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网络图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网络图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网络图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网络图

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梳理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梳理

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梳理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梳理

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梳理

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梳理

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梳理

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图汇总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网络图第一部分: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 大纲要求(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第二部分: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大纲要求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化学反应与能量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7)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8)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9)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4)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化学必修一知识网络图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必修一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知识网络归纳 一、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①依据:状态不同 过滤 ②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的固体物质 ③举例:出去食盐中的泥沙 ①依据:挥发性不同 蒸发 ②从溶液中分离出溶质 ③举例:从NaCl 溶液中分离出NaCl ①依据: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结晶 ②把两种可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开 ③举例:NaCl 和KNO 3的分离 物理方法 ①依据:沸点不同 蒸馏 ②把两种互溶的液体分开 ③举例:石油分离为汽油、煤油、柴油等。 ①依据:二者互补相容 分液 ②把两种互不相容的液体分开 ③举例:分离四氯化碳和水 ①依据: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 萃取 ②把溶质从溶剂中提取到另一种另一种溶剂中 ③举例:用四氯化碳提取碘水中的碘 原则:不增、不减、易分、复原 化学方法 沉淀法:如除去:SO 42-、Ca 2+、Mg 2+、等 方法 气化法:如除去CO 32+等 一、高考中常考的离子检验 ① 从外观观察其颜色、状态 步骤 ②配成溶液,观察溶液颜色、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 ③用化学试剂检验 ①稀盐酸、BaCl 2溶液 SO 42- ②生成白色沉淀 化学 ③BaCl 2+Na 2SO 4=BaSO 4↓+2NaCl 方法 ①稀HNO 3、AgNO 3溶液 Cl - ②生成不溶于稀HNO 3的白色沉淀 ③ AgNO 3+ NaCl=AgCl↓+NaNO 3

二、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 × M × 1000ρ × 溶质摩尔质量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分类》知识网络归纳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形状,状态的改变 4、常见的物理变化:物质溶解,物质的三态(固液气)之间的变化,如熔化等,形状改变,位置改变等。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常伴随能量变化。 4、常见的化学变化:所有物质的燃烧,金属的锈蚀,食物的变质、腐烂,动植物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酿酒,炼铁,去垢等。 三、注意事项 、生成沉淀,放出气体,颜色改变,发光,放热等现象经常用于判断是否为化学反应。(但不是绝对的,爆炸和发光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以说明) 2、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3、两者之间的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蜡烛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明) 四、例子(只要看开始的反应物和反应后的物质是不是同一种即可,即有无其他物质生成)(如果你都会做,明白为什么,说明这部分你懂了哦!) 1、蜡烛融化(物) 2、蜡烛燃烧(化) 3、酒精挥发(物) 4、火树银花(化) 5、沙里淘金(物) 6、 杯水车薪(化) 7、卫生球消失(物)8、 活性炭净水(物) 9、百炼成钢(化)10、 液氮医疗麻醉(物)11、 海水晒盐(物)

12、锅炉爆炸(物)13、米饭烧焦(化) 14、蜡炬成灰(化) 15、木已成舟(物) 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可归纳为:色味态、两度、两点、三性) 二、化学性质 1、概念: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毒性、稳定性等。 三、注意事项 1、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难”等字,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如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即能力和动作的区别) 2、氧气(O 2)和二氧化碳(CO 2 )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答:方法一:二氧化碳(CO 2 )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方法二:二氧化碳(CO 2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方法三:二氧化碳(CO 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通过学习课题二我们获得的知识: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注意:不是有氧气就可以,空气中也有氧气);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5、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 6、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7、科学探究是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科学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讨论。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

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网络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水溶性)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还原性、 氧化性、稳定性、活泼性) 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区别: 化学性质:蜡烛能(可、易、是…的)燃烧。 对蜡烛燃烧的探究(P12—13) 对人体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的探究(P14—16) ①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 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 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取用药品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小量, 即液体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③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 掉、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粉末状:(药匙或纸槽)(一斜二放三直立) 块状:(镊子或药匙)(一横二放三慢竖) 大量:倾倒法(倾倒时瓶盖要倒放,标签向手心) 少量:用胶头滴管(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定量:量筒+胶头滴管(注意量筒的使用方法: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俯视:读数偏大,实际数偏小 仰视:读数偏小,实际数偏大 酒精灯的使用主要事项 能直接加热:试管、燃烧匙、蒸发皿 加热仪器 垫石棉网: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滴管等 液体:管外干燥;先预热;试管内液体不超过1/3; 试管口向上倾斜45度,试管口不对人; 固体: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5、仪器的洗涤(干净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 不成股流下) 6.仪器连接:右插进左,先湿润,再慢慢转动插进。 变化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性质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化学实验 1、药品取用的规则 2、固体药品的取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4、给物质的加热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练习精选

上册知识回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以及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P2 2.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_____和______构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P3 3.1869年,________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P3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_______ ;化学变化________ ,常伴随____ ,_______,_________。P7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7 3.物理性质:__ 。 化学性质:___ 。P7-8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 P11 2.请列举蜡烛的物理性质:(任举四个)。P12 3.请列举蜡烛的化学性质:。(举一个)P12 4.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和(填物质化学式)。 5.将一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的上方,可以观察到烧杯壁上有,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可以看到,这可以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和。同时说明蜡烛中肯定含有_____和____元素。P12 6.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做以下实验,把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发现木条在燃烧得比较旺盛,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 __含量较低。P14 8.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振荡,发现,说明呼出气体中的含量较空气中的要高。P14 9.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会发现玻璃片上出现,说明呼出气体中含量较高。P14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10.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等, 块状的药品可以用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和金属颗粒放 入玻璃容器中时,应该先把容器,把药品放入 后,再把容器慢慢地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以免容器。P18 1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里。P19 1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视线要和量筒内液体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P19 13.倾倒试剂时,塞子要在桌子上,瓶口要试管口,贴标签的一面要向着。倒完液体后,要立即 ,并把瓶子放回原处。P20 14.取少量的液体可以用,使用时应该保持向上,不要或者。用过以后要立即,以备再用。严禁未经清洗的滴管再。P20 15.万一酒精洒出在桌面上燃烧,不要惊慌,应立刻用。P20 16.使用酒精灯时要用焰加热。焰的温度最高。P21 17.给试管中的液体预热的方法是。P2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①组成和结构;②性质和变化规律; 2、物质的变化: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 起的爆炸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

电导热性等。 4、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在语言描述上, 性质通常用“能、能够、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实验观察的内容: 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察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药品取用的原则: 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 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 定的容器里。 3、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药品的取用: (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2)液体的取用: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网络图学习资料

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梳理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梳理

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用途 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 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梳理 水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时=1ɡ/cm3,101kPa时,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电 解 氢气(负极)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最小气体,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氧气(正极)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支持燃烧净 化 方法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分布、储量 分布:地面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其中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 的淡水小于1%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爱 护 水 资 源 水污染原因 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水污染危害 人饮用中毒、致病、甚至死亡 工农业生产使用被污染的水,会降低产品的质量 消除水污染 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 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 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 物质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分 类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纯净物 单质(同种元素):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化合物(不同种元素):CuO HCl NaOH NaCl 分子与原子 定 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相似点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一.走进化学实验室 ?重点: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玻璃仪器的洗涤以及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 ?难点:识图写出实验仪器的名称; 识图简述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识图判断实验操作的正误和实验目的; 分析反常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 ?知识框架图: 实 验 室基本操作加热 仪器 酒精灯 火焰温度:外焰内焰焰芯 (填>或<) 四不原则 酒精量不超过灯内容积( ) 不能向燃着的灯内添加酒精 不能用两酒精灯互相点火 不能吹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直接加热仪器 试管 用途: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简易气体发生器 注意: 要预热并()加热,不骤冷 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斜持、口不对人,加热固体管口要倾斜 蒸发皿(不是玻璃仪器):用于液体蒸发 烧杯垫石棉网加热,用于溶解配制溶液,作反应容器 计量 仪器 托盘天平 精确度称准到0.1ɡ 使用 称量前:调零,垫纸或放玻璃器皿(潮湿、腐蚀性药品) 称量时:称量物放左盘,砝码放左盘,加砝码要用镊子,由大 到小最后移动游码 称量后:砝码放回盒,游码归零 量筒 用途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 注意 不能受热,不作反应容器,不配溶液 俯视(),仰视() 使用规格适当,放平,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胶头滴管 用途吸取滴加少量液 使用(四不原则)不倒置,不平放,不伸入容器,不碰容器壁 实验室基本操贮存 仪器 集气瓶收集贮存(),广口瓶贮(),()瓶或滴瓶贮存液体 固定支 撑仪器 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拇指不按短柄处 铁架台(含铁夹铁圈):用于固定过滤或加热装置 其它漏斗、玻璃棒、胶塞、导管、水槽、试管刷等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考点汇总 专题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 础 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 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 熄。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 O 2 的量减少,CO 2 和 H 2O 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 →实验验证 →记 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 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 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 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 量筒、漏斗、集气 瓶

2020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篇一】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5、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6、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7、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8、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9、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根本区别是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变现出来。通常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属于物理性质。可燃性、毒性、助燃性、氧化性、稳定性、金属的活泼性等属于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性质。 10、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性质的描述中往往有“能、会、易、难”等字眼。 例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化学性质)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物理性质)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化学变化)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物理性质) E、木棒受力折断(物理变化) F、铁生锈(化学变化) 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化学变化)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是化学变化,无是物理变化 3.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4.蜡烛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产物的检验方法: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5.蜡烛燃烧后的白烟是蜡烛受热气化后的蜡烛蒸气。 6.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7.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8.绝对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 9.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0.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 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中称量。 11.左右盘放对的时候: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若左右盘放颠倒了: 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12.玻璃棒的用途:溶解搅拌加速溶解、过滤引流、蒸发时搅拌防止液体飞溅 13.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时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14.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 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1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 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16.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 臭氧。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项目。 17.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氟利昂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1.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2.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绝对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 3.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中称量。 4.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5.空气的成分,空气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 6.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7.物质燃烧的现象:磷:大量白烟;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硫:淡蓝色火焰(空气中)、蓝紫色火焰(氧气中),生成刺激性的气体;镁条:耀眼的白光;氢气:淡蓝色火焰。 8.氧气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满了。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9.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 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 化作用。 10.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 11.水的电解实验:正氧负氢,正一负二 1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例: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 小粒子 13.水、纯净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 14.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方法:加肥皂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泡沫多的是软水 15.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生活中常用煮沸) 16.净化效果最好的是蒸馏;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他净水方法属于物理变化 17.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包括质子和中子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18.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19.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 20.生物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元素:O;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O 21.元素符号的含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22.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23.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带正电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带负电 24.化学式含义:A表示物质;B表示物质的组成;C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D表示物 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例如:H2O:A表示水这种物质;B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C表示一个水分子;D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25.多个原子的表示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例如: 2个氢原子:2H

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点归纳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的变化。例:石蜡熔化、 化学变化——有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 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 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中表现出的性质。、、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

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 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 状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

⒊ 点 燃 蜡 烛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三层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最外层最亮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 外焰温度最高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 熄灭蜡烛 ⑴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 白烟是石蜡的。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高三生物复习知识结构网络图教案

高三生物知识结构网络图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 1.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n m x- =……………………………………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x ma y18 - =…………………………………………② 或者x a r y18 3 - =…………………………………………③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

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TP )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

注:+ 表示有影响 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 1.25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 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 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 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 --溶酶体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会冶铁、炼钢。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红约1S后取出。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具体的实验步骤和现象见书本P15)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量液体体积--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读数只能精确到0.1毫升。 (三)称量物质的质量--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注意点:(1)游码先归O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玻璃器皿内(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吹熄。(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用湿抹布扑盖。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离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高中生物知识结构网络图(完整版)

高中生物知识结构网络图 第一单元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 1.1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 ,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 ,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 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n m x -= …………………………………①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x ma y 18-= ………………………………………②

或者 x a r y 183 -= ………………………………………③ 1.6蛋白质的组成层次 1.7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的鉴定 1.10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1.11 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TP)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内含核糖体 6、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7、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全教学提纲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 点大全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①组成和结构;②性质和变化规律; 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爆炸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质的性质: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实验观察的内容: 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察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药品取用的原则: 三不原则:不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道;不能用手触摸药品。 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药品的取用: (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液体的取用: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 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给固体加热:①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 ②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③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给液体加热:①预热、用外焰加热; ②试管与桌面成45O角向上倾斜; ③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防止液体溅出伤人; ④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水流下使试管破裂。 ⑤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量筒与托盘天平的使用: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复习(非常详细)

2014 届初三寒假培训资料。全力以赴备战2014 年中考,为梦想,全力以赴! 知识点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变化实质:(1)有新物质生成(2)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 ——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考点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可以”、“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知识点 2 走进化学实验室 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 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器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b、溶解少量固体。 c 、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 d 、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夹 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 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 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烧杯用途:① 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锥形瓶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 容器。 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