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0844013041 夏菲

促进区域经济快速稳健的发展是现阶段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区城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人WTO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中国区域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增大,形成了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的经济区域。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行政区经济”,以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则严重地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增加了地方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损害了经济增长。

因此,在这里我主要从区域经济增长中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进行说明。

虽然现在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但不得不说,其间存在许多的问题。

地方政府主导合作,但是片面追求地方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企不分,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习惯于直接管理经济和直接干预企业。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地方利益,使地方保护主义应运而生,其危害是明显的:一是阻碍了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二是损害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三是最终损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靠地方保护发展经济,无异于饮鸠止渴。

而相反,地方政府如果大力发展区域经济间的合作甚至是一体化,在现阶段来说,对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增长是大有好处的。

但是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注意理清其合作思路,并且对区域合作下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行为作出规范。

首先要建立有限型政府,提升区域经济合作中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政府首先在转变职能方面要懂得“进”与“退”,应从微观经济管理领域逐步退出来,大力加强主动的宏观调控,从而确定一个由中心城市互补互济、各展所长的合作发展战略规划。

其次建立有效型政府,有效弥补市场缺陷,制定合理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促进经济活动良好市场环境的建成。有效政府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政府理论演进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其主要任务应是培育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市场机制和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在市场机制发生失效或出现缺陷时,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另外要建立服务型政府,强化区域经济合作中地方政府行为的服务效能。建立服务型地方政府,要求我们摆正政府、市场、企业三者的关系,还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还权于中介组织,把政府从企业经营管理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地方政府要着眼于区域发展的长远和整体利益,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加强区域内外经济联系和合作服务。在区域合作发展初期,地方政府可扮演一个“动员者”的角色,主动地介入区域合作,为各地企业实施区域联合发展牵线搭桥以及相关的协调工作。而当区域合作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后,地方政府要实施角色转换,由“动员者”变为“清障者”、“服务者”,不仅要清除区域合作政策上的障碍,更要清除体制和思想上的障碍。打破这些阻碍区域合作的壁垒,所必要的政策支持仍是跨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基

础。完善地方政府目前的行为方式,改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地区之间的过度竞争和利益冲突,从而推动区域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从区域合作的角度来讲,只要地方政府的行为旨在促进区域间经济可持续地增长,并且实施行为的过程中进行规范,实现区域间的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地方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论文】

科技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分析 摘要: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其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但是从2006年开始,苏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超过苏南地区,2008年苏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苏南地区。但是,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依旧十分明显。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为视角,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明确其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缩小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 1.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科技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可以将江苏省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苏南、苏中、苏北,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具有不断明显的趋势。从科技创新视角来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所以,从科技创新视角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同时,

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江苏省近年来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显得十分必要。 2.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 2019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31.5亿元,同比增长 6.1%。从三个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96.3亿元,同比增长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270.5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064.7亿元,同比增长6.6%。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3:44.4:51.3。江苏省2019年人均生产总值123607元,同比增长5.8%。江苏省近年来GDP增长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GDP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增速虽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人均GDP则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从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总量还是增长率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2019年江苏省各地级市GDP排名及增长情况如表2所示:在江苏省三大区域中,苏南地区包括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5个地级市;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3个地级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5个地级市。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

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姓名:LWJ 学校:河北大学 学院:研究生院 年级:2013 专业:区域经济学 学号:20130092

一、区域经济增长 (一)含义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劳动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基于内蒙古地区

据新华网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大开发办公室统计显示:2000年至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从1539亿元增加到9725.8亿元,增长6.3倍,年均增长17.5%,从全国第24位上升到第15位;地方财政总收入从110.7亿元增加到1378.1亿元,增长12.4倍,年均增长3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129元增加到15849元,增长3.09倍,年均实际增长1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38元增加到4938元,增长2.4倍。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建设资金支持下,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自2002年起,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8年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可谓惊人,被众多的专家学者称为“内蒙古奇迹”。 Goldsmith等研究表明,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正相关关系。那么在“内蒙古奇迹”背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否存 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基于内蒙古地区 朱增文 (中国人民银行兴安盟中心支行乌兰浩特137400) 内容摘要:自2002年起,内蒙古地区GDP增长速度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可谓惊人,被众多的专家学者称为“内蒙古奇迹”。相关理论研究表明,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正相关关系。本文运用内蒙古地区2000 ̄2009年(内蒙古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进行了定量的相关性分析和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就金融资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度加以回归分析 ,研究表明,在“内蒙古奇迹”背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大致平行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成立,而呈负相关,但是相对于劳动力而言,金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度又很显著。笔者就此分析了有关原因并提出了部分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贷款、动产质押、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设备按揭贷款、创业贷款等业务。积极推广房产和商铺抵押贷款、按揭贷款,努力开发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质押贷款、小微型企业联保贷款、矿产开采权质押贷款。对能提供有效抵(质)押担保的企业可减少办贷程序,简化授信流程。积极探索和充分利用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大股东个人资产连带责任担保、经营业主联户担保、组建行业协会和信用协会等方式,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不断增加。二是加大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配套服务措施,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力度,在结算、现金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特点的个性化服务方式。综合运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多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 询、财务管理、代收代付、投资理财、咨询评估 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六)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要落实到实处。地方政府需积极引导增设支持 中小企业发展的微型特色金融机构,建立中小 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落实优惠的财税政 策,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和手续。推动建立以政 府为主导,金融为主体,司法、公安、工商等部 门协调配合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机 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化支付 系统、征信系统、账户管理、国库等业务,推广 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全力支持非公经济快速 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白莹)(校对:BY) 11 总第394期 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04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一荒漠化成因.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知识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的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

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出现。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0.Hirse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佩鲁(Perrous)等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最新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 展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区域 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 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内容庞杂:多学科 (二)应用性学科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一)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 (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 (三)为地方政府服务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 (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 区 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 流域区、都市圈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一)古典区位理论 1、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 2、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 劳动费、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输区位论:胡佛,美国 (二)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 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 3、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 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1、20世纪50年代; 2、美国艾萨德 3、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分割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杂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一)新经济地理学派 (二)新制度学派 (三)区域管理学派

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1.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区域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深刻,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 区域经济增长是量的增长,而区域经济发展是质的提高。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是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2.试述区域经济增长诸因素的特点和功能。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特点:空间分布不均匀 功能: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首先影响区域经济的投入结构,进而对区域经济的产出结构也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自然条件作为环境因素,也间接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作用。 (2)劳动力资源 特点:劳动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 功能:①劳动力数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其次,影响要素投入的结构,在劳动力资源丰富

(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讲义

(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讲义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 慈福义,商学院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区域 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

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 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内容庞杂:多学科 (二)应用性学科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一)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

(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三)为地方政府服务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 (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 区 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 流域区、都市圈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一)古典区位理论 1、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 2、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

劳动费、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输区位论:胡佛,美国 (二)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 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 3、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 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1、20世纪50年代; 2、美国艾萨德 3、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分割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杂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浅谈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毕业论文

浅谈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 在现代经济体中,金融已经日益发展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数量、质量已经逐步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将研究目标重点放在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上,即探讨金融与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具体关系,以调节各地区金融、经济的差异化。本文首先从比较法入手,探讨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理论发展,接下来重点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而介绍了我国金融发展区域化的特点及其相应表现,最后,对比欧美国家,吸收其发展经验,介绍了我国在应对金融区域化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相互关系完善措施

目录 前言 (3) 1、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探讨 (4) 1、1国外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 (4) 1、2国内关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 (6) 2、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7) 2、1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7) 2、1、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 (7) 2、1、2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资源配置 (8) 2、1、3区域金融发展具有引致其它资源要素流动和聚集的作用 (8) 2、1、4区域金融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 (9) 2、2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 (9) 2、2、1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决定区域金融运行及其效率 (9) 2、2、2区域金融创新环境能够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10) 2、2、3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受市场化进程区域差异的影响 (10) 3、我国经济领域的区域金融化 (10) 3、1我国区域金融化的特点 (10) 3、1、1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金融总量的差异 (10) 3、1、2政府干预现象严重且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未彻底变革 (11) 3、2 区域金融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2) 3、2、1从金融总量上观察 (12) 3、2、2从金融结构上分析 (12) 3、2、3基于金融效率的对比 (12) 4、针对区域金融化我国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13) 4、1欧盟国家应对区域金融化采取的政策 (13) 4、2美国区域金融政策 (13) 4、3借鉴经验,我国应该采取的战略 (14) 4、3、1发展专门的基金工具,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14) 4、3、2提供完善的制度基础 (15) 4、3、3建立严格的监督与评估机制 (15) 5、结论 (16)

最新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讲义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 展讲义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一、区域 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 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内容庞杂:多学科 (二)应用性学科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 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一)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

(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 (三)为地方政府服务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 (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 (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 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区 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流域区、都市圈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一)古典区位理论 1、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 2、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劳动费、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 影响。 3、运输区位论:胡佛,美国 (二)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 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 3、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 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1、20世纪50年代; 2、美国艾萨德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在国外已经历了比较长的时期。本讲主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出 发,着重介绍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 和运行机制,阐述区域经济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思考现实中国区域经济发 展模式与道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国外有关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 难点——经济增长与发展基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中国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课时安排:10学时。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可见,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长期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一部分无补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人民的福利,不考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这几种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增长和发展并非一致,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说,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二、经济发展观的演变 纵观经济学说20世纪以来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时代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理解。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上个世纪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类文明福利。特别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核心,成为评价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和衡量国民生活水准的象征。W.A.刘易斯(W.Arthur Lewis)把增长和发展看作同义词,他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发展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口平均的产值问题。W.罗斯托(W.Rostow)的《经济增长阶段》一书,就是按照经济增长水平和物质消费水平来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所以,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通过增加人均产出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使每一个人都能消费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