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总第22期

2008年第3期

SerialNo.22

No.3,2008摘

要: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问题凸显,在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上,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多;在素质结

构上,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农村人口结构的恶化与失衡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安定和谐,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劳动力的转移加强引导和控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进入农村,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强化农民农业技能培训等,从而优化农村人口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村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素质结构;新农村建设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036-03

收稿日期:2008-01-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JY096)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507055)

作者简介:王瑜(1986-),女,浙江建德人,学生,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杨翠迎(1967-),女,陕西周至人,副教授,博士后,从事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的

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瑜,杨翠迎

(浙江大学,杭州310058)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予以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性任务。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人口的结构性问题,无疑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认识当前农村人口结构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对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才能对症下药,才是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当前适时控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的“度”,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乃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人口结构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目前,学界对农村人口结构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将人口结构与三农问题乃至新农村建设问题联系起来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关于农村人口结构问题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年龄、性别、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留守妇女多、留守老人多、留守儿童多(杨华斌,2006),而农村人口素质结构主要呈现为素质普遍不高而人才流失等问题(王庆华,冯玉平,2006)。人口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调整人口结构失衡已经迫在眉睫(张继红,2006)。针对农村人口结构中的文化、教育等专题,不少学者已经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大量可行的建议(高书国,杨晓明,

2004)。总体来看,近年来研究农村人口结构的文献越来越

多,对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过多强调了农村劳动力数量过剩,强调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而对农村人口内部结构问题考虑不足;二是农村人口结构研究没有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为此,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研究农村人口结构优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经济体制及产业转型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口结构严重恶化和失衡,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的建设都将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一)我国农村留守人口增多,留守人口的年龄与性别结构恶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后,受比较利益的驱使,许多农村人口纷纷外出打工。尤其是1992年以后,开始出现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进而形成所谓的“民工潮”。该现象直接冲击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形成了农村留守人口现象。

1.我国农村留守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特征

(1)从年龄结构看,农村留守人口中老年人、儿童多。据有关调查表明,2004年,全国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0.1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6.8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28.7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2.4岁[1]。这说明农村外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留下了大量的老年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或养老。而由于许多父母双方均常

一、文献回顾

二、我国农村人口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36——

①与下文“成果转化普及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水平”的数据都来源于《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17日第4版。

年在外务工或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庞大,总体比例偏高。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抽样推测,中国“留守儿童”已经达到229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占86.5%,87%分布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20%左右[1]。

(2)从性别结构看,农村留守人口中妇女多。据相关调查显示,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的男性劳动力占外出人数的65.4%,由于家庭分工、

男女劳动力体能性别差异等因素,大多数拥有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家庭选择了半流动的外出务工模式,即丈夫外出务工、

妻子留守农村务农的方式。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民工就业分布和收入的调查,在1999个调查对象中,男性占72.2%,18~35岁的占75.1%,其中18~35岁的男性占52.1%。从年龄性别构成看,23岁以下(婚前)的农民工男、女人数相当,比例在1.1∶1,而24岁以上(婚后)的女性外出务工明显少于男性,男女比例在4.8∶1。此调查不仅表明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体,同时也显示在当前总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调(总人口男女比例51.53∶

48.47)[2]的大背景下,农村年轻的女孩涌向城市而使留在农村

的男青年无法找对象的性别结构严重失调现象更凸出。

2.我国农村留守人口结构恶化的形成原因

(1)各地将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仅仅关注农村劳动力剩余量的问题,学者们也积极研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途径,而在市场本身的影响与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大批农民纷纷离土务工。从农村居民的收入来看,这无疑是增加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辩证地看,农业劳动力转移超过一定的“度”,农村人口在数量上并没有绝对的减少,却在结构上进一步恶化。

(2)农民培训目标单一片面。最近两年来,各地相继开办农民工培训学校,但培养的大多数是为去城市打工的只具有基本技能的技工。而农民工又以男性为主。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男劳动力人口外流是造成目前农村留守人口的年龄与性别结构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3)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规模的影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在2004年的促进就业论坛上指出:2001—2010年的十年中,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估计可能达到1.6亿~1.8亿,平均每年转移量在1493万~1662万。2010年以后,受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及农村人口数量逐年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将有所放慢,平均每年转移量大约在1200万~1

300万之间,十年转移的总规模在1.3亿~1.4亿。而在农村人

口转移过程中,不同年龄的农村人口具有偏好差异,青壮年人口积极转移,而老年人口更愿意留在农村。

(二)我国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

人口素质也称人口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较高的人口素质或人口质量,一般具有较为合理的结构和组合,同

时也会产生较强的社会功能和较为积极的影响力。人口素质问题是人口与发展之间诸多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而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素质结构很不理想。

1.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结构现状及问题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7.46%,小学占29.20%,初中占

50.38%,高中占10.05%,中专占2.13%,大专以上仅占0.77%。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八年,离九年制义务教育的

目标还有点距离[3]。而据调查显示,目前真正在农村从事种、养、加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文化程度平均不到九年。现在农村很多村庄找不到18岁~35岁年龄段的劳动力,田地都是留守年老劳动力去耕作,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无法推广。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

40%,①成果转化普及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水平。

2.造成农村劳动力当前素质结构失衡的原因

造成农村劳动力当前素质结构失衡的原因有历史原因、传统观念影响、经济约束等,但是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1)人口、经济、教育的不良循环。农村居民生育观念没有彻底改变,“

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仍在农村流行,加上计划生育、节育工作的不到位,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增长快,而农民收入低,大量新增人口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长期难以改善,从而影响农村教育、

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对教育投入少,从而导致经济与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经济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匮乏、

教育设施落后、教学质量不高—新增劳动力素质不高、对教育不重视、增收致富能力弱—制约经济发展—对教育投入不足,等等。

(2)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在农村家庭教育受经济约束的情况下,政府作用的外力不足,便无法打破经济与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当前素质结构在长期内不合理。与城市教育相比,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十分有限,导致农村家庭与农村社会教育投入十分有限的不良基础上,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素质差距的扩大。

(3)农村建设人才匮乏。对农村地区而言,第一,农村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匮乏、教育设施落后,人才培养相对不足;第二,由于农村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吸引人才到农村地区从事农村建设十分困难;第三,长期以来,农村用高成本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后,绝大部分流向了城市,据调查显示: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回农村的也不到1%。人才流出多、流入少,使得农村长期处于人才“

赤字”状态,建设性人才匮乏。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人口问题,而农村人口问题是一个涉及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如何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从上文分析看,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具体而言即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大

三、农村人口结构恶化和失衡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

37——

参考文献:

[1]杨华斌.从农村留守人口结构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构建[J].经济众说,2006,(10):20.[2]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王庆华,冯玉平.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现状分析[J].甘肃农业,2006,(5):60.

[4]张继红.关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甘肃科技,2006,(1):6-9.[5]高书国,杨晓明.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量输出地区)留守人口中老人多、妇女多、儿童多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恶化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短、文化程度不高、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的素质结构失衡问题并存,将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

1.农村人口结构失衡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而影

响生产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农村劳动力年龄、性别、素质结构失衡会引起农村人口整体素质降低。农业劳动力(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素质本来就不高,传统的生产方式仍占较大比重。而素质较好的青壮年大量脱离农业涌向城市,造成农田耕作效率下降,甚至造成田地荒芜,农业发展受到制约。尽管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出台了强有力的保护扶持政策,但要真正落实这些政策措施还必须狠抓科技武装和人才支撑这个关键。从长远看,没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队伍,农业的增长方式将难以转变,农业长期陷于原地徘徊的困境,农业的基础地位也难以巩固。

2.农村人口结构失衡直接影响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安定

和谐,从而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农村留守人口中老人多、妇女多、儿童多,农村不稳定家庭增多,留守孩童疏于管教,妇女、

老年人负担加重,一方面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社会治安自我防范能力下降,由此影响农村社会的安定[4]。农村人口结构问题如在长期内得不到解决,农村将无法长期稳定发展。

3.农村人口结构失衡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开展,不利

于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长期巩固。新农村建设是解决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数量充足、知识文化水平合理的农村劳动力长期投身于农村建设,而失衡的农村人口结构从数量和素质上都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各措施的实施,人口结构失衡作为不稳定的社会因素,也会对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巩固造成不利影响。

1.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劳动力的转移进行宏观调控,适

当引导和控制。只有在基本保证农业健康发展所需要劳动力资源的前提下,让“

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才是科学合理的。否则,将会产生另一种形式的人力资源浪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全面认识,充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教育引导农民科学认识当前的

劳动力市场变化规律,根据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能条件去找位置,合理择业。事实上,部分农民更适合在农业上经营开发。

2.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进入农村。

一方面,要用优惠的政策吸引大批的大学生到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建设新农村的人才提供工作的条件和环境,使自愿去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的聪明才智、专业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地说,吸引毕业大学生到农村去当村支书、村主任,去乡办企业当厂长、经理,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带头人,政府确定他们的干部身份,给他们搭建发展的平台,激励他们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努力吸引一部分在外打拼多年、有经营头脑、有创业胆识、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回乡发展;大力彰扬那些钻研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好的科技生产大户的先进事迹,发挥好这两类人在推进现代农业上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把经营性人才吸引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来。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

素质。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质。高书国等在《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报告》中提出“人口素质发展阶段理论”,即人口素质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低层次人口素质结构与低层次受教育水平相对应;高层次人口素质结构与高层次受教育水平相对应。低层次阶段的主要推动力为中小学阶段教育;中层次阶段的主要推动力为高中阶段教育;中高层次阶段的主要推动力为高中和大学阶段教育;高层次阶段的主要推动力为大学阶段教育[5]。因此,要提高人口素质,改变农村贫穷的现状,根本在于确保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鼓励高等教育。

4.强化农民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农业科技

水平。政府必须加强农村免费培训,加强对农村优良品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农业科研成果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应用等培训,组织开展与先进农业地区或国家的农业技术交流等,以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民增收能力为导向,面向社会、市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支持办好各地职业学校,转变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真正面向三农办学,彻底转变农村职业学校为城市打工培养初级工的办学模式,使之真正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桥梁,逐步改变农村人口素质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从而使他们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生存发展的需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四、解决农村人口结构失衡问题的对策建议

[责任编辑冯胜利]

38——

上街基镇德安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1

上街基镇德安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典型案例 一、德安村基本情况 德安村位于上街基镇西南6公里处,共有农户288户,人口1023人,耕地面积10658亩,共有党员18名,积极分子2名。2010年被富锦市委授予“五个好”村党支部荣誉称号。2010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0元。 二、德安村发展历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强村”这个目标。而要实现“经济强村”,就必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好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近年来,德安村在富锦市委、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明确提出以“经济强村”为突破口,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了富民强村。 (一)、选好班长,配强队伍,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提供人才保证。“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而选好这个支部的“班长”又是关键的关键。镇党委在选拔农村基层干部时,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把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选拔到村级基层组织中来,着力打造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村集体领导班子。德安村的支部书记郭志勇,参军退伍后,自学了中专课程,1995年被推选为德安村村主任,2002年被推选为支部书记。近年来,他不但自己搞立体种养年收入有18万元以上,他和村两委班子一班人达成共识,村集体投入100万元建成农机合作社,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白面加工厂、挂面加工厂、大米加工厂等企业,安臵剩余劳动力100余人,使集体经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 此外〃未富先老迹象显现〃经济发展压力增强。 2014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755万人〃占全国比重10.1%。 2003-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本世纪初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物质财富积累则相对不足。如〃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按照联合国标准正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而当年人均GDP仅为1041.6美元〃不及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1/20〃仅为美国和日本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人均GDP虽然大幅增长至6188.2美元〃但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多数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压力依然较强。 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关报告: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全景及未来趋势报告》 从表面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比较简单〃即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提高。但是〃受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背景有一定区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既受到人口转变的一般因素影响〃也受到计划生育的特殊因素影响。 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般因素。从理论上来讲〃人口转变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逐渐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变的过程。 一般来说〃按照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不同〃可以把人口转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从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来看〃人口转变的起点一般是高位均衡阶段〃而终点则是低位均衡阶段。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口转变进入低位均衡阶段时就表明人口转变基本完成〃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开始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从死亡率看〃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在建国以后开始逐渐下降〃1949

老年人协会助推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

老年人协会助推新农村建设案例分析 一、XX村、老人的基本事情介绍 (一)对于村庄 作为一具随着改革开放在村中形成了规模化的板材加工业的村庄,与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传统农村社区,在贫富分化上两极差距更大。 本村按照经济总量的话就是兰考县小康村之一,事实上不过有特别富有的农户而使经济总量增大而已,其人均收入的差异很大,贫富分化严峻,经济进展并别和谐。 传统社区集体经历痕迹尚存,多少显示出一些非市场的日子价值取向。尤其是作为集体时代日子载体的老人,关于传统曲曲折折经历犹新。并且支书感到难以组织农民从事村中有利于村民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公共事务。村支书感到,取消农业税后,组织农民搞水利建设是最大的困难。 (二)村庄内的老年人状况 李村老年人情愿独自过日子的、以空巢型家庭形式居住的占很大多数。 在李村,55岁以上的老年人似乎有300人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近200人。普通而言,传统农村社区的家庭基本上老年人跟自己的孩子日子。可是在李村,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基本上自己日子,不管是有老伴依然丧偶,形成了残缺家庭或是空巢家庭。这种状况也导致了诸多咨询题的产生。如老年人们晚年日子比较孤单、日子条件差、迷信滋生等。 分居后,亲孩子、媳妇则按月给老年人一定的粮食或面粉以供日子,也会在平时给点零花钞票;更多的老年人若还能下地干活则自己凑合着搞生产、独自过日子;也有少数老年人靠做生意或小买卖、或者在村里的厂子做些力所能极的活儿挣钞票来养活自己。例如,73岁的齐秀英大娘和71岁的老伴日子在一起,齐大娘靠做鞋拿到集市上去卖,一具月能挣些钞票补贴家用;老伴在家里也开了小卖铺,每个月有300左右的收入。如此,他们就别需要向子女伸手。没和子女分开住的老年人,也有不少表示:假如有可能也情愿自己独住,靠自己养活自己。可见,情愿独自过日子的养老观念,是形成空巢家庭的决定因素。 二、老年人协会与新农村建设 (一)老人协会的背景与源起 何慧丽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老师于2003年8月始,借着中国农业大学与开封市“校市共建”的机会,来到兰考挂职副县长。因为要紧负责农业,而三农咨询题又是一具整体,因此必须统筹思考。在她看来三农咨询题的实质是中国在人多资源少的条件制约下,由于追求工业化、都市化而造成的城乡差距拉大、农民长期处于“温饱有余、小康别脚”状态、乡村日趋凋敝的咨询题。何慧丽第一次到XX村时的所思所想算是上面观点的具体印证。2001年的时候村子里也算是惟独一具文艺队,成员以中老年妇女为主,这真的老年人协会成立的基础所在。 基于此,何县长经过外部资源的激发和带动,促成一些村庄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文化组织的建立,渐进地改善村庄管理,探究出全面进行乡村建设的内源性机制;为在工业化进程中留在乡村的人寻出一条全面小康的可行性之路。怎么把一家一户的分散性小农组织起来,别但能以规模化的方式对接科研单位,对接大市场,使农民在能够互助合作的领域进行增收或节支;而且能够使被市场经济所消蚀的村庄重新增强凝结力,使广阔村民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活出一种精神,活出人的自信和尊严,这是缓解“三农咨询题”的全然所在,也是在兰考进行新乡村建设的目标所在。文化合作成为了这个地方最早的一种实验模式。 借用当前新乡村建设的既有资源,在整合了各种人力和社会资源后,经过5年多的探究,何慧丽等在兰考县六个乡的六个村庄组建了五支农民文艺队、九个合作社、两个老人协会。阎楼乡XX村老人协会算是其中的一具。从目前的实践总结看来,何慧丽带领下的新农

中国的人口结构

.中国的人口结构

————————————————————————————————作者:————————————————————————————————日期: 2

中国的人口结构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调查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七、受教育程度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八、家庭户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

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篇一: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阳澄湖路是苏州市相城区的一条集行政、经济、娱乐的城区中心大道,在路的东头有苏州中兴高尔夫球俱乐部和依云水岸、江南村、镜丽湖、静湖绿色生态不墅区。XX村就座落于此,全村占地面积6.55平方公里,在册人口5783人,计1426户,35个村民小组,党员133名。村属各类注册企业124家,村级农贸集市二个。2005年实现产值2.73亿元,销售2.46亿元,上交税收1587万元,村级经济可支配收入4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37元,村连续多年被区评为经济建设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抓好经济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同时,党总支一班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建设文明新村为目标,从每个家庭入手认真实施了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不断提高了全村群众的整体素养,初步实现了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进展生产力的目标。XX村始终坚持加快富民强村、实现两个领先不动摇,坚持和谐进展,创新进展的方针,差不多达到了奔小康社会的标准。 走进XX村的村部,看到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上的内容,墙上挂满的荣誉奖状。一串串数据,一个个打算,一条条规定,一块块奖牌。反映出XX人善于学习、勇于争先、乐于奉献、长于实干的精神风貌,体现了XX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总观XX村所取得的成绩要紧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强化思想教育,提高文明素养。 抓好思想教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由于农村经济利益分散化、多元化和个人化,部分村民集体主义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困难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低下。据此,村党总支着力从解决宽阔村民的精神动力入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指导村民跑市场,搞创业,奔小康;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引导村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激励村民爱视力故乡、爱集体,为进展集体经济,改变村貌做贡献。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村民群众的整体素养,为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决的思想基础。 第二方面,常抓村民道德建设,树立文明村风。 XX村一直把对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制作了道德建设标语,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展。工作中,一是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发放到了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宽阔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二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积极探究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举办开展了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家庭、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宽阔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依法治村,保持社会稳定。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一方面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另一方面,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治理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宽阔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宽阔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2005年,XX村的村民自治工作通过了省、市、区的验收。

幼儿园五年师资队伍建设SWOT分析与中长期规划

中心幼儿园 师资队伍建设SWOT分析及中长期规划 一、幼儿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分析 1、领导班子情况 我园的领导班子来源为领导任命和集体选拨两种方式,充分体现了领导班子的集优性。现领导班子有园长、后勤园长、业务园长、园长助理、后勤主管各一名。园长对幼儿园工作全面负责,包括幼儿园发展规划的制定,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人事聘任与考核、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运营状况分析,突发状况处理等等。另外,还一直兼管了金刚完小六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直到2015年下期。后勤园长负责园费的收缴,员工工资核算和发放,报帐,幼儿卫生保健,安全工作的落实;业务园长负责幼儿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型活动的策划,兼中班语言教学活动;园长助理负责大班语言的教学活动,兼办公室工作,教学常规检查,学籍管理,教学活动的指导。后勤主任负责食堂管理,物品采购,门卫保安,周边关系协调。此外,幼儿园办公室下设了年级组长,晨练组长、保教组长。整个高中层分工明确,以“勤政、自律、务实、肯干”为行政纲要,自觉推动幼儿园朝规划的方向发展。 优势:领导班子架构合理,凝心聚力,执行力强,分工协作,责任心强,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提升,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保教工作,在教师中威信较高。

劣势:高层由于忙于事务性工作,深入指导教学的时间和力度还不够,中层由于理论基础还不扎实,开展工作时还不够大胆,更谈不上创新,对高层有很强的依赖性。 2、教师队伍情况 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工队伍是幼儿园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创造品牌的有力保障。几年来,中心幼儿园有了一支非常稳定的教师队伍,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管理模式,爱岗敬业、服从管理、执行力强。在2013—2016年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的引领下,我园现在的一线教师学历本科以上一人,大专在读的教师七名,持教师资格证上岗的幼儿教师七名,另还有六名为幼师毕业,资格证还在获取中。另外,幼儿园还聘请了一名专业美术教师和一名专业体育教师(男),这在农村幼儿园来说,已经是比较理想的师资队伍了。2013年出台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后,教师们提升自己学历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比较上进,幼儿园有市优秀教师二名,徐宁名师工作室学员二名。2013年,我园的宋婷兰、邹慧老师双双获得市教学能手。2014年,邹慧再夺浏阳市教学能手,黄姣老师也获得了市二等奖。黄峥嵘园长被评为浏阳市骨干教师(浏阳市仅五名),分别担任过望城与长沙市开福区幼师招聘的评委,每年组织教师撰写的论文十来人次获市、省奖项。参与省课题《长沙市农村幼儿园去小学化之研究》研究,子课题《农村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游戏化之研究》已顺利结题。 优势:幼儿园通过几年的摸索,已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薪酬制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服从管理,团队意识强,熟悉了幼儿园的管理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个案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个案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个案分析 ——颍上县汤店镇调研报告 周艳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把握地区特色,发挥优势产业。安徽省颖上县汤店镇结合自身是煤矿塌陷区的地区特点,将发展旅游业与村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在发展规划、人才吸引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应做更多地积极探索。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开发村镇建设 Analysis on a typical case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 report on Tangdian_Town Zhou Yan (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hui hefei 230053)Abstract:Construct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must grasp area characteristics. Tangdian in Anhui province is a town which is a typical coal mine collapse area.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angdian combine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wn. Because Tangdian is confronted with some problems, the town should take active measures on the plan of development\ the attraction of tale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balance.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个案分析 ——颍上县汤店镇调研报告 周艳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4年04月09日10:41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徐光瑞韩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首先,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 2012年,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404万人,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0040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74.1%,较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714万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较2011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多。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403万人,年均增加1262.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2年的74.1%,年均增加0.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 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情况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4980.6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5.1%,低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为1.17亿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8.7%,高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的近30%。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219.3万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长333.7万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万人;从占比来看,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个百分点,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长0.21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个百分点。 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抚养比指标来看,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总抚养比显示,1982-201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从62.6%下降至34.2%。但是,总抚养比近两年持续增长,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34.4%和34.9%,显示出全社会的人口抚养负担正在加重。细分抚养比显示,我国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22.2%,而同时老年抚养比从8.0%上升至12.7%。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

中国人口分析

1 中国人口现状 1.1 计划生育国策的出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人口数量已高达13忆,人口问题一度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关键因素。为了减小人口问题对我国提高综合国力 产生的阻碍作用,我国这些年来一直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家只生一个孩子。 1.2 人口问题初步显现 过去的中国坚持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个体都以家庭人口兴旺为荣,加之国家也一直 鼓励生育,所以尽管当时的医疗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极高,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总人口数量还是呈现出爆炸式地增长。然而建国以来,考虑到快速提升我国的国 际地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国家开始限制生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 开始发生转变,人人准求高质量的生活,家庭模式流行“四二一”组合。 1.3 人口老龄化现象不容忽视 现在我国的人口增长方式进化成出生率低、死亡率低的状态,且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增长率大大降低。这一举措的实施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对于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我国的国际地位也突飞猛进,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观察,中国人口逐渐表现出老龄化的现象,这将再一次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我国的 人口进行分析,借助抽象模型的建立,以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国人口政策。 2 我国人口模型分析 2.1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分析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比较适用于年限较短的人口模型分析,长序列时也可酌情使用,但 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精确值,对于较短年限的人口预测分析可采用下面的公式:普通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t+1)=-17143.853*exp(-0.05244452*t)+ (18100.853),t=1,2,3... 新初值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3898.853*exp(-0.05244452*(k-n))+ (18100.853),k=1,2,3... 离散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0.9628X1(k)+900.1719,k=1,2,3...

房地产项目SWOT分析

佳滨苑项目SWOT分析 作者:许汉远 一、项目介绍 佳滨苑位于东晓路海印桥脚,由珠江实业东建集团房产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广州住宅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承建,广州珠江酒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承包物业服务,是集高层景观住宅、特色商业街于一体的市中心首席人居。楼盘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7680平方米,总户数560户,绿化率为29.4%,容积率为4.50。 佳滨苑项目北眺悠悠珠江,比邻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南望晓港公园、配套省级幼儿园。建筑外形具有刚柔并济的线条,浓缩了东方美学的精品园林,夜间远观海印桥灯光璀璨,长龙跨江,甚是壮观。 佳滨苑品质全面升级,由具备国家一级物业管理资质、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广州珠江酒店管理物业公司”担纲物业服务,更将众多高科技元素融入服务中:红外线弱电报警、电子巡更、LED信息发布、人车分流管理、社区背景音乐、闭路监控、可视对讲系统……让您畅享居家生活的高贵与尊崇。 二、项目SWOT分析 S(优势) (1)地理位置:项目位于目前炙手可热的老城区—海珠区,虽处市区较为繁华的地段,但是,小区内环境宜人,繁华中带有幽静,可谓是市区中的“桃花源”。再者,小区往北300米是景色秀美的珠江,往西是文化气息浓郁的老牌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往南500米是可以散步、游玩的东晓公园。综上,项目的地理位置是非常优越的。 (2)交通状况:项目周边有184路、192路、208路、221路、264路、287路、35路、44路等众多公交线路。业主可以在海印桥南下车,步行约3分钟左右便可到达项目。项目交通四通八道,出行是相当的方

便:海印桥南直上内环路B线,海印桥北直通内环路A线。无论是前往市中心,还是郊区方向,车程一般都可控制在35分钟左右。 (3)生活配套:项目昌岗东路百佳广场、海印电器城、中山大学社区都较近,仅10分钟不到的车程,逛街购物十分便利。步行10分钟可以到昌岗路晓港地铁站,小区附近的小店较多,药店、银行一应俱全,能充分满足业主的日常以及休闲生活需要。 (4)文化氛围:小区内规划有幼儿园,已经同步在建设当中,项目交楼即可投入使用。离项目最近的学校还有省一级昌岗东路小学,周边还有中大附中等省一级重点中学。 (5)引进国家一级资质物业公司——广州珠江酒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小区物业管理品牌,更提升了项目的整体水平。 (6)公司所开发的商品房,均由已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荣获国家建筑业最高荣誉奖“鲁班奖”的国家一级资质——广州住宅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施工,并严格按照建设部颁布的标准进行验收。 W(劣势) (1)土地成本高,2.3万元每平方的楼面地价使得产品定价的时候就不得不相应提高,这样就会挤掉一部分顾客。 (2)由于市区寸土寸金,市区楼盘的园林规划较之郊区的一些楼盘,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3)三室户型偏多,而市场对两室需求比三室要大。 (4)处在东晓路交通主干道一侧,稍为喧哗。 O(机会) (1)广州是一座国际旅游和商业城市,随着旅游产业的兴旺和城市规划建设的日趋完善,广州的房地产市场前景将更为广阔。同时,随着广州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给房地产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2)作为老城区之一的海珠区,是不少购房者青睐的区域之一。由于目前市区土地的稀缺性,可供开发商品房的地块正在急剧减少,因此,即使是政策强压期,市区楼盘,特别是地段优越的楼盘,价格受到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在求大于供的市场现状下,项目的升值潜力不言而喻。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在高中的课本中,也有关于人口迁移的描述,在世界大战期间的迁移以及工业革命时的迁移。人口迁移会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就有很多人口迁移过去,我们来南京上学有部分就把户口迁移过来了。这也会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 当人们关注着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悄然老化,使我们又面临另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目前,虽然中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而这 需要广大人民的实施。 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此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第二章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2.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年龄 2.性别 3.人种 4.民族 5.宗教 6.教育程度 7.职业 8.收入 9.家庭人数 人口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理想的人口结构如下图:

室外游乐设施建设SWOT分析

根据红孩儿分析了解户外儿童游乐设计建设,2009年前后,儿童体验馆进入中国作为非常新颖的一种儿童娱乐的模式,并且迅速的引起商业地产界的极大关注。 对于户外游乐设施建设的SWOT分析,红孩儿游乐有自己的见解。 S(STRENGTHS) 平日里,很多父母为了给家庭更好的生活经常奔波于工作,几乎很少有时间能够和孩子一起玩,只能趁着周末假期才能带孩子去室内儿童乐园玩。但是由于室内儿童游乐设备的尺寸都是根据孩子们的身体特征所设计的,所以成年人要是和孩子一起玩的话会比较费劲,小孩子一下子就容易穿过狭小的空间,成人想要钻过去就比较困难。所以就导致了现在很多家长们都在一旁玩手机,让孩子独自去玩耍,缺少和孩子之间互动。 儿童乐园就是培养孩子情商的好去处,它不仅有许许多多的玩具供孩子们玩耍,并且孩子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玩具,还可以和其他的小

朋友互动,也能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互动。 W(WEAKNESSCS) 在儿童乐园中,部分的游乐项目盈利的结构设计师不合理的,各种儿童乐园的经营能力不尽相同,有一些个别的儿童乐园因为在票务结构及其他营收点的设置上存在问题,导致项目盈利的结构设计不合理,成为成为竞争的牺牲品。 O(OPPORTUNITIES) 近来亲子旅游概念日益红火据估算预计2018年全国旅游消费将达5万亿左右亲子旅游市场将占据20%的市场份额也就是将达到10000亿左右如此规模庞大的产业吸引大量相关行业前来掘金亲子主题公园、亲子主题娱乐园、亲子主题民宿等等。 国家也有明确的发布,“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2016年,国家11部委联合发文,从国家层面表明态度。 并且孩子喜欢尝试新的想法并探索周围环境,好奇心强,享受努力的过程,喜欢模仿,喜欢简单的事物,能接受建议并遵循一些简单的指示,喜欢与人交往,喜欢户外生活,需要父母更多呵护。 T(STRENGTH)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XX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XX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我村实际情况,研究确定了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如下: 一、规划建设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作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先决条件,以全面整体推进XX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为最终目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构建“两型社会”为切入点,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因

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原则。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二、规划建设主要内容 (一)产业建设 1、粮食生产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在全村范围内大力推广优质稻、荷兰豆种植,提高粮食单产、总产,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2、林业生产。利用荒山、荒地、荒坡、荒坪等资源,抓好植树绿化工程。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建设工程。加强水利设施,逐步解决水利死角,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2、道路硬化工程。 3、村支部建设进一步完善组织、综治、计生阵地和村支部阵地建设,以及周边环境及新农村绿化建设。 (三)村容村貌建设 解决本村路灯的安装,启动亮化工程;做好清洁家园工程,逐步解决村庄“脏、乱、差”形象,树立新农村新形象。

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寒假在外求学的我回到家乡,在我踏上故土的那一刹那有一种与众不同气息迎面扑来。在家乡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让我对农村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有很直观的印象,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党和政府兴农富农政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实惠。在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成了党和国家关心的问题。 通过调查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得出一下结果: 一、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要求 1、迫切希望有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目前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粮食,但调查表明,其实不太情愿只种点玉米,因为不少农民表示:只靠玉米人均收入十分微薄。其实农民都迫切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多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新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更多新产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新经济组织组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2、希望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级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动农村结构调整既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抓质的提高。(2)希望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希望各级部门能够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集中人力、财力,对有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扶强扶壮,尽快培植起一批以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改变目前这种“种菜无法卖,种粮无法加工”的局面。 (3)希望着力推进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4)希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促进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3、希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抓核桃等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据调查发现,65%的农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做好引导,在产业建设中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希望进一步加强村社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纵观家乡的村组公路,道路硬化率低,农民群众希望村民自治以后,村级组织应从关心热点问题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村、社道路“雨天泥泞、秋季尘飞”的局面。 5、希望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6、希望各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希望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希望以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6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8、希望以创建文明村社为先导,塑造新风貌。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9、希望有好的基层带头人和村级领导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实施者。通过走访发现,全村60%的农户认为,现在的村委会实行“村民自治”以后,没有很好地发挥好自治作用,更有一部分人认为“根本自治不了,自治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