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讲解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讲解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讲解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讲解

学院: 物电学院

专业: 凝聚态物理

课题: 斗争与依赖共存

班级: 15物研

姓名: 张乾

学号: 15451183171 任课老师: 骆辉

摘要

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是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进行的两种相反的态度,也是共同存在两种活动。人类依赖与自然界同时又要不断与自然界抗争以求得生存。而自然界既依靠人类得以延续,又要防止被人类过度使用。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斗争与依赖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

关键词天人对立;天人合一;人类;自然界

1自然界的存在

自然界是何时开始存在的?有人觉得自然界的存在就像是它本应该存在一样不能解释,这当然是一个模糊的答案。当整个宇宙还是一个蕴含了大量微观粒子混混沌沌的奇点时,它并不具有任何能够符合自然定义的特征,所以这时候没有自然界,只有混沌。尽管所学的大部分哲学概念里都会强调事物的客观存在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是针对人类而言。能够认知的存在才可以称之为存在,这种想法当然有些离奇。因为科学的工作正是不断发掘人类以前所不能认知的事物。就如同上次的希格斯玻色子和今年的中微子振荡一样,他们存在着,而我们却不知道。我们不是不想知道,而是不能知道。不能认知的事物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但是没有认知主体的时候,也即没有智慧生命的情况下,客体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

那个混沌的奇点在经历了全面的大爆炸之后,这个世界的源头出现了。爆炸过程中各种粒子在某种规律的支配下自由组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同时也遗留了很多来不及动作的奇葩粒子。就比如说,当研究某个元素时,你会看到它有多少个质子、中子和电子。或者说,这些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组合形式决定了这个元素。而维持这种组合形式的简单说法似乎就是稳定。对,就是稳定,这些粒子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稳定存在,才能为我们所感官到。稳定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的最大规律,这个规律十分强大,顺者昌,逆者忘,不稳定的存在最终都要被抹去,显然经过多年的科学文化学习之后,我并不能明白为什么宇宙要趋向稳定,但至少我能知道在这种支配性的规律之下,星光璀璨的宇宙才真正诞生了。这个拥有着无数庞大的星系,而其中又存在着无数奥妙无穷的天体。虽然并不知道这个宇宙又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之中,但这并不会使我们感到悲观,毕竟我们只是在其中一颗微小的行星之上。正如我从小就知道的那样,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被认为是一颗真正神奇的天体,原因就是我们的存在。我们完全不必担心会被非碳基智慧生命所嘲笑,毕竟,从未发现过这种生命。但是他们不存在吗?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之后,似乎整个宇宙活动都是用h=6.626×1034 这种能量砖头做出来的。假如这时换一块更小一点的砖头建造,人类会不会被吓到?不会,一定不会。因为我们认识不到另一种砖头。这就好比分别生活在两个平行的二维空间里的生物从来都不可能见面一样,即使我们的世界跟另一个世界近在咫尺,你也不可能跟他世界的人

打声招呼。我世界就是自然数1、2、3,他世界就是1和2之间那个你认为不存在的整数。

自从原始海洋出现单细胞生物开始,自然界的演化可以说是真正开始了,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各种生物为了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任何一种生命的形式都会被尝试。这期间,水生的、爬行的、飞行的和两栖的各种形态成为主流,大家占据不同的空间以求得更大的生存概率。然而我觉得,在诸多生命形式之中,植物才是最伟大的一种。选择植物这种生命形态,就意味着放弃了移动,甚至是交流。这种奉献自己的生存方式无疑是最为有效的,至少在人类出现以前是这样的。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产者群体,几乎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其他生物不断地啃食他们,但无论如何却又离不开他们。植物这种化斗争为依赖的能力才是真正让人折服的。

两亿三千万年前,恐龙这个时代霸主的出现令地球生所有生命都臣服其淫威之下。关于恐龙的统治,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根据现代科学的结论,恐龙这种动物的脑容量很小,也表示其智慧等级很低,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称霸地球,就是靠着庞大的体型吗?恐龙的种类十分繁多,许多体型庞大的动物都被称作恐龙,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叫法,像鱼龙之类的实际上不能称之为恐龙,而是与恐龙同时期的地球共同统治者。自然地规律就是单靠体力不可能出现先进的文明。恐龙微弱的脑力使这种大型动物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人说是在恐龙种族结构最为脆弱时遭遇了小行星撞击,也有人说是遭遇了冰川期,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此强大的巨型生命就这样神秘消失,也正为人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或许是自然界希望他的孩子能够更聪明一些,所以在灵长类的进化中,有一个种群就不断地强化他们的智力,作为新时代即将登场的地球主人,足够用的智力使我们把自己从动物之中分离出来,人类开始支配这个地球。

从人类一出现就决定了其必须要与自然作斗争。当时的地球环境对人也像今天一样严峻,人类要面对的不是日渐崩坏的生态系统,而是丰富的生物圈里的其他动物。一旦这种斗争开始,人类在意识中也就把自己放在了自然地对立面。这时的自然界包括除人类之外的所有生物以及非生命物质。

2天人对立的必要性

在石器时代,人们用以武装自己的东西十分简单,一般都以粗暴型为主,棍子石头是最为常见的武器。这样的战斗力在对上大型掠食性动物时并不占优势,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人类需要不断地削弱自然界的攻击性,

通识增强自身能力以减少来自自然界的威胁。

在新旧石器时代,人类完成了直立人到智人的进化,此时,人类主要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作斗争,凭借着较为优秀的工具,人类才有了发展自己的时机。这次的发展是较为高级的社会文明出现的契机,集智这种现象才表现的更加突出。越来越庞大的种群数量,势必会产生更加聪明的个体。而对于恐龙而言,集智显然不明显,他们或许选择进化出体型更巨大的个体,但食物的匮乏使恐龙最终只留下了鸟类这种较小且无脑的生命形态。这个时期的人类的主要目的是种族延续,他们的主要食物是来自于自然界的植物果实以及可捕捉的动物。这是一个较为野蛮的时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以斗争为主,通过斗争来获取生存条件达到依赖的目的。

进入农耕文明的发展时期之后,这种斗争的必要性并没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减弱,相反有了更加紧张的趋势。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升,在此种能力的作用下,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局限在一小片丛林之中,要在地球上划出一块土地来建立代表了地球最高智慧的人类社会文明。人类需要大量地砍伐原始森林,将动物驱逐进深山老林,以扩展人类的生存空间。这使得这一时期人类社会中最主要的财富标志便是拥有的土地。此时的人类有着自然界难以抵挡的力量,其改造自然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当然并非所用人都有如此雄心大志,大多数人还是为了生计而奔波。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作为人类社会中的圣贤,他们提出了师法自然、归于自然的思想主张。道家是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对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上,道家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表达了世间万物的平等性。而对于天的博大而随之产生的仰慕之情,使得道家以天地法则为生活准则,以求与天地同化。在此基础之上,到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只是简单的融入自然中去,以自然的规律去规范人的行为。这种思想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超前意识,在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便能够考虑到人类需要重新归入自然,以免背离自然而产生不可挽回的结果。虽说在当时有许多响应者,但是毕竟世人多愚昧,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预见未来的能力。所以道家学说除了少数朝代被统治阶级所利用而奉为国教,大部分时间都作为一种超脱俗世的理想主义学派。道家学说不如儒家经世致用,儒家入世修身,为封建帝王所喜欢,因而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对于天人关系上,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以严格礼乐制度将人们强行拖入一个个思想框框中去。儒家更加注重人人关系,奉行君权至上,所以在人与自然的方面远不及道家。

3天人合一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生产力也空前进步,但是随之带来的则是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在人类的干涉下已经显得微不足道。在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需要考虑天人合一的重要性。当人类为了生存而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面对人类的步步紧逼自然界可以说是且战且退,一方面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产生了许多极端的气候,另一方面也确实无力阻挡人类疯狂的欲望。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对于这个世界资源利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最早的木石材料到现在的石油矿产。人类要榨干自然界的每一分油水,而从人类本身依存于自然界这个角度来看,这无异于自杀。道家的老子先生曾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说,这种想法是以一种阻止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式去求得与自然界的稳定共存。按照当今世界的发展速度,若在自然界完全崩坏以前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那就如哲学里的一句话一样:一切事物,从出生开始,势必将走向灭亡。的确,有生有死才是自然规律,这是宇宙之中的天体也无法避免的命运。倘若真是如此,那么延缓灭亡是不是一种有效的生存方式呢?或者说,假如道家提出的社会模型实现了的话,我们以一种较为落后的文明一直生存到地球毁灭,是不是也是一种简单的解救方案。当然,这属于坐以待毙的方法,而不断发展科技确实有可能去创造新的生存机会的道路。但是我们要保证的一点就是不能在找到解决方案之前就自行毁灭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多面临的最大问题。

科技的发展进步不论是缓慢还是迅速,终究都是在前进。而自然环境的破坏却不能听之任之。如果发展先进科技的代价就是消耗自然界,那么这种方式无疑是将所有地球上的生命置入危险的境地,毕竟没有谁能保证在资源耗尽之前会找到可以到达的另一个地球。也许有人会寄希望于澳洲科学家上周才发现不久的超级地球“Wolf 1061c”,毕竟它距离地球仅14光年,目前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距离人类最近的超级地球,而且据推测上面可能有水,温度合宜,适合人类居住。就算当地球实在不能承受人类的糟蹋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消耗几代人时间的太空旅行去登陆这颗星球,然而那时的地球肯定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建成一个像样的大型太空运输舰队。想想就当今地球人口来计算,60亿人这个数字十分可怕。就算把现在所有的民用飞机都升级为太空飞机,每架飞机采用最大载重,不考虑人员所需的生态系统,一次也不足1亿人。对于地球而言,60亿与59亿并没有区别。许多科幻小说与影视作品给人们以极大的遐想,然而对于眼前所面临的问题而言,那都是瞎想。最近在南京地区雾霾都已经升级为红色,这已经不是什么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的问题了,它所表明的问题是:如果社会照此发展下去,人们必定撑不到走出地球的那一刻。

人类应当与自然界和谐地相处,或者说以一种重归自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个曾经孕育了人类的母亲。人类知道如何使自然界合理有序地运行,更可以使她更合理地完成每一次循环,

只不过在面对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时,大部分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牺牲自然环境以换取经济高速发展,哪怕这个发展期很短暂,人们也照样趋之若鹜。在没有受到真正的死亡威胁时,人们是不会停下手中的工具的,但倘若真的到了那一下天才醒悟就太晚了。只有从现在开始,遏制住环境崩坏的局面,才会有以后的生活。这必须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只有这样,在较大层面的人类活动上的决定才会朝着有利于自然界恢复往日生机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每每都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的。当人们真正开始与自然界合二为一时,许多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

4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的互补性

天人合一不是简单地要求人类重归于自然界。放弃当今世界的大机械文明将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缺少了现代社会技术的庇护,人类又将会进入到死亡的威胁之中。这个时候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天人对立,人类依赖自然界,可以通过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以求得和谐相处。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所亟需的生产资料,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合理的使用能使自然循环更加科学,而不加控制的乱砍滥伐必将导致资源枯竭、循环中断。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是当今世界各国参与的重要环境会议的贯彻实施和社会上的许多环境保护组织发起的绿色行动,这些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措施。天人合一就是要将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界的长久稳定联系在一起。人和自然一体才是真正的地球命运共同体,而不是狭义的全世界人民大联合。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有其一定的互补性,这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两面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人征服自然,也不是自然吞没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斗争性又有依赖性。斗争性体现在人不可能像其他动物一样作为一种简单地杂食性动物再次返回自然界,那就太可笑了。作为一种有着自己文明的种族,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传承,而实际上没有必要这么做。这种文明可以为自然界的兴旺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不应该被淹没在兽性之中。当然,自然界也不可能任由人类为所欲为,不管人们以为已经掌握了多少自然运转的规律,当真正的灾难来临时,人们并不能做出太激烈的挣扎。这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这种作用的存在正是用来惊醒世人,那些兀自沉迷于无限制开发资源的幻想中的人应该得到自然界的惩罚。自然界以其天然的机制从而拥有了守住最后一块阵地不失的能力,不过这只是针对于理智的人类来说。依赖性体现在人必须依托自然资源去生存,这是从一开始就不曾改变过的事实。这其实很容易说明,或者说,最开始的时候,人本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后虽然分化出人类社会,但却不能与自然界分离。人类必须进行必要的生命活动,而这些生命活动无不是建立在自然界的基础之上。同时,自然界也需要依赖人类。自然界的现状,

假如全靠自己的恢复力,那将是极长的时间。在这个回复时间内最重要的莫过于人类的配合,如果有人类的帮助那就更加方便了。毕竟自然界是无意识的,而人类是有意去引导一些客观行为的生命体。人类可以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自然界恢复策略,这正是自然界所需要的。5如何发挥这种互补性

如今的地球,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陆地郁郁葱葱,海洋清洁干净的地球了。首先是植被的严重破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各色植物被作为食物、建材等原料被使用,同时也被其他动作所食用。这来时很正常的一件事,却由于人类的过度使用而造成了严重后果。人类大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河流两岸植被锐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在内陆干旱地区的植被消失之后,则形成了大面积的戈壁滩和沙漠,成为生命禁区。在没有严格的治理下,沙漠面积还在不断增大,许多城市都面临沙尘暴袭击的威胁,而且经常处于黄沙漫天的天空之下。植被的流失更使得大量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濒危动物或者直接灭绝。大量的物种不断灭绝预示着地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下降,食物网中每一级生物的灭绝都会使相邻生物产生巨大的改变,这本是一个完整稳定的网络,断掉一个点就有可能断掉一条线,一条线的缺失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食物网的崩溃。如果单单是植被的问题,那还不足以是环境恶化到不可控制。对环境最致命的一点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污染。这种污染是全面的污染,气体、固体、液体甚至是光。大量的工业废气被毫无限制的释放进入大气层,其中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在近年来已经不是学术名词了,每个温暖的冬天都是在提醒你: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污染的结果。而类似于二氧化硫之类的气体造就的酸雨更是使许多建筑被腐蚀的面目全非,人们甚至不敢在下雨天随意出行。更严重的是一些含氟气体的排放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使得南极大陆上空出现巨大的臭氧层洞,哪里的生物将直面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而对于人类来说,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体产生癌变。这些工业废气改变了人们对于科技的热情,反而使有的人进行倒退文明的极端行动,虽不可取,但也足以看得出废气污染的严重。相对于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形成的垃圾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一般的固体垃圾兵没有太大的危害。但是若是核废料那就不一样了。自从二战中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之后,整个世界都为这种武器的霸道所震慑,转而开始全力研发这种超级武器。为了地球的安全,几个国家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将核武器转变为核能的安全利用。这本是一个对于当前资源紧缺、能源不足的局面的一种极为有利的解决方案,却随着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的发生,为这种能源利用的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在中国国内许多新核电站的建设阻力往往不是技术或者资金问题,而是当地人的极力反对。人们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不免草木皆兵,以至

于只要有安全隐患就必须反对到底。除了这些污染,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许多水生生物进入灭绝的前奏,而人类经常食用的鱼类也由于含有过多的重金属而成为毒药。而大城市的玻璃幕墙的光学效果又造就了许多交通事故。

污染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人类认识不到这种状况所带来的危害。当然,更多的时候不是认识不到,而是熟视无睹。大家见惯了这种情况,心里面也极为反感这种情形,但是却很少去思考应该去怎么做。对于环境的破坏,大多数人一说起来也都是痛心疾首,暗自咒骂,但是轮到自己去做的时候,往往也是随大流,没有多少人会站出来做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有效活动。大家把环境污染停留在了看到的境地,而没有过多的思考如何去改变当前的局面,也主要是由于这并非一人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破坏的情况由来已久,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解决掉的,但是这一两个人却很重要,因为真正的解决方案是需要千千万万的个人去积极参与才能有所成效。这个社会永远都不缺乏智者,历代圣贤便是佐证。现如今社会上,仁智之人也并不少见,他们会在生活中不断去质问整个宇宙,考虑这些全人类所面临的棘手难题。这也就是说,作为普通人,我们所做的并不是去站在智者的肩膀上思考问题,而是沿着贤者的手指前进即可。

面对这种环境亟待解救的局面,往往是国家层面的决策和国际之间的合作才能真正产生有力的措施。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至今,世界各国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多年谈判,历经波折。多数情况下,气候大会都陷入互相推诿的“扯皮式谈判”,而不是就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有效商谈。可以预料,如果不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采取真正有效和协同的行动,我们最终将为全球变暖的后果买单。在这个方面,中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一是因为中国在前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二是中国作为治理环境问题的大国,其在国际社会活动的参与能使得这些会议更有意义。在几代领导人的鞠躬尽瘁之下,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开始向工业现代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工业革命之后,许多西方国家也进入了相当严重的污染阶段之中,就好比英国伦敦的雾都之称并不是只因为其迷梦般的薄雾,更多的是像今天中国的雾霾一样。西方国家经历了这一时期之后,他们将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国外那些不发达国家去,而当世界环境状况不断变坏的时候,他们又过来指责落后国家对环境污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对这些国家征收环境治理税。我们且不谈这些国家的嘴脸,自视本身,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决心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2014年,中国的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33.8%,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1.2%。中国的行动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比重达到15%。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但在此问题上有自己的担当,不会为了发展就放弃自身生存的自然界。近些年来,国内雾霾的肆虐真正让国人意识到污染的情况有多严重。大家平时见面讨论的问题也都开始聊一聊环境与气候的变迁,也会对糟糕的现状发出无奈的感慨,虽说此种情形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却也足以说明环保的一是已经进入人心,这就是环境治理的人民基础,只有站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合理有效的进行大面积的治理措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让人民知道何为得道,何为失道,人本有避凶趋利的本性,教化之下,更是明达事理,又何愁污染不去?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这样在人类社会之中不断传承,嵌入人类文明之中。而天人对立的斗争又是生存所不可避免的,它存在于所有生命的一生之中。斗争与依赖,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但却不能有一方完全被吞噬,不能孤立的存在一个方面,单独的一个方面都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5.

[2]克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8.

[3]吴国盛.追思自然[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328.

[4]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253.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自然辩证法结课专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生课程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如何运用哲学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也使我们知道怎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对于在研究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以辩证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看待。面对生活我们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乐观积极的生活。也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辩证发展创新 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his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in our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 It not only makes us learn how to use philosophy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us know how scientific attitude is a re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should have. For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of dialect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vision to look at. In the face of life, we should take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outlook to positive life. Als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 to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y. Key words:Natural dialectics Philosophy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Inn ovation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

哈工大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2013 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自然辩证法 学生所在院(系): 学生所在学科: 学生姓名: 学号: 学生类别: 考核结果阅卷人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集中全党意志和智慧,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立足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积极应对当前和长远发展不可持续的复杂局面,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加以提炼和概括的重大理论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造福人类。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巩固和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而且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特点 (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认为自然界的运动不存在偶然性,运动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 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认识自然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首先它是实现新阶段发展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前半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 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 而实践证明 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 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21世纪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 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信息技术水平。 (2)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 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 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具有重大 的战略意义。 ●自己做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 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学院机电学院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学号SX1605133 姓名张区委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 2016年12月12日

自然辩证法对科技技术发展的作用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不断庞大,作为科学技术变化、发展最高理论概括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辨证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动的反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科技术日益社会化、体系化和复杂化都使得科学技术必须纳入到哲学的视域中考察,哲学也就是自然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2016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班级__ 学号__ 姓名__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_ 成绩________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由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突破瓶颈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各大科技公司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人们生活,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其飞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未来与人类关系的忧虑。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未来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今年全球最热门的词汇,“人工智能”无疑是其中之一。前不久谷歌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人机大战,是继1997年IBM计算机“深蓝”战胜人类国际象棋冠军之后,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提到人工智能,因为受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影响,大多数人会想到屠杀人类的机器人大军,但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现代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数据和算法。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随后,人工智能与众多学科产生融合并飞速进展,但在90年代暴力破解需要的呈指数增长的计算量使人工智能发展陷入僵局。直到2006年“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深度学习算法体现出来的高性能,掀起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浪潮。“近年来,谷歌、微软、IBM、 百度等拥有大数据的高科技公司相继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深度学习技术研发,在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在线广告等领域取得显着进展。”[1] 二、人工智能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是随处可见,例如,大多数智能手机上都有的语音助手,使用搜索引擎时跳出的快捷项等。人工智能也对社会生产产生众多影响,例如,富士康每年计划打造1万台机器人同时裁掉6万员工,报社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简单的新闻编辑,甚至有机构在研发已在研发能写药物处方的算法。“技术的社会价值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正面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幸福,但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负面价值,给社会带来诸多风险。”[2]人工智能在初步发展阶段会极大的造福人类,这也正是人类研发其的原因,但也有人担心现阶段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如失业,对科技的依赖等。首先,对于失业,新闻编辑,富士康员工,药师等人员所做的重复性工作由人工智能代替可以把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和质量。被替换掉的人力资源可以进行更高级的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当年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忧虑,现在看来那时的忧虑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情况依旧如此。当然让人们放弃熟悉的事物做出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却也是无法违背的。其次,对科技的过分依赖,生活中经常听到不要过度的使用手机这类“善良”的劝告,但在我看来,经常使用手机是必须的。手机是当前人与人连接最高效的方式,在信息时代线上生存是大势所趋,如有必要,时刻保持在线。现在只是处于过渡阶段,虽然人们已经通过手机连接,但线下生活依旧是主流,所以在习惯于线下生活的较年长人的眼里,花费大量时间看手机是不务正业。认识趋势,看到趋势,顺应趋势才是明智得做法。所以老师们不应徒劳的去劝说同学们上课不要看手机,而应积极地结合趋势寻找新的传授知识的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从自然辨证法角度浅谈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一事 控制工程何壮壮 167760660 一、屠呦呦获奖简介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来自爱尔兰、日本和中国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即青蒿素)”为我国摘取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医学科学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同时也引发了热议,其它暂且不表,下面本人尝试就这一事件利用本人仅知的部分自然辨证法相关理论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如有不当恳请老师对我的观点和思想加以批评和指正。 二、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相关理论是我国千百年医疗实践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此之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并没有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医学奖项无缘。归其原因,私以为是我国中医事业缺乏标准化建设。对于西方人来说,数字和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就是建立在数字统计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而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恰恰在于:西医讲求具体指标,而中医讲求“因人而治”,缺乏可通约性,常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而如果所做的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支持,西方人是不太可能认可的。故而,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完全走上世界舞台。 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就是我国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为国际认可的里程碑,其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科学发现的影响。青蒿熬水可以治疗疟疾的事实早已被广泛记载传播,许多单位均做过青蒿的抗疟筛选,都因无效而与幸运无缘。而屠呦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在采用传统方法未果之后,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反复研究及参考西方萃取方法对青蒿素的提纯方式思路的改变,细心的想到其抗疟成分可能是热不稳定的,通过冷萃取法得到了没有被热破坏的青蒿素,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极好的青蒿素。青蒿和青蒿素,一字之差便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此前的科学家受困于中药提纯常规方法的限制,人为的将中医和西医划上鸿沟,中医和西医就其理论、研究手法、起效时间、治标治本等等来说的确是对立的,然而单纯的将二者对立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如此次青蒿素的发现,便是运用西方萃取对中医药进行定量提取,同时此举也是对西医临床的重大贡献,二者互相促进,是统一的整体,中医不破坏药物原始成分基础上,讲究医疗综合效果的做法值得西医学习;西医的精确诊疗、有的放矢的治疗及技术也值得中医借鉴。这里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思想。 不但如此,所有特点的医学包括中医、西医、蒙医、藏医等都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形成有益于人类减轻病痛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三、如何看待屠呦呦“三无”学者身份

自然辩证法期末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论文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科技改变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从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开始,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20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和广泛应用,使得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显示出新兴科技无比恢宏的发展前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的辩证法,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具体地说:作为自然观,自然辩证法要根据各门自然科学的丰富内容,阐明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层次结构和基本属性,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揭示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辩证过程,从而概括出整个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描绘出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图景。作为科学观,自然辩证法要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阐明自然科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它包括有: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分类和作用,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等等。作为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既要从“战术”方面进行研究,又要从“战略”方面进行研究,既要研究观察、实验、科学抽象以及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等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又要从整体上考察这些方法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同时还要研究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新发展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摘要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各个学科领域的普遍存在的科学技术理论、规律、方法。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属于哲学范畴,而结构工程属于实际应用工程范畴,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结构工程中存在的关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以及怎样利用哲学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衍生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工程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信息交流规律建筑物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同时它又是探索、改造自然途径的方法论,根据所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创造处能完成既定任务或者改造自然的具体方法理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包括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有: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准确的说,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的重点发现规律与理论,而技术重在研究如何改造自然的具体技术理论,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所发现的理论物化为方案、方法、工具、设备等,以实现对自然的直接改造。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致于在有些领域或者方面无法区分到底是技术还是科学。现在我所要谈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大部分是关于技术的方法论,其中也有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因为在结构工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关于结构设计理论、模型构造、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学科。 三、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1)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之结构工程体现 结构工程是一个研究各类建筑物受力特性及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科。包括分析一个建筑物的受力体系,分析各种荷载对建筑物结构的作用特点,根据力学理论和建筑材料的受力性质对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结构在各种环境作用下的安全性要求。人类早期的建筑设计主要依赖于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基本上没有理论支持。随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数学、力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力学学科的不断进步为结构受力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建筑结构设计走向理论化、技术化。因为结构工程主要是研究结构内部内力、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规律,而力学正是研究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力和变形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自然辩证法 小论文——人与自然

由宇宙—环境—人与自然 有了这次观看体验,一方面感叹宇宙的神奇与奥秘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同时认识到宇宙有多大以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是无法估量也无法证实的。所以我们探索宇宙的过去,可以“以古论今”,为宇宙的未来发展拟定一个趋势;我们研究当下,“将今论古”,从而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宇宙,这一个宏观的概念,是我们渺小到连想象都想象不到,宇宙中有那么多如同太阳一样照耀了40亿年的恒星,或许在某个特定的恒星下、某个特定的轨道上、某个适宜的光照强度、某个合适的三相圈层,会有和我们一样从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创造出的智能的世界。只是就算这一切都是真的,我们可以找到无数个“地球”,但谁能保证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能发现。对于宇宙这个超长时间超大空间的概念来说,我们的生命相对而言是暂时的,我们的地球是唯一的,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自然与我们所利用的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们不能只将希望全部给予未来,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现在。 下面先来举几个有关世界空气污染所造成严重危害的案例: 一.北美死湖事件(酸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酸雨比藩茄汁还要酸,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美国受酸雨影响的水域达3.6万平方公里,23个州的17059个湖泊有9400个酸化变质。最强的酸性雨降在弗吉尼亚洲,酸度值(pH)1.4。 二.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酸雨):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亚国家公园,由于酸雨的影响,几乎每棵树都得了病,景色全非。 三.库巴唐“死亡谷”事件:巴西圣保罗以南60公里的库巴唐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于世。该市位于山谷之中,六十年代引进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人口剧增至15万,成为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企业主只顾赚钱,随意排放废气废水,谷地浓烟弥漫、臭水横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使2万多贫民窟居民严重受害。在库巴唐及毗邻的桑托斯市等地区,膀胱癌患者的比率比其他城市要高6倍;神经系统(包括脑部)的癌症患病率是其他城市的4倍;另外,肺癌、咽喉癌、口腔癌和胰腺癌的患病率也是其他城市的2倍。数十个在这个城市里出生的无脑婴儿。 四.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发生。午夜,座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首先是近邻的两个小镇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雾扩散时,居民们有的以为是“瘟疫降临”,有的以为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以为是“地震发生”,有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 五.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核泄漏),以及日本福岛发生的核泄漏。 这些震惊世界的污染事件的制造者和影响者不都是我们自己吗。更别提从2011年新起的“雾霾”,记得第一次出现雾霾是我们在读大三时,以前从来没遇见过所以有点措手不及,只知道应该买口罩来抵挡这些让人眼睛发涩的烟雾,也从来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产生的,是环境问题?还是事故?当时网上曝出了许许多多的猜想,有的观点说有关专家说武汉雾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丹江口夏收秸秆等生物质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转移;有的则是青山化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朴素真理。时至今日,科学仍然不断渗透改变着生产力,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的强大杠杆作用。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称为“科学技术”。科学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是一种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是一种思想体系,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技术则是将科学应用在具体人类生产中,用来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巧、技能和工艺等的总和,包含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社会早期发展中,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分别平行发生。而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代社会,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一体化,达到“科学技术革命”这一崭新的统一。因此我们暂且不考虑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区别,将其归纳为一项综合的社会活动形式。 然而,如果不认清科学技术的善恶本质,毫无限制地加以利用,反而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阻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因此,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推进的过程,而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总是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层次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的作序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生产力诸要素。 首先,科技进步使得生产工具发生了飞跃性变化。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科技发展带来的直接变革就是生产工具的改善和提升。其次,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例如,在科技落后的古时代,人们所能劳动作用的对象只是自然界的天然物品,受到极大限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物质的用途得到极大的扩展,劳动对象从原来的天然矿物等发展为一些人工合成新的物质,如合金、塑料、合成纤维等,创造出更多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经济、阶级结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上的数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远超出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更显温和,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冲击强烈、时局动荡。其中最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造之一,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随之,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 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总之,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三)相关解释 世界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顾名思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 科学的灵魂是发现,对自然界研究和认识的理论成果,表现为自然科学或狭义的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明,在科学发现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自然科学与自然界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而一致性和差异性,都与人类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研究自然界辩证运动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归宿。 (四)具体而言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系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第三,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辩证法相近的学科有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五)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殊方法,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次。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性质: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

自然辩证法论文选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核内容、形式与要求 一、考核形式:撰写论文 二、考核内容:从下列选题中任选一题,具体题目自拟 1.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对于你所在的学科研究的意义 2.我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看法 3.物质概念与实在概念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是自然为人类立法,还是人为自然立法? 4.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5.我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 6.“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的客观性的关系 7.科研选题原则对我的启示 8.毕达哥拉斯说,数是世界的本质。数学为何能够成为科学研究的普遍工具?是否存在着一种不用数学的科学? 9.我心目中的科学 10.论中医的科学性 11.何为科学?如何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边界线? 12.为什么中国人容易把科学与技术混淆? 13.科学与文化是何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对于科学发展的影响 14.在现代社会,科学是是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宗教? 15.宗教妨碍科学研究吗?中国人普遍不信教,为何中国的科学技术至今在许多重要的领域仍然落后于西方文明国家?宗教是科学的敌人或人民的鸦片吗? 16.如何理解科学与文明的关系?为什么科学首先从西方文明中诞生出来? 17.中国大学的“官本位”体制对于科学研究的影响(正面或负面)?如何消除大学科学研究中的障碍? 18.结合你所在的学科,你认为中国的大学应当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或技术创新能力? 19.请从你所在学科的角度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20.在现代社会人被技术所奴役了吗?如何看待人与技术的关系? 21.如何看待技术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22.你如何看待目前科学研究中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取向? 23.如何看待科学家的社会分层现象? 24.如何看待科学中的优势累积效应(马太效应)? 25.如何看待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论文要求: 1.字数:正文在3,000以上; 2、论文格式规范,按论文标题、姓名(院系、专业、学号)、论文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的顺序书写,论文所引用他人资料,一律采用尾注格式。 3、论文提交时间:4月30日之前以专业为单位送交; 4、要求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提倡写一些较小、较具体的题目,以小见大;剽窃、抄袭、雷同、或未按指定时间和方式提交论文者,其成绩以零分计算(注:凡是两篇论文中有任意一段文字完全相同者,视为雷同卷); 5、写清院系名称、专业、学号、姓名 四、论文评分参考标准 优秀(90-100)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提出新的观点;资料翔实,真实可靠;论证有力,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逻辑性;写作规范,引注准确;联系实际分析问题。 良好(80-89) 观点鲜明、正确;资料翔实,真实可靠;论证有力,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逻辑性;写作规范,引注准确;联系实际分析问题。 中等(70-79) 观点正确;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写作规范;联系实际。 及格(60-69) 观点正确;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联系实际。 不及格(60 分以下) 观点错误或反动;文章全部或主要部分为抄袭;条理不清晰,语言不流畅;结构不合理;较少联系实际;离题、偏题,材料堆砌而无观点(论点)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 摘要:人工智能自1956 年6月在达特茅斯会议诞生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已渗透到科学技术的诸多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环顾当今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一些纵横交错的哲学问题困扰着每一个智能研究者。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了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运用辩证法和意识论进行研究分析,深入分析了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自然辩证法;哲学;社会问题 0 引言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自1956 年6月在达特茅斯会议诞生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几十年的发展让其有了许多的进步,并广泛用于机器视觉,专家系统,博弈论,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等各大领域,并且与人类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 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在生产应用领域使生产力得以飞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各个理论领域也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安全性没有得到确切认证的情况下广泛发展人工智能是否是可行的做法,人工智能是否会战胜人类智能,现在还存在广泛的争论。在智能研究领域,一些新的理论成果证明了那些作为指导思想的哲学理论的正确性,这既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必要,也是哲学本身发展的必要。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视角和人工智能发展的科学基础上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系统的比较分析,明确哲学在人工智能中的指导作用,有助于理性对待并且合理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1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1956年的夏天,由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图灵奖获得者麦卡锡和明斯基共同发起的会议上,多位来自信息论、神经学、心理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年轻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探讨和研究了如何用机器来模拟人类智能。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确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出现了研究人工智能的新热潮,同时指引了人工智能科学的研究方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