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

动力与机制

提要: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考古发现为我们梳理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为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开展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研究,以确凿的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成果,向全世界证明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对于进一步确立我国文明古国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关键字:

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考古、动力、机制、

融合、传承

正文:

我国历史上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文献中,就多次出现过“文明”这个词语。《尚书舜典》中的“浚哲文明”,讲的是舜有深智。《易乾》中有“见龙在

田,天下文明”之语,这虽有某种神秘色彩,但已能明确地在开化、昌盛和光明的意思上使用文明概念。康有为在《孔子改考制》也说“三代文明,皆藉孔子发扬之,实则蒙昧也。”这是把文明理解为人类的一种美好进步状态,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文明的向往和追求[1]。

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的起源,就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大自然的控制能力增强,随后人们在不断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时,同时发展了非物质文化。随着氏族公社过渡到部族联盟,冶金术、古代建筑、汉字、宗教、阶级、城市、国家等逐步并广泛产生,文明也就产生了。文明起源的时限,应包括构成文明诸因素的孕育、发展,直到文明时代最终诞生。文明的程度越高,离开野蛮、愚昧的状态越远。从中国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志是文字、青铜器和城市[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文化没有断代的文明古国。可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在文明没有出现的氏族社会,人们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为什么人们要走向文明呢?也就是产生文明的动因是什

么?是经济。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上,距今10000—8000年时,中国人发明了小米和黄米的栽培技术,农业在这里出现了[3]。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人口越来越多,早期社会形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于耕种土地的出现,定居生活成为可能,最后逐渐形成一系列新的社会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为了治理国家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法则。而准则的传承需要文字来完成。文字成为治理国家、人们交往、技术传承等必不可少的工具。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的汉字在商朝时期,以甲骨文为代表,已经进入了成熟的时期。最早的原始记事符号出现在距今4500—6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仰韶文化半坡、北首岭、姜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许多刻画符号。[4]

又如青铜器。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其中青铜礼器十分发达。青铜礼器三用于祭祀、宴享等礼仪活动的重要容器。容器铸造要比工具铸造复杂,它必需使用包括内模外范的多合体。这也是青铜铸造技术发展成熟、青铜业真正出现的标志。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是在青铜时代进入阶级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因而青铜器的出现也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其中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被誉为“国宝”的编钟古乐器,在

山西省出土过多次,其中尤以晋侯苏编钟、赵卿编钟、戎生编钟最为著称[5]。

再说城市。从目前中国考古资料看,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城址是登丰王城岗址。王城岗使用的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约相当于夏代初期。城市的出现,不是原有社会公有制的体现,而是阶级社会的阶级压迫的反映,是国家形成的物质表现,所以城市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2]。

在文明起源中,一个很容易被忽略却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地理因素。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发生的地域来看,恰如事先约好的一般,都有大体相同的自然环境,它们都诞生在地理环境特别有利的温带和亚热带:足够的日照、热量、以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客观上给以小麦为主的古埃及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越条件;足够的热量以及每年春季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泛滥,为古巴比伦小麦的高产提供有利条件;充沛光照及印度河水满足小麦对水份的需要,为印度文明的起源优越条件;至于华夏文明,在长江和黄河流域,气候适宜,有宽阔的平原和肥沃的土壤,分别成为稻作和粟作农业的中心,是东方的“两河流域”,尤其是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乃至铜石

并用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虽并不见得比周边地区高,但因处于中心位置,能博彩周围各区的文化成就并融合发展,因此成为华夏文化的发源地[6]。

事实上,在跨度为2000年的时间内,尼罗河、黄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印度河等区域都出现了高度的文明,但是,除中华古文明,世界各古文明经历了起源、发展、兴盛之后,又一步步地衰亡、解体,最后都逐渐消亡了。唯有华夏民族在突破中发展,酿就了特殊的人文环境而成为自然的主人。至尧、舜时期(公元前21世纪),黄河中下游地区灾害频繁,连续发生严重的旱涝灾害。《怀南子本经训》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接着又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洪水灾害给先民的农业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这样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只有在部落集团组织的带领下,共同抗击洪水,治理家园。为此以尧、舜、禹为主的华夏集团还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治水应急机构及相关人员组织调动制度。

总之,通过治水活动,华夏部落联盟最终确立了部落联合体----政治集团。大禹夺取舜的领导权,并将治水时期的领导方式与社会管理制度日常化、程序

化,并将联盟管理机关变为与民众对立的公共权力机关,正式建立了夏王朝,并在他的统治的疆域划为二级行政区域----九州,黄河流域的早期国家形成了。

“距今5000至400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聪明,而是其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了的”

[7]。文明的曙光在这里冉冉升起。

山西运城莴城县西候度村位于黄河中游拐弯的地方,1959年在这个小村庄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旧石器,名字叫“石斧”。西候度文化距今大约180万年,在此不但出土了人工打制的石器,而且发现有被火烧过的兽骨。从猿类脱胎而来的人类,选择了石器来作为最强大的工具。但石器的工作效率很低,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艰难地前行,等待着另一种材质工具的出现----金属工具。

西候度人除了是我国的石片开山之祖外[8],还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的记录,这个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180万前。对火的认识和利用是人类在征服大自然时的一件法宝,它的作用在人类形成之初即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阶段显得异常重要。因为火的第一个表象就是可以调节温度,第二个

可以熟食。火的这两个属性使人类从本质上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自己。火大大加速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加速发展,人们学会了用火来冶炼矿石、制取青铜器和铁器;用火来烧制陶器。青铜和铁质工具代替了石器,人类历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铜器时代、铁器时代[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在今天的中国疆域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情感、信念等方面逐渐趋同、融合的结果。尽管这个交流、趋同、融合的过程,曾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历史,但却是历史的必然。自新石器时代人类定居以后,工具制作技术的进步促进生产的迅速发展,聚落随之壮大,人们活动的范围也因此不断扩大。于是便与其他血缘家族及聚落的人们之间,有了接触和交往。在这种接触和交往中,自身固有的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以及崇拜、信仰等观念意识,逐渐被对方所熟悉、认同。在黄河流域,裵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是很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不过在共同的文化特征之下,在仰韶文化区内的各地区间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所以又出现了不同的类型,这从彩陶的纹饰上,就能清楚地辨析出来。[10]

正是有了地区间的交往和交流,才使人们突破狭隘的血缘和地域界限,形成一个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特征的大群体。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即始于不同血缘家族间的交往和交流。龙,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信奉和崇拜的神,这种文化习俗的产生也是一个跨地区文化交流的最好例证,从中也能揭示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华文明就是在整合如此之多的区域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这种整合,并不是强者简单的文化扩张,而是对各地区、各种文化因素的重新组合与价值定位,在各个区域的基础上缔造一个更大的文化传统。

正是因为其本身就是文明融合的产物,中华文明对于文明间的交流,融合甚至侵略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面对数千年中无数次的文明交流、融合、乃至侵略时,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自己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自己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使自身更加完善,充实。

为什么中华文明在宽容地对待外来文明的同时在面临文明入侵时却能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拥有如此强的文明认同感呢?

这种认同感最初是由于部落或者氏族在共同抵抗外来侵略或进行集体劳动的基础上产生

的,较早的体现就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向心式聚落。[11]后来随着中华文明的内部整合,中华文明形成了共同的图腾,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观念等文明因素,这种认同感就被放大到了整个文明本身。当文明遭受到外来侵略或冲击时,就会激起人们保卫自己的文明的意识,也总会有人以此为号召,进行抵抗文明入侵的斗争。例如,当年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政府的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当西方的诸多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只留下苍老的金字塔孤独地守望着岁月的痕迹,或是空中花园的神话倾诉着历史的辉煌时,中华文明却历九死而重生,在一次次文明入侵再度崛起,老干生新枝。中华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同世界其它民族的差异之处,它诉说着世界各古文明之中为何独独华夏文明得以一脉相连的延续下来的原因。这是一种偶然,却也是一种历史必然。

完全地复原古代、全方面地展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并彻底弄清它的动力与机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对于那些丢失的过去,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中华文明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也必将能够在今后的岁月中更加发扬光大。

注释:

[1]李平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05月第一版,第20页。

[2]李先登著:《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4页、第5页。

[3]王仁湘著:《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04月第一版,第276页。

[4]朱莜新著:《文物讲读历史》,学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第264页

[5]畅海桦著:《文明的见证》,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163页

[6]严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

[7]蓝勇著:《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2 页

[8]李元庆著:《三晋古文化源流》,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9]储嘉康著:《从钻木取火到热核反应》,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8年09月第一版,第3页

[10]赵承楷著:《考古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11]刘庆柱著:《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高考历史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__先秦秦汉精练含解析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先秦、秦汉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言论出处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 左丘明《左传》土之毛,谁非君臣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整理《诗经》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欧阳修《新五代史》 A. 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B.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 C.西周时实行了分封制D.中国建立了小农经济 解析:夏商周三代都有统一的政权,不是处于分裂状态,故A项错误;古代文献是当时人的文字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故B项错误;三则材料体现的都是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以拱卫王室的制度,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指在土地私有制下,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形态,与材料中土地国有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C 2.(2018·黄冈四校联考)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 A.端正民心的工具B.凝聚家族的手段 C.维系等级的套路D.齐家治国的方式 解析:据材料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可知是有利于“齐家”,材料中“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可知是“治国”,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8·湖北咸宁联考)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 )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14142953.html,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作者:孙强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8期 摘要:从19世纪40年代遭列强侵略开始,中华民族陷入不断沉沦的过程,同时也开启了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经过两个一百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梳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历史进程,对于正视历史、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二百年。梳理这二百年的历史,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约一百年,每百年又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共六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895年甲午战争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重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在抗击侵略的斗争中开始觉醒,在不同层面上开始探寻反抗御敌之术和自救救国之路。其一,官僚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研究外国史地,了解世界形势,总结失败教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也主张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提出了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维新改良思想。其二,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反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提出了绝对平均的社会理想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建设方案,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中外统治势力的绞杀下失败。其三,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主张把西方的物质文明纳入清王朝的轨道,提出“自强”、“求富”口 号,推行“洋务运动”。洋务派兴办近代军用工业、民用工矿企业、修铁路、办学堂、新式海陆军、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资本主义近代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尝试。但是,洋务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在不改变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最终没能实现强与富,甲午战败标志其破产。 二、第二阶段,从甲午战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甲午战后,列强争夺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接踵而至,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豆剖”的危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继续沉沦。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上进行艰难探索。其一,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进行的戊戌维新运动,要求变革清王朝的政治制度,提出以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救亡图存的落脚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三第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表现。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从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汉文明、唐文明、农耕文明、儒家文明之间的关系入手导入。 一.原因(基础):原始农业的出现。 (一)时间: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距今6、7千年年),它是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二)我国早期的农业的特点: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三)农业的起源意义: 1.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 2.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

中华诗词之美课后答案完整版

中华诗词之美课后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已完成 1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着作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 A、《诗经》 B、《礼记》 C、《大学》 D、《春秋》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祭祀歌颂祖先() A、国风 B、正声 C、颂 D、雅 我的答案:C 3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书提出“诗言志”() A、《诗经·毛诗序》 B、《诗言志辨》 C、《论语》 D、《尚书》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贵族中的着名诗人的作品。()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诗言志”的“志”泛指人类的一切感情()。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民间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 A、雅乐 B、宴乐 C、胡乐 D、清乐 我的答案:D 2 【单选题】关于《尚书》的翻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Book of Songs B、Book of Rites

C、Book of Change D、Book of Documents 我的答案:D 3 【多选题】 对于词的认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B、 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 C、 来源于现实生活 D、 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 我的答案:ABD 4 【判断题】诗是作者集体无意识的活动。()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最初“词”的概念是指配合乐曲的演唱的歌词。()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花间集》的词主要取材于()。 A、田园生活 B、志向、理想 C、美女、爱情 D、山河美景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宴乐的构成要素() A、清乐 B、胡乐 C、法曲 D、雅乐 我的答案:D 3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关于市井俗曲的描述是错误的() A、被人忽视,无人整理 B、言辞低俗,错字百出 C、无人刊刻流传 D、当时传唱度低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促进小词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华帝国和其它古文明帝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和其它的部落联合,融化和扩张,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帝国。当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时,现代人一直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现代的中国人却能读通几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华祖先的文化。因为我们中华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当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国也曾经被外族统治过,但是,不是我们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文明,相反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们所同化,融合,使我中华文明更趋先进,更具活力。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

2018年中华诗词之美课后答案解析[叶嘉莹]

2017中华诗词之美课后答案(叶嘉莹) 1.1 1 下列哪一本著作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 A、《诗经》 B、《礼记》 C、《大学》 D、《春秋》 正确答案:C 2 《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祭祀歌颂祖先?() A、国风 B、正声 C、颂 D、雅 正确答案:C 3 下列哪一本书提出“诗言志”?() A、《诗经·毛诗序》 B、《诗言志辨》 C、《论语》 D、《尚书》 正确答案:D 4 《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贵族中的著名诗人的作品。() 正确答案:× 5 “诗言志”的“志”泛指人类的一切感情()。 正确答案:× 1.2 1 民间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 A、雅乐 B、宴乐 C、胡乐 D、清乐 2

关于《尚书》的翻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Book of Songs B、Book of Rites C、Book of Change D、Book of Documents 正确答案:D 3【多选题】 对于词的认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B、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 C、来源于现实生活 D、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 正确答案:ABD 4 诗是作者集体无意识的活动。() 正确答案:× 5 最初“词”的概念是指配合乐曲的演唱的歌词。()正确答案:√ 1.3 1 《花间集》的词主要取材于()。 A、田园生活 B、志向、理想 C、美女、爱情 D、山河美景 正确答案:C 2 下列哪一项不是宴乐的构成要素?() A、清乐 B、胡乐

C、法曲 D、雅乐 正确答案:D 3 下列哪一项关于市井俗曲的描述是错误的?() A、被人忽视,无人整理 B、言辞低俗,错字百出 C、无人刊刻流传 D、当时传唱度低 正确答案:D 4 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促进小词的发展。() 正确答案:√ 5 《花间集》是配合宴乐的唱词,由当时的诗人文士所作。()正确答案:√ 1.4 1 “弄妆梳洗迟”的“弄”是什么意思?() A、玩耍 B、搅扰 C、炫耀 D、赏弄、观赏 正确答案:D 2 在晚唐五代时期,“山”有多种意涵,其中不包括()。 A、山眉 B、枕头 C、山屏 D、发型 正确答案:D 3 下列哪本书中提出“衣锦尚褧”的说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中华诗词之美课后习题答案(2016年)

词产生的背景已完成 1 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 ?A、《诗经》 ?B、《大学》 ?C、《礼记》 ?D、《春秋》 我的答案:B 2 《诗经》中祭祀歌颂祖先的歌诗是指()。 ?A、国风 ?B、雅 ?C、正声 ?D、颂 我的答案:D 3 “诗言志”出自古书()。 ?A、《诗经·毛诗序》 ?B、《诗言志辨》 ?C、《尚书》 ?D、《论语》 我的答案:C 4 《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民间的且大多是无名诗人的作品。() 我的答案:√ 5

古人所说的“志”,是泛指人内心的一切情志()。我的答案:× 词的产生已完成 1 《尚书》在西方被翻译为()。 ?A、Book of Songs ?B、Book of Rites ?C、Book of Documents ?D、Book of Change 我的答案:C 2 关于词的说法,表述错误的是()。 ?A、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B、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 ?C、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 ?D、来源于现实生活 我的答案:D 3 中国南北朝时期民间的音乐称为()。 ?A、雅乐 ?B、清乐 ?C、宴乐 ?D、胡乐 我的答案:B 4

诗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 我的答案:√ 5 “词”的本意是指配乐的歌词。() 我的答案:√ 配乐填词与《花间集》已完成1 关于市井俗曲,描述不正确的是()。 ?A、被人忽视,无人整理 ?B、言辞低俗,错字百出 ?C、当时传唱度低 ?D、无人刊刻流传 我的答案:C 2 《花间集》中大部分的作品是描写()。 ?A、田园生活 ?B、志向、理想 ?C、山河美景 ?D、美女、爱情 我的答案:D 3 宴乐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A、清乐 ?B、雅乐 ?C、胡乐

2018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 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最新超星慕课中华诗词之美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优选、

词产生的背景 1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著作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 ?A、《诗经》 ?B、《礼记》 ?C、《大学》 ?D、《春秋》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祭祀歌颂祖先?() ?A、国风 ?B、正声 ?C、颂 ?D、雅 我的答案:C 3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书提出“诗言志”?() ?A、《诗经·毛诗序》 ?B、《诗言志辨》 ?C、《论语》 ?D、《尚书》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贵族中的著名诗人的作品。()我的答案:× 5 【判断题】“诗言志”的“志”泛指人类的一切感情()。 我的答案:×

词的产生 1 【单选题】民间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 ?A、雅乐 ?B、宴乐 ?C、胡乐 ?D、清乐 我的答案:D 2 【单选题】关于《尚书》的翻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Book of Songs ?B、Book of Rites ?C、Book of Change ?D、Book of Documents 我的答案:D 3 【多选题】 对于词的认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B、 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 ?C、 来源于现实生活 ?D、 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 我的答案:ABD 4 【判断题】诗是作者集体无意识的活动。() 我的答案:×

【判断题】最初“词”的概念是指配合乐曲的演唱的歌词。()我的答案:√ 配乐填词与《花间集》1 【单选题】《花间集》的词主要取材于()。 ?A、田园生活 ?B、志向、理想 ?C、美女、爱情 ?D、山河美景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宴乐的构成要素?() ?A、清乐 ?B、胡乐 ?C、法曲 ?D、雅乐 我的答案:D 3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关于市井俗曲的描述是错误的?()?A、被人忽视,无人整理 ?B、言辞低俗,错字百出 ?C、无人刊刻流传 ?D、当时传唱度低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促进小词的发展。() 我的答案:√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 关于一个民族的起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谈及,历史的长河的源头有太多神秘的故事与传说,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 中华大地的缘故居民,分散于中国这片土地上,适应辽阔中华大地的不同 环境,创造不同经济与文化,比北京猿人、蓝田猿人早几十万年的元谋猿人的 考古遗存表明了人类起源和中华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都 说明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 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所表现出的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北部草原地带狩猎游牧民族的文化、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 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各不相同的系统特征。中国辽阔的疆域是靠中华各族 人民共同开拓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许多 王朝建立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民族集团为建立新生的王朝作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 家而奠定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统一了战乱频仍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多民 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给中华各民族进一步加强联系,创造了更为有利 的条件。 从总的趋势看,秦统一后的两千多年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统一约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而且越到后期,分裂阶段的时间越短。中国历史上两千 多年来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对中华民族彼此接近、密切联系和互 相影响,乃至不少古代民族逐步融合,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 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 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 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发展记载下了无数精彩的篇章,凝聚而成的也就是我们古老而且优秀的中华文化,书写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史诗。无论是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还是历史长河里经历的点点滴滴。中华儿女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各个民族在分分合和之后最终走向了统一。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还有很多神话传说。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相传他的母亲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 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 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还有神农氏,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远古传 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

第一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师版)

最新考纲解读 专题思维导图

知识盘点 第一课我国境内的原始居民 一、元谋人 1、掌握人和判断动物的标准: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掌握元谋人所处时间和地域: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以前,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3、了解元谋人的基本生活特征:已经会制造工具和使用天然火。 二、北京人 1、掌握北京人所处的时间和地点: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2、外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是已经能直立行走。 3、社会生产: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粗糙的石器和木棒。 4、社会生活方面:几十个人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5、用火: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提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一直最多的国家。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存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1、掌握山顶洞人所处的时间、地点:距今约3万年,活动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部的洞穴里。 2、体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使用工具: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4、劳动生活: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要埋葬。 5、社会生活和组织:有血缘关系组合起来的始祖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

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四、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比较 【提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与同一个地点的不同位置,其次在实用工具、用火、社会组织方面有重大差别,要注意区分开来。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繁荣的原始农耕文化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掌握时间、地点和生产工具等: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提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住杆栏式房子,过定居生活。已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掌握时间和地点:半坡农耕村落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在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展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2)掌握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制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石刀收割庄稼。 (3)了解生产状况:主要粮食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