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职业教育的合理性及发展对策——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

农村职业教育的合理性及发展对策——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

2006.11

法制与社会

农村职业教育的合理性及发展对策

——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

□李玉蕾潘瑾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启示,然后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分析了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合理性,最后就如何合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人力资本理论合理性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155-02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实现此重大目标,必须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70%。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二、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并由劳动者的健康、体力、知识、经验和技能所构成的资本存量。他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他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20世纪60年代初,雅各布明塞提出教育投资模型,贝克尔提出在职培训模型,他们都就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卢卡斯建立了以人力资本增长为基础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模型,指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人均收入增长率与人力资本增长率成正比。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二)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三)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四)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三、农村职业教育合理性的分析

我国经济学家根据我国1978年至1996年间有关的统计资料计算出,每增加1亿元人力资本投资,可带来次年近6亿元GDP增加额,而每增加1亿元物质资本投资,仅能够带来2亿元GDP增加额。目前,我国农村每一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5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6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低下不仅影响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低素质劳动力不可能向非农产业和农村以外的地方转移,向城市转移和管理的成本也随之大大增加,提高劳动力素质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也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之一。

如前所述,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庞大的人口变成人力资源优势,是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也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取得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而发展职业教育,则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

城乡建设

2006.11法制与社会

动农村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必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职业教育以其职业性、岗位性、技术性、实用性等特点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也比较容易为受教育机会相对少的农户所接受。

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意义:一方面,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重大举措。此外,农村职业教育也为一些未能进入高校学习的农村青年提供了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合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一)树立科学的农村职业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思想认识上的模糊及观念上的落后影响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压力的增大和高校扩招的影响,农村群众送子女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热情明显减弱。在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形势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冷落。对此,首先要唤起地方政府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意识。政府要组织教育,深化行政人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和发展有个合理的定位。其次,政府要着力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意识。在农村中做好关于职业教育的宣传,纠正鄙薄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促使农户逐步认同和接受职业教育。

(二)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很大程度上与实际脱节,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也不能为当地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农村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各职业学校分别属于不同部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职业教育类型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广大农村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针对这些情况,地方政府首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体系。马克思唯物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应该服务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相结合,适应市场的需求并且能满足提高广大农民素质的需要。

其次,在政府统筹规划下,结合学校所处的地域经济设立具有办学特色的的职业学校,并据此打破学校的界限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再者,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指导,建立政府统筹规划、各级部门分别管理和社会参与管理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另外,设置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初中、职业高中、职业技术学院,并开办短期的职业教育培训。

(三)建立多元化的农村职业教育投资体系

目前,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总体投资不足,教育的开支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3%,还未达到低收入国家3.3%(世界银行,2001)的平均水平。此外,政府的教育投资偏向城市教育和高等教育,全社会的教育开支城市占到了77%,农村仅占23%。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彻底改变城乡偏斜政策,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起以政府教育拨款为主的多元化投资体系,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机构及个人等多方投资,并为此实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应允许教育机构从事商业性经济活动取得收入进行教育再投入或是允许学校进行如教育服务这样的非商业性经济活动获得收入。

(四)提供农村职业教育的制度保障

首先,在法律政策方面,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立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保障所需的资金和教育资源,推动其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其次,对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优惠政策,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进行一定的税收减免、贷款扶持政策。另外,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建立和完善农村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如法国在农村职业教育中施行了五种证书制度,即农业专业技术证书、农业职业教育证书、BTA证书、BAC文凭、高级农业技术员证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农村从业人员提出专门化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有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村职业教育向正规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颜爱民、宋夏伟、袁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德元.农村劳动力的去留去农村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7).

[4]黄日强.当前西方国家的再就业培训.成人教育.2000,(2).

[5]曹莉、王明.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

,()

城乡建设

2001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