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第2课时)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第2课时)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第2课时)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第2课时)

第一节温度的测量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2.关注环境温度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1.你知冰是在什么温度时化为水吗?水又是在什么温度时结成冰呢?开的温度都是100℃吗?

2.你见过哪些种类的温度计?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原理来测量温度的。

3.常用的温度计怎样使用?

4.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热岛效应?

【课堂学习】

问题1.怎样使用温度计?

1.阅读:“液体温度计说明书”,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是什么,请同学谈一谈。

2.如何使用温度计,请同学谈一谈。

3.小明观察到同学们测水温的操作有如图20中所示四种,你认为正确的是()

问题2.你知道温度计还有哪些种类?

1.谈一谈:你知道哪些不同的温度计?

2.体温计与普通温度计有什么不同? 比较下图中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表的不同点:

(1) ;

(2) ;

(3) 。

问题3.什么是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1.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请同学谈一谈你的认识。

2.你知道温度对我们人类的影响吗?谈一谈:

本课小结

【课后巩固】

1.北方冬天某日的温度为-20℃,正确的读法是 ( )

A .摄氏负20度

B .零下20摄氏度

C .零下摄氏20度

D .负摄氏20度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1)观察温度计的 和 ;

(2)将温度计的 与 充分接触,但不要 ;

(3)当温度计的示数 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 ;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

3.小明同学按图(甲)所示的方法测量液体温度,其错误之处是________ _______。纠正错误后,温度计示数如图2(乙)所示,则液体温度为_____________℃。图丙中温度计的读数是 ℃;

4.一支体温计测量甲同学的体温是38.5℃,消毒后没有甩

一下就去测量乙同学的体温,如果乙同学体温是正常值,则温

度计测量结果是 ℃。

5.一支刻度均匀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是

2℃,放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水中时温度为98℃,用它测量

一杯水的温度为26℃,请你计算一下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丙)

【课后反思】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学设计及反思 内容分析: 物质的三态和温度的测量是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习物态变化的基础,对物态变化过程的判断和进行物态变化实验有很重要的作用。对物质三态的认知是学生必备的能力,酒精灯的使用和温度计的使用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由于物质的三种状态生活中经常接触,其特点学生也能理解,所以简要讲解即可。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学生也有一定了解,但作为研究物态变化实验的必备技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时间的安排也应向此部分倾斜。 教学设计: 【课题引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柯南是什么人吗? 学生:…………………… 教师:柯南善于动脑筋破案,据我观察,我们班里的同学都喜欢动脑,老师这里有一个案子要同学们帮个忙破解一下,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支撑原子弹的钢架很快就消失不见了,有谁能告诉我到哪里去了? 学生:…………………… 教师:在生活中老师也碰到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出示樟脑丸)我家的衣柜里经常放樟脑丸防虫,但一段时间后它就会变小甚至消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 教师:老师还注意到前几天下雨后,地上的雨水很快就消失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地上的雨水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中后又变成小水滴和小冰晶并漂浮在空中,这就是云。随着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越来越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掉下来形成下雨、下雪或其他的降水方式。在这些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发现水在不同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冰是水的固态,通常说的水是液态水,水蒸气是水的气态。 引入阶段设计理念:物态变化往往伴随着某种状态下物质的变少、变多甚至消失、出现,弄清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很重要,每一个物态变化伴随着一个“案子”:这种物质从哪里来?或者这种物质到哪里去了?第一个问题紧紧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从动画片出发,引导学生一起来破案,把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就集中在课堂里。关于钢架的消失和樟脑丸的消失,学生简要回答,甚至不会回答也可以,悬而未决,使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知识的意愿。云的形成作为课前的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或询问等方式来解决,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水的存在有三种形式,不需要做详细的说明,到本章结束时学生自然有所了解。 【物质的三态】 教师:水在三种不同状态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验,来研究一下不同状态下水的形状、体积分别有何特点。首先我们研究固态的水,看看它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特点。(出示冰块,放入烧杯并晃动,提醒学生观察它的形状和大小即体积)学生: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教师:接下来我们研究液态水,看看它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特点。(把水注入气球,并改变气球的形状,提醒学生观察气球的外形代表了水的形状;把一部分水装入注射器,堵住管口,向里推活塞,结果发现推不动) 学生: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就一定的体积。 教师:水蒸气的形状和体积特点与空气相似,所以在研究时我们用空气来代替水蒸气,来看看水在气态时有什么样的特点。怎样来研究气体的形状和体积? 学生:用气球装空气,通过研究气球的形状来研究气体的形状;在注射器内封闭一段气

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一单元时分秒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数学三上第一单元时分秒第一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教学设 计及反思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1)时、分、秒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2)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60分=1时(10个10=1个100)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 课时) 长铁一中 谭惠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3.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 4.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逐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探究式、启发式 思路: 分散系及其分类 常见的胶体 Fe(OH)3胶体的制备 [问题1]怎么证明制得的分散系就 是胶体而非浊液或溶液 [科学探究1]:胶体与溶液的区别 ①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溶液没有[问题2 为什么?] ②分散质粒子大小关系:浊液> 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浊液的比较 练习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1] 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 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归纳与整理1] 相同点:都是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得到的混合体系。(引出分散系定义) 溶液(溶液)澄清透明且无论放置多久都均一稳定; 不同点:CuSO 4 泥浆水(浊液)浑浊不透明,静置后分层。(引出分散系的分类)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组成 ①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②组成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系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溶液(CuSO4溶液)和浊液(泥浆水)是两种不同的分散系。豆浆属于哪类分散系呢?] 2.分散系的分类 溶液:澄清、透明且均一、稳定 ( 实例:食盐水) Ⅰ)分散系胶体:澄清、透明且较均一、较稳定 ( 实例:豆浆、牛奶) 浊液:不澄清、不透明且不均一、不稳定 ( 实例:泥浆) [思考与交流2]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归纳与整理2] 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Ⅰ)常见的胶体 牛奶、豆浆、墨水、血液、果冻、蛋清、胶水 Ⅱ)胶体性质的探究 胶体的制备 ①Fe(OH) 3 [实验步骤]取一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1~2mL。继续煮沸,待液体呈红褐色后,立即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 3

九年级科学上册2.4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4节物质的分类 1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等对物质分类的方法 2、知道氧化物的分类依据、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并认识分类是可以逐级进行的 3、学会用观察、实验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5、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感受科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新设计 在“物质分类”的教学中。事先,布置学生寻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等,按照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知识的回顾,又是一种知识的补充。再结合一些现实物质的分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科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一项充满活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科学的内在价值,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学情分析 物质分类是根据事物研究规律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归纳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运用物质的组成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能指认具体物质的类别,从而要求学生对物质的微观世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纯净物的分类可有多种依据,如颜色、状态、溶解性等,但物质的性质、用途与其组成有密切关系,故寻找较为科学的分类依据――以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在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学习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但对纯净物的分类还未了解,而对酸、碱、盐却已经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熟悉的,本节课学生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对氧化物的分类、化合物的分类进一步的认识,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也是一种知识的总结。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有一定的分类意识,但对进一步分类的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提升的机会,应而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能力,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4重点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

二年级上册奥数试题-第3讲时间的计算 (含答案)

第三讲 时间的计算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在学生会认识钟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时间的计算问题.使学生会计算从某一个时段,到另一个时段所经过的时间,会根据经过的时间来计算最后的时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好的来认识时刻,初步掌握时刻和时间的区别. 教学点为您准备了挂图.

动手动脑 我会连. 【分析】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是3时10分,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12时5分,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9时55分,第四个钟面上的时刻是7时45分. 我会画. 【分析】

按要求填写下面的时刻. 【分析】现在时刻( 5:35 )现在时刻(7:32 )再过7分钟是( 5:42 )再过半个小时是(8:02 ) 现在时刻(1:50 )现在时刻( 9:09) 10分钟前是( 1:40 )19分钟前是(8:50 ) 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和12个数字.较短的针叫做时针,较长的针叫做分针,另有一个细长的针叫做秒针. 钟面上把一圈平均分成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相等的5个小格.这样,钟面上一圈共有60个相等的小格.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l小时;分针走l小格的时间是l分钟;秒针走l小格的时间是l秒. 时间单位是:时、分、秒. 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 当时针走过l个数字时,分针就走了l圈,即:l时=60分 当分针走一小格时,秒针就走一圈,即:l分=60秒 通常我们把15分钟叫做一刻钟.即:l刻钟=15分

同学们,我们每天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时间.学习了“时、分、秒”后,小朋友们已经会看钟表,知道了1小时=60分,1分=60秒.可是小朋友们,你知道吗? 研究时间问题,首先要注意,从钟面上能直接读出来的是“时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几点”;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的间隔是“时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几小时”,只有区分了“时刻”和“时间”,我们才能更快的解决时间问题.关于时间的学问还大着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时间的计算问题. 时间趣题 例1观察下面钟所表示的时刻,看看有什么规律,再回答问题. 图()d钟面所表示的时刻是多少 ? 【分析】(1)图中前三个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分别是:2时—4时—6时.其规律是:后一个钟面的时刻总比前一个钟面的时刻多2小时,所以第四个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应是8点. (2)图中三个钟面所表示的时刻分别是:2时30分—4时—( )—7时.从图()() 、所表示 a b 的时刻看,相差1小时30分,如果()() b c 、钟面所表示的时刻也相差1小时30分,图()c应是5时30分,正好与图()d相差1小时30分,所以图()c钟面所表示的时刻是5时30分. [铺垫]口答下面各题,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1)从下面左边钟面上的时刻到右边钟面上的时刻,要经过多长时间?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重要内容。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标准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言]“科学是美的,每个科学家都有这种感觉。”(杨振宁语)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秘无穷。下面我们一些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教材的几幅图片。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 [师]化学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要应用,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请各位同学在纸上写出一些实例,再进行小组交流。 自己完成实例后,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有:水、氧气、金属、碳、塑料、二氧化碳、汽油、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 [师]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为了获得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并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们需要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需要探索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转

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如何来分类呢?

[师]给出常见的一些物质,如: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食盐水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给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生1]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有:空气和食盐水;纯净物为: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 [生2]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有:铜、、碘、氢气、石墨;化合物有:乙醇、硫酸铵。空气和食盐水是混合物。 [生3]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气态、液态和固态。 气态为:空气、氢气;液态为:乙醇、食盐水;固态为:硫酸铵、铜、碘和石墨 [生4]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易溶、微溶、难溶。 易溶为:乙醇、食盐水、硫酸铵;微溶为:碘;难溶为:空气、氢气、铜、石墨 [师]以上同学提出的分类形式都非常好。有从组成、导电性、状态、溶解能力等依据来分析的,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在不同的角度思维,就会“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说明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止一个。 [板书]物质分类标准的不同,分类形式的结果各不相同。 [展示]老师在此也提出一种分类方式与同学们一起共享。 [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 氯气(Cl2) 氯化钙(CaCl2)溶液硫酸(H2SO4) 碳酸钙(CaCO3)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OH)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时间的计算-优质导学案.doc

《时间的计算》导学案设计 学习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页例2。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小时与分的关系为1小时=60分。 2、正确使用时、分、秒来表示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的同时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逐步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 时分秒三者的关系及换算。 时间的计算方法。 正确计算时间的长度。

学习难点: 时间单位之间的计算和换算。 课前 【学案自学】 自学课本4——5页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学习例1 看主题2时等于()分 你的想法是:因为1时是()分,所以2时是(),也就是()分,所以2时=()分。 2、学习例2 观察主题图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小明()离家,()到校。小明从家到校用(),你是怎样计算的? 课中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员交流每个人组员的自学成果 2、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班内展示】 1、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由代表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 2、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进行补充 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

评价) 1、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可以这样算,分针从走到走了大格,每大格是分,所以一共是分;也可以这样想:减也就是分。 2、用拨钟表的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对不对。 3、新闻联播开始,结束,一共播放的时是。 【质疑探究】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有,小组合作解决。如果没有,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可我学会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达标测试】 一、轻松填空 1、2时=()分4时=()分4分=()秒8分=()秒180分=()时240秒=()分二、比大小 4分○40秒3时○100分210秒○5分4时○240分三、王叔叔从北京来郑州办事,本来火车是下午3:40到站,现在火车晚点18分钟,请问王叔叔什么时候到达郑州?

2.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教案

§3.1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1、通过观察(或复习回顾),感受水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能用自己 的语言将这些基本特征描述出来。 2、能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4、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5、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重点:温度计的使用(即温度的测量)。 2、难点:(1)归纳不同状态下的水的形状体积的特点。 酒精灯的使用 让学生观察酒精灯,教师提问:有谁知道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1)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2)绝对禁止用一盏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4)万一酒精外溢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一.课前复习与预习: 1.像木块、石块那样不会流动的物体叫做 ;像水那样会流动的物体叫做 , 像空气这样会在空中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 。 (小学科学课本内容) 2.怎样将水变成冰?盛于盆中的水在烈日下逐渐消失,水到哪里去了?此时属于什 么状态? 4.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 固态物质有: ; 液态物质有: ; 气体物质有: 。

5.调查了解下列温度值: (1)人体的正常温度值;(2)本地的最 高气温和最低气温;(3)人感觉较为舒 适的气温;(4)电冰箱冷冻室的温度和 冷藏室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分别为。 6.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必须亲自体验) 二.课堂自学与交流: 1.常温下的水呈态,温度降低,可以使水结成冰而成为态;温度升高可以使水变成水蒸气而成为态。可见,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它的有关。 2.观察教材P31图2-6所示的常用普通温度计及其实物,了解它的构造:常用温度计是一根粗细(均匀/变化)、两端封闭的玻璃管,下端有一个,内装小量的,玻璃管的外壁标有。 3.温度计上的标度采用温标,它是由瑞典物理学家首先规定的。标度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具体规定如下: (1)以通常情况下的温度作为0度,记作0℃; (2)以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作为100度,记作100℃; (3)将0℃至100℃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等份是一个单位,叫做1 。 4.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的性质工作的。 5.普通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阅读课本P32)。 (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和。 (2)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与被测物体接触,在测液体温度时,不能与容器的和接触。 (3)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须/不必)和被测物体接触。 (4)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相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6.2《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经过时间方法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教师:从情境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预设: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教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板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1.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师: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和同学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的。 3.全班汇报。 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预设: (1)在钟面上通过拨针的方法,数出到奶奶家要坐9小时的火车。(操作演示) (2)利用普通计时法分段计算。先求出上午坐火车的时间,再加上下午坐火车的时间。即:12-9=3(小时),3+6=9(小时)。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3)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将下午6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用结束的时刻减开始的时刻,就等于经过的时间。下午6时是18︰00,18-9=9(小时)。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出示“时间轴”进行演示。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2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2课时)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复习巩固初中已学过的有关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等基本知识,使有关知识系统化。 2、认识化学物质的常用分类方法,了解简单的化学物质的基本属类。 3、了解研究物质的转化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简单物质的转化规律。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熟悉化学反应的常见的分类方法和化学反应类型。通过抽象分析,认识化学反应新的分类途径。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比较、归纳、分类、概括等基本科学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切入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兴趣,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讨论 P3以对①空气、②乙醇(C2H5OH)、 ③硫酸铵、④铜、⑤碘酒、⑥碘、⑦氢气、⑧石墨、⑨食盐水进行分类为例,讨论物质分类的方法。 1.从物质的状态(常温下)分类: 固态:硫酸铵、铜、碘、石墨 液态:乙醇、食盐水、碘酒

气态:空气、氢气 2.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 导体:铜、石墨、食盐水、硫酸铵晶体不导电, 其水溶液能导电 绝缘体:空气、乙醇、碘酒、碘、氢气 3.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 易溶:乙醇、食盐水、硫酸铵 微溶:碘 难溶:空气、氢气、铜、石墨 4.从物质的组成分类 混合物:空气、碘酒、食盐水 纯净物:乙醇、硫酸铵 二、物质的组成分类 非均匀混合物: 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按组成分非金属单质: 单质 金属单质: 纯净物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氧化物: 酸: 无机化合物碱: 盐: …… 三、氧化物 KOH属于碱,CO2、SO2是非金属氧化物。请写出足量KOH 溶液分别与CO2、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年级上册数学.1 时、分、秒第2课时 时间的简单计算

第2课时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5例1、例2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9题。 ?教学目标 1.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掌握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 3.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解答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清时刻和经过的时间,会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钟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和熊二相互争辩自己的用时比较少,它俩谁也不服谁。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判断它们俩究竟谁用时少,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熊大、熊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课堂学习。 二、探究新知识 (一)单位换算。 1.探究时分的换算。 (1)师: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时少?为什么呢? 【学情预设】预设1:熊大用时少,因为熊二用了120分钟这么多。 预设2:熊二用时少,因为熊大用的时间是以小时作单位的呢! 预设3:无法直接比较,单位不相同。 预设4:用时一样长。可以换算成一样的单位再比较。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说用时一样长?2小时等于120分钟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师:看来熊大和熊二花的时间是一样的。你明白了吗?和你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吧。 (2)师:5时又等于多少分,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1时是60分,5时是5个60分,也就是300分。 2.探究分秒的换算。 师:180秒又等于多少分,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要看180里有几个60,就等于几分钟。用减法解决,180-60-60-60=0,所以180里有3个60,180秒=3分。 3.练一练。【教学提示】 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关注学生是否发现其中的问题,能否结合已有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经验。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以及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所有的教学的预设都应当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本课的教学预设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后进行的,利用分类的方法理解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从而引出胶体的概念。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探究实验,目的使学生在实验、观察、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获得感性的认识;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与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有关,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及发散思维。 三、学情分析 用类比的方法(与溶液类比),学生很容易知道胶体是一种混合物。用分类的思想学习分散系学生应该没有困难。用丁达尔效应检验胶体的实验学生也能顺利完成,问题是如何用物理的知识解释丁达尔效应的成因,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我设计了激光笔照射豆浆、氯化钠溶液及泥水的探究实验及光线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丁达尔效应形成原因。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及集体回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应用物质分类的知识,对分散系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供研究问题的角度。 ⑵了解分散系及胶体的概念,理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区别,掌握胶体的性质。 ⑶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与兴趣。 ⑵通过从不同角度分析分散系的方法,培养学生“两点论”的科学唯物主义思想。 五、学习方法指导 (1)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将初中学过的溶液的有关知识与胶体的相关内容作比较,深刻领会分类的方法对分散系分类时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和学生互助,不断建构有关胶体的知识体系,加深对胶体性质的理解; (3)通过实验探究和交流互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 交流、互助、合作、分析和思考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学教案

教案 第一步:【解读课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交流,学会使用酒精灯并归纳水的三态及特征。 ○2以老师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使学生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3通过实验使学生自己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第二步:【引领探新】 【设置情境】播放冰川、河流、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水的存在有哪些形态?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 一、物质的三态、酒精灯的使用 请同学们认识酒精灯并配合课本P28信息快递“酒精灯的使用”尝试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体验酒精灯的使用过程,谈谈你是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的? 师: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应该用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的温度最高? 师:掌握了酒精灯的使用之后,请同学们相互配合,完成课本P28“做一做”实验,观察水的不同状态?不同状态下的水,它们的形状、体积是否固定? 师:除了水有三态外,其它物质也有类似的三种状态,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质就是以不同的状态存在的。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不同状态物质的例子 二、温度计、温度的测量 师:同学们已观看了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又进行了水的三态及特征的实验研究,这些物质的形成,物质三态的变化都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知道物体的温度的呢?由此,你知道温度所表示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吗? 师生共同探讨: 师:(出示温度计)对于温度计,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能否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1)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教案 内容: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主备人: 复备栏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 时间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 的问题。 教学准备: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1、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 下午2时六一剧场 下午4时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七巧板 ………… 晚上6时30分大风车 晚上7时新闻联播 ………… 2、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3、同桌两人练习。 二、新授

1、教学整时的计算。 出示节目预报表。 说说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各要多少时间。 思考“六一剧场”播放了多少时间。 指名说说怎么想的。 2、教学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的计算。 思考“金色的童年”播放了多少时间。 出示时间线段图。 在时间线段图上找出8:50和9:30。 交流怎么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是10分,再算从9时到9时30分是30分,一共播放了40分钟。 (2)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50分是1小时,9时50分与9时30分比,超过了2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20分=40分。 三、练习 1、完成P53(1)。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00到16:30是1小时30分,合起来是3小时。 (2)先算12:00到16:30是4小时30分,再从4时30分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00是1小时30分,所以是3小时。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测试题

《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测试题 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许国良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形状不固定,体积不易变化的物质状态是()A.固态 B.液态 C.气态 D.固态和液态 2.倒一杯开水,杯口会冒出“白气”,“白气”是属于水的三态中的() A.固态 B.液态 C.气态 3.关于酒精灯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可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B.熄灭酒精灯时,可以用嘴吹 C.用酒精加热物体时,应让物体贴近焰芯加热 D.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 4.0℃的水和0℃的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相同,水冷一些 B.温度相同,冰冷一些 C.冰温度低,冰冷一些 D.温度相同,冷热程度一样 5.-20℃读作() A.零下二十摄氏度 B.摄氏负二十度 C.零下摄氏二十度 D.二十摄氏度 6.以下温度最接近23℃的是()A.人体的正常体温 B.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 C.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7.使用常用温度计,为了防止管内液体膨胀时胀破玻璃管,必须注意()A.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B.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 C.温度计的长度D.温度计玻璃泡的大小 8.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错误 ..的说法是()A.温度计的玻璃泡应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B.测量前应先估测待测物体的温度,以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C.读数时应该让温度计离开待测物体 D.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相平 *9.在气温为16℃的房间里,用水银温度计测沸水温度,当水银面经过“16”和“100”之间的某一刻度时,温度计的读数表示的是()A.房间内空气的温度B.沸水的温度 C.温度计内水银的温度D.什么也不表示 *10.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的用法,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用常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离开被测液体 B.用体温计测量人的体温,读数时体温计不要离开人体 C.如果没有用酒精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D.常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都能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时间的计算_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p62例1、例2 教学目的: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分2分=()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全国二等奖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 作者:XXXXXX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XXX 作者:XXXXXX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章是高中化学阶段学生认识学科内容的第一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帮助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进行回忆性复习,启下即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们想要对数以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认识它们的规律,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从分类这一知识点来说,学生在初中化学有过初步的学习,即纯净物的分类。本节是对物质的分类内容的细化,通过对“交叉法”“树状分类法”的提出与讲解,更进一步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分类的方法,从而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化学学习。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此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过渡期。在知识基础上,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掌握了相当水平的化学知识如纯净物、混合物、酸、碱和盐的相关规律,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涵义及思想,具备了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在思想上,处于从直觉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并未将分类法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正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以科学的分类法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开启高中化学学习新方向。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宜昌金东方学校·高中刘立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胶体的概念; (2)掌握胶体的主要性质以及凝聚方法; (3)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欣赏胶体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胶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及胶体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胶头滴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激光笔 2、实验药品:蒸馏水、CuSO4溶液、淀粉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 3、投影仪、多媒体动画 【教学过程】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第25页第二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老师提问] 1、什么是分散系?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 2、对分散系进行的分类是交叉分类法还是树状分类法? 3、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学生回答] 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叫做分散剂。 2、交叉分类法。 3、有9种组合方式。 [投影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其实,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其中溶质属于分散质,溶剂属于分散剂。初中我们还学过悬浊液和乳浊液,它们也是分散系。例如泥水中的水是分散剂,泥土小颗粒是分散质。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固)来分,有9种类型。

三年级下册数学试题-《计算经过的时间》课时练习 苏教版(无答案)

计算经过的时间 知识点: 1、计算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 2、计算非整时经过的时间 3、如果两个时刻不在同一时段,可以将普通计时法时间转换成24时计时法再计算。 练习: 1、实验小学上午8:20开始第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请你写出上午三节课的作息时间。 第一节课: 8:20~:9:00 第二节课: 第三节课: 2、学校图书馆每天的开放时间如下: (1)学校图书馆每天一共开放( )小时( )分钟。 (2)小燕放学去图书馆看书,最迟应在下午( )离开。 3、爸爸从家到公司需要25分钟,他要在8:00前到公司,最迟必须在( )从家里出发。 4、一集动画片,从17:50开始,播放了30分钟,结束时间是( )。 5、 (1)儿童乐园每天开放多长时间? (2)小明14:40到公园,最多还可以游玩多长时间?

6、如图表示从上午()到下午()禁止机动车通行,一天可通行()小时。 7、算一算:营业厅全天营业时间是多少小时? 1、观察运行时刻表,回答下面问题: 行驶方向站名到达时间出发时间 南京—12:20 无锡13:5014:00 苏州14:3014:40 上海— (1)火车从南京出发到达无锡,经过了()分钟。 (2)火车在苏州站停靠了()分钟。 (3)如果火车从苏州到上海运行了20分钟,那么到达上海的时间是下午()时。 2、计算下面各列车的运行时间。 始发站发车时间终点站到达时间运行时间沈阳北9:00北京当天18:25 北京西17:15上海第二天8:15 北京18:20天津当天19:25 儿童公园开放时间 8:30~19:30 营业时间:上午6:00~9:00 中午11:00~1:00 下午5:00~9:0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