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4年级语文-1 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4年级语文-1 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4年级语文-1 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4年级语文-1 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一单元田园生活

那里有艳丽的花朵,清新的小草,温暖的阳光,潺潺的溪水;那里碧蓝的天空上飘浮着朵朵白云,小鸟立在枝头唱着婉转的歌;那里可看见傍晚山间升起的袅袅炊烟,可听到树梢花儿开放的声音,可嗅到桃花随风飘散的芬芳……那里就是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

来吧,收拾简单的行囊,同诗人、作家们一起走进乡村,去追忆旧时乡野的乐趣,去感受乡下人家的热情,去畅想天窗之外的奇幻,去聆听三月桃花水的声响。与自然为邻,让心灵呼吸,这样的生活怎能不叫人欢喜,怎能不叫人憧憬?

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每篇课文虽然从不同角度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和向往的真情。让我们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体会这种热爱和向往吧。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

课文古诗词三首

这三首古诗词描

绘了不同的田园风光

和乡村美景,极富画面

感,表达了作者对田园

生活的喜爱、赞美和向

往之情。

读出古诗词中

蕴含的画面美;想象

优美的乡村田园风

光,激发对劳动人民

的敬重和对美好生

活的热爱。

3课时乡下人家

文章展现了乡下

人家朴实、自然、和谐、

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

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

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

家园、改善生活的美好

品质。

引导学生能随

文章的叙述在脑海

中浮现出一幅幅生

动的画面,从而感受

乡村生活的美好。

2课时

天窗

乡下房子屋顶上

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

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

窗使孩子们的想象丰

富起来,成了他们心灵

飞翔的窗户。课文表达

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

秘的向往与追求,展现

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

抓住“小小的天

窗是唯一的慰藉”理

解课文内容;学习文

中语言表达的多种

方法,体会作者对天

窗的特殊感情。

2课时

三月桃花水

课文赞美了三月

桃花水让人沉醉的美。

揭示了春水的可贵,暗

示春天已悄悄地向我

们走来,抒发了作者对

大自然的热爱。

结合上下文及

生活实际理解课文

中重要词句的意思,

明白春水滋润万物

的重要,培养热爱大

自然的美好情感。

1课时

语交际转述

根据课本中提供

的情境或自设情境,练

习转述。

了解转述的要

求和主要内容,能正

确简要地转述。

1课时

习作我的乐园

写自己喜爱的某

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

感受。

学拟表格式提

纲;运用有序的语言

介绍能使自己快乐

的地方。

2课时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交流在课内外阅

读中遇到的能表达作

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

引导学生回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内容和学习方法,体

会课内外有新鲜感

的词语和句子;运用

多种形式朗读、背

诵、积累丰富的语

言,感知语文与生活

的联系,增强运用语

言的表达能力。

2课时词句段运用

运用一些写乡下

和城市生活的词语;读

一读描写不同景物的

句子,仿照图画写话。

日积月累

朗读背诵并积累

《卜算子·咏梅》。

1古诗词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此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诗中写篱落、儿童、黄蝶、菜花等景物,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描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的诗作。诗的前两句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形有色。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更显其静。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分上、下两片,作者通过对村居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家生活画面。全词语言浅显朴素、清新淡雅、朗朗上口。

学习古诗词重在诵读感悟。教学中,将感性悟与理性学相结合,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词中的画面,联系已学诗句,明析必要文言知识,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定能使古诗词学习理趣并存,从而感受到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

的意思。

4.品读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理解古诗词的

大意,读出古诗词中蕴含

的画面美。

品读古诗词,领悟优美

的乡村田园风光,激发学生

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美

好生活的热爱。

3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1.会认“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

自然的热爱之情。

1.掌握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句含义。

2.学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说故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

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

2.看图背诵。

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首诗?请背诵给大家听。

(1)学生背诵《小池》: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师问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生接)杨万里。(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

3.揭题。

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1)认读“宿、徐”。

明确:“宿”是多音字,可读“sù”——住宿,“xiǔ”——一宿,“xiù”——星宿,在这里读“sù”;“徐”读“xú”。

(2)师问学生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再引出题目的意思。

预设:①学生在招待所、小旅馆等的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的意思;②在学生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引导理解“徐公店”指一位姓徐的人家开的客店(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③说出题目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的客店。

4.读诗题。

在明确题目的意思后请把诗题读正确。(指导根据意思停顿,读好诗题)预设:学习古诗,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让学生把对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有利于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培养能力,同时也降低了对诗题理解的难度。

二、看图初读,感知大意

1.故事入诗。

导语:那一天,杨万里吃过早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字音读正确。(读后交流,再把诗句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了解景物。

自由读,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预设:(1)从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树”“儿童”“黄蝶”“菜花”;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

(2)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篱落”是指篱笆;“树头”是指树枝上;小路就是诗中所写的“小径”,可联系《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

3.再读诗句,读通顺。

预设:故事导入为下一步的学生编故事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与情境营造,也为学生打开了学习古诗“欣赏风景”的小窗。从诗中找景,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把握诗的主景,领略诗中风光,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难点理解,明析诗意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看看图,说一说。

()的篱落()的小径()的儿童

()的蝴蝶()的菜花()的树

2.读诗句,说一说诗句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讨论交流:(1)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2)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3)“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在学过的哪些诗句里也有“无”是“没有”的意思?(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乡音无改鬓毛衰……)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请一位学生用“/”“||”“…”标出这首诗的节奏。(幻灯片出示:“…”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长,“||”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四、吟吟诵诵,进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

预设:交流说说诗句的大意,不要求统一: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上的花儿谢了叶子还没成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没法找寻。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把你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

预设: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1)色彩明艳,景色美丽;(2)儿童天真,蝴蝶活泼,生机盎然;(3)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3.配乐读诗。(播放古筝曲)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你能看着图吟诵给同学们听吗?(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预设: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因此安排了说诗意、入诗境、抒诗情环环相扣的步骤。

五、创编故事,制作诗卡

1.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展现了多个镜头。你仔细看,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展开想象,说给同学听。

示例: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追了一会儿,黄蝶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步,一边用眼睛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诗人这时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说时迟,那时快,小男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去,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的不高兴。他瞅了诗人一眼,便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

2.课外作业:这每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集故事,请你先把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诗句编成故事说一说,然后据诗画一幅画,制作成随身可携带的“诗画卡”。

六、学习生字,作业设计

1.指导书写“宿、徐、篱、疏”。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会认“杂”1个生字,会写“杂、稀、蜻、蜓”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我们再来一起背诵一遍,好吗?(生背诵。)背得真好,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味儿!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范成大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那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充满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二、揭示诗题,了解诗人

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题,注意多音字“兴”。(明确:“兴”在诗题中读“xìnɡ”。)

2.解题意。

明确:“四时”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随兴写的诗。

3.了解诗人,也可展示学生资料袋中搜集到的有关“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船录》等。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古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

2.再读古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预设:生: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我是从“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这两句诗判断出来的。我去年夏天去过南方,“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的确是那里的农村夏季景物的特点。

师:你说得很正确,懂得学习古诗时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因为花落、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稀疏疏的油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本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4.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过渡: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初夏的一天来到了乡村,看到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荞麦花和因花落、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热爱生活的范成大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现在,哪位同学能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呢?

明确: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田野中麦穗扬着白花,而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变得稀稀落落。

(2)仿写诗句。

过渡:刚才这位同学很不简单,说得太好了!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仿佛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畅想我们的“乡村一日游”,为仿写诗句作准备。

情景预设:乡村一日游。我们先到果园去,水果的香味扑鼻而来,可以看到红红的苹果、香甜的水蜜桃、金灿灿的梨、鲜红的杨梅。这边架子上挂着一串串玛瑙似的葡萄,那边的樱桃树上结满了珍珠似的樱桃,还有一串串味道鲜美的荔枝压弯了枝。再到菜地去看看,地里的蔬菜长得也真喜人啊。扁扁的豆角,红红的辣椒,鲜嫩的黄瓜,嫩绿的苦瓜,这可都是餐桌上的美味呀。

师:同学们,“看”到这么多色、香、味俱全的水果、蔬菜,你难道不想吟诵一番吗?让我们大显身手,仿照古诗写一写。

生1:梨子金黄桃子肥,苹果红红杨梅鲜。

生2:玛瑙葡萄胭脂樱,翡翠黄瓜丹红椒。

……

师:同学们仿写的诗句真精彩,还有哪些呢?赶快写在练习本上吧!

(3)品读后两句诗中的人勤。

过渡:我们和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预设:①生:我认为农民们在地里干活。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课前预习时,我查看了古诗的译文,知道了:日长——夏至白昼最长;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初夏的时候白天长了,也到了农忙的时节。村子里却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去地里干活了。

师:你说得很对。初夏的时候天长了,农民们有许多农活需要做,他们要把成熟的杏子、梅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临近中午还未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诗中虽然没有描写繁忙的劳动场面,但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

②师:篱笆前没有人走动,显得那么安静。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生:“惟有蜻蜓蛱蝶飞。”

师:对,“惟有蜻蜓蛱蝶飞”。惟——只有;蛱蝶——蝴蝶。这句诗的意思是: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蜻蜓和蝴蝶呢?

生:作者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师:对,在这美妙如画的境界中,蜻蜓、蝴蝶翩翩起舞,衬托出村中的寂静。这种描写方法可真传神!

③回到整体。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临近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小结:诗人范成大从安静的篱笆外走过,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他满怀喜爱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齐读)

四、拓展品读,激发兴趣

导语: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诗中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60首《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传递给世人。下面是他的另一首田园诗,比较阅读一下。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①夜绩麻②,村庄儿女各当家③。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耘田:在田间锄草。②绩麻:把麻搓成线。③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④未解:不懂。⑤供:从事。

简评: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的,本诗中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老少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而课文中诗人重点在写乡村田园的景色。同样是写园诗,由于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一个写劳动场面,一个写景物。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诗歌。课外多读读其他田园诗,丰富自己的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清平乐·村居》

1.会认“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翁、赖、剥” 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词作,背诵词作。

2.通过品味“醉、亡赖”等词语,深入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借助朗读、析词、想象等方法,感悟词中的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有感情地朗读词作,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和《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同学们再来背诵一下,好吗?(指名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描写了什么呢?(生抢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它也是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它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二、学习词作,掌握方法

1.出示《清平乐·村居》课件,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了解词人。

(1)理解题目。

提示:“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一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2)了解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引导学生识记词中出现的生字词。

(1)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准字音:茅檐、翁媪、锄、亡赖、卧剥。

明确:“亡”在词中读“wú”;“剥”是多音字,在词中读“bō”。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提示:想一想,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结合词句理解,“媪”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的词义。

明确: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正在江西饶州闲居,这里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2)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联系旧知、结合原句、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学习古诗文时,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本词。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师:你们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感觉哪些词句的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生分组说词意并交流: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里,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5.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词作情趣。

过渡: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溪上”: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水淙淙,旁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硕大的荷叶托着荷花,在风中摇曳。(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边: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闲聊。(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劳作。(引读:这就是——“大儿锄豆溪东”)

D.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织着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E.“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蓬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师小结:“茅檐、小溪、青草、翁媪”,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6.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的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含义丰富,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1)品读、交流:

A.品味“亡赖”。

①仔细读读最后两句,想一想:“亡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②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想象,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③“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亡赖”让人感受到了小儿子的顽皮、淘气,那怎么读呢?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①指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醉”可以组什么词?(陶醉、酣醉、沉醉……)

预设: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明确: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③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醉之意。

A.有感情地朗读,想象老两口的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B.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感觉。

小结: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

(2)理解诗人之“醉”。

①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诗人)

②想象诗人喝了一点儿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诗人因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因为喝酒吗?(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师小结: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三、吟诵含情,背诵积累

过渡:如此醉人的词,我们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

1.师生合作。师说词意,生说词句。

2.指名背诵。

3.齐背诵。

小结:今天我们跟随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受了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在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课下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结合关键字词,感受诗词意境之美

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小儿是怎么剥

莲蓬的?

生:卧在溪头剥莲蓬。

师:“卧”是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词中去读一读。

生:溪头趴剥莲蓬。

师:你们读后感觉这样替换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读起来有些拗口,而且不生动。

师:还可以用哪些字?

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

师:那你们是怎么理解小儿的卧姿的?

生: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

师:如此随性自由的小儿着实让人喜爱呢!难怪诗人会说“最喜”他的“亡赖”(顽皮)呢!

师:(追问)你们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生1: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

生2:小捣蛋,……

……

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看来和诗中父母的爱子之心是一样的。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1:和睦的家庭。

生2:和谐的家庭。

师:我们不是正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们羡慕吗?如果羡慕的话,那就好好学习,在家多体贴、孝顺父母,为创建和谐幸福的家庭尽一份力量

吧!

赏析:这首词短短四十六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老师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用语言描述。一个“卧”字的引导抛弃了烦琐古板的分析和词意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直面经典,反复诵读。

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不少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因此我设计了问题:你学过哪些描写乡村的诗?引导孩子说乡村,领略乡村生活的多姿多彩,过渡到本课中三位作者看到的乡村情景。这几节课,我指导学生读诗词,围绕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完成对诗词的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看注解、看插图的方式读懂诗词的意思,从而再细读诗词,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二、品出诗味,想象诗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这三首古诗词都只是截取了乡村生活的几个画面,犹如刚刚揭开乡村画卷的小角,我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卷看去,那是一个活脱脱的乡村田园连环画,甚至是连续剧。

三、学以致用,多元表达。

我们学语文的目的就是用语文。教学中,我关注学生个性的表达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去乡村或野外的亲身体会,充分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并能够创造性地改写诗句,达到“快乐学语文,快乐成长”的目标。学中有玩愉悦,玩中又有学长进。

希望这些诗词的语言能够在孩子的精神生命中扎根、发芽、成长,就如同绵绵春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 1 2 1 古诗词三首 3 课型:古诗词 4 教学目标 5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7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8 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9 10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11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12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13 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14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15 16 2、多媒体课件 17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18 19 第一课时 20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21 22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23 24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6 27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28 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9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30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31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32 33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4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35 36 2.检查自学。 37 ①指读全诗。(正音) 38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39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 40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 41 42 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43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44 45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概貌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概貌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 观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 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 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 605 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 22 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师: 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如同一座摩天大楼, 毫不夸张的说小学语文就是大楼的根。所以学好小学语文很重要。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3、激发学生对“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老太婆的厌恶之情。教育学生做事情要有主见,不能像渔夫那样懦弱。 4.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小组合作探究,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都变回原来的样. 教学重点: 知道金鱼为什么把一切变回原来的样子,感悟其中的道理: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 教学准备: 师生可共同查阅有关普希金的生平资料,包括人物照片、主要作品、创作成就、诗人的生活经历等,以加深对本课思想内容的理解。 课时: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同学们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吗?听说过《神灯》吗?是这些故事伴随我们长大,是这些故事给了我们无数的幻想,是这些故事教我们分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个同样的故事《渔夫和金鱼》。 2.今天学一篇诗歌体裁的外国名著。关于普希金,大家了解些什么? 3.(板书课题)本课是一首童话诗,又是外国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习惯上与已往学过的诗歌有较大的差异。如有小节间隔;有诗句上的重叠表现;有括号内的注解说明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反馈。(渔夫打到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渔夫的妻子老太婆向金鱼提出各种要求,金鱼一一答应了她。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时,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3.分组分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全诗线索。 第1节:交代故事的起因。(老头儿打鱼网上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 第2—9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经过。(老太婆向金鱼提出要木盆、要木房子、要当贵妇人,金鱼一一答应。)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 文 教 案 (罗明忠) 2012年3月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七.课后记: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课后记: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三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本班学生有57名学习,他们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材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生字。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本册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的、有一定弹性的

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版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积累古诗文的兴趣。 一、提问引入,揭题、释题。 1.谁能来背背《小池》这首古诗?你们知道《小池》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 3.读诗题,理解题意(板书课题) 宿:住宿,过夜。新市:地名。徐公店:姓徐的男子开的客店。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诗人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4.杨万里在这里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初读古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1.自由读诗,借助拼音把字读准,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小朋友读得很认真。这里有几只美丽的蝴蝶,想和你们交朋友,认识它们的小朋友就请站起来和它们打个招呼。(看课件)读生字词“住宿、徐公、篱落、疏疏”。 3.刚才读字的时候,你发现哪些字音,很难读准?请你带同学读一读。(注意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然后全班齐读。 4.刚才小朋友们生字词读得真好。现在我们把这些字宝宝送回诗中,请你们正确流利地把诗读一读。 5.指名读,小朋友注意听音是否读准,再指另一名学生读。 6.这几位同学读得真好。请你们照着他的样子,读给同桌听。 7.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给大家听;齐读。 三、逐句指导朗读,感悟诗的意境美。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1.(出示课件)小朋友,请听老师朗读,一边听一边想,通过这两行诗,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听后看图回答(老师可用手势带学生回答)。联系学生的回答,解说词语(篱落:就是围园子的篱笆;疏疏:指围篱笆的竹棍隔得很开。篱落疏疏就是讲围园子的篱笆很稀;小路,诗中的“一径”指的就是一条小路;未成阴:指树枝上绿叶刚刚长出来,还不茂盛,不能遮挡太阳。) 3.请你把看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4.是呀,篱笆稀稀疏疏地围着园子,旁边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儿已经落下来,枝头长出了嫩绿嫩绿的新叶。这景色真美呀!谁能来把这种美读出来呢。 5.指名读,根据情况由老师或朗读得好的同学带读;(疏疏,要读得轻;深,要读得慢来表现小路很长很长;未成阴,要重读。)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然后,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比比,看谁读得更美。 6.过渡 美丽的乡村景色吸引了诗人杨万里,忽然他眼前出现了更加有趣的画面,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课件)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学生回答。 是小孩子在追黄蝶(那他们是怎么追的呢?)飞快地跑(是的,诗中“急走”就是飞快地跑的意思) 2.现在你就是那个小朋友,你喜欢的黄蝶就在不远处,想抓到它吗?(想)那就用你的朗读来告诉我们吧! 3.指名读。(根据读的情况,指导学生读这句诗时,要重读“急”和“追”) 4.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男生站起来大声朗读,齐读。 师:看得出你追黄蝶跑得很快。还有谁来?我仿佛看到你就要追上黄蝶了。 5.小朋友捉住蝴蝶了吗?(没有) 6.你是从哪句诗中看出来的(飞入菜花无处寻) 7.(看课件)为什么会无处寻?(黄蝶和油菜花都是金黄色的,地里到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黄蝶飞进花丛中躲起来,所以很难找到。)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 古诗词三首 课型: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版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背诵古诗词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去理解、背诵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五步品诗法”教学,不但让学生理解古诗而且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课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看来同学们的课余时间真是丰富多彩,但是古代儿童的课余生活一定会让你们羡慕的,想不想看看宋朝的孩子是怎么度过同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强调“宿sù”的读音,“店”的写法。(ppt 出示课题、出示拼音加强记忆) 二、讲授新课 1、初读正音。(课件出示古诗词、红色字体强调读音) ①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篱(lí)落、径(jìng)、未(wèi) ②全班齐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读顺。 2、再读,划节奏。(在PPT中用粗体斜线强调节奏) 古诗的朗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应该注意节奏,要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③学生自己读古诗,找节奏(注意:不能将词语拆开)。 ④学生展示,教师指导后全班带着节奏再来读古诗。 ⑤古诗的节奏不但能读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拍出来,教师示范,学生试读。 ⑥打节奏、齐读。 3、读古诗、想画面。(PPT出示范图、用箭头强调诗文中描写景物的词)

①、同学们,古诗不但有韵律美,它蕴含的画面也很美。人们常说:“古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找出来吗? ②学生展示,教师相机简笔画、贴图、板书。 前两句的景物:篱落、径、树头、----静态 后两句的景物:儿童、黄蝶、菜花----动态 ③写法:动静结合、白描手法 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PPT出示诗文,由黑色字体转变为红色字体,强调重点词) ①、深:创设情景理解深远和深坑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深是深远的意思。 ②未成阴:出示组图让学生选择符合诗意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明确此诗描写的季节,引出“菜花”。 ③急走:快跑。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走”的意思。 拓展:(想像说话) 当孩子们在追黄蝶的时候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嘴巴会不会闲着,心里又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④诗中还有一个字写出了孩子们好胜、不服输的性格,你们能找出来吗?——“追”与前问照应,将儿童天真烂漫、不服输的性格跃然纸上,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5、检测:熟读成诵。(ppt出示范图,箭头指示提醒孩子背诵古诗) ①看画面,读古诗。 ②看画面,背古诗。 三、总结本课学习古诗的方法——“五步品诗法”。(PPT逐条展示总结的背诵方法。) 1、初读正音。 2、再读,找节奏。 3、读古诗、想画面。 4、抓重点词,理解诗意。 5、看画面,背古诗。 同学们,你会用“五步品诗法”来学习古诗了吗? 四、拓展训练:(课件出示古诗) 用“五步品诗法”学习古诗《江雪》。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完整教案

2018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 观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2. 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 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 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 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

2016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