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地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初中地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初中地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初中地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初中地理《绘制等高线

地形图》

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作者:邓晓燕

七年级上地理知识框架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 2、浑天说:天之盖地,犹壳之裹黄。 3、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4、现在从太空看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大' 「1、赤道半径:6378千米 2、极半径: 6357千米 三、地球的大小 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长:4万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经纬网 J 1、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一、四个基本概念: 3、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 极(N ),反之为南极(S ) 的 形-二、认识过程 状

4、赤道: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1、定义:与赤道平行的圆 (1 )形状: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2、特点(2)特点: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 (3)方向:示东西方向。 二纬线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 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 °;南北极分别为 90 °S和90 °N。 低纬度:0°~30° 4、高纬度的划分冲纬度:30 °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 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1)形状:半圆(2)长度:相等(3)方向:指示南北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 °经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以东的180 °为东经,代号 E,以西的180 °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 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 °,且两条经线中一条 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梳理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梳理六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第一章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1、 大小: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赤道周长 地球表面积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4、利用经纬网定义经纬网概念 目的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定义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2、地球的公转定义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3、五带划分依据 名称及分界 18 / 1

地图第三节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等(3(2)图中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陡。几条不同的等高线交织在一起,表示陡崖。)等高线为高线由海拔高处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反之山谷。山谷众多为河流发源地(4 密闭状态,数值中间高为山顶,中间地位盆地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比例尺的选择: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约简单;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宝石范围越小,内容约详细。陆地和海洋第二章 大洲和大洋第一节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1、地球?水球? 海陆分布 七大洲的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2 大洲分界 四大洋的分布 海陆的变迁第二节 海陆变迁的原因1、沧海桑田 实例大陆漂移学说、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2 证据 板块学说的内容、2板块的运动 板块的运动方式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天气与气候第三章 多变的天气第一节1、天气及其影响:天气的特点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2 预报的内容 18 / 2 天气符号3空气污染指数、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影响因素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节 1、气温与生活表示方法 对生活的影响 2、气温的变化日变化及日较差 年变化及年较差 3、气温的分布等温线及其判读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与生活降水的主要形式 测量 对生活的影响 2、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降水的季节分区 3、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 影响因素 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大纲图

地理知识结构图,帮你系统条理掌握地理知识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陆 和 海 大洲 和 大洋 地球?水球? 海陆面积比例 海陆分布状况 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陆、岛屿、大洲、海、海峡、大洋 大洲、大洋的名称、分布相对位置 重要的洲界线 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假说 发现过程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解释 海的变化 山脉的形成 火山地震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天 气 气温 变化规律 日变化 年变化 分布规律 降水 季节变化 分布规律 降水量柱状图 气温变化曲线图 世界的气候(11种) 影响因素 纬度、海陆、地形等 人类活动 天气预报 居和 聚 人口 增长 分布 人口稠密区 人口稀疏区 影响 因素 自然、社会等 人口问题 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合理的人口增长 人种 三大人种的划分 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宗教: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及主要分布地区 聚落 类型 城市 差异 聚落与环境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环境对聚落建筑风格的影响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增长的表现 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人口 密度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发与 合 国家和地区 概念:国家、领土 国家的区别 面积大小 人口的多少 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 和 发展种中国家 划分依据 主要分布地区 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经济差异的表现 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 措施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重要的国际组织 亚 洲 自然环境 世界第一大洲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地形 类型: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呈放射状 人文环境 人口最多的大洲 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多样的地域文化 经济发展差异 日 本 岛国 地理位置 领土组成 多火山、地震 加工贸易为 主的经济 主要工业区(五大工业区) 工业布局的特点及原因 对外依赖严重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半球位置

(完整版)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图 章节 教学内容 七年级 导言 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学习地理的意义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第三节地图 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应用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面积大

小及分布特点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著名山系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天气的含义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气温的变化规律;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及其主要形式;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变化规律;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世界人口数量及增长趋势;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及其主要使用地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地区分布特点;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依据;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范围;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文环境 亚洲在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人文环境特点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地理知识框架

(一)自然地理部分: 一、地球运动 【地球知识网络】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的普通行和特殊性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队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运动: 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公转:方向、周期、速度 自转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 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知识导图

二、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知识网络】 能量来源:太阳短波辐射能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温室效应原理 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传递热量 近地面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一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温室农业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维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的差异 形成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得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 原理应用: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 风的方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合力决定 大气环流 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输送热量和水汽,影响天气和气候 前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形成因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赤道~南北纬30°之间 形成过程 中纬环流:南北纬30°~南北纬60°之间 高纬环流:南北纬60°~南北纬90°之间 分布特点: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和低气压 带相间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 成因: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呈带状分 布的气压带 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7月: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分布 1月: 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东亚季风环流 冬季: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存在气压差,形成西北季风 夏季:夏威夷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存在气压差,形成东南季风 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等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 平运动 气压 带和 风带 的形 成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对气候的形 成起直接的 控制作用 气压 带和 风带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框架:中国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及疆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半球划分、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国土及疆域陆地和海洋国土、邻国行政区划省市简称、形状人口与民族人口概况总量、分布、基本国策民族概况人数、分布特点自然环境 地势与地形三大阶梯、各种地形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差异:南北差异、温度带划分降水差异:东西差异、对各方面的影响气候类型、各类天气河流与湖泊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差别、黄河和长江概况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概况资源划分、我国资源情况土地资源分类、分布状况、利用状况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状况经济发展逐渐完善的交通网交通运输分布、铁路分布、运输方式的选择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分类、东西南北差异、问题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及高新技术分布1、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半球划分: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经纬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最东端东经135度2分30秒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 最西端东经73度40分帕米尔高原乌兹别里山口(乌恰县) 最南端北纬3度52分南沙群岛曾母暗沙 最北端北纬53度33分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漠河县) 2、我国国土辽阔: 陆地国土: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邻国14个。 海洋国土:濒临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南海鱼类产量和油气产量均是最大的。 图见教材4页。 3、行政区: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图教材7页 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表教材10页。 4、人口: 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各省区面积与人口的比较,图教材14页。 5、民族: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数最多。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一些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6、地势和地形: 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

初中地理中考框架知识点

初中地理中考考点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试卷结构: 1、内容结构与比例:地球、地球仪和地图约10%(5分),世界地理约40%(20分),中国地理约50%(25分) 2。题型结构与比例 单项选择题约40%,填空题约20%,读图填涂题约40%。 3,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识记数据) 3,地球的运动: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球公转(状态: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周期一年)产生的地理现象。 4,地球仪:理解经线、纬线与纬度的含义、特点、描述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注意特殊的经纬线)。 (二)地图 1.地图基本要素的应用(能对比例尺进行换算,对方向进行应用,识记常用图例)2.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含义(应用) 3读两地的海拔高度,判断两地的相对高度。 (三)世界地理 1海洋与陆地 (1)知道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找出准确的位置及界限、大小、相对位置及东西半球) (3)海陆变迁:运用证据说明海陆的变迁(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及六大板块,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以日本为例)。 2气候 (1)天气;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2)气温:运用气温的变化(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和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分析相关地理问题。 (3)降水:知道降水的含义,说出世界降水分布大的主要差异 (4)气候类型: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居民

人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核心知识能力框架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核心知识能力框架图第 七 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日本的地形与气候 经济与工业的分布 第一节 日本 位置与范围 民族与文化 第二节 东南亚 文化与首都 地形与河流、交通 资源与工农业 位置与气候 第三节 印度 工业与城市 地形与农业 位置与气候 纬度与气候 第四节 俄罗斯 资源与国际地位 地形与河流、交通 工业与城市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 日本(第一课时) 主备人:开琼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 型: 班 级: 姓 名: 知识网络图 一、【目标导学】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 习能力。 3、重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4、难点: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4页容,阅读图7. 1和7. 2, 知道日本的位置和围? (小结)日本主要位于的东面,的西北。领土主要由、 、、、等四个大岛及其周围的一些小岛组成。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多优良。 2、阅读日本地形图,从图中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著名的山峰,并分 析日本地形有何特点? (小结)日本的地形以 为主,著名的山、最大的平原是 平原。 3、请同学们回想下,我们东亚气候有何特点?看亚洲气候图,日本气 候有何特点? (小结)日本北半部为 气候、南半部为 气候, 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 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相比,冬季 ,夏季 ,降水 。 4、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5-1 6页容,从中可获知日本是个什么的国家?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5-1 6页容,读图识图,小组合作探究分析: 1、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四、【展示质疑与小结】 导学策略: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位置:东亚岛国,太平洋 部 范围:主要由 、 、 、 等四大岛组成 日本的地形与气候 日 本 位置与范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导图(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导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第一课时) 地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球 的 形 状 二、认识过程与 大 小 三、地球的大小

三.经线 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组 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经 纬 网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 限。小东大西原则,所给经度是东经度,就和160E去比较,所给经度是 西经度,就和20W去比较。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和经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地球上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 一、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二、昼夜更替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1)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 球三、特点:(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的(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自四、地方时: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转 1、划分: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360°÷24=15°)。0°经线所在的时区为中时区, 向东分为东十二区;向西分为西十二区. 五:时区 2、计算:东加西减 3、日界线:以经度180°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凡从西向东越过该线, 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期加一天。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此文档禁止外校,仅限本校学生使用,如 发现,必追责任)程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第一课时) 地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球 的 形 状 二、认识过程 与 大 小 三、地球的大小

第一节经纬网(第二课时) 经 纬 网

就和160E 去比较,所给经度是西经度,就和20W 去比较。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和经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地球上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第一课时) 一、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二、昼夜更替的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 (1)方向:自西向东,北半球呈逆时针,南半球呈顺时针。 球 三、特点:(2)周期:大约是24小时 的 (3)产生的现象: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自 四、地方时: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转 1、划分:每15°划分为一个时区(360°÷24=15°)。0°经线所在的 时区为中时区,向东分为东十二区;向西分为西十二区. 五:时区 2、计算:东加西减 3、日界线:以经度180°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凡从 西向东越过该线,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期加一天。

第三节 1、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 2、学会在任何地图上判别方向,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学会运用比例尺计算实地距离。 4、学会在地形图上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5、学会在地图上获取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比例尺 三、图例和注记(见课本)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1、海拔高度:一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定义:图上距离比上实际距离 类型:(1)线段比例尺:50km (2)数字比例尺:1︰5000000 (3)文字比例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距离50千米 大小:(1)比例尺大:表示范围小,内容详 (2)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略 三、温度带的形成与分布 地 图 的 要 素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

陆地和海洋大洲 和 大洋 地球?水球? 海陆面积比例 海陆分布状况 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陆、岛屿、大洲、海、海峡、大洋 大洲、大洋的名称、分布相对位置 重要的洲界线 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假说 板块学说:主要观点 解释海的变化 山脉的形成 火山地震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 天气 气候 气温 变化规律 日变化 年变化 分布规律 降水 季节变化 分布规律 降水量柱状图 世界的气候(11种) 影响因素 纬度、海陆、地形等 人类活动 天气预报 居民 和 聚落 人口 增长 分布 人口稠密区 人口稀疏区 影响 因素 自然、社会等 人口问题 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合理的人口增长 人种 三大人种的划分 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宗教: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及主要分布地区 聚落 乡村 城市 差异 聚落与环境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环境对聚落建筑风格的影响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增长的表现 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人口 密度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 发展 与 合作 国家和地区 概念:国家、领土 国家的区别 面积大小 人口的多少 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 和 发展种中国家 划分依据 主要分布地区 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经济差异的表现 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 措施 国际合作 重要的国际组织 亚 洲 自然环境 世界第一大洲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地形 类型: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呈放射状 人文环境 人口最多的大洲 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多样的地域文化 经济发展差异 半球位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详细实用)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球 的 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形二、认识过程 2、浑天说:天之盖地,犹壳之裹黄。 状 3、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与 4、现在从太空看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大 1、赤道半径:6378千米 小 2、极半径:6357千米 三、地球的大小 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长:4万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经纬网 1、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一、四个基本概念: 3、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 极(N),反之为南极(S) 4、赤道: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1、定义:与赤道平行的圆 (1)形状: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经 2、特点 (2)特点: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3)方向:示东西方向。 二纬线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 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 极分别为90°S和90°N。 低纬度:0°~30° 4、高纬度的划分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 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网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1)形状:半圆(2)长度:相等(3)方向:指示南北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 址)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 代号E,以西的180°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 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 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 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 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切记:0°--20° W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 经,但是西半球。)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初一地理丨全册知识框架图+必考点汇总

初一地理丨全册知识框架图+必考点汇总+高频易错题+提分技巧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其中,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自转) 绕什么转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24小时 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 地球运动(公转) 绕什么转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四季更替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大纲图

地理知识结构图,帮你系统条理掌握地理知识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 天气 短时易变 气候 气温 变化规律 日变化 年变化 分布规律 降水 季节变化 分布规律 降水量柱状图 气温变化曲线图 世界的气候(11种) 影响因素 纬度、海陆、地形等 人类活动 天气预报 陆地 和 海洋 大洲 和 大洋 地球水球 海陆面积比例 海陆分布状况 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陆、岛屿、大洲、海、海峡、大洋 大洲、大洋的名称、分布相对位置 重要的洲界线 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假说 板块学说 发现过程 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解释 海的变化 山脉的形成 火山地震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居民 和 聚落 人口 增长 分布 人口稠密区 人口稀疏区 影响 因素 自然、社会等 人口问题 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合理的人口增长 人种 三大人种的划分 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宗教: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及主要分布地区 聚落 类型 乡村 城市 差异 聚落与环境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环境对聚落建筑风格的影响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增长的表现 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人口 密度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 发展 与 合作 国家和地区 概念:国家、领土 国家的区别 面积大小 人口的多少 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 和 发展种中国家 划分依据 主要分布地区 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经济差异的表现 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 措施 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重要的国际组织 亚 洲 自然环境 世界第一大洲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地形 类型: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呈放射状 人文环境 人口最多的大洲 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多样的地域文化 经济发展差异 半球位置

初中区域地理思维导图复习

本文针对初中区域地理复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的策略:以思维导图引导教材案例复习;以思维导图搭建区域地理思维框架;以思维导图指导区域地理考查应用。对思维导图在区域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为区域地理复习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1.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并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性,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学习个案时似乎都明白,但遇到新的区域却不会知识迁移。这种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区域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知识间逻辑关系不清晰,没有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是思维能力较差,在面对新的区域问题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区域问题。 2.区域地理复习课的特点及教学难点 初中地理是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教学内容。不论是世界区域地理,抑或中国区域地理,都具有以下特征:知识内容上,几乎都囊括了区域地理的诸多要素,如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工业、农业等;知识能力上,区域地理均是从位置和范围出发,建立区域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地理景观、地理分布的感性认识,以及形成地理特征、地理联系的理性认识;教学重点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强调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等。因此,对区域地理的复习,要实现《课程标准》的“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的课程目标,就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地理课本,而是应重视对案例区域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从案例区域的资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等,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促使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在新意义上的建构,做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也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难点所在。 二、基于思维导图区域地理复习模式 1.以思维导图引导教材案例的复习 虽然《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的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但课本中的案例是区域地理的学习载体,不论是世界区域还是中国区域,都需要选择不同区域划分的案例,以此作为区域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对具体案例的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学习该类型区域的方法,进而学会将知识方法迁移,能够自主地学习其他类似区域。 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作为一个大洲学习的案例,通过对该洲的学习,不仅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点,同时也为地区和国家地理区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本章教材共分两节,思维导图归纳教学知识点如下。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地球 【课标要求】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 3、知道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球 的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形二、认识过程2、浑天说:天之盖地,犹壳之裹黄。 状3、麦哲伦的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与4、现在从太空看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大1、赤道半径:6378千米 小2、极半径:6357千米 三、地球的大小3、平均半径:6371千米 4、赤道长:4万千米 5、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经纬网 1、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轴:假想的地球旋转轴 一、四个基本概念:3、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 极(N),反之为南极(S) 4、赤道: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 1、定义:与赤道平行的圆 (1)形状: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经2、特点(2)特点: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3)方向:示东西方向。 二纬线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以南 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 分别为90°S和90°N。

低纬度:0°~30° 4、高纬度的划分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 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网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2、特点:(1)形状:半圆(2)长度:相等(3)方向:指示南北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为东经,代号 E,以西的180°为西经,代号“W”。 三.经线4、经线圈:所有的经线均为半圆形,故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 一个经线圈。组成经线圈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 为东经,另一条则为西经。 5、东西半球的划分: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 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到160°E为东半球。 20°W以西到160°E为西半球。(切记:0°--20°W 虽为西经,但是东半球;160°E——180°虽为东经, 但是西半球。) 四、经纬网:1、定义:纬线交织成的网 2、意义:上任何一点都可以看成特殊的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点。

初中地理知识框架汇总 粤教版剖析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 平均半径千米 大小赤道周长千米 地球表面积亿平方千米 一、认识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的形麦哲伦环球航行 状和大小能证明地球是月食 球体的事实观看远航驶来的帆船,先看到帆船,后看到船身 站的高看的远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南极和北 极,不能真实的反映地球的形状。 二、经线和纬线 经纬网: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经纬网,可以利用它定位。一个地点是由经度和纬度确定的。 三、地球的运动

五带界限: 四、地图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公式:比例尺= 表示形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1、地图的方向判定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 基本要素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纬线指示 图例概念: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 常用图例:洲界、国界、铁路、山峰等 地面高度的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地形计算方法相对高度:某一地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图的判读根据等高线的稀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 疏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 比例尺大小比较:比例尺是分式,分子相同,分母,比例尺越小。 3、从地图比例尺大小与其所表示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表示的内容越 上获取信息范围及内容详细的关系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表示的内容越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面积广大的陆地是大陆,全球面积最大的大陆是 基本概念面积较小的陆地是,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和起来称为大洲 陆地(%)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是半岛 全球陆地共分为个大洲 面积: 七大洲亚欧两洲分界线: . 亚非两洲分界线: 南北美洲分界线: 海:位于大洋边缘部分 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洋(%)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四大洋面积: 二、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1、沧海桑田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举例: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等 提出者:德国科学家 2、大陆漂移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互相连接的,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 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大陆轮廓的吻合 依据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初中地理知识框架

初中地理知识大纲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地球和地球仪 2、地球的运动 3、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大洲和大洋 2、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1、多变的天气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4、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1、自然环境 2、人文环境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 2、东南亚 3、印度 4、俄罗斯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1、中东 2、欧洲西部 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4、澳大利亚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1、美国 2、巴西 第十章极地地区 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1、辽阔的疆域 2、众多的人口 3、多民族的家庭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1、地势和地形 2、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3、河流和湖泊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土地资源 3、水资源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1、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1、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2、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3、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4、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1、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2、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2、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