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大马原 周春梅老师重点

南大马原 周春梅老师重点

南大马原 周春梅老师重点
南大马原 周春梅老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义以及社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分:马义哲学、马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4.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5.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6. 【先验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唯物主义)

7.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8. 【价值】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9. 【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0.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以理论、

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11.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12. 【社会基本矛盾】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13. 【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

15.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据说以上两点可能考大题。

16. 【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7.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起来的。

18.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

1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义。是垄断资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基本特征:1.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 最大资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20. 【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1.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义民主是对大多数人的民主,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民主是社义的生命。

22.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社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有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义制度

优于资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1.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 在马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义政治文明;

5. 以马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义文化,建设社义精神文明;

6.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3.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4.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25.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6.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7.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8. 【运动】标志物质存在的哲学范畴,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29. 【发展】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就是发展。

30. 【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1. 【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简答题

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义是时代的产物: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如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阶反对资阶的斗争日趋激化,工人运动兴起,对科学

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主观因素:马恩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义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基础上,深刻分析资义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发展。

3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5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6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7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出资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

总之,我们坚持马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3.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7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义: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一定要认证学习努力掌握马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到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自觉树立马义科学三观,充实完善自己。

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掌握马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义。

8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1)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义为指导,却立马一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2)不断提高运用马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义实践。

4. 物质世界和实践

8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途和基础。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9关于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的回答,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0只有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马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1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定义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马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12 5.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所以人类要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世界。

13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l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也是外于人们意识的客观存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l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l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多样。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有客观实在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5 6.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16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即事物内部不同部分的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17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发展。

1)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187. 对立统一的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l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l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发展。

2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张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运动。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

l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l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l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2)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决定矛盾的性质。如实分析矛盾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无条件绝对的)和个性(有条件相对的)的关系,有机统一。

2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两边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2否定之否定

1)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里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2)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8.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22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

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

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

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

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22区别:自然规律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

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

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

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社会规律更

难以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经过反复实践、

探索,才能正确认识。

239.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24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5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26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7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认识的高级形式)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则相反。

10.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差异

28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缺陷: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时间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摹写性与创造性。

人不仅反映事物现象,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反映事物现在,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能塑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创造性是反映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29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11.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30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以正确的理性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作用。

31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有正确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32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时间、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12.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33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主观上,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限制;客观上,受到科学技术条件和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34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但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35所以,我们要取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36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相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37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从真理的客观性来说,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不能被推翻;

2)就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38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广度上,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认识能力限制,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深度上,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范围上、正确程度上)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39辩证统一:

1)绝对的真理和相对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任何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是两者的统一。

2)相对性真理和绝对性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绝对性真理的过程。

3)两者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即个人或一群人的思维与全人类的思维关系)。

14.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40价值的特征:

1)客观性,价值的各个环节、人的需要、满足的对象、满足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2)主体性,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3)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需要、实践和被满足的形式都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4)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41价值评价的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和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为目的的。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包括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对主体的规定性、需要和发展规律等的认识。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反映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42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l 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l 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的根本目的。

l 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制约着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全面、可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方向发展。

2)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原则和方法的观点体系。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不同价值观的人,行为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出发,也可能引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行为取向。

43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也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符合两种尺度。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再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相互制约:

l 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

l 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情况。

相互引导:

n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

n 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相互促进:

u 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促使人们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

u 价值的实现推动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合理、深入,也就表明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深刻,越能够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崇尚理性思维,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我们把人民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大学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15.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44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占据统治地位。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们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45唯物史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基本思想: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就会产生矛盾甚至变革,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随之发生变革。

16.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46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

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2)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47【社会意识】的定义

48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l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l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l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l 社会意识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

l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l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17.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4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0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1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52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53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8.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l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发生了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l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2)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3)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l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

l 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9.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5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56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5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首要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的等方面的条件,但也存在许多有待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20. 领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领袖同群众间的关系】

58无产阶级领袖具有以往任何阶级是的杰出代表所不可比拟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作用。

实践家+理论家,人民的领导者+人民的公仆,卓越的才能+最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

59群众、阶级、政党必须有自己的领袖。如果没有领袖的组织和领导,群众斗争就会陷于涣散,缺乏战斗力;如果没有政治上成熟的领导集团或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和事业就会遭到挫折。

60同时,领袖必须代表和服从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必须服从党的组织,保持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61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取决于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以及同人民群众的结合程度。

6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需要尊敬领袖,发挥领袖的作用。但不能夸大个人作用,搞个人崇拜。

21. 无产阶级政党对于人民群众的态度

63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64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65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

6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 观性) (2)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部分重点章节详细解析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马原部分重点章节详细解析 在2016考研政治的学习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共有八章内容,凯程考研政治老师认为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复习。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涉及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第二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围绕资本主义论部分展开,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三部分为科学社会主义,包括第七章及第八章。在这三个部分中,尤以第一部分最重要。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老师就带各位考生来详细分析。 在2010至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连续六年的分析题均考查第一部分马哲,凯程政治名师大胆推测,2016年分析题也会延续命题老师的一贯风格。在第一部分中,第一章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为引导章节,属高度概括内容,因此多考查选择题;第二章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该章重点为辩证法,唯物论也蕴含其中,所以分析题的重点一般在本章出现,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的应用非常灵活,命题老师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素材,以多种形式来命题;第三章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属于认识论内容,以本章内容来命制分析题可能性同样较大,本章中原理逆推出它所能够阐发的命题,是掌握本章的要素所在;第四章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该章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一般不会命制解析题。 在第二部分中的知识点多出现在选择题中,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以及第六章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两章是原来政治经济学的部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是资本主义的积累阶段。在选择题中有时会涉及应用公式的计算题,考生要提起注意。 第三部分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七章是“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八章是“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两章内容介绍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化。该部分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的角度基本集中在毛中特课程中,且多命制单选或多选,考生针对此部分备考,将概念性的内容掌握即可。 各位考生,通过今天凯程考研政治老师的讲解,你们是否对马原部分的逻辑结构及重点章节有了透彻的了解?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一)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一) 大家还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小编整理了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马原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 运动观: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原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原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马原重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广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集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幅度、范围、限度。 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是事物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可以有数量表示规定性。 3、物质(列宁物质观):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5、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6、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7、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8、价值:(哲学)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是客体的基本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经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消耗。 9、价值观:是关于人们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10、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最早形式。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现象。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1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规律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5、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6、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决定。 17、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 1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9、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因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0、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1、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 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 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与理想认识的关系:P68-69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马原》重点总结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的含义与意义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义: 第一:它从世界的总现象中区别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高度概括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 第二:它既不是直观地把握存在于某处的某个具体东西,也不是指世界的某个要素,而是从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中高度概括出最一般、最根本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及其结构、属性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第三:它肯定物质是能够为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2.联系的含义与其客观性和条件性 联系是指物质、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与条件性。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联系都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没有客观存在的一定条件,或者条件不充分,就构不成联系。分析任何事物的联系,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撇开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主观的随意将联系,就会陷入主观主义和诡辩论。 3.世界的运动与发展(见P27) 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 ★4.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范畴: (1)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事物要素的结构与表现形式。 第一:内容与形式相互关联。一定的内容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的形式总是表现着一定的内容。 第二:内容与形式相互制约。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第三:内容于形式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同一形式往往也能体现不同的内容。 (2)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指事物内部各个要素的组合方式、结合方式。功能是一事物在对他事物的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与能力。 第一:事物的结构决定功能。 第二:事物的功能会制约和影响其结构。 (3)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一要区分不可能性与可能性。二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三要把我可能性的程度。 5.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具有斗争性与同一性。 ★论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原理。(从矛盾的同一性着手。) 6.否定之否定(P35)简答或辨析。 ★7.意识的定义、本质与发展阶段 定义: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016南京大学文学院考研复习经验分享

之前看过论坛里很多学姐学长的经验帖,对最开始毫无头绪的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如今终于圆了自己的南大梦,也希望自己对一心想进入南大文学院的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提高复习效率. 一、关于考研的基本问题 (一)为什么考研,为什么考南大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怎么谈,因为每个人的初衷不一样。在我看来,不管出于怎样的理由,它一定要强大到支撑你从一开始走到最后。如果问我为什么,我只能说喜欢就是喜欢了,没有理由。如果能说出来,要么是说服自己要么是说服别人的。 为什么选南大,是因为想去南京。在收集信息时南大的历史,人文精神吸引了我。当然,中途也被一些道听途说差点放弃。现在想来都是一些很小白的东西,比如我可不可以跨专业,可不可以跨地区,等等。一句话——只要你有报考研究生的资格你就可以报南大。关于歧视,很多学校多有,南大也并非十全十美,但他是我所能了解到的在公平方面做得最好的了。如果有人说南大歧视,那么它“歧视”的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自身。 (二)考试科目 公共课不必说了。现在很多人对专业课考什么还不太清楚。南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以上专业初试题目都是一样的。专业一是文学卷,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和文艺学。专业二是语言学卷,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纲要。 (三)试卷结构 专业一:十个名解(50分)——古代文学3个,现当代3个,世界文学2个,文艺学2个 论述题六选四(100分)——古代文学2题,现当代各1题,世界文学1题,文艺学1题 专业二:古代汉语(40分)——名解四个(20分),文选翻译(20分) 现代汉语(40分)——貌似都是一些简答题,不好意思,记不太清楚了 语言学纲要(20分)——两个简答各10分 论文写作(50分)——语言学和文学理论二选一 二、考研专业书目 (一)基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研究生考试马原专业课考点归纳

20XX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专业课考点归纳 (页码参照20XX年修订版)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3-P19)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鲜明的政治立场 3.重要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9)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辨证统一。(P42)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注意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7-P48) 四、和谐社会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P49) 五、辨证的否定观。(P51)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统一。(P75)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3.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辨证统一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8-P79 ) 1.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起着补充作用 四、价值及其特性。(P80) 1.客观性

2.主体性 3.社会历史性 4.多维性 五、价值评价的功能及其特点。(P82-P84) 1.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功能”见P84) 六、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P85-P86) 1.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辨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P87)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商法学主要参考文献

《商法学》课程参考文献 兰州商学院 二○○七年四月

《商法学》参考文献目录 一、外国译著 1.贺卫方等译:〈法律与革命〉,中国百科全书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2.[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赵秀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出版;3.董安生译:《英法商法典》,法律出版社,1991年出版; 3.金邦贵译:《法国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出版; 4.杜景林等译:《德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5.王书江、殷建平译:《日本商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吴日焕译:《韩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7.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研究中心:《澳门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8.《瑞士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9.费安玲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0.《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二、论文集 1.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2.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第1辑,第2辑; 3.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4.沈四宝主编:《国际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出版,第1卷,第2卷; 5.中国商法年刊,第123卷; 三、专著、教材类 (一)商法学专著、教材(具有代表性的) 1.张国键著:《商事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出版; 2.李玉泉、何绍军主编:《中国商事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王保树主编:《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出版; 4.苏惠祥主编:《中国商法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5.徐学鹿主编:《商法学》,中国财政经济版社,1998年出版; 6.黎燕主编:《商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出版; 7、雷兴虎主编:《商法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8.李黎明、于颖主编:《商法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9.赵万一主编:《商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0.范健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1.马洪主编:《商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赵旭东主编:《商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3.官欣荣主编:《商法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出版; 14.施天涛:《商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出版; 15.覃有土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二)商法总论专著、教材 1.董安生等编著:《中国商法总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徐学鹿主编:《商法总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 3.赵中孚主编:《商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4.任先行、周林彬著《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个角度: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 的体系。 b、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 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及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特有方式: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二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集中体现三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普遍联系:首先,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其次,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最后,联系具有系统性。 发展、新事物、旧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不能离开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3)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鲜明特征: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1)探讨当代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一种“现世的智慧”,因而它必然要关注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空

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可能性。但同时,科技的发展又颠覆了我们传统的世界观,使我们陷入困惑中。因此,我们的任务应当是遵循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确定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根据时代要求,探讨追问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2)追问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当代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不难看到一些面效应。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不断追寻适合当代人类的存在方式。 (3)研究当代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与活力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各种科学理论、科学成果的批判继承,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要以当代思潮的方式来考虑问题,引领时代发展。 2,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答: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④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3,“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2017年中科院物理化学考研经验分享

2016年中科院物理化学考研经验分享 新祥旭考研分享: 自去年准备考研开始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现在将自己考研的一些体会写下来,供有需要的学弟学妹参考。初试成绩:英语:75政治:73数学(二):132物理化学(乙):135;报考的是中科院北京的研究所。 一、考研准备 (一)考研从何时开始准备 我准备的比较早,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一年了,中间有过停顿,大三下学期还有课,主要是自习的时间好好利用,考研的关键时间还是在暑假及暑假之后。每个人开始的时间都不一样,淡定的人晚一点,有个学长九月份正式开始复习也考了390+上了清华(考数学的人暑假前建议要看),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计划以及个人情况准备即可。我觉的考研应该是一个系统,有些事、有些参考书你可以不做,但是有些东西是必须要做的。 (二)院校选择及联系导师 院校选择因人而异,研究生毕业考公务员的选择稍差的学校也可以,有个学历即可;想在专业领域内发展的建议考个好点的学校。关于联系导师我只说一下中科院,中科院要联系的早一些,中科院(学硕)初试报名的时候是对应老师的,不像高校对应的专业或实验室,化学所目前仍是这样,理化所进行了改革,拟录取之后进行双选,但是还是建议早点联系。根据学长的建议和自己的体会,应该在接近暑假联系的时候比较好,这时候老师一般也不确定他今年会有名额,我去年暑假找好的老师就是被推免生占去了名额,导致我在10月份又临时换所,重新找老师,也是因为原来的所里没有合适的老师,很是仓促。但还是要试试,最好联系老师组里的学长去做几天实验,没有条件暑假去的话,去老师那里做毕设也是可以的。 (三)考研班的问题 是否报考研班也是因人而异的,不过我建议政治报个强化班或冲刺班比较好,其他科目看自己的个人情况。我去年没有报考研基础班,但报一个新祥旭考研的政治冲刺押题班,由于之前时间紧张,就没有去报基础而报的冲刺班。 二、复习参考书及复习体会 (一)英语复习参考书及复习体会 1.单词书 新东方乱序便携版及张剑说文解词:刚开始只买了一本XDF的便携版,但是个人感觉太薄了,只有释义,后来为追求心理安慰买了本张剑说文解词,但是太厚了,看一遍太麻烦,词根、例句都有,根本没时间细看,免得浪费money,还是看了一遍,之后就束之高阁了。 单词书选取建议:只要是正规考研机构出版的和自己看着顺眼即可,现在乱序版比较受青睐,一般有选新东方,英语红宝书,星火等。 记忆单词:背诵单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我是没什么技巧和方法的,背的太痛苦的可以去论坛找技巧,个人感觉背单词要重复多次,别指望一遍背会就成,人都是会忘的。 时间安排:暑假之前要多花点时间在词汇上,每天至少一个小时吧,暑假之后由于专业课和政治要开始重点复习,所以时间会压缩,但是单词最好每天都看,中间不要有停顿。暑假之前记忆单词要全,暑假之后要有侧重点(真题和高频),毕竟考研真题中不可能大纲词汇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教程文件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 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

南邮马原复习重点(精)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 规律 :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认识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经济基础 :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剩余价值 :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 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 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 c :v 表示

金融资本 :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 :1921年 3月俄共召开十大,决定实行发展以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主要措施有用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 大力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并以租让,租凭等形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加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劳动者,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 :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 一、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产生的生产过剩危机暴露了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 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 3,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