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第二轮复习

历史第二轮复习

历史第二轮复习
历史第二轮复习

2014年元堡民族中学九年级历史中考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国封建政治与经济血脉交融、休戚相关的历史。它是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把握古代政治、经济发展特征、演变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王朝更替、盛世兴衰的规律,促使我们用以史为鉴、以人为本的现代眼光来感悟古代政治、经济文明。

一、历代政权更替的基本特征

1.夏、商、周——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2.春秋战国——社会变革、诸侯争霸。

3.秦汉——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的分裂与民族融合。

5.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6.辽、宋、夏、金——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7.元、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2.西汉:①思想方面: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②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②设立宣政院

[注意

西汉:汉武帝大一统;隋朝:开皇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

四、古代重大经济决策与调整

1.秦国: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等。

3.西汉:汉武帝规定货币统一铸造,盐铁官营。

4.唐朝:①唐太宗推行唐初创立的赋役制度,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丝绢或麻布)来替代徭役。②武则天鼓励百姓种桑养蚕、开垦荒地,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等。③唐玄宗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

5

6.元朝:忽必烈多次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人民开荒种粮;兴修黄河和疏通大运河,还向全国推广种植棉花的技术等。

7.清朝初年:政府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种植方法,提高粮食产量;推广和引进高产作物的种植;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专题感悟:(1)施行仁政、重视民生、重用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2)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广大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苦。

专题(二) 近现代中外反帝反侵略斗争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走上了对亚、非、美洲殖民掠夺的道路,亚、非、美洲人民随之展开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反侵略的斗争,最终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一)鸦片战争:《南京条约》:1842年8月。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2、内容: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④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3、影响:

(1)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2)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3)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

(三)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被迫签定了历史上又一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 1895年。日本马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1)内容: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

2.内容:(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多两;(2)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4)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

3.影响:《辛丑条约》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五)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九一八事变

(1)经过::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轨。

(2)影响:a.由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完全沦陷。b.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东北同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亡国奴生活。c.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西安事变

(1)目的:逼蒋抗日。

(2)经过: 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派兵逮捕了蒋介石。

(3)和平解决历史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3、七七事变

(1)爆发: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驻北平西南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挑起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2)影响:揭开了中华全民族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4、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指挥者:李宗仁。

意义:(1)是自是自抗战开始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所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2)它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5、百团大战

(1)目的: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

(2)时间:1940年8月至12月。地点:华北地区。指挥:彭德怀。

(3)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

(4)意义: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②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

1.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

(2)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2.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1)戊戌变法(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戊戌变法失败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酝酿: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的提出。

辛亥革命的发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辛亥革命的高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改用公历,以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功绩: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新文化运动

①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新文化运动的作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3.无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三、世界史上的反帝反侵略战争

1.美洲

(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美国爆发了独立战争,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争取独立的运动在拉丁美洲兴起,主要领导人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②1959年,在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亲美独裁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民掀起了要求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斗争,到1999年终于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2.亚洲

(1)1857—1859年,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章西女王是这次起义中的杰出女英雄。

(2)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决定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3.非洲

(1)1952年,埃及爆发了纳赛尔领导的“七月革命”,赢得了国家独立,并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取得独立,其中,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3)1990年3月,纳米比亚宣告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专题(三) 古今中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友好交往、和睦相处是主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从坚持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出发,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挫败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企图。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开辟了道路。

一、中央与边疆地区的交往和对其管理

1.新疆

(1)西汉: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设立西域都护。

(3)唐朝:唐太宗时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

(4)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外的整个新疆地区;曾纪泽等通过外交途径收回伊犁;1884年清朝设新疆行省。

(5)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西藏

(1)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和吐蕃关系日益“和同为一家”)。

(2)元朝:西藏正式成为行政区(宣政院辖地)。

(3)清朝:确立对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确立“金奔巴瓶”制度,选定达赖、班禅继承人。

(4)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3.台湾

(1)三国: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台湾)。

(2)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台湾)和澎湖列岛。

(3)清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4)民国:1945年日本投降,将台湾归还给中国;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致使台湾与大陆分离,这是今天台湾问题的由来。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台湾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2)目的: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3)内涵:“一国”,即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意义:“一国两制”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为祖国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大道,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A. 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B. 20世纪50

C. 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D、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2)海峡两岸的交往: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

②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

二共识”③1993年,海基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协会董事长辜振甫在

流日益密切。

(3)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4)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干涉。

(5)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我国政府)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

专题感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民族间交往和融合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

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在台湾问题上,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要坚决反对他国或集团干涉中国内政。

专题(四) 古今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丝绸之路是欧亚的重要通道。

2.隋唐时期:我国与七十多个国家友好往来,尤其同日本、印度等国家来往密切。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回国后仿照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著有《大唐西域记》;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3.辽、宋、金时期:海外贸易有很大发展。宋朝在港口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4.元朝: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华,回国后口述有《马可·波罗游记》一书。

5.明朝: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二、新中国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1)1994年江泽民在印度尼西亚茂物发表讲话。2001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迄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即APEC会议)。

(2)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的地位。

5.新中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归功于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根本原因);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归功于我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专题感悟: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只有经济的强大才有国力的强大,国力强大才有国际地位,才会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受尊敬。我们今天要取得相应的国际地位,就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周边国家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反之,只能造成国家与民族的落后。

专题(五)党的奋斗历程

一、革命斗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内容:〈1〉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党纲,确定党的名称和

23〉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

民军队的开端。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建军节)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于1927年10月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长征: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摆脱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会宁会师(三大主力)。

5、西安事变:目的: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 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6、百团大战:目的: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时间:1940年8月至12月。指挥:彭德怀。目标:破坏敌人交通线。意义: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7、重庆谈判:时间:1945年8――10月。

目的:(1)国民党:欺骗人民和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2)共产党: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的内战阴谋。结果:国共签署《双十协定》

8、解放战争:

(1)(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开辟大别山根据地。意义: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3)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兵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 。结果: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城,国民政府垮台,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覆灭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七年过渡话神奇(过渡时期):

1.巩固政权: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新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3.三大改造: 1953年――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失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58年

(1)大跃进:农业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和工业大跃进中的全民大办钢铁

(2)人民公社化: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

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结论:(1)制定政策应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生产关系的调整应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我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内乱,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北京。

内容:①(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

3.中共十三大(1987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

4.中共十四大(1992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5.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6.中共十六大(2002年):全面总结了1989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的奋斗目标。三个代表写进党章。

7.邓小平南方谈话:

(1)时间:1992年;

(2)内容:①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④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4

专题感悟:

1、通过中国革命的成功和建设成就的取得历史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党的领导。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的国情的具体结合,是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和邓小平贡献最大。

3.对比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阶层探索救国道路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六专题、科技的进步

一、四大发明:

1、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雕版印刷术;唐朝的《金刚经》,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比欧洲早约四百年。

(3)意义(影响):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交流。

2、指南针的发明

(1)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3)意义:指南针传到欧洲后,成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航全球的重要条件;

3、火药的发明

(1)唐朝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2)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3)意义: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导致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兴资产阶级凭借火器战胜了落后的封建势力,火药在生产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造纸术:西汉时出现用麻绢做原料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意义: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

1.原因:17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迫切要求生产技术的改进。

2.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

3.特点:大机器代替手工生产。

4.最先发生的行业:新兴的棉纺织业。

5.重要发明成就: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的火车、富尔顿的汽船、

6.影响: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蒸汽机的发明使用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

7.对中国的影响:(1)发动两次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近代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标志:电力的发明和应用: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电磁学理论。电动机逐渐取代了蒸汽机。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2.电讯技术的兴起:贝尔发明了电话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

3.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内燃机的发明是继蒸汽机之后应用技术的又一重大成就。狄塞尔设计创制了柴油机。内燃机的创制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条件。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亨利·福特制造出更为先进的四轮汽车。莱特兄弟飞机试飞成功,迈出了人类航空技术的第一步。

4、“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发明为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世界变得更加光明灿烂,人们称赞他是“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

5.对中国的影响:(1)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科学和技术真正紧密结合;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三大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

2、两大核心: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

3.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信息时代到来的标志。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学科交叉渗透。

6、生物工程技术三大成就:(1)现代生物学开端的标志:1953年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螺旋结构的测定.(2)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3)克隆技术

7.结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 对中国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正满怀信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说明: 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个人则需要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五、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而美德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出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1)全球化的影响:利的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管理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弊的一面,它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从经济上冲击一些主权国家的自主能力,从而使各国从全球化中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

(2)发展中国家的对策:一方面,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引进外国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趋利避害。

专题感悟:(1)三次科技革命的辉煌成果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参与分工合作,但作为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会冲击落后或实力较弱的国家,它告诉我们:参与就有机会,拒绝并非安全!

(3)科技同全球化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科技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在全球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国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专题(七)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体系的演变

战争在带给人类创伤的同时也让人们痛定思痛,在不断地反思中建立新的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二战后美苏建立的两极格局;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发展,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随着人类对自身的反思,世界政治格局也向合理化、和谐化方向发展。

(1)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是创伤和灾难,各国要和平相处,通过协商解决矛盾和分歧,反对暴力。

(2)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其中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它是冷战的产物。

(3)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历来体现了强权政治,在当今多极化的条件下,“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但也面临危机和挑战,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是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4)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一直在延续,面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遏制中国的因素在增强,因此内强实力,外显国际事务能力,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利益是当务之急。

专题(八)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行,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动力。古今任何不同性质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进行了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改革,其实质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3.根本目的:学习外国“器物”,以维护清朝统治。

4.性质:失败了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6.内容:①办军事工业;②办民用工业;③办新式海军;④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7.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

8.评价: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一)中国戊戌变法

1.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主要活动:序幕——公车上书;发展——创办报刊、组织团体;高潮——百日维新;结束——戊戌政

变。

5.“百日维新”的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

6.作用:(1)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2)戊戌变法失败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7.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农奴制度造成统治危机。

2.改革者:亚历山大二世。

3.内容:①政治: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经济:赎买份地。

4.实质:俄国沙皇政府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双重压榨与掠夺。

5.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作用:最积极意义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三)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幕府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时间:1868年。

3.改革者:明治天皇。

4. 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5.内容

①政治:明治天皇发布“五条誓文”和“维新政体书”。宣布“废藩置县”。

②经济:废除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文化教育: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

④生活: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

⑤军事:废除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6.影响: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强大起来。

7.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天皇制”也被保留下来了。

(四)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打击下出现政治统治危机。

2.目的:渡过经济危机,挽救政治危机,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指导。

4.实质:为了巩固和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5.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主要措施)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它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2)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国会通过《产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拟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3)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目的是限制农业生产,克服生产过剩,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6.影响:(1)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2)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一)新经济政策

1.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

2.时间:1921年。改革者:列宁。

3.内容:①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②除重要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4.特点: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

5.意义:(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2)受到广大人民

的欢迎,它使苏俄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二)苏东社会主义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4年至1964年期间。

(2)目的:赫鲁晓夫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

(3)内容: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4)结果: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

2.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①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②经济基础日趋衰弱,综合国力不断下降,社会矛盾不断积聚。

(2)内容:先经济改革,失败;转入政治改革,失败。

(3)结果:导致苏联解体。

3.东欧改革

(1)背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

(2)代表:匈牙利改革(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3)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1.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改革重点:经济体制的改革。

3.内容:(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城市:重点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实行多种经营的方式。

4.影响:(1)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

(四)20世纪以来美国、苏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比较

专题感悟:1、任何的变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动力

2、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应以此来作为判断成败的标准。

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成功的改革是国家崛起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4、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5、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

专题(九)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一、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整个封建文化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中国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2.戊戌变法运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辛亥革命运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

5.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思想上作了充分准备。

6.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作了动员。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此后,马克思主义成了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

2、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

5、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重大问题,

6、1945年中共七大通过新党章,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7、1997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8、十六大和十七大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入党章是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专题感悟:(1)我们要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2)每次重大社会变革都会先解放思想,或者说社会变革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如果没有思想解放或不解放思想,社会变革是不会成功和彻底的。

专题(十) 大国崛起与大国关系

回顾500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总有如下一些关键因素促使大国崛起:重视科技和教育、建立适

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期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将会更加激烈,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从其他国家崛起之路中寻求经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世界大国的崛起

1.英国的崛起

(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经济上,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3)外交上,掌握世界海上霸权;殖民扩张与掠夺。

2.日本的崛起

(1)19世纪中后期日本在崛起过程中的相似因素: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②作为后起之秀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2)二战前,德国、日本两国谋求崛起的主要方式是走上法西斯道路。

(3)二战后德日重新崛起的共同原因:充分利用国际机遇;利用外资;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重视经济建设。

(4)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美国的崛起

(1)过程:①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②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③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推行罗斯福新政,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⑤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2)美国崛起的成功经验:①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②善于利用发展人才优势;③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

④不断的经济制度创新;⑤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专题感悟:(1)抓住历史机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坚持不懈地狠抓教育事业。

专题11:重要的城市史、地区史

1.历史名城——历史发展的缩影和坐标:

专题复习12专题内容:国共关系问题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

1.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

2.改革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利益。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b.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与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

展,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掌握政权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定和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他所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但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的财富,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7、工业革命影响: ①生活方面:出现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生产力: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③社会关系方面: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④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8、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掀起了洋务运动; 工业革命的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 9、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 积极影响: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有利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201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一部分基本知识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并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一)国内贸易 1、西周:在市场上,一束 丝加一匹马可以换五个奴隶。 2、商朝:南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商前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西周交通发达,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3、春秋战国: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交换的商品大多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民。 4、两汉: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汉代的货币,继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要货币。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株钱,才稳定来。除长安外,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五大名都,当时称“五都”;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大量丝帛锦绣沿着丝绸之路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 蜀国的蜀锦行销魏吴;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6、隋唐时期商业:(1)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运河、长江上商船往来不绝。(2)隋朝的货币是五铢钱。唐高祖以后,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坊”、“市”分开,城市里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市, 东市、西市是繁华的商业区。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那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文综第41题专练

第41题专练 1.(2019四川泸州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政策后,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西汉的学校教育系统趋于完善,并为整个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隋唐以后,国家教育制度是学校与科举并行。隋文帝开皇年间,奖励学术,重儒兴学。唐代的学校教育异常兴盛,教育行政机关也有系统可寻,较前代进步。北宋时期统治者为了更直接地控制教育,一方面大力兴办官学,一方面推重科举。南宋书院发达同理学的盛行有密切关系。书院成为研究和传播理学的重要基地。到了明清两代,学校轻而科举重,当时国家全部教育差不多为科举所垄断,虽设立较多的教育机构,如中央的国子监宗学、武学、医学,地方的府学、州学、县学等,但政府以科举入仕为奖励, 社会人士趋之若鹜,于是学校等于虚设,名存而实亡了。 ——摘编自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材料二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 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 ——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的不同之处,并分析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影响。(13分)

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真题

2019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 《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 . 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 .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 .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 . 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2. 古代中国曾存在这样一个机构“……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该机构是() A . 中朝 B . 参知政事 C . 内阁 D . 军机处 3. 《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 .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 .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 .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 .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4.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A . 重农抑商政策 B . 资本主义萌芽 C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 君主专制制度 5. 董仲舒称:“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不明于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表明他主张() A . 君主专制 B . 天人感应 C . “大一统” D . 君权神授 6. 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

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由此可见颜元() A . 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 B . 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 C . 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 D . 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 7. 儒家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 制天命而用之 C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 .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8. 有一初唐书法家,尤擅正书。他最初效法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开颜柳先河,被后世书法家奉为圭臬。该书法家最可能是() A . 张旭 B . 颜真卿 C . 柳公权 D . 欧阳询 9. 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A . 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B . 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 C . 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 D . 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 10. 卢梭认为,代表的观念是近代的产物,在古代的民主国家里,人民从不曾有过代表,他们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名词。卢梭的本质意图是() A . 否定近代的代议制 B . 强调“人民主权”说 C . 主张实行直接民主 D . 倡导“社会契约论” 11. 宗教改革领袖加尔文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这反映了宗教改革的何种主张() A . 《圣经》高于一切 B . 上帝永恒 C . 反对罗马天主教会 D . 信仰得救 12. 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下面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2019年中考历史“世界历史第一册”知识点

2019年中考历史“世界历史第一册”知识点 1、古代埃及建立在尼罗河流域,埃及人创造的是象形文字。建筑 杰作是金字塔。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的性质是维 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2、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是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古希腊最 重要的民主成果。公元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2世纪,罗 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建立 了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地中海成 为它的内湖。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 日耳曼人废除,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的奴隶制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而崩溃。 3、646年,大和参照唐朝的封建改革内政,实行中央集权史称大化改新。它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的开端。 4、古代印度人发明了0到9的记数符号,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称阿拉伯数字。 5、佛教产生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地点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得到发展。基督教产生的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创始人耶稣,欧洲的封建主是教会,后来基督教分 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政教,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 6、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号召人们信仰真主安拉,地点麦加(或者阿拉伯半岛),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7、古希腊的文学作品是《伊索寓言》、《荷马史诗》,阿拉伯 的文学名著是《天方夜谭》。

8、843年,查理曼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条约,三分帝国。此条约奠定了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基础,它们加上英吉利王国,成 为西欧的主要封建国家。 9、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他的作品是《神曲》, 达·芬奇的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10、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1519年—1522年作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 11、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封建 教会的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 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 姆雷特》。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意大利。 12、1689年,英国议会为限制国王的权力,通过了《权利法案》具有宪法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 13、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标志北美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1787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 的美国政治体制,并选举北美独立战争的-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为美国 第一任总统。 14、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并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多次发动战争,打败反法同盟,维护革命成果,扩大革命影响。 14、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是从发明和使用机 器开始,最早在英国发生,首先在棉纺织业展开。工业革命中英国人 瓦特改进蒸汽机;美国人富尔敦制成第一艄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 火车。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15、法国革命前夕的三位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他们判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宣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中国近现代史(高中历史总复习第二轮,人民版)

人民版(适用于四川等使用人民版教材的省份) 高中历史总复习第二轮复习框架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包括旧民族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两大历史阶段。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不同时期这两对矛盾有不同的表现,主要是不同时期主次的不同。 革命任务: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年--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今)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们通常称为“建国初期”。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将这个时期概括为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表明了这段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刻性。1949---1952: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1953---1956:三大改造。1956年至今: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生产关系的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 第一章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注意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两个角度构建中国近代史主线: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 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南京条约》签订,标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 (一)列举1840年至1901年间西方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

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2016.12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2.汉武帝时重用酷吏,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不诛而害除”的目的。汉武帝的这一措施旨在 A.为地方百姓除害 B.削弱封国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地方秩序 3.表1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表1 时期 A.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4.“雅典人不认为自己是完全不受约束的,但他在仅仅屈从于他人专断意志的‘约束’与由法律这一应受尊重的规则所确认的‘约束’之间做出了严格的界分,因为后者是一种自我强制。”这一论述反映了雅典人 A.反对贵族政治的不公平B.遵守正当程序制定的法律 C.更加注重对自我的约束 D.主张自由是法治的基础 5.自从任何一个聪明的和爱国的英国人试图反抗当权的政府以来,已有几代人过去了。在所有诚实的、善于思考的头脑中,有一种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与日俱增的信念,即影响宪法所需的每种改进都可在宪法本身内部找到。这反映了英国人 A.反抗政府的精神B.推崇法律的权威 C.重视经验的积累 D.尊重历史的传统 6.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联邦清洁空气法案,“根据部分优先权的规定,联邦政府把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功绩的学习,同学们要认真学习,很好的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历史的影响。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欢迎参考! 识记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与残酷性。 影响:①大批黑人在运送途中丧身。②使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长期贫穷落后。③欧洲积累了巨额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北:九上P54-55 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开始从非洲贩运黑人。他们带着廉价工业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购买、换取甚至直接猎取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充当奴隶,然后带着满船的黄金、白银和欧洲需要的经济作物返回欧洲。由于这种交易的全程航线呈三角形,因此史称“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持续了几百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许多黑人在运往美洲的途中丧生。 通过以上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功绩的学习,同学们要认真学习,很好的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历史的影响。 通过上面对三角贸易知识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很

好的掌握此知识点,并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考试工作。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b、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希望上面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历史知识的复习学习,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能很好的掌握学习。 1.洋务派的口号、代表人物;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P29-30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讠斤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口号和创办的主要企业: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 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 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 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 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 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 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 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 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 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

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 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 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 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四、学科内专题划分 1、民主与法制建设 2、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3、民族关系、国家统一与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化 4、“三农”问题的历史沉思 5、手工业的发展与经济近代化 6、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 7、中国的对外关系 8、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9、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 10、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2021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 试题 范围:必修一及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共25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4.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5.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不列颠文明 D.阿拉伯文明 6.右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知识点整理

考点考中 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知识点整理

考点考中 一.历史人物 1.世界上现存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制订者(汉谟拉比)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时期的执行者(伯利克里) 3.7世纪中期,推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孝德天皇) 4.伊斯兰教的创立者,也是阿拉伯帝国的建立者(穆罕默德)

考点考中 5.8世纪前期,经过他的改革,在西欧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查理?马特) 6.公元前4世纪,他出兵东征,建立起地 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 7.在元朝时来到中国,生活了17年,后来由他口述,其狱友执笔的一本书曾风靡欧洲,该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马可?波罗)8.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

考点考中 9.基督教的创始人 (传说中的耶稣) 10.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还发明了螺旋式水车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11.加工整理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荷马史诗》的是(荷马) 12.古希腊悲剧作家,将古代悲剧艺术推向了成熟,《俄底浦斯王》的作者 (索福克勒斯)

考点考中 13.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 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长诗《神曲》的作者(但丁)14.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15.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的文学工匠,代表 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16.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

考点考中 17.他及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启程,穿越大西 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环球航行(麦哲伦) 18.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主持修订 1787年宪法,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19.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了《法 典》,对外发动多次战争,既大几了欧洲 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拿破仑) 20.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

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2010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外政治文明史第1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 央集权制度。基本内容有: 1、皇权至上。秦王嬴政改称“皇帝”,总揽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废分封、置郡县。通过对郡县长官的统一任命、考核、奖惩,从而使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集中于中央。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七国之乱”与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可是它不仅不能巩固统治,反而引发了“七国之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2)汉武帝厉行中央集权:①颁布“推恩令”,以“推私恩,分子 弟邑”为名,达到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②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唐亡后又恶性发展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①收精兵。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掌调兵之权,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宋初通过上述措施,使中央集权得到强化,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三、皇权与 相权的矛盾 1、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北宋在宰相下设参加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3、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4、清朝雍正年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 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时量:9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客观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此处“百姓”是指以封地为族姓的百官。但在战国典籍中,却常用“百姓”称呼普通民众。上述称呼的变化反映出 A.宗族观念形成 B.平民获得政治特权 C.官僚政治确立 D.礼乐秩序渐趋崩溃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是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这体现了 A.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B.郡县制尚未广泛推广 C.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D.啬夫由中央直接任命 4.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廷议制度,即国有大事皆由朝廷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据此可知该制度 A.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B.标志君主专制的强化 C.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 D.加强了对百官的监督 5.汉代初期的行政区划体系如下图所示。汉代的诸侯王国以下是郡县,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之外,汉高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汉初的地方行政体制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中考世界历史知识点全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中考世界历史知识点全汇总 1、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 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 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打破了以往 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b.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与侵略活动也从此 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开 始了工业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 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推翻了英国 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创 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欧 美资产阶级革命

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③对 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 事家,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掌握政权后,采取各种措施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定和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他所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 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但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的财富,激起 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7、工业革命影响: ①生活方面:出现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 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生产力: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③社会关系方面: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 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④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 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8、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历史第二册复习资料

一、隋唐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P2,隋运河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

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辽、宋、夏、金等政权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重庆市重庆二外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

重庆二外2014-2015学年高三(上)第二次月考文综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B.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2.有学者认为“三千年前中国最好的名片是青铜器,两千年前是丝绸,一千年前是瓷器。”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夏朝青铜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司母戊鼎代表了当时的高超工艺成就 B.冶铁技术的出现不晚于春秋时期 C.唐代丝织技术先进,私营手工业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 D.宋代白瓷开始出现,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唐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信息的是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4.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B.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C.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5.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D.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6. 随着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引起广泛关注,2014年10月26日,“重庆市第一届中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总决赛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举行。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字与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B.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自觉的书法艺术 C.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D.两宋时期出现追求书法个性的书法家 7.甲午战后,“忧时之士感栗危惧,深怵亡国灭种之痛,于是________运动一时大起,继之以________运动,皆风靡一时,二者虽背道而驰,而其意在救亡则同也。”文中横线处的文字分别是 A.新政预备立宪 B.维新新政 C.维新义和团 D.太平天国义和团8.1939年2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关于反对投降主义》的演讲中说:共产党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这是“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毛泽东提出“现在一定要走三民主义”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致之处 B.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和性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