指标水平未见明显变化〔4〕

1.4观察指标①症状体征

〔4〕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皮肤

瘙痒、乏力、黄疸、肝区不适等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②症状积

〔4〕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的变化。分值越高,表

明患者的症状越明显。③血清肝纤维指标〔4〕

:观察治疗前后两

组患者血清肝纤维指标Ⅲ型前胶原(P ⅢP )、层黏连蛋白(LN )、血清透明质酸(HA )、Ⅳ型胶原(Ⅳ-C )水平的变化,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④肝功能指标

〔4〕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

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碱性磷酸酶(ALP )、总胆红素(TBIL )水平的变化,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⑤免疫学指标〔4〕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

学指标IgM 、IgG 水平,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⑥门脉血流

动力学指标

〔4〕

: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脾

静脉(SV )、门静脉(PV )水平的变化。应用彩超仪测定,检查时两组患者均空腹、静卧,吸气与屏气时分别检测PV 主干内径(D )和最大血流速度(Vmax ),SVD 和SVVmax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t 检验或χ2

检验。

2结

2.1

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显效31例,

55.4%;有效21例,37.5%;无效4例,7.1%),高于对照组的78.6%(显效22例,37.3%;有效22例,39.3%;无效12例,21.4%)(P <0.05)。2.2

症状体征

治疗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皮肤瘙痒、乏力、黄

疸、肝区不适症状体征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2186·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12月第35卷

表1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比较〔n(%),n=56〕

组别

皮肤瘙痒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乏力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黄疸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肝区不适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对照组39(69.6)13(23.2)54(96.4)21(37.5)35(62.5)11(19.6)20(35.7)9(16.1)观察组40(71.4)5(8.9)53(94.6)6(10.7)33(58.9)3(5.4)12(21.4)0(0.0)χ2值0.043 4.2360.00010.9800.150 5.225 2.8007.733 P值>0.05<0.05>0.05<0.01>0.05<0.05>0.05<0.01

2.3两组症状积分比较治疗12个月,观察组症状积分〔(2.3?0.7)分〕低于对照组〔(7.7?1.1)分〕(P<0.01),治疗前比较〔(18.6?

3.3)分,(18.1?3.5)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2.4肝纤维指标治疗12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PⅢP、LN、HA、Ⅳ-C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5肝功能指标治疗12个月,观察组患者AST、ALT、ALP、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2.6两组免疫学指标比较治疗12个月,观察组IgM〔(2.5?0.9)g/L〕、IgG〔(11.2?

3.3)g/L〕低于对照组〔(

4.0?1.1)g/L、(14.5?3.7)g/L〕(P<0.01)。治疗前IgM、IgG〔(4.9?1.2)g/L、(17.3?4.4)g〕与对照组〔(4.7?1.3)g/L、(17.2?4.2)g/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7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12个月,观察组患者PVD、SVD都小于对照组(P<0.01),PV、SV V

max

都高于对照组(P<0.01 0.05)。见表4。

表2两组患者肝纤维指标比较(x?s,μg/L,n=56)

组别

PⅢP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LN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HA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Ⅳ-C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对照组219.4?40.3183.7?28.5188.3?55.2165.8?31.7241.8?56.8173.8?29.8197.5?50.6173.7?32.6观察组217.6?42.6120.5?15.8188.9?56.7129.1?20.6245.8?57.3105.3?21.3199.2?51.8133.7?18.4 t值0.23014.5140.0577.2650.37113.9940.1767.996

P值>0.05<0.01>0.05<0.01>0.05<0.01>0.05<0.01

表3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x?s,n=56)

组别

AST(U/L)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ALT(U/L)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ALP(U/L)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TBIL(μmol/L)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对照组95.4?20.552.8?14.797.1?23.656.8?15.0352.5?93.9150.7?25.279.6?18.338.3?7.9观察组95.3?19.635.2?6.897.6?24.538.5?9.3356.8?95.386.7?10.880.1?18.820.5?4.7 t值0.0268.1320.1107.7590.24117.4690.14314.491 P值>0.05<0.01>0.05<0.01>0.05<0.01>0.05<0.01

表4两组患者B超示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x?s,n=56)

组别

SVD(cm)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PVVmax(cm/s)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PVD(cm)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SVVmax(cm/s)

治疗前治疗12个月

对照组0.75?0.2295.3?19.616.35?2.6697.6?24.5 1.26?0.20356.8?95.317.92?1.9680.1?18.8观察组0.72?0.2535.2?6.815.05?2.5338.5?9.3 1.24?0.2186.7?10.819.69?1.4320.5?4.7 t值0.470 3.1580.059 6.0990.503 4.6400.402 2.146 P值>0.05<0.01>0.05<0.01>0.05<0.01>0.05<0.05

3讨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多样〔5〕,起病隐袭,早期无明显的症状〔6〕,因此早期通常不易被诊断发现,临床干预治疗的效果也多不理想。研究发现〔6〕,熊去氧胆酸片能够影响肝脏组织相容抗原的表达,抑制体内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泌,而且可以作为抗氧化剂来减轻机体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发挥出保肝、修复受损肝组织的效果。此外,熊去氧胆酸片还具有抑制B细胞增殖、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形成的作用〔6〕。然而在临床实践治疗的过程中发现熊去氧胆酸片在缓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症状及肝纤维化等方面效果也较差〔7〕。云芝肝泰胶囊主要有效成分为云芝提取物,具有保肝、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8〕。本研究提示采用云芝肝泰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疗效显著。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会导致患者的肝脏纤维化,引起患者肝功能的严重下降,影响患者的门脉血流动力学〔9〕。AST、ALT、ALP、TBIL等指标水平是评价机体肝功能的重要参考,PⅢP、LN、HA、Ⅳ-C等指标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存在密切的联系〔10〕。本研究结果提示云芝肝泰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能够缓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肝纤维化,并改善肝功能。

文献表明〔1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免疫调节系统,导致患者免疫抵抗力下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预后。由于肝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常导致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3186

·

韩炎炎等云芝肝泰胶囊辅助熊去氧胆酸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对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第23期

患者肝内微循环障碍,不仅使肝细胞的功能受到很大影响〔12〕

还将直接导致门静脉高压产生。文献表明

〔13〕

,化浊解毒中药联

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硬化等自身免疫性肝病疗效确切。本研究提示云芝肝泰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能够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肝内微循环。4

参考文献

1Ducarme G ,Bernuau J ,Luton D.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pregnancy 〔J 〕.J Gynécol Obstét Biol Reprod ,2014;43(5):335-41.2张

艳,蔡俊秀,刘

玲.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抗体及病理变化

的研究

〔J 〕.职业与健康,2014;30(3):324-6.3

Williams CN ,Al-Knawy B ,Blanchard W.Bioavailability of four ursode-oxycholic acid preparations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0;14(9):1133-9.

4吴颖,姚定康,朱樑,等.熊去氧胆酸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原

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1):1477-82.5

Cadis AS ,Velasquez CD ,Brauer M ,et al .Intraoperative management of a carbon dioxide embolus in the setting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a patient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 case report 〔J 〕.Int J Surg Case Rep ,

2014;5(11):833-5.6王晓伟.UDCA 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7):819-21.

7张奉春.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早期生化应答及长期预后的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2014;53(2):141.8张

琳,张茂海,朱中华,等.云芝肝泰对反复感染的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J 〕.湖北中医杂志,2012;34(5):13-4.9

Liu F ,Pan ZG ,Ye J ,et al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autoimmune hepatitis overlap syndrome :simplified criteria may be effective in the diagnosis in Chinese patients 〔J 〕.J Dig Dis ,2014;15(12):660-8.

10王琴,赵小爱.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与肝纤维化指标的临床意义

〔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490-1.11高

君,王炳元.自身免疫性上皮细胞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4;22(11):866-8.

12

Ishibashi H ,Komori A ,Shimoda S ,et al .Risk factors and prediction of long-term outcome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J 〕.Intern Med ,2011;50(1):1-10.13

钱金花,徐庆武.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20):4999-5001.〔2015-03-21修回〕

(编辑袁左鸣/滕欣航)

老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HIF-1α、VEGF 、hs-CRP 、NT-proBNP 的水平

杨爱荣

杨发满刘冀杨青岩汪元浚(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老年二科,青海西宁810001)

〔摘

要〕目的

探讨老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检测血清缺氧诱导因子(HIF )-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水平的意义。方法

将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老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

者51例设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接受体检的老年健康人51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IF-1α、VEGF 、hs-CRP 、NT-proBNP 水平。同时观察组患者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IF-1α、VEGF 、hs-CRP 、NT-proBNP 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HIF-

1α、VEGF 、hs-CRP 、NT-proBNP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观察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血清HIF-1α、VEGF 、hs-CRP 、NT-proBNP 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1)。结论

血清HIF-1α、VEGF 、hs-CRP 、NT-proBNP 水平上升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重要特征之一,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治疗后可以降低患者血清HIF-1α、VEGF 、hs-CRP 、NT-proBNP 水平。〔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HIF-1α;VEGF ;hs-CRP ;NT-proBNP 〔中图分类号〕R5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3-6814-02;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5.23.076

基金项目:青海省科技厅资助项目(No.9632013J0133)第一作者:李

蓉(1975-),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老年病学研究。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属于睡眠呼吸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群,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出嗜睡、头晕乏力、头痛、呼吸暂停、睡眠行为异常等症状〔1〕

。同时,睡眠呼吸暂停低

通气综合征容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并

发症

〔2〕

。本研究拟探讨老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

与健康人群血清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的差异性,同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HIF-1α、VEGF 、hs-CRP 、NT-proBNP 水平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

老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51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61 80〔平均(69.2?12.7)〕岁;体质指

数(BMI )23.2 32.6kg /m 2,平均(28.3?5.0)kg /m 2

。将同期

在我院接受体检的老年健康人51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62 81〔平均(65.7?15.9)〕岁。1.2

方法

老年患者均使用美国伟康SoloTMCPAP 治疗仪进

行治疗。治疗前参考整夜多导睡眠仪的检查结果控制适当的压力(约10cmH 2O ),持续12w ,治疗过程中对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展开监测。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HIF-

1α、VEGF 、hs-CRP 、NT-·4186·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12月第35卷

胆汁淤积性肝病-流行病学综述

概述: 胆汁淤积型肝病(肝内胆汁淤积)系指多种原因所致的细胞分泌胆汁发生障碍,毛细胆管、细胞骨架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功能异常,使胆汁分泌减少,导致正常数量的胆汁不能下达十二指肠,并使胆汁成分(结合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等)返流至血液。临床上是一组有黄疸、瘙痒,伴血清结合胆红素、胆固醇、胆汁酸、ALP、5-核苷酸酶和白蛋白增高的症状体征。 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早期往往无不适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丫-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升高,故国内外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曹旬旬等以ALP水平>x正常值上限(ULN,且GGT水平>3X ULN为胆汁淤积的诊断标 准,对慢性肝病住院患者的胆汁淤积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胆汁淤积的总发生率 为%。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胆汁淤积的发生率较高,依次为原发性硬化 性胆管炎(%)、各种原因所致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他 依次为肝肿瘤(%)、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炎(%) 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表现: 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有时与肝外梗阻不易区别。患者常显重度黄疸,而且持续时间长,全身皮肤瘙痒,尿色深黄似浓茶样,大便灰白如陶土色。肝炎病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表现相似或较轻,全身状况也比急性黄疸型肝炎要好。 但整个病程长,黄疸至少持续在3周以上,甚至数月不退或消退缓慢。实验 室检查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ALP)、谷氡酰转肽酶(GGT)、胆固醇均升高,ALT中度升高。尿液检查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阴性, 此为梗阻性黄疸的特征,因为般黄疸型肝炎应该是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阳性。 超检查有肝脏增大,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这点可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相区别。淤胆型肝炎黄疸 虽较严重,但病情轻,食欲好,一般肝炎症状均较轻者。 治疗: 2015 中华医学会颁布了《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对于治疗方面,给出以下建议: 推荐意见6:熊去氧胆酸(UDCA和S-腺苷蛋氨酸(SAMe可用于治疗多种

胆汁淤积性肝病 流行病学综述

胆汁淤积性肝病 概述: 胆汁淤积型肝病(肝内胆汁淤积)系指多种原因所致的细胞分泌胆汁发生障碍,毛细胆管、细胞骨架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功能异常,使胆汁分泌减少,导致正常数量的胆汁不能下达十二指肠,并使胆汁成分 (结合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等)返流至血液。临床上是一组有黄疸、瘙痒,伴血清结合胆红素、胆固醇、胆汁酸、ALP、5-核苷酸酶和白蛋白增高的症状体征。 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早期往往无不适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升高,故国内外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曹旬旬等以ALP水平>1.5×正常值上限(ULN),且GGT水平>3×ULN为胆汁淤积的诊断标准,对慢性肝病住院患者的胆汁淤积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胆汁淤积的总发生率为10.26%。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胆汁淤积的发生率较高,依次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75.00%)、各种原因所致肝硬化(47.7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42.86%),其他依次为肝肿瘤(35.97%)、自身免疫性肝炎(30.77%)、药物性肝病(28.31%)、酒精性肝炎(16.46%)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70%)。 表现: 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有时与肝外梗阻不易区别。患者常显重度黄疸,而且持续时间长,全身皮肤瘙痒,尿色深黄似浓茶样,大便灰白如陶土色。肝炎病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表现相似或较轻,全身状况也比急性黄疸型肝炎要好。 但整个病程长,黄疸至少持续在3周以上,甚至数月不退或消退缓慢。实验室检查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 ALP)、谷氡酰转肽酶( GGT)、胆固醇均升高,ALT中度升高。尿液检查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阴性,此为梗阻性黄疸的特征,因为般黄疸型肝炎应该是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阳性。B超检查有肝脏增大,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这点可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相区别。淤胆型肝炎黄疸虽较严重,但病情轻,食欲好,一般肝炎症状均较轻者。 治疗: 2015中华医学会颁布了《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对于治疗方面,给出以下建议:

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比较

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6-07-11T15:55:18.1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8期作者:戈杨任铭香林军 [导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属于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病理学呈进行性特点,主要由非化脓性、破坏性小胆管炎。 戈杨任铭香林军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功能室;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各57例,分别设为病毒组和原发组,对两组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肝硬化患者超声影像学对比,组间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壁增强、肝脏形态缩小、弥漫性结节状增生、肝内细颗粒状回声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明显(P均<0.05)。结论:应用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其区别较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毒肝炎性肝硬化;比较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 Methods: November 2013 - November 2015 period in our hospital admissions of 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 and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atients, 57 cases in each, respectively for virus group and primary group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ultrasonic diagnosis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ultrasound contrast imaging, inter group abdominal lymph node enlargement, bile duct wall enhancement, reduce the liver morphology and diffuse nodular hyperplasia and liver in fine granular echo and oth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omparing the incidence,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 the difference is bigger,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ultrasound diagnosis;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 comparison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属于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病理学呈进行性特点,主要由非化脓性、破坏性小胆管炎,发展成为肝硬化,早期超声诊断表现并不明显,后期超声影像有特异性变化[1]。本研究将原发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超声图像做对比,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各57例,分别设为病毒组和原发组,原发组中男性40例,女性17例,年龄在42—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49±3.94)岁。病毒组中,男性45例,女性12例,年龄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47±3.56)岁。给予2组肝硬化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本研究选择 GE-P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设为3.—5.0 MHz,由高资历超声影像学专业医师检查和操作,给予患者胆、肝、脾、胰等超声检查,密切观察患者肝内胆管系统、肝实质回声等特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腹腔淋巴结、肝内胆管系统、肝实质回声等进行检查,对比组间影像征象。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肝硬化患者超声影像学对比,原发组患者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壁增强的发生率较低,与病毒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原发组患者肝脏形态缩小、弥漫性结节状增生、肝内细颗粒状回声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较高,与病毒组对比,差异均明显(P均<0.05)。具体情况见下表 1 。 3 讨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临床中常见的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之一,若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那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的几率较高,另外该病症也较易合并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2]。原发性胆汁性感染应的肝内胆管细胞病理变化以非化脓性、进行性、破坏性胆管炎为主要特征,直到中晚期,小叶胆管会消失,同时出现肝硬化、继发性纤维化等变化[3]。大量研究表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其中病毒性肝炎性肝硬化主要由病毒性的炎症所引起的,当前鉴定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已经成为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4]。 本研究给予患者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影像学征象有腹腔淋巴结肿大,细颗粒表现、结节增生、肝脏形态缩小,与病

肝硬化

肝硬化 掌握要点 肝硬化的概念、病因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失代偿)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治疗(一般处理、腹水) 概况(1) 一种或几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的后期阶段。 病理—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细胞结节性再生、肝逐渐变形、变硬。 临床—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 病因: 酒精性、病毒感染、其他原因肝脏纤维化腹水、门脉高压(出血)、肝性脑病、肝癌。 病毒性肝炎 1、主要为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一般不发展为肝硬化。 2、肝炎后肝硬化多数表现为大结节性肝硬化;少数病例如病程缓慢迁延,炎性坏死病变较轻但较均匀,亦可表现为小结节性肝硬化。 3、从病毒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病程,可短至数月,长至数拾年。 慢性酒精中毒 长期大量饮酒,酒精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经脂肪肝而发展为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硬化的主要发病机理。 80g, 4年---肝纤维化 80g, 10年---肝硬化 胆汁淤积 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外胆管阻塞持续存在,可导致肝细胞缺血、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而继而形成肝硬化(继发性)。 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的肝内细小胆管炎症与梗阻所致者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循环障碍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和各种病因引起的肝静脉阻塞综合症(Budd –Chiari 综合症),可致肝脏长期瘀血缺氧,小叶中心区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导致瘀血性肝硬化,在形态上呈小结节性。 药物及化学毒物 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可损害肝脏。 如长期服用异烟肼、四环素、双醋酚汀、甲基多巴等,或长期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磷、砷、氯仿等可引起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而发展为中毒性(药物性)肝硬化。 代谢性疾病 由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致某些物质因代谢障碍而沉积于肝脏,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肝硬化。 营养障碍

胆汁淤积性肝病-流行病学综述

概述: 胆汁淤积型肝病(肝内胆汁淤积)系指多种原因所致的细胞分泌胆汁发生障碍,毛细胆管、细胞骨架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功能异常,使胆汁分泌减少,导致正常数量的胆汁不能下达十二指肠,并使胆汁成分 (结合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等)返流至血液。临床上是一组有黄疸、瘙痒,伴血清结合胆红素、胆固醇、胆汁酸、ALP、5-核苷酸酶和白蛋白增高的症状体征。 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早期往往无不适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升高,故国内外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曹旬旬等以ALP水平>×正常值上限(ULN),且GGT水平>3×ULN为胆汁淤积的诊断标准,对慢性肝病住院患者的胆汁淤积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胆汁淤积的总发生率为%。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胆汁淤积的发生率较高,依次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各种原因所致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他依次为肝肿瘤(%)、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表现: 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有时与肝外梗阻不易区别。患者常显重度黄疸,而且持续时间长,全身皮肤瘙痒,尿色深黄似浓茶样,大便灰白如陶土色。肝炎病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表现相似或较轻,全身状况也比急性黄疸型肝炎要好。 但整个病程长,黄疸至少持续在3周以上,甚至数月不退或消退缓慢。实验室检查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 ALP)、谷氡酰转肽酶( GGT)、胆固醇均升高,ALT中度升高。尿液检查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阴性,此为梗阻性黄疸的特征,因为般黄疸型肝炎应该是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阳性。B 超检查有肝脏增大,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这点可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相区别。淤胆型肝炎黄疸虽较严重,但病情轻,食欲好,一般肝炎症状均较轻者。 治疗: 2015中华医学会颁布了《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对于治疗方面,给出以下建议: 推荐意见6:熊去氧胆酸(UDCA)和S-腺苷蛋氨酸(SAMe)可用于治疗多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病例报告 作者:郭津生日期:2011-7-5 14:04:35 点击:1111 国际肝病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郭津生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主诉 反复乏力、纳差、瘙痒、伴巩膜黄染3年余。 现病史 患者,女,46岁。3年前因乏力、纳差、瘙痒、巩膜黄染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异常,TBil约70 mmol/L,ALT 156.8 U/L,g-GT 1168 U/L,ALP 1430 U/L,行肝穿刺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予熊去氧胆酸(UDCA)等药物治疗,症状及生化学指标有缓解后停药。之后病情常有反复,自主间断服用小剂量UDCA(0.25~0.5 g/d)治疗。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头晕、乏力、纳差、瘙痒、巩膜黄染,为进一步诊治于2006年1月收住入我院。 既往史 既往否认肝炎病史,5年前有子宫肌瘤切除术史。无烟酒嗜好。否认糖尿病、甲亢、关节炎等其他免疫性疾病史。否认输血和化学毒物接触史。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可。神清,皮肤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肺无殊。心率72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中上腹深压不适感,无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肋下未及,脾肋下2 cm;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后辅助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值范围) 血常规:RBC 3.17×1012/L,Hb 98 g/L,WBC 4.8×109/L,PLT 184×109/L。 肝功能:TBil/CBil 45.8/21.2 mmol/L(0.0~17.0/ 0.0~60 mmol/L),白蛋白 31 g/L (35.0~55.0 g/L)球蛋白46 g/L(20.0~30.0 g/L),ALT 82 U/L(0.0~75.0 U/L),AST 127 U/L(0.0~70.0 U/L),g-GT 312 U/L(5.0~50.0 U/L),ALP 270 U/L(15.0~115.0 U/L);PT 13.6 s(10~13 s)。 免疫球蛋白:IgG 34.79 g/L(6.9~16.2 g/L),IgM 5.95 g/L(0.6~2.63 g/L)。 血脂血糖正常、CEA、AFP、CA125和CA199均正常。 肝炎病毒标志:抗-HBc(+),余均为(-)。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

胆汁淤积性肝病流行病学综述

胆汁淤积性肝病流行病 学综述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胆汁淤积性肝病 概述: 胆汁淤积型肝病(肝内胆汁淤积)系指多种原因所致的细胞分泌胆汁发生障碍,毛细胆管、细胞骨架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功能异常,使胆汁分泌减少,导致正常数量的胆汁不能下达十二指肠,并使胆汁成分 (结合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等)返流至血液。临床上是一组有黄疸、瘙痒,伴血清结合胆红素、胆固醇、胆汁酸、ALP、5-核苷酸酶和白蛋白增高的症状体征。 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早期往往无不适症状,仅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升高,故国内外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曹旬旬等以ALP水平>×正常值上限(ULN),且GGT水平>3×ULN为胆汁淤积的诊断标准,对慢性肝病住院患者的胆汁淤积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胆汁淤积的总发生率为%。在慢性肝病患者中,胆汁淤积的发生率较高,依次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各种原因所致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他依次为肝肿瘤(%)、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表现: 主要表现为肝内梗阻性黄疸,有时与肝外梗阻不易区别。患者常显重度黄疸,而且持续时间长,全身皮肤瘙痒,尿色深黄似浓茶样,大便灰白如陶土色。肝炎病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表现相似或较轻,全身状况也比急性黄疸型肝炎要好。

但整个病程长,黄疸至少持续在3周以上,甚至数月不退或消退缓慢。实验室检查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 ( ALP)、谷氡酰转肽酶( GGT)、胆固醇均升高,ALT中度升高。尿液检查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阴性,此为梗阻性黄疸的特征,因为般黄疸型肝炎应该是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阳性。B超检查有肝脏增大,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这点可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相区别。淤胆型肝炎黄疸虽较严重,但病情轻,食欲好,一般肝炎症状均较轻者。 治疗: 2015中华医学会颁布了,对于治疗方面,给出以下建议: 推荐意见6:熊去氧胆酸(UDCA)和S-腺苷蛋氨酸(SAMe)可用于治疗多种肝病所致的胆汁淤积,治疗剂量熊去氧胆酸为10-15mg/kg/日(A1)。S-腺苷蛋氨酸初始治疗使用注射用SAMe,每日,肌肉或静脉注射,共两周。维持治疗,使用SAMe片,每日(B1)。 推荐意见7:免疫机制介导的胆汁淤积需充分权衡治疗收益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可试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B1)。积极内科治疗无效时也可考虑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方法治疗(C1),出现严重肝衰竭者可以考虑肝移植(A1)。 病毒性肝炎合并胆汁淤积 推荐意见9:各型肝炎病毒感染均可引起胆汁淤积型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大多能自愈,无须特殊药物治疗。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治疗上首先选用抗HBV和HCV药物,有胆汁淤积表现者可选用UDCA和/或SAMe (B1)。

基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数据的生存分析

基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数据的生存分析

一、数据背景 1、数据名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数据 2、数据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e76020956.html,/datasets/pbc 3、数据简介:该数据以pbc的名字包含在程序包survival中,数据集有20个变量,共有418个患者的观测,每个患者只有一次观测。其数据是来自于梅奥诊所所审理的从1974年到1984年这十年间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例。总共有424个PBC患者,按照资格标准随机采用安慰剂对照药物D-青霉胺进行。312个个案在数据集中参加随机试验,而附加的112个个案没有参加临床试验,但有基本的测量记录。6个个案失去了确诊后没有跟进,所以数据上附加的是106个个案以及312个随机参与者,共418组观测值。 4、变量介绍: 5、分析思路:如果对后面106个观测值的缺失值整列进行弥补然后对418个观测值进行分析意义不大,因此只将前312个观测值单独提取出来进行非参数、参数、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建立。本文的分析包括:选择对生存函数有显著性影响的因子进行建模;通过图形、统计检验的方法比较各个因子变量的不同取值下的

生存曲线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是否显著;建立的模型是否满足前提假定等。 6、数据预处理:由于前312个观测值存在缺失的情况,因此首先进行弥补。之后由于原始数据中status变量分为活着,肝移植和死亡三个结果,而生存分析要求结果为两分类互斥事件,因此将肝移植和死亡的变量值合并。最终status 变量的取值为0=活着,1=换肝或死亡,并在312个观测值中将分类变量status、trt、ascites、hepato、spiders、edema、stage转换为因子。 经过处理后的数据概况如下: 数据集一共包括19个变量,其中11个数值型变量:time、age、bili、chol、albumin、copper、alk.phos、ast、trig、platelet、protime;8个分类变量: status、trt、sex、ascites、hepato、spiders、edema、stage;无缺失值。 二、非参数模型 1、不含变量的Kaplan-Meier估计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称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在我国很少见,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妇女。临床表现为长期梗阻性黄疸、肝大和因胆汁刺激引起的皮肤瘙痒等。还常伴有高脂血症和皮肤黄色瘤。肝内外的大胆管均无明显病变,门管区小叶间胆管上皮可发生空泡变性及坏死并有淋巴细胞浸润,继而小胆管破坏并出现淤胆现象,纤维组织增生并侵入、分隔肝小叶,最终发展成肝硬化。远离原发胆汁性肝硬化要从预防做起。 1、调理食疗 肝硬变病患平常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和低脂肪的食物为主,因此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应该为病人提供足够的能量,减少肝脏的消灭,减轻肝脏的负担,增生肝细胞修复和重生的动力。 2、补充维生素 肝硬变病患关于多方面的原因,可造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少,肝硬变病患可适量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因此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品、微量元素。 3、合理安排生存 肝硬变病患平常应当多休息,留意节制性生存,不要熬夜、过度疲惫,以免严重肝损伤,从而不利于病症的恢复。肝硬变病患应当在个人能力范围内适当的过程运动,以不感觉到疲劳为度。 4、适量饮酒 肝脏是酒精代谢的主要脏器,酒精对肝细胞具有强烈的毒害作用,一旦肝脏负荷过重,就会发生酒精性肝病。据统计,如果每日饮白酒超过100毫升,连续5年即可引起酒精性肝病。已经患有肝病的人,则更不宜饮酒。 5、健康饮食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需要患者或健康人自己在生活中、饮食上进行调整,应做到营养均衡,规律饮食,少吃高油脂高脂肪的食物,切不可暴饮暴食,多吃各种新鲜蔬菜、豆制品、水果等,对肝脏的保护大有好处。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共识 ()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20 15 年 10 月 目录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自然病史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 六、诊断 七、PBC 的治疗 八、特殊情况 九、筛查及随访 十、问题和展望 十一、参考文献

一、概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背景、感染及环境等因素所导致的异常自身免疫有关。PBC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和皮肤瘙痒;其病理特点为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最终可发展至肝硬化。而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阳性,特别是 AMA-M2 亚型阳性对本病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s, UDCA)仍是唯一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 PBC 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消化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共同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治共识》。本共识旨在帮助医生认识 PBC 的临床特点,以便对本病做出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和系统随访。 本共识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和评价(GRADE)”系统,对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见表 1)和推荐强度(见表 2)进行分级。 表 1 GRADE 系统证据质量及其定义 证据级别定义 高质量(A) 非常确信估计的效应值接近真实的效应值,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中等质量(B) 对估计的效应值确信程度中等,估计值有可能接近真实值,但仍存在二者不相同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有可能改变该估 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和治疗共识 (2015)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20 15 年 10 月

目录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自然病史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 六、诊断 七、PBC 的治疗 八、特殊情况 九、筛查及随访 十、问题和展望 十一、参考文献

一、概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是一种慢性肝内 胆汁淤积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背景、感染及环境等 因素所导致的异常自身免疫有关。PBC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和皮肤瘙痒;其病理特点为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最终可发展至肝硬化。而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阳性,特别是 AMA-M2 亚型阳性对本病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s, UDCA)仍是唯一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 PBC 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消化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共同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治共识》。本共识旨在帮助医生认识 PBC 的临床特点,以便对本病做出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和系统随访。 本共识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和评价(GRADE)”系统,对推荐 意见的证据质量(见表 1)和推荐强度(见表 2)进行分级。 表 1 GRADE 系统证据质量及其定义 证据级别定义 高质量(A) 非常确信估计的效应值接近真实的效应值,进一步研究也不 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中等质量(B) 对估计的效应值确信程度中等,估计值有可能接近真实值, 但仍存在二者不相同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有可能改变该估 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低质量(C)对估计的效应值的确信程度有限:估计值与真买值可能大 不相同。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极低质量(D) 对估计的效应值几乎没有信心:估计值与真实值很可能 完全不同。对效应值的任何估计都很不确定。 表 2 GRADE 系统推荐强度等级 推荐强度具体描述 强推荐(C1 级) 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 弱推荐(2 级) 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值得说明的是,本病如能在早期得到及时诊断且经过熊去氧胆酸的规范治疗, 则大部分患者不一定会发展至肝硬化,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一诊断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07T10:38:31.4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2期供稿作者:白福智1 于文波2 [导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的慢性淤胆性炎症性肝病。白福智1 于文波2 (1黑龙江省勃利县人民医院 154500;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150010) 【中图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2-0234-02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多发生于中年女性的慢性淤胆性炎症性肝病。由于肝内胆小管阻塞而引起。 【关键词】肝病肝硬化胆汁性临床分析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常与其它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类、干燥综合征、硬皮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并存,多见于中年妇女,起病隐袭,经过缓慢,早期症状轻微,病人一般情况良好,食欲与体重多无明显下降,约10%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对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尤其伴有脂肪泻者,应详细了解起病的诱因及病情进展情况,有否其它免疫性疾病存在,注意与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变及其他原因肝硬化出现黄疸进行鉴别。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PBC患者中女性36例,男:女为1:3,平均48.9±10.5岁,病程平均 2.2±2.4年。随病情进展,ALP、GGT早期升高明显,晚期有所下降,TBil进行性升高。肝穿刺病检7例,包括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1例,Ⅳ期1例,病理分期与临床分期有关但不完全一致。常规保肝治疗加用熊去氧胆酸(UDCA)能明显改善胆汁淤积指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肯定,晚期预后差。48例中肝胆管结石40例,,肝胆管癌5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2例和术后胆道狭窄1例。 1.2临床表现 1.2.1早期主要症状为黄疸、乏力和皮肤瘙痒,主要体征为肝脾肿大、腹水和下肢水肿。症状仅有轻度疲乏和间歇发生的瘙痒,半数有肝大,<1/4有脾大,这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及r-GT升高常是唯一的阳性发现。以后线粒体抗体呈阳性,但它也可最先出现。此期,日轻夜重的瘙痒作为首发症状达47%,且可引起抑郁症。黄疸作为首发表现者占13%,此时肝脾大,可有黄疸,角膜色素环、肝掌、血管蛛,抓痕部位有蝶形皮肤色素斑,少数更有白癜风。体重很少减轻。此期肝活检有胆管破坏及小胆管增生。 1.2.2无黄疸期少数病例血清胆固醇可高达8000mg/L,掌、趾、胸背皮肤有结节状黄疣,也有沿膝、肘臀肌腱神经鞘分布,杵状指、长骨骨膜炎伴痛与压痛。 1.2.3黄疸期黄疸标志黄疸期的开始,出现轻度黄疸表明寿命5~10年,黄疸很深表示寿命期短于2年。这时常伴有骨质疏松、骨软化,椎体压缩、身长缩短3cm或以上,还可有肋骨、长骨骨折,这些和维生素D代谢障碍有关。肝活检肝细胞内有铜沉积、周边区胆淤有Mallory小体。 1.2.4末期血清胆红素直线上升,肝、脾明显大。慢性肝病征象愈趋明显,瘙痒、疲乏感加重,伴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及腹水的病例增多,以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为首发表现者占9%。由于铜的沉积,少数可见角膜色素环。最后为肝衰竭,该期较短,与其他肝硬化不同,曲张静脉破裂、肝性脑病、腹水、水肿伴深度黄疸,表示病人正趋向于死亡。 1.2.5伴随的疾病 2/3病例有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也常见,还可伴硬皮病、钙质沉着、Raynaud现象、食管动力降低、指趾端硬化与毛细血管扩张的CREST综合征。 1.3辅助检查 1.3.1血液检查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占90%~100%,80%病例其滴度>1:80,一次检出阳性无需重复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r-GT、5'-核苷酸酶(5'-NT)均可升高,碱性磷酸酶常为正常上限的5倍以上,其波动亦无明显意义,血清IgM可增高。线粒体抗体、碱性磷酸酶、IgM 3项测定阳性已可证明为本病。谷丙酶、谷草酶、乳酸脱氢酶仅为正常上限的2倍高。血清胆红素浓度有判断预后的价值。另一种线粒体外膜的抗原称M4,与慢性活动性肝炎有关。这些有助于鉴别PBC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结缔组织疾病。 1.3.2B超、胆管影像学有助诊断 1.3.3肝活检可明确诊断。 1.4诊断和鉴别诊断 1.4.1诊断中年女性有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血清ALP、γ-GT、IgM升高,同时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胆管影像学检查排除肝外胆管异常,即可诊断本病。肝活检可辅助诊断。随着AMA检测及其普查的开展,越来越多的PBC病人在症状前期或无症状期得到明确诊断。 1.4. 2.鉴别诊断应注意与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肝肉芽肿病、免疫性胆管病、病毒性毛细胆管淤胆型肝炎病、肝淋巴瘤、狼疮性肝炎、结节病、骨髓移植后的较长存活者(GVH病)以及大胆管阻塞、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酒精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结缔组织病等鉴别。 2 治疗 主要是对症和支持疗法。饮食以低脂肪、高热量、高蛋白为主。有脂肪泻时给予中链三酰甘油。针对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可肌注维生素A、维生素D3、维生素K。熊去氧胆酸有保护肝细胞、增加内源性胆质酸排泄作用。免疫抑制药如泼尼松、硫唑嘌呤、环孢素等有一定治疗作用。青霉胺和秋水仙碱可减少肝酮含量和减轻纤维化。晚期病人可施行肝移植。适当休息,给以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脂饮食,每日脂肪<40-50g为宜。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熊去氧胆酸600-700mg/d,服药6个月以上可改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改变。皮质类固醇如氢化泼尼松30mg/d,口服,症状改善后必为10mg/d。连服1年。注意晚期患者骨病加剧及并发细菌感染。硫唑嘌呤、环孢毒素A均有效但因有肾毒,骨髓抑制应慎用。 3 讨论 PBC的病因未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PBC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HLA基因分子中某些氨基酸残基的不同或改变,直接影响着个体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或抵抗力。②家族因素。PBC病人发病具有家庭聚集现象及家族史,提示PBC发病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③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可能与之发病有关。④环境因素及其他如胆酸、药物和硒的缺乏。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学特征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学特征 作者:任星峰, 陈寿松 作者单位:武汉总医院 430070 刊名: 医学综述 英文刊名:MEDICAL RECAPITULATE 年,卷(期):2001,7(2)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12条) 1.Nakanuma Y;Tsuneyama K;Gershwin ME lath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with emphasis on bile duct lession: recent progresis[外文期刊] 1995 2.Metcalf JV;James OFW The geoepidemiology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1996 3.Gershwin-ME;Ansari-AA;Mackay-IR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 orchestrated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epithelial cells[外文期刊] 2000 4.Graham-AM;Dollinger-MM;Howie-SE Bile duct cell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re ”primed” for apoptosis[外文期刊] 1998(07) 5.Yamazaki-K;Nakadate-I;Suzuki-K Eosinophilia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1996(03) 6.Nakamura-A;Yamazaki-K;Suzuki-K Increased portal tract infiltration of mast cells and eosinophil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外文期刊] 1997(12) 7.Desm;Roskams T;Van Eyken P Ductular reaction in the liver 1995 8.Rubio-CA The detection of bile ducts in liver biopsies by cytokeratin 7 1998(02) 9.Harada-K;Van-de-Water-J;Leung-PS In situ 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of cytokine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redominance of the Thl subset[外文期刊] 1997(04) 10.Harada-K;Ozaki-S;Gershwin-ME Enhanced apoptosis relates to bile duct los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外文期刊] 1997(06) 11.Scheuer-PJ Ludwig Symposium on biliary disorders-part II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外文期刊] 1998(02) 12.Garrido-MC;Hubscher-SG Accuracy of staging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外文期刊] 1996(07) 引证文献(2条) 1.吴绍从常占杰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经验[期刊论文]-现代中医药 2011(5) 2.赵燕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学位论文]硕士 2004 引用本文格式:任星峰.陈寿松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学特征[期刊论文]-医学综述 2001(2)

肝硬化的类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肝硬化的类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门脉高 压循环)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小、变硬、变形引发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障碍,称为肝硬化。 肝硬化的分类 国际上按形态上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及不全分隔型肝硬化(为肝内小叶结构尚未完全改建的早期硬变)。 我国采用的是结合病因、病变特点以及临床表现的综合分类法: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淤血性、寄生虫性和色素性肝硬化等。以上除坏死性肝硬化相当于大结节及大小结节混合型外,其余均相当于小结节型。其中门脉性肝硬化最常见,其次是坏死后肝硬化,其他类型少见。 病理改变 一、门脉性肝硬化 门脉性肝硬化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但在欧美以长期酗酒者多见(酒精性肝硬化),在我国及日本,病毒性肝炎则是其主要原因(肝炎后肝硬化)。 肉眼变化,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正常或稍硬,后期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由正常的1500减至1000g 以下。肝硬度增加,表面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大小较一致,最大直径不超过1cm.切面见小结节周围为纤维组织条索包绕,结节呈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弥漫分布全肝。 镜下,①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可有变性、坏死及再生现象。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染色深,常出现双核肝细胞。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②假小叶外周增生的纤维组织中有数量不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小胆管受压而出现胆汁瘀积现象,同时也可见到新生的细小胆管和无管腔的假胆管。 二、坏死后肝硬化 坏死后肝硬化,相当于大结节型肝硬化和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是在肝实质发生大片坏死的基础上形成的。 肉眼观,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与门脉性肝硬化不同之处在于肝变形明显,肝左叶明显萎缩,结节大小悬殊,直径在0.5-1cm,最大结节直径可达6cm.切面见结节周围的纤维间隔明显增宽并且厚薄不均。 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假小叶内肝细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胆色素沉着。假小叶间的纤维间隔较宽阔且厚薄不均,其内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和增生的胆小管。 三、胆汁性肝硬化 因胆道阻塞,胆汁淤积而引起的肝硬化,较少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者更为少见。 (1)继发性胆汁肝硬化 常见原因为胆道系统的阻塞,如胆石,肿瘤(胰头癌,vater壶腹癌)等对肝外胆道的直接阻塞或外在压迫,引起胆管狭窄或闭锁。在儿童患者多为肝外胆道先天闭锁,总胆管的囊肿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治疗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ihosis,PBC )是一种累及多个器官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发病率3~5/10万,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病程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熊去氧胆酸(ursodeoxy cholic acid,UDCA)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延缓患者肝脏组织学进展,是临床上的首选药,但单纯应用西药疗效欠佳,预后不良,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前景广阔。 【关键词】化浊解毒调肝法;中医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发生于中年妇女,是一种原因不明、进行性的、由免疫损害而致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后导致肝硬化。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易误诊或漏诊。本病约90%发生于中年妇女,男性仅占10%左右。少数患者于妊娠期发病,欧美国家常见,中国较少见。目前中医临床对其症侯的认识及其治疗尚处于摸索的阶段。病因迄今未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免疫因素。②病毒感染。③中毒因素。④内分泌紊乱。此外,文献上曾有本病伴发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报道,其发病机制不明,但提示两者可能有共同的发病免疫基础。祖国医学中本病多包括在黄疸病、积聚和鼓胀病中。如两千年前的《内经·水胀篇》中记载“腹胀身皆大,大与腹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侯也”。《诸病源侯论·辨水侯》载:“腹胀之症,其腹内有结块,韧强在肋间,膨膨胀满,遍身肿,所以为水之症”。本病预后不良,病程约3—11年,平均5.5年。黄疸加深、瘙痒或黄瘤消失,腹水出现,均提示病情已进入晚期。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感染为本病常见的死亡原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标准:1.多见于中年妇女,起病隐袭,呈慢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伴瘙痒、尿色深、粪色浅,肝大。2.病期久后可出现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A、D、K缺乏症,骨质疏松,黄色瘤(眼睑、掌、颈、胸等处的扁平状或结节状黄疣)。3.晚期出现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各种表现。4.实验室检查:①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正常或减少;②血总胆红素升高可达85.54~171.04μmol/L即5~10mg%,直接胆红素>50%,③高胆固醇血症伴血胆酸增加;④血清AKP、γ-GT、5NT、LAP等升高;⑤PT延长(注射维生素K后恢复正常);⑥血中抗线粒体抗体常阳性,IgM升高;晚期血清白蛋白减低。5. 肝活检可确诊。 本病至今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与支持疗法。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强的松)、泼尼松龙、硫唑嘌呤等可改善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学变化,但不能改善病理组织学的改变。D青霉胺亦仅能使肝铜含量减少。瘙痒时可使用考来烯胺(消胆胺)和中链脂肪酸治疗。有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者,可肌注维生素A、D3、K。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脂。骨质疏松及软化者可予25-羟维生素D3或维生素D2治疗。 中医治疗PBC有很好的前景,本病属中医的“黄疸”、“臌胀”“胁痛”“虚劳”等范畴,由于本病病程长,常累及肝脾肾三脏,早期表现为肝郁脾虚,宜疏肝健脾;继则湿热蕴结,症见面目皮肤发黄,腹大坚满,治宜清热利湿;再则水瘀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