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汉语兼类问题考察_高航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汉语兼类问题考察_高航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汉语兼类问题考察_高航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汉语兼类问题考察_高航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汉语兼类问题考察

高 航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本文以认知语法为考察视角,认为以往研究对 词有定类 的理解存在理想化倾向,

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语言事实。词类是语言使用中涌现出来的象征结构,是语义结构和音系结构

的结合体。自然语言中一词多类是普遍现象,不同语言在兼类词的比例上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

是本质的差别。因此,汉语中兼类词的比例大小应该通过汉语语言事实的考察来确定,而不应基

于逻辑原则来确定。

[关键词]认知语法;词类;兼类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9)02-0017-08

0引言

现代语言学的各个流派在语言描写中都使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范畴,尽管这些范畴并没有被严格的界定,但对西方语言的描写没有出现太大问题。这是因为,西方语言中不同词类在形态和分布上有明显的区别。与西方语言不同,汉语的词类范畴一直是个难题。自 马氏文通 以来的一百多年里,词类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史有为1996)从黎锦熙(1924)提出的 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到汉语有无词类的争论,再到广义形态问题和有关名物化的争议,汉语的词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胡明扬1996)

本文在认知语法(Lang acker1987a,1991,1999)框架内考察汉语的兼类问题,即一个语言形式能否同时属于多个词类范畴。长期以来,汉语研究中关于兼类问题的普遍观点是,在词类划分中应该尽量缩小兼类词所占的比例,否则会产生词无定类的后果。本文基于认知语法中关于词类范畴的认识提出,汉语中一个词属于多个词类范畴是自然的语言现象,确定汉语中兼类词的比例是一个与语言事实有关的问题,而非逻辑问题。

1汉语语法研究中关于兼类问题的一般看法

吕叔湘(1954,1984)提出了汉语词类划分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即 词有定类,类有定词 ,应该使得兼属两类或三类的词占极少数。

自吕叔湘提出上述观点以来, 词有定类 的思想就成为汉语词类划分中的一个指导思想,为后来的语言学家普遍接受。朱德熙(1982)提出,兼类问题与如何分析词义有关。比如 死 有时指失去生命,有时指不活动、不灵活,两个意义在句法上有不同的表现,前者可以带宾语,后者可以受副词 很 和 太 修饰。如果认为这两个 死 意义不同,是两个词,把前者看作动

[作者简介]高航(1971-),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

词,后者看作形容词,这样的处理不产生兼类问题。但是,如果认为这两个意义之间存在联系,后者由前者引申而来,它们不是两个词,那么应该把 死 看作兼属动词和形容词两类。朱德熙(1982)也强调说,把两类词分开的时候可以允许一部分词兼属两类,但兼类的词只能是少数。如果一个范畴中的词同时属于另一个范畴,那么当初划分为两个范畴就没有多大意义。陆俭明(1994)认为,语法功能上,类似 研究 的动词同时具有动词和名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同音同义,本来应该看作是兼类,但是经过考察发现,这类动词占动词总数的31%,因此不应该处理为兼类,而应该看作是动词中的一个小类,属于朱德熙所说的名动词。胡裕树、范晓(1994)在讨论名物化时指出,之所以尽量缩小兼类现象的范围,主要是担心兼类现象的扩大会导致 词无定类 。如果把 名+的+动 和 名+的+形 中的动词和形容词一律看作名词,现代汉语中动名兼类、形名兼类的情况将不可胜数,由此会产生 词无定类,类无定词 的后果。

2认知语法中关于词类范畴的认识

讨论兼类现象的前提是我们对词类范畴的本质有统一的认识,那么词类的本质是什么?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把词类看作基于分布分析而产生的范畴,这一观点存在的问题在不少学者的著述中已有讨论(如沈家煊1999,郭锐2002)。认知语法关于词类的认识与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存在重大差别,下面详细说明。

2.1作为象征结构的词类

Langacker(1987a)提出,语言本质上是象征性的(sy mbolic),任何一个语言表达式都是语义表征和音系表征的结合体。构成人们语言知识的单位(unit)只限于三类,即语义结构、音系结构、象征结构(语义结构和音系结构的结合体)。语法被看作是一个由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组成的有组织的清单(a structured inv entory of conventional linguistic units)。认知语法在语言结构的描写中不使用规则(rules),而使用图式(schema)。所谓图式是从具体的表达式中抽象出来的象征结构,在构成上,与具体的表达式平行,但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别。(Langacker 2003)例如,从smart w oman、clever boy和beautiful g irl等众多结构相同的表达式中可以抽象出 ADJ+NOUN (名词+形容词)这一结构图式(constructional schema)。

认知语法认为,词库、形态和句法构成一个连续统一体,只能人为地分割成不同的模块,这一分割没有内在的合理性。它们都可以描写为象征结构,即语义结构和音系结构的结合体。(Lang acker2003,2005)象征结构在两个重要方面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即复杂性和抽象性。词库、形态和句法的连续统一体如下表所示:

象征结构类型传统名称例 子

复杂而抽象句 法 [SBJ be T N S VERB en by O BL]

复杂而具体习 语 [kick T N S the bucket]

复杂而粘着形 态 [N OU N s][V ER B T NS]

简单而抽象句法范畴 [DEM]、[ADJ]

简单而具体词/词库 [this]、[g reen](Croft2004:274-275)

由此可见,在认知语法中,词类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像语言表达式一样的象征结构,是音系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结合体,只不过其复杂程度较低,抽象程度较高。如果说词类范畴是音系表征和语义表征的结合体,那么它们的音系表征和语义表征是什么呢?不同的词类范畴

往往具有不同的音系内容。英语名词的平均长度高于动词,重音往往落在第一个音节上,结尾的摩擦音往往是清音。(Taylo r2002)汉语中典型名词往往是双音节的,而典型动词往往是单音节的。(王冬梅2002)这说明,音系结构与词类范畴之间存在相关性。当然,这些相关性都是统计上的倾向,实践中还是无法根据一个词的音系内容预测其词类地位。

尽管音系结构无法作为确定词类的依据,但词类却是可以根据其语义内容来描写和界定的。 传统语法从语义角度界定词类的思路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其朴素的语义观的狭隘性。认知语法放弃了基于真值条件的客观主义语义学,转向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结构不仅反映概念内容,而且反映人们对概念内容的组织和理解。认知语法在对词类范畴的语义描写中把组聚(g rouping)、概念物化(conceptual r eificaito n)、心理扫描(m ental scanning)等一般认知能力考虑在内,其语义理论显然比传统语法更系统、更精细。在认知语法中,名词凸显事物(thing),即某一认知域中一组互相联系的实体,动词凸显过程(process),即一个在时间中演变并被顺序扫描的关系。形容词、副词、介词、不定式和分词凸显非时间关系(atempo ral r ela tions),即总体扫描的关系。(Langacker1987a)

认知语法从语义角度描写词类范畴的思路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词类的考察中形态不是问题的关键,语义功能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一思路尤其适合于汉语等所谓缺乏形态的语言,能够揭示出这类语言与西方语言在词类上的共性。

2.2词类的涌现

认知语法的基本观点是,语言知识来自语言使用。(Lang acker1990)按照这种观点,词类范畴是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表达式中涌现(emerge)出来的图式 ,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范畴化在词类涌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中任何一个词的分布都不会与另一个词完全相同,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没有必要去注意一棵树的两片树叶之间的差别,而将它们归为一类,并注意到它们与其它不同树种上的树叶之间的差别。由此产生的范畴使世界知识在人脑中的组织和存储是有序而高效的,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人们的语言知识的组织与存储也是如此。如果忽略两个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强调它们的共同点,就可以将它们归入同一范畴。由此,语言中成千上万的词被分为不同的范畴,在人们的长时记忆中存储。例如:

I like this coat. I like do gs.

I like that g ir l. I like Susan ver y much.

以上例句中,coat、dogs、g ir l、Susan出现在相同的语法结构中,在语义上都指某个物理实体,或者是人或者是物。当人们反复接触到这样的语言表达式时,就会注意到这些词的语义存在共同之处,就会把它们归入名词范畴,这是一般认知能力作用的自然结果。动词、形容词等范畴的涌现过程也是如此。一般的语言使用者也许不知道这些语法术语,但这些范畴的存在

关于是否能够根据语义内容来界定词类范畴,认知语言学内部各派学者存在分歧。Fillmore&Kay(1993)没有提出这样的思路,而Croft(1991,2000)仅仅根据语义内容界定词类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只有Langacker(1987a, 1987b,1991)在认知语法中明确提出可以根据语义内容界定主要词类范畴,既包括典型成员,也包括非典型成员。涌现(emerge)是复杂系统研究中使用的一个术语,指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大量的简单的单元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在系统整体层次上才能观察到的属性和现象,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H opper(1987)曾提出emergent grammar的观点,认为语法是从语言使用中的大量的局部事件中涌现出来的系统。

是毫无疑问的,否则语言知识就会杂乱无章,给认知处理造成沉重的负担。

2.3作为复杂范畴的词类

认知语法认为,语言范畴一般都是复杂的,从原型结构开始,通过引申和图式化发展为由不同结构组成的网络。比如, 头 由最初指人类的头部引申为指动物的头部、长形物生命物体的前面部分、无生命物体的任何一端、物品的残余部分、人类群体的领导者或动物群体中地位最高者等,构成一个复杂的语义网络。(高航、严辰松2007)词类也属于复杂范畴,除了典型成员以外,还包括众多的非典型成员。以名词为例来说明:

I like this. I like cy cling. I like meet ing different people.

从认知语法角度看,以上例句中的划线部分都可以看作名词,在语义上有共同之处。代词this指代一个事物,当然可以看作名词。动名词cycling及动名词短语m eeting different peo ple指的都是动作或事件,由于概念物化(co nceptual reification)的作用而被识解为事物(Lan g acker1998),与典型名词的语义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在认知语法中可被看作名词。代词与典型名词的差别在于它们的理解完全取决于语境,属于指示语。动名词与典型名词的差别在于它们的固化程度很低,很难成为语言单位。除非是一些出现频率极高的动名词,如running和sw imm ing,它们已经在词典中列出。动名词短语一般不会固化,因此在词典中不会列举。因此,名词范畴不应看作一个封闭的集合,而是由固化程度不同的象征结构组成的网络。

3从认知语法角度看兼类的理想化认识与语言事实的矛盾

汉语词类研究中 词有定类,类有定词 的思想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这在 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中得到明显反映。作为第一部全面标注词类的汉语词典,这部词典(以下简称 现汉 )在处理兼类时,除了极少数情况标注两个或三个词类外,一般都只标注一个词类。这主要涉及名词与动词、名词与形容词的划界问题,有以下几类情况:首先,如果一个词既有动词用法,又有名词用法,而名词用法是动词描写的过程被物化的结果, 现汉 一般只将其标注为动词,除非其名词用法特别常见。比如, 比赛 和 战斗 由于其名词用法的使用频率极高,在 现汉 中标注为动词和名词两个范畴。实际上,概念物化的能力是普遍的,不可能只作用于 比赛 和 战斗 这些少量动词,应该对其它动词同样起作用。如 打击、保护、服务、信任 除了作为动词以外,它们还都可以作为名词使用。例如:

我不想让我父母知道这件事,他们的年纪大了,受不了这个打击。

许多干部出于利益考虑为他开脱罪责,提供保护。

这些服务使民营经济发展如虎添翼。

美国国内矛盾日益突出,公众对现政府缺乏信任,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关注和支持明显下降。

以上例句中的名词化是概念物化作用的结果,将一个动作或事件识解为事物。这些用法并不是特殊现象,但它们在 现汉 中都没有列举。

另一类重要的名词化是通过动作或事件转指与该动作或事件有关的人或物。比如, 发明 不仅指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而且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依靠 不仅表示指望某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而且指可以依靠的人或东西。 发明 和 依靠 的这些名词用法都已收录在 现汉 中,但是其他大量的转指用法却被排除在外,如 凹陷、诱惑、发现、奖励 在 现汉 中只标注为动词,其实它们的名词用法也很常见。例如:

在岩穴的尽头,有一个小小的凹陷。

他坚守着这块自己认定的艺术阵地,拒绝艺术以外的各种诱惑。

他很快将这个发现报告了县和地区文物部门。

征文结束时,将评选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以上例句中, 凹陷 指由于地势下陷而形成的地方, 诱惑 指对人们有吸引作用的事物, 发现 指人们找到的事物或事实,而 奖励 指给予的荣誉或财物。

第三类情况是形容词的名词化,即将形容词所指的性质或状态通过概念物化而识解为事物。如 困难 不仅指事情复杂或生活穷困,而且指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易解决的问题或障碍, 和平 不仅指温和,还可以指没有战争的状态。 现汉 中把 困难、和平 同时标注为形容词和名词。然而,其它大量的形容词的名词用法却在词典中没有收录。例如: 自己富了,也得设法为国家分担忧愁。

他声音里不但充满骄傲,也充满自信。

很多人对开刀都很害怕,有的在做一些小手术时都会产生恐惧。

酒虽然不能解除任何痛苦,至少总可以使人暂时忘记。

基因工程的发展对人类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但也带来了一些烦恼。

后来,梁大爷虽然脱离了危险,但慢慢地瘫痪在床。

以上例句中带下划线的词的基本用法是形容词, 现汉 中也是这样标注的,但它们在这些句子中显然是作为名词来使用的。根据汉语本族人的语感,这些名词用法也不属于临时的或是偏离常规的现象,而是很自然的,但它们都没有包括在 现汉 中。

为什么以上分析的动词和形容词的名词用法被排除在外, 现汉 没有对此做出说明,原因也许在于,它们的名词用法的出现频率没有相应的动词或形容词的频率高。实际上,许多词的名词用法的频率超过了动词用法的频率,但其动词用法仍然没有在 现汉 中列出。比如,在100万字语料中的检索结果显示, 变革、变化、测验、超越、惩罚、交往、冲突、论述 作为名词的使用频率超过了它们作为动词的使用频率,而 安宁、烦恼、黑暗、欢乐、苦恼、快乐、困苦、疲劳、贫穷、痛苦、委屈、喜悦 作为名词的使用频率超过了它们作为形容词的使用频率。(马彪1994)但是, 现汉 在标注词类时仍然只把前一组词处理为动词,把后一组词处理为名词。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在标注时容易产生前后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在表示体育运动的词中, 跳高、跳远、跳水 被标注为动词,而 游泳、滑雪、射击 被标注为动词和名词两个词类。这样的处理方式似乎难以令人信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汉语语法研究中关于兼类的观点存在理想化倾向,在很多方面并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事实。一个词是否属于多个词类是个实证问题,应该通过对语言事实的观察来确定,而不是出于方法论的考虑而忽略了真实存在的语言事实。 现汉 对绝大部分兼类词只标注一个词类的做法,也许是出于追求简洁明了的考虑,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合理性却很值得商榷。

促使研究者尽量减少兼类词的比例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基于逻辑上的考虑。一般认为,如果一个范畴中的大部分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范畴的成员,这样划分出来的范畴没有太大意义。这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也符合人们的直觉。例如,当人们观察到狗、猫、猪、牛、马、驴等动物时,会根据各类动物中不同成员的相似性而把它们归为一类,而每类动物又与其它类存在差别。如果我们划分出的 狗 这类范畴中,有很多成员同时属于 猫 或 牛 ,那么说明我们区分这几

类动物的标准有问题。但是,词类范畴的划分与生物学范畴的划分存在重大差别:一个生物学范畴的成员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如一只老虎改变外形或习性而成为一只狗;一个词类范畴的成员在不同的结构中却有可能发生语义上的变化而成为另一个范畴的成员。

除了汉语以外,其他语言中一词多类的现象也是很常见的。以英语为例,按照陆镜光(2006)的观察,英语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范畴的词占常用单词(不包括复合词)的50%。同时,新出版的 朗文口笔语语法 (T he Longm 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 lish)也指出,英语中兼类现象特别普遍。例如,round这个词同时属于5个不同的词类:a round plate (形容词)、turn the picture round(副词)、sit round the fire(介词)、a seco nd round o f w ag e claims(名词)、ro und one s lips to w histle(动词)。尽管像round这样的例子是比较极端的,但同时属于两类或三类范畴的词相当常见。英语研究者并没有因为兼类现象的普遍性而产生 词无定类 的担忧,汉语研究者就没有必要把 词无定类 绝对化。如果一个词可以充当多个角色,在词类划分时却硬性地把它归属为一个词类,结果又无法解释其同时具有其他词类语法行为的原因,最终只能造成混乱。(陆镜光2006)

4兼类现象的动因

从认知语法的角度看,一个词属于多个范畴在自然语言中是正常现象,在非形态语言中尤为普遍。兼类本质上属于语义引申,通过对一个现有的语言符号的意义进行扩展,从而表示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意义。人类生活的世界纷繁复杂,人们在形成关于世界的概念并对这些概念进行编码时,由于经济原则的作用,人们在编码时不可能为每一个事物、性质或事件都创造一个独特的语言符号。语义引申是对语言系统现有资源的最自然的、最高效的利用。例如: 这些广告牌漆着各种各样的颜色。

屋檐下两只燕子新絮了巢。(杨朔 三千里江山 )

人民锤破了镣铐,粉碎了铁链。

网着血色的眼睛喷着愤怒。(杜鹏程 保卫延安 )

以上例句中, 漆、絮、锤、网 本来是名词,但被说话人将其引申为表示事件,由此产生了动

词用法。其实,说话人本来也可以使用其他表达方式。例如:

这些广告牌用油漆刷成各种各样的颜色。

屋檐下两只燕子刚在巢里铺了很多棉絮。

人们用铁锤砸破了镣铐,粉碎了铁链。

眼睛里笼罩着像网一样的血色。

与通过语义引申而产生的动词用法相比,这些表达方式相当累赘,交际效率比较低。说话人当然也可以创造一些新词来表达这些事件,但将会大大增加人们认知处理的负担。通过把 漆、絮、锤、网 等名词动词化,说话人一方面比较准确而又形象地表达了相应的概念,另一方面也使语言表达式非常简洁生动。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名词转化为动词的情况,语言中还广泛存在名词转化为形容词、动词转化为名词、形容词转化为动词或名词等的情况。在这些过程中,概念物化、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等一般认知能力是语义引申的最根本的机制。(高航2007)通过这些机制的作用,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出于各种动机把一个词类的词引申为另一个词类的成员。这些用法中很多都是临时的,但如果出现频率很高,就可能被固化下来,最终获得另一个词类的范畴地位。从语言使用

的角度看,许多常见的词都会发展出代表不同语法范畴的意义。(Lang acker2006)因此,兼类在不同语言中都是自然现象,汉语等非形态语言和英语等西方语言在兼类方面没有本质差别。其差别很可能在于,汉语中兼类词的比例略高于英语。

5结语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对 词有定类 的理解不能理想化,应该从汉语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放弃理想化的观点也不会导致汉语无词类的结论,因为一个词所属的范畴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它所出现的语法结构总是有限的。许多词总是固定地属于某一类,比如 地板、木头、身体 总是属于名词范畴。即使在兼类情况下,一个词所属词类范畴的数量也是确定的。比如, 希望、报告、调查 只能属于名词和动词范畴,而不可能属于形容词或其它范畴。承认兼类现象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并不否认汉语中各种词类区分的必要性,也不会导致词无定类。

以往研究中关于汉语词类问题(尤其是兼类问题)存在一定争议,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语言学家在不同研究范式下对同一现象做出的不同观察。无论采取哪一种研究范式,关键是看我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解释是否符合语言事实。本文对汉语兼类现象的考察表明,将认知语法应用于汉语词类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这一问题产生新的认识,有助于解决许多传统的争议,对词典编撰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词类标注都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参考文献:

[1]高 航,严辰松. 头 的语法化考察[J].外语研究,2007,(2).

[2]高 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3]郭 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胡明扬.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综述[A].词类问题考察(胡明扬主编)[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5]史有为.词类问题的症结及其对策 汉语词类柔性处理试探[A].词类问题考察(胡明扬主编)[C].北

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6]胡裕树,范晓.动词形容词的 名物化 和 名词化 [J].中国语文,1994,(2).

[7]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

[8]陆俭明.关于词的兼类问题[J].中国语文,1994,(1).

[9]陆镜光.试论小句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J].汉语学报,2006,(3).

[10]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1]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J].中国语文,1954,(9/10).

[12]马 彪.运用统计法进行词类划界的一个尝试[J].中国语文,1994,(5).

[13]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4]沈家煊.人工智能中的 联结主义 和语法理论[J].外国语,2004,(3).

[15]王冬梅. N的V 结构中V的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16]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7]Cr oft,William.S yn ta ct ic Ca tegor ies an d G r am m a tica l Rela tion s:T he Cogn itiv e Or gan izat ion of In

for m a tion[M].Chicag o and L ondon:U niv ersity of Chicago Pr ess,1991.

[18]Cr oft,William.Pa r t s of Speech a s L an gua ge Un iver sals a nd a s La ngua ge Par t icula r Ca tegor ies[A].

I n P etra M.V ogel and Bernard Co mrie(eds.),Approaches to the T y po log y of W ord Classes[C].Ber lin

and New Y ork:M outon de G ruyt er,2000.

[19]Cro ft,Williams.Logica l and Typological Ar gumen ts for Radical C onstr uction Gr a mm ar[A].In Jan-Ola?

stman and M irjam Fried(eds.),Construction G rammars[C].A 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

[20]F illmo re,Char les J.,and P aul K ay.Con st r uction Gr am m a r[M].U niversit y of Califo rnia at Berkeley:

M anuscript,1993.

[21]H o pper,Paul.Emergent g rammar[J].Ber keley L ingu ist ic Society,1987,(13).

[22]L akoff,Geor ge.Wom en,Fir e,an d Dan ger ou s T hin gs:Wha t Cat egor ies Revea l About the Min d

[M].Chicag o:U niver sity o f Chicag o P ress,1987.

[23]L angacker,Ronald W.Fou nda tion s of Cogn itive Gr am m a r.Vol.I:T heor etica l Pr er equisites[M].

Stanfo rd:Stanford U niver sity Press,1987a.

[24]L angacker,Ronald W.N ouns and v erbs[J].La ngu age,1987,(63).

[25]L angacker,Ronald W.Con cept,Im a ge,a n d Sym bol:T he Cogn itiv e Basis of G r am m a r[M].Ber lin

and New Y ork:M ount on de G ruyter,1990.

[26]L angacker,Ro nald W.Fou nda tion s of Cogn itiv e Gr a m m ar.Vol.2:Descr ipt ive applicat ion[M].

Stanfo rd:Stanford U niver sity Press,1991.

[27]L angacker,Ronald W.Con ceptu aliza tion,Sym boliza tion,an d Gr a m m ar[A].In M ichael T omasello

(ed.),T he New Psy cho log y of L anguage:Cog nitive and F unctio nal A ppr oaches to Lang uag e Structure

[C].M ahw ah,N J,and L ondon:Er lbaum,1998.

[28]Langacker,Ronald W.Gr amm ar and Con ceptua lization[M].Ber lin and New York:M outon de Gruyter,1999.

[29]L angacker,Ronald W.Const ructions in cognit ive g rammar[J].En glish Lin guistics,2003,(20).

[30]L angacker,Ronald W.Con st r uction Gr am m a r s:Cognit ive,Radica l,an d L ess So[A].In F.J.Ruiz de

M endoza Ib ?ez and M.S.Pe?a Cer vel(eds.),Co gnitive L ing uist ics:Inter nal Dy nam ics and Inter dis ciplina ry Inter act ion[C].Ber lin:M outon de Gruy ter,2005.

[31]L angacker,Ronald W.Constr uction s and Con str uctiona l Mean in gs[M].UC San Diego:M anuscript,2006.

[32]T aylor,John R.Cogn itiv e Gr am m a r[M].Ox for d:Ox for d U niv ersity Pr ess,2002.

Re examining Multiple Class Membership

in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Grammar Perspective

G AO H n

(PLA Univer sity o f Fo reig n Languages,Luo yang471003)

Abstract:T he mainstream view of w ord classes in Chinese i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w ords w ith m ultiple class member ship sho uld be minimized.Seen from a Cog nitive Gramm ar per spective,this theory is idealized and does not co nform to the linguistic facts o f Chinese. Word classes,as pairing s of pho no logical structure and sem antic structure,are sy mbolic structures that emerge from language use.In natural lang uag e multiple class membership o f lex ical items is a rule rather than an ex ception.Therefore,ling uists should determine the pro por tion of w ords w ith multiple class m em bership by a car eful ex amination of the actual use of w or ds in Chinese,instead o f adhering to a priori principles.

Key words:cognitiv e gramm ar;w o rd class;multiple class member ship

《现代汉语语法》综合练习与答案

第十部分:现代汉语语法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哪个的“语法”是“语法规律”的含义?(B)A语法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 B汉语语法有不同于英语语法的特点。 C《现代汉语》包括语法。 D你那本语法太难懂。 2、下列哪种词类是实词?(A) A副词B助词C介词D语气词 3、下列哪种词类是虚词?(C) A叹词B形容词C連词D量词 4、下列哪种词类是加词?(D) A数词B名词C代词D副词 5.、下列哪种词类是体词?A A数词B区别词C拟声词D动词 6.、下列哪种词类是谓词?D A区别词B副词C量词D形容词 7、下列词属于名词的是(A) A开关B勇敢C忽然D谢幕 8、下列词属于数词的是(B) A条B半C人D亮 9、下列词不属于量词的是:(C)

A关B山C趟D家 10、下列词属动词的是:(C) A清B别C请D很 11、下列词属形容词的是:(A) a.黑乎乎 b 夺取 c 休息 d 喜欢 12、下列词属区别词的是:(A) a、民用 b 努力 c 相继 d 依旧 13、下列词属于连词的是(C) a 在 b 至于 c 而且 d 我 14、下列词属于介词的是:(C) a 明确 b 的确 c 被 d 清醒 15、下列词属于助词的是:(A) a.所 b 够 c 就 d 朝 16、下列词属于语气词的是:(C) a关于 b依照 c 而已 d自从 17、下列词属于代词的是:(A) a 怎样b可以c愿意 d 十分 18、下列词属于叹词的是:(A) a 喂 b 在 c比 d 的 19、下列词属于拟声词的是;(B) a哎呀 b 哗然 c 唉 d 恩 20、下列短语属于主谓短语的是:(A)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实词: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实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 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 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 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静悄悄。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 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座。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二、虚词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语气、频率等。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参考P232,P7) 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重点:用具体的语言事实理解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思考题(1-3) 1.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a child ; two children 一个小孩;两个小孩 (2)S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us. 他随时都在准备帮助我们。 We are always ready to help her. 我们随时都在准备帮助他。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2.对比下面的材料,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 (1)He criticized my taking risks. 他批评了我的冒险活动。 (2)His criticism doesn't worry me. 他的批评不会使我不安。 (3)I don't like to read his literary criticism. 我不喜欢读他的文学批评。 理解:语法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小结:“汉英语语法方面的差异” (1)汉语有个体量词,而英语没有。 (2)英语这一类的印欧语言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而汉语没有。英语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的名词有数的变化(a book:two books),代词有主格宾格的变化(I:me;he:him;she:her),动词有时、体、态的变化(study,studies,studying,studied),等等。 思考题 3.观察下面这段文字,体会句子的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辣妹子从来辣不怕辣妹子生性不怕辣辣妹子出门怕不辣 体会意义: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类似的例子不怕难难不怕怕不难 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 想吃饭想饭吃饭想吃 小结:“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 语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可以造成不同的结构。语序在汉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分析方法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特点只有在对比中发现,比如和印欧语对比。主要有5个方面的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 (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 (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跟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较,汉语最明显的特征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1.形态变化即词形变化,指一个词在句子中由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而在形式 上发生的变化。英语、俄语等印欧语言就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用不同的形态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 2.汉语没有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变化,没有用词的不同形式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 同一个词处于不同的语法位置、表示不同语法意义时,词形本身并无任何变化。 3.汉语中也有某些类似形态标志的成分,但数量少,普遍性差。如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商量—商量商量,干净—干干净净),“子、儿、头”作为有些名词的后缀(扣子、画儿、甜头),“们”用来表示复数(朋友们、同学们),“着、了、过”用来表示动作的

从认知视角探析汉语词类的划分

从认知视角探析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摘要:笔者对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使用进行梳理比较,并从思维认 知角度提出自己对此的一些认识,根据相关知识试对一些语言现象作 出解释。 关键词:词类;划分;使用;认知 Abstract:The author has compairs and combs about cassification and use of modern Chinese part of speech .And purposes own suggestions to the questions from the view of congnition.At last tries to explain some language phenomenons according to related knowledge. Key words: part of speech cassification use congnition 学习了现代汉语语法后,经常发现汉语的词性定类问题很复杂。 汉语不像屈折语如英语可利用词形的变化表明不同的词性,在汉语中,经常是一个词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词性,如“红”,它可以表示事 物的状态,如“红太阳”“红头发”;可以表示事物发生了动作,如:“脸一红”“没红过脸”;还可以表示事物的名称,如“红是一种颜色”“红和黄不一样”。意识到汉语词类的兼用和活用现象非常多,有时 会对一个词类的特征及其用法感到困惑。如:“很”作为一个典型的

副词,只能修饰谓词性词语,但现在出现“很”修饰名词,如“很男人”“很娘”“很阳光”“很青春”等等,这是“很”活用成形容词还是后面的名词活用成形容词,大家有不同见解。 对于汉语词类的划分,人们从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句法成分、语法功能各个角度进行多年讨论,现在人们的共识是汉语划分词类主要应该依据语法功能。如袁毓林老师的《词类范畴的家族性》以原型理论为角度分析汉语的词类,就是以语法功能为依据对汉语词类进行划分。针对汉语同一类词中经常出现与其某些语法功能标准不符的词的问题,作者指出这是因为词类属于一种原型范畴,同一词类不一定共有一项或一组不同于其他词类的分布特征。并且由于不同词类的非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模糊,造成了汉语的词可以分类但有难以分类,一个词类中的词却可以符合另一类词的某些语法功能标准的现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作者认为根据词类的优势分布和典型成员的分布特征可以给词类下两个定义:宽泛定义和严格定义。这样可以较好地满足实践的需要。作者以原型理论为依据对汉语词类现象的分析和汉语划分词类存在的问题的解释使我们对汉语词类有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对汉语从语法功能上进行类别的归属有了更清楚地认识,对汉语词类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作者借鉴心理学的原型理论来阐释汉语词类问题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思维过程,对问题的解释较有说服力,据此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根据此理论提出的关于词类的定义和划分,有人也有类似的认识,如黄伯荣、廖

2018届高考语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讲义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20xx届高考语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讲 义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cture Notes on Modern Chinese Grammar for the 2018 Chines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20xx届高考语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讲义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讲义(高三年级复习用) 第一节概说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知识,包括语素、词语、短语、句子、句群等五个方面。 语素是汉语中最小的语义单位,也是汉语的一级语言单位(语法理论书上表述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实际上它只是最小语义单位)。虽说这个语法单位是语法家们研究的范畴,但是学好它对于我们把握词语的构成、辨析近义词和同义词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词语是汉语的二级语言单位,它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基本核心,掌握大量的词语是写作的基础,也是我们做好高考复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知识包括词类、词的结构(熟语,主要是成语)、近义词(同义词)辨析这三个主要主要方面(这里只从高考的角度球入,实际上还包括“词语的选用”“反义词”“成语”等)。 短语是汉语的三级语言单位,对于短语结构的熟练把握,

有助于我们分析语言结构,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短语知识主要包括短语的类型、短语的结构和熟语(主要是“成语”)三个方面。 句子是汉语的四级语言单位,这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而且是难点、重点。句子知识主要包括句子的分类、句子的结构以及句式的变换、选用和仿用三个方面。 句群是汉语的五级语言单位,这个语言单位与语段的层次结构非常相似,只需要了解一下即可。 附:汉语语法知识结构图 语素的概念 语素语素的种类(单音节、多音节/自由、半自由、不自由) 语素与汉字的关系(一字一素/一字多素/多字一素) 词语的概念 词语的种类(实词、虚词) 词语词语的结构(并偏支补陈加叠,外加名量很特别) 词语的意义(同义词、近义词、熟语、成语)词语的色彩(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 短语的概念 短语短语的语法种类

(完整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一、语法知识概述 (一)词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现代汉语语法练习-词类

、单项选择题 1. 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又能带宾语的词是( ) A . 心理动词 B . 形容词 C . 能愿动词 D .不及物动 词 2. 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区别词的一组是( ) A . 高级、家务 B . 初 级、 医务 C . 低级、劳务 D .阶级、 义务 3. 属于区别词的是 ( ) A . 方 B . 快 C . 男 D .黑 - 4. 属于量词的是 A . 五 B . 个 C . 五个 D .初二 5. “他在黑板上写字”和“他在干活”中的两个“ 在” 分别是( ( A . 动词、介词 B . 副 词、 动词 C . 介词、介词 D .介词、 副词 6.下列短语中加点的词属于副词的是( ) A .悄悄离开 B .热烈讨论 ? ? ? ? 7 .下列短语中加点的词属于介词的是( ) A .比 小王认真 B .一致对. 外 ? ? 8.“桌子是木头的”和“那样说是可以的”中的“的”分别是( ) A .助词、助词 B .助词、语气词 C .语气词、助词 D .语气词、语气词 9.“这是他的”和“他会来的”中“的”的词性分别是 ( ) B .助词、语气词 D .语气词、语气词 ) B .团结起来,一致对 .外 D .谁说我跟.错人了 11.与“即将”词性相同的是( ) A .过去 B .现在 D .将来 12.“语言和和语言有关的学科”中两个“和”的词性分别是( A .连词、介词 D .介词、连词 C .一致.反对 D .突然.倒 下 C .把书给.他 D .窗户朝.南 A .助词、助词 C .语气词、助词 10.加点的词属于介词的是( A .大路朝.天,一人半边 C .和.他聊天,我没兴趣 C .正在 B .连词、连词 C .介词、介词

专题-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大庆铁人中学韩晶 一、词类 词类: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实词:特点:有实在意义,能单独做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独立成句。 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特点:无实在意义,不单独做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起“连接”和“附着”作用。 分类: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实词: (一)名词 1、定义: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 如:教师、长江、月、房屋、上午、星期六、沿海、周围、上、下、道德、思维等。 2、语法特点: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不、很、非常等)修饰。 (二)动词 1、定义: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如:唱、改革、想、高兴、开始、发生、使、等于、能够等。 2、语法特点:能受副词修饰,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三)形容词 1、定义: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性质、形状,或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 如:大、好、糊涂、宁静、心狠、可惜、书生气、沉甸甸等。 2、语法特点:大多数形容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做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能带宾语。(四)数词 1、定义: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 2、分类: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序数词(在基数词前加“第”或“初”组成) 3、语法特点:常与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五)量词 1、定义: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计算单位的词。 2、分类:(1)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如个、张、件、群、伙;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遍、场、下;3、语法特点:一般不能单独运用,用在数词、指示代词之后构成量词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六)代词 1、定义: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2、分类:人称代词: 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代词的区别,如我、你、他; 指示代词:分近指与远指,如这、那;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 (七)副词 1、定义: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等意义的词。 2、分类:有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等; 有时间、频率副词:如已、刚、才、一向、总是等; 有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一律等; 有情态、方式副词:如肆意、亲自、公然、连忙、全然、悄悄等; 有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有肯定、否定副词:如必、必须、的确、没有、别、是否、不用等; 有处所:处处、到处、四处等。 3、语法特点:副词都能作状语,部分副词兼有关联作用,如“就”“又”。 (八)拟声词 1、定义: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如汪汪、叽叽喳喳、劈里啪啦、轰隆隆、哗啦。 2、语法特点:拟声词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单独成句,不受否定副词、程度副词修饰。 (九)叹词 1、定义:叹词是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如啊、唉、哼、喂、嗯。 2、语法特点:叹词独立性很强,常用作感叹语(独立成分),也可单独成句。 虚词: (一)介词 1、定义: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二)连词 1、定义: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2、分类:并列连词:和、跟、与、同、及等。 承接连词:至于、说到、此外、如、比方等 转折连词:却、只是、不料、岂知等。 因果连词:因为、由于、因此、以致等。 选择连词:或、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连词: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等 让步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论现代汉语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 首先,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其次,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最后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三个特点的关系是“一体二用”。特点是通过比较显示出来的。一般是拿汉语跟印欧语比较,也可以拿汉语跟其他汉藏语言比较,或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较。比较的基点不同,得到的特点便会不同。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各种文献讲的“现代汉语”一般是狭义的,即普通话,不包括方言,因为各方言与普通话还有一些不同。比如,我们讲汉语语序(包括语素序和词序)属偏正式,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如“公鸡、母鸡”,这是就普通话讲的,南方的一些方言说“鸡公、鸡母(鸡婆)”。如果不分方言和普通话,笼统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很多方面是不好说清楚的。下面就详细的介绍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即汉语是无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的语言。 由这个根本特点可以派生出以下特点: 1.形态标志和词形变化既不丰富,也不严格。印欧语系语言一般都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也就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手段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如数、性、格、时、体、态、级等。即使像现代英语这种形态变化已不十分丰富的语言,仍保留不少形态变化。下面以英语为参照点说明汉语词的形态特点。 名词、代词的数。英语可数名词、人称代词分单、复数,单数用零形式(不带标记的形式)表示,复数一般用附加词尾“-s”表示,如desk/desks、dog/dogs。也有用其他方式表示的,如foot/feet、man/men(内部屈折), I/we、me/us(异根)。甚至动词也有数,例如:He reads a book,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是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数是从属的,因为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或代词已经表明数的概念,主谓一致的要求使动词带上了数标志。汉语有数的观念,但没有严格的“数”的语法范畴。汉语表示数用数量词或与数量相关的词,如“一本书、十本书、一些书、很多书”,“书”本身形式上没有变化。表人的名词、代词可用后面加“们”的形式表示群体(大致相当于复数),如“人/人们、同志/同志们、青年/青年们、我/我们、它/它们”。

试论认知语法的“特色”

试论认知语法的“特色” 摘要: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法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认知语法不仅要解释已固化的语法单位,而且还要解释运用已有象征单位组成新单位的创造力。认知语法为解释语法具有生成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认知语法认知构式识解 一、认知语法的出现 “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法”从名称上看似乎是对语言的认知研究X 式的统称,其实是对Langacker语言研究的专指。认知语法脱胎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其主要学术主X都是对生成语法的反动。 认知语法通常指以Langacker为代表的一派认知语言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Langacker所创建的认知语法,主要运用“象征单位”和“识解”等来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词素、词、短语、分句和句子。 “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造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以及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造的能力。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X畴和语法构造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 二、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 认知语法彻底摒弃了传统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句法分析的老套方法,不主X 区分词汇结构和句法结构,也不依赖传统语法中常用的名词、动词、主语、谓语、宾语等术语,认为这些传统分析方法作为一个理论缺乏一致性、统一性和系统性,因而缺乏充分的解释力。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主要包括: 1.语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具有体验性; 2.以语义(概念化)分析为基本出发点; 3.依据几种基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来对语法作出统一解释; 4.只设三个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和象征单位; 5.用“识解”来描写语法; 6.坚持整合观,接受部分组合观; 7.语法具有象似性; 8.语法具有模糊性:词素、词汇、词法、句法构成一个连续体; 9.通过典型事件模型解释英语基本句型。 认知语法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它不仅要解释已固化的语法单位,而且还要解释运用已有象征单位组成新单位的创造力。因此认知语法为解释语法具有生成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第一课时短语 短语,也称词组,是词和词组合成的语言单位。根据其构成方式可以分成: ①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如老师和同学、调查研究、培养和提高、万紫千红、理直气壮、丰功伟绩、是非黑白等。 ②偏正短语,词和词按修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定语或状语加中心词组成。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伟大的人民、世外桃源;小心观察、更加坚决、突然发现、非常壮观、相当迅速。 ③动宾短语,词和词按照支配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如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关心集体、饱经风霜、理清思路等。 ④后补短语,词和词按照补充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如看明白、想得太多、送出去、住一宿、说两句、红得发紫、害怕得要命、好得很、傻呆了、漂亮极了。 ⑤主谓短语,词和词按照陈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如心情舒畅、人声鼎沸、春光明媚、好人一生平安、月儿弯弯照九州等。 附:课堂检测 1.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保卫祖国保持安静歌唱英雄整顿作风(动宾短语) B风俗习惯正大光明缤纷络绎天高地厚(并列短语) C精神文明宝贵意见多么活泼伟大成就(偏正短语) D人民伟大成果辉煌黑了一阵宿舍旁边(主谓短语) 2.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清醒过来推辞一番卧倒在地工作数月(动补短语) B边走边谈穷凶极恶居安思危朝夕相处(并列短语) C内心激动增长很快态度诚恳精力充沛(主谓短语) D久经风霜进驻营地深入研究学习技术(动宾短语) 3.选出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 A欣喜万分参天耸立B历史悠久精神抖擞 C绞尽脑汁不折不挠D风卷残云百年大计 4.下面的课文题目都是短语,从结构上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出师表木兰诗忆江南 B愚公移山曹刿论战望天门山 C七根火柴苏州园林驿路梨花 D从三到万想和做纪念白求恩 5.选出对短语分类有错误的一组:( ) ①天气睛朗②发挥作用③仔细翻阅④丰功伟绩⑤认真讲解⑥美好回忆⑦甜言蜜语⑧打击敌人A主谓短语有①B并列短语有④⑥⑦C偏正短语有③⑤D动宾短语有②⑧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2002C)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正常生活受到威协,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第二课时划分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口诀:主谓宾、定状补,骨干枝叶记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练一练】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一) 古代汉语的词类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 一、名词 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 ..也。(《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如: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法”译作“根据法令”。 6.表处所。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或方位,含有“在……”之类的意思。如: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山、”“谷”分别译作“在山上”、“在山谷”。 7.表趋向。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含有“向……”、“往……”等意思。这类词主要是方位名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东”译作“向东”。 8.时间名词“年”、“月”、“日”、“岁”等作状语时,除了起一般的时间修饰作用外,其表示的意义与原来的词义有所不同。以下三种情况值得注意: ①时间名词置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经常发生、频数很密,含有“年年”、“每年”、“月月”、

认知语法的“特色”

认知语法的“特色” 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知语法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认知语法不仅要解释已固化的语法单位,而且还要解释运用已有象征单位组成新单位的创造力。认知语法为解释语法具有生成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标签:认知语法认知构式识解 一、认知语法的出现 “认知语法的出现标志着语法研究由注重形式转向了注重意义,将形式与意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王寅,2006:8)。“认知语法”从名称上看似乎是对语言的认知研究范式的统称,其实是对Langacker语言研究的专指。认知语法脱胎于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其主要学术主张都是对生成语法的反动。 认知语法通常指以Langacker为代表的一派认知语言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强调用语法以外的因素来解释语法现象。Langacker所创建的认知语法,主要运用“象征单位”和“识解”等来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词素、词、短语、分句和句子。 “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和心理基础,以及构造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仔细描写人脑在使用语言和形成规则时的心智活动,以及人们掌握语言单位和构成更大构造的能力。认知语法尝试给语法范畴和语法构造作出一个较为系统的、一致的解释,从而为语法解释找经验和概念上的理据。”(王寅,2006:2~3) 二、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 认知语法彻底摒弃了传统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句法分析的老套方法,不主张区分词汇结构和句法结构,也不依赖传统语法中常用的名词、动词、主语、谓语、宾语等术语,认为这些传统分析方法作为一个理论缺乏一致性、统一性和系统性,因而缺乏充分的解释力。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思路主要包括: 1.语言和句法不是自治的,具有体验性; 2.以语义(概念化)分析为基本出发点; 3.依据几种基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来对语法作出统一解释; 4.只设三个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和象征单位;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梳理二

第四课时现代汉语中的几种特殊单句 1.把字句 例如: ⑴我们把豹子打死了。

变感叹句是: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了啊! 第五课时单句与复句辨析 一、组合下列几个句子,给“复句”下定义。 ①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即分句组成。 ②分句之间意义紧密联系。 ③分句的结构相互独立。 ④分句之间有一定的的逻辑关系。 复句 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 【练一练】 一、下面句子属于单句的一项:() A.与其说是他天资比较聪明,还不如说是他学习刻苦勤奋。 B.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C.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D.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请指出下列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 1.我们去地里拔草。 2.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去地里拔草。 3.虽然道路泥泞坎坷,但曙光就在前方。 4.我坚信,虽然道路泥泞坎坷,但曙光就在前方。 5.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 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 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 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6.这件事情大家都赞成。 7.他一坐下来就看书。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史 学院名称: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3东策划 姓名:丁玎 学号:2013801102 指导教师姓名:程树铭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2014年6月

摘要:通过对语法历史发展的回顾,即八十年代以后,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广泛的探究这段历史,充分领悟现代汉语语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掌握语法知识,能使我们再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表达功能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了语言。语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词汇是语言的意义部分,语法是语言单位的关系部分,说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的问题。三个部分在语言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来表述:没有语音形式,语言就无法存在,没有词汇的内容意义,语言就是一个毫无作用的空壳,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例如:山上草在吃牛儿--牛儿在山上吃草从上面的一些组合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法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的。一种语言,即使是最原始的语言,也得有一套语法规则系统,指导人们按照已有的规则去组织符号,构成表达思想的句子,否则,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语,不同的人完全自说自话,别人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你说的什么内容,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了。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要素。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而从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整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整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及应用 第一单元 词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名词的分类: 1、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 2、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3、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4、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5、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 6、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动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动词的分类: 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就是、正是 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二】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形容词的分类: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叫做代词。 代词的分类: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大家、人家、你、我、他们、我们、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怎样、哪、哪里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三】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例:一、二、千、万、亿、第一、初五、三分之一、九成、三倍、十倍 量词: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个、位、尺、只、条、批、群、套、双、副、丈、尺、亩 (2)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 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然否等的词。 副词的分类: 1.时间(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已经、正在、将要、马上、顿时、忽然、一时、终于、常常、 再三、向来、始终、永远、一旦、暂时、渐渐、赶紧、恰巧、仍旧、曾、才、将、就、再 2.范围:都、全、总、只、仅、全部、总共、统统、只好、仅仅 3.程度:很、最、太、更、还、非常、十分、格外、稍 4.然否:必、必定、一定、不、没有、未必、也许、或许、大概、大约 5.语气:可、偏偏、索性、简直、原来、反正、居然、难道、究竟 6.关联:又、也、再、还、才 【四】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头,组成“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目的等。 表时间:在于自自从从当由趁随着到 表处所:从打朝向在沿着顺着 表排除:除除了 表对象、范围:对于和跟同与替将把关于被 表方式、手段:按照依依照根据以凭本着用 表目的、原因:为为了为着因由 【五】连词:能够把两个词或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 连词的分类: 1.并列:和、跟、同、及、与、并、并且、而、不是……而是……、既……又…… 2.递进:并、并且、而且、况且、不但……而且……、尚且……何况……、与其……不如…… 3.选择:或、或者、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是……不是……

现代汉语语法常识

现代汉语语法常识 一、了解一下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分为语素→词→短语(也称词组)→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句群。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最小的语法单位,比如:单音节语素(山)、双音节语素(徘徊、坦克)、多音节语素(高尔夫、奥林匹克)。 句群是最大的语法单位,句群也叫句组或语段,是前后衔接连贯的,能表达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的一组句子。 其中“语素”“句群”不需了解,“词”“短语”作一般了解,学习的重点是“句子”。 二、词、短语、句子 (一)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所属词性。 (1)教育 ..了我。 ..要面向未来。( ) (2)这件事教育 ( ) (3)话说得很明白 ..。( ) (4)一席话使她明白 ..了很多道理。 ( ) (5)他在.教室。 ( ) (6)他在.教室看书。 ( ) (7)他在.修自行车。( ) (8)小只是 ..哭,你问她,她什么都不说。( )

(9)这件事,他和.我谈过。( ) (10)这件事,他和.我都知道。 ( ) (11)山,好大的山啊.!( ) (12)啊.!好大的一幅画! ( ) (二)短语 短语是词的组合,是意义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故又称词组。 1.短语按其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分为: (1)名词性短语:以名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名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如:三贤故里、历史人物、负责人。 (2)动词性短语:以动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动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如:走与停、吃得香、大力发扬。 (3)形容词性短语:以形容词为主体构成,具有形容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也可作主语、定语。如:真与假、不土不洋、格外高兴。 2.短语按其部结构关系分为: (1)常见结构类型: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凡是将人的语言能力当做一种认知能力加以研究的,或专门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都叫认知语言学。这是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狭义的认知语言学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我们一般所讲的认知语言学,都是指狭义的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 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但他认为认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一场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反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吸收语用学、生成语义学和认知科学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认知语言学,其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和Haiman等。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有它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基础,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家所主张的经验主义不同于哲学史上早期的经验主义,也不是指被动地印在”白板”上的感知印象,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经验主义哲学观的主要观点是:(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2)思维具有想象性。(3)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4)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具有完形特性。 四、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法源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语言学教授创建的一种崭新的语言学理论——空间语法(space grammer)。认知语法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其句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促动的。因此,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