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龙图老子范仲淹

龙图老子范仲淹

龙图老子范仲淹
龙图老子范仲淹

龙图老子范仲淹

宋朝最牛叉的文人是谁?(A:李白 B:S.H.E C:范仲淹 D:林夕)移动用户请发送答案至110;联通用户请发送答案至112;电信用户请发送答案至119。闭着眼选一个。电话显示:“恭喜!您答对了!您获得本年度COTV最白痴奖!”

也许你另有答案,比如苏轼,比如岳飞,比如辛弃疾,比如陆游……

大胡子在乌台狱被打得那叫一个惨,还牛什么啊;唉,说到岳飞,胸口又开始痛了,一个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风波亭上被一刀两断;辛弃疾二十郎当岁的时候倒是小母牛过一回,可那是类似游侠的行为,比起胸有数万甲兵的小范老子来,还是差个档次;至于陆游,就是一苦瓜,以45

度角北望中原,望到85岁终于把自个儿给望死了;王安石改革了一辈子,终了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只有“小范老子”,睢阳学舍嚼冰喝粥,金銮殿上唇枪舌剑,西北战场横槊跃马,岳阳楼头掏心掏肺,怎一个“牛”字了得。如果晚年不去捣腾什么“庆历新政”,他这一辈子就是红旗飘飘的人物。

诗词歌赋予武将,要么是对牛弹琴、狗屁不通;要么是大气磅礴、壮阔悲怆。后者如曹操、岳飞、范仲淹以及我们敬爱的毛主席。我是爱极这类武将行文,读来血脉贲张,心潮澎湃。《岳阳楼记》就是武将行文,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此文比较,就少了点丈夫气概。

初中时候被逼着背过《岳阳楼记》,那叫一个苦,对范仲淹的高尚忿忿不平,如果写成《登岳阳楼七绝》那就好对付多了,差生一般都我这样。待略通世事后回过头来再看此文,才觉得其中的好。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如果不知道是大气,这就是了;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如果不知道什么叫超脱,这就是了;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忠臣,这就是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不知道什么叫圣人,这就是了。

范仲淹一生屡遭贬黜,大起大落,却是斗志昂然,屡败屡战。

皇帝率百官列朝为太后贺寿,范仲淹叫嚣不合规矩。举荐他的晏殊好言相劝,“小范老子”牛气上涌,干脆再追递一份奏疏,要求太后撤帘罢政、还权天子;

范仲淹奏请仁宗赈济灾民,仁宗一时没搭理,范仲淹问:“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

仁宗废黜皇后,禁令百官论议,范仲淹有本事狂拍宫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

他纠集富弼、韩琦、欧阳修等牛人组建一支实力雄厚的“打狗队”,参掉奸相吕夷简、撤掉略无军功的夏竦、驱逐副宰相王举正……魑魅魍魉,无不胆寒。

这样的爷们范仲淹,简直就是比干再世,魏征重生,看他的履历令人扬眉吐气,击节赞叹!如果只有这些故事,范仲淹也只是一个忠臣、直臣、谏臣。宋朝太憋曲了,历代皇帝重文轻武,泱泱大汉,竟被周边少数民族欺侮凌辱,最终国亡君死。还好宋朝出了范仲淹、岳飞这样替我们挺起民族脊梁的风云战将。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另建西夏国,集十万军自西北侵宋,宋将范雍战败,朝堂震惊。中国大部分皇帝和能臣的关系,就是主人与猎狗的关系,没事了凉在一边,有事了排骨伺候。范仲淹临危受命,封“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

中国大部分文人都有投笔从戎、以身报国的勇气,可真要交支军队给他们,也许结局惨淡,范仲淹却给中国文人长了脸。初到西北战场,貌似冲动莽撞的范仲淹却没有急着动手,而是着手整顿军务、构筑堡寨。韩琦血热,策谋反攻,尹洙奉命谒见范仲淹,请他与韩帅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时机未到,尹洙慨叹:“韩公说过,‘且兵须将胜负置之度外’。您今天区区过慎,看来真不如韩公!”范仲淹答:“大军一发,万命皆悬,置之度外的观念,我不知高在何处!”后韩琦在水川口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韩琦大败而返,路遇数千亡者家眷哭喊亲人姓名,祈祷亡魂能跟着韩帅归来。韩琦驻马掩泣,痛悔不迭。

塞外莽莽戈壁,黄沙漫卷。范仲淹大军开拔,行至西夏军防地,范仲淹突然下令就地筑城,仅十日,宋夏夹界间凭空多出了一座孤城——大顺城,西夏军瞠目结舌。宋军以大顺城为中心,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

汉人打战,不管输赢都论对方为“贼”,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游牧民族在尊重对手方面,却是比较可爱。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都说“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范仲淹统帅的西北军号令严明、军纪肃整,后来的名将狄青、种世衡都出于西北军,直至北宋末年,西北军仍是一支劲旅。

就像词里我偏爱豪放词,诗里我一样最爱雄浑悲凉的《塞下曲》。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些千年前的句子,都是浸过释迦牟尼和耶稣鲜血的KA47,枪枪爆头,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范仲淹自西北战场寄给欧阳修的几阕【渔家傲】,就是又一柄神器,我给它取个名字——《塞下词》。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样的文字,就像一部投影机,你眼神扫过,光影声象刹那落入心底,身边的一切景物消褪,时空转换,文字带给你的意象纷至踏来。那一刻,庄生化蝶,心醉神驰。

那一刻,我就是一名戊边的小卒,大顺城外千嶂万壑苍莽,长烟落日望乡,羌管声声,战角呜咽……强虏未平,何以返乡,烈酒篝火,击剑悲歌,等待的人那,我已白发。

寥寥数语,孤城上风卷大旗,范帅浊酒一杯,饮下为家国勒石燕然的冲天豪情,饮下对将士白发难归的落泪悲悯。

宋初词作,大多承袭晚唐、五代遗风,风格柔靡无力,都唱些宫闱闺阁的靡靡之音。范仲淹【渔家傲】沉郁苍凉,就像一曲高亢入云的羯鼓,一扫宋初词坛清婉理蕴的时尚,成为苏、辛豪放词的前驱。

宋魏泰《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照此说法,范仲淹写边塞凄苦的“穷塞主之词”应有数篇,可惜只一篇传世。欧阳修揶揄范仲淹的破落户景象,在送王尚书出镇平凉的时候,他亦作【渔家傲】相送,末句“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欧阳修说:“这才是真正的元帅之事!”我只能说,欧阳修要被派去打战,一准的就是马谡的下场,这样兴高采烈幻想凯旋荣耀的主,典型的书生用兵,,哪里会知道“将军白发征夫泪”的伤悲。

想象里,范仲淹就是一个忠耿刚烈的大臣、一员运筹帷幄的大帅,这样的形象和风花雪月、你侬我侬好像丝毫不挨边,可偏偏范大帅还留下了清丽柔婉、缠绵深情的【苏幕遮】和【御街行】。看来中国文人骨子里的那点闷骚醋溜,是怎么藏也要露出尾巴的。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和大多数词作一样,上阕写景,下阕叙情。因为有“黯乡魂,追旅思。”一句,所以历代词评都认为【苏幕遮】是写乡思旅愁,以铁石之心作暗然销魂语,尤见深挚。我却认为糙爷们范

仲淹是以“乡思”掩饰“相思”。毕竟是横槊跃马的大帅,也不好意思像柳三变那样作赤裸裸的香艳之词。

再正直刚烈的男人也是血肉之躯,都有七情六欲。

后世很多假道学,不满意道德楷模范仲淹有如此人性化的行为,于是考证诗中的“春风“是个道士名字,不是小蜜。真是枉费了他们一番好意,范仲淹有此行为只能说明这是个可敬可爱的人,丝毫不影响高大全形象。

朱熹称之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所有这些褒奖,敌不过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首《江上渔者》,孩子们奶声奶气地朗诵:“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那个青箬笠,、绿蓑衣的老人,乘一叶扁舟,消逝在烟波浩淼里……

阅读欧阳修

宋代是幸运的,因为它有个欧阳修,从而唐宋文采,并称风流,千余年来,让天下士子言之叹羡,击节赞赏。

欧阳修,实在是宋代文化天空的一轮明月,圆满,皎洁,纤尘不染。

因了他,宋代文化才显得如此自然、朴素、丰满、多样,与大唐文化前后辉映,双峰对峙。西崑文风,艳脂俗粉,怎敌得天然风姿,一唱三叹,婉曲毕现。六一居士文章甫一登场,却扇一顾,倾国倾城,天下斯文,风起影从,从而开一代文风。

因了他,柔翰轻圈,拈须评点,春风化雨,小心呵护,才造就一批绝世才华,成就一个文章盛世。三苏、王安石、曾巩等一个个文化硕儒,在他的扶持下,走上文坛,指点江山,评论辞章。

因了他,五代风俗,为之扫地;斯文尊严,再显价值。朝秦暮楚、迎来送往的冯道之辈,方为世人唾弃。文人,也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定位,走出一种新的风采,新的潇洒。

宋朝的江山,姓赵。可宋代的文化风俗,确确实实,是六一居士所定。

眉山苏辙在文章中说,眉山偏僻,从不知文化为何物,到了汴京,见到欧阳修,才知道斯文之气,聚之于此。

苏轼,一代文豪,谈及这位知己兼恩师,更是赞佩备至,十分自豪地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宋人文章中,更是赞誉其为一代文宗,风华绝代。

六一居士,总会给后人留下无穷的赞美,无尽的仰慕,可又总让后人无法想象出他的风采,他的品德。因为,时下,实在再难找出这样的人了。

想象不出那样一个柔弱的书生,是怎样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想象不出他是怎样的青袍飞扬,长须飘飘,登高一呼,文风大变,从而奠定宋代三百年文章。

想象不出这样一个文人,是怎样的心怀如海,光风霁月,对待后辈,如雨润苗,如露洒草,全没有文人相轻,全没有妒嫉眼红。那是一个时代的幸运,那是一批初露头角的文人的幸运。千余年来,有几人可与比肩?

想象不出这样一个文静平易的士子,是怎样的风姿洒脱而又刚硬如剑,嫉恶如仇而又怒目拍案。至今读到《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仍让人感到寒风扑面,冷气侵身,凛凛然生自我警戒之心,怕被先生地下所骂。

更想象不出的是,一个款款文人,却又是一个革新一代风俗、一代政令的人;一个浪迹官场的人,却又如清风明月一般高洁,青松黄菊一样坚贞。

一代风流,光照汗青。各地百姓造祠以祭,六一居士可算当之无愧了。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思想上,一般都走向两个极端:有的跻身官场,封侯拜相,腰金怀紫;有的高卧深山,闲看白云,啸风弄月。这两者,有长处,又都有短处。

前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追求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但是,一旦人人如此,走火入魔,以至于为了飞黄腾达、荣华富贵,不择手段,就会出现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社会风俗,也就随之污浊不堪。

后者,消极避世,洁身自好,这固然可保个人自身高洁,人性独立。但人人如此,则宇内如散沙,没有政府,没有学校,更遑论社会进步。

鉴于此,一些有远见的士大夫,选择了第三条路,入世出世相结合。欧阳修,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做官,欧阳修采用宽政爱民的方法,与民方便的政策,做官一处,造福一方,算得上公仆。

政务之余,诗人就徜徉于山水之间,融化于山水之中,成了山里的一缕云,云里的一线泉,草上的一粒露,成了山水真正的一部分。

醉翁亭中,有诗人高吟声,畅饮欢笑声,也有鸟鸣声。夕阳在山,飞鸟归林,游人远去,可“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这种乐,是智者走入山林,一身轻松之乐。

诗人在平山堂饮酒高歌,看春风杨柳,山色有无,夕光无限,晴空如画,笔酣意饱,挥笔填写《朝中措》,很自信地自吟“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盅”。这种得意,这种潇洒,也只有走入山水之中,才可能尽情释放。

诗人歌颂飞出金笼的鸟儿;诗人喜欢四季西湖,放歌小舟,涟漪如纱;诗人更喜欢杨柳栏杆拍遍,白鹭沧州望远。

在自己的心中,诗人设置了一方山水,时时,以它修身养性,以它净化心灵。

如果说,做官,从政,革新,是他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那么,醉心山水,追求自然,又是他追求个性卓然的过程。这两者,本来是矛盾的,可在欧阳修身上,却很好地结合在一块,如纸的阴阳两面。

建功立业,是儒家精髓。高引隐居,是道家法则。而能把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在一块儿,那么,做官,一定能做得伟大、清白,能够成为真正的民之公仆。因为,在他的心中,自有一个舍弃标准。

欧阳修,就是这方面的楷模。

弹指一挥,又是千年。透过千年的云烟,古人,站成了一种风景,一种人生的大风景。这让我们骄傲,骄傲我们的先辈,曾如此的伟大。同时,又让我们惭愧,让我们读罢《欧阳文忠公文集》,不由得满心惶然,扪心自问,今天,我们中间还有六一居士这样的人吗?若有,还能受到世人如此重视吗?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道德经》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 译文: 不使钱财公开,命令百姓不得竞争(钱财多少);不使难得的货物贵重,命令百姓不得盗窃;不使确定的慾望显现,命令民心不能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心变得安定,使百姓的肚子变实,使百姓的期望值降低、脚踏实地,使百姓的筋骨变强,经常命令百姓为国家学习、为国家著想,命令受人尊敬的聪明人既不敢不作为又不敢不为国奉献。如此而已,则没有治理不了的。 ---------------------------------------------------- 概述: 本章用于解释如何向百姓普及无之道,有名:有无相成、养民有方。本章重点在于“无知无欲”如何解读,是“为国家而学、为国家而想”的意思。“智者不敢弗为”即智者不敢不为国家奉献。 ----------------------------------------------------

解读字义: 《道德经》的难点还是在于字义,“合义”过多,又增加了很多老子的见解,导致字义难测。经书中,“无”是个极其重要的字,字义为融合至无,还是没有,需要根据语境判断,一般而言,赞成或者支持的则为前者,反对的则为后者。 (1)“民”即人民,范围大于百姓,经书中代指除统治者之外的国民,统治者即王侯将相。百姓,战国之前为贵族总称,之后指平民,后多以“老百姓”代指庶民,如今百姓和老百姓含义相同。 (2)“尚”本义为摊开,引申为公开。后本义调整,《说文解字》:尚,曾也,即曾经、以前的意思。另有版本为“上”,本义为高、上面,可以解读为使……上,即抬高的意思。 (3)“贤”古义为管理钱财的人,引申为钱财。后世本义变化,《论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庄子》:以财分人谓之贤,两处所用含义都是“有德的人”;《说文解字》:贤,多才也,本义调整为“有德的、有才的”。从后文分析,第一句话,所说应为钱财。 (4)“使”本义为令、役。 (5)“可”本义为肯定,引申为许可、确定。“可欲”即能够引起慾望,此处代指明确的慾望。 (6)“不尚贤”,指不公开钱财,反对“炫富”。经书中动词在前,一般为谓语前置,需将动词调整至名词之后,“贤不尚”,后文同样如此,即“难得之货不贵”、“可欲不见”。也可以理解为使动词,即“不使贤尚”、“不使难得之货贵”、“不使可欲见”。总体而言,经书中,否定语气解读为使动词更加顺

老子经典名言解读

老子经典名言解读 老子的名言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老子的名字,几乎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人说" 老子怎么样"“老子怎么怎么样”了,这是一句玩笑话。《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智慧是大家公认的,《老子》书中的名言警句也是大家所熟知的,《道德经》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古往今来,解读《道德经》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这些书籍的作者都认为别人解释的《道德经》有失偏颇。可是至今,仍有学者出版书籍,重新解释。这些事实一再说明《道德经》“非常道”。下面习古堂国学网挑选了一些老子经典名言,并引用名家的翻译,主要是陈鼓应和傅佩荣两先生的,然后作了一点感悟式的引申发挥。既然是引申发挥,必然不能向翻译那样只能局限在原文的意思中,但即使是这样也不意味着我们就没有整体的取向。我们整体的取向是在当下人们的经历中寻找一些老子智慧仍然活动或者可以重新活动的影子来比附。万物并作,芸芸众生,事实中又有许多不尽我所引申者,希望这些老子的名言帮助大家加深对《道德经》的理解。参考阅读《老子道德经全译》。 【老子经典名言解读】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陈鼓应)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么能持续很久?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陈鼓应)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如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道德经 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道德经原文

道可道 , 非常道。名可名 ,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 欲以观其妙﹔常有 ,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 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老子 : 「道德經」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 , 高下相盈 , 音声相与 , 前后相随。 恒也。就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 生而弗有 , 为而弗恃 ,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 就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 不尚贤 ,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 使民心不乱。 就是以圣人之治 , 虚其心 , 实其腹 , 弱其志 ,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 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 道冲 ,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 , 似万物之宗﹔湛兮 ,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 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 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 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 谷神不死 , 就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 就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 , 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仁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夫唯不争 , 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 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 , 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 , 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 ,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 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一章 三十辐 , 共一毂 , 当其无 ,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 当其无 ,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 当其无 ,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 令人行妨。 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帛书版

道德经(帛书版) 【道经】 (1)第壹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第贰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第叁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第肆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第伍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6)第陆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其若存用之不堇 (7)第柒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第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第玖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第拾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11)第拾壹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第拾贰章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13)第拾叁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

大道废,有仁义——傅佩荣细说老子

大道废,有仁义——傅佩荣细说老子*导读:大道废,有仁义,意即大道毁坏之后,才有所谓的仁义。大道是指究竟真实及其运作规律而言,废是指被人们遗忘、背弃与毁坏 老子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第十八章》 译文:

大道毁坏之后,才有所谓的仁义; 智巧聪明出现,才有严重的虚伪; 家人之间失和,才有所谓的孝慈; 国家陷于混乱,才有所谓的忠臣。 大道废,有仁义,意即大道毁坏之后,才有所谓的仁义。大道是指究竟真实及其运作规律而言,废是指被人们遗忘、背弃与毁坏。仁义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仁义,一种是所谓的仁义。自然的仁义不用教,自然而然就会跟别人相处愉快,就会说话算话。人具有生物的本能,跟其它生物一样有规则。在动物的世界里规则很单纯,也没有什么侥幸或意外的机会,人的世界则不然。而所谓的仁义就是做出来给人家看的,是社会要大家去做的。 人建立了一套价值观,以仁义来互相期许及标榜,但是,仁

义的行为耗费心力而不易持久,由此衍生出的假仁假义与不仁不义,更造成世间的困扰。问题就在这里,一有仁义就有假仁假义,就有不仁不义,老子此说并不是为了批判或反对仁义,而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以下的各句亦有此意。 仁义有两种,自然的和所谓的,怎么分辨?从有心和无心来看。譬如,我对一个人好,是因为我正好有能力,而他正好有需要,于是就帮忙他,没有存着利用他的目的,这是无心的;有心的话就是我对你好,图的是将来要你回报,那么我现在的行为就是设计、有目的。无心做一件事而能帮助人,这样很好,谁还会反对仁义呢?但是有心做一件事就很麻烦了,会开始变得伪装、互相利用、勾心斗角,结局不可收拾。我们也知道伪善、虚伪最让人讨厌,明明有别的目的却故意装出很仁慈的样子。俗话说得好:伪君子不如真小人。真小人可以防他,伪君子没有办法防他。 智慧出,有大伪意即智巧聪明出现,才有严重的虚伪。智慧一词在这里是指智巧聪明,为了争奇斗妍而虚伪不实。现在我们使用智能一词只有肯定之意,哲学就是爱好智慧,这个智慧是好的。在道家里能体现道的要义,就是获得启明的智慧,譬如,第十六章就谈到,只有到启明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是从道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iān 天 dì 地 zhī 之 s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hī 之 mǔ 母。 ɡù故c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iào 妙; c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其jiǎo 徼。 cǐ此liǎnɡ 两 zhě 者, tónɡ 同 c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hī 之 xuán 玄。 xuán 玄 zhī之yòu 又 xuán 玄, zhònɡ 众 miào 妙 zhī 之 mén 门。 第二章 tiān 天xià 下 jiē 皆 zhī 知 měi 美 z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iē 皆 zhī 知 shàn 善 zhī之wéi 为 s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iānɡ 相 s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iānɡ 相 chénɡ 成, chánɡ 长 duǎn 短 x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下xiānɡ 相 yínɡ 盈, yīn 音 shēnɡ 声 xiānɡ 相 hé 和, qián 前 hòu 后 xiānɡ 相 s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hī 之 s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hī 之 jiào 教; wàn 万wù 物 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hǐ 始, s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hì恃,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hī 之 huò 货, shǐmín bùwéi dào bújiàn kěyùshǐmín xīn bù

道德经帛书版本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 ————(台湾)傅佩荣 简体版序:1.活着,是一回事;但要活得有意义,则是另一回事。 2.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3.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形诸笔墨.乐于应命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吉光片羽 第一章哲学是什么 1.哲学具有基础性和整合性,既能为一切知识奠基,又能统和所有的知识。 2.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 所合成的,意思是“爱智”——爱好智慧。 3.爱智要保持心灵开放,希腊时代有一句话说:“哲学起源于惊讶。” 4.人类的身体是软弱的,有惰性的,会妨碍人类有智慧。 5.那么如何才能拥有智慧呢?柏拉图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当然这不是要我们去练习自杀。所谓的“练习死亡”,是要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 6.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力,就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让心灵更为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老化,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如果要依靠身体,只会一步步走向坟墓,一点希望都没有。相反的,如果了解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那么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外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 7.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要研究哲学,就必须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觉得好奇,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新出发。 8.思考能让一个人找到生命中转弯的机会。 9.一个人如果没有负面的体会,就很难对正面有所了解。 10.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些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11.哲学可以用三句话描述:(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 12.爱因斯坦说,专家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 13.人们所有的感觉都是相对的。 14.智慧有两大特点:“完整”与“根本”。 15.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正好可以在另一个地方有了反省的机会,借此能够有所改善。 16.所谓的完整,代表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的生命。如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17.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 18.人类没有一样发明是从无到有的,而是发现了某些东西组在一起可以产生什么作用,如此而已。 19.有自由代表需要选择,而透过选择,就能够使某些价值呈现出来。 20.能够关怀别人,稍微牺牲一下自己的享受,那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21. 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相反的,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借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

帛书甲本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德经 0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rǎng〉臂而乃之。 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bó〉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qí〉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bǐ〉取此。 0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líng〉。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胃天毋〈wú〉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fèi〉;胃神毋已霝,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jié〉;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jué〉。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谷。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luò〉若石。 03 上士闻道,堇〈jǐn〉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fú〉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yú〉。 大方无禺〈y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bāo〉无名。 04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05 天下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故人之所教,夕〈yì〉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 名与身孰〈shú〉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宭〈jiǒng〉。大直如诎〈qū〉,大巧如拙 〈zhūo〉,大赢如绌〈chù〉;趮〈zào〉胜寒,靓〈jìng〉胜炅〈jiǒng〉。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0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10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yǒu〉,以知天道。亓出也弥〈mǐ〉远,亓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sǔn〉。云之有〈yòu〉云,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 圣人恒无心,以百省〈xìng〉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老子解读六道家的最高智慧:不敢无知无欲无为的真实含义

老子解读六道家的最咼智慧:不敢无知无欲无为的真实含义

【老子】解读六道家的最高智慧:不敢无知无欲无为的真实含 老子解读六道家最高的智慧:不敢无知无欲无为的 真实含义 原文: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 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贵上见”的经典案例:国酒茅台的非自然雄起 在老子看来,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贤”和“不贤” 更没有什么“宝贵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值得向往和拥有的 “可欲”之物。大家会说:老子没有活到现在,如果看到现在世界上有这么多的新奇好玩的东西。如果他出现在现代,难 道真的会不动心吗?恐怕就不会这样说了,也一样会被弄迷 糊的吧? 其实,老子认为:所有的一切希奇宝贝,一切你以为值得“贵” “尚” “显”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存在,都是人心自己的定义;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幻想和自恋,自己沉迷在自己创设的

概念世界中不可自拔。 这可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禁欲主义”,而是一种看透复杂事物背后真相和本质的智慧。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前一章里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的事例应用和说明,真 正看懂了第二章,理解起来就很简单了。这里,我们举“国酒茅台”的例子来说明:所有人“贵”“上” “见”的一切,都 是人心的作用,而非自然的本质。 我原来的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现在的职位,是在北京专门 “办招待”,到处花钱请人吃饭,来的都是“要人,所以招 待的水平很高,一餐下来需要一两万元。问他们到底在吃什么宝贝。他说,别的不提,光说酒,一定是茅台。我想茅台也 不贵,不就五百多元吗?有些“法国庄园酒”,还要两千美元一瓶呢。他说外国的红酒国人们不喜欢,我知道的五百元茅台只是“入门级”的,他们喝的是五千元一瓶的陈酿高档茅台。 是啊,茅台已经是我们国家的“第一名酒”,价格也在天上高高挂着。各位会认为: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的“尊贵”的“难 得之物”吗?没错,老子承认茅台酒是“真实存在”,这一点 上老子决不是“唯心主义者”,他只是认为:茅台的“不凡身 价”和“国际地位”,都是人心所创化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酒文化的国度,历史上有很多名酒,怎么会让根 本就不见经传的西南边境小镇上的茅台酒,出任“国酒”的地

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搏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监,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注音版】 使(shǐ)我(wǒ)介(jiè)然(rán)有(yǒu)知(zhī), 行(xíng)于(yú)大(dà)道(dào),唯(wéi)施(shī)是(shì)畏(wèi)。 大(dà)道(dào)甚(shèn)夷(yí),而(ér)人(rén)好(hǎo)径(j ìng)。 朝(cháo)甚(shèn)除(chú),田(tián)甚(shèn)芜(wú), 仓(cāng)甚(shèn)虚(xū);服(fú)文(wén)采(cǎi),

带(dài)利(lì)剑(jiàn),厌(yàn)饮(yǐn)食(shí), 财(cái)货(huò)有(yǒu)馀(yú);是(shì)为(wéi)盗(dào)夸(kuā)。 非(fēi)道(dào)也(yě)哉(zāi)! 【译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若使我介然有知,行大道于天下,最担心我会不自觉的施为于天下。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虽然大道荡然平坦,仍然有许多人弃之而走途径,不走正路。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不走正路者,他们使朝纲混乱、田地荒凉、仓库空虚;而他们自己却,穿锦衣、配利剑、酒肉挥霍,并且贪污抢夺百姓的财

货。 “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盗,这种行为完全的背离了大道。 扩展阅读:《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更新日期:2015-09-04工具箱道德经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翻译道德经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

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道德经原文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七十八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音版】 天(tiān)下(xià)莫(mò)柔(róu)弱(ruò)于(yú)水(shuǐ), 而(ér)攻(gōng)坚(jiān)强(qiáng)者(zhě) 莫(mò)之(zhī)能(néng)胜(shèng), 以(yǐ)其(qí)无(wú)以(yǐ)易(yì)之(zhī)。 弱(ruò)之(zhī)胜(shèng)强(qiáng), 柔(róu)之(zhī)胜(shèng)刚(gāng),

天(tiān)下(xià)莫(mò)不(bù)知(zhī),莫(mò)能(néng)行(xíng)。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云(yún): 受(shòu)国(guó)之(zhī)垢(gòu), 是(shì)谓(wèi)社(shè)稷(jì)主(zhǔ); 受(shòu)国(guó)不(bù)祥(xiáng), 是(shì)为(wéi)天(tiān)下(xià)王(wáng)。 正(zhèng)言(yán)若(ruò)反(fǎn)。 【译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认真做做到。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因此圣人说:能够承担起全国屈辱的,才能称为一国之主。能够担当国家灾难的,才算是一国。真理听起来都不是很顺耳。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言 1、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