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LC课题标准教案

PLC课题标准教案

PLC课题标准教案
PLC课题标准教案

PLC 课题教案

周照君

课题PLC概述

【教学目标】

1.熟悉PLC产生、发展、定义、特点、分类、生产厂家;

2.掌握PLC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

3.掌握PLC的编程语言。

【重点、难点】

1.PLC的循环工作方式“串行”;

2.梯形图的绘制原则及编程方法。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认识PLC 任务一 PLC常识(课本1~7页)

本任务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回答练习题目。教师适当补充。

编程语言

所谓程序编制,就是用户根据控制对象的要求,利用PLC厂家提供的程序编制语言,将一个控制要求描述出来的过程。PLC最常用的编程语言是梯形图语言和指令语句表语言,且两者常常联合使用。

1)梯形图(语言)

梯形图是一种从继电接触控制电路图演变而来的图形语言。它是借助类似于继电器的动合、动断触点、线圈以及串、并联等术语和符号,根据控制要求联接而成的表示PLC输入和输出之间逻辑关系的图形,直观易懂。

梯形图中常用图形符号分别表示PLC编程元件的动断和动

合接点;用表示它们的线圈。梯形图中编程元件的种类用图形符

号及标注的字母或数加以区别。 梯形图的设计应注意到以下三点:

①梯形图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排列。每一逻辑行(或称梯级)起始于左母线,然后是触点的串、并联接,最后是线圈与右母线相联。

②梯形图中每个梯级流过的不是物理电流,而是“概念电流”,从左流向右,其两端没有电源。这个“概念电流”只是用来形象地描述用户程序执行中应满足线圈接通的条件。

③输入继电器用于接收外部输入信号,而不能由PLC 内部其它继电器的触点来驱动。因此,梯形图中只出现输入继电器的触点,而不出现其线圈。输出继电器则输出程序执行结果给外部输出设备,当梯形图中的输出继电器线圈得电时,就有信号输出,但不是直接驱动输出设备,而要通过输出接口的继电器、晶体管或晶闸管才能实现。输出继电器的触点也可供内部编程使用。 2)指令语句表

指令语句表是一种用指令助记符来编制PLC 程序的语言,它类似于计算机的汇编语言,但比汇编语言易懂易学,若干条指令组成的程序就是指令语句表。一条指令语句是由步序、指令语和作用器件编号三部分组成。

下例为PLC 实现三相鼠笼电动机起/停控制的两种编程语言的表示方法:

步序 指令语 器件号

0 LD X000 1

OR Y000 2 ANI X001 3 OUT Y000

4

END

3)顺序功能图(SFC )

题目答案:

1.PLC 的定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

SS KM

ST

KM

(1)电接触控制线路图继(2)形图

梯X000X001Y000

Y000

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的,模拟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见教材P1)

定义强调了PLC是:1 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也是一种计算机

2 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

3 面向用户指令——编程方便(梯形图)

4 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算和算术操作

5 数字量或模拟量输入输出控制

6 易与控制系统联成一体

7 易于扩充

2.PLC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

随着PLC的性能价格比的不断提高:①微处理器的芯片及有关的元件价格大大降低,PC的成本下降②PLC的功能大大增强,因而PLC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PLC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钢铁、采矿、水泥、石油、化工、电力、机械制造、汽车、装卸、造纸、纺织、环保等各行各业。(参见教材P1)其应用范围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 开关量的逻辑控制——这是PLC最基本、最广泛的应用领域。它取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实现逻辑控制、顺序控制。开关量的逻辑控制可用于单机控制,也可用于多机群控,亦可用于自动生产线的控制等等。

2. 运动控制——PLC可用于直线运动或圆周运动的控制。早期直接用开关量I/O模块连接位置传感器和执行机械,现在一般使用专用的运动模块。目前,制造商已提供了拖动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的单轴或多轴位置控制模块。即:把描述目标位置的数据送给模块,模块移动一轴或多轴到目标位置。当每个轴运动时,位置控制模块保持适当的速度和加速度,确保运动平滑。运动的程序可用PLC 的语言完成,通过编程器输入。

3. 闭环过程控制——PLC通过模拟量的I/O模块实现模拟量与数字量的A/D、D/A转换,可实现对温度、压力、流量等连续变化的模拟量的PID控制。

4.数据处理——现代的PLC具有数学运算(包括矩阵运算、函数运算、逻辑

运算),数据传递、排序和查表、位操作等功能;可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处理一般用在大中型控制系统中;具有CNC功能:把支持顺序控制的PLC与数字控制设备紧密结合。

5. 通讯连网——PLC 的通讯包括PLC与PLC之间、PLC与上位计算机之间和它的智能设备之间的通讯。PLC和计算机之间具有RS-232接口,用双绞线、同轴电缆将它们连成网络,以实现信息的交换。还可以构成“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分布控制系统。I/O模块按功能各自放置在生产现场分散控制,然后利用网络联结构成集中管理信息的分布式网络系统。

并不是所有的PLC都具有上述的全部功能,有的小型PLC只具上述部分功能,但价格比较便宜。

3.PLC有哪些优点?(与一般的计算机抗争系统相比、与继电气控制系统相比)

为适应工业环境使用,与一般控制装置相比较,PC机有以下特点:

1. 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工业生产对控制设备的可靠性要求:

①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长

②故障修复时间(平均修复时间)短

任何电子设备产生的故障,通常为两种:

①偶发性故障。由于外界恶劣环境如电磁干扰、超高温、超低温、过电压、欠电压、振动等引起的故障。这类故障,只要不引起系统部件的损坏,一旦环境条件恢复正常,系统也随之恢复正常。但对PC而言,受外界影响后,内部存储的信息可能被破坏。

②永久性故障。由于元器件不可恢复的破坏而引起的故障。

如果能限制偶发性故障的发生条件,如果能使PC在恶劣环境中不受影响或能把影响的后果限制在最小范围,使PC在恶劣条件消失后自动恢复正常,这样就能提高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如果能在PC上增加一些诊断措施和适当的保护手段,在永久性故障出现时,能很快查出故障发生点,并将故障限制在局部,就能降低PC的平均修复时间。为此,各PC的生产厂商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使PC除了本身具有较强的自诊断能力,能及时给出出错信息,停止运行等待修复外,还使PC具有了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硬件措施:

主要模块均采用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大量开关动作由无触点的电子存储器完成,I/O系统设计有完善的通道保护和信号调理电路。

①屏蔽——对电源变压器、CPU、编程器等主要部件,采用导电、导磁良好的

材料进行屏蔽,以防外界干扰。

②滤波——对供电系统及输入线路采用多种形式的滤波,如LC或π型滤波网

络,以消除或抑制高频干扰,也削弱了各种模块之间的相互影响。

③电源调整与保护——对微处理器这个核心部件所需的+5V电源,采用多级滤

波,并用集成电压调整器进行调整,以适应交流电网的波动和过电压、欠电压的影响。

④隔离——在微处理器与I/O电路之间,采用光电隔离措施,有效地隔离I/O

接口与CPU之间电的联系,减少故障和误动作;各I/O口之间亦彼此隔离。

⑤采用模块式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在故障情况下短时修复。一旦查出某一

模块出现故障,能迅速更换,使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加快查找故障原因。

·软件措施:

有极强的自检及保护功能。

①故障检测——软件定期地检测外界环境,如掉电、欠电压、锂电池电压过低及强干扰信号等。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②信息保护与恢复——当偶发性故障条件出现时,不破坏PC内部的信息。一旦故障条件消失,就可恢复正常,继续原来的程序工作。所以,PC在检测到故障条件时,立即把现状态存入存储器,软件配合对存储器进行封闭,禁止对存储器的任何操作,以防存储信息被冲掉。

③设置警戒时钟WDT(看门狗)——如果程序每循环执行时间超过了WDT规定的时间,预示了程序进入死循环,立即报警。

④加强对程序的检查和校验——一旦程序有错,立即报警,并停止执行。

⑤对程序及动态数据进行电池后备——停电后,利用后备电池供电,有关状态及信息就不会丢失。

PC的出厂试验项目中,有一项就是抗干扰试验。它要求能承受幅值为1000V,

上升时间1nS,脉冲宽度为1μS的干扰脉冲。一般,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可达几十万~上千万小时;制成系统亦可达4~5万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2 .通用性强,控制程序可变,使用方便

PLC品种齐全的各种硬件装置,可以组成能满足各种要求的控制系统,用户不必自己再设计和制作硬件装置。用户在硬件确定以后,在生产工艺流程改变或生产设备更新的情况下,不必改变PC的硬设备,只需改编程序就可以满足要求。因此,PC除应用于单机控制外,在工厂自动化中也被大量采用。

3.功能强,适应面广

现代PLC不仅有逻辑运算、计时、计数、顺序控制等功能,还具有数字和模拟量的输入输出、功率驱动、通信、人机对话、自检、记录显示等功能。既可控制一台生产机械、一条生产线,又可控制一个生产过程。

4.编程简单,容易掌握

目前,大多数PC仍采用继电控制形式的“梯形图编程方式”。既继承了传统控制线路的清晰直观,又考虑到大多数工厂企业电气技术人员的读图习惯及编程水平,所以非常容易接受和掌握。梯形图语言的编程元件的符号和表达方式与继电器控制电路原理图相当接近。通过阅读PLC的用户手册或短期培训,电气技术人员和技术工很快就能学会用梯形图编制控制程序。同时还提供了功能图、语句表等编程语言。

PLC在执行梯形图程序时,用解释程序将它翻译成汇编语言然后执行(PC 内部增加了解释程序)。与直接执行汇编语言编写的用户程序相比,执行梯形图程序的时间要长一些,但对于大多数机电控制设备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完全可以满足控制要求。

5.减少了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施工的工作量

由于PLC采用了软件来取代继电器控制系统中大量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计数器等器件,控制柜的设计安装接线工作量大为减少。同时,PLC的用户程序可以在实验室模拟调试,更减少了现场的调试工作量。并且,由于PLC的低故障率及很强的监视功能,模块化等等,使维修也极为方便。

6.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维护方便

PLC是将微电子技术应用于工业设备的产品,其结构紧凑,坚固,体积小,

重量轻,功耗低。并且由于PLC的强抗干扰能力,易于装入设备内部,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理想控制设备。以三菱公司的F1-40M型PLC为例:其外型尺寸仅为305×110×110mm,重量2.3kg,功耗小于25VA;而且具有很好的抗振、适应环境温、湿度变化的能力。现在三菱公司又有FX系列PLC,与其超小型品种F1系列相比:面积为47%,体积为36%,在系统的配置上既固定又灵活,输入输出可达24~128点。

任务二PLC的内部结构和控制系统

本任务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为主。

一、PLC的基本结构

可编程序控制器实施控制,其实质就是按一定算法进行输入输出变换,并将这个变换与以物理实现。输入输出变换、物理实现可以说是PLC实施控制的两个基本点,同时物理实现也是PLC与普通微机相区别之处,其需要考虑实际控制的需要,应能排除干扰信号适应于工业现场,输出应放大到工业控制的水平,能为实际控制系统方便使用,所以PLC采用了典型的计算机结构,主要是由微处理器(CPU)、存储器(RAM/ROM)、输入输出接口(I/O)电路、通信接口及电源组成。PLC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1、中央处理单元(CPU) 中央处理单元 (CPU)是PLC的控制核心。它按照PLC系统程序赋予的功能:a. 接收并存储从用户程序和数据;b.检查电源、存储器、I/O 以及警戒定时器的状态,并能诊断用户程序中的语法错误。当PLC投入运行时,首先它以扫描的方式采集现场各输入装置的状态和数据,并分别存入I/O映象寄存区,然后从用户程序存储器中逐条读取用户程序,经过命令解释后按指令的规定执行逻辑或算数运算并将结果送入I/O映象寄存区或数据寄存器内。等所有的用户程序执行完毕之后,最后将I/O映象寄存区的各输出状态或输出寄存器内的数据传送到相应的输出装置,如此循环直到停止运行。为了进一步提高PLC的可靠性,近年来对大型PLC还采用双CPU构成冗余系统,或采用三CPU的表决式系统。这样,即使某个CPU出现故障,整个系统仍能正常运行。

2、存储器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存储器分为系统程序存储器和用户程序存储器。存放系统软件(包括监控程序、模块化应用功能子程序、命令解释程序、故障诊断程序及其各种管理程序)的存储器称为系统程序存储器;存放用户程序(用户程序存和数据)的存储器称为用户程序存储器,所以又分为用户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两部分。

PLC常用的存储器类型:

(1)RAM (Random Assess Memory)这是一种读/写存储器(随机存储器),其存取速度最快,由锂电池支持。

(2)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这是一种可擦除的只读存储器。在断电情况下,存储器内的所有内容保持不变。(在紫外线连续照射下可擦除存储器内容)。

(3)EEPROM(Electrical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这是一种电可擦除的只读存储器。使用编程器就能很容易地对其所存储的内容进行修改。

PLC存储空间的分配:虽然各种 PLC的CPU的最大寻址空间各不相同,但是根据PLC的工作原理,其存储空间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区域:

(1)系统程序存储区

(2)系统RAM存储区(包括I/O映象寄存区和系统软设备等)。

(3)用户程序存储区

系统程序存储区:在系统程序存储区中存放着相当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系统程序。包括监控程序、管理程序、命令解释程序、功能子程序、系统诊断子程序等。由制造厂商将其固化在 EPROM中,用户不能直接存取。它和硬件一起决定了该PLC的性能。

系统RAM存储区:系统RAM存储区包括I/O映象寄存区以及各类软元件,如:逻辑线圈、数据寄存器、计时器、计数器、变址寄存器、累加器等存储器。

(1)I/O映象寄存区:由于PLC投入运行后,只是在输入采样阶段才依次读入各输入状态和数据,在输出刷新阶段才将输出的状态和数据送至相应的外设。因此,它需要一定数量的存储单元(RAM)以存放I/O的状态和数据,这些单元称作

I/O映象寄存区。一个开关量I/O占用存储单元中的一个位,一个模拟量I/O占用存储单元中的一个字。因此整个I/O映象寄存区可看作两个部分组成:开关量I/O 映象寄存区;模拟量I/O映象寄存区。

(2)系统软元件存储区:除了I/O映象寄存区区以外,系统RAM存储区还包括PLC内部各类软元件(逻辑线圈、计时器、计数器、数据寄存器和累加器等)的存储区。该存储区又分为具有失电保持的存储区域和失电不保持的存储区域,前者在PLC断电时,由内部的锂电池供电,数据不会丢失;后者当PLC断电时,数据被清零。

(3)用户程序存储区:用户程序存储区存放用户编制的用户程序。不同类型的 PLC,其存储容量各不相同。

3.输入接口电路输入输出信号有开关量、模拟量、数字量三种,在我们实习室涉及到的信号当中,开关量最普遍,也是实验条件所限,在次我们主要介绍开关量接口电路。

可编程序控制器优点之一是抗干扰能力强。这也是其I/O设计的优点之处,经过了电气隔离后,信号才送入CPU执行的,防止现场的强电干扰进入。如下图就是采用光电耦合器(一般采用反光二极管和光电三极管组成)的开关量输入接口电路:

4.输出接口电路: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输出有:继电器输出(M)、晶体管输出(T)、晶闸管输出(SSR)三种输出形式。

(1)输出接口电路的隔离方式

(2)输出接口电路的主要技术参数

a.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是指PLC从ON状态转变成OFF状态或从OFF状态转变

成ON状态所需要的时间。继电器输出型响应时间平均约为10ms;晶闸管输出型响应时间为1ms以下;晶体管输出型在0.2ms以下为最快。

b.输出电流继电器输出型具有较大的输出电流,AC250V以下的电路电压可

驱动纯电阻负载2A/1点、感性负载80VA以下(AC100V或AC200V)及灯负载100W以下(AC100V 或200V)的负载;Y0、Y1以外每输出1点的输出电流是0.5A,但是由于温度上升的原因,每输出4合计为0.8A的电流,输出晶体管的ON电压约为1.5V,因此驱动半导体元件时,请注意元件的输入电压特性。Y0、Y1每输出1点的输出电流是0.3A,但是对Y0、Y1使用定位指令时需要高速响应,因此使用10—100mA的输出电流;晶闸管输出电流也比较小,FX1S无晶闸管输出型。

c.开路漏电流开路漏电流是指输出处于OFF状态时,输出回路中的电流。继

电器输出型输出接点OFF是无漏电流;晶体管输出型漏电流在0.1mA以下;晶

闸管较大漏电流,主要由内部RC电路引起,需在设计系统时注意。

(3)输出公共端(COM)公共端与输出各组之间形成回路,从而驱动负载。FX1S

有1点或4点一个公共端输出型,因此各公共端单元可以驱动不同电源电压系

统的负载。

5.电源

PLC的电源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得作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可靠得电源系统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因此PLC的制造商对电源的设计和制造也十分重视。一般交流电压波动在+10%(+15%)范围内,可以不采取其它措施而将PLC直接连接到交流电网上去。如FX1S额定电压AC100V—240V,而电压允许范围在AC85V—264V之间。允许瞬时停电在10ms以下,能继续工作。

一般小型PLC的电源输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供PLC内部电路工作;一部分向外提供给现场传感器等的工作电源。因此PLC对电源的基本要求:

1)能有效地控制、消除电网电源带来的各种干扰;

2)电源发生故障不会导致其它部分产生故障;

3)允许较宽的电压范围;

4)电源本身的功耗低,发热量小;

5)内部电源与外部电源完全隔离;

6)有较强的自保护功能。

二、PLC的工作原理

由于PLC以微处理器为核心,故具有微机的许多特点,但它的工作方式却与微机有很大不同。微机一般采用等待命令的工作方式,如常见的键盘扫描方式或I/O扫描方,若有键按下或有I/O变化,则转入相应的子程序,若无则继续扫描等待。

PLC则是采用循环扫描的工作方式。对每个程序,CPU从第一条指令开始执行,按指令步序号做周期性的程序循环扫描,如果无跳转指令,则从第一条指令开始逐条执行用户程序,直至遇到结束符后又返回第一条指令,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每一个循

环称为一个扫描周期。扫描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CPU执行指令的速度;二是执行每条指令占用的时间;三是程序中指令条数的多少。一个扫描周期主要可分为5个阶段,内部处理、通讯服务、输入处理、程序执行、输出处理。

1.输入刷新阶段

在输入刷新阶段,CPU扫描全部输入端口,读取其状态并写入输入状态寄存器。完成输入端刷新工作后,将关闭输入端口,转入程序执行阶段。在程序执行期间即使输入端状态发生变化,输入状态寄存器的内容也不会改变,而这些变化必须等到下一工作周期的输入刷新阶段才能被读入。

2.程序执行阶段

在程序执行阶段,根据用户输入的控制程序,从第一条开始逐步执行,并将相应的逻辑运算结果存入对应的内部辅助寄存器和输出状态寄存器。当最后一条控制程序执行完毕后,即转入输入刷新阶段。

3.输出刷新阶段

当所有指令执行完毕后,将输出状态寄存器中的内容,依次送到输出锁存电路(输出映像寄存器),并通过一定输出方式输出,驱动外部相应执行元件工作,这才形成PLC 的实际输出。

由此可见,输入刷新、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构成PLC一个工作周期,由此循环往复,因此称为循环扫描工作方式。由于输入刷新阶段是紧接输出刷新阶段后马上进行的,所以亦将这两个阶段统称为I/O刷新阶段。实际上,除了执行程序和I/O刷新外,PLC还要进行各种错误检测(自诊断功能)并与编程工具通讯,这些操作统称为“监视服务”,一般在程序执行之后进行。

显然扫描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程序的长短。扫描周期越长,响应速度越慢。由于每个扫描周期只进行一次I/O刷新,即每一个扫描周期PLC只对输入、输出状态寄存器更新一次,所以系统存在输入输出滞后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响应速度。但是由于其对I/O的变化每个周期只输出刷新一次,并且只对有变化的进行刷新,这对一般的开关量控制系统来说是完全允许的,不但不会造成影响,还会提高抗干扰能力。这是因为输入采样阶段仅在输入刷新阶段进行,PLC在一个工作周期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外设隔离的,而工业现场的干扰常常是脉冲、短时间的,误动作将大大减小。但是在快速响应系统中就会造成响应滞后现象,这个一般PLC都会采取高速模块。

总之,PLC采用扫描的工作方式,是区别于其他设备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在学习和使用PLC当中都应加强注意。

课题三菱FX系列PLC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菱FX系列PLC的硬件构成;

2.掌握FX系列PLC的软元件;

3.掌握三菱PLC的编程软件的使用。

【重点、难点】

1.用户手册的使用及阅读;

2.编程软件的使用操作。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1.学生通过阅读FX2N-48MT机型的用户手册,掌握三菱PLC的硬件及接线。

设计练习:试设计4输入(按钮信号SB)和5输出信号(2个直流电磁阀YV 和3个指示灯VD)的控制电路图。

2.上机学习三菱编程软件的使用。

3.熟悉FX系列PLC的内部软继电器。(见课本19页)

操作练习:完成电动机点动控制和电动机连续控制。

课题基本指令1

【教学目标】

1.掌握逻辑取、与、或、非及输出指令的使用。

LD LDI OUT AND ANI OR ORI

2.掌握梯形图绘制规则。

3.掌握梯形图编程方法。

【练习项目】

1.电机的点动、连续、异地控制

2.点动连续混合控制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讲授指令的基本知识;

2.教师举例现场演示程序的执行过程及结果;

3.学生上机练习操作。

基本知识

基本指令是以位为单位的逻辑操作,是构成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基础一、LD、LDI、OUT指令

1.程序举例:

2.例题解释:1)当X0接通时,Y0接通;

2)当X1断开时,Y1接通。

3.指令使用说明:

1)LD和LDI指令用于将常开和常闭触点接到左母线上;

2)LD和LDI在电路块分支起点处也使用;

3)OUT指令是对输出继电器、辅助继电器、状态继电器、定时器、计数器的线圈驱动指令,不能用于驱动输入继电器,因为输入继电器的状态是由输入信号决定的。

4)OUT指令可作多次并联使用,如下图。

5)定时器的计时线圈或计数器的计数线圈,使用OUT指令后,必须设定值(常数K或指定数据寄存器的地址号),如上图。

二、AND、ANI指令

1.程序举例:

2.例题解释:1)当X0接通,X2接通时Y0接通;

2)X1断开,X3接通时Y2接通;

3)常开X4接通,X5断开时Y3接通;

4)X6断开,X7断开,同时达到2.5秒时间,T1接通,Y4接通。3.指令说明:

1)AND、ANI指令可进行1个触点的串联连接。串联触点的数量不受限制,可以连续使用;

2)OUT指令之后,通过触点对其他线圈使用OUT指令,称之为纵接输出。

这种纵接输出如果顺序不错,可多次重复使用;如果顺序颠倒,就必须

要用我们后面要学到的指令(MPS/MRD/MPP)如下图;

3)当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或常闭触点与其他继电器的触点组成的电路块串联时,也使用AND指令或ANI指令。

电路块:就是由几个触点按一定的方式连接的梯形图。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触点串联而成的电路块,称为串联电路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触点并联连接而成的电路块,称为并联电路块;触点的混联就称为混联电路块。

三、OR、ORI指令

1.程序举例:

2.例题解释:1)当X0或X3接通时Y1接通;

2)当X2断开或X4接通时Y3接通;

3)当X4接通或X1断开时Y0接通;

4)当X3或X2断开时Y6接通。

3.指令说明:

1)OR、ORI指令用作1个触点的并联连接指令。

2)OR、ORI指令可以连续使用,并且不受使用次数的限制;

3)OR、ORI指令是从该指令的步开始,与前面的LD、LDI指令步进行并联连

接。

4)当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或常闭触点与其他继电器的触点组成的混联电路块并

联时,也可以用这两个指令。

梯形图的设计应注意到以下三点:

①梯形图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排列。每一逻辑行(或称梯级)起始于左母线,然后是触点的串、并联接(工作条件),最后是线圈(工作结果)与右母线相联。

②梯形图中每个梯级流过的不是物理电流,而是“概念电流”,从左流向右,其两端没有电源。这个“概念电流”只是用来形象地描述用户程序执行中应满足线圈接通的条件。

③同一用户程序中,统一编号的继电器线圈只能出现一次(除跳转指令和步进指令外)。

④梯形图应体现“左重右轻,上重下轻”的原则。可以减少用户程序步数。

⑤输入继电器用于接收外部输入信号,而不能由PLC内部其它继电器的触点来

驱动。因此,梯形图中只出现输入继电器的触点,而不出现其线圈。输出继电器则输出程序执行结果给外部输出设备,当梯形图中的输出继电器线圈得电时,就有信号输出,但不是直接驱动输出设备,而要通过输出接口的继电器、晶体管或晶闸管才能实现。输出继电器的触点也可供内部编程使用。

梯形图的设计方法步骤:

(1)分析控制要求,初步选定元件,确定动作顺序。(控制题目要求)

(2)确定I/O点数及分配表。

(3)根据I/O分配设计硬件电路图,进行硬件接线。

(4)根据控制要求编写控制梯形图。

(5)进行程序调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