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媒介素养

新媒介素养

新媒介素养
新媒介素养

新媒介素养,是指在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的背景下,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构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网络,应该掌握的新的能力。李·雷恩尼(Lee Rainie)和巴瑞·威曼(Barry Wellman)在他们的新著《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Networked:The New SocialOperating System )提出了在互联网推动下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时代,我们应该具有的新媒介素养(Networking literacy)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

媒介素养的定义编辑

素养(literacy),在《牛津字典》中,表示的是知的状态或性质;识字,与教育的状况(literacy: 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 literate; knowledge ofletters; condition in respect to education)。而对于媒介素养的含义,由于人们对“媒介”的定义和理解观点不同,历史上对于“媒介素养”的含义发生过很多争论。现在被普遍接受的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是:用多种方式来获取、分析、评估以及创造信息的能力(Aufderheide,1993;Christ&Potter,1998)。[1]

发展历程编辑

由于媒介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联系紧密,媒介素养的内涵也随着传播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不停发生变化。媒介素养经历了从阅读、理解和书写能力(与印刷媒体相关),视听素养(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相关)、数字化素养、信息素养(与电脑以及电子存储设备相关)、新媒介素养(与互联网和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相关)的转变。[2]

媒介素养的范式转变编辑

在现代社会,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早已成为公众生活中的日常伴随式文化实践,公众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而且大众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媒介素养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但其核心内容在于批判性的媒介认知过程,媒介素养可以笼统地看成是公众使用、分析、评价、创造媒介内容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范式转移”及其特征。

1930年代的保护主义立场:第一代范式以比较精英的观点视大众媒介为“下九流”的“带菌者”,传播对社会、高尚文化尤其是对青少年有害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是给公众大预防针,防止侵害。[3]

1960年代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判断力。第二代范式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如何让内容都是有害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受众进行明智的选择。这与1960年代前后的以雷蒙德·威廉斯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文化观一脉相承——既然文化是一种社会过程和全部的生活方式,既然大众媒介及传递的大众文化并非工业文明的副产品,而是创造文化体的机制之一(雷蒙·威廉斯,1991),那么人们需要提升的就是对不同媒介内容的分辨力。

1980年代重点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第三代范式转而强调大众媒介制造假性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的巨大潜力,强加给受众主流的价值观念,认为媒介素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批判解读能力。

1990年代以来的参与式社区行动:第四代范式认为媒介素养的目的是帮助公众成为成熟公民,而不仅仅是老于世故的消费者。提出了关于社会行动和行动建构的问题。霍布斯(Hobbs,1998)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使用、批判性媒介信息和运用媒介工具创造信息的过程;媒介素养的目标在于通过分析、推理、传播和自我表达技能的发展来提升自主权(Autonomy)。[4]

新媒介素养产生的背景编辑

新媒介素养的产生与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新媒体主要指的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能够实现通过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完成用户互动性反馈,创造性参与以及形成社群的媒体形式。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我们对于媒介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理解。作为载体,媒介的形式本身就影响到它所传达的内容。

要想充分掌握和利用新媒介,我们首先需要的就是了解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

赖斯(Rice)把新媒体定义为电脑和通信技术(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通过这些技术用户能够实现互相交换信息。[5]普拉特(Pratt)将新媒体与传统的广播录音技术相比较,认为新媒体的特征是多媒体的集成。

[6]新媒体的主要技术特征是数字性(digital)、可网络性(networked),交互性

(interactive)、超文本性(hypertextual)、可操作性(manipulated)。

而在社会文化方面,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普通的用户参与构建媒介内容的过程。正如Jenkins所说,媒介消费者不再是处于信息流通的最底层,作为被动接

受者,而是能够通过积极参与以及与其他媒介使用者的合作改变信息的流动过程。[7]

其次,媒介总是隐含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没有一个媒介会是完全客观或者中立的。新媒体给曾经被动的受众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他们的声音被听到,使得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2]

最后,媒介总是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媒介信息具有社会、政治、商业和教育的目的。比如脸谱网、人人网这类社交网络是根据年轻人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根据一项民族志的非正式研究[8],大多数青少年都通过社交网络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他们能够总是和新朋友和老朋友们保持联系,不论是通过私人的或是公共的新媒体空间。也有一些研究说明新媒介的使用,能够增强线上的公民意识,促使公民身份的自我实现。[9]

社会学视角下的新媒介素养编辑

根据上述的媒介素养范式,当前,学界对于媒介素养的讨论正处于参与式社区行动的第四范式。特别是在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这三重革命带来的网络个人主义浪潮背景下,对于新媒介素养的讨论影响的受众范围更大,实践意义更强。

李·雷恩尼(Lee Rainie)是皮尤“网络与美国人生活计划(the Pew internet &American Life Project)”的研究部门的主任,此项目致力于研究互联网对家庭、社区、人们的工作,生活,教育,保健和民主政治生活的影响。

巴瑞·威曼(Barry Wellman)是加拿大多伦大大学社会学的教授,在“网络化的社会”研究领域具有权威的地位。他擅长用社会网络的分析方式分析社会现象。他首创了术语“网络化城市”(network city),“网络个人主义”

(networked individualism)。

在《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Networked:The New Social Operating System )书中,李·雷恩尼(Lee Rainie)和巴瑞·威曼(Barry Wellman)基于他们在社会关系的深厚理论基础和对人们行动的长期观察,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网络化的社会中,成功的网络达人应该具备的新媒介素养。

(1)图像处理能力。互联网时代也是读图时代,人们正在以图像的方式体验越来越多的生活,屏幕上的交流和媒体形式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网络达人们能够理解这种状况并且积极地参与其中。他们总是知道如何参与到数字化的对话和创造中。他们擅长以图像化处理为主要方式的网络工作行为。

(2)导航能力。他们总是能在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渠道和格式间游刃有余。他们知道,以印刷和广播为代表的线性信息格式正在逐步被超文本的、网络化信息所取代。他们不仅自己通晓如何操作,还通过交流和贡献的方式帮助他人理解。他们常常孜孜不倦地在网络沟通中,分享链接和撰写技术帖。

(3)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他们能够快速地将涌入他们生活的信息甚至是无意义的牢骚组织在一起并且快速地理解。即使他们搜集到的小道新闻和任何大一点的社会背景看上去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他们也拥有必要的手段——通常伴随着来自网络社区提供的帮助——从而对他们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解惑。网络达人们充分利用他们的家庭、朋友和各种关系,总是能给他们遭遇的、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提供合理的解释。

(4)专注力。他们对线上和线下的生活有着严格的区分。他们能够缩减网络上让人分心的事物的影响力,专注地完成有助于个人能力提升和职业要求的工作。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当人们和多样的社会网络发生关系时,数字技术使他们几乎坚信要保持与智能手机和网络的联系。但即使如此,人们仍然会面临需要一些需要专注力和独立思考的紧急作业或个人项目。最成功的网络化个人知道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启动“独处模式”。

(5)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成功的网络化个人能够同时处理来自家庭、朋友、工作、公共机构的任务。这就像在大城市开车的时候一样:个人既要转向、制动、检查仪表、扫视周围环境、还要和乘客闲聊,同时听着音乐。

(6)怀疑精神。网络化个人要有能力评估获得的信息。对于社会关系网络比较广泛的人而言,这种怀疑精神尤为重要。从朋友和媒体资源那里接受的信息,要经历精确性、权威性、关联性、客观性和实用范围的检验。怀疑精神能帮助淘汰过时的、带有偏见的、不完整的、目的性强的,仅提供错误观点的人群和媒介。

(7)道德素养。人们通过互联网相互关联。成功的网络化个人通过创造或传递精确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信息来获得信任、提升价值。互联网时代,当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出版者和传播者时,谁能够提供更可信、更透明的信息,谁就更受他人欢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终将会惩罚那些使用虚假信息、歪曲事实、抄近路、压榨人际关系和隐瞒信息来源的人。[10]

其他角度看新媒介素养编辑

哈利(Hartley,2002)则认为素养从来不是个人化的技巧和能力,它是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的一部分,它可以用作社会控制或社会规范的一种方式,但同样也可以用作争取解放的进步性武器。

伦敦政经学院社会心理学的教授苏菲·利文斯通(Sonia Livingstone)在谈到新媒介素养时表达一些其他的观点。她认为素养的定义和三个部分相关:1)素养是知识、文化和价值观的标志性的、实质的代表2)在分层的人群中阐释性的技巧和能力的扩散3)素养是制度化的,是国家权力对知识和技巧管理化,后定义的“谁才是有素养的”。

当我们步入信息社会,新媒介素养是不是成为我们公民身份的一部分?是我们参与社会的重要部分?还是说,新媒介素养仍主要用于自我实现,文化表达和美学创造?还是说,新媒介素养最主要的任务是,让我们在日益全球化的信息时代获得经济、文化上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在苏菲·利文斯通看来,新媒介素养最主要的应该是:让人们能够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被选择的,而是批判性的、主动参与的。简而言之,人们不再是消费者,而是公民。[1]

新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编辑

互联网作为新媒介,由于网络传播的信息拥有量大、内容丰富、检索方便、复制便利、多媒体、交互性,也给信息的接收、处理造成了隐忧。特别是网络的重要适用人群——青少年,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完善,社会阅历、情感特征的限制,对网络信息的处理上易受干扰。随着人们对于新媒介素养的认同,如何提高新媒介素养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问题。

对于网络信息质量,目前有个较为普遍的标准,那就是CARS法则(Credibility, Accuracy, Reasonableness, Support)。测量信息的可信度(Credibility)的指标为:消息源(机构、组织、出版书籍或期刊的信息)、作者背景(工作单位、工作头衔、职务、知名度和联系方式)、信息质量把关(信息把关人、文中的语法、错别字现象)。测量信息准确性(Accuracy)的指标为:信息的时效、信息的真实度、信息的细节、信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测量信息的合理性(Reasonableness)的指标为:信息是否公正、客观、观点是否偏激、激进、思想前后是否统一。衡量信息的权威性(Support)的指标为:信息出处、数据引用的确凿性、注释、与外围信息的统一度。[11]人们可以通过参照CARS标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力和培养质疑能力。

而对于儿童,青少年,这类特殊群体方面,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已经认识到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并积极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新媒介素养的相关理念。以美国的Lee Elementary School为例,其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在全球化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素养教育应将培养儿童具备开放的视野(open),合作共享的理念(cooperation)、强烈的责任意识(respontbility)为重任,让儿童“会选择、

会判断、会思考、会决策、会交流,会创造”,成为当今网络社会“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创造”的一代新人。

例如在“天空”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利用网络将儿童带入MIT实验室天文研究实验室,观察该实验室发布的通过卫星反射到地球的天文现象,获得关于最近太阳离地球最近而引起的天文现象研究最新进展的数据。同时让儿童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天气变化情况,观察龙卷风到来前后的天气特征。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有机融合起来。

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开展与新媒介素养相关的一些研究性主题活动,围绕儿童网络学习、网络生活、网络交往等方面的多种探究主题,主题探究的形式有多种,非常灵活。[12]

其实,除了对儿童、青少年这一类特殊主体外,身处新媒介环境中的每一个媒介使用者都需要面对如何提升自己的新媒介素养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正在向全民化、社会化转变,提高新媒介素养,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和努力。

新媒体工作者的素养

新媒体工作者的素养 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修养决定着舆论引导的方向。作为党的宣传主阵地和舆论引导的主力军,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对切实发挥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日趋复杂,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新闻工作者要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修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做到既坚决果断,又有理有利有节。 新闻工作者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政治的敏感性,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始终保持思想上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入研究,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出台的各类政策及时跟进学习,以一定的政治高度认识和把握形势变化,才能在日常报道中避免思维偏差,从而对受众造成消极影响。 从事新闻工作,只做掌握新闻学知识的“专家”是远远不够的,而要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每天都要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需要具备涉猎广泛的知识结构,对不同领域涉及各种专业知识都要通晓。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日益迅速,环境形势不断变换,新闻工作者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树立虚心向学、厚积薄发的学习态度。为培养新闻工作者终身学习的理念,温报集团设计并实行了一系列制度和载体,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载体,营造比学赶超的浓郁学习氛围,使学习真正成为下属各媒体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业务水平的自觉行动。 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指的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的业务能力,主要表现在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作者:————————————————————————————————日期: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新闻学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范妍妍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及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媒介内容的生产也从单纯的由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过传统传播渠道发布,到现在由每个屏幕后的人在网络上发送信息,引起广泛关注与转发,进而引起传统媒体报道及再次传播。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表现入手,从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所担负的各个角色,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公域私域 英国学者汤普森和李维斯在80 余年前首次提出“媒介素养”这一概念。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媒介素养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形态的变化,媒介素养的概念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以往媒介素养的研究往往研究受众或传媒人或官员这样单一群体的媒介素养问题,进入21 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之后也有研究公众在参与传播过程中的表现所带来了各种问题,进而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研究院彭兰教授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一文,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三者的关系,从制度层面更深刻地理解媒介素养的意义及媒介素养科学体系的形成。探究在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与媒体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所担负的各种角色,所面临的不同的责任与义务,素质与能力,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这也是本文所要追寻的答案。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6485553.html,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作者:朱新玲 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9年第02期 摘 ; ;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工作发生了很多变化。新闻编辑应完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传统新闻编辑与新媒体新闻编辑身份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新闻编辑 一、全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和转变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媒介融合的进程越来越快,媒体积极向互联网靠拢。尤其是随着一些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让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也推出了网络平台以及移动应用客户端,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应对新的挑战。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主导权相对被削弱 很早之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就被称为信息的“把关者”,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及传播学者卢因的观点,即新闻编辑对信息进行审核与修改后,信息才可能进入受众的视野。然而,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主导权已经被削弱,尤其是随着Wi-Fi、4G 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手机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视频的录制。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不再是唯一的新闻发布者,甚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利用现场受众手机录制的视频作为可靠的信息来源。除此之外,个别事件如果仅有受众的新闻信息版本而缺少主流媒体的声音,也很容易出现谣言,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2.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发生变化 受众已经从单屏接收信息转到了多屏接收信息。据学界的观点整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目前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使用网络的比例最大,而网络就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成为全媒体。如果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依旧停留于单一的媒体层面,不打破多种媒介的壁垒,在全媒体时代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有远见的媒体率先实现了与互网联的融合,湖南卫视已经推出了芒果 TV 作为移动客户端,央视也有自己的移动客户端。 3.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发生变化 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主要是制定报道方针,决定新闻节目的类型和方案,组织协调报道和节目时间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新闻节目的审核与最终传输。一些先进的新闻媒体还可能对新闻节目的播报进行监测,以了解节目的收视率和关注度。然而,在全媒体环境下,很多广播电视台已经将节目搬到了网络上,受众可以通过 PC 机和移动设备观看,那么传统的节目必须被重置同时上传到网络平台,且内容的删减要考虑到网络受众的观看习惯

媒介素养课心得体会

媒介素养课心得体会 篇一: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生活、人际交往圈中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里的主流,个人的媒介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大众性 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但新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限制,就传播者而言,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没有地位尊卑之分,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性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使“沉默的大多数”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 (二)传播效果的裂变性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拿微博举例,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

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大众的媒体传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方式,这种裂变方式的传播更具快、易、广的优势。再加上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能够随时随地的被转发,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传播阻力。 (三)互动模式的双向性 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单向传播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只由媒体把控的现状。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创造力 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资讯多如过江之鲫。新媒体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度。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上使整个世界呈现“地球村”状态。网络既是一个娱乐的平台,同时也是学习的平台。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资源搜索和探索交流不再受限制,大学生可借助新媒体搜索大量的资源,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有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新媒体较传统媒体

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

研究·融合与发展36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导致了媒介的融合,形成新媒体时代。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开始让人们反思其利弊,它已经成为了联系文化、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重要纽带。媒介的融合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媒介融合的定义 媒介融合包含着多个方面,媒介终端的融合、媒介生产途径的融合以及媒介机构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将不同的产品整合到一个平台上面,使不一样的产品进行多种方式的买卖,在不一样的媒介终端上进行多方面的推广。媒介生产途径的融合是突破传统的业务方式,开展新的业务区域。媒介机构的融合是传媒企业之间的合并,传媒企业中各个分类都是独立的,只专门进行一个分类的进攻,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传媒企业只能停止在单一发展的层面,不能通过融合扩大业务的发展范畴。人们对传媒产品的灵活运用,对其要求越来越高,更加促进了媒介的融合。2.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也就是将数字化利用在多媒体终端中,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简洁的信息化服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只影响了人们的物质层次,也对人们的文化状态、精神层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媒体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使用新媒体的人员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判断、选择以及行为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物质带来的,技术的不同导致传播渠道的不同,而传播渠道在使用过程中又会产生特殊作用,使用人员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判断、选择以及行为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是社会的能动性,传媒将信息进行再加工,然后进行传播,使接收信息的人们 被再加工的信息所影响。新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自身具有碎片性、个性化以及经济化等优势。 2.1新媒体的碎片性 新媒体进行语言的传播,碎片性主要是它的传播渠道具有数字化特点。传统的媒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印刷媒介,主要是运用符号;另一种是电子媒介,主要是运用模拟,这两种媒介在传播的形式上有着巨大的限制性。新媒体的数字化主要是一种不借助物质的传播,因此也就使新媒体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拥有自身的虚拟特性。新媒体的传播具有自身特有的优点,它可以突破文化以及地区的差异,使双方在沟通交流中不会受到地区以及场地的限制,打破了传统媒体方式对信息的垄断,因此,使人们的生活被广泛的扩充,并促进了世界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信息化沟通交流更加频繁,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客户自身的积极性,随着其发展,已经打破了在室内接收信息的限制性。传统媒体时期,电视作为一种传媒方式,人们利用收音机听广播、利用阅读报纸的方式接收信息,而这些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且内容单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模式,向多渠道分发转换。广大受众已由以往被动接收信息者转变为自主、独立的信息传播者,并且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的接收和传播。随着网络媒体及移动终端设施的不断发展,转向新领域的受众群体正在急剧扩大,移动实现了由3G到4G的转变,更加方便快捷,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广告投放者会考虑到组合投放的效果,注重内容及创意上的营销策略,产品资源最大化延伸,取得效益最大化。通 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 摘 要: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关键就是融合,在媒介融合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媒体更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只有不断优化传播方式,才能使社会生活发生改变。新媒体是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产生的,这就表明了个性化的语言方式,与此同时,也使传播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章阐述了媒介融合的定义以及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12-036-02DOI:10.19483/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6485553.html,ki.11-4653/n.2017.12.006 文/付茗

新媒体运营需要具备的素质

新媒体运营需要具备的素质 “我适合做新媒体吗?” “做新媒体运营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啊?” “在培训机构短期学习网络营销课程后,就一定能做新媒体运营吗?”这些问题是很多童鞋们经常会问到的问题。根据个人学习的网络营销课程后为大家简单总结下:一个新媒体运营,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哦。 大多数情况是,作为新媒体运营新手,更多时候做的工作其实是编辑整理的工作,即使是新媒体小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主要包括: 1、必须具备“网感”。其实就是能够有足够的敏锐度,抓住热点,无论是纯媒体,还是企业的新媒体,对趋势的把握都很关键,当然,不是所有的热点都要去追,对这一点的判读和把握能力也需要具备,有些热点追了会破坏整个品牌的形象。 2、整合能力。作为小编,你需要有整合素材、资料的能力。有时候你得到的就是几句话,你要做的是把这几句话发展为一篇文章,甚至是一个小爆料。就要有从素材中发觉关联的能力,跟侦探差不多。 3、文采。作为每天码字的小编,文字功底当然是最基本的能力。最起码需要擅长一类文风的撰写,或逗比,或文艺,或正经。但是,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编,还不能算是优秀的新媒体运营。一个优秀的运营人员,绝不是每天写文章发文章的,那么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呢? 1、理解产品 脱离产品的运营等于0,很多做新媒体运营的同学喜欢发段子,发鸡汤,这样数据会很好看,转发很多评论也很真实,但没有人谈你的产品这件事就毫无意义。 作为新媒体运营,需要熟悉产品的历史,及每一个功能点,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深刻理解产品的卖点,迅速定位并解决用户提出的所有问题。对产品有自己的思考。 2、了解用户 新媒体运营人员每天面对的微博粉丝、微信听众都是用户,他们的喜怒哀乐、喜好与特征,是通过细心观察与反复验证,印入脑子里的。当然,也只有了解了用户,才可以创造出用户喜欢的内容。 3、懂传播 现在微博上怎样最吸粉,微信上用哪种方式能够引爆朋友圈,大家都在做的H5页面有什么诀窍能够让粉丝愿意扩散。形式一直在变,但方法论却没有变过,那就是传播的逻辑,引爆点、传播节点、传播形式三个要素。 4、运营/市场线 新媒体运营,运营的是新媒体渠道。产品运营,运营的是产品。如果把新媒体账号当成一个产品呢?你既是产品经理,也是产品运营。对于产品运营线来说,很多时候新媒体都是重要的承载体。 首先不得不说很多公司的活动运营都还是需要在新媒体上执行落地,对于产品内无用户沉淀的公司,新媒体就是进行用户运营的外部渠道,比如小米公司的用户运营渠道矩阵——微博、微信、社区、米聊。 所以说,新媒体运营汪们懂点渠道推广,会点活动策划,也是极好的!

提升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提升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范文 最新推荐------------------------------------------------------ 提升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途径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信息呈大 爆炸发展趋势,各种信息和无处不在的噪声不断颠覆 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而大学生在新媒介环境下是一 个特殊受众群体,面对新媒体的狂轰乱炸很容易迷失 方向。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 高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探索媒介素 养教育的新途径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试图全面分析 我国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 期对我国本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 意见。关键词:新媒介,媒介素养,大学生 7937 Improve Wa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 New Media Literac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1 / 5 technology, new media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and the ubiquitous noise constantly subverting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s a special audience group, their mind is still relatively immature, the information to identify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 的媒介素养 欧阳学文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生活、人际交往圈中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里的主流,个人的媒介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大众性 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但新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限制,就传播者而言,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没有地位尊卑之分,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性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使“沉默的大多数”找到

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二)传播效果的裂变性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拿微博举例,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大众的媒体传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方式,这种裂变方式的传播更具快、易、广的优势。再加上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能够随时随地的被转发,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传播阻力。 (三)互动模式的双向性 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单向传播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只由媒体把控的现状。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媒介素养概述 - 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概述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回顾 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与媒介发展并不同步,直到电子媒介尤其是电影出现以后,媒介素养教育才开始起步。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美国佩恩基金会(民间慈善机构)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究(1929-1932年),该研究开始了关于媒介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随着以电影和广播为媒体的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它做传播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传统的文化理念多有抵触和冲突。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斯发表了文化评论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丹麦的一些教师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讲座。英国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开辟了文化教育的一个新领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的课程。然而,各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似乎都是为了保护人们尤其是儿童免受媒介的消极影响。对此,1998年,美国知名的媒介素养教育家瑞妮.霍布斯在美国《传播杂志》上表表了题为《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的七大分歧》的论文,归纳分析了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分歧:1、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否在于保护儿童免受大众传播的消极影响? 2、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应该将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3、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大众文化的文本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4、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否设置更多的具有明显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议题? 5、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 6、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增设为一门独立的的教学科目,还是将其放在其它学科中讲授? 7、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或组织可否接收媒介产业的财政资助?霍布斯认为,人们对上述问题的争议与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未来走向与格局。与此同时,英国著名媒介教育专家——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帕金翰博士也于1998年发表了一篇综论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潮更迭的论文。在这篇题为《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的论文中,帕氏提出从两种不同的倾向上理解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脉络。一种倾向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场更广泛的民主化运动的一部分。在这一运动中,学生的“校外文化”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获得合法的地位。另一种倾向则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代表了教师试图保护学生,帮助学生抵制媒体不良、消极影响的努力。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如今,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被认为是媒介素养教育,但这只是从媒介传播者角度触发的,关于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是始终未能引起重视。从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来看,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于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的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的发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教育观念的介绍和引入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还处在“研究时间短,成果少,尚未引起充分、广泛的重视”,对其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多、定量调查少,媒介素养状况值得认真研究”阶段;至于应用,至今“仅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实践”。

传统经典文学新媒体时代的融合

传统经典文学新媒体时代的融合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媒体平台的不断完善,信息传播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及自媒体的发展,传统低效率的、限制性强的纸质传播方式正在面临巨大挑战,在就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依然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受众的需求,及近年来,在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大的政策背景下,各大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建立自己的“两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客户端。报刊方面也实行网上电子版阅读。在此大的背景下,作为传统传播方式的纸质传播面临巨大考验, 传统纸质刊物劣势 一、制造成本较高 传统文学作品以纸质形式呈现,需要前期排版、中期装订、后期销售,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财力。 二、受到空间限制 纸质出版刊物无法达到短时间的快速跨区域传送,电子刊物可以达到。 三、阅读速度 文字阅读速度慢,导致从刊物书籍获取信息的速度缓慢。加之现代信息爆发,无论是对速度还是内容的追求,文字阅读都有天生的缺陷,在当下尤为明显。

四、传统文学阅读效率较低,在人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效率由低到高分别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包涵的信息量由高到低也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 五、阅读传统文学对时间的要求 因为以上几点,文字阅读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作为获取信息的代价,然现如今,传统阅读载体文字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依然没有了优势可言。 文学的价值分析 一、时代智慧的结晶 二、价值观的引导 三、文化的传播 四、精神时间的充实 冲击下的措施 关键点: 结合媒体技术,传统文学经典也要与时俱进,进入信息媒体时代,将文学作品从传统纸质载体转换为音频、视频形式传播,抓住受众眼球,迎媒体时代信息传播。 案列分析: 最为典型的成功案列就是四大名著作为电视剧的播出,传统文学经典作品转换视频,受众更加乐意去接收,并且传播方便,如果四大名著没有拍成电视剧,如今随口都能说出

新媒体素养材料

“9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材料 微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微博传播时间上的即时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二)微博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三)微博传播方式的裂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它是一种裂变式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被有的人形象地比喻成病毒式传播: 正如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在其新书《微博力》写到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舆论呈现出迥异于传统舆论的一些特征: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与参与渠道的广泛性、传播空间的无界性与意见汇聚的实时性、议题生成的自发性与舆论发展的不确定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与价值取向的批判性、意见表达的失范性与群体行为的极化性。这些特征,都对舆论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⒈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 ⒉手机媒体成为独特的舆论放大器 ⒊微博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工具 新媒体舆论管理的对策建议 管理利用新媒体舆论时,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新媒体舆论的作用;一方面要懂得利用意见领袖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政府既要建立有效的舆情预警机制,又要加快新媒体舆论法制建设,从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做好新媒体舆论的规范管理。 ⒈转变管理观念,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 ⒉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提高新媒体舆论的引导能力

⒊积极推动政务信息公开,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 建设网络事件监测体系,健全网络舆情预测与预警常态工作机制 ⒌加强新媒体舆论管理法制化建设,打造公民有序参与的网络环境 新媒体给当代生活带来了什么 ——雷启立教授在上海美术馆的讲演 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会带来思维、文明方式的巨大改变,带来我们生活习惯、身体机能和整个社会组织形态的改变。 新媒体深刻地介入了我们的当下生活 19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迅速发展,深刻地介入、笼罩着我们的当下生活。早晨起来,网上溜一圈,当日送来的报纸就都是旧闻; 不同的媒介方式有不同的时空偏向 “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不妨拉开一个比较长时段的历史来观察。传播史告诉我们,新媒体之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新”的媒体,以及由此而来的新的文化政治。文字的书写对于结绳记事是新的,雕版印刷相对于竹简刻写是新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较于手抄和雕版印刷是新的。所以,“新”这个东西并不值得我们手忙脚乱。 新媒体带来社会组织方式和文化特质的变革 从表象上看,新媒体首先体现为传递速度快。 第二,新媒体自身的形态、功能变化也很快,是一个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新媒体时代传统体人新媒介素养探析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新媒介素养探析-新闻学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新媒介素养探析 【摘要】在新媒体强势介入的时代,受众的媒介素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传统媒体人的媒介素养尤其是新媒介素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新媒体时代,欲提升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体素养,可从新媒体信息获取能力、新媒体信息鉴别能力、新媒体信息运用等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媒介素养新媒体 通常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的态度与能力。在这个层面上,媒介素养主要是针对受众而言的。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讲,媒介素养指的是媒体人对自己职业的认知和一种职业精神。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受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发布渠道的垄断,传统的“传”与“受”的界限出现了消解,同时也弱化了传统媒体人对自己职业身份的认同。在新媒体强势介入的时代,如何提高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介素养,维护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已然成了学界和业界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人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能力 海量性,是对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特征最贴切的形容。新媒体时代,受众接触到的信息亦是呈“爆炸式”增长。信息获取是新闻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新媒体信息获取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新媒介素养。对于海量的新媒体信息,传统媒体人首先应该摆正心态,积极面对,切忌出现以下两种极端:一是以传统媒体固有的公信力为筹码,以“官方”信源自居,无视新媒体信息及其影响力;二是以传统媒体固有公信力为代价,“追赶”新媒体信息生产

速度,弃信息真实性于不顾。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降低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门槛,为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生产者和发布者提供了可能。个人作为信息发布的主体,进入信息生产的环节,改变了原有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格局,打破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环境。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虽然,近些年受众的媒介素养整体上得到了提高,但是他们进入传播领域,作为信息生产者的素质可谓良莠不齐,故意散布虚假信息、恶意中伤他人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人,面对海量的新媒体信息,应该具有质疑和批判精神,不能一味地追求时效性,不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而“抢先发稿”。因为,真实性才是新闻的生命。 二、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体信息鉴别能力 新媒体信息的核实能力。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带来了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对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传统媒体人首先应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核实。随着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信息传播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在新闻实效性竞争方面取胜,许多媒体不得不缩短信息核实在新闻生产中所占的时间,甚至忽略对信息的核实。如,2013年12月《广州日报》《环球时报》《南都周刊》等诸多传统媒体的新浪官方微博纷纷对“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这一消息进行了报道。一时间,群情激奋。可后来经证实却是外国小伙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将大妈撞倒。在这个事件中,传统媒体对信息真实性核实的缺失,导致了这一虚假新闻问世,并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事实上,新媒体时代,受众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真实有效的信息。因此,信息核实的能力应当作为传统媒体人鉴别新媒体信息的基础而被加强。

浅论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

浅论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下,每天人们都淹没在不同的媒体信息中,媒体素养对人们至关重要。由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现今的媒体素养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性,它包括人们面对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的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又指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所用的能力。当代大众在媒体接触消费、媒体认知理解等方面能够比较适应新媒体时代,但是也存在对媒体批判能力较弱和网络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故对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质;现状与建议 一前言 在传播学中,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人们公认的大众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和新兴媒体——互联网和手机。新媒体具有超时空性,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信息向世界各地传播;具有整合性,可以将以往旧媒体几乎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对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进行数据化处理、储存和传播;具有互动性,双向互动交流是新媒体的最重要特征和最突出优势之一,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即使受者也是传者。[1] 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媒体的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传播的环境也日益复杂。然而某些媒体在追逐自身利益的想法的影响下,为了迎合某些受众或利益集团,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向社会中传播各种劣质、错误、不良的信息,这就造成了大众所处于的信息获取环境变得复杂。 为了使大众能够在变得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辨认排除不良信息,获取自身需要的有利的信息,大众的媒介素质必须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环境。于是分析在新媒体时代下所需要的媒介素质和当代大众的媒体素质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可提出提高大众媒介素质的策略。 二当代大众媒介素质现状 (一)大众使用的媒体呈多样化趋势 当代,大众获得信息和新闻的途径大多超过两种以上,在以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竞争中,网络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中表现尤为突出。以大学生为例,新闻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其中 在经常接触的媒介选择上,高达100%的人选择了网络,同时还有80%的人选择了手机。[2]目前,新兴的互联网主要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的信息渠道,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使用的便捷性的提高,新媒体在各个阶层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足以说明大众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二)大众对媒介认识理解上有一定认识又认识能力不足 大众对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体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传媒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多。大部分人知道媒体对于自身知识架构和思维观点上的影响,但是对于媒体信息对与深层价值观的影响相对忽视。如以“媒介素质”这一词为例,大部分人对其内容了解模糊,即使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对其也不是非常了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当代社会媒介状况与流行文化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①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公民的媒介素养应包括四方面内容 “第一,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第二,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也有学者指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是由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学者马克.波斯特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为数不多的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为数甚众的消费者,播放模式有严格的限制,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先期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一种替代模式将很有可能促成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的产生,大众媒介的第二个时代正跃入视野。”第二媒介的本质特征就是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以网络为例,互联网“博客”“播客”的开通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近几年,各种虚假新闻,搞笑文字,恶搞图片在网络上愈演愈烈,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规范网络行为的新要求,政府发布了相关法律政策,然而对公众自身内在媒介素养的提高是关键。 媒介的三类界定: 1.社会学定义: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2.传播学定义:(*^__^*) 此处没记下来,不过是出自施拉姆《传播学概论》一书。 3.哲学定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 新的定义:媒介即技术,一种符号技术。 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冷媒介与热媒介: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新媒体考试题目及其答案

1.请以手机媒体或网络媒体为例,结合本学期课堂讲授内容和你的个人体验,谈谈你对媒介融合含义、形式和发展态势的认识。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的. 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 Andrew Nachison则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广义上,“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狭义上,媒介融合指不同媒介形式的结合重组从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 以手机媒体为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与无线通信融合的加强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相继问世,这一方面反映了报刊广电媒体对手机网络传播新高地的抢夺,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报刊和广播电视以信息技术为中介,借助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传输手段,使得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种 1.不同媒介组织的跨媒介融合。 2.传统媒体内部业务的融合 3.融合新闻 4.传媒业务与功能的融合,指媒体之间相互借鉴传播方式,从而实现传媒业务和功能的融合。 结合目前媒介融合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及表现形式,个人认为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内容融合势在必行。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在于对内容的拥有,然而规模化信息难以通过传统媒体自身充分地生产和流通;纵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造就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的可能性,但资本上的劣势往往阻碍其发展。综合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内容融合也就势在必行。 二接收终端的融合。指将多种媒体功能整合在一起,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 三媒介融合更趋向于多元化。随着信息产业的技术融合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逐步纳入到更广阔的产业背景下来进行,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的战略联盟会使媒介产业融合形式更加多样化。 四媒介融合将进一步满足受众的需求,强化人文关怀。具体来说以受众为中心的媒介融合,是实现内容以受众需求为中心,形式上是媒介优势的完全融合,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并和经济效益统一。 2.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中国社会发展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请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新媒体素养教育

新媒体素养教育 摘要:我们完全可以把所有的媒体工作看成,他们认为他们的个人,政治,经济,审美,心理,道德,伦理和社会后果,都那么有说服力的,他们没有离开我们的一部分是不动,不受影响的,不变的。媒介即信息。任何了解社会和文化没有知识媒体的工作方式和环境的改变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新媒体素养教育、媒介、计算机、共享 一、新媒体素养教育 1、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概念 当著名媒体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写的文章,他几乎不可能想到我们今天知道的因特网,更别说数码设备和各种网络的出现以来,公众在1992第一次给予的互联网接入。社交网络,博客,游戏,视频和图片共享,iPod,iPhone,iPad,youtube,facebook,推特,更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通俗的部分。真是难以置信,在不到十年前,大多数这些设备和网络不存在。然而,麦克卢汉的话是突出的今天,如果不是更多的话,比他们在四年前出版的时候还要多。 不是简单的媒体曝光量在最近几年已经改变很大,这是这次曝光的性质。年轻人不再只是消费者的媒体;他们是生产者和。。共享文化的挑战:在第二十一世纪的媒体教育,詹金斯等人。描述了这个新的环境作为一个参与

乡村文化。根据这份报告,真正的参与式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低壁垒艺术的表达和参与,大力支持创建和共享,非正式的导师,前—丰富的用户把知识传递给新手,一气氛,鼓励有贡献物质,与社会联系的机会。 2、新媒体素养教育的简史 (1)采取一对一的重点技术素养 生长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开始了关于如何最好地利用教学和学习数字技术的全国性辩论,使得许多人在所有新的可能性,重新审视教育技术提供。当计算机进入了课堂,主要通过教育技术的支持者驱动(即,厂商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 (2)采取双向的媒介素养培养 同样的技术,没有改变学校而不是改变外面的世界教育的神圣殿堂。作为数字环境改变了,所以也没有大家的想法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技术。它变得越来越明显,这是不必要的教年轻人如何使用工具。 (3)当今的技能 有了这个新的权力参与的新责任。每一次一个学生创造,分享,互动,产生,下载,上传或混音,他或她面临一个选择:我信我只是增加了我对照片的摄影师吗?我应该不在facebook的照片后,一个同学?因此,批判性思维是静止的,好的,关键……伦理思考(这在很大程度上被教育了一回)突然成为技巧谈。

003.新媒介素养_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

业务研究 Professional Study 39 当我们还停留在以传统受众观念作为媒介素养研究出发点的时候,甚至在我们还来不及搭建起完整的传统媒介素养研究框架的时候,新媒介已经裹挟着全新的文化样式向我们扑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新媒介文化范式——参与式文化。面对媒介环境的变迁与参与式文化的挑战,媒介素养研究的重心、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策略必须对此做出反应。 一、受众变迁:从“参与式媒介”到“参与式文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网络凭借强大的交互技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媒介景观,尤其是基于web2.0技术的以博客、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更是将互联网的交互性能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种全新的参与式媒介样式。参与式媒介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消费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与信息传播者,以参与式媒介为载体,他们正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参与式文化。美国的詹金斯教授认为,所谓参与式文化指的是①:(1)艺术表达与市民参与的门槛相当低;(2)非常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3)拥有诸多非正式的富有经验的网民,能够将文化不断传承给新来者;(4)会员们相信他们的付出是有意义的;(5)会员们建立起了一种与其他成员之间的社会联系,至少他们会比较在乎其他成员对自己创作内容的评价。根据詹金斯的理解,这种参与式文化主要是通过身份认同(正式或非正式的会员身份)、信息表达(创作富有创意的媒介文本)、集体解决问题(通过团队来共同解决问题)、信息的传播(通过播客、博客等形式)等手段和方式来共同创造出来的。依笔者的理解,所谓“参与式文化”主要指的是以网络虚拟社区为平台,以青少年为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 虽然Web2.0技术为每一个网民都提供了参与的可能,但在现实中参与式文化的创造主体却是青少年,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媒介迷”们更成为其中最为活跃的力量。美国超过一半的青少年曾经创造过网络内容,有1/3的青少年曾经利用网络与他人分享过自己的作品②。中国24岁以下的网民占到了52.4%,而以“论坛/BBS/讨论组等”为主 要网络使用功能的占到了36.9%。③ 可见,虚拟社区正在成 为青少年表现个性、逃避乃至抵抗种种现实权威与压制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一种在青少年中流行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参与式文化对传统媒介文化意味着的是一种颠覆性的革命,这种媒介使用行为不仅会改变青少年自我认同与他者评价的思维方式,而且还会通过参与式文化行为来改变现有的世界秩序。在今天,西方国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参与式文化的长期性影响研究。 二、新媒介素养:从“媒介批判意识”到“新媒介交往能力” 纵观世界范围内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无不是为了抵制媒介文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培养受众自身的批判能力和主体意识。英国媒介素养专家帕金翰将这种传统总结为“保护主义”的传统④。 直到今天,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思路依然如此。即使已有国内学者提出了“网络素养”的概念,但其将受众作为“网络的被动接受者和受害者”的立场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伴随着受众地位的转换,传统媒介素养教育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与文化背景已经荡然无存,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向新媒介素养教育转向,否则教育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错位将不可避免。 美国新媒介联合会曾给“新媒介素养”下过一个定义,即:“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 再加工的能力”。⑤这个定义主要强调的是个体所应该具备 的媒介文本的解读、(再)创造以及传播能力。然而,虚拟的网络社区并不是一个“个体”的概念,而是一个“集体”的概念,是一种由诸多正式或非正式会员共同创造的文化样式。因此,仅仅从个体的角度对新媒介素养进行界定尚不能完整地表达其意义,也不能很好地与传统媒介素养进行显著性的区隔。鉴于此,詹金斯认为:“新媒介素养应该被看作是一项社会技能,被看作是在一个较大社区中互动的方式,而不应被简单地看作是用来进行个人表达的技 巧”。⑥他将青少年应该具备的新媒介素养总结为11大核心 技能⑦:即(1)游戏能力,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