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一、建筑变形测量

1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沉降观测位移观测

适用范围观测点测站

高差

中误差

(mm)

观测点坐标

中误差(mm)

特级≤0.05≤0.3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和重要科研项目变形观测

一级≤0.15≤1.0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

二级≤0.50≤3.0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

三级≤1.50≤10.0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

2 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

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

前后视距累

积差

视线高度

特级≤10≤0.3≤0.5≥0.5

一级≤30≤0.7≤1.0≥0.3

二级≤50≤2.0≤3.0≥0.2

三级≤75≤5.0≤8.0三丝能读数

3 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限差(mm)

等级基辅分划

(黑红

面)

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

(黑红

面)所

测高差之

往返较差

附合或环

线

闭合差

单程双测

站所测高

较差

检测已测

测段高差

之差

特级0.15 0.2 ≤0.1≤0.07≤0.15一级0.3 0.5 ≤0.3≤0.2≤0.45二级0.5 0.7 ≤1.0≤0.7≤1.5

三级光学

测微

1.0 1.5

≤3.0≤2.0≤4.5中丝

读数

2.0

3.0

I 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范 1 平面控制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城测导线长度 (k m ) 城测平均边

长 (k m ) 工测导线长

度 (k m ) 工测平均边

长 (k m )

测角中误差" 测

距中误差m m

城测导线相对闭合差 工测导线相对闭合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 合差

(")

J1 J2 D J6 四等 10.0 1.6 9.0 1.5 ≤±2.5 ±≤18 ≤1/40000 ≤1/35000 4 6 ±5 一3.6 0.30 4.0 0.5 ≤±±≤≤1/1≤1/1 4 ±1

级 5 15 4000 5000 2 0

二级 2.4 0.20 2.4 0.25 ≤±8 ±≤15 ≤1/10000 ≤1/10000 1 3 ±16 三级 1.5 0.12 1.2 0.1 ≤±12 ±≤15 ≤1/6000 ≤1/5000 1 2 ±24

n 测站数

边长测距观测要求及限差

等级

测距仪 测回数

往 返 总测回数

一测回读数较差mm 单程测回间数

差 mm 备注

四等 Ⅰ Ⅱ 1 1 2

4 Ⅰ

5 Ⅱ 10 Ⅰ 7 Ⅱ 15

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4次读数 一级

1 2

Ⅱ 10 Ⅱ 15 二、三级 Ⅱ

1

1

Ⅱ 10 Ⅱ 15

测量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

仪器半测回归零

一测回归内2c

较差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回

较差

DJ1 6 9 6 DJ2 8 13 9 DJ6 18 -- 24

2 高程控制

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

L—路线长度km,n—测站数

水准仪视子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业前开始的第一周内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二等测量I不大于15″,三、四等水准测量I不大于20″、尺垫。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

等级(工测)

路线长

度km

视线长度

m

前后视

距差m

前后视距

累积差m

视线高度

三等≤50双面≤65

铟瓦尺≤80

≤3.0≤6.0

三丝能读

四等≤16双面≤80

铟瓦尺

≤100

≤5.0≤10.0

三丝能读

五等100 大致相等

4 地形图测绘基本等高距(m)

比例尺

基本等高距

1:500 1:1000 1:2000 类别

地形类别

平地0.5 0.5 0.5、1

丘陵0.5 0.5、1 1

山地0.5、1 1 2

常规测图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控制点密度(点

/km2)

1:500 1:1000 1:2000 测图比例

150 50 15

图根点密

数字化测图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控制点密度(点

/km2)

1:500 1:1000 1:2000 测图比例

图根点密

64 16 4 光电测距图根导线测量要求

比例尺附合

导线

长m

平均

边长

m

导线相

对闭合

测回

方位角

闭合

差″

测距

方式

1:500 900 80

≤1/40001

±40 单程

1:

1000

1800 150

1:

2000

3000 250

图根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

项目方法测回固定角

或圆周

角不符

1:500 1:1000 1:2000

测距单程 1 200 400 800 测角联测1 ≤40″

两个

已知

方向

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项目中丝

法观

垂直角

较差、

指标差

较差″

对向观测

高差、单向

两次高差

较差m

各方向

推算高

差较

差m

附合或

环线闭

合差

mm

测距对向1

单向2

≤25″≤0.4×S≤0.2×H±40

S为边长(km),H为基本等高距(m),D为测距边长(km),仪器和觇板高(棱镜中心高)精确量取至mm。

图根水准闭合差不得超过±40mm,山地千米超过16站时,不应超过±12mm。简单计算配赋。地物点、地形点测距长度、点间距要求m

比例尺地物点地形点高程注记点间距

1:500 80 150 15 1:1000 160 250 30

1:2000 300 400 50

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1 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m 导

线

km

mm

测距相

对中误

差mm

测角

中误

差″

测回

差″

全长相

对闭合

mm

350 3~5 ±6 1/60000 ±2.5 4 6 ±5 1/35000

1/35000

±8

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1)角度闭合差允许值wβ=±5,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个别边不宜短于100米,

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GPS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5mm,测回较差小于3mm,往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6)全站仪分级标准

级别测角中误差(″)测距中误差(mm)

Ⅰ级仪器±1 1+1×10-6.D Ⅱ级仪器±3 3+2×10-6.D Ⅲ级仪器±6 5+5×10-6.D

2 精密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每1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附合

水准

平均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

附合或环

线

mm 边长km

闭合

差 mm

偶然差中数 MΔ

全中

误差 Mw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

或环线 平原 山区 ±2

±4 2~4 DS1 铟

往返测各一次

往返测各一次

±8 ±2

L —路线往返测段或附合长度km ,n —测站数

3 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1 往测 奇数站:后—前—前—后,

2 返测 奇数站:前—后—后--前

偶数站:前—后—后--前。 偶数站:后—前—前—后。

4精密水准观测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的要求(m)

标尺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累计视线高度 仪器 视距 视线长视线长

差度

20m以

上度

20m以下

铟瓦

DS1 ≤60≤1.0≤3.00.5 0.3 5精密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

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

高差之差

上下丝读数

均值与中丝

读数之差

检测间

歇点高

差之差

0.5 0.7 3.0 1.0

三、铺轨基标测量

1 一般规定

1.1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设铺轨基标,

1.2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120米设置一个。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60米设置一个。加密基标在直线线路每隔6米,曲线每隔

5米设置一个。

1.3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按设计要求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道岔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

1.4铺轨基标标志按规范要求设计。

2控制基标测量

2.1 控制基标测量方法

1)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时,应在直线上采用截距法在曲线上采用偏角法测设。

2)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一侧时,可根据曲线要素点和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关系,计算出其坐标后,直接按坐标测设。

3)也可先在线路中线上,测定设置控制基标位置的线路法线方向,然后在此方向上按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距离确定控制基标位置。

2.2 控制基标埋设要求

1)基标点埋设在结构底板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点位牢固,外型美观。

2)以±2mm的精度,调整基标标志螺杆到设计位置,并初步固定。当控制基标埋设完成后,对其进行检测。

2.3控制基标检测的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满

足下列要求:

1)检查控制基标间夹角时,其左、右角各测二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小于5″,距离往返观测各二测回。控制基标测设形式为等高等距。

2)直线段控制基标间的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实测距离与设计距离较差应小于10mm,曲线段控制基标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2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5mm。

3)地下施工控制水准点间应布设附合水准路线测定每个控制基标高程,其实测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2mm。

4)经检查控制基标满足各项限差要求后,进行永久固定。

3 加密基标测量

3.1直线加密基标测设方法和限差要求

1)依据相邻控制基标采用截距法和水准测量方法,逐一测定加密基标的位置和其底板高程,临时标定点位。

2)埋设要求同控制基标。

3.2加密基标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的限差要求:

1)纵向:6m±5mm;

2)横向:加密基标偏离两控制基标间的方向线不应大于2mm;

3)相邻加密基标实测高差与设计高差较差不应大于1mm。每个加密基标实测高程与设计高程差不应大于2mm。

3.3曲线加密基标测设方法:

1)依据曲线元素点的控制基标,采用偏角法和水准测量方法等逐一测设曲线加密基标的位置和其底板高程。

2)埋设要求同控制基标

3.4 曲线加密基标平面位置和高程测定的限差要求

1)加密基标间纵向距离允许误差为±5mm;

2)加密基标相对于控制基标的横向偏距不应大于2mm。

3)相邻加密基标实测高程与设计高程较差不应大于2mm。

3.5直线和曲线加密基标精确测定后,均应进行检查,其检查的方法和限差同3.1和3.2条款。

4、道岔铺轨基标测量

道岔铺轨基标测设方法与控制基标及加密基标

相同。均应依据控制基标和道岔铺轨设计图进行,其道岔基标的几何关系及其与路线关系应满足下列要求:

1)铺轨基标间距离与设计值较差小于2mm;2)铺轨基标高程与设计值较差小于2mm,相邻基标间的高差与设计值较差小于1mm;

3)岔心相对于线路中线的里程(距离)与设计值较差小于10mm;

4)铺轨基标与线路的距离和设计值较差小于2mm;

5)正线、辅助线的交角的实测值与设计值较差:单开道岔不大于20″,交分道岔、交叉渡线道岔不大于10″;

6)检核交叉渡线及单渡线各岔口之间的距离及线间距之间关系。

5、平面与高程贯通误差限差表

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

地下控

制测量

总贯通

中误差

向贯通≤±25m

m

≤±15mm(≤±20mm

)

≤±30m

m

≤±50m

m

L/10000

贯通中误差≤±15m

m

≤±9mm

≤±15m

m

≤±25m

m

注(≤±20mm)为竖井联系测量有趋近导线时采用值。表列精度指标为各级测量方案设计的依据。

四、GPS定位系统测量

1 GPS网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平均距

离(km)

a (mm)

b

(1×10-6)

最弱边

相对中

误差

5 ≤10≤51/80000

2 ≤10≤101/45000

1 ≤10≤101/20000

<1 ≤15≤201/10000

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当边长小于200米时,

边长中误差小于20mm。

2布网原则

1)GPS网宜布设为全面网,当需要增设骨架网加强控制网时,可分级布网

2)GPS网的点与点之间不要求通视,但需考虑常规测量方法测量时的应用,每点要有一个以上通视方向,

工程测量常用的规范及限差参数归纳

测绘常用规范及限差参数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 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发布,1993-12-01实施 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 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发布,1999-07-01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表1 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 注:表中所列的技术要求,符合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0mm(三、四等)和20mm(五等) 1. 当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结点网,各导线环的长度不应大于表1中规定总长的0.7倍。 2. 加密导线,宜以直伸形状布设,附合于首级网点上。各导线点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表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3o时,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差值仍应符合上表规定。 一、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位置上进行重测,并符合下列规定: 1. 上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2c 超限,该测回应立即重测,但不计重测测回数。 2. 同测回2c 较差或各测回同一方向值较差超限,可重测超限方向(应联测原零方向)。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测战方向总数的1/3时,该测回应重测。 3. 因测错方向、读错、记错、气泡中心位置偏移超过一格或个别方向临时被挡,均可随时进行重测。 二、观测手簿的记录、检查和观测数据的划改,应遵守下列规定: (1)、水平角观测的秒值读、记错误,应重新观测,度分读、记错误可在现场更正。但同一方向盘左、盘右不得同时更改相关数字。 (2)、天顶距观测中,分的读数在各测回中不得连环更改。 (3)、距离测量中,每测回开始要读、记完整的数字,以后可读、记尾数。厘米以下数字不得划改。米和厘米部分的读、记错误,在同一距离的往返测量中,只能划改一次。 三、水平角观测结束后,其测角中误差按下列公式计算: 导线(网)测角中误差的计算方法分两种情况: (1)、按左、右角闭合差计算:[]n m 2??± =β (1-1)

测绘规范、限差及基础知识

测绘规范、限差及基础知识 字体: 小中大| 打印发布: 作者: 佚名来源: 本站原创查看: 1094 次评论: 0条好评: 0 分 测绘规范及限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 发布,1993-08-01 实施,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 1 : 500?1: 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 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 发布,1993-12-01 实施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 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城市测量规范》(CJJ 8 -99)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 发布,1999-07-01 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 -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 发布,1997-10-01 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地铁施工测量限差(规范)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一、地面平面控制测量 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2.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3.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4.水平角观测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

3.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大于1格,6″级仪 器不应超过1.5格。 3.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 3.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 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3.4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超过1.5″。 3.5光学对中器的视轴与竖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mm。 4.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二、地面高程控制测量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测站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 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 各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mm)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技术要求 三、联系测量 1.隧道贯通前的联系测量工作不少于3次,宜在隧道掘进到100m、300m以及距贯通面100~200m时分别进行一次。当地下起始方位角较差小于12″时,可取各次测量成果的平均值作为后续测量的起算数据指导隧道贯通。 2.隧道内定向边边长应大于60m,视线距隧道边墙的距离应大于0.5m。 3.隧道内控制点间平均边长宜为150m。曲线隧道控制点间距不应小于60m。 4.水准线路往返较差、附和或闭合差为±8√Lmm。 5.水准测量应在隧道贯通前进行三次,并应与传递高程测量同步进行。重复测量的高程点间的高程较差应小于5mm,满足要求时,应取逐步平均值作为控制点的最终成果指导隧道掘进。 四、暗挖隧道、车站施工测量 1.地下施工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点宜每50m设置一个。 2.施工高程测量可采用不低于DS3级水准仪和区格式木质水准尺,并按城市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往返观测,其闭合差为±20√Lmm(L

GPS控制测量各种规范限差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规范》CJJ/T 73—2010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1-1 注:边长小于200米时,边长中误差≤2cm。二、三、四等网相邻点最小边长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2,最长边长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一、二级网最大边长可在平均边长的基础上放宽1倍。 GPS接收机的选用表1-3

各项限差规定 σ())((2 2 bd a +=σ采用表1-1加乘常数) 同步环闭合差限差 σω5 3x ≤ , σω5 3y ≤ , σω5 3z ≤ , σω5 3≤ 同步环只计算三边同步环,))((2 2 bd a +=σ,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ω—环闭合差, 2 22z y x ωωωω++= 异步环闭合差限差 σωn 2x ≤, σωn 2y ≤, σωn 2z ≤, σωn 32≤ n —独立环的边数,d 按照该等级平均边长计算,))((2 2 bd a += σ,ω—环闭合差, 2 22z y x ωωωω++= 重复基线限差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ds ,同一基线不同时段较差应满足 σ23ds ≤(σ按照实际边长 计算) 三维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X V ?,Y V ?,Z V ?)绝对值应满足下列要求 σ?3V X ≤,σ?3V Y ≤,σ?3V Z ≤ ))((2 2 bd a +=σ 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 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经过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一基线相应改正数较差应满足下列要求(或者进行已知点检查,已知点点位变化相对于约束点的边长相对中误差不应低

于表1-1规定的上一等级控制网中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σ?2dV X ≤,σ?2dV Y ≤,σ?2dV Z ≤ ))((2 2 bd a +=σ d 按照基线边长计算

各种测量的规范及限差

测绘规范及限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 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发布,1993-12-01实施 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 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发布,1999-07-01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表1 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 注:表中所列的技术要求,符合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0mm(三、四等)和20mm(五等) 1. 当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结点网,各导线环的长度不应大于表1中规定总长的0.7倍。 2. 加密导线,宜以直伸形状布设,附合于首级网点上。各导线点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表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3o时,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差值仍应符合上表规定。 一、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位置上进行重测,并符合下列规定: 1. 上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2c 超限,该测回应立即重测,但不计重测测回数。 2. 同测回2c 较差或各测回同一方向值较差超限,可重测超限方向(应联测原零方向)。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测战方向总数的1/3时,该测回应重测。 3. 因测错方向、读错、记错、气泡中心位置偏移超过一格或个别方向临时被挡,均可随时进行重测。 二、观测手簿的记录、检查和观测数据的划改,应遵守下列规定: (1)、水平角观测的秒值读、记错误,应重新观测,度分读、记错误可在现场更正。但同一方向盘左、盘右不得同时更改相关数字。 (2)、天顶距观测中,分的读数在各测回中不得连环更改。 (3)、距离测量中,每测回开始要读、记完整的数字,以后可读、记尾数。厘米以下数字不得划改。米和厘米部分的读、记错误,在同一距离的往返测量中,只能划改一次。 三、水平角观测结束后,其测角中误差按下列公式计算: 导线(网)测角中误差的计算方法分两种情况: (1)、按左、右角闭合差计算:[]n m 2??± =β (1-1)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作者: ————————————————————————————————日期: ?

一、建筑变形测量 1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沉降观测位移观测 适用范围观测点测站高差 中误差(mm) 观测点坐标 中误差(mm) 特级≤0.05≤0.3 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和重要科研项目变形观测一级≤0.15≤1.0 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 二级≤0.50 ≤3.0 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 三级≤1.50≤10.0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 2 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 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特级≤10≤0.3 ≤0.5 ≥0.5 一级≤30≤0.7 ≤1.0≥0.3 二级≤50 ≤2.0≤3.0≥0.2 三级≤75≤5.0≤8.0 三丝能读数3建筑变形水准观测的限差(mm) 等级基辅分划 (黑红面) 读数之差 基辅分划 (黑红面)所 测高差之差 往返较差及 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 单程双测站所测高 差 较差 检测已测 测段高差 之差 特级0.15 0.2 ≤0.1≤0.07≤0.15一级0.30.5 ≤0.3≤0.2≤0.45 二级0.5 0.7≤1.0≤0.7≤1.5 三级光学测微 法 1.0 1.5 ≤3.0 ≤2.0 ≤4.5 中丝读数 法 2.03.0 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范 1平面控制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 级 城测 导线 城测平 均边长 工测 导线 工测平 均边长 测角中 误差" 测距 中误 城测导线 相对闭合 工测导线 相对闭合 测回数方位角 闭 J1 J2 DJ6

测量常用规范、规程主要技术要求、规定汇总

常用规范、规程主要技术规定、要求汇总 一、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1. 城市平面控制测量 1.1 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或1954北京坐标系或城市坐标系。 1.2 城市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 GPS网、三角网和边角结合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 说明: ⑴.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 0.7倍;

⑵.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⑶.光电测距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当 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⑷.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 1.6 三角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0d 1.7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注:n为测站数。 ⑴.凡超出以上规定限差的结果,均应进行重测。重测应在基本测回完成后并对成果综

合分析后再进行。

⑵.2C较差或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因测回较差超限重测 时,除明显孤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最大和最小值的测回。 ⑶.零方向的2C较差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该测回应重测。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 重测方向数超过方向总数的1/3时(包括观测三个方向有一个方向重测),该测回应重测。 ⑷.采用方向观测法时,每站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不应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总数 的1/3,否则整站重测。 ⑸.基本测回成果和重测成果,应载入记簿。重测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 只取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 ⑹.因三角形闭合差、极条件、基线条件、方位角条件自由项超限而重测时,应进行认 真分析择取有关测站整站重测。 1.10 光电测距各项较差的限值 2. (a+b·D)为仪器标称精度。 2. 城市高程控制测量 2.1 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沿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2.2 城市高程控制测量方法与等级: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水准测量等级依次分为二、三、四等,首级高程控制不 应低于三等水准。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测量。

测绘规范限差速查表01936

测绘规范限差速查表 时间:2010-06-10 23:04:16 来源:本站作者:未知我要投稿我要收藏投稿指南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 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发布,1993-12-01实施 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 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发布,1999-07-01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控制测量规范与要求

第一部分茅荆坝(蒙冀界)至承德公路(第15标)控制网复测技术设计书 一、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 (1)、《大广高速公路蒙冀界至承德高速公路GPS控制网成果表》(设计院交给的)(2)、《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 (5)、《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二、平面GPS、四等水准加密方法与精度要求 根据《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规定和本项目实际情况,隧道段控制网采用GPS观测方法时,精度按四等网技术要求施测。为确保线路衔接的平顺性,加密点必须联测其相邻的GPS平面控制点。 平面加密控制网的施测精度控制按:加密GPS网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1/70000,基线边方向中误差不大于1.7″的要求进行。 2.1具体精度控制标准 2.2 四等水准施测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见表6.3-3.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符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三、平面控制网复测实施计划 3.1 GPS复测组网实施

为保证线路上所有控制点成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尽量保证点位精度的均匀性,平面控制网复测采用4太GPS接收机同时作业的观测模式,以此提高GPS观测网形的图形强度。GPS 网各时段全部以边连接方式构网,形成由大地四边形组成的带状网。 3.2 采用GPS测量方法的平面复测 遵循与设计单位建网时相同的构网原则,本次GPS方法的控制网复测组网以大地四边形为基本构网图形组成带状网,采用边联式构网。实际外业测量必须遵循基线组网设计所确定的作业模式,并在接收机或控制器上配置GPS外业观测参数,参与作业的接收机所配制的参数应相同。 每天出工之前,必须检查电池容量是否满足作业要求,数据存储设备应有足够的存储空间,仪器及其附件必须齐全。 天线安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在开始GPS外业观测前,必须确认天线安置基座的对中器合格,天线安置基座的对中精度要求为1mm。天线应利用脚架和天线安置基座直接实现队中—在开始GPS外业观测前,必须确认天线安置基座的管水准器合格,天线安置基座必须严格整平。脚架必须稳定、牢固安置。 —如天线有指北定向标志,则应借助指北针或罗盘,在开始观测和观测过程中都使接收机天线指北标志指向正北方向。 —雷雨季节架设天线时,要注意防雷击。雷雨过境时,应立即停止观测,并卸下天线。GPS测量需要遵循的操作要点有: —观测组必须严格遵守调度命令,按规定时间开始同步观测。当没按计划到达点位时,应及时通知其他组,并经观测计划编制者同意后对观测时段作必要调整,观测者不得擅自更改观测计划。 —经检查,接收机的电源电缆、天线电缆等各项连接正确,接收机设置状态和工作状态正常后,方能启动接收机开始测量。 —每时段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天线高丈量必须按接收机使用规定,从天线相位中心标志处丈量至地面点位标志,丈量的天线高是垂直高还是斜高必须在记录手薄上清楚的表明,且无论是垂直高还是斜高,直接丈量距离的误差在前后2次丈量中必须小于等于1mm,方取两次直接距离丈量的平均值作最终距离丈量的结果。 —不同时段的观测间隔期间必须重新进行天线安置基座的整平、对中操作,并重新丈量仪高。 —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应及时将观测站名、测站号、时段号、天线高等信息完整地记录在观测手薄上。同时严密注意仪器的警告信息,及时汇报和处理各种特殊情况。

测量要求规范

RTK(含CORS图根点测量 在网络RTK覆盖的区域首先选用网络RTK技术,具体方法参照CH/T 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1、观测时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不能使用对中杆,对中整平后量测仪器高度,并正确设置仪器高类型(斜高、垂高)和量取位置(天线相位中心、天线项圈、天线底部等)。图根点间平均边长大于100m为宜。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20个,采样间隔2s-5s。 2、观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超过5分钟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初始化操作。 3、每个图根点均应有两次独立的观测结果,测回间应对仪器重新初始化,测回间的时间间隔应大于60秒,也可采用两个时段进行观测。两次测量结果的平面坐标较差不得大于土3cm,高程的较差不得大于土5cm,在限差内取平均值作为图根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4、每次作业前、作业结束后或重新架设基准站后,均应进行至少一个高等级已知点检核,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7cm 5、获取测区正确的转换参数。平面残差不应大于图上土0.07mm (1:500图3.5cm),高程拟合残差不应大于1/12基本等高距(1米等高距,8cn)。 &每测回观测控制手簿设置,控制点的平面收敛精度不应大于2cm高程 收敛精度不应大于3cm 7、经、纬度精确至〃,平面坐标和高程精确至0.001m。天线高精确至0.001m。 8、卫星状况基本要求 9、RTK ffl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10、R TK测量检查 对观测成果进行100%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勺外业检测,平面坐标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全站仪测量边长方法进行,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w 1/3000 , 高程检测采用相应等级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高差较差w 1/7基本等高距,检测点均匀分布测区。 11、每天作业结束后,应及时将各类原始观测数据、中间过程数据、转换数据和成果数据等转存至计算机或移动硬盘等其它媒介上。外业观测数据应提交完整的原始观测记录、检查记录表、成果表、资料整理等,参照公司RTK资料整理样板。 3地籍图测绘 基本要求 1、野外测图,作业区域应沿明显线状地物划分,责任明确,避免重测和漏测。各作业组测图结束后,图形文件应进行接边检查。检查是否有重漏测现象,跨区域地物应合理接边,各作业小组必须对成果检查无误后,方可交项目负责人。 测量以村为单位,原则上按203图斑进行测绘,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均要测量,村庄外围农民私自搭建零星养殖场可以不测量,村庄外围相邻道路、沟渠等线状地物的应测绘完整。原来的203图斑外围现在已经扩大新建的房屋需测量。远离203图斑的房屋暂不测量。 2、电子图骨架线需保留,且面状填充类的植被(符号填充为35mm、地貌、水系等骨架线应闭合。图形文件及图面整饰应符合以下规定。 3、测绘前注意仪器的棱镜常数的改正,其常数应和测量点位与棱镜放置部位相对应,镜头必须为小镜头。 4、全站仪设站时注意定向点的选择,禁止短边定向测量长边。 5、每次设站应至少测量两个重复点(内业整理资料必需的),提交地籍图时将实测点展绘到电子图上和展点文件一并提交,(展点文件以日期命名)。

测量观测限差与允许限差

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52条) 井下各级经纬仪导线网,其闭合差不应超过下表要求: 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61条) 井下经纬仪导线水平角观测,采用仪器及要求: 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条例规定(第75条) 井下经纬仪导线的水平角闭合差限差(允许值)如下: n—闭(附)合导线的总站数; n1、n2—分别为支导线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量的总站数;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993-08-01实施) 1.表中n为测站数; 2.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 3.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5-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5-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4.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形。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5-1中规定长度的0.7倍。 当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不宜相距过近。 方向进行比较。 表9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

M为每Km 注:n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 W 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 表1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

地形测量: 表 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放大成图。 地形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a)大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平坦地:a<3˙ 丘陵地:3˙≤a<10˙ 山地:10˙≤a<25˙ 高山地: a≥25˙ 表 表14-2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

测绘规范限差速查表

建筑施工测量方案示例 \一、校核起始依据,建立建筑物控制网 1.校核起始依据 定位测量前,应由甲方提供三个衣刷相互关联的坐标控制点,和两个高程控制点,作为场区控制依据点。以坐标控制点为起始点。作二级导线测量,作为建筑物平面控制网。以高程控制点为依据,作等外附合水准测量,将高程引测至场区内。 平面控制网导线精度不低于1/10000,高程控制测量闭合差不大于±30√L mm(L为附合路线长度以km计)。 在测设建筑物控制网时,首先要对起始依据进行校核。根据红线桩及图纸上的建筑物角点坐标,反算出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并进行角度、距离校测。校测允许误差:角度为±12〃;距离相对精度不低于为1/15000. 对起始高程点应用附合水准测量进行校核,高程校测闭合差不大于±10mm√n(n为测站数)。 2.建立建筑物控制网 以导线点为依据,测设出距建筑物外边7米的矩形平面控制网ⅠⅡⅢⅣ(见附图)。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点必须妥善保护。 二、主轴线的测设 1.主轴线的选择 该工程的结构主体分为裙房和主楼两部分,裙房为3层,主楼为26层,中间留有后浇带。因此,定主轴线时,按流水段的划分将该工程分三部分进行主轴线的控制。选择3轴、5轴、6轴、11轴、12轴、14轴作为X方向的主轴线;B轴、G轴作为Y方向的主轴线。 2.主轴线的测设 根据图纸尺寸在Ⅰ点上架设经纬仪,后视Ⅱ点,在此方向上量测出3轴、5轴、6轴、11轴、12轴、14轴桩点,再后视Ⅳ点并量测出B轴、G轴桩点。同样在Ⅲ点架设经纬仪,分别测设出东侧、北侧的主轴线桩,并分别测设出引桩。测设完的主轴线桩及引桩应用围栏妥善保护,长期保存。 3.高程控制 利用高程点进行附合测法在场区内布设不少于八个点的水准路线abcdefgh,这些水准点作为结构施工高程传递的依据。 三、±0.000米以下及基础施工测量 该工程的基础标高为-15.80米。标高传递采用钢尺配合水准仪进行,并控制挖土深度。挖土

工程测量规范

1、工程测量规范 第2.1.8条:三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第2.4.10条:普通钢卷尺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s为转点桩至中桩桩位的距离(m).

第5.2.19条中桩高程测量,应布设附和路线,其闭合差不应超过50√Lmm.。 第7.2.13条建筑物的控制网,应根据建筑物结构、机械设备传动性能及生产工艺连续程度,分别不舍一级或二级控制 第7.3.1条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施工放样,应具备下列资料: 一、总平面图; 二、建筑物的设计与说明; 三、建筑物、构筑物的轴线平面图; 四、建筑物的基础平面图; 五、设备的基础图; 六、土方的开挖图; 七、建筑物的结构图。

第7.4.1条灌注桩应根据设计的数据进行定位测量,其定位误差,不宜大于5cm。当精度要求较高,需建立灌注桩举行控制网时,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4.1的规定。 第2.1.11导线和导线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第7.2.8定线、拨地测量的校核限差

第7.4.2山地线路导线测量的的主要技术要求 第7.4.8纵、横断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断面测量(即中平测量)应逐点附和于基平测量水准点上,按图跟水准测量(包括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要求沿中线逐桩进行,并检查里程桩号。相临水准点高差与纵段检测的较差,不应超过2cm.设计所依据的重要高程点位如铁路轨顶、桥面、路中、下水道井底与坑深测高点灯影按转点施测。水准点和赚点的读数取值毫米,各中视点的读数则取至厘米。 2横断面测量的宽度应能满足需要。横断面的方向,在直线部分应与中线垂直,再去线部分应在法线上。作业过程中,是横向地形变化在不影响设计质量的情况下,可适当的增减断面数,加测断面时应在中线上补桩号及高程。旧路展宽和排水沟等工程,可选有代表性的位置施测横断面。 3在测量横断面时,应根据不同工程的需要测出横向遇到的建筑地坪、各街巷与单位出入口地面、地下室采光口的窗台、地下管线检修井井盖、进出水口、不同路面结构界限、沿岸水工建筑物顶面等处高程。测路拱大样时应适当加密点位。 4按轴线桩施测横断面时、到中线处应加测高程并注明,以备择绘中线纵断面图。5横断面可采用全站仪测量或用水准仪测高、用皮尺或绳尺量距,高差读数至厘米;距离读数至分米。

《测绘规范及限差》(参考Word)

测绘规范及限差 默认分类 2010-04-17 20:30:15 阅读20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 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发布,1993-12-01实施 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 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发布,1999-07-01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一、建筑变形测量 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范 1 平面控制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n测站数 2 高程控制 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

L—路线长度km,n—测站数 水准仪视子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业前开始的第一周内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二等测量I不大于15″,三、四等水准测量I不大于20″、尺垫。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 常规测图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控制点密度(点/km2) 光电测距图根导线测量要求 图根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

S为边长(km),H为基本等高距(m),D为测距边长(km),仪器和觇板高(棱镜中心高)精确量取至mm。 图根水准闭合差不得超过±40mm,山地千米超过16站时,不应超过±12mm。简单计算配赋。 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宜短于100米, 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GPS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5mm,测回较差小于3mm,往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3 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1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 2 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 偶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 三、铺轨基标测量 1 一般规定 1.1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设铺轨基标, 1.2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120米设置一个。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60米设置一个。加密基标在直线线路每隔6米,曲线每隔5米设置一个。 1.3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按设计要求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道岔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 1.4铺轨基标标志按规范要求设计。 2控制基标测量 2.1 控制基标测量方法 1)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时,应在直线上采用截距法在曲线上采用偏角法测设。 2)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一侧时,可根据曲线要素点和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关系,计算出其坐标后,直接按坐标测设。 3)也可先在线路中线上,测定设置控制基标位置的线路法线方向,然后在此方向上按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距离确定控制基标位置。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标准[详]

一、建筑变形测量 1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 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于15″,铟瓦水准尺、尺垫。 二、城市测量规 1 平面控制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n测站数 边长测距观测要求及限差 测量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 2 高程控制 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

L—路线长度km,n—测站数 水准仪视子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业前开始的第一周每天测定一次,稳定后每隔15天测定一次。二等测量I不大于15″,三、四等水准测量I不大于20″、尺垫。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 常规测图开阔地区每平方公里控制点密度(点/km2) 光电测距图根导线测量要求 图根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技术要求

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精确量取至mm。 图根水准闭合差不得超过±40mm,山地千米超过16站时,不应超过±12mm。简单计算配赋。 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 1 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不宜短于100米, 2)精密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按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3)在附合精密导线两端的GPS点上观测时,应联测两个高级方向,若只能观测到一个时,应增加测回数。 4)导线边应往返观测二个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较差小于5mm,测回较差小于3mm,往返测平均值较差小于5mm。 5)气象数据每条边在一端测定一次。精密导线按严密方法平差。 6)全站仪分级标准

2 精密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3 精密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1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 2 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 偶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 4精密水准观测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的要求(m) 5精密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 1 一般规定 1.1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设铺轨基标, 1.2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120米设置一个。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60米设置一个。加密基标在直线线路每隔6米,曲线每隔5米设置一个。 1.3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按设计要求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道岔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 1.4铺轨基标标志按规要求设计。 2控制基标测量 2.1 控制基标测量方法 1)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时,应在直线上采用截距法在曲线上采用偏角法测设。 2)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一侧时,可根据曲线要素点和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关系,计算出其坐标后,直接按坐标测设。 3)也可先在线路中线上,测定设置控制基标位置的线路法线方向,然后在此方向上按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距离确定控制基标位置。

测绘规范限差速查表

测绘规范限差速查表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 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发布,1993-12-01实施 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 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 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发布,1999-07-01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 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表1 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 等级附合(闭合) 导线总 长 (km) 平均 边 长 ( m) 测角 中 误差 ( 〞) 测距 中 误差 ( mm) 全长相对 闭合 差 方位角 闭合 差 ( 〞 ) 测距要求 测距仪 等 级 测回数 三3.2 3.5 5.0 400 6 00 8 00 1.8 5 5 2 1:55000 1:60 000 1:70 000 ±3.6√n 2 2 1 2 2 2 四1.8 3.0 3.5 300 5 00 7 00 2.5 7 5 5 1:35000 1:45 000 1:50 000 ±5√n 3 2 2 2 2 2

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 国家水准测量依精度不同分为一、二、三、四等。一、二等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须的高程控制。精度低于四等的水准测量称为等外水准测量。本节阐述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布设形式、技术要求、选点埋石、外业施测和内业计算等有关内容。 一、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水准路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需要埋设一个固定点,称为水准点。水准测量的目的就是以已知高程点为起算点,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水准点的高程。根据已知水准点的情况和测量工作的实际需要,水准路线可以布设成以下三种形式。 (1) 附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上。?(2) 闭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环形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测定沿线上水准点的高程,最后又回到该水准点。(3)支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水准路线测定沿线上其他水准点的高程,最后不与任一已知高程点连测。为了提高成果的精度及其可靠性,规范规定支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且应限制支水准路线的长度。?(4)水准网 二、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水准测量对所使用的仪器类型、水准路线长度、不符值或闭合差的限差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其中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4-27所列。?三、水准路线选线和水准标石埋设?(1)收集资料 在确定水准路线布设形式之前,首先要收集已有的水准测量资料,包括水准路线图、水准点“点之记”、成果表、技术总结等。而且还应到实地调查,确定已知成果可否利用。 (2)图上初步选线?在测区已有的地形图上设计拟定的水准路线。水准路线应尽量选设在地势平坦、土质坚实、施测方便的道路附近,尽量避免通过水滩、沙土、易塌陷易受雨水冲刷的地区。选线的同时还应考虑水准点的埋设位置。最后绘制一份水准路线布设图,图上按一定比例绘出水准路线、水准点的位置,注明水准路线的等级、水准点的编号。?(3)实地选线?在图上设计的基础上到实地选线。根据实地的具体情况,如沿线的实际坡度、土质特征来修改图上的设计路线,确定最有利的水准路线。同时选定水准标石埋设的确切地点。水准点应尽量埋设在土质坚实、便于保存、使用方便之处。墙脚水准点一定要选设在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上。水准点的密度应满足测量任务的需要,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4)埋设标志 水准点位置确定之后,按规范规定埋设水准标石(如图4-2)。水准标石的中央嵌有瓷质和金属标志,其式样如图4-38所示。?埋石结束后,应详细绘制水准点“点之记”,以便使用时易于寻找。图4-39所示为“点之记”示例。水准点“点之记”应与水准测量成果一起妥为保存,一并上交。 四、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外业观测 (一) 观测方法与记录格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