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次解剖操作胸壁深层,胸膜,肺及纵隔

第十次解剖操作胸壁深层,胸膜,肺及纵隔

第十次解剖操作胸壁深层,胸膜,肺及纵隔
第十次解剖操作胸壁深层,胸膜,肺及纵隔

第十次解剖操作胸壁深层、胸膜、肺及纵隔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肋间隙结构及神经、血管走行的排列关系,了解其临床意义。

2.掌握胸膜腔的构成、胸膜顶、胸膜窦以及胸膜的体表投影。

3.掌握肺的位置、形态、分叶分段、肺门与肺根的定义,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的毗

邻关系。了解支气管肺段,掌握肺的动脉和静脉,了解肺的淋巴和神经。

4.熟悉纵隔的概念、境界和分区。熟悉上纵隔结构层次及相互毗邻关系。了解胸腺的

位置,掌握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5.掌握心包和心包腔概念,心包横窦、斜窦、前下窦的位置。掌握心的位置与体表投

影,掌握心与心包的毗邻。

6.掌握主动弓的三大分支及毗邻关系,掌握动脉导管三角的位置和内容。

7.掌握气管胸部的毗邻。掌握左、右主支气管的行径和毗邻。

8.掌握食管与胸导管的位置、走行和毗邻,熟悉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

奇静脉的位置,了解交感干、内脏大小神经。了解胸内淋巴结。

二、解剖步骤及方法

(一)尸位尸体仰卧位。

(二)摸认体表标志摸认颈静脉切迹、胸骨角、胸骨体、剑突、第2~10肋、肋间隙、肋弓、胸骨下角和剑肋角。

(三)翻开浅部结构

胸前外侧壁浅部结构已在上肢解剖时剖查,现将胸前外侧壁的皮片、筋膜、胸大肌、胸小肌翻起,自前锯肌起点处剥离该肌,连同胸长神经一并翻向外侧。清理残存的结缔组织,显露肋和肋间隙的结构。

(四)解剖肋间隙

1.肋间肌自胸骨侧缘沿第4或第5肋下缘至腋前线切断肋间外肌(不要切深,以免同时切断肋间内肌)。将肋间外肌整片向下翻,可见肋间神经分支进入该肌。翻开肋间外肌后,即可见其深面的肋间内肌。观察二肌的纤维方向及肋间外肌与肋间外膜的延续。

2.肋间后动、静脉和肋间神经用镊子夹起并轻拉已解剖的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在其穿

出处沿肋骨轻轻切断肋间内肌(不可过深,以免切破其深面的胸膜)。将该肌翻下,沿外侧皮支追查肋间神经及肋间后动、静脉主干,三者伴行,神经在下,动脉居中,静脉在上。向前追查肋间神经前皮支,并于同一肋间隙内沿下位肋骨上缘寻找肋间后动脉下支。现在只观察肋间后血管和肋间神经在胸前外侧壁的一段,后段以后再查。

(五)打开胸前壁

1.断离锁骨颈部解剖时已将锁骨内侧2/3断离摘除。

2.切断肋间肌沿腋中线将第1~9肋间隙的肋间肌纵行切开,并剥除约1.5cm宽,切剥时注意勿损伤深面的壁胸膜(第1肋间隙的肋间肌需于腋前线内侧切开,自此往下逐渐外移至腋中线)。将手指探入已剥除肋间肌的各肋间隙内,向深面钝性按压,逐渐推开贴附于胸壁内面的壁胸膜,使之与胸内筋膜分离。壁胸膜很薄,宜缓缓轻压,以防弄破。

3.剪断肋骨用肋骨剪尖端较弯曲的一半插入肋骨与被推开的壁胸膜之间,将第l~10肋骨一一剪断(注意勿被肋骨断端刺伤手)。

4.切断胸锁乳突肌与舌骨下肌的起点已于颈部解剖时切断。

5.掀开胸前壁一手在胸骨柄处提起胸前壁,另一手将胸骨和肋深面的结构和肋胸膜推开,边掀边分离,用力不要过猛,此时可复认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起点。胸前壁稍被掀起时,可见自颈根部连于胸骨外侧缘lcm处的胸廓内血管,在距该血管起始点约2cm处剪断之,使其远侧段附于胸前壁。

6.切断膈的前部起点继续掀开胸前壁,至剑胸结合高度,可见膈前部的起点,在起点后方lcm处切断膈,向两侧切至腋中线,将胸前壁翻下。在掀胸前壁时,要钝性分离或切断连于胸骨与心包间的胸骨心包韧带。

(六)剖查胸前壁内面的结构

1.胸内筋膜和胸横肌衬于胸前壁内面的结缔组织膜即胸内筋膜,观察其配布。透过筋膜可见贴于胸骨体和肋软骨的胸横肌,稍稍清理肌表面的结缔组织即可。

2.胸廓内动、静脉和胸骨旁淋巴结胸廓内动、静脉已切断,找到其断端,沿之向下清理至分出腹壁上动脉和肌隔动脉处。清理中寻认由其发出的肋间前支、穿支、心包膈动脉和排列于血管周围的胸骨旁淋巴结。心包膈动脉在纵隔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至膈,其余部分待后观察。

(七) 观察胸腔分部和内容

在已掀起胸前壁的胸腔内,可见位于胸腔中部由心、心包、出入心的大血管、气管和食管等构成的纵隔和两侧容纳肺、胸膜囊的左、右胸膜肺区。

(八) 探查胸膜腔

1.切开壁胸膜沿锁骨中线自第2肋间隙高度向下纵行切开壁胸膜(肋胸膜)至第6肋间隙,将肋胸膜翻向两侧,暴露其深面的胸膜腔及覆于肺表面的脏胸膜。脏、壁胸膜如有粘连,可钝性分离之。

2.探查壁胸膜将手伸入胸膜腔探查壁胸膜的各部(胸膜顶、肋胸膜、纵隔胸膜和膈胸膜),其中胸膜顶突至颈根部,伸手探明其位置及与颈根部大血管、臂丛的毗邻。伸入手指探查壁胸膜各部的反折线:肋胸膜前缘与纵隔胸膜前缘的反折线即胸膜前界,肋胸膜下缘与膈胸膜之反折线即胸膜下界。将胸前壁反复掀起、复位,验证胸膜前、下界的体表投影。胸膜前界起自锁骨内侧1/3上方2~3cm,向内下至第2胸肋关节高度两侧靠拢,在中线偏左垂直下行,右侧达第6胸肋关节移行为下界,左侧至第4胸肋关节高度转向外下,在胸骨侧缘外侧2~2.5cm下行,达第6肋软骨移行为下界。胸膜下界自胸膜前界下端向外下,在锁骨中线与第8肋、腋中线与第10肋、肩胛线与第11肋相交,近后正中线处平第12胸椎棘突。

3.观察上、下胸膜间区(观察胸腺区与心包区) 在两侧胸膜前界的上段及下段间,各有一三角形的无胸膜区,即上、下胸膜间区,分别为胸腺和心包占据。

4.探查肋膈隐窝和左肋纵隔隐窝将手探入肋胸膜与膈胸膜反折处的胸膜腔内以及左纵隔胸膜前缘下部与肋胸膜反折处的胸膜腔内,验明二隐窝均未被肺缘充满。

5.探查肺韧带沿胸膜前界、下界和腋中线剪除肋胸膜的前部。一手提起肺底,一手在肺根下方、纵隔胸膜外侧探入胸膜腔,拇指在前,其它指在后,可摸到张于纵隔与肺之间额状位的脏、壁胸膜的移行部,即肺韧带。

(九) 剖查肺

1.原位观察观察两肺的位置、分叶和形态,探查肺尖突向胸膜顶伸至颈根部的情况。将已掀起的胸前壁反复复位,验证肺前、下缘和叶间裂的体表投影,并比较其与胸膜前、下界的关系。将肺稍向上推,观察肺底与膈穹窿的关系。

肺前界与胸膜前界的体表投影大体一致,但左肺前缘在第4胸肋关节高度沿第4肋软骨转向外侧至胸骨旁线处弯向外下,达第6肋软骨中点续为肺下界。在平静呼吸时,两肺下界在锁骨中线与第6肋、腋中线与第8肋、肩胛线与第10肋相交,近后正中线处平第10胸椎棘突。左、右肺斜裂的体表投影自第3胸椎棘突向外下,绕过肺的外侧面至锁骨中线与第6肋相交。右肺水平裂的投影自右第4胸肋关节向外侧至腋中线与斜裂投影线相交。

2.取肺一手自肺前缘沿纵隔面伸入,将肺拉向外侧,另一手摸清肺根和肺韧带,在紧

靠肺门处自上而下切断肺根各结构和肺韧带。切时注意逐一观察、鉴别组成肺根的肺静脉、肺动脉和主支气管,并注意勿切及肺组织。将肺取出后,剔除肺门处的结缔组织,复认肺门结构,即上、下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及肺门淋巴结。在肺根后部,试寻认细小的支气管动脉。

(十) 解剖肋间隙后部

撕去胸后壁的肋胸膜,自后向前清理两侧第6、7肋间隙的肋间后动、静脉和肋间神经。在肋角附近,清理出肋间后动脉发出的上、下支。观察血管神经在肋角内、外侧的位置关系和上、下支的行程。在肋头附近试寻找1~2个肋间淋巴结。在肋角内侧,肋间后动、静脉和肋间神经行于肋间隙中部,三者无一定的排列顺序;在肋角外侧,血管神经循肋沟前行,排列顺序自上而下为静脉、动脉、神经。

(十一) 解剖纵隔

1.观察纵隔侧面两肺已切除,胸腔仅存中间的纵隔。试从左、右两侧面透过纵隔胸膜观察纵隔的结构和分区。纵隔左、右侧面中部可见肺根,肺根前下方有心包。右肺根上方有上腔静脉、奇静脉弓和气管,后方有奇静脉;左肺根上方有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和胸导管,后方有胸主动脉。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食管和迷走神经自上向下分别经肺根前、后方下行,在奇静脉及胸主动脉后外方有胸交感干、内脏大神经和肋间血管神经。

2.剖查上纵隔前部的结构

(1) 胸腺:在上纵隔最前方的上胸膜间区内剖查胸腺。童年胸腺发达,成年后退化,腺体大部分为脂肪代替,可在脂肪中寻找残存腺体,观察后剔除残腺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撕去此部位的胸膜,观察深面的血管。

(2) 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清理左、右头臂静脉,注意观察其属支——甲状腺下静脉。继续沿左、右头臂静脉向下清理上腔静脉。在纵隔右侧面可见奇静脉末段跨右肺根上方注入上腔静脉后壁。上腔静脉下段行于心包腔内,留待以后观察。

(3) 纵隔前淋巴结:清理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时,注意沿上述血管周围排列及位于心包前方的纵隔前淋巴结。观察后在不妨碍操作的原则下,可保留少数淋巴结,以便以后复习。

(4) 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将左头臂静脉中部切断,翻向两侧。清理主动脉弓及其向上发出的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清理主动脉弓时,注意勿损伤其左前下方的结构,略观其轮廓即可。清理三大分支时,宜采用纵行分离,以防切断行于其间的神经。清理头臂干上端,显露其与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的连续。

(5) 膈神经和心包膈动脉:撕去尚存的纵隔胸膜,在右侧沿上腔静脉旁和右肺根前方;在左侧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及左肺根前方,分别寻找右、左膈神经及与之伴行的心包膈动、静脉。膈神经向上追至颈根部,向下追至膈,其分支细小,稍事观察即可,不必清理;心包膈动脉向下清理一段即可。

(6) 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左、右迷走神经行程不同,需分别进行观察。

①左迷走神经:在主动脉弓左前方寻找左迷走神经或自颈部向下追查。沿该神经向上清理至左颈总动脉与左头臂静脉间,即其从颈部进入胸腔处,向下清理至肺根后方。沿途清理出各分支:左喉返神经在主动脉弓前下方发出,绕至主动脉弓后方;支气管支至肺根;胸心支至主动脉弓下后方;食管支至食管前面。

②右迷走神经:将上腔静脉推向左侧,在气管右侧的结缔组织中寻找右迷走神经。向上清理至胸廓上口与颈部连续,向下至右肺根后方。在右锁骨下动脉前方或下缘处,寻找右喉返神经,观察其勾绕动脉的情况,向上追查至颈根部。右侧支气管支、胸心支同左侧,右食管支下至食管后面,暂勿追查。

(7) 由颈部至心的神经分支:迷走神经的胸心支已清理,在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周围的结缔组织中,用尖镊或刀尖背分离发自颈交感干下行的颈心神经和迷走神经颈部发出的颈心支。这些分支细小,数目不等,追至主动脉弓前面即可。

(8) 肺动脉:肺动脉干在心包内的一段缓查,现从左、右肺根清理出左、右肺动脉,向内侧追至肺动脉叉处。

(9) 心浅丛:在主动脉弓与肺动脉叉之间的结缔组织中,用尖镊或刀尖背仔细剔除脂肪,可见相互交错的细小神经纤维,即心浅丛。神经丛难以剖清,稍分离即可。

(10) 动脉韧带和动脉导管三角:在主动脉弓下方、左喉返神经的内侧,用镊子钝性分离自主动脉弓下缘连至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的结缔组织束,即动脉韧带。观察该韧带位于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的动脉导管三角内。

(11) 气管和左、右主支气管:在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起点间切断主动脉弓,翻向两侧,推开其后方的右肺动脉,观察气管的位置和毗邻、气管杈的形态和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异。沿气管两旁和气管叉周围清理气管旁淋巴结和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前方为胸腺、左头臂静脉、心丛、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右前方有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后方有食管;左后方有左喉返神经;左侧有左迷走神经和左锁骨下动脉;右侧有右迷走神经和奇静脉弓。

3.剖查中纵隔

(1) 观察心包:观察心包的形态和纤维心包向上、下的延续情况。复习胸膜前界下部所

形成的下胸膜间区(心包裸区)。

(2) 打开和探查心包腔:

①在两侧膈神经前方用镊子提起心包,纵行切开至膈的上方,再于上述二切口的下端、膈上方lcm处作一水平切口,使三切口连成一“U”字形。

②掀起心包前壁显露心包腔。探查浆膜心包脏、壁层的配布及两者的反折连续。在尸体心包腔中积有胶冻样物质,为心包液沉积凝结所成,清除之。

③将一手食、中指探入升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后方、上腔静脉和左心房的前方,向左伸出,手指所经过的腔隙为心包横窦。再用手探查心脏后方浆膜心包脏、壁层之间及二者互相反折所形成的盲腔,即心包斜窦。

(3) 观察心包腔内出入心的大血管:掀开心包前壁,在心的上方,观察从右向左排列的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将心提起,在右下方观察下腔静脉穿心包注入右心房以及自两侧注入左心房的左、右肺上、下静脉。

(4) 原位观察心的形态和毗邻:心尖朝向左前下,平对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l~2cm。心底朝向右后上,与食管、胸主动脉和奇静脉相邻。胸肋面可见冠状沟和前室间沟;此面由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构成,与胸骨下部和第3~6肋软骨相邻。膈面向下邻膈。右缘由右心房、左缘由左心室和左心房、下缘由右、左心室构成。观察后将胸前壁复位,验证心界的体表投影。心界左上点在左第2肋软骨下缘胸骨旁1.2cm,右上点在右第3肋软骨上缘胸骨旁lcm,左下点在左第5肋间距前正中线7~9cm,右下点在右第6胸肋关节处。左、右上点和左、右下点的连线分别为心上、下界的投影;左上、下点间微凸向左侧的连线,右上、下点间微凸向右侧的连线分别为心左、右界的投影。

(5) 取心:在心包内沿心包内面切断上腔静脉、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下腔静脉和左、右上、下肺静脉,将心取出。

4.剖查后纵隔和上纵隔后部的结构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的结构大多连续,故同时解剖。

(1) 心深丛:将已切断的主动脉弓翻向两侧,在气管杈前方,用尖镊或刀尖背轻轻分离并剔去脂肪,可见许多细小的神经纤维互相交织成丛,即心深丛。试沿神经丛追查其来源(交感干和迷走神经)及与心浅丛的联系。

(2) 食管、左喉返神经和迷走神经前、后干:

①将气管和主支气管推向一侧,即见食管。在食管上段前面清理结缔组织,注意观察其两侧紧贴纵隔胸膜,左侧还与胸导管毗邻。

②在左侧于气管与食管之间清理左喉返神经,向下清理至其发出处,向上至甲状腺。

③揭除心包,观察食管下段。在其前、后面用尖镊清理食管前、后丛及由丛向下汇成的迷走神经前、后干,一并清理发自胸主动脉的食管动脉。

(3) 胸导管:将食管推向右侧,在脊柱前方中线附近的结缔组织中,寻找近似静脉的胸导管,向上追踪至颈部注入左静脉角处,向下清理至膈。追踪清理时注意观察其行程变化和毗邻。胸导管行于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食管后方,至第5胸椎高度斜行向左,在食管左缘与纵隔胸膜之间上行至颈部。

(4) 胸主动脉及其分支:将气管和食管推向右侧,在第4胸椎左侧,自主动脉弓末端向下,清理胸主动脉至膈主动脉裂孔处。注意清理观察其脏、壁分支:

①食管动脉:4~5支,清出l~2支即可。

②支气管动脉:每侧1~2支,胸主动脉起始部发出,沿主支气管后壁至肺,寻认清理之。

③肋间后动脉:通常9对,分布于下9对肋间隙。稍提起胸主动脉,在其后壁分离2~3条(约平第5~7肋间隙者)即可,向两侧清理至肋角附近,与肋间隙后部已解剖的一段衔接。复查肋间后动、静脉和肋间神经三者的位置关系。

(5) 纵隔后淋巴结:在食管和胸主动脉周围的结缔组织中,试寻l~2个纵隔后淋巴结。有时淋巴结很小,故不必细找。

(6) 奇静脉、半奇静脉及副半奇静脉:先将食管牵向左侧,在脊柱右前方可见奇静脉穿膈续于腰升静脉,向上行于胸主动脉和胸导管的右侧,绕右肺根后上方,注入上腔静脉。自膈向上清理至注入处,沿途观察其收集的右肋间后静脉、食管静脉和半奇静脉。清理时注意勿损其右后方的右内脏大神经及左侧的胸导管。然后将食管推向右侧,清理在脊柱左前方、胸主动脉后方的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观察半奇静脉在第7~10胸椎高度向右汇入奇静脉。半奇静脉收集左下部肋间后静脉和副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收集左上部肋间后静脉。

(7) 胸交感干及其分支:撕去脊柱两旁残余的肋胸膜,显露细长链状的胸交感干。用尖镊拨开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可见干上膨大部分即椎旁节,节间的细支为节间支。清理胸交感干的分支:

①交通支:稍稍提起胸交感干,可见干上与每一肋间神经有二小支相连,此即灰、白交通支,不必细分。

②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沿交感干向下清理,可见第5或第6至第9或第10胸椎旁节各发一分支向下汇成内脏大神经,第10~12胸椎旁节发出分支汇成内脏小神经,向下

穿膈脚入腹腔,此时尚难清理。

5.对照课本认真复习总结本次的解剖内容,然后将各部器官结构按原位复位,结束本次实习。

三、解剖与临床

1.胸导管的应用解剖在后纵隔,右纵隔胸膜常突入食管后面,覆盖于胸导管下段前壁,手术中游离食管下段或行右肺下叶手术时,容易损伤下段胸导管,导致右侧乳糜胸;在上纵隔食管上三角内,胸导管位于食管后外侧,左纵隔胸膜贴附于胸导管前外侧壁,施行左肺上叶或上纵隔其他器官手术时,易造成此段胸导管破裂,形成左侧乳糜胸。

2.心包穿刺心包积液、积血或积脓时,由于纤维性心包伸缩性甚小,不易向外扩张,以致压迫心脏,危害心脏的活动,需行心包穿刺。心包穿刺时应避免损伤胸膜、胸廓内血管(距胸骨外侧缘约1.2cm)和心脏。为此,有两个常用穿刺部位:

(1) 胸骨旁心包穿刺法,穿刺点在左侧第5肋间隙,紧靠胸骨左缘进针,经无胸膜覆盖的心包裸区刺入心包腔。由于左侧胸膜反折线是沿胸骨左缘下行的,所以很难避开胸膜,仍有刺破胸膜的危险。然而在心包因积液或积脓而扩大肘,胸膜腔和肺可能被推向外侧,此时在第5肋间隙紧靠胸骨左缘穿刺,就有可能进入心包腔而不致刺伤胸膜腔和肺。在第6肋间隙穿刺,可能比在第5肋间隙安全,因为在第6肋间隙穿刺,除了不易刺伤胸膜外,还对着心脏下缘,是积液较多,损伤心脏可能较小的部位。

(2) 剑突下心包穿刺法,穿刺点在胸骨剑突与左侧肋软骨交角的地方(即剑肋角顶处)。穿刺针与腹壁呈45.角,向后上方,经膈刺入心包腔底部,这样可避免刺伤胸膜和胸廓内血管,如果进针不太深,也不会刺伤心脏。一般情况下,此法亦较前法安全。

依据支气管血管束和叶间胸膜稀疏区在CT上可以明确分开肺叶及肺段结构,纵隔窗清楚显示纵隔结构.以下是胸部CT主要层面图文介绍: 1、颈静脉切迹层面: 可显示右肺为上叶尖段,左肺为尖后段。 2、胸锁关节层面: 可见右肺上叶尖段,后方有少量后段,左肺仍为尖后段。 3、主动脉弓上层面: 右肺野前2/3为尖段,后1/3为后段。左肺野大部分仍为尖后段。 4、主动脉弓上部层面: 右肺野前外部狭窄弓状区为前段,后部为后段,两者在外侧部相连。前、后段的内方为尖段。左肺野前1/3为前段,中后部大部分为尖后段,尖后段后方边缘已出现少许下叶背段。

5、主动脉弓层面: 右肺野前后部分分别为前、后段占据,尖段占内侧中部很小区域。左肺野前段及背段范围扩大,尖后段所占据范围缩小。 6、主肺动脉窗层面: 右肺野前部为前段,中为后段,后为背段,而尖段已无。左肺野前为前段,中为尖后段,后为背段。 7、右肺动脉层面: 右肺野后方背段范围扩大,约占前后径的2/5。中部后段范围变小,而前段范围扩大。左肺野的中部为上舌段,前方为前段,后方为背段。尖后段已无。

8、左心房上部层面: 右肺野后方大部分为背段,中部为中叶外侧段,前外部为前段,前内部为中叶内侧段。左肺后部为背段,前外侧为上舌段,前内部为前段,靠近肺门前方的为下舌段。 9、左心房层面(中部偏上): 右肺野前半部为中叶,中叶前内侧部分为内侧段,中叶的后外部分为外侧段。右肺后部偏内侧为背段。右肺野中部可见前、外基底段,前基底段位于中叶外段后方,外基底段位于背段的前方。此层面上右肺5个肺段的底面全位于肋缘,并由前到后依次排列,其尖部全指向肺门。左肺野前半部为舌叶,下舌叶占据舌叶前内大部分,上舌叶窄小,位于前外侧部。左肺野后1/3为背段。舌段和背段之间为前内基底段。 10、左心房中部层面: 见双侧肺静脉进入左心房后壁。右肺野前部中叶,分别见内、外侧段。中叶几乎占据右肺野的前半部,后部偏内为背段。中部已见前、外基底段。左肺野前半部为舌叶,前内大部分为下舌段。左肺野后1/3为背

学习目标 目的: 该模块结束时你应能够鉴别胸片上与纵隔与肺门最相关的9个解剖细节: 1. 右气管旁线; 2. 奇静脉弓; 3. 奇静脉食管隐窝; 4. 前纵隔三角; 5. 前纵隔; 6. 主肺动脉窗; 7. 左脊柱旁线; 8. 中段支气管后壁(侧胸观); 9. 隆突下隙与心房肺动脉区; 背景 如果我们学会如何在脑海中重建肺与纵隔的三维结构,那么读片胸片技能可显著改善。通过CT螺旋扫描重建的三维影像有助于该学习过程。 测试你的胸部正位观技能: 练习的第一步是请应用图1确定下列解剖细节,在脑海中对其进行界定: 1. 右气管旁线; 2. 奇静脉弓; 3. 奇静脉食管隐窝; 4. 前纵隔三角; 5. 前纵隔; 6. 主肺动脉窗; 7. 左脊柱旁线; 8. 隆突下隙与心房肺动脉区;

如无法鉴别某一结构,请尝试指出你认为其所在的区域。 图1.正面胸片 测试你的胸部左侧位观技能: 现在请试着鉴别图2 中下列解剖细节,练习你的技能: 1. 右肋; 2. 左肋; 3. 主动脉弓; 4. 右肺动脉; 5. 左肺动脉; 6. 气管隆突大概水平; 7. 右上叶支气管l; 8. 左上叶支气管l; 9. 中段支气管后壁; 10. 主肺动脉窗. 如果你还不能真正鉴别各结构,请尝试指出你认为其所在的区域。

图2. 胸部侧位观 你对能真正鉴别正确结构有多大把握? 非常自信? 如果是这样的话,该模块对你而言太简单了。不过,我们认为你仍能在下列文本中发现一些有趣信息与学习点。 不是很有信心? 请让我们来帮助你提高信心。 请继续该模块。 下一步,浏览纵隔: 纵隔观(图3) 确实是有助于优化资源的好工具,可减少CT扫描次数。它是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尤其是不能进行CT扫描或条件受限的区域。现在请尝试指出与胸部正面观中对应的相同结构:

肺部的解剖结构

呼吸系统正常X线影像表现 胸片是由胸内外组织形成前后重迭的复合影像。必须熟悉X线片上各种影像的正常及其变异,以免误诊。分为胸廓、纵隔障、横膈、胸膜和肺五部分描述。 一、胸廓 由软组织及骨骼构成 (一)软组织(图3-1) 图3-1 胸壁的软组织及骨骼 部分可能诊断错误的情况(附叶间裂的变异) 1.颈肋 2 .胸锁乳突肌3. 第一、二肋骨的伴随阴影4 . 奇叶裂5.肋骨前端骨桥关节形成6.肋骨联合7.叉状肋8.上中叶间裂(水平叶裂)9.(略)10. 下副叶裂11.乳头12 .乳房13.锁骨下动脉14. 肋软骨钙化15. 肋骨沟16.左副中叶裂17.胸大肌18.肩胛骨边缘19.菱形窝

1.胸锁乳突肌与锁骨上皮肤皱褶,胸锁乳突肌是从两侧颈部向下方斜行,附着于胸骨柄和锁骨内端,遮盖肺尖内侧形成外缘清楚的密度均匀影。其下端与锁骨上缘的横行皮肤皱褶相连,后者表现为锁骨上缘3~5mm宽的薄层软组织影,系锁骨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投影。 2.胸大肌胸大肌发达者,在两胸中部外带显示扇形淡薄影,下界清楚,密度较浓,由内下向外上斜行,与腋前皱壁相连续,右侧常较明显,勿误为肺内病变。 3.女性乳房和乳头乳房在两肺下野形成下缘清楚、上缘不清、且密度逐渐变淡的半圆形致密影,其下缘向外与腋部皮肤连续。随着乳房形状、大小、下垂与否而有变异。乳头有时在两肺下部大致相当于第五肋间处形成小结节状影,年龄较大的妇女多见,有时亦见于男性,勿误为肺内病变。 (二)骨骼 肋骨:肋骨位于胸椎两侧,后段呈水平向外走行,前段自外上向内下倾斜形成肋弓,后段较前段厚故显影较前段致密。第1~10肋骨前端有肋软骨与胸骨相连,软骨不显影故胸片上肋骨前端似游离状。20~30岁第一对肋软骨首先钙化,随着年龄增长,其它肋骨也自下而上逐条钙化,表现为不规则的斑片、斑点状致密影,勿误认为肺内病变。肋骨有多种先天性变异,常见的有颈肋,自第七颈椎发出,表现为短小较直的小肋骨,可一侧或两侧。其次叉状肋,肋骨的前端呈叉状,有时叉枝之一粗大,另一短小,甚至仅在肋骨上见一突起,勿误为肺内病变。还有肋骨联合,这种变异往往发生在肋骨后端脊椎旁处,以第五、六肋骨间骨联合为最常见,有时会误认为胸内病变。 锁骨:锁骨内侧端与胸骨柄间形成胸锁关节,正位胸片上两侧胸锁关节距离中线应相等,否则为投照位置不正。锁骨内端下缘有时可见半圆形凹陷,为菱形韧带附着处,勿误为病变。 肩胛骨:肩胛骨内缘如与肺外带重迭,可影响观察肺内病变,亦勿误认为局部胸膜增厚。 胸骨与胸椎:在正位片上大部分与纵隔影重迭,只有胸骨柄的两侧上角和一部分胸椎横突可露于纵隔影之外,勿误为肿大的淋巴结,通过气管气柱影可较清楚地见到1-4胸椎。 二、纵隔 纵隔位于两肺之间,上界胸廓入口,下界横膈,前界胸骨,后界胸椎。它包含心脏、大血管、气管、主支气管、食管、胸腺、淋巴组织、神经及脂肪等和组织。除气管及支气管可以分辩外,其余结构间无明显对比,只能观察其与肺部邻接的轮廓。 纵隔的分区在判断纵隔肿块的来源和性质上有重要意义。纵隔的分区有几种,我们采用九分区法,即在侧位胸片上,将纵隔按纵的和横的方向划两条线,各分为三个部分共计分为九个区。纵的方向分区:①前纵隔:系胸骨后缘与气管、升主动脉和心脏前缘的间隙,为较透光的倒置狭长的三角形,其中主要有胸腺和前纵隔淋巴结。②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范围。③后纵隔障:食管前缘以后内含食管,降主动脉,胸导管、静脉、交感神经及淋巴结等。横的方向划为自胸骨柄、体交界入至第四胸椎体下缘划水平线,

纵隔淋巴转移的CT分区 1996 JACC-UICC标准的诞生 ?长期以来,JACC和ATS标准同时使用,在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中有时不免会产生混乱。 ?1996年,AJCC参照ATS标准,对原来的JACC标准进行修改,提出胸内淋巴结的14组新分类法,该标准同年在国际抗癌联盟(UICC)大会通过,此即1996 JACC-UICC分类标准。1997年,获得国际TNM分期委员会正式确认,成为国际权威标准。 ?1996年新标准由于使用了CT上较明显的解剖结构作为分界标记,因而在横断面的CT图像上淋巴结的定位更为容易和准确。 (一)1996 AJCC-UICC淋巴结分组 ?上纵隔淋巴结 –1 最上纵隔 –2上气管旁 –3 血管前和气管后 –4 下气管旁(包括奇静脉淋巴结) ?主动脉淋巴结 –5主动脉下(主-肺动脉窗) –6 主动脉旁(升主动脉或膈神经旁) ?下纵隔淋巴结 –7 隆突下 –8 食道旁(隆突水平以下) –9 肺韧带 ?N1淋巴结 –10 肺门 –11 叶间 –12 叶 –13 段 –14 亚段 ?上述淋巴结中,上纵隔淋巴结(第1-4组)、下纵隔淋巴结(第7-9组)和主动脉淋巴结(第5-6组)属N2淋巴结 ?第10-14组属N1淋巴结 ?以纵隔胸膜反折点作为N1淋巴结、N2淋巴结的分界 CT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 CT在判断淋巴结所在位置及大小上有重要作用,在CT图象上可根据假定的6条解剖上的水平线,方便地把所见到的淋巴结归入胸部淋巴结图中的14个区中。 1, 左头臂静脉上缘;2, 主动脉弓上缘; 3, 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4, 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5, 气管隆突角;6, 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图文总结:纵隔淋巴结的分区 纵隔淋巴结分区系统的历史 Narukemap 日本医生Naruke于1967年制订了世界上第一张肺癌区域淋巴结图谱。 ATS map 美国胸科协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对其进行了修改并对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做了更精确的描述,被称为ATS图谱,广泛应用于北美国家。

Naruke map和ATSmap对淋巴结的分类存在较大差别 ?Naruke map第1组对应MD-ATS map第1、2组淋巴结; ?Naruke map第2、3、4R和4L组对应和MD-ATS map第4R和4L组淋巴结; ?MD-ATS map第7组淋巴结对应Naruke map第7和10组淋巴结,按MD-ATS map分期为N2,ⅢA期,而按照Naruke map分期为N1,Ⅱ期 需要一个统一的淋巴结分区系统,指导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使其具有可比性。 2、纵隔淋巴结分区的应用解剖学 IASLC map(1) IASLC将Naruke map和ATS map进行了整合,并为每一组淋巴结规定了精确的解剖学定义。

IASLCmap(2) 第1组淋巴结(low cervical, supraclavicular, and sternalnotch nodes )位于环状软骨下缘的尾侧,颈静脉胸骨切迹的头侧,及双侧锁骨的头侧;即锁骨上淋巴结亦是第1组淋巴结的一部分 IASLC map(3) 2L淋巴结(upperparatracheal)的下缘界限位于主动脉弓上缘。2R淋巴结的下缘界限位于头臂静。

脉尾侧与右侧气管交汇之处。气管左缘的失状平面可以区分左、右第2组淋巴结。 IASLC map(4) 第3组淋巴结分为前部的血管前淋巴结(3a,prevascular)和后部的气管后淋巴结(3p pretrotracheal)。其范围从头侧的胸骨切迹水平至尾侧的隆突水平。

纵隔淋巴结分区 2010-01-17 03:13 临床中,纵隔淋巴结分区对肺Ca的诊疗有重要的意义,是决定治疗方式的重要影像依据。 在过去20年里,肺癌分期的区域淋巴结分组标准一直是用两套标准。 AJCC(美国癌症学会)标准及ATS(美国胸科学会)标准。 长期以来,JACC和ATS标准同时使用,在影像学及临床诊断中有时不免会产生混乱。 1996年,AJCC参照ATS标准,对原来的AJCC标准进行修改,提出胸内淋巴结的14组新分类法,该标准同年在国际抗癌联盟(UICC)大会通过,此即1996 AJCC-UICC分类标准。1997年,获得国际TNM分期委员会正式确认,成为国际权威标准。 1996年新标准由于使用了CT上较明显的解剖结构作为分界标记,因而在横断面的CT图像上淋巴结的定位更为容易和准确。 胸部淋巴结分组标准:1996 AJCC-UICC淋巴结分组 上纵隔淋巴结 – 1 最上纵隔– 2上气管旁– 3 血管前和气管后 – 4 下气管旁(包括奇静脉淋巴结) 主动脉淋巴结 5主动脉下(主-肺动脉窗) 6 主动脉旁(升主动脉或膈神经旁) 下纵隔淋巴结 7 隆突下 8 食道旁(隆突水平以下)9 肺韧带 N1淋巴结 10 肺门叶间– 12 叶– 13 段– 14 亚段 上述淋巴结中,上纵隔淋巴结(第1-4组)、下纵隔淋巴结(第7-9组)和主动脉淋巴结(第5-6组)属N2淋巴结 第10-14组属N1淋巴结 以纵隔胸膜反折点作为N1淋巴结、N2淋巴结的分界 CT在判断淋巴结所在位置及大小上有重要作用,在CT图象上可根据假定的6条解剖上的水平线,方便地把所见到的淋巴结归入胸部淋巴结图中的14个区中。 1, 左头臂静脉上缘; 2, 主动脉弓上缘; 3, 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4, 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5, 气管隆突角; 6, 右中叶支气管开口上缘。 第1线以上为1区, 第1、2线之间气管旁为2区, 血管前、气管后为3区; 第2、3线间之中线右侧为4R区;第2、4线间之中线左侧为4L区; 第5线以下至中叶开口处之隆突下为7区; 第6线以下为8区。 第2线下方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前、外侧者为6区; 在主肺动脉窗内靠外侧者属5区、靠内侧者属L4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