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传统民居差异

中国传统民居差异

中国传统民居差异
中国传统民居差异

学号:601182024

班级:11赛马经济

姓名:刘伟

中国传统民居差异

古往今辽宁,人们对居住的感受不仅局限于建筑、空间、环境你的质感,更是对田园牧歌、天地人和、恬淡清雅生活境界的追求。“燕子飞,绿水绕,庭内秋千,墙外小道,更兼人声欢笑。”这幅经典的中国式人居图,是中国人“透在骨子里”的家园情感和家园梦想。

民居因为地域性和习俗性不同而表现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一种建筑文化。这种民居文化不仅反映历史、宗教、风俗、地理,而且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各具特色的一幢幢民居,恰似不同风格的一幅幅立体的水墨画,诗意浓郁,回味无穷。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不同,名族风格和文化传统各异,生产原料和生产方式各具特点,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得我国民居建筑艺术多姿多彩,构成了完整的民居体系。这些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成为一朵朵绚丽多彩的艺术建筑之花。

“安居乐业”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足可见“居”的重要性,这也是我国传统民居质地优良、建造美观的重要原因。

民居是劳动人民在千百年里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与大自然搏斗中创造出来的,占据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位置。

与其他建筑相比,民居是出现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建筑类型,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住宅建造的直接目的主要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是“家”的所在。特别是在非常重视血缘亲情的中国,“家”是一个特别富于感情色彩的地方,所以,人们在向民居提出物质性要求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向它提出适当的精神性要求,即普遍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甚至还可能上升到表达某种思想倾向的高度,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

民居又最具地方性,也更有创造性,根据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不同,有多种样式。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即使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难得的现象。民居还更多地具有自然质朴的性格,都是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的。人和自然在这里有最直接的亲密交往,建筑镶嵌在自然中,更多与自然的协调,更少与自然的对比。

南方民居在我国的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地理地理环境及文化传统的影响,南方民居的造型美观,贴近大自然,一般分为自由式院落和天井院落。南方民居独特的设计与建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添色不少。

一提起南方民居,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水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一般的民居都是从门口进去,便是一个天井,旁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时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式,各家会根据自家的特点来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南方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水也是一种景致。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

北方民居给人的感觉总是那样气势宏大,开阔敞亮,这也是由于北方特有的气候及文化底蕴决定的。北方民居一般都是大院式建筑,足显豪华、气派。

一提起北方民居,大家自然会想到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四合院。

朴实厚拙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为什么称作“四合院”,这是因为整个建筑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子,围合在一起。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松树、桃树、枣树、海棠、槐树等都是居民喜爱的庭院树,葡萄、紫藤架下,放上石桌、石凳,下棋聊天,谈古论今都十分惬意。庭院四季的景色各有不同:春天桃红绿柳;夏季浓绿清香;秋季果实累累;冬季银装素裹。

西北地区的窑洞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洞,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起到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用材简单,手法自然。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保持水土。从室内观察窑洞,屋顶是弧形的拱状,灶台连着暖炕。阳光容易进来,风沙难以入内。院内枣树、柿子、石碾子、水井上的辘轳,显得淳朴而有生趣。

华北农村民居进屋是灶间和餐厅及堂屋,中间一个八仙桌、两把太师椅,左右两间卧室,灶台连着暖炕,卧室与灶间有堵墙,避免油烟进入卧室内。

北方园林的一些代表性建筑有一大部分是皇家园林,比如: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不用说,整个一个红墙黄瓦的大四合院;颐和园虽然秀丽,但是却逃不脱“庄严”这个字眼;至于承德避暑山庄,那气派就更大了,都建在一座山里面。北方人似乎天生就爱那红红绿绿的颜色,所以雕梁画栋上都是彩绘,大多是皇家园林,王府花园,奢华气派。

南北民居恰似南北人民一样,在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同的智慧与才华。

首先,屋面用料的差异:南方民居屋面均采用较大坡度,用小青瓦相扣铺就,而北方民居则采用平屋面或采用稍平的坡屋顶,屋面材料大都采用三合土,铺瓦的瓦面厚而大。南方雨水多,必须防漏,屋顶材料要求高;北方干燥,屋顶材料要求不如南方高。

其次,外墙用料差异:南方民居采用砖砌空斗墙较多,也有木板围就的,而北方民居则采用三合土筑墙、土坯墙和砖实墙。

再次,层数与层高的差异:南方民居特别是在以前的县城中,采用二层以砖木为主,内墙隔断用木板,楼板也用木板,房子层高较高。

北方民居一般为单层,顶多在正房后又后罩楼,材料以砖土为主,墙较厚,层高一般不高,开间也比南方民居小。

北京的民居基本是单层的,因为在天子脚下,总要谨慎一些。只有山西平遥民居两层,因为山高皇帝远,管不了。清末民初建房时,时代已开明,多是经营银行商号,特别注意防盗,设计得房高墙厚。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民居和江南水乡民居。

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作为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驰名中外,世人皆知。所谓四合院,是指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老北京人称它为四合房。

四合院四周环绕房屋,通常分前后两院,两院之间开“垂花门”。内院南向为正房,两侧为厢房。四合院结构方正,房院联合,安逸敞亮。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这种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民居形式,伴随人们休养生息成百上千年,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极深刻的,留给历史的遗产更是极丰富的。

北京四合院历经百年沧桑,仍闻名于世的原因有许多,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它独特的魅力:北京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又有游廊连接,起居方便。四合院又是封闭式住宅,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四合院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院内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岭南客家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枝奇葩。客家人民的祖先是勤劳、智慧的典型代表,他们将中原的建筑文化带到其生存之地,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岭南客家民居体系。

客家的民居建筑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客家聚族而居,这正是客家农村民居分布的特色,形成了以祖居为中心,新居为“卫星”屋的村落结构。客家民居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传统家庭制度和小农经济制度的影响,同时受到中原传统建筑形式、客家人性格气质特征以及风水学说与民俗观念的影响,反映了激烈的民族冲突、家庭伦理观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等。因此,客家民居是传统文化纵贯古今的结晶,是客家民族长期发展的产物。

客家民居在技术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艺术上别具一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深刻。因此,它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客家人继承了古代的建筑技术,创造了世界上无语伦比的物化诗篇。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地区,因此,客家民居建筑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祖堂在上,上下厅堂,主次分明;中轴线贯穿整体、左右对称的布局都十分明显。但是,它又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特殊建筑工艺和建筑风格,富有乡土性和地域性。这些大型民居,都是客家人经商致富后精心营造的。

客家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极为独特的一种,个性鲜明。其突出的防御性能、极端内向的空间形式以及聚族而居的庞大体型,都是其他民居所无法比拟的。现在福建、广东一带的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以上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礼,强力地震,台风袭击,至今依旧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中,可见其坚固性。防御性能是客家民居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中国传统民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客家民居的防御性能表现在:外围封闭,墙体坚固厚实,围楼高大,防卫设备齐全。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客家民居的防御性能也渐趋淡化,而其内向、封闭的形式仍因给人足够的安全感而得以长久地延续下来。

江南水乡民居主要集中在苏南太湖之滨的周庄、同里以及浙江的乌镇等乡镇。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江南水乡河网交错,环境清秀,民居都为青砖黛瓦、粉墙木轩,在小桥流水映衬下,如同一幅幅古朴湿润的水墨画。民居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设计精巧,紧凑实用。临河人家多开敞窗或水门,临河有骑楼连通,构成江南水乡的优美情调。

在江南一带,水乡古镇约有数百之多,保存尚好的仅周庄、同里、乌镇等处。周庄最具神韵,遂有“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之说,誉为“江南第一乡”。

周庄镇内小河纵横交错,呈“井”字状,临河形成街市,错落有致的民宅背水面街,半数以上是明清之际的建筑。“井”字形的河道构成了水巷、河埠、石栏、拱桥、廊坊、楼阁、庭院的水乡神韵,犹如一幅“盈盈碧水相环,楼阁隔河相望”的水彩墨画,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周庄是水的世界,古镇四面环水,犹如浮在水上的一朵睡莲。古人这样形容:“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它与远处的烟波苍天构成了一幅色调素淡的民俗画卷,故古人留下了“吴水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的美好意境。

镇内小河纵横交错,呈“井”字形,有河有街必有桥,因桥成街,因桥成市,桥桥相望,桥桥相连,为水乡周庄增添了魅力。到过周庄的人无不为她保存众多且完好的古建筑而赞叹,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秀色而迷恋;为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温柔风情而熏染。

中国民居在中国传统建筑哲理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结合不同气候、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塑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及审美情趣。南北高原: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中原平地:狭巷夹天,庭园深深;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无论是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还是南方民居的洒脱秀丽都富于诗的韵律和画的意境。传统民居风格各异却无处不体现了天人合一,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崇尚自然,争取自然,借鉴和发挥自然。中国民居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地把崇山、秀水、峻石、绿树、竹林、洞桥、小路与建筑融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使民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里不仅是民居客观环境风貌所具有的艺术气质,而且也包含了民居建筑艺术形象所产生的感染。不仅如此,中国民居浓郁的乡土气息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有情观念。中国民居的洒脱的生活气息、动人的民族风情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给人予情景交融的境界,是理性与浪漫的结合。在这里山光、水影、月色和鸟语花香都成为有情之物并与建筑融为一体而令人陶醉。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 ——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和地域其建筑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是以康百万庄园和郑州城隍庙、文庙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各方面的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郑州,建筑风格,康百万庄园,城隍庙,文庙 一、中原古建典范——康百万庄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建筑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人工自然物和自然环境,它既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我参观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步入庄园,我仿佛走进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进入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之中。下面就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的建筑,作一些分析。 康百万庄园是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建筑群,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着名的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康百万家族以农、商、官结合的方式发家,辉煌时期曾经有“马跑千里

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之美誉。一直发展延续富裕了12代,400余年(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康百万家族在物质富裕之后,便大兴土木,充分利用自然地势,“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整个庄园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园林区、教育区和社会活动场所,形成了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风格各异的多个建筑群体。园区的介绍说:“据1965年统计,保存下来的尚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共计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到2005年,整个庄园建筑除了寨上主宅区完整外,其余保留下来的建筑群已不是1965年统计时的面貌。”尽管群体建筑和单体建筑数量减少,仅就现有建筑而论,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之高,也是其他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不可比拟的,可谓明清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浓缩图。 在日常设计中,建筑方案的选定至关重要,建筑风格千变万化,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如何有地方特色,达到和谐的目的至关重要。康百万庄园处于嵩、邙、河、洛交汇处,依山傍水,有“金龟探水”之美称,鲜明的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庄园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依次向南、东、北方向的寨下发展。首先,在选址方面它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北近黄河,南凭黑石关,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利。其中尤以主宅区最为典型,主宅区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建于邙山半腰。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理地貌,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有垛口,形成堡垒式大庭院,庭院经由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

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

四合院 Siheyuan: Traditional Chinese courtyard house Siheyuan is Beijing's traditional courtyard-style residence. It is called siheyuan because the houses in it are construct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main house, the wing house and the house facing the main house are connected with walls and the whole complex creates an enclosed square courtyard. It has been served hundred years since this kind of architectural form first took shape. 窑洞 Yaodong:Cave dwellings on Loess Plateau Cave dwellings are found all over Northern China including Shanxi, Gansu, Shaanxi and Henan provinces along the Loess Plateau. Having selected a good place, local people would dig a large pit and dig caves at the four sides, a tunnel leading to the ground at one side and a well in the center of the pit and build low walls at the four sides. The courtyard cave dwelling is warm in winter, cool in summer along with being both rain and fireproof. The pits of different families sit close to each other. 土楼 Tulou: Ancient earthen castles of China Centuries ago, waves of Han emigrants fled south to avoid natural disasters and social unrest in northern China. They settled in the mountains of Fujian and parts of Jiangxi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They called themselves "Kejia,” or guests, and built fortress-like tulou for protection. Within their sturdy walls, the people became self-sufficient and somewhat isolated. If enemies come, the tulou will be strong fortress once the gate is locked. A tulou can accommodate as many as 200 to 800 people. 船型屋 Boat-shaped house: Residential dwellings of the Li people in Hainan province Boat-shaped homes, also called "boat-shaped thatched cottages" are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dwellings of the Li people in Hainan province. Although the decor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houses may be different, their general shape is that of an inverted boat. With fences woven with coconut, bamboo and mango leaves and roofs made of thatches, coconut and sunflower leaves, the crude materials needed for the boat-shaped houses were readily available. The houses provide shelter from rain and wind, and protect its inhabitants from wild animals. The structure and shape of the houses can withstand the powerful sun, typhoons and storms. 蒙古包 Mongolian Yurt: Portable house of nomads The Mongolian Yurt, called "a vaulted tent" or "felt tent" in ancient times, is a domed pealed tent. The frame of the yurt is a supporting ring, formed by some wooden poles. The yurt's frame is covered with thick felt fastened from outside with ropes. Every yurt has an opening on the top, which provides both light and ventilation, and a wooden door facing south or southeast. The convenient design suits the mobility of the Mongolian people who live on grazing. As more and more Mongolians settle down, yurts are decreasing in number. 碉楼 Diaolou: Castle-like tower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 熊瑶杨云峰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05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北京100083) 摘要:首先总结中国传统民居的哲学思想和生态精神的基础, 然后以北京为例, 针对目前都市居住环境的现状, 期望从中国传统居住环境街、院的关系以及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精华之处, 为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探索和尝试性提出人居环境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 城市肌理; 生态哲理; 哲学观念; 人居环境 住宅是一个城市的最小单位, 这样的一个个居住单位构成了城市的肌理。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中, 不仅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需严格保全现有的空间结构, 在大量的旧城改造中, 也应研究传统城市肌理的基本特征以及拓扑关系在现代城市功能背景之下的转化和再应用, 从而使城市肌理在发展中得到本质的延续。 1 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的支配, 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两者既相互制约,又彼此紧密联系。因此, 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 追根寻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图1 ) 。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其形式以及所反映出来的生态精神等, 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产物。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 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其中,北方民居四合院是深具这种典型特征的实例。中国的“家庭”概念曾经一度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北京大到故宫广场,小到民居四合院,大小不一但形成俨然一体的合院体系,再加上大街、胡同, 形成严谨的城市肌理。院落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作是人与天地, 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发展到后来,四合院不再是一个家族的领地,它变成了多家合住的形势, 因此四合院便成了具有一定现代概念的小型社区。下面,试就北京为例,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及思考, 以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2 中国当代都市居住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 北京市的住宅建设规模和总量一直位于全国大城市的前列。特别是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和中国加入WTO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北京正在成为世界建筑,尤其是住宅建设的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规划师、建筑师们如‘赶集’一般,生怕错过一点机会。”然而在这样一个疯狂猛建的过程中, 鱼龙混杂的现象层出不穷。首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建筑的安置,特别是小区住宅的建设, 严重破坏了传统的城市环境肌理。其次,目前市场上将“欧陆风”作为住宅卖点大为宣传,已然成为时尚,打出巴比伦空中花园、威尼斯水上乐园、希腊柱式、罗马穹顶、文艺复兴等主题和住宅建筑作法, 似乎非欧陆式不足以显示小区的品牌高尚, 这显然是进入了误区。再次,人们普遍反映,住在单元集合住宅内的居民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传统民居特色分析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 ——对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赏析和思考 内容摘要:民居的最大特点就是与自然保持和谐,不论是陕北的窑洞民居、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水乡民居还是湘西的吊脚楼等,其建筑运用的材料、造型、装饰都与它所处的环境相协调。江南水乡民居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赏析江南水乡民居可以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人文情怀,同时也可以提升现代水乡建筑的意境和内涵。 关键词:江南水乡民居历史结构水性回归 一、江南水乡民居的文化历史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得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一切民居、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瓷都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约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孱孱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二、江南民居的布局及建筑结构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为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从类型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大体有宫殿、陵墓、寺庙和民居四类。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以高、大、深、严为特点。高以突出之势显现帝王地位崇高,大以空间显示疆土和国威,深是纵深,严是排列严整,以显示帝王的尊严。陵墓在显示已逝帝王威严的同时多了一份肃穆气氛。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表现了秦灭六国的国威和一代暴君不可一世的气势;唐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则通过长约四公里的神道更多地表现了庄严和肃穆。寺庙建筑由于特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主要体现了和谐、澄静、神秘的特点。寺庙或建于都市,或筑于名山,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营造出美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人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近佛教。民居反映了家族和睦、亲情融洽的居家文化,显得古朴而温馨。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是群体组合。四合院是四面合一的,如有数进院落,也是连成一体的。皇宫宫殿的大和深,也是由建筑组群来体现的。这是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团聚、国家一统的反映。二是布局平整。从周代开始,就已经有王室居中,左宗庙、右社稷、前朝、后市和居民四布的都市规划制度。后世都城和寺庙往往以中轴为线,对称排列,均衡分布。无论是皇宫还是民居内部,都按尊卑长幼的次序各有其所,不得混淆。这是传统文化重礼、尊君、崇孝的反映。三是封闭自守。古代建筑虽有御敌、防盗的考虑,但其封闭形态也不能说没有自守自足的心理因素。大到万里长城,中到护城河和城墙,小到四合院和客家圆形土楼,都反映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不待外求的一面。 信息来源: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组编.中西文化概述.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2版第168-169页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 作者:朱冬冬·奇创规划师点击:1170 针对国内旅游现状,旅游群体消费需求已经逐渐从旅游观光转型为旅游度假的模式,而中国民居在这个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居的价值保留还是舍弃对于旅游开发都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本文由人性化的引导下回归老屋的精神需求对旅游开发的尺度、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和探讨。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旅游开发 引言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由于中国各地区的气候环境和人文背景不同,各地民居多种多样,材料和结构更是不同。民居在现代城市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成为城市直接的景观资源,比如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等等。在乡村,民居犹如开在山涧水畔的花朵,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它强调民族文化和乡土特色。比如湖南的凤凰古城、江南水乡、北京的爨底下……民居可划分为七大类,即:庭院式民居、窑洞式民居、干阑式民居、毡房和帐房、藏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及其他特殊类型民居。 传统民居的价值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民居更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民居是人民大众的住所,是最直接地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也是最充分地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它与人文、民俗等密切而不可分。因而也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 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最为尊贵,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贵宾的地方,各个房间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体现,但是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非常理想的居住、生活空间。 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民居布局重视防晒通风,也注意防火,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所以出现了天井民居,以徽洲民居为例,其基本单元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者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有利于通风,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见天日,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有利通风;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风水学说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外围常耸起马头山墙,利于防止火势蔓延。 徽州民居独领风骚,走进安徽境内,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些白墙黑瓦和建筑构件中各种精美的雕刻,从细微之处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柱一梁,到浑然一体的一房一院,无不透出当地人民的聪慧、勤劳和精明的人生哲学。 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的意义 传统民居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集所在区域人们的生活、文化、习俗、艺术于一体,记录和表达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历史真实性。民居总是与当地的环境、气候、人文紧密联系的,从西北的窑洞到安徽的徽派民居,从老北京的四合院到凤凰的吊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制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于世的建筑美学和朴素的哲学思想,在飞檐斗拱的有机组合下,成就了足以屹立于世而为万方敬仰的地位。《诗》云:”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朱熹集传:“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廊园庙塔,殿宇亭台,在一大批能工巧匠的精心建构下,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和文化树立了时代的标榜,也为现在的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作为传统建筑最富有灵魂力的部位——屋顶,位于屋身的上部份,形制多样,体积庞大,不但是显示屋主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传统建筑美学的精华之处。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由内而外依次由三部分组成,是为基层,结合层与面层,并加上屋脊装饰等。传统屋顶有很多不同的形制,主要是坡顶,也有平顶的。坡顶有一坡顶,两坡顶,四坡顶几种。两坡顶根据屋顶与山墙的关系分为硬山和悬山两种,四坡顶一般有四坡五脊的庑殿顶和四坡九脊的歇山顶。在处理大脊上还有清水脊和卷棚脊等形式。此外还有攒尖顶(分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攒尖等)、盔顶、盝顶、十字脊顶。 屋顶的形制与其屋主的身份地位等级有关。按照形制等级高低可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等形制因为不用在重要的建筑,故而不列入等级。 一、主要的屋顶形制: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 主要的建筑形制,一般用在宫殿建筑、官府、皇家园林、寺院等。

1.庑殿顶: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宋称为“五脊殿”、“吴 殿”;清时称为“四阿殿”,《营造法原》称为“四合舍”。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多用于殿堂式建筑。在中国古建筑形制体系定型后,庑殿建筑成为中古房屋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制。由于它屋顶陡曲峻峭,屋檐宽深庄重、气势雄伟浩大,在封建社会时代,他是体现皇权、神权等统治阶级的象征,所以多用作宫殿、坛庙、重要门楼等高级建筑上,如故宫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太庙大戟门、享殿及其后殿,景山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棱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筑。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其它建筑如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宫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则为单檐庑殿顶。

中国民居建筑 (完美版)

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中国民居建筑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任课教师:孙保燕 授课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学号:1201530124 姓名:丘尚超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所在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为世界所知。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江南水乡、历代皇家宫廷建筑、王府建筑,还有徽派民居、北京四合院、云贵滇西吊脚楼、西北的窑洞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之内涵博大精深,受到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及效仿。 正文:我是学习建筑类专业的,所以对建筑有独特的情感,就我所了解来看中式建筑,在建造上,工艺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做好不容易,做不好就成了四不像。其中我以中国的民居建筑为代表,谈谈中国建筑给我们的赏心悦目。 一.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人类从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从过去到现在,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无不是以“家”为基本单位,依靠“家”作为社会细胞,聚合布置成为这种那种形式的人居环境——从早先的聚落到后来的乡村和城市,无不如此。 二.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都含有着眼全局、追求和谐的特点。重视整体,讲求从整体出发的这种思维习惯,甚至地阔天高,可以联想到人与天地自然的沟通,进入那种亦虚亦实的神秘化的整体境界。非常明显,古代中国追求虚实结合的整体思维方式,无疑成了锻铸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特色的哲理基础。同时深刻影响传统民居建筑个性特色的文化背景。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宗法礼制观念、风水学说等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 三.中华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 1.北方院落居民 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中国十大传统民居及其特色 建筑学082 108054047 葛珏骏中国传统的十大民居按地域可分为东北民居、华北民居、江南民居、岭南民居、客家民居、西北民居、西南民居、蒙古民居、新疆民居和西藏民居等十类。民居的特色形成主要是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在功能、结构、形式上都较为合理的营造方式。 一.东北民居: 东北地区处于寒冷或严寒地区,一年之中夏季短冬季长,居住建筑对保温的高要求是重点。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层高较低,屋盖坡度较大(为了积雪保暖)墙体较厚,且多采用土坯、原木、茅草等取于当地,且孔隙率较大,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较为典型的有井干式建筑、朝鲜族民居等。 二.华北民居: 华北民居为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常被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常以四合院形式布置,根据地方气候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四合院、晋中四合院等。北京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大,为正方形,多采用硬山和卷棚顶,色彩较为鲜艳;山西四合院中间庭院较小,常采用单坡顶向院内采集雨水,颜色偏灰。 三.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是除四合院外又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布置紧凑,也常以院落形式布置,但院落往往很小,称之为天井;由于建筑成片相连不利于防火,因而有马头墙出现作为隔断之用。江南多雨水,致使形成檐廊,基本上是粉墙黛瓦,卧房常设在二楼以避免室内泛潮。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徽州民居和浙江民居。 四.岭南民居: 岭南民居主要指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居,特点是通风良好,且受西方文化影响明显,建筑外观上有明显的西方建筑元素。墙体颜色常常为朱红色,基于风水上的说法。 五.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福建地区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传统居住建筑,常被称作“土楼”。一般由土坯做外墙,墙体厚实,整体呈圆形,体量巨大,内部房间众多。中间常有祠堂。 六.西北民居: 西北民居主要指宁夏、山西一带的传统民居,以窑洞最为典型。窑洞是一种穴居的形式,热惰性非常好,冬暖夏凉,日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室内通风往往不畅。门面根据受力特点和地方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基本呈拱形,门口往往是具有名族特色的窗格。 七.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主要指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典型住宅,特征主要体现在材料和造型两方面。由于地区环境十分潮湿闷热,房屋修缮和重建的次数较多,且注重通风和散热,故采用轻质材料作为建材,底层架空,且为及时排挤雨水而将屋顶坡度加大。典型的有杆栏式建筑。八.蒙古民居: 蒙古民居指草原上为了适应游牧民族放牧需要而形成的毡房,俗称“蒙古包”。主要特点是可以自由拆卸便于携带,且由兽皮、毛毡等材料制作,有利于保温。 九.新疆民居: 新疆地区的传统民居称为“阿以旺”,常以土坯作原料,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屋顶,用以晾晒衣物和风干葡萄。建筑有伊斯兰风格,常出现拱券式的门斗和窗户。十.西藏民居: 西藏传统民居主要有碉楼和帐房两类。碉楼为石木结构,下部敦实,常用作饲养牲口的用房,上部供人居住,利于保暖。帐房分两种,冬帐由牦牛毛编织,夏帐由布料编织。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中国传统民居对当代人居环境的启示 全球性的环境与资源危机,使得建筑学人开始反思现代建筑活动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并着手对其进行调整,寻求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引发了生态与绿色建筑的研究。而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再次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在生存能力逐渐下降的传统民居与找不到出路的现代建筑之间架构一座桥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所努力追求的。同时,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一.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有学者认为“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这两者是相互制约,却又彼此紧密联系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溯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这里“天”是无所不在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式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天人同构,大自然的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通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屈才以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 二.中国传统民居在当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我国传统民居形式众多,我们应从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 慧结晶。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 卓著。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 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 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 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理论研究方面, 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 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 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 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 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 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 1990年才正式发表[3]。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该阶段以 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 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 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 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 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这一时期产生了综上等一系列地方民居调查的报告和著作。该阶段以 从宏观上论述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和以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更大范围民居研究的基 础资料为特点。 3:第三个时期约在1980年至今,为民居研究发展阶段 此阶段涉及的文献较多,从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可大体分为三类。 3-1 研究用建筑学手段继续完善地域民居单体的基础研究。 地域研究方面。①以省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三次相 关的系列著作。第一次集中在1984-1995年之间。1984年,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编著《浙江民居》[10];1985年,张驭寰编著《吉林民居》[11];1986年,云南省设计院“云 南民居编写组”编著《云南民居》[12];1987年,高鉁明等编著《福建民居》[13];1990年, 陆元鼎等编著《广东民居》[14];1993年,张壁田等编著《陕西民居》[15];1995年,新疆 土木建筑学会等编著《新疆民居》[16]。第二次集中在2009年,此次补充了部分省份的民居 研究,如雷翔的《广西民居》[17](雷翔于2005年已出版同名著作,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完善)。第三次集中在2015年,该系列版本在民居方面综合了近年的相关研究,如谢小英的《广西古建筑(上下册)》[18]。②更为细致的地域区划为单位的研究。1990年,李长杰编 著《桂北民间建筑》[19];1991年,徐民苏等编著《苏州民居》[20];1995年,何重义编著《湘西民居》[21]。③以建筑类型为单位的研究。1989年,侯继尧等编著《窑洞民居》[22];1990年,永定土楼编写组编著《永定土楼》[23];1993年,沈华编著《上海里弄民居》[24] 等等。 总体研究方面。①研究建筑本体的相关著作。构造技术方面,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25];1987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26];同年,林会承编著《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做法篇》[27];历史研究方面,1980年刘敦桢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28];1990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