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怎样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真实内涵

怎样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真实内涵

怎样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真实内涵
怎样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真实内涵

怎样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真实内涵

某种意义上说,该命题本身具有似是而非的地方,如要进一步加以明确,首先就需要澄清两个基本概念。

一方面,要明白什么是实体经济。应该说,这一概念并没有严谨的学术内涵,如果追根溯源,可以看到在古典经济学中,由于把经济变量分为名义和实际变量,因此往往把实体经济归纳为企业和家庭的经济活动,而货币金融活动则作为其反面。当然,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该概念之所以广为人知,部分也由于其在美联储声明中的日渐显现,在美联储的表述中,实体经济涵盖除了金融和房地产之外的其他经济部门。无论是基于理论还是政策视角,事实上实体经济一词都表达了同样的含义,即属于使一国经济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核心部门,并且与大多数企业的健康运作及居民生活福利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无论在经济还是统计意义上,金融与非金融部门,在本质上就是相依相存的,金融部门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是与实体部门交易完成的,只是随着信息技术进步与衍生金融产品的结构化创新,才出现了某些自我游戏式的交易活动。因此,如果强调前者,则需注意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如果是后者,则需注意谈的不是金融与非金融部门的关联,而是金融部门内部结构问题。

结合我国国情,我们认为,与发达经济体不同的是,由于国人住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

房地产部门还应纳入实体经济范畴。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后,实际上隐含了四方面的重要问题。

首先,在微观层面上,是强调满足非金融企业和居民的合理金融需求,使多数微观主体充分享受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成果。由此来看,衡量金融是否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就是能否为那些最需要金融资源的主体提供了支持。就企业来看,小微企业与解决就业相关、农业企业与农业现代化相关、新技术企业与生产率提高相关,而它们又都是极易面临金融短缺的主体,因此理应是落实金融服务功能的着力点。就居民来看,与其衣食住行相关的消费和投资行为,都离不开金融支持,但在我国金融体系服务对象里,对其重视程度却一直弱于企业。

其次,在宏观层面上,是有利于实体部门规模和结构的完善,换句话说,如果现有实体经济结构存在缺陷,那么金融部门不应强化这种矛盾,否则就是金融市场功能出现了问题。从总需求角度看,过高的储蓄与投资、最终消费中的居民消费不足,都是改变我国结构失衡的重点,因此也应是金融服务的落脚点。从总供给角度看,产业结构的核心矛盾,应该是三次产业内部的低效扩张,而不仅是之间的替代问题,即高端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由此,如果不能认清金融支持的路径,那么就只会加重现有经济矛盾。

再次,就金融部门内部来看,则是避免内部结构失衡和金融创新的失控。一方面,所谓己不正难以正人,如果金融部门内部效率低下、金融机构与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严重落后,那么也谈不上服务实体经济、引导经济优化,因此,促进金融市场、机构、产品等基本要素的完善,自然是讨论的起点。另

一方面,判断金融创新失控与否,无非就是分析这种活动是否距离实体部门的金融需求太远,或者是否带来不可控的额外金融风险,以及是否会扭曲微观主体的行为。就此而言,虽然说我国面临的仍是金融创新不足,但也必须避免把推动创新成为金融部门追求超额利润的幌子。

还有,就制度层面来看,应该坚持两方面基本原则。一是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要避免行政性的干预,实现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的分离

。我国金融改革中面临的误区之一,就是把改革与风险控制都集中在监管部门,造成内部政策目标冲突。我们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要创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合理运作,而不是牺牲市场金融原则来达到目标。二是以市场化金融运行为主,政策性金融运行为辅,共同服务于实体经济目标。正是由于前述原因,在依靠商业金融原则难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情况下,就需要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或工具,由政府适当分担金融服务成本。作为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的发展中经济体,我国亟需防止政策性金融改革走向极端。

最后,必须解决好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从历史上,影响各国持续稳定的最终因素,还是要归为分配失衡。之所以有人开始把金融

部门与实体部门对立起来,也是这个原因。譬如,所谓银行高利润背后,其实也是两大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出现分配矛盾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何难

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我们要让金融首先充分发展起来,同时推动金

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近年来中国金融思想的最新发展,也是新时期中国金融工

作的基本要求,对衡量金融创新与推进金融发展都发挥着指导作用。然而,在现实理解中,

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很好诠释,“服务”一词没能全面地阐发,以至于常

常在狭义范畴内或机械地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与质

量。因此,只有更全面、更清晰和更准确地把握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金

融事业的发展,确保实现国民经济稳中求进的最终目标。

金融世界情感的纠结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始于华尔街的次

贷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缺陷,再次警示金融创新的边界以及国民经济

发展必须立足于实体经济的客观现实。2008年后,欧美国家在救市过程中纷纷加大金融监管,出台限制金融创新的政策。在中国,金融工作由此也变得更加谨慎稳重。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

如果把这条原则放在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金融衍生品框架下思考,那无疑是金融思想史上重大的中国式创新,是中国人引领世界反思这场金融大危机的重要体现,也是降低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的必要手段,更是防堵中国重蹈美国式危机的药方。然而,若把这一原则变成衡量整个金融业的唯一标尺,则体现出明显的风险厌恶,造成对本应在鼓励金融创新范畴之内的各类衍生品的抑制,最终成为制约金融业发展的“紧箍咒”。

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平台,金融天生就有工具属性与风险特征。现代社会的金融产业发展迅猛,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表现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关系,进而使得危机大爆发与社会大繁荣间断性、规律性地发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无论繁荣或是危机,周期现象的根源都能在金融中找到端倪。金融与实体经济就像水与水泥的关系,只有两者调配适中,才能有更高质量的混凝土,筑起国民经济这座宏伟大厦。

历次金融危机警示,过度的金融创新是危机的始作俑者。但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又表明,下一轮的经济发展仍离不开以衍生品为主要载体的金融创新。过去15年,各国金融危机频发,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对11国的调查统计,场外衍生品未平仓合约名义价值从1998年的80万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底的633万亿美元,增长了约8倍。这绝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是表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手段还得回归创新。因此,应当让金融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双向互补,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013年8月,为配合此后一个月即将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中国举办了第一次二十国智库研讨会,探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二十国机制与全球治理,通过了《二十国智库共同声明》。共同声明的讨论过程中,在全球最重要20个国家的智库中争议最大的,是初稿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条款,欧美国家智库对此尤其表示强烈反对。经过激烈辩论,最终共同声明的版本是“密切关注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以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这场争论相当程度上折射了人类理解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情感纠结。一方面的共识是,金融过度虚拟化是爆发危机的最终根源。全球都应当继续反思金融创新的规则与红线,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另一方面的分歧在于,人们担心对金融创新的过度批判,会抑制金融的长期发展,反向冲击到实体经济的繁荣。一旦把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服务”关系视为全球共识,那么很容易将金融放在实体经济的从属地位、被支配地位,进而造成对金融衍生品创新的负面化情绪,甚至是妖魔化的趋向。

虽然对危机反思的文章汗牛充栋,但在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正向作用,以及降低金融负面效果方面,全球思想界并没有找到超越于危机前的万全之策。中国提出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简化了两者关系,相当程度上强化了对危机的反思,但短期内恐怕无法成为国际通行的价值理念。如何借危机反思之机,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仍在考验着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金融的“服务困境”

金融应与实体经济并重,不可偏重任何一方。这种平等观念不应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出现为转移。邓小平曾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充分抓住了金融在现代经济中举足轻重和提纲挈领的地位和作用。当时中国刚刚走出金融被长期抑制的计划经济体制,对金融给予的认识和评价并不清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突飞猛进,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金融对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以及金融对国家经济稳定和效率的关键意义。可以说,中国的经济成功,一大原因就在于打破了先前的金融抑制;而中国目前的经济缺陷(或说“潜力”)很大程度上也在于金融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实体经济。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五年的洗礼,中国金融业几乎从零起步,现已初步发展并构建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以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各种金融市场在内的金融全业务领域,还有“一行三会”的全方位金融监管体系为基本格局的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当下中国金融体系延承了计划经济时代“一切信用统一于国家银行”的部分惯性,仍是以银行业为主导,以信贷业务为中心,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超过90%。而这与欧美国家的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通过资本市场来获得融资的金融发展模式完全不同。因此,“金

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由中国提出,与中国自身金融发展史的特殊性,中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及自身金融发展尚不够成熟和完善的现状都有很大关联。

第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首先是对银行业改革的最新要求,是对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意愿的强化。

由于市场化竞争程度还不够充足,银行在金融资源有限的当下中国社会占有支配地位,具备绝对的定价权和博弈能力,这使得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过程中,通常处于利益分配格局的被动方,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要打造有助于企业融资的金融体系,要求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发展普惠金融,发挥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主力作用,尤其在实体经济低迷和下行期,银行不能只是发挥顺周期的作用,更要发挥逆周期功效,帮助企业过难关。国有大银行不仅要锦上添花,更应该雪中送炭;不能够仅仅作为追逐利益的市场主体,更应该承担起支撑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保障作用,担负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通过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形式直接向社会融资,降低银行在企业融资过程的中介比例。此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自然成为政策变动与创新衡量的不二原则。但对商业化的银行系统来讲,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让收益覆盖风险,又成为实现银行主动服务实体经济的巨大考验。

第二,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更有效实现的前提,是金融业要发展成熟和完善到足以支撑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正如实体经济是分行业的,金融业也是分层次的。作为市场,只有投融资双方都在市场有所发展而且满足双方的需要才可以促进市场的发展,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偏废其中任何一方,结果都只能使市场发育不全,甚至发展成畸形。正如作为金融衍生品而创造出来的期货工具,其实就是为了把实体经济将来所可能出现的风险对冲掉。当我们在期货市场买入(或卖出)商品时,是为了对冲将来实体经济卖出(或买入)商品时市场价格变化所产生的风险。再比如,目前我国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已经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基础上,开始大力发展新三板市场,其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创新企业。

然而,相对于欧美发达经济体,我国资本市场仍然处于弱小的阶段,债券市场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我国金融业尚处于亟待发展完善成长的过程当中。成熟的资本市场需要有

足够长的培育时间,不能指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立足于长期性,从制度层面夯实金融体系,在各项基础性工作上下工夫。于是,实体企业的过高期待与市场发展的长期性形成了结构性的矛盾。对实体企业而言,“金融服务”远远没有到位;对金融机构而言,最先实现的是逐利生存的基本需求;夹在两者之间的金融决策者,则会显得左右为难,有时两头不讨好。可见,从中国特殊的发展阶段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现状,不在于金融服务的意愿与理念不足,而在于金融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不高。

第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需要实体企业通过自身努力认真经营,彻底地放弃过去“等、靠、要”的观念。“被服务”不等于“被侍候”,再好的金融市场也救不了不善于经营的实体企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即让实体企业按照市场的经济规律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发挥作用。逐利的实体企业需要遵循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则,向来自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披露企业信息,建立完善、科学和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协助专业的金融机构利用其专业能力帮助实体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部分实体企业的经营困难,有的是来自于转型期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涨双重压力的大环境影响,有的与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与经营战略有关,有的则与实体企业的国内外竞争优势殆尽有关,当然也可能与相关金融市场如股市、信贷等资本协助的缺乏有关。种种复杂的实体经济困境,不能单从金融市场中找原因。即便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也不能将金融视为实体经济乏力的替罪羊,不能全盘否定金融机构本身在市场上的逐利本能,更不能拔苗助长地催生金融必须迅速出现推动实体经济的效果。

要发挥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想功效,取决于金融市场自身的完善,资金市场供求结构的优化,金融市场信息披露机制的建立,政府和社会的监督职责的加强;取决于金融机构本身的努力,要善于在金融产品领域寻求创新与突破,遵守相关监管规则,合法经营,努力进取;也取决于实体企业本身的风险意识,合理利用金融市场规则,运用金融机构优势的经营能力。换言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三者并进的进程,一是政府和监管者要构建一个好的金融服务平台与体系;二是金融机构要有敢于进取与合法合规的创新能力;三是源

于实体企业锐意进取和运营水平。而三方遇到的种种困境,又离不开整个中国的结构转型与升级关键期的大环境。

金融与好的中国社会

目前中国金融业存在的效率低、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资金错配严重、利率市场化与多层次股票市场推进速度极慢等问题,根本还在于中国市场经济仍然处于现代化发展的早期,与西方金融危机后遇到的金融难题,并不属于一个层面。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是对欧美金融市场严重虚拟化的一种自我预警,但总体上看,欧美金融业遇到的困境,是发展了数百年的资本市场在成熟后遭遇的过度投机困境,实质上是一个金融的后现代主义难题;而中国金融业仍然处于资本市场的培育与成长阶段。我们不能因为人家得了重病,咱们也跟着吃猛药。如果以应对后现代的药方处理中国前现代的难题,多少有矫枉过正之嫌。

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到我国金融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中国的金融创新与西方金融创新的规模与程度相比还是有相当大距离的。以影子银行为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多以纷繁复杂、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品为主,而我国更多是处于金融监管之下的初级的金融产品。防范风险、防微杜渐是应该的,但不能因此禁锢金融创新的脚步。与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会导致死亡事故一样,只能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加强流程管理、加强安全管理等措施来控制,而决不能停止机器使用。我们不能因为欧美金融创新出现严重问题,就害怕金融创新,甚至根本就不敢大胆地发展金融业。

次贷危机以来,中国社会在批判欧美金融逐利与投机的弊端同时,对自身金融产业的积极评价度也在降低,一些阴谋论和金融恶劣的分析文本随处可见,一些人不自觉地得了“金融风险恐惧症”,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变成强制金融时刻“效忠”实体经济的工具。这些都不是理解金融本质的正常方法。

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改善民众生活、应对外部冲击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稳健的实体经济,也要有成熟的金融体系。这也仍然是

中国加速崛起与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虽然这个时代已听不到所谓取消金融体系作为一种可行社会制度的声音,但仍然需要防范某种抑制金融产业发展与创新的保守主义理念。

长久以来,中国社会的金融观念过于停留在“术”的层面,过于片面强调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与投融资层面的盈亏分析,而忽视了金融对于整个社会的重大推动意义。事实上,金融应当被理解为一门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的、实现资产管理目标的学问。尤其在互联网时代,金融更能成为服务于每一位民众利益的社会工具。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在其代表作《金融与好的社会》中说:“金融所要服务的目标源自民众。这些目标反映了每个人的职业抱负、家庭生活的希望、做生意时的雄心、文化发展的诉求以及社会发展的终极理想。”这些目标有的与实体经济直接相关,如企业贷款;有的与实体经济间接相关,如保险、企业年金;有的则与实体经济相差甚远,甚至毫无关系,如文化基金、艺术品金融等。

由此来看,要把金融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大框架下认识,才能推动全球社会的长远进步与各国经济的持续繁荣。要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有效地推动国民经济的稳中求进,关键在于发挥有效的金融工具管理风险,让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金融创新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中,与此同时,让那些与实体经济没什么直接联系的金融产业,按照金融自身规律的持续发展。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我们要让金融首先充分发展起来,同时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政府为何实施定向降准?定向降准的真相及后续是什么?

2014-06-24 10:17 南方财富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16519057.html,

政府为何实施定向降准?定向降准的真相及后续是什么?

政府为何实施定向降准?作者认为,定向降准是一块“明示镜”,也是一块“遮羞布”。一方面,它表明无论是“定向”还是“全面”,降准并不意味着政府或者央行未来将采取大规模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这

是政府在经济日益艰难形势下,在保证经济机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两难处境中采取的迫不得已的行为。未来,定向降准势必将再次扩容,最终甚至实现全面降准。

一、第一次“定向降准”

2014年4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要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2014年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举被视为“定向降准”。

实际上,自2003年以来,央行就对农村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准备金率。尤其是2010年9月28日,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制定印发了《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对设在县域且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的农村法人金融机构,在执行较低准备金率的基础上,再降低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因此,综合考虑,此次降准后,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6%和14%的准备金率,其中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考核达标的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则分别执行15%和13%的准备金率。

对于此次降准的效果,市场预计将释放800-1000亿元的流动性,这虽然相对于整体经济而言似乎微乎其微,就连央行新闻发言人也坦言,此举“不会影响银行体系总体流动性”,“并不意味稳健货币政策取向的改变”,但却是距上次2012年5月12日降准后的首次,其间已经间隔近两年矣。

二、第二次“定向降准”

2014年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会议指出,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符合结构调整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体经济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这意味着“定向降准”范围不再局限于县域农商行或合作银行。

2014年6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根据央行的标准,此次定向降准覆盖大约2/3的城商行、80%的非县域农商行和90%的非县域农合行。此外,为鼓励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扩大消费等作用,央行也下调了这些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幅度也为0.5个百分点。

2014年6月16日,民生银行(行情,问诊)、兴业银行(行情,问诊)、招行、宁波银行(行情,问诊)陆续确认获得定向降准资格。随后数天,重庆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徽商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等地方城商行也接连宣布获批定向降准。据此,市场认为这是定向降准扩围之后的结果,但是6月17日央行微博则表态并未扩大定向降准范围。

需要关注的是,根据招商银行(行情,问诊)的公告,此次获得定向降准的依据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定向降低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通知》(银发〔2014〕164号)。市场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164号文对定向降准共有两大标准。一为符合宏观和微观审慎经营标准,具体为国有银行、股份行、邮储按照《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评估结果为达标;其他中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2014年第一季度末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最低要求。二为“三农”或者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具体为本外币涉农贷款上年增量占全部新增本外币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本外币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或者,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含个人经营性贷款)上年增量占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含个人经营性贷款)占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

164号文所提要求与6月9日央行所提大致略同,但是却有一个细微之处的差别,即6月9日央行所指小微企业贷款并未明确含个人经营

性贷款。按照164号文,此次定向降准适用的机构范围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行、邮储、城商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金融机构、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国开和政策性银行、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不纳入此次政策适用范围。

对于第二次降准的效果,我们结合市场分析,判断认为预计释放约2000亿元的流动性。

三、“定向降准”的效果与后续

根据上述的测算,截至目前,两次定向降准共计释放约3000亿元的流动性。央行的数据显示,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09.82万亿元,基于此,若是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其效果则是释放约5500亿元的流动性。可见,从释放流动性的量上来看,定向降准的效果已经开始接近全面降准。尤其是有市场人士获悉,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6月末“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仍有机会入围第二批降准银行,定向降准的银行有望继续扩容。这或意味着未来定向降准的空间还有很大,甚至在短期内达到全面降准的效果也未尝没有可能。

我们在这里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降准为何要定向?

按照官方的口径,之所以定向,是为了加强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这里的“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央行首次推出定向降准的新闻稿中明示,与设立在城市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相比,法人在县域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涉农贷款比例较高,支农力度更大。因而,央行认为,此次对这些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进行结构性调整,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增强其财务实力,提高其支持“三农”发展的能力,起到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流向“三农”和县域的正向激励作用。

但是,我们却不这样认为,且不说定向降准是否真的能引导资金流入“三农”,这个问题在后面的第二个问题中继续讨论,但就说“三农”果真重要得值得央行大动干戈而降准么?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三农”问题确实是重中之重,历来政府都将其视为头等大事来处理,但是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时至今日,“三农”问题也并未见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对“三农”的金融支持是必须的,但是这并不是根本解决之道,何况在“三农”问题上,如前所述,央行的政策倾斜已经足够多。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风险日益增加的大背景下,仅靠解决一个“三农”问题就能力挽狂澜的话,显然是不切实际,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退一步讲,如果“定向降准”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能够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的话,难道之前的全面降准就是徒劳无功么?倘使如此,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又从何谈起呢?

显然,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我们认为降准的“定向”是一块“遮羞布”。它所遮的“羞”是政府在经济日益艰难的形势下,一方面要保证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又要保证经济增长的两难处境中,单纯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收效甚微的背景下,又不愿背上“新的4万亿投资”之名声的窘境下所采取的迫不得已的行为。

无怪乎市场中流传着这样的笑话:

众人说,孔乙己你怎么又放水了!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定向不能算放水……定向!……调结构的事,能算放水么?”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涉农贷款”,什么“信贷资源配置”之类的,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市场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不管市场上欢乐的气氛有多浓,但实际上,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期的来临,至于原因,后面第三个问题中我们仍然会就此继续讨论,不过至少政府或者央行是不愿意再度依靠货币政策的宽松来继续破坏

经济发展的健康环境的。因此,从另一方面讲,降准的“定向”也是一块“明示镜”,它表明无论是“定向”还是“全面”,降准并不意味着政府或者央行未来将采取大规模宽松的货币政策,至少当前如此。

第二个问题是定向降准是否能达到其所宣称的效果?

显然,毋庸多言,许多业内人士就质疑到,定向降准无法改变金融机构惜贷、货币流入产能过剩和融资平台等强势部门的趋势。我们的判断也如此,对于市场化的商业银行而言,表面上满足央行的考核标准并

非难事,但是要涉及到盈利动机的话,显然,无论是城商行、农商行,还是股份制银行,甚或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益考核的机制下,都不是金融市场中的“慈善家”。有首歌唱到“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这对于市场化下的银行而言也亦如此,逐利的资本显然只会流向更高收益的领域,至于风险,在道德风险的掩饰下,显然也只是政府要考虑的事情。当然,对于政府高度控制的金融业,扭扭捏捏中向“三农”增加贷款量显然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但至于是毛毛雨还是杯水车薪,却不是我们所能估测出来的事情。

第三个问题是降准背后的推动力究竟是什么?

要探寻降准的深层次原因,我们还须把我们的问题放到更宏观的背景下来看待,要聚焦的核心就是货币政策的机理问题。

一般而言,一国的货币供给有两部分来源,一是国内银行体系的总信贷,二是国外净资产的改变。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收购的,收购外汇所产生的基础货币称为外汇占款。2005年之后,伴随着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加剧,我国的货币供给机理就发生了重要而明显的变化。对此,胡晓炼曾于2010年在《汇率体制改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指出“从近年来我国基础货币的来源结构来看,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应的主渠道。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受到影响,货币供给呈现出较强的内生性特征”。

实际上,问题要更严重的多,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时,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当月央行的外汇资产为56346.60亿元,黄金资产为337.24亿元,合计为56683.84亿元,而2005年6月末的基础货币余额则为57000亿元,这意味着外汇占款几乎全部覆盖了我国基础货币的供给。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认为难言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对此,我们也认为当时的汇率制度改革也是形势所迫的事情。至于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余额的比值,在2007年、2009年和2010年时曾远超120%。这种咄咄逼人的格局,使得央行不得不频频动用被教科书称为“巨斧”的存款准备金率。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2005年的7.5%开始,一路飙升至2011年的21.5%,而从操作频率上看,央行也曾一度采取“一月一调”的节奏(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期间)。

由此可见,影响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主导因素在于基础货币供给方面的因素,在我国当前的特殊时期,主要是外汇占款的变动。时间进入到2012年,当年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月度几乎呈递减态势,上述的比值也一度回落到95%以下,因此,央行也得以在当年两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来看,今年外汇占款的变动趋势也如出一辙,虽然也仍然呈现增长势头,但是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的增量已经大幅下滑。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不仅陷入贬值通道中,而且基础货币的增长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正是如此,央行才再次祭出降准的大旗,这也是前面我们为什么说降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的逻辑所在。

央行6月16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加386.65亿元。虽然是连续第10个月呈正增长,但较4月份1169.21亿元的新增额大降近七成,也较去年同期668.62亿元的新增额下降超四成。倘若这一趋势延续下去,我们判断认为,一方面,定向降准势必将再次扩容,最终甚至实现全面降准;另一方面,如果形势更加严峻的话,不排除央行会择机再次降准。我们所关注的是,未来外汇占款是否还能够继续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一旦发生这样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其对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金融服务营销-东财-随堂练习-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银行处于()阶段,多采取提高质量、增加服务、扩大产品、延伸利益等措施。A: 投入期 B: 成长期 C: 成熟期 D: 衰退期 答案成长期 一、多项选择题 【1】银行营销竞争的主要类型有()。 A: 模仿创新型 B: 特色定位型 C: 联合进攻型 D: 迅速占领型 E: 稳定市场型 答案·模仿创新型 ·特色定位型 ·联合进攻型 ·迅速占领型 一、多项选择题 【1】银行营销的特点有()。 A: 银行的市场营销活动受银行本身影响力的主导 B: 服务贯穿于银行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 C: 非产品质量因素打造金融产品品牌 D: 银行的市场营销活动不受银行本身影响力的主导 E: 金融市场的规范化是银行营销的前提 答案·银行的市场营销活动受银行本身影响力的主导 ·服务贯穿于银行营销活动的整个过程 ·非产品质量因素打造金融产品品牌 ·金融市场的规范化是银行营销的前提 优秀的销售人员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 学者的头脑 B: 艺术家的心 C: 技术者的手 D: 劳动者的脚

E: 鉴赏者的眼睛 答案·学者的头脑 ·艺术家的心 ·技术者的手 ·劳动者的脚 、多项选择题 【1】营销可以创造的价值有()。 A: 客户满意 B: 利润最大化 C: 有利于公司整体运作 D: 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 E: 实现一定社会责任 答案·客户满意 ·利润最大化 ·有利于公司整体运作 ·实现一定社会责任 1】金融营销比一般产品营销的风险大。() A:正确: B:错误 一、判断题 【1】金融服务营销在交易达成时或交易完成的短时间内可获得直观的效益。() A:正确: B:错误 答案错误 有疑问去论坛 【2】营销人员的ABC效能中的B指销售人员应有美丽的外表。() A:正确: B: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金融市场细分的约束条件是()。 A: 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B: 客户需求的同质性 C: 客户需求的多样性 D: 客户需求的变化性 答案客户需求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有疑问去论坛 【2】商业银行所选择的细分变量应该是能用一定的指标或方法去度量的变量是市场细分的()原则。 A: 可衡量性 B: 可进入性 C: 差异性 D: 经济性 答案可衡量性 有疑问去论坛 【3】对于银行来说,有力的国家政策、新的市场点、机制体制的改革等都构成市场竞争的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知识经济的内涵

题目:知识经济的内涵是什么?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当今世界,正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经济随着现代科技革命产生和发展。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成果不断涌现,知识经济孕育而生。知识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球化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个过程。从知识经济与知识的关系分析,人们发现,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和知识在生产中作用不断增强紧密联系的,是人类从最早一块自然的直接赐予获得生存,到近代依靠对自然的加速索取获得发展的旧生存发展模式,向依靠自身的智慧,更有效的利用自然,更合理的发展经济的新模式的转变过程。知识经济是文盲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归宿,是人和自然最终获得和谐发展的希望所在。 对世界领域知识经济的初步形成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发到现在。由1945年开始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制造后,计算机硬件芯片集成度提高,软件界面大众化,其多媒化全方位的功能,价格低易于普及,国际互联网横向的发展,并向各领域纵向深入,才使其成为这一时代真正的主宰。随着人们认识水平不断的提高,从一个学科到一个领域,再到社会经济结构,从现象的感受到理性把握和科学认识,画出一条从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的清晰轨迹。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基于1997全球知识经济大会在多伦多召开,表明一个基于最新科技成就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正是随着实践的规模、程度加大和深入发展,油学术界到国家最高决策人,从个人的研究成果到全球了解认同,实践到理论过程的时间缩短,速度提高的现实生活的反映和代表。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革命,特别是其中以数字化合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导致知识经济的产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代科技革命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经济就是在现代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直接孕育并抚育了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特征使人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通过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快捷的获取、传输和存储信息,方便的与世界各地交流和沟通。互联网的兴起,使商品交易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降低了商品交易成本,减少了库存,而且有效缩短了从产品制造到销售、使用的时间,从而直接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自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词以来,世界各国,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知识经济。1998年开始,“知识经济”一词,频繁出现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成为今年来在世界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然而知识经济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它的内涵的理解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或不对称性。人们通常只从知识的层面来理解知识经济,并且又把知识仅仅解读为科技知识。显然,对知识经济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难以揭示它的本质内涵和特征。我们应该本着全面、科学、理性与动态的原则,从社会这个大文化环境出发,多层面、多视觉的考察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现象的现状和未来走势,从而力求全面准确的把握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经济,就最一般的意义而言,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安OECD在1996年《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相对于人类社会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的有效创新,广泛交流,合理综合和正确运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使生产力获得迅速提高,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那么知识经济中所说的知识又是哪类知识呢?知识这个概念,通常是指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青阳县丁桥镇金鑫 2011年 6月 根据县委党校 2011年干部任职培训班教学计划安排,通过前段时间赴苏州考察学习所获得经验, 本人认真撰写了此调研报告, 内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现将调研报告汇报如下: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 。经过改革开放 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寻求 科学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那么,从县域这一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什么是有悖科学的发展, 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实际, 我认为, 迄今县域发展过程中背离科学道路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 表现一:“工业至上论” 在产业选择上,不顾自身条件, 违背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 普遍把发展工业作为“立县” 、“兴县” 、“强县”的战略。与城市经济特点不同,我国县一级经济与“三农”密切联系,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涵养功能。如果我国 2000多个县都来集中搞工业建设, 那么谁来解决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目前,县域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若不发展工业, 如何保证农民的增收和地方财政 收入?对于农民增收, 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 但持续增收仍难有保证。由于免除农业税, 工业薄弱的县级财政普遍困难,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公共支出需求的巨大缺口。解决这一难题的总体思路应当是, 在保持县域承担的主体功能的条件下,不断增大上级财政对县域的转移支付规模(“省县直管”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同时,鼓励县域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加工业及城市配套服务型产业。表现二:“重大轻小、重外轻内”从发展主体上,重视大企业、大项目以及引进外来投资商,而对中小企业、有特色的项目以及县域内本土成长的企业,缺乏应有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知识无时无刻不在显示着其足以熔化一切的力量。文理融通的时代:科学是求真,艺术是求美,哲学是求智,宗教是求善。 第二讲知识经济概述 1知识经济兴起的背景(科学革命高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思想革命文化革命信仰革命行为革命) (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2什么是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第三讲知识与知识经济 一、什么是知识『1.载体2.含义(1是有载体2分层次的知识产品是显性知识的载体而非显性知识本身知识资本知识产品知识产业)3.知识的类型(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属于谁)4.知识的表现形式(经验科学技术信息)5.知识的特征(像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可传播性外部型)(是关于事实确认和信息披露的知识是关于寻根就底的知识是经验和技术性的知识关于产权归属的知识)』『二、知识经济的内涵 1.知识经济是工业化之后并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经济形态2.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要依据3.知识经济是知识和信息不可分割的经济 4.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成为人们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驱动器』『三、知识经济的特征(1)从知识-社会的角度1.从知识载体的角度看2.从知识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看3.从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的角度看4.从经济的角度看5.从社会的角度看)(二)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对比看(1.要素——产品2.能源动力—信息技术3.资源消耗—应用知识和智能4.生产经营模式5.产业结构6.体力劳动—脑力劳动7.管理重点8.机器—人才)』 第四讲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高技术产业化(1.高该技术的含义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类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2.高技术的特征(1概念和基本原理建立在最新科技成就之上,技术结构属于尖端技术2 出现于20th40年代之后,属新技术3对国家的经济、军事有着重大影响4能形成产业规模,推进生产力变革5高智力6高效益7高投入8高竞争9高风险10高势能)3.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必须形成产业,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1)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才能满足社会成员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实验室---中试---工业生产---批量---产业)(2)高技术产业化的路径(科技中心孵化器创业中心)(3)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品 二当代主要高技术产业及其产业发展状况背景1.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与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2.新技术革命的特征(1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动因2制造工艺和技术创新为传统工业产品升级作了技术准备3新型材料改变各种产品的性能4安全、持久、健康新型能源的运用5生物技术农业、医药、化工、环保的发展带来变革)『1.信息科学技术推动当前和21TH各国生产力现代化进程的决定因素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1)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石2)计算机技术—知识产品的加工厂3)通信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命线』『2.生命科学技术1)基因工程2)细胞工程3)酶工程4)发酵工程5)人类基因组计划6)克隆技术』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4.有利于环境的高新技术5.新材料科学技术6.空间科学技7.海洋科学技术8.软科学技术(空间、海洋技术为人类开辟空间广阔的资源领域) 第五讲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金融服务营销策划案

金融服务营销策划案 做为缺乏产品创新条件的大型商业银行所属基层支行,面对特殊阶段储蓄存款严重下滑的局面,能否选择适当的营销策略,抑制存款下滑的局面,是对策划人和支行领导严峻的考验。 策划人和大型商业银行支行管理者在遇到上述情况时,可采取品牌创新力、产品整合力、公关营销力同步互动的“三力”营销策略。品牌创新营销力即从已有的银行产品中挖掘具有品牌优势资源,进而创造一个具有营销力的新品牌;产品整合营销力即从现有的产品中将符合特殊时期特殊客户的各种产品进行整合,在不改变核算方式的情况下,统一归于新品牌名下,进而提升现有产品的营销力;公共关系营销力即采取宣传、沟通、面授等公关营销手段,加大对社会公众、关联客户、目标客户的公关营销力;三者之间要有分有合,同步互动,方能取得营销策划的效果。 本策划案是在 1999年7月国家扩招的情况下,建设银行张家口桥西支行面对每年8、9月大中专学生因携带学费、生活费导致储蓄存款下滑的状况,采取了“龙博士”大中专学生系列金融服务活动之策划,具体策划采取银行品牌创新力、银行产品整合力、银行公关营销力同步互动的“三力”营销策略。银行品牌创新营销力即从建设银行已有的“龙卡”中挖掘出“龙” 品牌资源,同人类最高学位的“博士”组合在一起,创新了具有营销力的“龙博士”品牌;银行产品整合营销力即从当时已有的个人金融产品中确定了与大、中专学生学费和生活费相关的“龙卡储蓄卡”、“龙卡信用卡”、“个人电子汇款”、“小额存单抵押贷款”四种个人银行产品,在不改变核算方式的情况下,统一整合归到“龙博士”品牌下,提升了建行现有产品的营销力;银行公共关系营销力采用三大公关方案:①宣传公关:在考点门前和街头宣传“龙博士”,向社会公众和目标客户传达讯息;②沟通公关:到流出考生的中学和流入考生的大中专学校与相关领导沟通运作,获取上线考生名单、代收大中专院校学费的特许,向当地高中上线考生和当地高校录取新生每人赠送龙卡储蓄卡和致贺信等方法,抓住关联客户和目标客户;③面授公关:借学校组织报考说明会之际,对学生和家长面授使用“龙博士”的好处,对使用者进行教育、引导,紧紧抓住目标客户;从而加大了公共关系营销力。通过此案的实施,当年8月新增存款700万元,较去年同期负200万元的状况增长900万元储蓄存款,首次超过同区域工商银行,位居建行张家口分行系统18个支行之首。9月份继续保持旺盛增长势头。 案例:

浅析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市管县”体制已无法适应发展的需求,逐渐呈现出阻碍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势头。因此,县域经济发展也逐步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党的十六大亦明确指出以发展壮大国民经济的最基本综合单元和子系统“县域经济”为首要任务,从而发掘县级政府的新职能新角色,起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铺平道路,更好的迎接发展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德阳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同样存在此类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实证与规范分析、定性与定量方法以德阳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德阳市县域经济探寻可行性发展模式及道路。 关键词:德阳市,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ABSTRACT Accelerating pa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system of "city administrating county" has been unable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gradually showing a hinder the pace of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momentum.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also gradually ca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he party's 16 big also made it clear to develop the most comprehensive basic uni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subsystem "county economy" as the first priority, so as to explore the new functional role of county government, play a rol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pave the way for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better for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Deyang city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s not exceptional also, there is also such problems. 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ed use of empirical and normative analysi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is good for 。 Key words: Deyang, county economy, problem, tactics

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思考

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思考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当前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2012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金融部门一定要正确认识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认真研究分析实体经济金融需求,把准金融工作方向,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历史与现实昭示:金融应当且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 周小川行长在《财经》杂志年会的主旨演讲中曾经强调,“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实物,不能只强调物质的生产,也要包括服务”。作为实体经济的一部分,金融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避免金融业的自我膨胀和循环,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将损害经济社会发展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东南亚各国大批金融机构和企业破产。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国际国内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能够达成共识: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过度发展和膨胀。 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的虚拟经济近年来持续加速,虚拟经济占GDP的比例远远大于实体经济,资金的运作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全球外汇交易量每天在两万亿美元左右,其中98.5%的交易没有任何贸易背景和生产背景,交易纯粹是为了资金流通、盈利或风险规避。这使得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任何实体经济的不利变化都可能使资金交易方式、方向以及规模发生大幅逆转,并可能通过金融市场交易传递到其他经济实体。在这样一个全球宏观背景下,金融部门一定要认真汲取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教训,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不动摇。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要求金融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重点发展实体经济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而且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是不争的事实。要提升产业结构层次,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是要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解决企业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的资金缺口。同时,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而中小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与其对经济的贡献度不相匹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是要改变服务大企业、大项目的惯性思维,主动帮扶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体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和创新空间。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认为: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上是跟随实体经济需求的引导,当实体经济有需求时,金融业就自然而然发展起来。当前,在以客户为中心的需求导向型金融竞争中,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避险、套利、融资、支付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促使金融机构开发和创新了种类繁多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期末作业报告 班级:09级电子一班 学号:20092016 姓名:雍培元 日期:2011.6.8

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关系的认识 1前言 在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成分并存情况下, 只有弄清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才有利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研究的深化, 有利于认清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并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但在很多场合下, 人们对于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内涵是混淆的。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过研究, 本文想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2 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含义 2.1.1 信息经济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有关资料表明: 美国的信息产业从业人员, 在1954 年开始超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1956 年, 世界上第二代电子计算机诞生, 并开始应用于经济活动。1957 年,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人类利用卫星通信的新时代拉开了帷幕。从此,信息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信息经济, 在学术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这里我们将信息经济定义为以信息为经济活动的基础,以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它是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2.1.2 知识经济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1988 年春季号的《经济发展评论》期刊上, 该刊有文章指出“美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正式文件中用这个术语的时间可以追溯的1993 年,欧洲委员会发表的《关于增长, 竞争力和就业的白皮书: 通向21 世纪的挑战和道路》报告的第二章“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条件”中提出了欧洲经济发展的四个目标, 其中第二个为“开发与逐渐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有关的竞争优势”。1996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发表了《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 报告的一部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之所以在西方国家提出, 是基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最短缺的因素。通过对知识的发现、普及、应用以及创新,促进知识与经济之间的有机互动, 将知识商品化、市场化, 促进了知识产业的发展, 形成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 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 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 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 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 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说法, 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3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共性 对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共性,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3.1.1 经济资源上, 信息和知识的资源作用日渐突出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都是建立在信息收集、整理、加工、提炼的基础上的, 并通过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传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让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大全 科技金融服务经济

让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大全科技金融服务经 济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让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大全科技金融服务 经济 实体经济,指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让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让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已进入金融科技时代。当前,学界关于金融科技内涵、特征、理论基础等问题的探讨如火如荼,但尚未形成权威主流观点;业界关于金融科技模式、技术、应用领域等方面的实践风风火火;监管层关于金融科技风险防控、监管科技有效运用等问题的规章制定持续开展,但相关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政策面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此放在做好金融工作需要把握好重要原则的首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此外,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可见,在面对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热潮时,人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只有立足服务实体

的经济的金融科技才有生命力,金融科技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那么在新时代下,金融科技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社金互联认为,首先,要充分肯定金融科技发挥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一些优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未来将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它们对实体经济的投融资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推动效果。其次,提升金融机构的需求适配能力,因为服务实体经济不是单一式的提供资金支持,也不是被动地提供金融服务,服务实体经济应该是多元的、多层次、主动式的,所以金融机构应该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发挥最大的作用。再次,政策应当对金融科技进行扶持。因为只有政策积极扶持,才能使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速度加快,金融科技也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总体来看,积极稳妥地运用金融科技发展的积极成果,促进金融服务转型升级,最大程度地释放科技红利,尤其是促进一些优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快速发展,才能够使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让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主办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高端交流分享的机会。今天,我想以一位科技老兵的身份,分享一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二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产业升级,它不仅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迅猛增长,还使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造了人类进步史上的空前繁荣。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场新的产业升级正在以比工业革命更快的速度发生,这就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一场知识经济的风暴震撼着全球,人类文明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无论是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还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在汹涌的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既有生机又潜伏着危机。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谁能够领先其他国家完成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谁就能成为竞争的强者。知识经济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知识经济概述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略称。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上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以传统工业为主要支柱,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支柱,以知识资源为首要生产要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高新技术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高新技术是指按联合国组织分类的八大类技术,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又称为软科学技术)等。 2、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相比,呈现以下的特征:(1)、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增长源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和信息被物化,使其成为软件、网络等产品并通过加工、传输、经营而为全球居民所消费。知识和信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且其具有无限性,非消耗性,共享性,持续增长,回报递增的特点。 (2)、知识经济以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在工业经济中,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钢铁、机械制造等为支柱产业。而在知识经济中,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撑整个经济的支柱产业。以美国为例,美国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的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0%-50%。 (3)、知识经济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广阔,仅以信息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光纤技术、网络、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发展知识知识都不可离开世界大市场而闭关锁国。 (4)、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体。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的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时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 (5)、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不创新就灭亡”,唯有全面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以及将这些创新互相结合,并形成持续创新机制,使技术与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综合协调,一体化发展,才能嬴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金融业务营销心得

金融业务营销心得 一、几句经典总结 1、面对困难,如果你想超越,就会找到一些方法;如果不想超越,就会找到一堆借口。 2、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蚂蚁多了也是肉。 3、只有把产品摆上客户的柜台上,产品才能成为商品,产量才成为销量。 4、感动营销不仅要感动经销商和消费者,更要感动上级领导和一级业务员。 5、一次成功的推销不是一个偶然的故事,它是学习、计划以及销售代表的知识和技巧运用的结果。 6、你会因过分热情而失去某一笔交易,但会因热情不够而失去一百次交易。 7、成交并非销售工作的结束,而是下一个销售活动的开始。 8、心生则路生,成长是一个春蛹化蝶的故事。 9、成功始于合作,合作始于信任,信任始于理解,理解始于沟通,沟通带来成功。 10、学习者不一定成功,但成功者一定是擅长学习的人。 11、总结过去是对自己过去资源的整合与提升,是继往开来的垫脚石。 12、营销,来者都是客,进门三分亲。 13、营销有三种领导:一是什么都管;二是什么都不管,三是该管就管不该管就不管。 14、要想成为领导,首先要学会被领导。 15、营销,不仅仅营销产品,更重要的是营销个人品牌。 二、营销工作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什么样的性格的人适合做,具体要有做到以下几点: 1、真诚友善 销售人员在与客户沟通时,热诚表现出来的兴奋与自信能引起客户的共鸣,从而相信他说的话,乐于接受。 2、不卑不亢 销售代表面对客户要不卑不亢,坚信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的优点,能给客户带来收益和价值,客户用钱买产品是等价交换。有些销售代表在潜意识觉得比

客户低一等,客户购买他的产品是看得起他。这样的态度反而引起客户的怀疑。 3、意志坚定 性格软弱的人在谈判中极易相信客户为讨价还价而发出的各种抱怨,不但对这种假抱怨信以为真,而且会向上级汇报。如果销售部门中这样的人太多,销售经理就会被许多虚假的信息所包围。 4、漠视挫折 一帆风顺的订单很少。对于销售人员平说,挫折失败简直是家常便饭。优秀的销售人员遭到挫折后,很快能调整过来。而性格脆弱的销售人员一旦遭挫折,就容易心恢意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低落的情绪会持续很久,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5、渴望成功 渴望成功对销售人员来说,很在程度上就是对高薪有着强烈的渴望,知足常乐的人是不适合做销售工作的,销售是一个压力很大的职业,销售员将不断地遭受拒绝与失败,如果没有强烈的成功欲望就无法激发起突破重重障碍的雄心。 6、争强好胜 成功的销售人员还要具有角强好胜的个性,面对挫折永不言败,想尽各种办法把业务做好。这种人也比较喜欢与自己的同事在业绩、待遇、荣誉等方面进行比较,在各方面总想超过别人。角强好胜,辩证地说,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7、明察秋毫 销售人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不仅要听话听音,还要通过观察客户的肢体语言,洞察客户细微的心理变化,体会客户套话后面的本质需要,分辩虚假异后面的真实企图,抓住签单成交的最佳时机。 8、随机应变 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遇到期千奇百怪的人和事,如拘泥于一般的原则不会变通,往往导致销售失败。 三、不适合做销售的几类人: 1、屈原型 忧郁寡欢的人,“天下皆浊,惟我独清”,“天下皆醉,惟我独醒”;以自我为中心,对外部事物不感兴趣;清高孤傲,不喜欢交际;独来独往,没有团队意识;

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论文【论文】

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论文 一、泉州金融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金融配套环境较为薄弱,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吸引力不足。金融征信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明确主体,建立信息采集和使用规范监管体系,目前全市金融业缺乏统一征信平台。金融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金融研究机构、信息分析机构和中介机构等高端服务缺乏,金融产业吸引力和城市金融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二、泉州金融业税收情况 (一)税收概况 全市金融业税收增长速度快,高于同期金融业增加值和服务业GDP增长率。金融业2011~2013年税收占地税总税收分别为8.0%、9.3%、11.2%。2013年金融业缴纳国、地税税收42.2亿元,比增25.0%。按细分行业,银行业占71.1%,保险业占13.4%,证券业仅占5.7%。 (二)存在问题

1.地方可用财力偏低 财税体制规定,企业所得税中央分成60%,省级收入为40%(泉州商业银行和农商银行税收为市县级收入)。2012年全市金融业税收101771万元,地方实得财力17365万元,占32.2%。相比福州、厦门,泉州地方分成比例偏低,政府用于金融基础建设公共投入不足,客观上影响金融业发展。 2.金融业税收政策效用有限 (1)税收政策执行层面 企业享受减免税数量有限,税收引导作用受限。自2001年起,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截止2013年底,全省累计53户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享受免税政策,而同期泉州却很少有企业申请该优惠政策。 (2)税收立法层面 准金融机构未能享受与金融机构相同的税收优惠,税收

扶持作用偏弱。贷款公司、典当行等机构计提的风险准备金不得税前扣除,企业所得税负担相对较重,不利于扶持民间金融发展。 (3)个别领域综合税负过重 不利于民间资金阳光化,造成税源流失。直接借款给企业,个人取得的利息收入需缴纳25.6%的税费,企业取得的利息收入需缴纳30.6%的税费。税费负担过重,不利于隐性税源显性化,企业往往迫于账务处理需要才开具税务发票,否则通过账外流转利息逃避税收,民间借贷真实状况税务部门难以监控;一定程度上也抑制投资欲望,不利于企业直接融资。 三、提高金融业灵活、效率和安全性,做大做强泉州金融业 (一)银行、证券等监管部门充分发挥引导、管理和服务作用 1.培育多层次市场结构和多样化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品质

知识经济概念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经济。这是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教育和研发是知识经济的主要部门,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重要的资源。 只有运用对称,五维空间和复杂系统理论的方法,才能真正揭示知识经济的本质,结构,意义和功能,科学地把知识经济定位为一种经济形式。 概念起源 知识经济不是严格的经济概念。它被定义为基于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的经济。其中提到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所有知识。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知识。 影响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投资模式,产业结构以及教育的功能和形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投资方式上,信息,教育,通讯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前景将导致无形资产的大规模投资。从产业结构上看,一方面,电子贸易,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等新兴产业将大规

模崛起;另一方面,电子贸易,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等新兴产业将大量崛起。另一方面,农业等传统产业将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此外,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将以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为第一步,在变化的速度和跨度上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特征,同时也使经济活动同时加速知识的发展。更新需要终身学习。 内涵发展 一般来说,“知识经济”就是“知识经济”。尽管当前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与知识是分不开的,但总的来说,经济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 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的历史产物。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是紧密相关和不同的。知识经济的关键是创新能力。只有将信息共享并与人们的认知能力智力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产生新知识。因此,知识经济的概念更加突出人脑,人的智力。相反,人类情报只有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产生新知识。因此,信息革命(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信息共享和有效生成新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信息革命和信息化与知识经济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