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生产过程来重新认识商品的价值

从生产过程来重新认识商品的价值

从生产过程来重新认识商品的价值

To review commodity value by analysing production process

作者:蓝伟东丽水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浙江省丽水市邮编:323000 联系电话:136******** 邮箱:lanweid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e46816311.html,

Author: Lan weidong assistant

Economy &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Lishui College

Lishu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ostcode:323000

Tel:1366568863 Email: lanweid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e46816311.html,

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

作者简介:蓝伟东,男,1977.11,畲族,浙江丽水,助教,经济学学士,经济理论与国际商务,浙江丽水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323000,136********,lanweid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e46816311.html,

从生产过程来重新认识商品的价值

To review commodity value by analysing production process

摘要:本文从生产过程中重新认识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在商品价值创造过程中各自发挥的职能,着重论述了生产工具创造价值的过程,认为生产工具作为抽象劳动存在比作为有用劳动存在更具意义,提出生产工具是固化活劳动这一新论断,并得出商品价值是活劳动和固化活劳动共同创造的、商品价值量是由最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和价格波动总是以先进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商品价值的不足值实现开始的等理论创新。

关键词:劳动资料固化活劳动生产工具价值理论创新

Summary: By analysing production process, the thesis reviews the factions of economic subject and economic object in process of creating commodity value. And it goes into the questio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value through means of product in particular. At last it draws a new inference that means of production is fix-shaped active labor, and many theory innovations including commodity value created by active labor and fix-shaped active labor together, quantity of commodity value determined by single laboring time of lowest productivity level, price fluctuation staring at insufficient realization for commodity value of advanced productivity level.

Key Words: instrument of labor, fix-shaped active labor, means of product, commodity axiology innovation

什么是商品?它的基本属性是什么?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有了经典的论述:“商品1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2,“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3由此可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同样的,商品价值的创造过程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劳动创造价值。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下,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社会生产过程不论在自然经济时代还是商品经济时代甚至未来的产品经济时代,都是人类劳动的创造价值的历史记录。

一、生产工具的特殊性

1本文论及的商品都是指物质形态的商品,而不涉及精神形态的商品,如心理咨询等服务。如下文提及亦同此处。

2《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47页。

3《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50页。

为了方便说明,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构成:第一,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来的部分,用C表示;第二,新价值中补偿可变资本的部分,用V表示;第三,新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用m来表示。这是马克思在其《资本论》里对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经典论述。不难发现,V和m都是由新的劳动创造的,是新价值的来源。而我们要着重来看一下C部分的构成。根据上文对劳动过程的论述,我们可以给出价值创造的简单式子:

价值

在这个式子中,劳动包含了V和m部分。而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一般的我们统称为生产资料。对于劳动对象,我们可以假设其价值进行了完全的转移,因为劳动对象在价值创造中属于一种从属和被动的状态,故其是游离于新价值的创造之外的。这样,在这个被大家忽视的生产资料中,却恰恰包含了商品价值创造不可或缺的一种物质,那就是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经济主体4把自己的劳动传导到经济客体5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大体上有如下几项:第一,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系统,即马克思所说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第二,发动这些生产工具进行生产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第三,为产品的运输、贮藏和其他目的所必需的辅助性的劳动资料,即马克思所说“脉管系统”;第四,把上述劳动资料结合起来的控制系统。

在这个复杂的劳动资料系统中,生产工具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对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才把人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而且,生产工具的形态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其总和可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其总和一般可称为生产的脉管系统)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6所以,在本文当中,为论述方便,劳动资料特指生产工具,而忽略动力系统、脉管系统和控制系统。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的主干,它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任何时代生产都离不开一定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增强了人身上的自然力,它使人手延长,使人的体力增大,使人的脑力得到扩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句话,生产工具加强了经济主体。当然,生产工具还扩大了人们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展了经济客体。例如在石器时代,不可能把油矿作为劳动对象进而从地下开采出

4经济主体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以及人与人结成的关系体,以个体经济主体、群体经济主体和社会经济主体的形式存在。

5经济客体则是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对象。它包括作为经济客体的人、作为经济客体的自然界、作为经济客体的人化自然和作为经济客体的信息。特别说明,就生产来说,从事生产的经济单位是经济主体,而消费这一经济单位的产品的消费者变在了经济客体。

6《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204页。

石油,而使用现代生产工具,从地下开采石油已经是一件普通而又不很复杂的事情。由此可见,生产工具是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的真正的结合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生产工具的性质决定着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决定结合状态。

二、作为抽象劳动意义上的生产工具

“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有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7在此,马克思论证了劳动的二重性,但笔者个人认为马克思在肯定了生产力或者说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把生产工具看作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忽视了生产工具与劳动对象两者之间的区别,否认了生产工具这种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的本质是一种固化活劳动,是一种事先被固化在生产工具中的活劳动,也是一种活劳动的存在方式(活劳动不是仅指劳动者身上具有的劳动力),而不是经典著作中表述的是一种物化劳动。

固化活劳动,专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价值创造作用却又事先以某种形式固化在一定产品(包括部分精神产品)当中的,只有与活劳动结合才能产生生产力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而在前文提及的骨骼系统、动力系统、脉管系统和控制系统中,只有处在生产过程当中的动力系统、脉管系统和控制系统比较符合固化劳动的特征,如管理模式以及制度都是被固化的人类劳动(在这里扩大到精神产品)。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上文提及的式子: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价值。

由于人们习惯的把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而把两者都作为经济客体来考虑。在此,我们做一个大胆的结合,把劳动和劳动资料结合在一起。这个结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劳动指的是活劳动,而劳动资料则是固化的劳动。正是这个大胆的结合,让我们开始重新认识了商品的价值。

在此,我们假设劳动和土地都市是同质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生产者A:10个单位的劳动时间+锄头+土地小麦a

生产者B:1个单位劳动时间+拖拉机+土地小麦b

显然,两者的价值是相同的。

(注:即使劳动是异质的,如劳动强度不同等,我们可以修改劳动时间的投入量,并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在此,笔者认为不论是锄头,还是拖拉机,其本身都是物质性的,都是劳动的产物,其本身都是包含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而且是经济主体所能驾驭的,因为一定的生产工具本身就是一定的经济主体所制造的,其用意就是要用它作用于一定的对象。在生产过程中,这种存储的、固化活劳动可以被释放出来,与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所以它也可以称作是经济主体的内在构成要素,只不过它被事先固化了。

7《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59-60页。

所以生产工具可以看作是一种劳动力的存储,是固化活劳动。但不同生产工具所存储的劳动力所具备的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以劳动时间为标准对价值创造过程进行量化,如下图:

生产者A :

显而易见,锄头释放了2个单位劳动时间,而拖拉机则释放了11个单位劳动时间,两者之差是9个单位劳动时间。所有的秘密都在这9个单位劳动时间上了。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

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8上

例提及的生产生产工具锄头、拖拉机的“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在

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9。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

说恰恰证明了凝结在生产工具这一特殊的生产资料当中的抽象劳动同样的创造了价值。可见,固化活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存在比作为具体劳动的存在更具有意义,更能说明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

三、价值理论创新与论断

1、商品价值的创造不仅仅是活劳动,而是活劳动和固化活劳动共同创造的。固化活劳动是经济主体的内在构成要素,它所具有的劳动力最集中的体现在高科技含量的生产工具上来。

2、这种固化活劳动(9个单位劳动时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必付工资。它所创造的价值是被无偿的占有的。发达国家就是通过这种无偿的固化活劳动同发展中国家的活劳动相交换的,进而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价值转移。这也就是科技的价值之所在。

3、商品价值量是由最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虽然商品价值量的降低是必然的,但这种降低(商品价值量的重新界定)总是发生在最低生产力水平条件生产者的提高或者消失上的。竞争导致这个结果,而这个过程更大程度上是由先进技术传播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的。

8

《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第60页。 9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32页。

10个单位劳动时间 2个单位劳动时间

2个单位劳动时间 9个单位劳动时间

4、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不考虑供求关系等其他因素的前提下,这种波动总是以先进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商品价值的不足值实现开始的。

5、这种商品价值的不足值实现之所以可以实现是建立在对先进生产力的垄断基础上的。这种垄断集中体现在资本、技术和劳动在商品生产的有机构成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2】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3】杜吉泽:《经济哲学论纲》,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