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无功能垂体大腺瘤31例MRI动态增强表现

无功能垂体大腺瘤31例MRI动态增强表现

无功能垂体大腺瘤31例MRI动态增强表现
无功能垂体大腺瘤31例MRI动态增强表现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无功能垂体大腺瘤31例MRI动态增强表现

作者:张会斌, 张勇, 李华丽, 王娟

作者单位:张会斌(商水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商水,466100), 张勇,李华丽,王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郑州,450052)

刊名: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ISTY(MEDICAL SCIENCES)

年,卷(期):2010,45(4)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6条)

1.M(a)kiranta MJ;Lehtinen S;Jauhiainen JP MR perfusion,diffusion and BOLD imaging of methotrexate-exposed swine brain[外文期刊] 2002(05)

2.Verstraete KL;De Deene Y;Roels H Benign and malignant musculoskeletal lesions: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parametric "first-pass" images depict tissue vascularization and perfusion

1994(03)

3.Padhani AR;Husband JE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studies in oncology with an emphasis on quantification,validation and human studies[外文期刊] 2001(08)

4.Schnall MD;Blume J;Bluemke DA Diagnostic architectural and dynamic features at breast MR

imaging:multicenter study[外文期刊] 2006(01)

5.Korogi Y;Takahashi M;Sakamoto Y Cavernous sinus:correlation between anatomic and dynamic gadolinium-enhanced MR imaging findings 1991(01)

6.Yuh WT;Fisher DJ;Nguyen HD Sequential MR enhancement pattern in normal pituitary gland and in pituitary adenomas 1994(01)

引证文献(1条)

1.周环.聂亚玲.范薇.王从颖.李安生.王红.吴朦朦矮小症儿童垂体MRI检查的应用价值[期刊论文]-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4591224.html,/Periodical_henanykdx201004055.aspx

分析脑垂体微腺瘤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102

分析脑垂体微腺瘤磁共振(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脑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在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 脑垂体微腺瘤患者,回顾分析所有患者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相关资料。 结果:脑垂体微腺瘤患者常规MRI检查,在T1WI模式下主要表现为低信号和等 信号,在T2WI模式下表现为高信号和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绝大多数患者 表现为低信号,个别患者在延迟扫描中存在强化现象。结论:脑垂体微腺瘤患者 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进一步明确疾病特点,提高临床诊断率并为疾病 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垂体微腺瘤;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应用效果 The dynamic enhancement scanning technique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MRI)was analyzed 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RI dynamic enhanced scanning technique in diagnosis of pituitary microadenoma. Methods: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hospital in July 2016 to July 2017 admit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60 cases of pituitary adenoma patients,all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y dynamic enhanced MRI scan of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Results:micro pituitary adenomas in patients with conventional MRI,main show is low signal on T1WI mode and signal,characterized by high signal in T2WI mode and signal,such as dynamic enhanced scan,the vast majority of patients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signal,the reinforcement in individual patients in delayed scan. Conclusion:micro pituitary adenomas were treated by dynamic enhanced MRI scanning technique,can further clarify disease characteristics,improve clinical diagnosis rate and provid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pituitary microadenoma;Magnetic resonance dynamic enhanced scanning technology;Application effect 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脑垂体微腺瘤患者数量在逐年增加,治疗时间越早对 于患者的预后越有利,而治疗的前提是需要对疾病做出诊断,该病的临床症状不 明显,大多数患者都是在其它检查中发现的,常规诊断多采用头颅CT结合垂体 内分泌学检查进行诊断。MRI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颅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为脑垂体 微腺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1]。为进一步明确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脑垂体微腺 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了解MRI影像特点,本文结合我院在2016年7月到2017 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垂体微腺瘤患者,分析了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其 应用效果,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在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垂体 微腺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44例,年 龄18—46岁、平均年龄(28.4±4.1)岁,男性患者中有12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性 功能障碍,女性患者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停经史、泌乳、月经紊乱,14例患者还存 在头晕头痛等症状,催乳素含量水平均超过40ng/ml。所有患者有完整的诊断资料,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排除对比剂过敏、精神异常、中途发生意外以及其它

GE 1.5T MR 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GE 1.5T MR 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3-06-06T08:26:36.1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马强 [导读] 垂体微腺瘤的MRI诊断除了直接图像外,还要依靠间接图像:垂体上缘形态、垂体柄位置、鞍底骨质结构改变等。马强 (辽宁省人民医院 110016) 【关键词】垂体微腺瘤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013-01 垂体微腺瘤是垂体病变中常见的良性肿瘤,位于腺垂体内,直径≤1 cm。目前MRI 是最具诊断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垂体局限性病灶是垂体微腺瘤重要的直接图像。就MRI而言,不同扫描方法,对诊断垂体微腺瘤差异较大。但常规MRI 检出率较低,因为正常垂体组织与垂体微腺瘤组织达到强化峰值时间不同[1],因此采用动态对比增强MRI 可改变垂体微腺瘤与正常垂体组织间的对比,有利于垂体微腺瘤的检测及γ 刀定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2 例患者中女86 例,男6 例;年龄21~58岁,平均35 岁。女性主要症状为头痛12 例,头晕6 例,闭经10 例,月经失调14 例,不孕18 例,泌乳26 例。实验室检查血清泌乳素明显增高,23 例经γ 刀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月经恢复正常,泌乳素水平正常。男性主要症状为肢端肥大症和性功能减退。 1.2 检查方法采用GE 1.5T MR 磁共振扫描仪,用头颅线圈扫描。所有92例在注射造影剂前行鞍区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薄层扫描(TR300msTE9.8ms、层厚3.0mm、层距1.0mm,FOV153mm×200mm),检查时间219s,矢状位扫描平面与垂体柄平行,冠状位扫描平面应与垂体长轴垂直。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马根维显,剂量0.1mmol/kg,流率 2.5ml/s。同时应用10~15ml生理盐水将留在导管内的造影剂冲入静脉。开始注射6s后行冠状位薄层动态扫描,TR350ms、TE14.0ms,层厚、层间距、FOV与增强前冠状位T1WI相同,连续扫描7次,每次扫描时间为18s,间隔2s,共得7组同层面不同增强期的图像。后行冠状位常规延迟扫描(扫描参数同平扫)。 2 结果 根据垂体内不同的信号特点将结果分为三级。0 级:垂体内未见异常信号;1 级:垂体内信号不均匀;2 级:垂体内见结节状或者片状异常信号区。 2.1 垂体微腺瘤的直接图像垂体微腺瘤MRI 诊断的直接图像是肿瘤组织和正常垂体组织之间的信号对比。31 例MRI 平扫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12 例为直径2~5 mm,平均 3.7 mm,10 例边缘清晰,肿瘤直径4~7 mm,平均5.7 mm,21例边界模糊。61 例MRI 平扫未见异常信号。动态增强中有88 例表现为低信号,在动态扫描序列第1、2、3、4、5、6 次扫描中分别有0、15、35、27、7、4 例肿瘤的信号与正常强化的垂体信号成最明显的反差。病灶反差最大多出现在注药后58~78 s,观察发现<5 mm 微腺瘤均于动态增强更早期显示清晰;5例病灶在动态增强扫描中呈高信号,与正常垂体分界不清而难于诊断,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该类微腺瘤不是垂体门脉供血,而是颈内动脉直接供血[2],该种情况应延长延迟扫描的时间5、10 min 甚至更长,避免遗漏病灶。平扫表现为低信号的病灶,动态增强扫描时均表现为低信号,并且边界更为清晰。其中72例在延迟扫描为略低信号,被包含在动态扫描的88例中;4 例延迟扫描为等信号,动态增强初期为低信号,后逐渐强化。平扫、常规增强延迟扫描、动态增强病变情况:MRI平扫检出病灶38 例(41.3%),T1WI:14 例(15.2%),T2WI:31例(33.6%);常规增强延迟扫描检出病灶72 例(78.2%);动态增强检出病灶88 例(95.6%)。 2.2 垂体微腺瘤间接征象正常垂体高度:男性<7 mm,女性<9 mm(垂体高度+年龄/20),围产期10~13 mm,妊娠期8~11 mm,垂体上缘两侧高度差≤2 mm,垂体柄偏斜率为20%~30%。92例患者中,垂体中上缘不对称性膨隆69例,两侧高度相差2~4mm。左上缘膨隆24例,右上缘膨隆45例,垂体柄见不同程度上的偏移,偏移程度在1~4mm,中心部上凸23例;垂体高度增加39例;14例可见鞍底轻度下陷,9例无明显改变。该组病变周围组织均显示正常。 3 讨论 垂体微腺瘤占颅内肿瘤的8%~12%,好发于女性,特别是生育期女性,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继发性闭经、泌乳等。无论采用外科手术治疗、γ刀定位治疗还是药物治疗,治疗前最重要的是明确为腺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清晰的显示病灶,更大程度上保障治疗的最佳效果。垂体微腺瘤诊断需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MRI是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方法之一。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要点是能否把垂体微腺瘤和正常垂体的信号差异最大程度上显示出来。 垂体血供丰富,本身无血脑屏障,属于少血供肿瘤。垂体冠状位动态增强扫描强化顺序依次为海绵窦、垂体柄、腺垂体。垂体微腺瘤MRI异常信号是肿瘤的直接表现,但常受外界因素影响(如匀场、周围组织信号、血管搏动等)效果不佳;动态增强扫描一般在3min之内完成,利用正常垂体与微腺瘤增强的特性,注射造影剂后立即扫描,会发现无明显强化的微腺瘤本身(直接图像),垂体微腺瘤强化峰值为90~200s,通常是正常垂体本身最显著强化之后出现[2]。因此微腺瘤在动态增强早期显示效果最佳,信号低于正常垂体。根据本组92例扫描数据分析发现,在动态增强扫描58~78s时病灶的检出效果最佳,与文献报道不同[3],这可能与造影及注射速率及微腺瘤类型不同有关。本组92例,平扫为低信号或稍低信号病灶,动态扫描全部低信号,与邻近组织分界更为清晰,部分患者动脉增强早期即出现明显强化,后逐渐强化,延迟扫描为等信号,这可以解释有些患者在MRI平扫时称等信号的原因。本组92例对比发现,平扫、动态增强、常规增强延迟扫描各组间病灶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动态增强的检出率最高;常规增强延迟扫描显示病灶不及动态增强扫描敏感是因为病灶本身的强化程度增高而与周围组织的对比降低,但能更好的显示组织关系,因此在有临床表现时,除了做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还应行动态MRI检查,并做常规延迟,以了解病灶本身及其垂体全貌与双侧海绵窦的关系,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垂体微腺瘤的MRI诊断除了直接图像外,还要依靠间接图像:垂体上缘形态、垂体柄位置、鞍底骨质结构改变等。冠状位最易显示间接图像。当临床怀疑垂体微腺瘤时,而缺乏直接图像,可结合间接图像做出诊断。 参考文献 [1] 梁长虹,陈乃楹,等. K 空间中心部分采集技术的垂体动态增强扫描.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131:152. [2] Kucharczy W, Bishop JF, Plewes DB, et al. Detection of pituitarymicroadenomas: comparison of dynamic Keyhole fast

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垂体瘤在治疗之前需要准确的诊断结果作为基础,这样医生才能对是否患上垂体瘤,以及垂体瘤患者的时机病情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有助于正确地制定其治疗方案,目前诊断垂体瘤主要还是通过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以及脑肿瘤的检查来实现的。那么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1、临床表现 病人年龄,性别,患病后不适症状,身体的变化。 2、病理学检查 这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误诊率很低。病理诊断分普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只能作为大体诊断,不能分出肿瘤的类型。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肿瘤细胞内所含有的激素进行诊断,度高,但误诊率也高。电子透视显微镜观察,根据肿瘤的细胞不同特征分辨出肿瘤类型,临床很少使用。 3、内分泌检查 由于多数垂体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在临床表现不明显,影像学尚不能提示有肿瘤时,垂体瘤激素已经发生改变。一些垂体瘤病例单纯靠内分泌检测即可做确诊。 4、影像学 (1)头颅X线平片这是比较原始的诊断方法,根据蝶鞍骨质的变化、鞍区钙化等变化判断有无肿瘤及鉴别诊断。 (2)CT扫描仅对大型垂体瘤有诊断价值,微小垂体瘤容易漏诊。不能作为诊断垂体瘤的主要工具。 (3)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即使直径2~3毫米的肿瘤也可以显示出。但还有部分肿瘤的信号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近似,两者难以区分,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进行诊断。

垂体瘤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专家表示:垂体激素在很多实验室,甚至基层医院都已经能够检测。但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实验室检查,而忽略了垂体激素的分泌节律对取血时间的特殊要求,使得很多患者的激素测定结果无法判断。通过详细的临床问诊、体格检查、垂体激素的测定以及影像学的检测,垂体瘤的诊断不难确定。 原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4591224.html,/ctl/2015/0724/227619.html

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4591224.html, 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作者:刘枫贾爱英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33期 【摘要】目的探讨MRI动态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怀疑垂体瘤、手术或临床动态治疗追踪证实垂体微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Philips1.5T超导磁共振仪, 48例患者均先行平扫,再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动态增强扫描的结果。结果 48例均呈阳性结果,其中20例平扫垂体内未发现异常信号, 5例垂体形态正常,动态增强后均可见垂体内直径10 mm以下低信号灶。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很敏感,是检出垂体微腺瘤极有价值的扫描方法。 【关键词】垂体微腺瘤;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DOI:10.14163/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4591224.html,ki.11-5547/r.2015.33.059 直径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0~2014年48例临床怀疑垂体瘤、手术或临床动态治疗追踪证实垂体微腺瘤患者的磁共振资料。本组均为女性,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6个月~2年。出现泌乳、月经不调等内分泌症状33例,甲状腺功能减低6例,肢端肥大症状2例,出现头痛复视4例。血液化验泌乳素增高35例,均>30 ng/ml,促生长素升高7例, 促甲状腺素升高6例。本组病例γ刀治疗35例复查磁共振明显好转, 10例药物治疗6个月~1年,复查泌乳素明显降低,手术病例证实7例。 1. 2 设备和检查技术使用Philips1.5T超导磁共振仪,头部正交线圈,平扫TSE/T1WI T2WI矢状位、冠状位,主要技术参数, T2WI/TSE:TR 3000 ms;TE120 ms;FOV180 mm;RFOV100%;层厚3 mm;无间隔扫描;矩阵256×256;NSA6次。T1WI/TSE:TR550 ms; TE15 ms;FOV180 mm;RFOV100%;层厚3 mm;无间隔扫描;矩阵256×256;NSA 6次。 动态增强采用冠状位扫描,造影剂为马根维显,用药剂量0.1 mmol/kg,注射速度1.5 ml/s,5层3 mm层厚包括全垂体,设20个动态期,扫描参数:TR 419 ms;TE 10 ms;FOV 180 mm;RFOV 80%;deg 90°。 2 结果 48例垂体微腺瘤均位于垂体前叶,呈点状、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均

垂体腺瘤要做那些检查才能确诊

垂体腺瘤要做那些检查才能确诊 脑垂体瘤病人要进行检查,有以下几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要做,只要能确诊病情,医生基本就不会做其它检查了。垂体腺瘤要做那些检查才能确诊? 1、临床表现: 病人患病后不适症状,身体的变化,都是诊断最基本的资料,一些细微的表现都可能做为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网上咨询由于不能和医生面对面直接交谈,更需要把详细的临床资料提供给医生,也不要忘记说明病人年龄,性别,疾病时间。 2、影像学: (1) 头颅X线平片:这是比较原始的诊断方法,根据蝶鞍骨质的变化、鞍区钙化等变化判断有无肿瘤及鉴别诊断。 (2) CT扫描:仅对大型垂体瘤有诊断价值,微小垂体瘤容易漏诊,不能作为诊断垂体瘤的主要工具。 (3) 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清楚地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果的关系,即使直径2-3毫米的肿瘤也可以显示出,但还有部分肿瘤的信号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近似,两者难以区分,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进行诊断。 3、内分泌检查: 由于多数垂体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在临床表现不明显,影像学尚不能提示有肿瘤时,垂体瘤激素已经发生改变,一些垂体瘤病例单纯靠内分泌检测即可做确诊,例如ACTH细胞腺瘤,多数病例从影像学上看不到肿瘤。罕见的移位垂体瘤位于胸腔内,腹腔内等部位,主要依据内分泌来诊断。 4、病理学检查: 这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误诊率很低,病理诊断分普通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这种手术只能作为大体诊断,不能分出肿瘤的类型,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肿瘤细胞内所含有的激素进行诊断,敏感度高,但误诊率也高,电子透视显微镜观察,根据肿瘤的细胞不同特征分辨出肿瘤类型,临床很少使用。

脑垂体微腺瘤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探讨

脑垂体微腺瘤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探讨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28例已确诊垂体微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常规行MRI平扫,并对其采用Alltech centauri 1.5T磁共振扫描仪行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8例垂体微腺瘤均位于垂体前叶,单发,血PRL均>40 ng/mL。常规MRI平扫28例中有16例可见T1WI为低或稍低信号,10例为等信号,2例为高或稍高信号,T2WI 16例为高或稍高信号,8例为等信号,4例为低或稍低信号,注药后动态增强扫描25例为低或稍低信号,3例延迟扫描有明显强化。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有诊断意义,可明显提高其检出率。 标签:垂体微腺瘤;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诊断 临床上,将直径≤10 mm的垂体瘤称为垂体微腺瘤,起源于垂体前叶[1],是临床常见的鞍区肿瘤,大多可通过影像学(CT或MRI)确定诊断。有些垂体微腺瘤是因其他原因行头CT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患者可无任何垂体微腺瘤的临床症状,垂体内分泌学检查也可能完全正常。近年来,MRI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发展使得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逐渐升高,本研究通过对28例已确诊为垂体微腺瘤的患者进行MRI平扫及MRI动态增强扫描,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脑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28例血PRL均>40 ng/mL的垂体微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5例患者为女性,年龄15~47岁,平均(27.6±5.2)岁,均有月经紊乱、泌乳、停经史,9例有头痛、头晕症状,实验室检查PRL均>40 ng/mL。3例为成年男性患者,其中2例有性功能障碍。 1.2 检查方法MRI检查采用Alltech centauri 1.5T磁共振扫描仪,首先对28个患者均行MR平扫,矢状位扫描平面与长轴平行,冠状位扫描平面于垂体柄平行,而后使患者体位保持不变进行T1WI矢状位、冠状位、轴位增强扫描,对比剂选择Gd-DTPA,先行冠、矢、轴三方位定位图,在矢状位或轴位像上设垂体冠状位5~7层,行垂体冠状面T1WI成像,设置好相关条件后静脉注射4 mL对比剂,开始扫描并进行第一次收集数据,同时快速注入剩余对比剂,使其总量为8~10 mL,连续扫描5次,并在注入造影剂30 min左右做T1WI延迟扫描。 2 结果 2.1 肿瘤部位及大小选取的28个病例均为单发微腺瘤,并位于垂体前叶,其中有18例位于垂体右侧部,约占64.3%,10例位于垂体左侧部,约占35.7%。直径范围在4~9 mm,其中5 mm以上的有11例,约占39.2%。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系统回顾分析38例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均使用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以总结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结果38例垂体微腺瘤经平扫检出25例,检出率为65.8%,经动态增强扫描检出36例,检出率为94.7%,其中11例为磁共振平扫正常患者。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正常垂体组织的强化信号高于肿瘤区,并且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延时扫描,垂体微腺瘤组织可有缓慢强化的表现,其中7例延时扫描见肿瘤区信号增强,但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4例延时扫描肿瘤区信号高于正常垂体组织。结论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检出信号,同时能够显著的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提高诊断的可靠性,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手段。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 垂体微腺瘤是一种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及常规的影像检查手段特异性较差,导致漏诊发生,报道显示其发生率在尸检病例中占6.1%~27.0%[1]。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检查已经成为垂体微腺瘤的最佳诊断方法,而动态增强扫描较常规扫描具有更佳的临床检出率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重视[2]。现对2010年1月~2015年1月本院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38例使用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以总结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以2010年1月~2015年1月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6.5±10.4)岁;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泌乳、闭经、月经不调、不孕以及Cushing 综合征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泌乳素均>40 ng/ml。 1. 2 检查方法采用飞利浦公司Achieva 3.0 T磁共振成像仪,头颅8通道相控阵线圈。平扫:先行T2W_Cor和T1W_Cor序列,再行T2W_Sag和T1W_Sag 序列,T2W_TSE:TR/TE 2800 ms/70 ms、FOV160 mm、层宽/层厚: 2.0/0.2;T1W_TSE:TR/TE 510 ms/11 ms、FOV 160 mm、层宽/层厚:2.0/0.2;增强扫描后:先行多期相动态增强扫描,T1W_TSE_Dyn C+序列、TR/TE:510 ms/11 ms、FOV 160 mm、层宽/层厚:2.0/0.2,再行延迟相T1W_TSE_HR +C序列的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参数如下:TR/TE:510 ms/11 ms、FOV160 mm、层宽/层厚:2.0/0.2,增强造影剂采用GE公司生产的顺磁性对比剂钆-二乙烯五胺乙酸(Gd-DTPA),高压静脉团注,注射速度2 ml/s,剂量0.1 mmol/kg。

垂体微腺瘤的MRI诊断

垂体微腺瘤的MRI诊断 【摘要】目的提高对垂体微腺瘤的MRI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64例垂体微腺瘤的病例,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 1.5T 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垂体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全部患者表现不一,基本病程1月至3年。月经紊乱者40例,其中28例合并头昏、头痛,5例有四肢乏力,50例有泌乳素增高。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为垂体大小正常或较饱满,微腺瘤病灶动态增强无明显强化,延时扫描有轻度强化,经药物治疗后病灶可缩小或消失。结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敏感性高、准确率高,影像表现有特征性,可以多方位成像,图像直观,直接显示病灶大小、形态,是垂体微腺瘤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为临床提供帮助。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pituitary MRI.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4 cases of pituitary adenoma cases, includ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maging examinations. All patients were Philips 1.5T MRI scanner, scan, pituitary plain and dynamic enhanced MRI.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mixed, the basic course are one month to 3 years. Menstrual disorders in 40 patients, including 28 cases with dizziness, headache, 5 patients had limb weakness, 50 patients with prolactin increased. Pituitary MRI showed normal pituitary size or less ful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icro-adenoma lesions no enhancement, mild enhancement delayed scan, the lesions after drug treatment may shrink or disappear. Conclusion MRI diagnosis of pituitary adenoma has high sensitivity, high accuracy, characteristic imaging findings that can be multi-dimensional imaging, visual images, direct show lesion size, shape, is commonly used pituitary imaging diagnostic method for clinical help. 【Key words】Pituitary adenom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achine; image processing 垂体微腺瘤是指肿瘤直径小于1 cm的垂体腺瘤,多有分泌功能,因很早出现内分泌功能异常故在肿瘤很小时即被发现[1]。激素分泌异常症候群表现为垂体分泌过多或过少症状,多见于早期微腺瘤阶段[2]。影像学检查是评价垂体腺瘤及周围结构的重要手段。目前MRI是垂体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3]。MRI也是诊断垂体微腺瘤的最好的影像学方法。典型的垂体微腺瘤表现为垂体腺增大,高度大于9 mm,MR检查可呈各种信号改变典型者T1WI低信号、T2WI 高信号,但大部分病灶平扫显示等信号改变,因此需行动态增强扫描。现收集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经临床证实的垂体微腺瘤并做过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的64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垂体微腺瘤MRI表现。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垂体瘤临床诊断与治疗

英文名称Hypophysis cerebri adenoma 就诊科室神经外科 常见病因遗传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 常见症状内分泌改变如闭经、泌乳、不孕、肢端肥大、血糖异常和垂体瘤的占位效应如视野缺损、视力减退等 一、病理学分类 二、临床表现 三、诊断方法 四、综合治疗 垂体是在大脑底部的一个比花生米大点的组织,其上方与脑底相邻,中间有硬脑膜间隔,周围均被骨头包绕。当垂体长肿瘤时,肿瘤组织压迫这些疼痛敏感组织,尤其是鞍隔的硬脑膜,引起的头痛为持续的隐痛,牵涉到前额和两侧太阳穴,有时可以放射到顶部和枕部。以牵涉到两眉之间为特点。垂体瘤还常常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男性病人常见有性欲降低和阳痿。当一个男病人有持续头痛,同时合并性欲全国射波刀肿瘤无创诊疗中心400-6161-343

降低,应该要注意有无垂体瘤存在。其它常见 的合并症状是肢端肥大症。表现为头脸变长,鼻子增大,嘴唇增厚,手脚变大,穿的鞋号加大。要是头痛合并身体左右两侧东西看不清楚,也应该考虑垂体瘤的可能性。这是由于垂体瘤压迫两侧的视神经引起的。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临床上有明显症状者约占颅内肿瘤的10%。男性略多于女性,垂体瘤通常发生于青壮年时期,常常 会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学习和工作能力。临床表现为激素分泌异常症群、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的症群、垂体卒中和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表现。 垂体腺瘤的诊疗进展 垂体腺瘤为颅内多发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而尸检中可达27%)。70%的病例发生在30~50岁间。垂体腺瘤的发生有其内在或外在的促进因素,雌激素可能是增强肿瘤生长的因素。由于诊断技术的日益先进,垂体全国射波刀肿瘤无创诊疗中心400-6161-343

垂体瘤的检查方法和诊断

垂体瘤的检查方法和诊断 脑垂体出现肿瘤的时候内分泌功能就会发生改变,人体的代谢以及相应的脏器就会发生一些病理变化,这个病理变化就会带来一些临床症状,肿瘤可以包裹脑垂体,也可以从脑垂体体内生长出来,挤压脑垂体,导致脑垂体功能异常。 一、垂体瘤的诊断 垂体瘤病人的早期症状往往轻微,容易漏诊或误诊。如老年无功能性垂体瘤导致的垂体功能低下,视力下降;儿童及青春期垂体腺瘤出现视力下降或生长发育迟缓;男性泌乳素腺瘤所致阳痿;女性泌乳素腺瘤所致月经紊乱等。这不仅需要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医生重视,而且需要相关科室如眼科、妇产科等的重视,应加强各科对相关疾病与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其中 MRI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是提高垂体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二、内分泌检查 由于多数垂体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在临床表现不明显,影像学尚不能提示有肿瘤时,垂体瘤激素已经发生改变。一些垂体瘤病例单纯靠内分泌检测即可做确诊。例如ACTH细胞腺瘤,多数病例从影像学上看不到肿瘤。罕见的移位垂体瘤位于胸腔内,腹腔内等部位,主要依据内分泌来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1、头颅X线平片:这是比较原始的诊断方法,根据蝶鞍骨质的变化、鞍区钙化等变化判断有无肿瘤及鉴别诊断。 2、 CT扫描:仅对大型垂体瘤有诊断价值,微小垂体瘤容易漏诊。不能作为诊断垂体瘤的主要工具。 3、 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最重要的工具,可以清楚地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果的关系。即使直径2-3毫米的肿瘤也可以显示出。但还有部分肿瘤的信号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近似。两者难以区分,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内分泌检查进行诊断。 四、垂体瘤应和以下几种疾病想鉴别: (1) 颅咽管瘤:多发生在儿童及年轻人,发病缓慢,除视力和视野障碍外,还有发育停滞,性器官不发育,肥胖和尿崩等垂体功能减低和丘脑下部受累的表现,体积大的肿瘤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影像学表现多数病例肿瘤有囊变,钙化。肿瘤多主题位于鞍上,垂体组织在鞍内底部。 (2) 鞍结节脑膜瘤:多发生在中年人,,病情进展缓慢,初发症状为进行性视力减退伴

垂体微腺瘤诊断

垂体微腺瘤的诊断 垂体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第3,-4周,消化管的颊泡发育成一憩室样结构——Rathke囊袋·囊袋内细胞向颅则生长,形成颅咽管·颅咽管末端与来源于神经管的漏斗部相连接。 ·胚胎11~12周,颅咽管消失·随后Rathke囊袋的前、后壁增生,形成垂体前叶的前部和中部·漏斗部增生形成垂体后叶 垂体前叶细胞生理学: 具有5种分泌功能细胞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 ·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 ·催乳激素(prolactin,PRL) ·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c hormone,GnH)。 垂体细胞分泌及分布规律性: ·ACTH细胞→ACTH+脂激素(β-LPH) ·GnH细胞→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 ·GH+PRL细胞-前叶两侧 ·ACTH细胞-前叶中央区 ·TSH细胞-正前方 垂体微腺瘤: ·微腺瘤小于lcm·绝大多数起源于前叶→腺瘤·后叶肿瘤→垂体细胞瘤 垂体微腺瘤发病机制: ·垂体本身缺陷·下丘脑功能失调·基因突变·多种原癌基因生长刺激蛋白基因等。 垂体微腺瘤分类: ·分泌性腺瘤65%~80%: 单激素分泌腺瘤、多激素分泌腺瘤 ·无分泌功能腺瘤20%~35% ·未分化细胞瘤 ·瘤样细胞瘤 单激素分泌腺瘤: ·PRL腺瘤40%~60%·GH腺瘤20%~30%·ACTH腺瘤5%~l5%·TSH腺瘤罕见<1%·GnH或FSH/LH 腺瘤<1%。 PRL腺瘤: ·最常见·女性,泌乳一闭经·男性,阳萎、性功能减退·PRL浓度>200n9/ml·特征: 电镜下线粒体内嗜锇颗粒,错位胞溢。 GH腺瘤: ·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巨人肢端肥大症·GH↑→全身代谢紊乱·骨骼、软组织、内脏增大·早期垂体功能亢进·晚期垂体功能减退。 ACTH腺瘤: ·皮质醇增多症(库欣综合症)·脂肪、蛋白质、电解质紊乱·性功能障碍、抵抗力减退·水牛背、满月脸、皮下紫纹·高血压。 TSH腺瘤: ·垂体性甲亢·甲状腺肿大、突眼不明显·血TSH、T3T4↑·肿瘤多呈侵蚀性。 GnH或FSH/LH腺瘤: ·瘤细胞可分泌FSH、及LH·原发少见、继发常见·电镜: 瘤细胞部分发育成熟、部分不成熟。 多激素分泌腺瘤: ·混合性腺瘤、混合症状·嗜酸干细胞瘤少见·催乳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无分泌功能腺瘤: ·未分化细胞瘤垂体前叶功能低下,垂体性侏儒症·瘤样细胞瘤垂体后叶功能低下,尿崩症,下丘脑垂体性肥胖,视神经受压症状等。 垂体微腺瘤诊断: 内分泌功能测定、影像学诊断 内分泌功能测定: ·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测定·垂体催乳素PRL测定·生长激素GH功能测定·甲状腺激素功能测定·促性腺激素GnH功能测定 内分泌功能测定: ·垂体内分泌激素既受下丘脑促激素和抑激素的支配,同时亦调节其相应的靶腺功能,并受到靶腺激素正负的调节·激素检测技术的改进: 放免法 (RIA)·免疫放射计量法(IRMA)·免疫化学发光法(IcMA) 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测定: ·库欣综合征(Cushion'S syndrome)或皮质醇增多症·上源性(库欣病,cushing's disease垂体腺瘤)·下源性(肾上腺腺瘤)及异位性(不同癌症)·测定血皮质醇和24h尿游离皮质醇(UFCl·凡其值逾常者可能为库欣综合征·分别于白昼和午夜测定血皮质醇了解其昼夜节律变化正常与否·凡其昼夜节律消失者属库欣综合征 血ACTH测定: ·血ACTH值低于正常属肾上腺性·血ACTH值高于200pg/ml属异位性·血ACTH值正常或稍偏高属垂体性·在皮质醇升高情况下通过负反馈作用应抑制垂体ACTH分泌,如ACTH值正常,实际上已偏高·血ACTH值介于100-200pg/ml者-动态功能试验及同族激素如促脂激素(β-LPH)等测定,以利鉴别垂体性或异位性 CRF动态试验: ·血ACTH基础值升高>/50%.血皮质醇升高>/20%,支持垂体性·如不及此值,则支持异位性或肾上腺性 岩下静脉窦直接采血测定: ACTH·岩下窦血直接受纳同侧垂体血的回流·岩下窦血与外周血ACTH比值≥2.1属垂体ACTH分泌增多,支持垂体性·若比值≤1.5,属异位性·双侧岩下窦血ACTH比值≥1.4,则ACTH瘤偏于一侧 地塞米松(Dx)抑制试验: ·服DX前后,测血皮质醇,24h尿UFC,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类固醇。(1)小剂量DX5mg/d po 试验.测定值下降>50%属单纯性肥胖,<50%属库欣综合征;(2)大剂量DX8mg/d p0试验.测定值下降,>50%属垂体性,<50%属肾上腺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