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2010-12-06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2010-12-06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2010-12-06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2010-12-06

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摘要】本文在分析青海省1985以来经济增长特征的基础上,定性和定量分析了1985年至2009年之间青海省的区域经济差异,阐述了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消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对策

区域经济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但差异过大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海省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稳步增长,但省内各区域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且这种差异呈现逐年扩大之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正确分析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对青海省“十二五”计划的制定、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实现青海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青海省经济增长特征

1.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从图1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海省国民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全省GDP由1990年的69.9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81.27亿元,在2009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实现了突破千亿元的可喜成绩。从经济增长速度看,1990~2009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5.6%,从人均占有量上来看,2009年全省人均GDP达到18346元,年平均增长14%。

1990-2009年青海省GDP 和人均GDP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年份(年)

G D P (亿元)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人均(元)GDP"人均GDP

图1 1990~2009年青海省GDP 和人均GDP

1.2.产业结构渐次高级化。80年代以来,青海省产业结构逐步向高度化发展,1981年第三产业(3

2.2%)开始超过第一产业(26.5%),此后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三次产业比例由1981年的26.5:41.3:32.2调整为9.9:5

3.3:36.8,虽然距离高级比例产业结构层次“三、二、一”的比例还有一定的距

离差距,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已十分明显。

1.3.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海省

经济处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时期。200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471.34亿元,占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1991年的78.7%上升到81.8%,表明青海省的工业发展速度在加快。

1.4.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新世纪以来,青海省对外贸易取

得了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2000年只有43.83万美元,而到2009年已增长到5.86亿美元,对外经济已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000年只有30.19万美元,到2009达到2.15亿美元。可见,青海省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正在形成。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海省区域经济增长状况分析

2.1时间变化特征。以定量研究为基础,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用标准差(S)和离差系数(V)分别代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表1 1985年以来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动

年份标准差 S/元变异(差)系数V

1985 318.17229511 0.52341730637

1990 675.54347334 0.44425382546

1995 2161.2557548 0.61429851624

2000 3653.4286444 0.68607378125

2001 4187.9412603 0.70885938733

2002 4702.8232727 0.7114037285

2003 5344.9509586 0.7241990324

2004 6292.6725046 0.73000841121

2005 8714.6228538 0.83046829421

2006 10973.886455 0.90732643961

2007 12794.655783 0.89680857112

2008 17219.824981 0.94485284429

资料来源:1985~2008年《青海省统计年鉴》

图2 1985年以来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情况图2和表1显示1985年~2008年青海省各地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逐年扩大,由1985年的318元扩大到2008年的17220元,表明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在不断呈几何式扩大。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变化阶段:1985年~2004年区域绝对差异呈缓慢扩大态势,1985年与2004年相对扩大了5974.5元,年均增幅为298.8元,2005年~2008年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加扩大趋势,2008年与2005年相对扩大了8505.2元,年均增幅达2126.3元,是1990~1998年的7.12倍。.1985年~2004年变异系数显示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呈现出波动式扩大趋势。总体来看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由1985年的0.52上升到2008年的0.94,上升幅度为0.42。具体来看,相对差异分别在2000年、2006年、2008年出现3个峰值,而这三年峰值中又以2008年的峰值最高,2000年的峰值最低。在2000年出现峰值后,出现了短暂的相对停止增长的现象,这说明在2000~2004年之间,青海省的区域经济差异有所缓解。

2.2空间变化特征。用人均GDP的相对发展速度Nich(即某市在

一段时间内人均GDP的增长率与全省同期增长率的比值)来衡量青海省各州市及地区与全省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

由1985~2008年各地区人均的相对发展率的值表可以看出全省各地区人均的相对发展率差别很大,发展水平最高的海西州是发展水平最低的玉树州的9倍。相对发展速度大于1,即经济发展速度比全省发展速度快的只有西宁市和海西州两个地区,尤其是海西州以相对发展率为3.7的速度发展经济,远高于全省其他地区经济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相对发达地区的相对发展速度特别快,落后地区的相对发展速度很慢,这必然导致全省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增大。

表2 青海省各地区相对发展率

地区\年份2008-1985

Nich

2008-1990

Nich

2008-1995

Nich

西宁市 1.0900428201 1.1107321079 1.0676707985

海东地区0.44683674085 0.4471606342 0.45546266936

海西州 3.7422953983 3.7746825848 3.8974488325

海南州0.69042880405 0.62124944729 0.66532141828

海北州0.79693625234 0.78150464279 0.74099164024

黄南州0.87485676377 0.87423409766 0.83756125685

玉树州0.41746577408 0.4172193797 0.45185932545

果洛州0.44098667149 0.41450318994 0.36256846353

三、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分析

3.1.环境背景条件的差异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环境特殊,尤其是玉树、果洛所属的三江源地区,拥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不仅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气候、水文的形成和演变,而且对东

亚甚至对北半球的大气环流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是全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1]。青海省历来秉承生态立省的原则,注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本着生态保护大于经济发展的原则建设三江源地区,所以在客观上决定了玉树、果洛地区经济发展中以生态保护为主,相应地玉树、果洛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青海省其他地区。

3.2 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

3.2.1经济基础的差异

青海省东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适宜发展农业,位置优越,与甘肃省相邻,是内陆进入青海的门户,依托于外部省份经济的优势,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同时西宁市地区历来是青海省首府所在地,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3.2.2交通条件的差异

海东、海西地区的交通条件比较优越,青藏铁路、青藏公路都穿越本区,加强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和联系,为两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同时为海西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及成品、半成品的外运提供了条件。青藏铁路已成为开发青海柴达木盆地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线路,它促进了青海钾肥厂、锡铁山铅锌矿、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茫崖石棉矿等一大批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为海西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其资源优势得以更充分发挥。

3.3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

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境内。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好、分布广,目前已知矿种有66种,己探明储量的矿种有40多种,其中钾盐、池盐、镁盐、锂、溴、碘和石棉储量居全国首位,化工资源具有突出优势,潜力巨大。有色金属、贵金属资源品位高,有铜、铅、锌、锡等金属,开采价值极高[2]。丰厚的自然资源储量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海西地区经济的腾飞提供了保障。

3.4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在国家的支持下,青海省开始大力招商引资,兴建一批工程项目,西宁市和海西地区成为这些工程项目的主要承接地,尤其是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两个循环工业园区的建设更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将投资的重点向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天然气化工和水电资源开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和倾斜,重点改造和建设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迅速成为海西经济腾飞的龙头,将青海省其他地区的经济远远抛于后面,增大了海西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异。

四、青海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应对策略

4.1 继承生态立省之责,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

由于三江源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所拥有的特殊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地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应本着生态重于生产的原则,加大生态建设,实施地区差异性发展,以确保三江源地区的生

态安全。同时,青海省政府应加大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补偿,提高地区人均收入,缩小地区差异,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4.2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

青海省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快速稳步上升,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继续加强青海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公路建设规模,提高公路的等级,建设高质量、高等级的公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3]。

4.3 加强政府主导,加大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州市的扶持力度

青海省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西部大开发所给出的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国家扶持项目,发展地方经济,以促进青海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青海省各地州市存在着很大的区域经济差异,海西州和西宁市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海东地区和玉树州及果洛州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因此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有针对性的投资能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产业,因而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水平[4]。

4.4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我们要正确看待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条件、交通、市场和政策倾向等客观条件的不同,其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也必将不一样。由此看来,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是不可避免的。从理论和发展经验上看,经济差异的存在与扩大并不是一种反常现象,而是社会生产力运行的一种正常现象[5]。因此,对于出现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的现象,

应有正确的认识。但不能忽视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差距的拉大,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不平衡程度,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减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6]。

加强农村科教、卫生、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吸引外部投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鼓励农民外出打工,直接提高农民劳务收入;帮助农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以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发展较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出口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7]。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探索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8]。

4.5 开发牧区经济“增长极”模式,加快牧区经济发展

在牧区中寻找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建设一批小城镇,促进周围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转移,使其成为牧区的经济增长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牧区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实现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推动牧区经济发展。同时借助退牧还草工程,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通过各增长级——民族特色的生态城镇的建立、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整个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

4.6 发展以西宁为增长极的东部综合经济区

东部地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相对于全省其他地区,东部地区工业基础较为雄厚、资金比较充足,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现处于工业化起飞阶段。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应是增强各级经济增长点及增长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网络发展模式,全面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外依托兰州、内增强西宁的实力,加快以西宁市为中心的城镇群落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城镇相互配套联接的青海东部城镇群落体系[9]。

4.7 构筑东-柴-草经济联合体,发展纵向分工产业体系

东部地区以西宁城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生物科技园区为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甘河工业园和北川工业经济带,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柴达木地区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从资源开发和出产品加工向横向、纵向产品产业链方向调整,产品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农牧产品资源和中藏药资源,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精饲料加工、牛羊屠宰、皮毛加工及废血、杂骨加工和中藏药加工等特色加工业,使其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10]。

参考文献

[1] 强卫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及补偿机制研究.上海环境热线.

[2]李玲琴,沙占江论柴达木盆地自然资源开发战略[J].盐湖研究,2004,12(3):42-45.

[3]邓青春 2000年以来西藏区域经济差异演变分析及对策[J].四川林勘设计,2010,1:8-12.

[4]李龙姣龚新蜀新疆各地州市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2):60-62.

[5]王良键郭奇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J].地理与地理性息科学,2005,21(2):67~69.

[6] 熊鹰王克林文先明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格局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8:17(1):22-29.

[7]胡鞍钢熊义志如何缩小城乡差距[J].今日浙江,2001,7.

[8]张继英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J].

[9]丁生喜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模式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2:7-10.

[10]苏建军青海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分析研究[J].甘肃科技,2007,23(3):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沿海的部分重点地区和城市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部资源,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总的发展思想是: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东西联合、共同富裕、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了明显的差异。总的趋势就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又了明显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比价缓慢。各地区经济差距呈拉大的趋势。 以下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人均GDP的分析,围绕经济增长下的地区差异现状,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发展规律、区位资源、文化意识、思想观念、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地区差异的影响。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经济增长率 GDP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通常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考察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 历史演变考察 科文学院经济学系 11Z国贸周能 118308064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 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两个阶段。 “六五”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显著效果,才直接催生了各种经济开发区和各种非均衡发展具体模式的出台,并促进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七五”继承了“六五”计划中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七五”计划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次序的东中西划分是一个首创,充分体现了我国决策层对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必

省级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江苏)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省级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以江苏为实证分析 班级: 国贸11401 序号: 9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编写人: 黄韬 二零壹陆年六月 I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中国主要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带之间以及省际、省内之间的较大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状态。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1952~1978年)、非均衡发展(1979~1993 年)、区域共同发展(1994~2000 年)、促进苏北大发展(2001~2002年)、沿江开发(2003~2009年)等5个阶段[1]。但由于地理、产业结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较为显著,这也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省内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其中苏南以沪宁线处于由轴线向网络化发展阶段,苏中处于由点向轴线发展的阶段,苏北处于增长极发展阶段。本文主要以GDP为测度,从投资和地理等方面探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针对这些方面给出一定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差异投资 GDP 前言(为什么) 关于区域经济的差异,我们总是试图在寻求解决办法,虽然让区域间实现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但尽力去缩小差异,避免过大的区域间经济差异以保证区域间的居民不存在过大的贫富差距则是必要的。找到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在仍然保持各区域经济向上发展的同时,均衡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感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解放经济,充分调动生产力,例如:若从MPC(边际消费倾向)角度分析,MPC往往随着收入的递增而递减,这也就是说当一个地区的经济越趋近于平衡(体现在居民间收入更平衡,可用基尼系数衡量),则该地区的消费支出越大,根据凯恩斯乘数理论,则对于该地区的总收入或者说总产出将达到倍增效果。基于此,我认为我们在重视地区发展时,不能单一以总量指标来一决高低,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均衡的地区,发展的后力更足。同时,这也就是写这篇论文的原因。 一.研究区域简介 江苏,简称“”,省会,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三角北翼,拥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从南贯北。公元1667年因东西分置而建省。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1.12%,人均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江苏地形以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2015年,江苏达7976.3万人,居中国第5位。2015年,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达87995元人民币[1],居中国各省首位。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各省第一,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已步入“中上等”水平。二.现状 ①整体区域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作为华东经济中心“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成员,依托十分优秀的地理位置,和一定的政策扶持,成为了中国省域经济的标杆。从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县市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域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与非沿海、沿海内部区域差异都构成了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出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区域差异 agdp 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 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增长11.8%。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1997

年消灭了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然后对影响nich的因素(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浙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 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为了能全

关于湖南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大纲: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 地域简介 2 资源简介 3 交通位置概括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 经济发展现状 2 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性质 3 任务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1 规划类型和原则 2 规划的战略模式与发展目标 3 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客观基础 三、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SWOT分析 四、结束语 关于湖南省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分析 摘要: 关键词:新化县区域经济规划 一、新化县发展现状简介 (一)新化县基本概况 1地域简介 (1)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地处北纬27°31'-28°14,东经110°45′-111°41,辖区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人口130万,其中农业人口116万。境内多为山丘盆地,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之称。 (2)新化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有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三种,系河流冲积、洪积而成,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南北最长直线69公里,东西最宽直线83公里,总面积3567平方公里,折合535.05万亩.新化县总面 积占全省1.693%,占娄底市面积43.94%。境内多为山丘盆地。 2资源简介

(1)新化是中药材资源的宝库。广阔的地域、复杂的地形、优良的土质、温和的气 候,给珍稀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集多样与珍稀、天然与人工栽种于一体的药材资源特色。据考察鉴定,境内有中药材894种,其中植物类160科7 86种,动物类72科101种,矿物类7种。符合药典标准的有135种。在这种类繁多的药材资源中,有天麻、玉竹、杜仲、厚朴、黄柏等大量珍贵药材,主要分布于县域北部、西部、西南部的山地之中。在大熊山区海拔900米以上的草坡、丛林之中,平均每平方米有药用植物3.18种之多。 (2)新化素有“江南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在广阔的地域内,已发现矿产3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14种,开发利用的26种,矿产地115处,其中煤、锑、金、铜、钨、砷、石灰岩、石膏等优势矿产,储量丰富、相对集中,易采易选,配套程度高。新化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储量3.05亿吨,铁矿贮量2千万吨,锑矿55万吨,石墨矿200万吨,硅石9.8亿吨,高岭土矿750万吨,花岗岩7.8亿立方米,大理石175万立方米。 (3)新化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省杉木林基地县、竹林面积2.2万公顷以上的省重点毛竹基地县、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享誉三湘。据勘查,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9.2万公顷,有林地16.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5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0%。在大熊山林场,保存着1200公顷原始次生阔叶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被誉为中南地区物种基因宝库。新化林种结构以用材林为主。用材林总蓄积量512万立方米,其中杉木蓄积270万立方米,松木蓄积215万立方米。经济林以柑桔、板栗、油茶、杜仲、茶叶为主,总面积1.2万公顷。楠竹是新化第三大森林资源,总面积达2. 2万公顷,蓄积4800万株。目前,全县正对低产竹林进行高标准改造。丰富的森林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据专家估计,全县仅楠竹资源一项,每年即可加工竹地板30万 平方米。 3交通位置简介 (二)新化县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大县 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由1986 年的329元增加到2002年的1273元,贫困人 口由198年的72.4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1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53%下降到 10.6%,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工业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纸、竹木加工等10大工业支柱产业;新化被列为全国“星火技术开发密集区”和电子陶瓷、艺术瓷出口基地。 (3)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9.51亿元,同比增长 6.8%。其中:第一产业增 加值10.96亿元,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5.90亿元,同比增长8.5%;第三产 业增加值12.65亿元,同比增长1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84元,比上年增加117 元。 2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一)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推荐下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 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 教优先”、“环保优先” 、“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 “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 展最为深刻的变化。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我省服务业占GDP 比重偏低。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 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 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 nin 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 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 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 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 n econo 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 nee of area developme nt con diti ons, the imbala need resources distributi ons, the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has become eve n more serious. The in flue nee of enlarging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 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 alysis to the regi onal economy differe ne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 alysis in 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 nee has eon ti nu 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 alyzes the reas 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 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 onal economy;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bala need developme nt; statistical an alysis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青海省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青海概况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全省面积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周边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四省区接壤。青海省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省会西宁市及海东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青海省境内多山多水。主要山脉的主峰一般都在4500米以上。昆仑山是青海山脉的主体,平均海拔5500米;唐古拉山横亘在青海西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位于青海西北部;此外,还有巴额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等着名山脉。青海河流众多,境内大小湖泊2043个,水体总面积13665平方公里。 青海是一个资源富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3种居全国前10位,11种居全国首位。 建国以来,青海的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以科技、教育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建成。 青海的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兰青、青藏铁路贯通全省东西,有8对客运列车通往北京、上海、西安、青岛、兰州、格尔木等大中城市。公路运输已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运输网。民航已开通西宁至北京、乌鲁木齐、兰州、西安、广州、成都、上海、沈阳、武汉、拉萨、格尔木等地的航班。邮电、通信设备比较先进,西宁及大部分州、县的程控电话可直接通全国各地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多年来,青海的研究、教育、医疗、城市建设及环保事业等发展速度较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教育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科教兴青”战略正在全面实施,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分析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沿海经济特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沿海经济特区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局部的概念。是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不同的只是坐落的方式和坐落的地点。②沿海经济特区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可能单独组成一个区域。③沿海经济特区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由于不同的区域所赋存的资源要素状况,如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科学技术、文化、以及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种区内的同质性与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这样,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结成密切的经济联系,这又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体系。 2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是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结合的成功模式。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由于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兴旺阶段,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技术上均属于高梯度地区。而落后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在成熟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状态,这就属于低梯度地区。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途径来进行的,既产生经济要素向高梯度地区集中与转移,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等级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所以会产生有序的梯度转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顺序,经济发展的顺序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是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发展,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直接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现超越发展,然后向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推移。按照梯度推移理论的做法,落后地区始终跟随于发达地区的后面,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地区。这是同世界新技术革命给落后国家或地区带来的超越发展的机会不相适应,也是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矛盾,反梯度推移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表现了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这是我们运用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最好实践。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没有差异,便无所谓优势,从而也就无所谓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无论是区际竞争,还是区际合作,均是出于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以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善,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发达与落后的差异,才迫使落后地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向发达地区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来说,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使得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进程中大大节省成本,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区域间争先恐后的和谐格局,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 3湖南长株潭经济发展模式

青海经济环境分析

一、青海省资源优势分析 1、水能资源 2、盐湖资源 3、石油天然气资源 4、有色金属和黄金资源 5、非金属矿产资源 6、畜牧业资源 7、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 8、旅游资源 9、特产 10、冰川 二、青海省地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分析 三、青海省经济数据分析 1、相关经济数据 2、青海省进驻银行简介 一、青海资源优势分析 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有汉、藏、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 青海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基于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18, 7(3), 313-320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6596123.html,/journal/sa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6596123.html,/10.12677/sa.2018.73037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ang-Zhu-Tan City Cluster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Juan Hou, Sihui Li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Received: May 31st, 2018; accepted: Jun. 19th, 2018; published: Jun. 26th, 2018 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factor analysis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obtained five first-level indicators—economic development indicators, research education indi-cators, human resources indicators, openness indicators, and infrastructure indicator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dex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y, Changzhutan Area,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基于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 侯娟,李思慧 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衡阳 收稿日期:2018年5月31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19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26日 摘要 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讨论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到五个一级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科研教育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开放程度指标、基础设施指标,并对该指标进行实证分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江苏经济发展分析 王萍 (淮阴师范学院) 摘要: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多年来,多项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尤其是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更大。本文从经济总量、均量、外向程度、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方面, 首先定量分析了1995年以来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 进而阐释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最后立足于欠发达的苏北, 提出了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战略对策。 Jiangsu is an economic province. For years, many economic index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in the whole country,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but is extremely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s big, Especially with the gap between the northern south bigger. 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nomic output, finally, extroverted degre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eople life and so on, Firs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since 1995, the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the middle thre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volvement track; And then illustrates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ce formation; Finally based in less developed northern jiangshu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narrowing jiangsu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fference. 关键词:江苏;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苏南;苏北 前言: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但由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诸因素叠加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梯特征。目前,苏南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已经形成了从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苏中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初期,也基本形成了沿江工业化集聚带。但苏北仍处于工业化初期。 正文: 一(1)差异体现 经济总量 19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苏南的综合经济实力都在迅速增强。至 2005 年末,苏北与苏南的 GDP 分别达到 3220.08 亿元、9591.77 亿元,占全省份额依次为 20.7%,61.8%。从 GDP 增长率看,1995 年至 2005 年,苏北与苏南 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9%,14.2%。苏南增速明显快于苏北。就总体看,90 年代中期以来,苏北与与苏南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经济均量 199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分别为3859元、13657元,比值为1:3.54。 到2005年,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DP 分别为9971元、42710元,比值变为1:4.28。苏北与苏南的差距明显扩大。从增长速度看,苏北与苏南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1.1%、 13.5%。苏北比苏南慢 2.4 个百分点。 (2)差异成因 1.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投资环境差,是造成长期以来苏北地区落后于苏南地区的一个主要客观因素。 2地理位置苏北地处苏鲁豫皖四省边界,与江苏经济核心区相距甚远,受其辐射较弱。加上与之相邻的地区也多为各省边远且贫困地区,广大区域范围内缺乏实力雄厚的增长极,而且实际上各自长期处于分散发展状态,唯一的沿海港口城市连云港也发展滞后,缺乏对腹地的带动能力。苏中地处江苏中部,依靠便捷的长江通道,实现了与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及苏南发达城市的广泛联系,获得了经济核心区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辐射带动力。苏南地处长三角这一全国主要的经济核心区和城市密集带,紧邻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基本上属于上海 1 小时辐射圈内,故发展极为迅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