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教学的功能何在

历史教学的功能何在

历史教学的功能何在
历史教学的功能何在

历史教学的功能何在

历史课往往被看成小儿科,是副课。许多乡镇中学往往把它当成某位主课老师的工作搭头。即使在城市中学,重视历史课的也寥寥无几。历史课真的是可有可无吗?功利主义者肯定认为历史课是可有可无的,对于教育界来说,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点,因为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存在就是合理的,历史学科也是如此。历史课的设置必定有它的功能存在。那么,历史学科究竟有哪些功能存在呢?

一、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任何事物一样,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总的趋势是不断地进步。任何人无法用自己的意志去改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后一个社会都要比前一个社会进步,它的进步不仅是一个社会名称的更改,关键是本质上不同于前一个社会。如果某个国家仅仅只改变社会名称,本质上与前一个社会相同甚至倒退,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是一种新的社会代替一种旧的社会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行进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多次反复和曲折。例如: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1640

年的资产阶级革命,终于在1649年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

但共和国只维持了11年,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又复辟了,

英国重新回到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1688年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再次被推翻。次年,英国资产阶级主持下的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对英国国王的权力作了种种限制,使其变

成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从此成了一个名为君主制,实为资产阶级专政的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是社会发展规律在曲折中前进

的表现。东欧国家和苏联为什么在一夜之间由社会主义国家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一个国家,如果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人民必定会怀疑这种名不符实的社会制度。所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这些国家重新回到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曲折、历史的进步。

我国为什么在1978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道理很简单,因为在1978年以前,我们认识上存在着极大的误区,认为

社会主义就是贫穷,以贫穷为荣,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低得多。所以,这种名不符实的社会主义必然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二、历史教学中处处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对它有不同的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战国时期的屈原,他面对楚国的衰落,希望革新图强,但受到当权者的排挤,遭到流放。后来,楚国都城被秦国攻陷,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跳入汨罗江殉国。西汉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刚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捉住。匈奴人想让他投降,并给他娶妻生子,但张骞始终保持着汉节,表示忠于国家。终于在十年后,他得到一个机会逃了出来,继续西行,去完成大汉王朝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不顾保守派贵族大臣的反对,毅然抛弃鲜卑民族的一切陈规陋俗,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与汉族进行民族融合,赋予中华民族新的历史意义。南宋的岳飞和元初的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是与“忠君”和保卫封建王朝紧密相关的。

中国近现代的爱国英雄人物更是比比皆是。像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林则徐,他抛弃狭隘的眼光,主张“开眼看世界”。与岳飞和文天祥相比,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更是有了质的升华。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多少抗日英雄为了中国不灭亡而甘愿自己抛头颅洒热血。如:吉鸿昌在就义前写下了浩然正气的诗章:“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

尚如此,我何惜此头!”1937年7月28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在指挥右翼部队向日军冲击时,被敌机

射中腿部,血流如注。部下婉劝他后退裹伤,佟将军说:“情况紧急,抗敌事大,个人安危事小。”他执意不肯后退,并

坐在地上继续指挥战斗。同日中午,佟将军头部被敌机又一次炸成重伤,随后壮烈殉国,成为中国全面抗战以来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屡立抗战奇功的名将张自忠,在1940年5月16日身负重伤牺牲前,还在高喊:“杀敌报国,中华民族万岁!”周恩来在《追念张荩忱上将》一文中称颂:“他的英勇坚毅,是为全国军人楷模!……张上将之殉国,不仅是为抗战树立了楷模,同时也是为了发扬我们民族至大至刚的气节和精神。”抗日英雄杨靖宇在壮烈牺牲后,敌人割下了他

的头颅,剖开了他的腹部,发现胃中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结果连万恶的法西斯日寇也不得不向杨将军的遗体敬礼,佩服中国军人之刚烈。

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完成一致、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利用历史教材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历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的功能

世界上的各种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在知识

的海洋面前,他们什么都想涉猎、什么都想探索,一切新的东西,对他们都有着强烈的诱惑力。诱惑并非都是坏事,历史教师应该利用浩瀚的史海对他们因势利导,培养他们学习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养成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懂得自己该如何为人处事。“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一个国家的青少年拥有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个国家必然会强盛起来。

历史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如夜空的灿烂群星,前后辉映、连绵不绝。如:西汉的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苦,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史记》。与司马迁齐名“千古两司马”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治学严谨、写作严肃认真,用了长达19年的时间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雄劲诗句。北宋范仲淹的人生哲学可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来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体现了清初顾炎武是如何忧国忧民的。大科学家钱学森宁愿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也要回到自己贫穷落后的祖国,为了她的富强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原本是以国文、历史两科满分而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四门总成绩只有25分的高考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的。但当他看到国家的衰弱时,便毅然放弃学文科,改学物理――想一想,以他这样的理科基础去学物

理乃至成为著名的大物理学家,要克服多少困难啊。

通过上述这些事例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克服困难的勇气,使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

用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我看拿破仑》一课的教学叙事 评价内容: 我上了一节《我看拿破仑》,尝试了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方式。 这节课属于初三历史《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一课中第五子目的内容。 评价目标: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写是一节主题活动,特点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一次辩论会,既能让学生了解1799 — 1815 年的法国历史,尤其是这次席卷欧洲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革命,又能使学生对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客观的认识。 评价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法的教学方式。拿破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又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部分学生对拿破仑比较感兴趣,爱好军事的学生兴趣更浓。因此,我想,对这个历史人物,学生提出问题的愿望应该比较强烈,通过评价培养客观地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用书面语言、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的表达能力,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能力 第一部分问卷调查 问卷:关于拿破仑,你都知道哪些?你还想了解什么? 建议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也可以上网查找拿破仑的相关资料,了解拿破仑的基本情况后,再完成调查问卷,建议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探讨的价值。在引导下,同学开始翻书阅读有关内容, 填写调查问卷情况评价表 评价项目评价内容 关于拿破仑,你都知道哪些?1.列举有关拿破仑的一件事。() 2. 看有关拿破仑的影视资料。() 3. 读有关拿破仑的书籍。() 4. 浏览专门介绍拿破仑的网站。() 5. 知道拿破仑说过的一句名言。()

你还想了解什么?6. 至少提出一个有关拿破仑的问题。() 7. 所提的问题表述清楚,没有错别字。() 8. 所提的问题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 9. 提出的问题能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深入思考。() 备注:根据情况在相应的括号内打√。本评价表中共有9 项评价内容,每 项1 分,共计9 分。评价结果:8-9 分为优秀,6-7 分为良好,4-5 分为合格。 我拿着新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发给学生,让学生修改自己所提问题。问卷发下去后,发现学生对新增加的评价量规很关注,每个人都在逐字逐句地阅读,有的学生很兴奋,一边读着评价量规,一边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他所知道的,有的说自己知道滑铁卢战役,有的说看过电影《奥斯特里茨战役》,有的说自己知道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 从学生调查问卷看,评价表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大增强,而且提出的问题是自己经过一番思考的,比较有深度。 把问卷进行了整理归类,并按提问人次统计问题所占的比例。从分析结果看,学生对拿破仑的了解主要来自教科书,14% 的学生课前读过拿破仑的相关资料,92% 的学生对拿破仑的了解较支离破碎,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关于拿破仑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主要涉及六个方面:一是拿破仑上台的背景( 2.6% );二是拿破仑政权(23.7%) ;三是拿破仑战争(38.2%) ;四是拿破仑的轶闻趣事(18.4%) ;五是拿破仑的历史作用 (14.5% );六是其它( 2.6% )。学生们所提问题主要集中在拿破仑战争和拿破仑政权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这和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客观认识拿破仑的历史作用,只要课堂教学达到了这个目标,也就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学生的问题。 围绕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我开始上这节课了。课前,我让历史课代表把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印发给每个学生,以便让同学们既了解自己提出的问题,也了解全班提出的问题。上课一开始,课代表概述问卷调查的统计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我提供的丰富的资料,主动探究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客观认识拿破仑的历史作用,在课堂实践中,学生的思维一直非常活跃,出现了兴趣盎然的学习探究氛围。 从学生填写的学习活动过程记录卡看,87% 的学生能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并对他的历史作用形成了较为客观的认识;80% 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还有20% 的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我及时向他们提供了相关网站和书籍,鼓励学生课下自主探究。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如释重负。 第二部分一些思考 1 、评价是指挥棒,是学生努力的方向。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长岭县第四中学潘春艳 胡锦涛同志曾在《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还要注意进行德育渗透。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要我们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将学生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知识、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德育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逖从小“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如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例如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文景两帝提倡节俭,减轻农民负担;雷锋关心他人,服务群众;罗盛教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4、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李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5、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历史(心得)之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

历史论文之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 德育作为五育最重要的一方面,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是过去的人和事,我们在了解过去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吸收优秀文化,在批判继承中创造未来。这种历史课独有的特征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打下了基础。初中历史教学德育途径学校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学校德育的任务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在我国,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要求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然而,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以及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当然,现在社会的发展确实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但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应该放在首位,配合其它几育同时进行,不可偏废。现代教育还要注意提高全民族素质。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所以,教师要结合历史教学,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目前,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也称“德性”,简称“品德”。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品质。还有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些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稳定的品质。下面,我们将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道德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下,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的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历史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历史教学工作评价模板5篇

历史教学工作评价模板5篇 历史教学工作评价1 本人在工作中,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的行为规范,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进取推进素质教育,敬业爱岗。平时注意学习理论和党的有关文件和法规,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自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团结身边的同志共同提高。 进取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自觉提高自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本事。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进取参加新教材培训活动,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本事,能进取组织各年级的教学研讨会,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平时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探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减轻学生负担,教学效果好。几年来,先后自觉参加了教师继续教育省现代教育技术北师大远程教育等培训活动,学习了《大教育论》《教育简史》等教育理论与著作,全面提高了自我从事教育事业的本事和水平。 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注意研究教材教法和班情学情,不断改革自我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细心备课认真上课细心辅导,尊重并严格要求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从每一节历史课上都学到知识受到启发得

到薰陶,在学生的成长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和水平。 为了上好课,我坚持备好每节课。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逻辑体系,认真了解学情,并采取相应措施,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 课堂上,我注意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动学生情绪,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几年来,从事七年级的历史教学时,我异常注意课堂的趣味性,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而九年级因为面临升学考试,我则在努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构成完整而系统的历史体系,培养其正确认识辨析分析历史问题的本事和方法。几年来,结合教学实际,我不断思考,及时评价经验,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 进取改革教法,注意因材施教。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认真学习洋思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取探索改革历史教学的新方法,从创新课型上下功夫。根据班情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每一节课。几年来,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很高,成绩也十分明显。除历年来统考中招成绩一向在许昌市名列前茅。 主动团结同志,帮忙指导青年教师共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

西方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一般来说,虽然教育评价制度的最初萌芽是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但教育评价制度和理论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19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家努力的结果。所以,世界范围内教育评价的发展一般指西方教育评价的发展。西方教育评价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教育测验阶段 教育评价是从教育测验中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到本世纪30年代,教育测验阶段经历了约80年的时间。这一阶段的中心问题是学生个体测验的客观化和标准化问题,它又可以分为下述三个阶段: 1.萌芽期 19世纪上半期以前的西方各国,学校考试主要是对学生逐个进行口试。1845年,美国初等学校普及,学生人数剧增,对众多的学生一一口试已不可能。于是,在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Horace Mann)的倡导下,波士顿市教育委员会率先在美国以笔试代替口试,从而开始了以统一的试卷测验众多学生的新时期。 为了提高书面测验的客观性,力求测验的客观化,英国格林威治医学院院长费舍(G.Fisher)搜集了许多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汇编成成绩量表,试图为当时的考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客观标准。但由于种种原因,费舍的工作没有引起当时人们的足够重视。 1897年的莱斯(Joseph Rice)拼字测验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测验问题的极大关注。这一年,莱斯发表了他对20个学校一万六千名学生所做的拼字测验的结果,结果表明:8年中每天花45分钟同每天花15分钟进行拼字练习的学生测验成绩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一结论尽管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但它引起了人们对测验问题的普遍关心,推动了教育测验问题的研究。莱斯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教育测验的创始人。 2.开拓期 前面提到的教育测验先驱们,仅仅是试图用一定的测验尺度寻求一定客观量的结果。教育测验的客观化、标准化受到极大重视还是开拓期的事情。 教育测验的开拓期是指从1904年到1915年这十余年的时间。190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发表了《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标志着教育测验开拓期的开始和教育测验运动的开始。在这本书中,桑代克系统地介绍了统计方法以及编制测验的基本原理,

挖掘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挖掘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历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新课程标准就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 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尽管我只是一个参加教 育教学工作仅仅四年的年轻教师,但是我却大胆地尝试着各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方法,尝试 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与时俱进,除了完成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外还注重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以期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 深厚之情。下面我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就德育教育在历史课堂 中的渗透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二、案例再现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校对传统课堂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本课以学生的展示为主,在 课前将展示任务布置给了各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预习并搜集资料。问题依次是:简述日本 侵华的进程,列举日本侵华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国民党在正面战场 的重要会战,共产党在敌后抗战的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与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的展示十分精彩。第一个问题,学生在展示中能提 及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这些重要的史实。第二个问题,学生搜集的材料非常充分,谈到七三一部队研究细菌武器,残忍地用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进行活体实验,制造了罪 恶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等。同学们还用幻灯片展示了一些图片,其中有一张图片反映的是一个 婴儿在尸横遍野的被轰炸后的火车站啼哭的场景。这张照片曾经震动了世界,同学们看了这 张图片后,表情变得凝重,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深刻的触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展示,同学们 已直观感受到日本侵华使我们中国人陷入了空前深重的灾难中。我又播放了几分钟的电影 《南京大屠杀》的一段视频,不少同学都落下了眼泪,有的同学甚至表现出对日本的痛恨, 爱国主义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同学。 接下来的问题教材中有详细的阐述,从八一宣言到瓦窑堡会议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表 达得很清楚。我提醒学生从这个问题中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以民族利益 为重,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强化了学生对早期共 产党人的敬意。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抗战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 的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我给学生强调了: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战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虽然国民党政府是一个反动政府,但在中华民族生死 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论是共产党 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国民党爱国官员、民族资产阶级的进 步人士、开明地主,都能凝聚到“爱国主义”这面大旗下,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和向心力,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对敌人的牵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第五个问题的展示让同 学们看到了中共为抗战作出的积极的努力和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六个问题,班上的同学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共同感受着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及祖国的日益 强大,民族自尊心及自信心不断增强。最后围绕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一致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中华儿女在祖国最危急的时刻,万众一心,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自己的家园。张自忠、左权等,不论是国民党员,还是共产党员,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在我的解说中,同学们都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三、教后反思

如何评价一节历史课

如何评价一节历史课 张金平 最近一段时间听课很多,收获也很多,同时还要评课。从哪些方面去评课呢?我查阅很多资料,现将我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首先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令性文件,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重视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掌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据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再结合教材的具体叙述,最后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比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古代史”“上古人类文明”的内容标准中明确规定“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它给人们的初步印象是原来所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历史。但是,仔细读来,就会发现这是《课程标准》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从文明起源来了解人类文明与环境的关系。《课程标准》中还有不少“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教师只有认真研读、发掘,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是考核学生的依据,也是评估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

它对于教师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历史教师只有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整合、讲授历史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科学性原则。 二、正确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理念。具体地说,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主体,必须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是整体育人活动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必须关注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发挥主体作用。所以,主体与主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现在,提倡学生为主体就是让主导有落脚点,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主体为前提而存在的。同样,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发挥主体作用,自然也不会有优质的历史课。就具体教学过程而言,教师理所当然地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把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安排恰当,从而引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正确处理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是评定优质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因素。 三、要落实三维目标并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知识是提高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能力,也不可能产生丰富的历史思维。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同样,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一个学生不可能学完人类的全部历史知识。为此,我们必须把中学生的历史知识限定在“普及性、基础性和

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经验总结

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经验总结 摘要:历史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每位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要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更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渗透?本人浅谈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的一些方法,主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角度去谈。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等因素实现的。 1.教材内容的直接感染 教师要留心,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五?四运动中对爱国学生口号和宣传单的描写:“在得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后,爱国学生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愤然咬指学书。”“中国的领土可以

被征服,但不可以被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侮辱。”这些内容可以直接感染青少年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直观的教学方法展现不同类型的情感素材,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 教师要不断地装备自己,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观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升华。例如,学习虎门销烟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那种壮观的场景,让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内心就燃起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林则徐的敬佩之情。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善于总结教材的类型和内容,要细心挖掘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比如,在学习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的时候,可以再现古人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近代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时候,可以再现外国列强在中国烧、杀、抢、掠等场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教师在情感上的熏陶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在情感教育的时候更容易激发学生,师生产生共鸣。教师在情感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情感上的投入,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和肢体语言的变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内容摘要]: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说每门学科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但历史学科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和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重视以下问题:一、感受历史的氛围,唤起学生爱国的情感体验。二、激励学生为理想献身、振兴中华与创造更高文明的使命感。 三、使学生追求真善美,明辨是非,提高思想意识境界。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功能 高中历史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一项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次的要求。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把历史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历史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①。 那么历史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人认为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感受历史的氛围,唤起学生爱国的情感体验。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一定优于教师的口述。由于电影剪辑、电视录像、历史革命歌曲录音带等有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教师的解说,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如《谭嗣同》、《孙中山》、《甲午风云》、《风雨下钟山》、《西安事变》、《大决战》等许多影片都可以通过剪辑,联系教材内容,把历史上许多光辉、高尚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憾。 二、激励学生为理想献身、振兴中华与创造更高文明的使命感。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在历史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核心思想,如何将这一思想落实到各学科教学的改革中是课程改革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因此对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历史教学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堂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实现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呢?本文就我的日常教学活动,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在中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教师首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荣耀、民族的骄傲。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一是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二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 1.利用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教材对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描写,“敌人用铡刀铡她,让说出其他共产党员的名单,但她视死如归。横眉以对,坚贞不屈。刘胡兰的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

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 2.利用直观教学方法,即通过教具的使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的人物、壮阔历史场面再现出来,因而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如果把都江堰、曲辕犁、筒车、长城、运河的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呀?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如果拿出实证,将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多么深刻的教育。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会油然而起么!所以使用直观教具可以演示历史最壮观场面,可以表现英雄人物的业绩,可以表现优良传统。所以教具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教材。一件教具的使用,往往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3.师生互动情感熏陶。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教师应注意发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的黄海海战时,教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

历史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备课组长工作职责 一、备课组长应在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的指导下,开展本年级本学科 成教学任务。 二、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大纲,钻研教材,统一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掌握好教学进度。 三、组织本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制订课时计划,讨论的要求,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备课质量。 四、组织本组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开展教学研究,抓好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并做好记录。集体备课时,由一位教师中心发言,就教材的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提出意见,其他教师一起研究探讨。要求每次备课组活动不少于40分钟,做到“三定四统一”(三定:定时间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落实;四统一: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核);填写好备课组活动记录表,每月按时交科组长检查,学期末汇总给科组长,然后由科组长交教科处备查。 五、组织本组教师精心设计课内外作业,做好期中和期末考的命题工作,客观地检查教学质量,认真进行质量分析,研究减轻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六、组织本组教师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负责本备课组织活动的考勤登记工作等。

七、对新教师的教学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具体、细致、耐心地帮助青年教师,指导其教学、使他们能尽快提高教学水平。 八、学期末做好期末总结与成绩分析工作,收集、汇总好本备课组老师的教学工作手册、学年论文、课件资料等,收齐、核查无误后交科组长,然后由科组长统一上交教科处存档、备查。 历史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当前,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复习课被改革遗忘了,所以,可资借鉴的经验较少。历史复习课教学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课型。历史复习课还存在以下认识上的误区: 1、单纯地疏通历史知识点。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点”连成“片”并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疏通历史知识点,只强调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2、上成了练习课。“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在教学中总是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难度随之增加。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事倍功半。时间久了,学生对本应兴趣盎然的历史也失去了兴趣。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中心校时宝剑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懂得有关史实的基本观点,又要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道德品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思想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品德教育、国情教育、历史和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本文试从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德育内容及德育渗透的方法谈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历史教学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责任重大,应该充分利用三尺讲台,对学生的进行人格教育,把中国特有的国情教育和道德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以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的学生。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作有效渗透德育呢?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历史教师抓住学科特点,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论从史出,循序渐进,制定多元目标,采取灵活性、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时势,做到让学生学习史实同时,就受到相应德育的教

育,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 一、历史教学中需渗透的德育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内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逖从小“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再如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3、文明礼貌,仁者爱人 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一.国外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诸种模式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美国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状况 美国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课程和其他教育方面的决定,都是在州、学区和学校等层面作出的,从而导致了美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比较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89年,美国50个州的州长联合发出呼吁,要求联邦政府出面,制定全国性的教育目标,在中小教育的重要科目中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标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同等质量的教育。由此各重要学科都制定了全国教学标准,《全国历史教学标准》是在1994年颁布的。 《标准》一颁布,人们便展开了有关《标准》的全国性辩论,并因此而促进了美国社会对历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1997年,要求尽快实施全国性的教学标准的呼声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更为强烈,连《纽约时报》也疾呼:改革美国教育的出路在于建立全国性的教学标准。与此同时,各州纷纷开始制定新的或改进原有的历史教学标准。1997年以后,除艾奥瓦州外,所有州都已开始制定和实施州的教学标准。虽然各州制定的历史教学标准不尽一致,但大多以《全国历史教学标准》为蓝本或请全国知名的历名学家作顾问。威斯康星州制定的标准,其历史分期即照搬了《全国美国史教学标准》。在《全国历史教学标准》的修订版即将发行前,原版的定购量突然大增。据NCHS的统计,定购原版的人主要是中小学的历史教师,他们显然认为原版对他们的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之所以认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因为在历史教学的评估中采取了“加强推行高标准的统一考试”。尽管这种统一考试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引发了一些作弊现象等,但美国政府依然重视这种高标准统一考试的作用,认为不能因为学校质量低下就降低考试标准,而是要促使学校改进教育教学,以使每一个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标准。用低标准来要求处境不利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是不公平的,政府和学校的任务就是要使所有的学生达到高标准,因此统一考试是不可或缺的。 美国评估与标准开发中心主任Srijati Ananda 分析了这种统一考试的长处与不足以及可能解决的办法。她认为: 统一考试的长处在于:(1)能向学生、教师和学校澄清和确立富有挑战性的成绩期望。(2)能突出富人区与穷人区之间,以及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成绩差

历史德育计划

2016-2017(二)历史德育工作计划 初二级部历史周悦明 一、指导思想: 悠悠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即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德育目标: 落实《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突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素养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推进社会课堂、实践基地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广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职业追求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 三、德育内容: (一)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历史学习中培养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开放意识。 (四)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五)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四、具体工作: 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只给学生讲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历史现象,而是要通过历史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今天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这是导致它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定党和人民奋斗历史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二)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历史课的评语

县级专家点评: 寿县正阳中学赵璧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开端》教学环节完整,过程流畅。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语言亲切。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因势利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既注意到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效果较好。 县级专家点评: 寿县寿春中学任兵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教学思路清晰,紧扣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的使用有效地配合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任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从容不迫,课堂驾驭能力强。教学效果明显。 级专家点评: 寿县安丰高中吴庆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高三年级《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在教学设计上紧扣新课程标准,是新课改的尝试者、实践者。教学设计耳目一新,教学模式让人眼前一亮,。教学中明显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小结、提升等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和讨论引领及小结上,展现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作为一节高三复习课,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在能力提高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课堂训练和讨论设问的深度等方面可以提升层次,以更突显复习课的特点和要求。 级专家点评: 寿县二中杨尚金老师执教的人教版高一年级《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首先,教学思路清晰,整堂课紧紧围绕“变”字展开,“怎么变”?“为什么会变”?“变的影响”,层层设问,步步探究,既紧扣了本课主题又抓住了学生的心。 其次,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直观、生动的展现了“变”的史实;在授课方法上紧扣新课标,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师生互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编辑修改word版)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四中张世奎730400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科学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改革开放意识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生动素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要帮助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笔者认为,根据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到今,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涌现出了许多爱国的英雄人物,他们以国家安危为己任,当祖国受到侵犯,人民遭到凌辱,民族处于危难时,他们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催人奋进的呐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历史篇章,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英雄事迹,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爱国主义的生命源泉,有多少优秀的华夏儿女为了祖国,舍小家顾大家,为了人民赴汤蹈火、甘愿献身。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圣人孔子,立志治国平天下;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爱国壮举;孙中山为驱除鞑虏、振兴中华的伟大爱国精神。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素材,让学生能够在生动的历史事实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科学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重要课程,它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历史教育只有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基本目标,把历史人物优秀的人文精神、科学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才能使中华民族——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历史上众多英雄和伟人的人格魅力,不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目的。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有许多优良传统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无数民族精英都把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相连一起,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如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幸福,甘愿以身殉国;北宋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明末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他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民国初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静海区团泊镇中学 一、指导思想 现代课程观确立“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和谐高效”课堂为最高追求,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探究”、“发现”和“讨论”中学习。教师应根据课程发展的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知识性、趣味性、主观能力性相结合的开放式课堂氛围。 二、教学目标 1、根据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制订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能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2、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并做到以相关知识为支撑、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 3、教学目标应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 1、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结合社会现实。 3、教学内容的层次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能力的

培养和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 4、注意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讲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及其规律。 5、问题和情景的设置,符合教学内容标准的要求,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 6、教材分析全面、深刻,传授知识应科学、严谨;做到容量适中,难易适度,增删合理。 四、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做到概念准确,思路清晰,科学直观,明白易懂。讲究教学方法,力戒“照本宣科”,注重与学生交流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生活和经验,让学生主动、充分、民主地参与课堂教学。 2、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探究活动。精心设计问题,开启学生思维。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有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 3、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鼓励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维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4、打造生态课堂,创设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实现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5、合理利用教学媒体资源,特别是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功用;板书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教学结构安排合理完整,时间分配科学合理,各个环节承转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