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殇

食殇

食殇

——对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刘晓真

(一)

民以食为天。

自古以来,“天”在我们民族的语汇中便是至高无上的象征。而将“食”与“天”等而视之,足以说明“食”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与“食”紧紧相联的历史。“丰衣足食”反映的是太平盛世,“饥寒交迫”相应的就是穷途乱世。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比任何一种口号都具有煽动性和诱惑力,于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吃饭问题”,在社会变革和朝代更替中,显性或隐性地决定着历史的走向。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解决了维持生命需求的吃饱问题之后,追求健康营养的吃好,则成为了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于是,便为“食”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我国是饮食大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饮食,不仅吃出了特点、吃出了花样,而且吃出了意境、吃出了文化。

黍稷麦稻、蔬菇瓜果、鸡牛羊鱼——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皆可成为食源,取材广泛而多样。而且一种食材,也可做出各式各样的食品,如小麦面粉,可做成馒头、面条、饺子、大饼、油条,而且每一大类食品又分为各式各样的衍生食品,品种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鼎釜甑鬲、尊爵彝觚、箸勺盘盏——加工食物的器物和餐饮用具更是各式各样,甚至许多已经超越了一般的食用意义,有着更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

烹炸煎烤、熬煮炖熏、蒸焖炒拌——加工方式更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而每一种加工方式,又有各自不同的风味和口感,甚至于功能和营养性能也不相同。

汲取五千年农业文明之智慧、经历了百余年现代工业文明之洗礼,辉煌与没落相伴、继承和摒弃同存,传统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灿烂辉煌,成为了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正因此,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讲到:“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传统饮食逐渐形成了餐饮业和食品工业两个体系。中华餐饮,集传统饮食文化之大成,肴佳味美、色香俱全、享誉中外。但饭堂酒楼终非一日三餐必往之所,满足温饱之需,更多的日常食品来自于食品工业。与餐饮业相比较,食品工业之经济能量更大、产品覆盖更广、受众人群更多,弘扬和传承民族饮食文化,更赖于食品工业的长足发展!

(二)

跨入21世纪的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均已具备了可与发达国家比肩的条件。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的今天,孙中山先生悲叹中国“事事皆落人之后”的面貌得到了根本的改观。但引以为豪的“饮食”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

让我们走进超市——

来到食品货架前,您可能发现架上的食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数量不可谓不充足、品种不可谓不多样、包装不可谓不精美。目之所及,您可能会发现,同样是食品,却有着明显的等级和档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进口的食品、外资企业生产食品、“傍”国外品牌或名称的食品、民族传统食品,各自间表现出明显的梯度。

且看货架上进口的食品,诸如糖果、饼干、巧克力、果酒、罐头等,别致的造型、精美的包装、完全英文的包装说明文字,显示出商品身份的尊贵,但同时价格也往往要高出同类国内产品,100多元盒的巧克力,30多元一桶的薯条、薯片,20元一袋的面包,更是比比皆是。

但若找馒头、面条等传统食品, 1元一袋馒头、2元一斤面条,被丢在小小的角落里。甚至越是大型的超市、商场,传统食品更是难觅踪迹。而传统食品,更多的是栖身于街头巷尾的小作坊、菜市场。

让我们走上街头——

可能你突然间发现,洋快餐已经在城市中开了一家又一家,门庭若市。经过“洋快餐”店时,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您会看到,正在餐厅中抱着汉堡包大快朵颐的,更多的是一个个在父母簇拥下的“祖国的花朵”——儿童,是一个个与朋友

结伴而来的“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西式饮食所携带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年轻一代人。今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洋快餐已经成为高档、时尚的象征。近年来,“洋快餐”的发展十分迅速,无论从营业收入、利润水平均已经超过了传统饮食业的速度。虽然在世界经济流通和融合日益加剧的今天,饮食的多样化已经成为趋势,但是在快餐店里成长起来的青年儿童对传统饮食还有多少感知?传统饮食文化和饮食产品,谈何保护、弘扬和传承?

经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发达国家无比珍视和推崇自己的传统食品,将保护和发扬自有的食品文化,上升到了维护民族利益、促进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而国内从企业界到消费者听到、看到的情形,更多的是对国外食品的盲目推崇。这种认识上的反差,体现出的是民族自信心的严重缺失和自我矮化,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我国传统主食产业化的启蒙者、著名的食品专家李里特教授曾讲过:消亡一个民族,只需要改变她的语言、服饰和饮食。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我国传统食品产业的沦落,民族饮食文化如何开花结果?

(三)

“食”业救国,实现传统饮食文化的振兴,唯一的出路,就是推进民族食品产业,尤其是传统食品的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食品工业得以高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发展和居民食品消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但由“食品大国”向“食品强国”迈进,仍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食品工业是许多发达国家的第一大产业,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食品工业产值占到GDP的20%左右,甚至高于建筑、汽车制造、钢铁等产业。虽然2009年我国食品企业工业总产值接近5万亿人民币,但在GDP总额中仅占9%。况且这一数据中,还包括产值总量巨大的香烟、酒类、饮料等嗜好品,若再除去合资和外资食品企业所占的产值,真正意义上食品工业的实际总产值约为现统计数据的1/4,不足GDP的3%。

——0.5∶1

食物资源精深加工少,产业链条短,对相关产业带动力不强。目前,我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200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仅为0.5∶1,而部分发达国家已达到4∶1。由于食品产业自身的转化程度低,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直接影响食品工业对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带动。

——15%

科研水平落后、科研投入少、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食品工业仍属比较落后的传统产业,先进科技应用不足,严重依赖引进技术,自主研发投入少,科技创新严重滞后。我国食品工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35%,而除去其中外资企业约占20%,实际仅有15%,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平均水平。

——20年

德国、日本、法国等食品工业发达的国家,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良的加工条件逐步建立了食品机械工业体系,并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制造工艺先进化,机械性能自动化。而我国食品机械的整体技术水平与之相比,至少落后20年。

——十六、七万家

食品企业组织结构和竞争实力亟待优化。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食品企业有40多万家,但多是百人以下的小型企业,甚至大量的企业没有必需的生产资格。2010年6月11日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在第二届(2010)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介绍,我国现有40多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还有十六、七万家是什么证照都没有获得”。

一个个的数据,反映出的是食品工业难返的重重积弊,直击的是食品工业表面繁荣的幻象。一个个的数据,更是横亘在食品工业面前一个个竖立的栏架,需要食品工业成功地跨出每一个栏。

(四)

提升装备技术水平,则是食品工业需要跨出的第一个栏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食品工业的发展,依赖于食品装备技术的进步。

我国的食品设备,多存在着自动化程度低,市场满足能力差;单机产品多,成套设备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生产率的产品少;初加工设备多,深加工设备少等不足,而且产品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生产能力低、能耗高。正如前文提及的,我国食品机械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德国、日本、法国等至少相差20年。

于是乎,食品装备的大范围进口,不可避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食品机械装备的60%依靠进口,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主要依靠进口。在饮料和啤酒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饮料和啤酒包装机械,目前国内有规模的果汁加工企业均采用从国外进口的先进设备,至今引进的势头仍是有增无减。大到灌装、封口设备,小到贴标、打包设备,均大量进口,每年仅包装机械便达10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包装机械进口国。这些机械大多是高速自动化生产线,产量较高,成套性强。在面粉加工行业:有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的小麦制粉设备200余条,基本分布在加工小麦200吨以上的大中企业。虽然运行的国产面粉加工生产线有4—6万条,但产能均在50吨/天以下。在方便面行业:日本出口的方便面加工机械中有一半以上,均属中国企业进口。

饮料、啤酒、方便面、火腿肠等食品装备,尚可通过进口缓解,但是馒头、面条、水饺等中国独有的食品,就面临着既无国产先进装备可用、又无进口设备可选的情形。“手打”天下,便成为传统食品企业的看家本领,手工面条、手工馒头、手工水饺等手工食品,大行其道。在客观上,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张、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方式的转变,尤其是食品的安全卫生得不到保障。

笔者认为,食品装备水平的提升,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基础。依然以馒头生产设备为例,馒头设备的研究除涉及机械原理等基础学科,也涉及到谷物化学、食品工艺等多门应用学科和技术,要求设计人员对食品原辅料的性质、生产工艺、食品品质评价等都有所了解。目前国内对馒头的品质、原料成分的指标分析、面团的流变学特性等研究较少,由于缺乏基础科研成果的支持,市场上的现有设备只是对手工制作过程进行简单复制,而对决定馒头外观、结构、口感的原料物性、工序选择、发酵方法、影响因素等指标却得不到体现,这也是目前机械加工馒头

无法超越手工馒头综合品质的主要原因。设备的制约,加之其他原因的限制,造成了在社会转型下,传统食品无法满足巨大的巨大社会需求。

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食品机械水平的提升、食品工业整体的发展,只能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五)

科技水平落后、科研投入少、科技进步贡献率低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桎梏,也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食品工业中先进科技应用不足,严重依赖引进技术,自主研发投入少,科技创新严重滞后,我国大中型食品企业研发经费不足产品销售收入1%,人均研发经费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部分关键领域对外技术依赖度高,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体系和成果均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

缺乏科研创新,企业“无法做大、无法做强”在食品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正如前文曾提到的我国40多万家食品企业中,百人以下的小型企业是主体。虽然有个别企业规模较大,但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生存周期普遍较短,外表光鲜,但不过是一个“花架子”,快速增长、快速消失的企业也不鲜见。

也正是由于没有科研的支撑,企业的发展缺乏延伸性,企业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多为档次低、利润低的大路货;或者存在着从产品、原料,到工艺、装备均属舶来品,采取全方位的“买来主义”。即便是一些大型的企业,年销售额能做到上百亿已经达到了顶点,而相比之下国外食品企业,年销售额数千亿的企业也不鲜见,雀巢公司的年销售额已近4000亿。正因此,部分上市企业,为了确保稳定的赢利,无奈之下,不得不走多元化道路,主营业务渐次偏离了食品。

食品工业的发展,希望在科研、出路在科研。为了从根本上转变食品工业增长的规模,必须用高新技术武装食品工业,针对量大面广的、市场开发急需的、技术难度较大的技术难题,进行集中攻关。如,鲜切肉冷藏时的抑制脂肪氧化技术,大豆分离蛋白质和大豆低聚糖技术,生物合成功能性食品技术等。

尤其是随着家庭食品消费由自给型向商品化转化中,加强米饭、馒头、面条等传统主食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有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却形成了“主食无科研”的错误认识,缺乏对主食科研开发应有的重视。面制食品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其中淀粉抗老化技术的研究,至今仍是国际性的难题,如果此项技术得以攻克并取得产业化应用,将能大量地减少食品消耗、节约粮食。同样做为食品,目前世界上研究面包的科技人员近30万人,而我国研究传统面制主食的科技人员却不足1000人。

从长远看,如果不能增大科研投入、实施科研创新,食品产业将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六)

装备的原因,加之科研技术的落后,造成了食品工业的整体落后。可能所谓的数据和现象,在许多老百姓看来,有些抽象、有些遥远。但是作为食品工业落后的具体表现之一——食品安全事件多发,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到,甚至是食品安全的受害者。

2008年底暴发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但这只是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一例。苏丹红、黄花菜二氧化硫超标、地沟油等一系列与人民日常生活休憩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考验着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影响着消费者对食品的信心。

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许多人不禁问:“现在还有什么能吃、还有什么敢吃?”

无奈之下,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安全,追求食品的“纯天然”,石磨面粉、石磨香油等所谓的“绿色产品”深受欢迎;无奈之下,甚至有市民在自家屋后或阳台种菜。在食品消费工业化、商品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自已动手种菜,自足自给,这难道不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倒退的表现?不是一种返祖现象?更何况,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更没有土地,允许让人人都去自己种蔬菜、种粮食。

现在还有什么能吃、还有什么敢吃?这一问振聋发聩,是自我的反问,更是深切的责问。但对于食品工业而言,却是一种难言的伤、难掩的痛!

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笔者并不否认,有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自律性差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监管体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

但是面对笔者更愿意,从技术、经济的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由于长期以来食品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缺乏,食品加工中无论是从原料优选化、工艺先进性、产品的质量等方面均相对较低,产品原料无差别、工艺无差别、品质无差别,产品毫无特色可言,于是形成了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商家在相互竞争只能依靠拼价位、拼成本。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于是许多企业不敢也不愿进行科研投入,为了打开市场,尽快回收资金,造成了廉价商品盛行。企业利润低,便没有资金投入科技创新;而没有科技创新,就只能维持低价位、低效益。

于是,造成了我国食品行业普遍存在着低成本、低价格、低水平构成的“三低”问题。食品的生产、销售企业为占据竞争优势,最常用的方式也是“价格战”。

任何产品要保障基本的品质,包括安全、卫生,都需要必要的成本。如果边际成本接近或等于边际价格,经营者便无利可图,特别是在原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低价格的倒逼,势必压低必要的安全成本。

正如马克思关于“资本”的论述:“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在这种竞争情况下,为了生存只有拼命压低成本。但是一旦没有压缩空间时,便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异化”,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就可能会出现。

如何正确的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如何引导企业走出“三低”的泥淖,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七)

笔者认为,推动食品产业走出“三低”的困境,缓解紧张的食品安全形势,需要经济手段和政治智慧、需要企业的努力和政府的引导。

作为企业,走出“三低”的困境,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突破,需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加强硬件投资;同时更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实施科技创新,走出一条通过科技实现差异化的道路。

但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行为,只能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解决,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生产安全食品需要付出额外的、高昂的成本,但这些成本,需要也只能通过提高产品销售价格使生产者得到相应回报。但是许多专家学者在食品价格问题上,往往认为,物价的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将带来,CPI的增高,形成通货膨胀。但是如果细查之,我国城乡的恩格尔系数正在逐年下降,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9年的36.5%和41.0%。然而,对食品价格的变化为何依然如此敏感,最终症结在于,我国现行的CPI统计样本与体系基本沿用1992年确定的地域网点和品种权重,计划经济色彩较浓,包括食品、医疗保健、衣着、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娱乐文化、教育等八类。近二十年来,国内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类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权重发生巨大差异,如居民住房已经从福利分房完全实现了市场化购房,而且住房价格一路飞涨,但是现行的CPI指标并未将房价列入其中。但是食品在CPI指标计算中却占了30%以上的权重。这种计算方法造成的结果就是,房价即使是上涨了到数万元的天价, CPI指标依然“无动于衷”;而食品价格上涨了10元,CPI指标就“急速上升”,不仅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物价的整体水平,甚至误导了大家对物价走势的判断。从长远看,我国需要建立这种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

而作为政府,如何真正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呢?笔者认为,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监管体制,由“堵”向“疏”转变。例如,广泛引起关注的“地沟油”问题。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中国每年有300万吨地沟油返回到餐桌。而每年中国普通家庭总计所需食用油是20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每吃10顿饭就有可能有一餐使用的是地沟油。而地沟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虽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强调加强地沟油整治,有效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问题,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并提出商务、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等部门齐抓共管。但是,依然未取得应有的效果。但是反观日本的做法,却

值得学习和借鉴。走在日本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漆饰鲜明的垃圾车从居民区出出进进。这些垃圾车使用的燃料,就是处理后的地沟油。日本的地沟油现在都由专业的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并以较高价格卖给了政府。政府则将这些地沟油提炼后用作了垃圾车的燃料。而垃圾车所需油料,如果按照平价购买汽油,会大大高于地沟油的价格,这就直接减少使市政管理支出,实现了政府和回收处理公司之间实现了双赢。而且由于处理后地沟油的价格,高于正常的食用油,从根源上避免了地沟油重新流入饮食消费环境。这也告诉我们,缓解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尤其是在全民皆商、食品企业大量出现、中小企业占据主体的情况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强化措施,以及类似“一刀切”式的行政监管,都于事无补,如何形成一套以“引导”为主体的政策管理体系才是关键。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从经济到政治”的系统工程,需要求本溯源,共同营造一个真正依靠品质、依靠品质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

(八)

从长远看,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拥有广阔的前景。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三次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粮食大国,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食品工业提供了雄厚的原料基础。同时,作为人口大国,13亿人口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自给型消费降低,商品型消费增强,食品消费的总量更加稳定。

从纵向对比,美、日、法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产值已占GDP的20-30%,但我国仅为10%左右。美国食品工业产值超过8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4万亿,虽然我国的食品工业也产值达到了4.9万亿元,但是人均产值只有美国的1/10,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食品大国的地位不相配。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食品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在发达国家通过食品工业转化增值,食品的平均价格能达到农产品价格的3倍,而中国只有1.6倍;我国食品工业总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只有1.1∶1,而发达国家是4∶1。

食品工业的发展为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提供了可能。农业与食品工业是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两大关联产业,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食品工业不仅是农业的简单延伸和扩展,而是通过工业加工使产品性能、形态和经济价值产生质的变化和升华,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业资源的转化和增值。如水果、蔬菜、肉类、乳类等,通过加工不仅得到了及时贮存、保鲜和加工,减少了20%—30%的损坏,而且通过加工附加值得到了1—2倍,甚至数十倍的提升。

食品工业对农业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指导作用。食品工业不仅消耗转化了农产品,而且可指导农业种植方向。就目前来看,虽然食品工业带动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但是带动作用和效果还不甚明显。我国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市场需求三者之间尚处于相互脱节的状况。以小麦的加工转化为例,农民种什么样的小麦,初加工企业加工什么样的面粉,食品加工企业也只能在现有面粉品质基础上加工什么样的食品,提供给消费者,尚处于自然供给型的小麦产业链结构。而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应该建立市场需求型的产业链结构。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食品,食品企业加工什么样的食品,同时食品企业对面粉加工企业提出面粉的要求,据此面粉企业对农民的小麦种植提出要求。这样的食品才真正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真正使形成一个以市场需求为源头的“消费市场——食品加工——农业生产”的市场需求型的产业链条。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食品品种和饮食习惯逐步进入国内。反映在产业层面,就是面包、饼干等食品项目的跟风上马,农业部门大力推广适合于面包加工的高筋小麦,以及饼干生产的低筋小麦。推广“优质小麦”的出发点也是为了通过市场需求型小麦产业链的建立,带动农产品的增值。但是实践表明,由于面包、饼干等西式食品在我国的消费者有限,仅占每年小麦转化量的5%左右,对小麦的转化总量太小。所以,通过多年的推广优质小麦的整体经济效益不甚明显。

如何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对农业的指导作用呢?笔者认为,食品工业的主体发展方向,应该结合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

食品学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总是与本国的农产品相匹配和对应,这是生物进化和文化传承的结果。面包、饼干等食品,毕竟是西方食品,我们国家的日常饮食,千百年来就是以馒头、面条、大米等蒸煮类米面食品

为主体。这种传统的饮食产品,与面包等西式食品相比,在安全性和营养性方面具有着更为突出的优势。传统饮食的加工方式,是以蒸煮为主,加工温度在100℃左右,不具备产生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的条件,同时也满足了食物表面杀菌的需要,更健康、更安全、更营养。

更为重要的是,在对粮食转化的数量带动方面,如馒头、面条等面制主食,是北方地区一日三餐的主要食品,我国每年的商品面粉约7000万吨,其中用于馒头加工的占30%,用于面条加工的占35%,用于生产饼类的占10%,饺子8%,饼干糕点8%。商品化主食的消费空间不仅存在于城市,在占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多数家庭的也不再蒸馒头、擀面条,多通过粮食兑换或直接购买,而且农村的工业类主食消费能力,也正显现出逐步上升趋势。有统计数据已显示,主食及相关产品仅在我国城市市场便有3000余亿元的发展空间,其中仅馒头就超过1000亿元。

有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超过70%,市镇总人口将超过10亿。在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主食品工业化、产业化的步伐将不断加快。正是在巨大的社会需求下,《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及其子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粮食加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均提出要“针对我国多数小麦品种适合于加工蒸煮面制品的特点,改变以往把振兴小麦产业定位在发展面包和西式糕点的单一做法,加快推进以蒸煮面制品为代表的主食工业化、现代化、产业化。”

产业实践也证明,食品工业要真正发挥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还需要认真汲取民族饮食文化精华,结合传统饮食习惯,尤其是加大发展主食的工业化、产业化生产,更好地突出产业需求链的带动作用,同时可壮大食品工业的规模,更可以从深层提高我国农产品转化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增值能力,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