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

备注:1、以上模板仅供参考。2、学校可按《规范指引》中的要求自行设计文本式教学设计模板。3、原创教学设计可不设二次修改栏目。4、实验等实践课的教学设计样式可参照新授课教学设计模板编制。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词句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晚春逢入京使重点题型

精心整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分) 答: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1分);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1分)②游子思乡之苦。(2分)2、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亲怀乡的思想感情。 3、(1)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其中“闻折柳”是指听到《折杨柳》笛曲。(2)怎样理解“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飞”和“暗”字用得好,说说它们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暗”字写出吹笛人是毫不经意地吹。 5、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李白在客居东都洛阳的一个夜晚,辗转反侧,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不禁被它勾起对家乡的怀念。这 首诗写的是闻笛,更抒发了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切思念。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写、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 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 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听到笛声所引起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朗诵《静夜思》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 3、学生交流(李白) 4、你熟悉李白吗?(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补充。) (出示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年轻时辞亲远游,想要入朝为官,几经坎坷,最终寄情

诗酒山水。) 5、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的?(学生交流) (在这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情感的是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但是,对游子来说,能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的,又何止这月亮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诗——《春夜洛城闻笛》,看看又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情。) 6、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7、质疑课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①“洛城”:东都洛阳,在今河南省。 ②这首诗写在春天的一个夜晚 ③李白听到了笛子声 (2)你有什么问题?(谁在吹笛子?) (3)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节奏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指名读诗,并随机指导,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是一首七言诗,它的节奏是223。)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学生自由练读(2)检查读 5、有节奏地读古诗 三、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同学们已经能把古诗读的很流利、很有节奏了,如果想读得更好、读出感情,就 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就让我们跟随李白回到洛阳的那个春夜。 (一)感受夜闻笛。 1、出示第一、二句。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竹里馆》公开课教案_1

《竹里馆》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 透过《竹里馆》《山居秋暝》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 四、作者简介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五、诗歌的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得到了大多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六、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擅长人物画。 七、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所以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译 1、注释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赏析试题集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试题集 一、读诗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开始 ①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②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二、句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三、主旨、情感 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四、赏析试题 1.请简要说说“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写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触动听者的思乡之情。 “暗”字是首句之关键。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暗”字十分恰当。另外,“暗”字寓意颇深:①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②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③“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2.请简要谈谈“谁家玉笛暗飞声”中“飞”字的表达效果。 “飞”写出出乎意料的感觉,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更增添了羁旅者的离愁别绪。 3.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的妙处。 ①从用词的角度 1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 一、竹里馆/王维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 四、晚春/韩愈 一、《竹里馆》 【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作者】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 【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主题思想】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课题:《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古 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的所闻所感。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诗都是古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通过对春夜笛声的细腻、夸张描写,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 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知人论世—听读朗读—品味诗句—知识迁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不同意象的组合对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上学期我们学了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出了马致远及无数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除此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呢?(《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明月从而引发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春夜洛城闻笛》。 (多媒体展示文题《春夜洛城闻笛》) 二、走进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歌豪迈奔放、清新俊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李白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夜晚宿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四、朗读诗歌 1、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朗读。 2、生听朗诵音频,注意字音和节奏。 3、请学生代表朗读,生集体朗读。 五、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1、理解重点词 玉笛:笛子的美称。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笛:芦管。)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2、诗句大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六、品味诗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 ①“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②“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门飞来给在外的游子们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以抒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③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忽隐忽现,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散入春风满洛城”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板书:竹里馆 指名读,说说竹里馆指的是什么?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看图说话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给你怎样的感觉? 3、齐读诗名指名读 思考,交流 指名回答 齐读 设问导读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自读古诗,读通句子,学习生字 3、交流生字记字方法。 4、朗读古诗。 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交流,你了解到了什么? 读诗,学生字,交流

朗读 合作探究师: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他告诉我们什么呢? 1、读注释,借助注释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交流 (1)诗句中写景的: (2)写人的: (3)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出示译文,指名读,齐读 4、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自读注释 小组交流 全班指名回答 思考,交流 读译文 感情朗读 背诵 拓展延伸比较鉴赏《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背诵诗词 二、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第一课时竹里馆王维 一、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二、平行训练 相照: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4、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6、谈谈本诗的表现手法: 赏析: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第二课时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本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根据诗歌意象,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根据诗歌意象,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凝结了先贤们最高深的思想、最伟大的创造和最纯洁的感情。在古典文学的大花园中,唐诗更是一朵艳丽的奇葩。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诗人,你说说你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吗?(引出李白) 二、朗读指导。 第一遍读:整体把握,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掌握节奏,注意语速。 七言绝句,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课文研讨 1.解题。 2.有人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暗”、“满”最为传神,你能说说吗? 3.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 4.在这样春风沉醉的夜晚,听到《折杨柳》哀怨缠绵的旋律,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展开想象,写一段话。(采用第一

人称,力争做到语言流畅、优美) 5.归纳主题。 6.课外拓展,加深印象。 7.课堂小结: 悠悠玉笛声浓浓故园情,乡愁是羁旅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静谧的夜晚,习习的春风,更有这悠悠的笛声,引发了诗仙心中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春夜洛城闻笛》。 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这堂课。 四、布置作业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②思乡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积累。

(完整版)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晚春、逢入京使重点题型整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答:“幽篁”指清幽的竹林。“长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反衬。 6、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 答:独坐、弹琴、长啸。 7、诗歌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景象? 答:写出了夜深人寂、竹林幽静、诗人与明月相伴的景象。 8、(2016长沙模拟)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例: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9、“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分) 答: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 san)折(zhe zhe 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古诗—竹里馆教案

闵行区民办文博小学备课教案 学 设计者孙学静执教者孙学静 校 学 语文单元课题竹里馆 科 课 1课时班级执教日期 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情感目标:诵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二.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整体分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2、学情分析 本首诗是本册书的开篇之作,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也学习过王维的诗,所以对于诗人学生并不陌生,学生学习古诗也比较快,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加上老师的引导也很容易理解古诗,古诗本身短小精悍,学生很喜欢学习古诗。 三、板书设计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四、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竹里馆》齐读诗名明确本

出示自学要求 二、初读古诗首先,请同学们看本课的自学要 求。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理解诗的意思。 3、了解诗人(出示资料)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 读,老师请同学来读 2.同学们读得很准确,听录音范读 一边,注意诗的节奏 3.要求学生齐读 4.学习生字,出示生字 馆弹复深 生自读要求 指名学生读 齐读,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学习生字 课的学习 要求和任 务 初步感知 古诗,读 准字音 三、深入学习古诗,了解诗意1.同学们,从我们刚刚读过这首诗 里,你们觉得哪些方面你不理解, 或者词语不理解的,请同学们提出 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解决 2.出示词义: 竹里馆:是作者在辋川别墅二十景 之一。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子。 长啸:撮口发出清越而悠长的声 音。 3.同学们根据词的意思,和同桌讨 论一下,每句诗是什么意思,老师 请同学老汇报 4.教师小结诗意:自坐在幽静的竹 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悠闲长啸。竹 林深处无人知晓,只有明月来为我 映照。 5.简单小结诗人写诗的心情。 生自由提问 生自由读一读 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自读一边 通过古 诗的朗 诵,和同 学们对词 义的了 解,加上 学生自己 的理解, 和老师的 引导,学 生基本了 解了诗 意。 四、指导背诵,作业1.小组齐读 2.指导背诵 3.抄写古诗、背诵古诗 齐读、背诵 在了解的 基础上达 到背诵的 目的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

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班级:姓名: 资料:【原诗】【翻译】【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答案】古诗词目录: 一、竹里馆/王维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 四、晚春/韩愈 一、《竹里馆》 【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二、选择题: 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 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 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 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 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 A. 独坐幽篁里 B. 弹琴复长啸 C. 深林人不知 D. 明月来相照 三、赏析简答题: 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选择题: 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B ) A.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案 河南省孟州市南庄中心学校郝春雷 教学目标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 透过《竹里馆》《山居秋暝》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 四、作者简介

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外号“诗佛”。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五、诗歌的特色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得到了大多学者的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六、多才多艺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受禅宗影响很大。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擅长人物画。 七、仕途际遇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阳城闻笛源自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背景: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笛子,原来是羌族的

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从折柳,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从春风,想起家人的亲情。“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心态的句式,口气反而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全部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期中课外古诗词简答题及答案期中课外古诗词目录: 一、竹里馆/王维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三、逢入京使/岑参 四、晚春/韩愈 一、《竹里馆》 【原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主题思想】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简答题: 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词语是: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答:“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赏析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答: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淡泊、超拔脱俗的气质。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主题思想】 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简答题: 1、“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好在哪里? 答: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3、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 1. 明诗意。 2. 悟诗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作。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2.读诗,正音。 三、译读诗歌 1.参考注解,译读诗歌: 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四、赏读诗歌 1. 赏诗文 此诗①②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这与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不同。它是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③④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2. 赏语言 明确“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3、赏艺术手法 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明确: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五、课堂小结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六、课后练习 1.背默《春夜洛城闻笛》。 2.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明确: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