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政治环境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浅谈政治环境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浅谈政治环境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浅谈政治环境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浅谈政治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凤英

华南理工大学

内容摘要:经济要发展,必须依赖政府提供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我们中国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尤其是步入21世纪后,发展的速度相当惊人。取得这样的卓越的成绩,这离不开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制定各项优惠的政策,还有国内社会秩序在此期间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没有大的动乱和战争。所以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和国内的政治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经济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社会秩序

一)国内政治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国家的政策对经济发展

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发展,有过大唐盛世的盛况,也有清末时期的八国联军入侵的颓败。当然无论是那种结局,都和当时的社会政策有重大的关系。唐太宗在位23年期间,社会经济得到很良性的发展,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除了在民众上面制定了优惠的政策以外,他还在法治上、人才选拔培养上做了很多创举。得益于这些政策的制定,才使得社会平稳的发展,使得唐朝成为其他任一个王朝都是无法比拟的。

在看到唐朝的辉煌时,我们在把时间回顾到清末时期,清末时期,国外都在快速的发展时,清朝却过着自给自足的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末期统治的腐朽,统治者的封建思想。而民众的农本思想严重的制约生产力的的进步,致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程缓慢,加上帝国主义的压榨,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失去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西方列强开始把中国变为他们的经济附庸。

清朝末年政治制度无疑是落后的。在政治上依然实行的是高度集权制度,在经济方面也继续推行自然经济制度,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各种法制建设更是相当的不完善。就专利法而言,清朝一直到1906年才有专利法,此前专门的发明创造不能得到商业化的投入,因此分工专业化不能在技术发明中深化,从而使中国的很多工业技术都停留在胚胎阶段,不能形成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政府利用其政治垄断特权追求利益,不惜损害社会利益,同时政府也利用其任意侵犯私人企业财产的特权从与官府勾结的

商人处攫取各种利益。这种畸形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无效率的收入分配不公,整个经济主要是为官府和特权阶级生产,因而市场狭小,分工不可能细化深入,生产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2.战乱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叹为观止,除了我们打开国门,积极热情的欢迎外来企业的驻入以外,还和这几年社会的安定的社会秩序有很大的关系,这期间国内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和难以控制的内乱。中国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很多的国外客商都注意到了,在国家没有战争和内乱时,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时,国外的客商才会到这个国家投资,如果一个国家都不能保证公民的人身安全时,谁还敢来投资。民众也无心去发展经济,都在担心生命安全。那这个国家又怎能得以发展。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就陷入列强的侵略战争的打击或威胁之下。国内的反清革命也从未停息。整个国家长期处于战时或准战时状态,尤其是军阀混战时期,不同的军阀在其占领的某地时期重复收税,并预收未来的税,操纵实物与货币的换算率,增加苛捐杂税,并进行强制粮食征购。是经济不堪重负,由于连年的战乱,农业的商业化趋势逐渐被逆转,农业生产力和产量都下降城乡之间的贸易被中断。到了民国时期经济同样是发展的非常缓慢,当时中国农村大约分成7万多个地方性基本自给自足的社区,社区内有一些互补金,但社区之间及它们与大城市及国外的分工和贸易及其有限,因此外国商品很难打入中国市场,由于没有全国统一市场,沿海城市与其说是国内分工的交易网络中心结合点,不如说是与外国经济分工和贸易的延伸结点。而且到了后期,由于国民政府在战争中实力,金融财政体系崩溃,通货膨胀率高达200%,因此纸币成为政府抢劫人民财产的工具,人民纷纷弃纸币不用而回到商品货币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使纸币,改进交易效率的功能不能发挥,因而分工水平大大下降,生产力崩溃。

二国外政治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国家的政策对经济发展

日本作为一个高速发达的国家,在二战后国内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把经济的重建和复兴做为其经济政策的出发点的,为此,所提出的政策目标是(1):尽快恢复经济,使平均的生活水平恢复到站前1930~1934年的水平。2)改造在站前和战争中构建的“战时经济”,建设民主的经济机构,并由此实行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民主化的三大经济民主政策。3)抑制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是经济生活恢复稳定,4)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为了稳定国民的生活,实行广泛的物资统制。

这个时期日本经济政策最引人注目的是“倾斜生产方式”和“道奇路线”,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即把当时有限的资源投放到煤炭、钢铁这两个重点行业中去,以此来做为产业复兴的突破口,这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并被认为是日本后来实行的产业结构重化学工业的开端。而日本经济从1955年左右

开始以设备投资为中心快递增长,进入了所谓高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的政策目标是1)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3)国民生活的提高,同时政府的作用开始进行评价,确立了“经济计划”正式成为政府的计划,最明显的例子是山田内阁确定“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制定了十年内实现国民收入提高一倍的目标,同时明确了相关的政策以及目标实现后的国民生活水准。

与之相反的是超级大国前苏联的解体,长期以来,苏联的经济矛盾不断积累与加深,经济形势逐年恶化,最后发展成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种基于产品经济观,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强制性手段建立了国家所有制,又人为地加速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得转化,用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作为管理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排斥价值、利用、市场、竞争等商品货币关系,而把完成国家计划规定的产量任务作为企业生产的经营活动的根本目标和衡量其工作结果的尺度。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比较落后的经济条件,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河战争的威胁中进行的,因此苏联十分强调要告诉发展工业特别市是重工业,以保障国家独立和加强国防,这样过于重工轻农,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同时,苏联只注重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是速度和数量,宜高速度的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长期实行了粗放型赶超发展战略,这是为了在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产品的数量上尽快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为了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而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速度第一”是苏联经济发展突出的战略方针,苏联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主要靠多投入,高消耗来取得喝维持的,随着谁会变迁,人民生活压力加重,这种考高积累政策维持的高投入越来越受到限制。

2.战乱对国外经济的影响

自1980年9月22日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以来,以历时五个多月,这场战争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地二次“石油危机”余波未系,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了衰退的情况下发生的,它对世界石油的供求、油价的波动以及产油国与消费国的经济关系已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这场战争是俩伊德石油工业遭到严重破坏,也削弱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力量,两伊战争开始后,双方都把对方的石油设施作为主要攻击目标,两国的武装部队在阿拉伯河下药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阿拉伯河是两伊石油输出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渠道,河的两岸集中了伊朗90%和伊拉克35%的石油资源,所以战争对两国的石油生产和输出能力破坏很大,对伊朗尤为严重,伊朗最大的石油城阿巴丹市大部分以毁于炮火,阿巴丹炼油厂的炼油能力每年约为3500万吨,提供伊朗国内60%的石油产品,现夷为平地,伊拉克最大的商港霍拉姆沙赫尔已被伊拉克占领,它的原油出口中心和最大的储油港——哈尔克岛损

dy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现状(整理)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中国经济“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 1、辽宁中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 2 、陕西关中地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 1 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 1 6 、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

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体系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外资银行在内的多重体系。在银行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整体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8年末,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增长率为18. 6% ,其中三家上市的大型国有银行的平均总资产超过万亿美元,预计净收入将同比增长可达到50%。 然而自11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给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挑战,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变幻莫测使得大多数银行在经营中感受到了压力。宏观经济呈现这种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企业,银行是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将越来越多地通过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来实现,商业银行既是调控的对象,也更多地承担了调控工具的部分角色。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而宏观形势变化所产生的风险,最终有很大一部分将由商业银行承担。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对银行业外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做一个整体的度量,即从世界经济形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融资结构、金融监管体系、银行业同业竞争市场格局以及外部环境带给银行业的挑战。 首先从整个世界经济形态来看,全球经济将进入缓慢复苏期,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正在改变低储蓄,高消费的增长方式,与此同时“美国消费,中国制造,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世界经济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其次,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正在爆发,08年的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以低碳经济和“物联网”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表明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调整已然势不可挡。然而目前世界经济体表现出的贸易保护主义,全球流动性泛滥与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世界经济仍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经济仍旧保持平稳增长,并将以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长期发展的核

浅谈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4891563.html, 浅谈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作者:王熙茹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0期 【摘要】会计环境指会计职业活动的各种条件之总和,外部环境是会计环境的一部分,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会计所处特殊发展阶段的客观外在环境和条件。外部 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关键词】外部环境;会计职业道德;影响 [ Abstract ] the accounting environment of accounting occupation activities in a variety of conditions of the su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a part of the accounting environment, accounting is produced,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s the special development stage of accounting objectiv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accounting occupation morals have a certain impact, this paper makes a discussion on the. [ Key words ]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accounting occupation morals; effect;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会计职业道德不可能独立存在,要受外部环境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位会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 业道德,同样需要一个完善的修养、环境与建设过程。 一、经济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1.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会 计职业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得以丰富,会计职业关系也随之变得复杂,人们对会计职业行为的要求也不断更新,从而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去的若干年,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会计职业界的成员主要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国家、企业才与他们发生联系,这时的会计职业道德相对来讲要求简单,主要是要求会计人员维护国家的利益。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就大大丰富了,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对会计人员的独立、客观、公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对会计人员的新的挑战,也促使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不断发展与完善。 2. 经济体制客观上影响着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如何,会对会计产生 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经济体制客观上决定了会计主体的特征,从而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人员追求三段式资金平衡,专款专用,使得一些非常有效的会计管理方法和会计技术无法很好的运用到会计的日常工作当中。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则大大不同,利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清晰 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清晰布局由陆地向海洋延伸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世纪经济报道 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2009年,这是个标志性的年份。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陆续出台了13个区域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被选中的地区,担当起其新一轮改革探路者[17.01 1.01% 股吧研报]的角色。 其背后,是十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演进。 站在“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接点,作为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的负责人,范恒山更显忙碌,从各地调研到工作会议,与范的约访,几度被迫推迟。 新时期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哪里?下阶段区域工作的重点领域是什么?这十年间区域发展思路的变化有哪些?范恒山对本报记者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范恒山指出,虽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趋于缩小,但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缩小区域差距的难度不断增大;以行政区为板块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地区间的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仍然存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我们将坚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个主要目标,把缩小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民群众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作为衡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切实巩固区域发展相对差距缩小的良好局面。”范恒山说。 而“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发展要在五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一是形成主体功能区,二是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五是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东中西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21世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拉开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大幕,这十年间的区域均衡取得哪些进展? 范恒山:首先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长期以来,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东部。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随着针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区域政策力度的强化,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东部的格局得到了扭转。

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讲解学习

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 的影响

毕业论文 试论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学生姓名:刘佳 学号: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试论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摘要:会计环境指影响会计系统的外部因素,它包括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当今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区域经济趋于一体化,因此,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程序与方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如人意,假消息满天飞,虽然,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规范各种会计行为,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会计环境是重要的原因。本文将探究会计环境中不同要素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我国会计改革方向的一些思考。 关键字:会计环境会计发展作用机制措施 正文:会计环境是指会计周围所处的各种条件与状况,主要包括政治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科技环境因素和管理环境因素。

目录 一、研究与认识会计的“环境观” (5) 二、从五个方面论述会计环境因素对会计发展的作用机制。 (6) (一)政治环境因素: (6) (二)法律环境因素: (6) (三)经济环境因素: (7) (四)科技环境因素: (8) (五)内部环境因素: (8) 三、针对会计环境的变化提出我国会计健康发展的对应措施 (9) (一)健全和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9) (二)拓展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10) (三)加强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 (11)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12) (五)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 (12)

一、研究与认识会计的“环境观” 众所周知,会计有三大属性,即社会性、技术性和人文性。上文谈到会计的社会属性,要求研究与认识会计要充分把握其客观环境,那么对于技术性、人文性与会计环境的关系,我们依然认为环境影响着技术性的发挥、人文性的内涵。首先,会计从产生之日起提供信息的一套完整的技术,奠定了会计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但是,综观会计发展史,其技术手段在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原始的结绳记事、古代的算盘记账、现代的电脑软件运用,无一不体现了环境变化对会计技术性属性的影响,使得会计的技术性属性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使得我们把握了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会计属性,而这一点在现代理论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人文性与会计环境的关系,人文性的提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日益重视会计的结果。原始与古代社会,我们只认识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归结到属性上,则是社会性与技术性,只有到了现代文明社会,我们才提出了会计的人文性属性,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就雄辩地证明了人文性与环境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

宏观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重要性 在目前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下,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将逐步走上高品质、低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施工企业将面临着调整经营结构、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和挑战。施工企业的发展机遇宏观经济环境对施工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上,虽然其影响有滞后性,但施工企业的经营情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基本建设的投资情况和宏观经济形势。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主要对施工企业产生以下正面影响。 可以促进施工企业领导提高企业发展战略意识,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高掌控战略风险的能力。推动施工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调整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的科技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使企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可以提高企业的人才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实现行业产能需求关系的基本持平,这对施工企业的发展是一种机遇。 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也对施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施工企业产能不断增长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持续下滑的矛盾比较突出。从2011年的统计数据看,施工企业的数量减少1449个,但就业人数增加150.7万人,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增长12.4%。由于宏观经济对投资的影响,施工企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投资下滑使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由于前些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一直处于高位,使施工产能迅速增大;又因施工企业任务繁重,致使经营结构单一。 投资下滑给施工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压力,出现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本来就很低的行业利润雪上加霜,致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转变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缺乏支撑,也无力支付改革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单一经营结构的施工企业,其

经济环境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经济环境及其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对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调控方式、证券市场发育程度以及物价变动水平等具体因素的抽象概括,它是影响会计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从经济体制看,目前世界范围内基本可以分为竞争型市场经济、计划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社会型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种体制,不同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目标、管理方式、会计规范、会计监督等模式,所以研究会计及其发展变化,首先要研究会计所处的经济体制,其次要把握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方向及规律,由此才能抓住会计的实质,理解会计、掌握会计,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会计,使会计与时俱进,促进其在资源配置、提高效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其对会计实践领域的宽窄、理论研究的深浅、规范体系的完善等都有不同影响。一般地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的认识就越加科学,会计的各方面工作就越加完善。 从经济调控方式看,经济调控方式取决于政治体制与法律体系,高度集权的政治与法律体系下,经济调控方式一般也采纳集权方式,从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会计及其人员的管理及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都比较强硬与统一;市场化程度高的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一般较弱,主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各种调控,政府的干预较小,反映在会计上,就是规范制定与管理呈协会型,鼓励企业自行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主要服务对象定位于广大社会公众。 从证券市场发育程度看,发达的证券市场,要求会计信息披露充分、及时,而且决定了会计服务对象主要为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处于发展初期的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较弱,会计目标主要确定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服务。 总之,经济环境决定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无论会计是从被动的无组织到有组织的变化,还是主动的完全有组织的变换,都是经济环境内部矛盾激化使原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在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会计的发展变化主要源于经济因素的不断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发展高科技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经济即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知识经济也在逐步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以上趋势与状况,决定了我们进行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国际化方向,要求我们进一步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当前,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经济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它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加工,从自然界获取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和生活资料,经过分配、流通以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生产模式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扩大再生产较之简单再生产要求较多的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无论是扩大再生产还是简单再生产,都是把环境作为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没有环境资源这个基础,无论是哪一种生产都将无法进行。保护好环境资源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遭受污染与破坏的环境必定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总有一定数量的废物排入环境,而环境具有扩散、贮存、同化废物的机能,利用环境这种机能可以减少人工处理设施的投资与费用。如果保持环境的这种机能,就要危害人类健康,要付出昂贵的处理废物和恢复环境机能的费用,影响经济的发展。 因此,不论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获取资源,进行经济再生产,还

是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物,都说明经济发展以环境资料为条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主导作用 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牧童式”的方式生活,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自然界有丰富的资源,人类可以享用,因此,他们对周围的资源索取要求不高,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不大。 当人类逐渐学会经营畜牧业及种植业后,生产方式由游牧生活过渡到耕种土地,实行定居生活时,人类通过各种劳动增加生活资源。这种农业生产活动实际上是在自然再生产遵循环境的生态规律,不但可以向自然界索取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能够使自然再生产实现永续的良性循环,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我国黄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由于人为的长期活动,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当今的农业生产处于恶性循环中。 工业生产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采掘工业直接面对自然资源;原料工业是分解和富集自然资源;加工工业是按照社会需要改变自然资源的用途,这些都离不开资源。所以工业生产也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是,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容量,出现了目前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即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要解决这两类环境问题,一是合理开发资源,提高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将其转化为产品;二是废物再生资源化,既可以增加资源,又可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刘平北京城市学院 提纲;一、引言 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环境污染 2.2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2.3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2.4环境污染影响 三、环境保护 四、结论 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令全世界瞩目。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影响环境保护 一、引言: 环境污染,已成了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和隐患,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地稳步发展。①本文就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问题。 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环境污染 2.1.1环境污染概论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射线。② 2.2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2.2.1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2.2.2水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水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如果水资源受到污染就会严重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导致环境恶化,使人们患上各种疾病。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水,不应该浪费,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状况来说,水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能不引起国家、人民的重视。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在一些地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不同学派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不同的观点。在阐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指出经济增长不会自动缓解环境压力,而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经济增长;环境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观点综述 环境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麦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认为: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地球将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无限增长。持续的经济增长会使环境污染连同其他因素(粮食、人口等)一起使世界在某一时刻达到崩溃的边缘,因此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达到全球性的均衡。这种极端的认识虽然引起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关注,但也受到各国学者和公众的批评。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注意到环境问题,并且不断地发明新的节能和环保技术,从而缓解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紧张状况。 未来学家和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乐观的态度。柯尔、费里曼和卡恩等人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事实论证了技术进步会消除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人口不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长期手段将加速經济发展;技术的发展将使未来粮食的供应采用非传统方式,食物供应不可能发生危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将使替代品不断出现,并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将成为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持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为如此,但是停止经济增长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结构向着符合生态要求的方向转变,经济更快地增长,才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指出:“零增长意味着每年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不变,被倾卸于生态体系的污染物质的量第二年仍会与第一年相等”,所以完全降低到零增长率也不会停止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对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自觉抑制经济增长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听任其他国家迅速增长。相反,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比不增长状态更加有益于延缓环境的破坏,甚至在某种限度内,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助于放慢对环境的破坏。 上述何种观点成立,对于各国发展经济来说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限制经济增长以保护环境;如果经济增长能自发地解决环境问题,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加速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在一定限度内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认识环境对经济所施加的约束,从而分析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措

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整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当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近代大工业建立之前,环境对于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界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着,环境问题只是在大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为人们认识。 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环境问题。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的十年”的60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但同时,以“汉江污染”为代表,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本于战后50年代中期,经过经济恢复之后,进入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平均增长9.8%。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一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后,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地区”。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近年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同样

中国区域经济的布局问题

内容摘要: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和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决定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从产业非均衡,转变为区域非均衡模式。由于人口流动因素的存在,区域不平衡格局还会进一步扩大。正确的战略选择,不是逆自然趋势而动,而是在淡水丰富的东部地区按照都市圈(带)的设想来推进城市化。因此,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负有重要的协调、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责任。 关键词:经济地理非均衡人口流动城市化 研究区域经济布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经济地理的整体特征,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明确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该阶段所具有的产业发展特点。第三是找出经济发展与各个地区经济地理优势之间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防止短期利益行为导致国家整体发展上的长期失衡。而要做到这一点,只靠地方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央政府必须承担起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的责任。 一、中国经济地理的总体特征 中国的面积与美国或欧洲差不多大,但可耕地面积只有人家的一半。其原因是中国拥有世界上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它决定了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一江春水向东流”;它将东亚季风的作用限制于中国东部地区,导致了夏季雨热集中,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其北侧(河西走廊)则形成了常年的西风带,使得西北地区的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造就了其东侧的黄土高原。工业化以来,尽管人类拥有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却改变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淡水资源的多少,依然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的决定因素。 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中心逐渐向南迁移。其根本原因,是北方的降水量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从而限制了北部中国的人口规模。青藏高原和西部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则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长期限制在极低的数量级上。明清以后,由于美洲高产作物(玉米、薯类)的引入,中国东部的人口迅速增加,很快超过了国土的承载力。辽宁曾经是一个森林密集,水草丰富的地区。清朝开禁以后,大量中原移民流入东北,至今不过一百多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现代产业的发展,目前辽宁已经是河川断流,风沙遍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十分困难。 本文之所以一开始要扯这么远,是因为历史上我们许多搞规划的同志无视以上这些基本常识。以至于一搞三线建设,就敢在缺煤少矿、氧气稀薄的西宁搞什么“五七”钢厂;一说开发西部,就踌躇满志地要把新疆变成中国的加里福尼亚;一提南水北调,就想引雅鲁藏布江之水把河西走廊变成鱼米之乡。在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即使违反经济地理常识,很多建设规划短期内都能够“大见成效”,但长远代价却留给了子孙后代。由于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已经没有多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供挥霍了。 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 经过传统计划体制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两个阶段的持续努力,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越过了罗斯托所说的工业化“起飞”阶段,进入了所谓“向成熟推进”的发展阶段。如果国际上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不发生逆转,国内改革开放的政策得以继续保持,这一发展阶段将至少持续到本世纪的中叶。在这5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农业产值将下降到gdp的10%左右,农村人口将下降到全部人口的1/3左右。由于出口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制造业的产值不会明显低于服务业的产值,并且继续扮演着着经济增长领头羊的角色。新增就业的产业分

行业经济发展对我国环境影响分析

题目: 行业经济发展对我国环境影响分析

摘要 在现代社会,行业经济分类作为重要的统计分类,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统计模型分析了行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防范和治理环境污染提出了建议。本文收集了1989-2011年的行业经济发展指标和环境污染指标,首先利用因子分析将3个环境污染指标综合为一个环境污染指标,命名为综合环境因子,然后又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各行业经济是否为环境的格兰杰原因,最后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各行业经济对环境污染的贡献度。得出的结论如下,从1989年到2011年以来对环境污染贡献度最大的是建筑业,占了所有行业的3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农林牧渔业等第一产业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从各行业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影响程度的增长趋势来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及农林牧渔业等第一产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贡献度逐渐减小,第三产业和制造业基本保持不变,建筑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则逐渐变大。因此若要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应该重点解决建筑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环境污染行业经济因子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industry, economic classification as an important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istical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ow to prevent and contro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suggested. This collection 1989-2011 years of industry indicato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dicators, the first to use factor analysis to three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s a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dex, named for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n tested using Granger causality test whether the environment in sectoral economic Granger cause Finally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various sectors of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cluded as follows, from 1989 to 2011 since the con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the biggest construction industry accounted for 34% of all industries, electricity, gas and water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 the first industrial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small, from all secto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the growth trends, Electricity, gas and water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and fisheries, the first industry's contribution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egree decreases,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sectors remained unchanged,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on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gradually larger. So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hould focus on resolving the construction, manufacturing and tertiary industry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dustry economy, factor analysis, Granger causality test,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浅谈经济环境的发展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浅谈经济环境的发展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浅谈经济环境的发展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作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会计行业,若要不断发展壮大,不仅需要适应所处的经济环境,还要为所处的经济环境服务好。了解会计行业的现状,探讨会计业的发展特点,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研究其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为经济环境服务,同时更好地促进会计行业自身的良好发展。 一、当前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状况 我国经济在和世界经济接轨后,随着相互之间交往越来越紧密,各种方式的业务合作规模和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加,由于会计信息披露对企业双方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必然需要建立起会计信息方面的统一秩序和准则。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原有的国内会计制度和报表模式,同样也不能被国外所接受,这也要求我们的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国际接好轨。 作为会计工作中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构成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资金运动是客观的,各类单位的资金都要经过资金的投入、运用和退出这一过程,不因单位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同时,资金运动也是抽象的,这是相对于具体的会计核算而言的,在会计实务中,任何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都必须要具体化,直至量化,若仅有“资金运动”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么会计核算的对象

是无法落到实处的。 二、会计行业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行业经过三十多年的进步与发展,制度越来越完善,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协作沟通能力,能够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单位理好财、管好帐,为单位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如今,会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但是,真正全面和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对吸收更多外资,加快国内经济发展的步伐,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会计要改革的方向,也是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需要,更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经济环境对会计行业的冲击和挑战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环境对会计对象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冲击。这就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要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进行修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目标。在会计确认方面,要根据需要适当增加确认范围,不要只保留全部符合标准的项目,把不能全部符合标准的项目全都排除在外,因为在这些被排除在外项目中,有一些是可以帮助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如果把这一部分全部排除在外,将会对决策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由于无形资产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会以“合作”的新形式出现,根据各自优点,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当然,不管是对会计确认的冲击,还是对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新常态下,需要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观,基于现状的反思及正确的行动指南。【关键词】对立与统一共识到共生现状与出路方法与措施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各类风险在不同国家和市场快速传递,交叉蔓延。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对立与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从哲学高度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而且在不同形势下对立与统一的结构是变化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两者矛盾稍小一些,因为在早期阶段经济规模小、环境容量大,在后期阶段经济实力强、治理力度大,这两种情况下,环境与经济都容易相处,统一性大于对立性。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的中间阶段,环境压力大而经济实力没有达到足够强,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最为突出,两者处在相持或双双受阻的困境之中,对立性大于统一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这种困境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稀缺性认识严重不足。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定范围,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经济发展,轻资源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等思想依然顽固地存在于部分国人头脑中。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以GDP 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无疑加速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发严重,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后果出现。 二、共识到共生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我国,近年来,包括中东部地区以及华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 并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趋势。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发的灾难。 全球化的发展诱使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方面日益趋同,实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领土安全方面必须以其它国家的安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理念——即相互依存的“共生”。共生是不同生物和人类的共生单元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彼此互惠、相互依赖的关系;共生双方或多方通过这种关系获得发展,

社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提要] 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会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适应了其所处的环境,才能长久地存在,并促进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环境;会计;影响 会计,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所谓会计环境,是指会计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客观环境。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都使得不同国家的会计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是因为,现代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总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之下的利益主体,通过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利益主体的经济活动,为特定主体的利益服务。各利益主体的经济活动总是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约束下所进行的经济行为。 一、对会计产生影响的宏观社会因素 1、政治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政治环境主要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指定的有关法律和政策,是各种不同因素的综合反映。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政治路线、政治思想和政治领导。政治因素在整个社会环境中起一种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它决定着国家在特定时期的经济、法律和科技等方面的目标导向和发展水平。表面上财务会计是有关财务数据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在这些数据的背后酝酿着复杂的政治过程。任何国家的会计必然体现本国政治的要求,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不但对经济和法律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不可避免地决定着会计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在某种意义上,会计行为反映了一定的国家意志。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政府宏观调控力量较强,会计在管理体制上必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应指出的是,并非所有政治环境因素都会对会计产生直接影响,有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或最终导致国家政权的变革并对会计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经济环境主要指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政策。经济环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及相应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如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 美国的经济体制,是典型的自由竞争市场体制,主张让经济活动依经济规律自发运转,强调自由竞争和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使社会资源在这种机制下得到优化配置。 日本实行政府导向型经济,运用产业政策诱导到社会资源向政府调控的领域和方向配置,政府与企业建立关系,保证了企业投资和政府管理的方向,通过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