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区域规划作业

09资源(3)班陈洁 20090508303

1.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作为生产者的人口即为劳动人口,这些人口要作为劳动人口,必须具有一定的体力、技能与经验结合而形成的劳动能力。虽然有这种劳动能力的人口只是区域人口的一部分,但其生产却要为整个区域的人口服务。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的影响

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区域劳动人口的多少及其所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大小,直接影响到区域生产规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区域发展的投资积累水平。后两者又反过来通过消费和投资再次影响到区域生产的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区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发展的经济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由等方面构成。区域人口的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共同作用的集成。人口素质好的地区,创造的价值也高,经济区域发展水平也高。相反,人口素质低的区域则低。另一方面,人口素质与人口数量又一起影响到区域生产的部门构成。

三.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资源的开发,生产的发展总是从人口分布稠密的中心区域向外围区域不断发展,因此人口分布是影响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2.结合某地区,谈谈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过程

南通,因涨沙冲积成洲,成陆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称通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辛亥革命后改通州为南通县,(建国后历经数次行政区划调整)南通县域全境置南通市(简称南通),南通市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区位:

在中国的版图上,南通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另一个就是与其一衣带水、处于长江北岸的南通。南通“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隔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地区相望,北接广袤的苏北大平原,通过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相连;从长江口出海可通达中国沿海和世界各港;溯江而上,可通苏、皖、赣、鄂、湘、川六省及云、贵、陕、豫等地。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建成以后,已使南通进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南通面临海外和内陆两大经济辐射扇面,素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之美誉。

公路:高速公路主要有沈海高速(G15)、沪陕高速(G40)、启扬高速(S28)、通锡高速(S19)、通洋高速(在建),南通市区设有6个互通上下道口

一座世界级的大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正在建设的崇启长江大桥将为南通与上海和江南的交通运输更为便捷,更得于南通的经济腾飞,而通过境内的204和328国道,使得南通的公路网日益成型,趋于成熟。

航空:南通兴东机场候机楼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可满足年24万人次、高峰小时250人次的客流量。候机楼采用前列式、一层式流程的现代建筑手法,同时吸收了南通乡村青瓦坡屋面的特点,颇有地方风格。

铁路:新长铁路,宁启铁路穿境而过,境内主要的客站有:南通站,如皋站和海安县站。南通站现已融入国家铁路网,从南通可以到达全国各地,海安县站为江苏省除徐州外的最大的二级编组站。另外沪通铁路大桥正在规划建设中,建成之后南通站将成为华东地区的枢纽站。南通东站已开通货运

汽渡:沿江有海太汽渡、通常汽渡、通沙汽渡、皋张汽渡与长江南岸相来往,交通十分便捷。

自然:

南通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海洋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1度,全年降水量104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春秋两季比较短。南通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带、海陆相过渡带,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梅雨、台风、暴雨、寒潮、高温、大风、雷击、冰雹等,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按最近30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000~22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且雨热同季,夏季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40~50%。常年雨日平均120天左右,6月~7月常有一段梅雨。

南通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其中可建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30多公里;拥有海岸线210公里,其中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岸线40多公里。全市海岸带面积1.3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21万公顷,是我国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石油、天然气、煤、大理石等。全市耕地总面积700万亩,土壤肥沃,适种范围广,盛产水

稻、蚕茧、棉花、油料等作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文蛤、紫菜、河鳗、沙蚕、对虾的出口创汇基地。吕四渔场是全国四大渔场、世界九大渔场之一。人口:

南通是一个人口大市。截止2010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为728.28万人。其中家庭户人口为684972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5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58309人;具有高中文化(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08364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83003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22600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4133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57675人,文盲率[5]由6.64%下降为3.31%,下降3.33个百分点。社会经济基础:2010年,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新兴产业产值1615.8亿元、增长31.4%。海洋工程完工量389.4万综合吨、增长50.9%,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风电并网发电装机容量64.2万千瓦、增长18%。光伏电池产量523兆瓦、增长62.9%。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总数突破1000家,在建超亿元项目135个。

船舶及配套产业产值966.7亿元、增长21.3%,规模以上造船完工量808万载重吨、增长42.5%,我市成为国家船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纺织服装产业产值1694.3亿元、增长16.7%,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产业产值增幅均超过25%。家纺、茧丝绸等成为省级特色产业基地。新增省级以上名牌产品70个,驰名、著名商标40件,家纺版权保护经验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确定为优秀典范。建筑业施工产值2700亿元、增长23.7%。

服务业增加值1246.9亿元、增长13.6%。规模以上服务业投资600.8亿元、增长36.1%。物流业、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分别达到17.1%和11.3%。港口货物吞吐量1.5亿吨。旅游总收入230.2亿元、增长27.9%。市区高星级酒店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6家,客房总数增长64%。服务外包营业额8.1亿元、增长70%。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学院·091·沈超·09271143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作用 【正文】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人口普查个工作总结

人口普查个工作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时光流逝,转眼间我在成长中渡过这四个月。回首这走过的四个月,很荣幸能作为一个普查员,参加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作为一名基层普查调查员,我自豪,面对自己业务能力上的成长,我感到非常欣慰,接下来,请允许我就这次普查工作中的个人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学习阶段 九月下旬,我受西门口社区人普办调用参加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普查培训。从如何做好一名普查调查员、《普查小区图》的绘制、人普长表如何抽取;到如何开展普查摸底工作、如何正确填报各式普查调查表,我都能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并在课后加以复习,力求做到学习内容不留疑问。而针对普查中的实

有人口清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在“登记标准时间”、“登记对象”和“登记方法”的区别上,我都会在学习过程中反复推敲、琢磨,以确保普查概念不混淆,填报登记不犯迷。而对于普查中在登记、编号上的一些特殊规定,我更是抄于小抄上时时记忆,用以保证日后普查实战中普查登记内容和普查汇总方式上的高质量。 我认为作为一名普查调查员,通过严格的普查培训,以达到普查业务过关、过硬,就是确保整个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第一必要条件,但仍然是一个非充分条件。 二、宣传阶段 普查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不是某一群人的事,它是一个神圣的利国利民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行为。因此,它需要每一个公民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在宣传阶段,我们普查小组发放、张贴了《至市民一封信》,在社区醒目处也四处悬挂人普宣传横幅

标语,种种宣传形式地相互结合,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了居民对这次工作的怀疑,帮助居民明白普查工作意义,为入户调查工作地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摸底阶段 还在普查培训中,指导老师就反复强调了普查摸底工作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所以我们三里塬普查小区在开始此阶段工作时,思想上绝对是慎之又慎,高度重视。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课堂上学习的种种编制方法,如果没有被拉到现实中,用实践来检验,永远都是纸上谈兵。 1)在摸底绘图阶段是我们碰到的最大困难,经过反复核实,修改绘图,以确保我们的《普查小区图》底样图与实际相符,为人口普查中的长表抽样提供保证。 2)在制作《户主姓名底册》时,我们发现,居住于此的有较多的为流动人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1、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发达区域对人口吸引力以及落后区域对人口的推出力共同作用,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大规模的中西部人口流向东部,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在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影响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反过来又进一步吸引了大量中西部人口。 在东部地区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不足。 2、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但是,人口迁移究竟能否促进迁出地与迁入地共同发展,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有观点认为人口往发达地区迁移,为发达地区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为其城镇化节约了成本,而在迁出地,由于人口的流出,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这种负面影响远小于对东部迁入地区的正面影响。 因此,总体来看是有益的。 也有观点认为人口迁移会对迁入地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大量的人口迁入使地区人口剧增,城市住房、交通、环境、能源

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还会导致人口分布失衡以及计划生育管理难度的上升。 从对迁出地的影响看,人口迁移不利于农业发展,并且加快了农村老龄化速度。 二、人口迁移存在的问题1、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 我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中部地区,但经济发达省份大都位于东部。 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导致东部地区在出现用工难的情况的同时中部地区失业率却持续攀升。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中西部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然而大量劳动力的流出导致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失严重,难以实现快速发展。 2、就业结构不合理。 在第一产业,尽管就业人数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逐年减少,但绝对量却在增加。 而且第一产业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部分流向了一些技术门槛低的产业。 大量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对国民经济没有产生足够的贡献,这说明我国目前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率不高。 3、迁移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 与国外相比,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劳动力的素质可能会成为在将来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特别是在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东部地区需要更多受过

人口普查个人工作总结

人口普查个人工作总结 《人口普查个人工作总结》的范文,觉得有用就请下载哦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篇一:人口普查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 时光流逝,转眼间我在成长中渡过这四个月。回首这走过的四个月,很荣幸能作为一个普查员,参加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作为一名基层普查调查员,我自豪,面对自己业务能力上的成长,我感到非常欣慰,接下来,请允许我就这次普查工作中的个人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学习阶段 九月下旬,我受西门口社区人普办调用参加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的普查培训。从如何做好一名普查调查员、《普查小区图》的绘制、人普长表如何抽取;到如何开展普查摸底工作、如何正确填报各式普查调查表,我都能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并在课后加以复习,力求做到学习内容不留疑问。而针对普查中的实有人口清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在“登记标准时间”、“登记对象”和“登记方法”的区别上,我都会在学习过程中反复推敲、琢磨,以确保普查概念不混淆,填报登记不犯迷。而对于普查中在登记、编号上的一些特殊规定,我更是抄于小抄上时时记忆,用以保证日后普查实战中普查登记内容和普查汇总方式上的高质量。

我认为作为一名普查调查员,通过严格的普查培训,以达到普查业务过关、过硬,就是确保整个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第一必要条件,范文TOP100但仍然是一个非充分条件。 二、宣传阶段 普查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不是某一群人的事,它是一个神圣的利国利民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行为。因此,它需要每一个公民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在宣传阶段,我们普查小组发放、张贴了《至市民一封信》,在社区醒目处也四处悬挂人普宣传横幅标语,种种宣传形式地相互结合,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了居民对这次工作的怀疑,帮助居民明白普查工作意义,为入户调查工作地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摸底阶段 还在普查培训中,指导老师就反复强调了普查摸底工作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所以我们三里塬普查小区在开始此阶段工作时,思想上绝对是慎之又慎,高度重视。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课堂上学习的种种编制方法,如果没有被拉到现实中,用实践来检验,永远都是纸上谈兵。 1)在摸底绘图阶段是我们碰到的最大困难,经过反复核实,修改绘图,以确保我们的《普查小区图》底样图与实际相符,为人口普查中的长表抽样提供保证。

城市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城市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内蒙古银安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Inner Mongolia yin an science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co.,ltd

相关类属情况都要有准确的数字,以便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2、数据更新实时性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也反映在人口信息上,人口流动加剧,人口个体多种参数的变更,如职业改变、婚姻改变、教育程度改变等等,这些信息都要及时反映和掌握。而城市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可通过社会各行业进行全方位、方便、灵活、及时的采集信息,同时后台管理系统可快速、准确的对采集到信息进行分析、分类与统计处理。 3、信息采集全面性 通过社会采集到的信息其价值在于使用;而共享是信息增值的重要手段。城市实有人口信息管理中会涉及到多个部门和行业,例如:统计、计划、劳动保障、卫生医疗、教育、计生、铁路、民航、建筑业、煤矿、高速公路、汽车站等等。 城市实有人口根据从事行业类别大致可以分为: 城市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是将城市实有人口信息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配合一整套管理机制构成的灵敏高效系统,是解决管理手段落后的现实与实际需要之间矛盾 长途汽车站 航空 房屋租赁 网吧 企业厂矿从 业人员 建筑施 工人员 教育 娱乐业 医疗卫生 劳动保障 铁路 旅馆业 实有人口信

的现代化解决方案。它用现代化手段及时准确的获取城市实有人口信息,并进行有效分类和统计备案,加强管理,从而有效的从源头为实现人口管理控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设计总目标与总原则 1、设计目标 将城市实有人口管理的人工记录、统计、传输的传统模式推进为以二代身份证和智能终端信息采集为手段的自动统计、汇总处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降低工作成本,建立便捷、准确、安全、规范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为本方案的设计总目标。 1)为城市实有人口采集提供一套有效的管理平台。 2)便于城市实有人口身份证明、统计、管理,参加社会各项合法组织活动。 3)加强城市实有人口管理,建立电子档案,便于信息的建立与查寻比对,使其更加科学与规范,信息传输便捷。 4)提供办公自动化手段,使日常管理与阶段统计、报表自动化、条理化、科学化,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城市实有人口管理质量和水平,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5)上级管理部门与下级管理部门以及地方管理部门进行信息联网,便于实时管理与监控。 6)最终实现全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实有人口管理办公自动化,使社会秩序安定,井然有序,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 2、设计原则 1)安全性:对存档信息能永久保存,且未经授权,不能随意阅读、更改数据。采用可靠性的计算机、设备执行机构及信息采集设备,同时配备成熟的软件,保障安全运行;所有应用软件编制遵循规范标准;采用逻辑加密二代身份证卡,数据进行软件、硬件加密。 2)实用性:完全替代人工报表、统计和纸文信息传输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不精确,统计不准确,同时降低工作费用,解放人力物力。3)可维护性:系统数据可进行维护。硬件设备连接完全粗标准接口,易于维护;软件具有自我性。 4)先进性:采用先进人口信息采集设备与管理软件,提高管理水平。可实时查询、

1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1、运用经济学理论并联系我国实际,试论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答:城市经济是“由工商业等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城市人口频繁的交往以及在城市内部大量经济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直观地说,区域经济的研究重点是那些规模在城市之上同时又在一国内部的经济地带,比如一国的东部、中部或者西部。但是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区域经济,都强调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经济现象。 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对于整个区域来说,其具有强大的聚集、扩散功能、辐射和带动功能、创新功能等,是整个区域经济的龙头。其发展程度关系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我们一般认为是由在社会进程中为解决各生活聚居点在相互交易与交流上的不便,以及为了达到交易流通成本上的公平而选择的聚集点发展而成。现今,城市已经成为了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发展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聚集、扩散作用 (一)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在其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内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区域经济的产业聚集点。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地区,能够较快的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技术,不但加强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对外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区域内部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巨大的集聚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为整个区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收入,优化区域产业的配置。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聚集作用使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较快的被生产出来以及较快的运用到区域内的各个生产中去,使一些较好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是一定层次的政府所在地,具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发展,维护城市现有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好,充分发挥城市各要素集散的功能,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或功能的发挥。同时城市又是区域性公司、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机构汇集地,通过其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四)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规划实践。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由于地租的过高、交通变得拥挤、生产生活成本过高,这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资本逐渐向次核心经济区转移。如此,次边缘区、边缘区的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 二、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一)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以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二)城市能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较高生产力,利用国际经济和新技术的积极因素,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新技术产业,实现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一般具有相对完整、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职能,提供区域生产、生活必需的产品,同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工业和产业集群。 (三)城市与周边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同梯度的产业链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带

社区实有人口工作总结

社区实有人口工作总结 篇一:开展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工作总结 全市“三实”工作现 场会交流材料之二 克难奋进全力推进“三实”工作全覆盖 二堰街办二堰桥社区居委会 (20XX年6月25日) 二堰街办二堰桥社区位于朝阳南路29号,于20XX年6月20日由原二堰桥居委会与莫家沟居委会合并而成,合并后的社区面积3平方公里,东临百二河、南至二堰路、西直十堰市热电厂、北至中石油朝阳加油站.工作人员6人,设居民小组12个,拥有常驻居民2800户,5200人,流动人口750人;直管党员11人,协管党员277人;国有企业2家,规模以上企业4家,个体工商户76家,2个居民小区,12个居民小组. 今年4月,根据市区、街办开展关于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的(以下简称“三实”工作)工作要求,我社区与社区民警密切配合,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严格按照“三实”工作总体部署,坚持做到“三个不漏”、“两个清楚”,通过积极融合多方面力量对居住在辖区内的常住户籍人口、外来人员、境外人员实行全面登记,对辖区内所有的居住房屋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开展实有房屋与单位的全面排查,力求实现“见房知人、见人知房、以房找人,查人知房”的人口管理目标,取得了明

显成效。截止目前累计报批主号小门牌302个、附号小门牌152个,户牌160个,在前期安装2497块各类门牌的基础上,逐步安装146块各类门牌号,实现了门楼牌号全覆盖;实有单位82家全部登记完毕,累计入户调查实有人口1100户3120人,信息采集率达60%以上;流动人口260户525人,信息采集率达85%以上;实有房屋登记950份。在采集信息过程中解释各类涉及户口申报、证件办理等问题110人次,为治安案件提供各类信息42条,注销死亡人口32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全面部署“三实”工作 “三实”工作方案下发后,引起了社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三实”工作的重要意义,认为“三实”工作是社区管理的基石,是社区创新服务管理的基础,也为社区治安提供了抓手,我们将以“三实”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夯实基础工作。为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社区书记孟国莲迅速组织召开了“三实”工作动员会,贯彻传达了上级有关精神,阐述了“三实”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群策群力,研究做好“三实”工作的具体措施。根据会中各单位负责人、居民组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辖区特点,详细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由社区书记孟国莲为组长、社区民警贺伟为副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社区干部、协警、单位内保人员等13人成立的“三实”工作专班,并将社区划为4个片区,明确社区书记负总责,每个片区安排2人具体负责,实行包干包片包任务的三包责任制,由此拉开了门楼牌号编制安装及“三实”工作全覆盖的帷幕。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2020年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doc

2014年流动人口年终工作总结 汇报人:xxx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4年,我在社区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全体同志的支持下,按照总体工作部署和目标任务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执行上级部门的工作方针政策,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注重实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和要求,就我这一年来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向各位简要汇报如下: 一、政治思想 古语说:“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要做好流动人口工作,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我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学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在思想上与社区保持一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做好流动人口工作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在工作上我养有吃苦耐劳、善于钻研的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业务能力 我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总觉得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特别在当今发展迅速的时代,学习就更加重要,一个人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必定被时代所淘汰。我在工作上除了学

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国家方针政策外,重点是学习流动人口知识,做到学深学透,掌握在脑海中,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自己做好流动人口经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我熟悉和掌握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流动人口知识与技能,能较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贯彻执行,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完成较为复杂、繁琐的工作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三、工作态度 实际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奋发进取,一心扑在工作上;每件小事都会当成大事来做;当天事当天完成,不拖拉;不计名利和得失。来往接待有礼有节,平和待人。 四、工作业绩 一是做好流动人口普查 按照上级下发的《关于印流动人口》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工作。2014年,全社区共清理登记流入育龄妇女人,现孕人,当年出生人,其中无法判断人;流出育龄妇女人,现孕人,补登年月日至今出生人,免费发放避孕药盒、发放避孕套盒,免费提供生殖健康检查人,查出患病人,免费上环人,免费办证本。 二是摸清流动人口底数 为进一步摸清流动人口底数,确保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目

当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浅析

浅析当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湖北孝感市为例【摘要】孝感是一个典型的孝文化城市,也是一个特色民俗和民间艺术丰富的城市。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分析孝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孝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携手共进,以孝文化为主题,在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充分发挥民俗和民间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区域经济影响 【引言】我国已经开始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武汉为核心,以孝感等周边城市为外围的“1+8”城市圈正在形成,通过整合区域内资源分布,优化资源配置,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华中地区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实现整个区域的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对孝感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巨大发展机遇。本文旨在通过对孝感文化现状的分析与探讨,对促进孝感市经济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正文】 一、孝感文化独特,别具魅力,孝文化尤为突出。 孝感有秦代的竹简、楚国的墓群、伍子胥避难的庙宇、新四军的旧址、李白生活过的白兆山等文化遗存;汉川的花鼓、云梦的皮影、安陆的漫画等民间文艺;还有孝感的米酒麻糖、云梦的鱼面、安陆的银杏、大悟的板栗等商业品牌;以及应城的温泉、孝昌的观音湖、孝感的双峰山等旅游景点。 然而,孝感最为突出的文化就是孝文化。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孝感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孝文化资源。史料记载,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因有感于当时安陆县东部一带孝风昌行,孝子甚多,将此地单独建县,取名为孝昌。后唐同光年间,为避皇帝讳,而将“孝昌”改为“孝感”,孝感因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1000多年来,在孝感这块土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孝行感天”的孝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西汉时“卖身葬父”的董

经济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 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园区经济发展相关理论有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点—轴理论,其思想内核离不开集聚。园区经济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不仅体现在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知识与技术外溢等方面,基于外部性和权力寻租等视阈创新性地提出了:园区企业集聚形成的良好社会关系网络和分工在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还能减少单个企业的权力寻租成本。基于区域经济的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应思路为:加强政府在园区产业集聚形成时的引导作用、加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以降低“权力寻租”和规避园区发展“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关键词: 集聚;园区经济;区域发展;作用机理 克里斯塔泰勒早在1968年就指出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空间关系中进行的,而经济园区正是这种空间载体之一。我国经济园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经济增长极。作为区域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及重要载体的经济园区,已显现出了强大的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各具特色的经济园区,在促进人口和产业集中、发展现

代工业以及提高区域竞争力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己经成为其所在各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但经济园区在产业快速集聚化带动GDP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耗竭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等生态问题,相当部分园区已成为或正在成为高污染、高能耗的“重灾区”,如何避免园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外许多学者对集聚视角下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乌尔曼[1](1957)认为空间的互相作用是指区域之间要素的相互交换过程,后来克鲁格曼和藤田昌久对人口和经济集聚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迈克·波特(Mi-chaelE.Porter,1998,美国)从竞争优势和创新视角阐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Martin(2001)建立了经济活动空间集聚与园区经济增长之间的自我强化模型。我国学者也日益重视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两者关系的研究,如吴勤堂(2004)、向世聪[2]、孙丽芝(2009)、仇保兴(2004)等。这些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本文创新是:基于外部性和权力寻租视阈提出了园区企业集聚形成的良好社会关系网络和分工在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还能减少单个企业的权力寻租成本。 一、经济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的思想内核

论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以壮乡文化为例,分析认为地域文化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具有导向性和凝聚力,在主导人们的价值观念、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提升区域形象等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具体的影响。并简要揭示了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对充分利用壮乡文化的特色资源,摒弃和改造其传统文化的消极面,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发挥壮乡文化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壮乡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日益加剧,较为突出的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已引起各方关注。传统的观念认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区位情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些自然资源、区位情势相似的地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甚至差异很大,而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域文化的不同。 一、地域文化与壮乡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1]它的形成是由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制度变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徽商、晋商,其商业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当地土地贫瘠、耕地稀少、生存环境恶劣、人多地少的现状迫使人们不得不外出经商以谋求发展。两大“商帮文化”中的重商主义精神由此发源。 壮乡文化则是指生活在广西境内的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瑶族、苗族、侗族、京族、仫佬族、回族、彝族、毛南族、水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浓郁壮族特色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的总和。 壮乡文化以壮族为核心,壮族现有人口约1548.9万,大量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发展历史悠久,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农耕文明,而且很早就发展起了种类繁多的手工业,尤其在金属铸造业、陶瓷手工业、织染业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 二、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看,区域经济是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决定着地域文化发

2020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范文

( 工作总结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范 文 Summary model of 2020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work

2020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总结范文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截止到XX年底,我们国家的人口已经有13亿多了,而且估计到2050年,我们国家的人口可能突破16亿,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计划生育真的是必须要严格执行下去了,如果计划生育再不严格执行,那么到时候中国人口真的会膨胀到极致,那时候建设大而强的大中国难上加难。计划生育是我们国家百年国策,永远都不能够动摇,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要严格执行,严格工作,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在市计生委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xx县委、县政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坚持一个统揽,突

出三个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实现八项目标”的总体工作思路,重心下移靠基层,扎实工作求突破,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地推进了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健康深入发展,全面完成了责任书指标要求,在巩固去年已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全县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和措施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严格奖惩,有效构建和谐计生。 1、强化依法行政,确保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的稳定和谐。我们下发了有关强化依法行政的文件,从制度了保证了全县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对各乡镇(社区)计生助理员进行了调整充实,一批年轻有为、有基层工作经验、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公务员加入到计生队伍行列,通过此举优化了计生干部队伍结构,强化了计生执法主体队伍建设,切实加大计生工作执法力度。同时我们对全县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依法行政专题培训,推行计划生育信访案件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对信访老案进行深入调查,根据事实认真解决,及时化解矛盾,确保了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的和谐稳定。

人口迁移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以“民工潮”为例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地区城市开始脱贫致富,大多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种种原因驱使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出现了大量民工进城打工现象。民工潮现象作为中国农民的第三次解放,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特有形式,引起了各方面关注。本文通过对民工潮现象的原因及特征等方面了解民工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民工潮区域发展利与弊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With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economic system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ore and more parts of the city began to poverty, Most coast cit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Driven by a variety of reasons, From the late 1980s began, our country present a migrant workers working off-farm phenomenon. Worker tide phenomenon as Chinese farmers' third liberation, China's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of a kind of special form, caused the aspects concerned.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worker tide phenomenon and feature of migrants have respect understanding migration the influence on the region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 Worker tide;Regional development;pros and cons 所谓“民工潮”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往返于城乡之间所形成的人潮之所以称为“潮”是因为这种源于乡村的人口流动具有规模大,周期性的特点而且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方向性。 ③民工潮现象的发展对城乡区域发展都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本文从民工潮现象入手,指出当前民工潮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民工潮对中国城乡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一、民工潮产生的流向特点及原因 从1989年开始,大量的民工争先恐后进城打工,形成一股庞大的民工潮现象,不得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民工潮的流动方向特征据调查,民工潮主要流出地区大多为四川、河北、黑龙江、河南、广西、安徽等地,主要流入地区为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可见,民工潮的流动带有明显的经济倾斜的特点,即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 民工潮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它符合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④农村里的人口大量地往城市往发达地区流入,形成一股强大的旋风,席卷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其中有着许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

“两实有”调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试点工作总结

“两实有”调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试点工作总结 我认为作为一名普查调查员,通过严格的普查培训,以达到普查业务过关、过硬,就是确保整个普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第一必要条件,但仍然是一个非充分条件。 二、宣传阶段 普查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不是某一群人的事,它是一个神圣的利国利民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行为。因此,它需要每一个公民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共同参与,积极配合。在宣传阶段,我们普查小组发放、张贴了《至市民一封信》,在社区醒目处也四处悬挂“两实有”和人普宣传横幅标语,社区广播更是不间断进行了广播。种种宣传形式地相互结合,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了居民对这次试点工作的怀疑,帮助居民明白普查工作意义,为入户调查工作地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但从日后入户调查的实际工作情况看,这次整个试点的宣传工作仍是不到位、有其局限的。主要集中表现在试点区域内仍存在如“既是全国普查,怎么就我们社区在普查?你们到底是不是骗子,查户口怎么没有派出所的人随同?怎么查户口还查房子呀,你们是不是要搞拆迁?我们是租户也要登记?”等诸多疑问。而针对于这些善意地疑惑,我们小组的普查员们都是反复声明、耐心解答。但我相信,如此多的种种疑惑和不解,都会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双实有”正式普查工作开始之际,随着全国、全市性的宣传力度的加强,必将有所缓解。

三、摸底阶段 还在普查培训中,指导老师就反复强调了普查摸底工作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所以我们第五普查小组在开始此阶段工作时,思想上绝对是慎之又慎,高度重视。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课堂上学习的种种编制方法,如果没有被拉到现实中,用实践来检验,永远都是纸上谈兵。 1)在摸底绘图阶段我们碰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当进入一个内部结构不规律的建筑物时,仅仅通过目视是绝对无法判断“哪扇门后是房间,哪扇门后是厨房、厕所”、“哪几扇门为同一户居民拥有”。这就需要我们展开询问并寻求住户们的帮助,反复核实,修改绘图,以确保我们的《普查小区图》底样图与实际相符,为人口普查中的长表抽样提供保证。 2)在制作《户主姓名底册》时,我们发现,居住于此的多为流动人口租住户,如仅仅基于房间内一户人家提供的居民户口本来登记“寄居人口”和“有户无人”的方法来编制户主底册的话,会很容易忽略掉大量存在于派出所居民户口底册上的人户分离的“空挂户”。因此,在制作《户主姓名底册》时,需要我们结合走访和派出所信息综合编制。 四、入户调查阶段 我们感谢,绝大多数居民都给予积极配合。入户调查,主要采取询问互动式,保证采集的数据真实、准确。为了避免普查人员同时多人发问,混乱发问,从而导致居民不知回答哪个好。我们组的成员通常针对普查调查表中的共同问题,由一名普查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