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东港市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东港市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东港市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东港市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东港市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作者:李晓伟, 鹿平

作者单位:东港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18300

刊名:

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u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2012,1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e47258872.html,/Periodical_ahnxtb201222031.aspx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 114 - 上海农业科技 2013-1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邢建安 解 兴 李艳霞 尹合波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农业局植物保护站 252500)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各地频发。1996年在冠县严重发生,当年玉米种植面积3.07万hm2,发生面积1.2万hm2;1997~2007年该病在冠县发生较轻;2008年以来,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品种布局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呈加重趋势,特别是晚春玉米田和蒜茬玉米田发生较重,田间一般病株率为5%~15%,有的地块甚至毁种。为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和危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综合防治措施,并进行了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该病发病症状、特点、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 发病症状与特点1.1 发病症状 玉米粗缩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苗期发病受害重,早期症状不易识别,一般田间玉米5~6片叶时,才开始出现症状,表现为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最初出现透明、断续的褪绿条斑,称为“脉明”,以后逐渐扩展到全叶,并在叶背的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称为“脉突”,用手摩擦有粗糙感。病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病株生长缓慢,节间明显缩短,植株严重矮化,株高只有健株的1/3~1/2,上部叶片密集丛生,呈对生状,病株状如“君子兰”。受害轻者雄穗败育、发育不良,结实少;重者不能抽穗结实,造成绝产失收。1.2 发病特点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侵染后引起,该病毒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麦苗基部和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第2年春天带毒越冬的灰飞虱把病毒传播到返青的小麦上。玉米出苗后,小麦和杂草上的灰飞虱迁飞到玉米上取食传毒,引起玉米发病。粗缩病的发生与灰飞虱的密度、带毒率的高低、气候条件、栽培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早播玉米发病重于晚播玉米,春玉米发病重于套种玉米,套种玉米和蒜茬玉米发病重于夏直播玉米,靠近地头、沟边、渠边、路边和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较重。2 重发原因 2.1 适宜的气候条件 近几年,秋季温度偏高,灰飞虱为害时间长,致使越冬寄主毒源增加;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越冬死亡率低,虫源基数高;2008~2012年春季干旱少雨,气温低,小麦成熟期延迟,灰飞虱发生高峰推后,加大了玉米感病机率。 2.2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小麦-玉米多年连作,再加上大力推广麦后贴茬播种,田间管理粗放、杂草多,为灰飞虱提供了有利的栖息、繁衍场所和丰富的食物,导致灰飞虱的数量增多,田间虫口密度增大。据2008年6月12日调查,蒜茬玉米田灰飞虱平均27.8头/m2、路边杂草上高达49头/m2;2011年6月13日调查,蒜茬玉米田平均22.6头/m2,路边杂草上43头/m2;2012年6月20日调查,蒜茬玉米田平均15.3头/m2,路边杂草上高达36头/m2。 2.3 当前推广的玉米品种大多是易感病品种 据调查,近几年冠县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主要是“郑单958”、“浚单20”、“浚单18”、“蠡玉37”、“蠡玉35”、“鲁单981”、“鲁单984”、“冠丰3号”、“聊玉18”、“中科11”、“先玉335”等,大多是易感病品种,这也为粗缩病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寄主植物。 2.4 预防意识差,防治时间晚 由于带毒灰飞虱侵染玉米苗后,病毒潜伏期较长,而农民认识不到位,习惯见病治病、见虫治虫,一旦发现症状才防治,错过了有利的防治时机。 2.5 玉米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盛发期相吻合 近几年,冠县晚春玉米、蒜茬玉米面积逐渐扩大,玉米幼苗期正值小麦成熟期,此时正是1代灰飞虱向玉米田转移的高峰期,玉米感病敏感期与灰飞虱盛发期相吻合,导致粗缩病发生较重。3 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目前尚无特效药剂防治,在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控的关键在于治虫防病,截断病毒传播途径,把传毒介体灰飞虱消灭在传播之前。3.1 加强监测和预报 5月在病害常发地块,定点、定期监测灰飞虱发生密度,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3.2 清除杂草 杂草是灰飞虱取食、栖息、产卵和繁殖的重要场所,应在小麦、玉米播前清除田间、田边、沟边杂草,减少虫源和 ——————— 收稿日期:2012-11-16 摘  要:为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危害发生,为类似地区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简述了冠县玉米粗缩病发生 症状、发生特点;分析了近几年该病重发的原因;提出了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着重抓好药剂包衣、清除杂草、田间管理、苗期专业化防治等关键措施。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症状;特点;重发原因;综防措施

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一种病毒病害,玉米一旦感染粗缩病毒很难根治。防治上应加强玉米田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采取治虫控病,切断毒源传播,防止植株被感染。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带毒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是目前威胁我市玉米生产最严重的病害。2004年以来,玉米粗缩病连年偏重发生,发病田块一般病株率5%~15%,其中半夏玉米(大蒜茬、大麦茬玉米)田大发生,病株率一般30%~60%,3成以上半夏玉米需毁田重新种植,对我市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1发生规律及特点 玉米粗缩病毒在大麦、小麦和看麦娘、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越冬,而灰飞虱主要在麦苗、杂草等根际越冬,第2年出土后,粗缩病毒随灰飞虱一起辗转传播危害。灰飞虱在带毒寄主上吸毒3h以上即可获毒,病毒在传毒昆虫灰飞虱体内经10d以上循回期即可传毒,病害潜伏期一般15~20d,若气温高则潜伏期缩短。玉米五叶期前易感病,十叶期后抗病性增强。玉米出苗至五叶期若与灰飞虱转移迁飞高峰期相遇,发病就重。由于我市半夏玉米5月中旬播种,易感病的苗期正好遇上灰飞虱大量自水稻秧田向外迁移高峰期,灰飞虱大量转移至玉米苗上为害,造成玉米苗染病严重。 2危害特征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病,玉米苗4叶前易感病,5~6叶时显现病症,发病开始时在幼叶中脉两侧的细脉间出现透明的褪绿虚线小点,以后透明小点增多,逐渐在叶片背面沿叶脉形成蜡泪状突起(脉突)。病苗叶色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病苗生长迟缓,植株严重矮化,心叶不能正常展开。至9~10叶植株矮化明显,基部茎节常膨大,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为正常玉米株高的1/3~2/3,根系少而短。感病植株多数雌穗不能结实,雄穗不能抽出,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少,无花粉。果穗畸形,花丝少,多不结实。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及相关问题的处理 北农(海利)涿州种衣剂有限公司 近年来我国各地玉米粗缩病大面积发生。发病株率一般为10%—20%,重者50%以上,严重地块达到90%以卜,近乎绝产。粗缩病的大面积发生,给不少农产带来了严重损失,同时也给种子经营单位带来了诸多麻烦和问题。如何科学认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和原因,加强对该病的预防与治疗。 1种子质量与品种特性 1.1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主要包括种子的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含量4项指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GB4407.1-1996标准》规定,只要玉米种子的纯度大于或等于 96%、净度大于或等于98%、发芽率大于或等于85%、水分含量小于或等于13%,就属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合格种子,其中一项达不到指标即为不合格种子。显然玉米种子质量不包括品种的抗病性、抗逆性。品种的抗病性、抗逆性属于品种特性,品种特性和种子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2 品种特性 品种特性,主要是指品种所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如抗病性、抗逆性、丰产性等。育种家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有目标地选育新的作物

品种,以促进作物生产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受技术水平和科研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在育种阶段和审定阶段发现和克服农作物品种的全部不良性状。任何一个品种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不良的性状,只是在一定阶段或时期内这些不良性状可能不会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每个品种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否则,育种工作将走到终点。影响品种性状表现的还有气候条件、栽培技术等诸多因素。当一个品种不能再适应变化的气候条件(如高温、干旱、涝渍等)、栽培技术(包括种植方式、耕作方式、施肥技术等)、病虫害等外界因素时,它就会逐渐被更能适应现实外界条件的、由育种家选育的新品种所代替,从而实现品种的新旧更替。对于品种的缺点问题,应当由育种家通过育种途径解决。种业公司及种子经营单位在种子销售及推广应在品种特性及注意事项方面对农户做好宣传工作。指导农户合理选择合适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减免损失。 1.3 赔偿的法律依据和职责划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种子使用者闲种子质量问题遭受损失的,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应当予以赔偿,赔偿额包括种价款、有关费用和可得利益损失。”种子经营单位对因种子质量问题造成种子使用者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种子使用者不能证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问题是由种子质量引起的,种子经营者对其损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品种特性如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抗病性、优质性等

【农业】玉米十大常见病害高清图谱

玉米十大常见病害高清图谱

黄淮海 大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黑粉病、 弯 孢霉叶斑病、玉米螟。 华南东 南 纹枯病、大小斑病、丝黑穗病、南方锈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纹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 等,是玉米的主要叶部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危害 较重。 发病规律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 受侵染的叶片上形成大型核状病斑,在田间初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一般长5-10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联合纵裂,叶片枯死。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部,但茎部和果穗的苞叶、子粒也可被害。叶片病斑小而多,初为褐色水渍状小点,扩大后成椭圆形或长方形约0.5厘米的病斑,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纹圈。 叶鞘和和果穗苞叶上的病斑一般表现为纺锤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边缘紫黑色或不明显,病部往往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有时引起果穗腐烂或下垂掉落,种子发黑。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亚门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maydis)。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C。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扩展迅速。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隐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果穗苞叶和雄花上也可发生。植株中上部叶片发病重,最初在叶片正面散生或聚生不明显的淡黄色小点,以后突起,并扩展为圆形至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病原菌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病原菌冬孢子)。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玉米柄锈(Pucciniasorghi)。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在北方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酢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高温、多湿,多雨、雾日,光照不足,利于玉米锈病的流行。

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特点及危害 玉米粗缩病症状特征是玉米出苗后即可发病,玉米5~6叶期才开始出现明显病状,但新生叶片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最初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逐渐扩展到全叶,并在叶背的中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病株特征是色浓绿、宽、短、硬、脆,叶背的叶脉隆起。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叶片密集重生,成对生状,连同叶片症状,病株似“君子兰”植株病株根少而短,长度不足健株的1/2,易拔出。根易分叉,丛生状。根茎处变褐色,木质化。发病早的玉米无产量,发病晚的玉米产量也很低。 二、发生规律 带毒灰飞虱若虫或成虫在地边杂草下和田内麦苗下等处越冬,为翌年初侵染源。冬小麦也是病毒越冬寄主。春季带毒的灰飞虱将病毒传播到返青的小麦上,没有带毒的灰飞虱在感病小麦上获毒后也把病毒传染到返青的小麦上,以后由小麦和杂草等处再传到玉米上。此病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灰飞虱田间数量和个体的多少,并且与栽培条件有关,早播玉米发病重于晚播玉米,地头、地边、路旁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重,靠近菜田等潮湿而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选种抗、耐病品种。当前较抗玉米粗缩病的玉米品种有鲁单50、鲁单981、农大108等,可因地制宜地选种。 2.农业防治。在小麦、玉米等作物播种后收获前清除田边、沟边杂草,精耕细作,作物田及时除草,以减少虫源。适当调整玉米播种期使玉米苗期错过灰飞虱的盛发期。合理安排种植方式。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施肥浇水,提高植株抗病力。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病株,以减少病株和侵染源,严重发病地块及早改种。 3.药剂防治。小麦:一是播种时采用内吸性杀虫剂大面积拌种或包衣,可用40%甲基异硫磷按种子量的0.2%拌种或包衣,以减少越冬虫源。二是结合麦蚜防治,采用麦蚜,飞虱兼治的药剂或者在防治麦蚜药剂中加入防治灰飞虱药荆进行麦蚜防治。麦蚜、灰飞虱兼活的可每亩用10%吡虫啉10克喷雾防治,也可在麦蚜防治药剂中加入25%捕虱灵兼治。玉米:一是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或包衣,可用40%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量的0.2%拌种或包衣;二是在出苗前进行药剂防治,可每亩用10%吡虫啉10克防治,灰飞虱若虫盛期可每亩用25%捕虱灵20克防治,同时注意田边、沟边防治。

抗粗缩病玉米新品种中江玉703的选育和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47258872.html, 抗粗缩病玉米新品种中江玉703的选育和应用 作者:涂军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12期 摘要介绍抗粗缩病玉米新品种中江玉703的选育过程及产量表现,总结品种及亲本的生物学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及品种适应性,为该品种在适宜区域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抗粗缩病;玉米品种;中江玉703;选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042-02 目前,玉米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江苏地区玉米生产面积达53万hm2左右,但由于江苏气候特殊,病虫害、雨涝和风害多发、频发,对玉米品种抗病能力和抗倒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制定适合江苏特殊的生态特性的育种方案,进行种质筛选和改良应用,才能选育出适宜江苏生态类型的高产、多抗玉米杂交种。2005年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自主选育的自交系A489和A20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进行杂交,成功选育出抗粗缩病、抗倒伏、中熟、半紧凑玉米新组合ZJ0703,2007—2010年完成江苏省玉米中间试验,2011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中江玉703(审定编号:苏审玉201102)[1]。与目前江苏 市场上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相比较,中江玉703抗玉米粗缩病能力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填补了抗粗缩病玉米品种的市场空白,目前已作为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主销杂交玉米品种进行推广,随着该品种推广应用面积的扩大,对江苏省玉米生产的影响也逐渐加大,笔者现对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相关高产栽培技术加以总结,以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1品种选育过程及产量表现 2005年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南省南繁用A489为母本,A20为父本配制杂交玉米组合ZJ0703。其中,母本自交系A489是先玉335经自交及定向选择7代育成;父本自交系A20是78599与齐319杂交,经自交及定向选择7代育成。2007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玉米春播预备试验ZJ0703产量位居第1位;2008—2009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玉米春播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7 279.5 kg/hm2,比对照品种苏玉19平均增产9.0%,2008年增产不显著,2009年增产极显著;2010年参加江苏省杂交玉米春播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 898.5 kg/hm2,比对照品种苏玉19增产5.0%;2011年3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中江玉703。中江玉703在选育过程中注重提高抗粗缩病、高产、抗倒、广适等多目标性状的选择压力,加大淘汰力度。通过多个目标性状高压力选择,中江玉703不仅抗玉米粗缩病能力突出,同时具备丰产性高、稳产性好和抗倒性强等特点,能够较好适应江苏地区的生态特点,符合江苏春玉米生产需求。

玉米判断题

玉米判断题 1、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是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规划玉米增产的重要技术 内容之一。 答案:对 2、增加种植密度,实现增加光能利用率,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国内外 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答案:对 3、我省的“玉米海”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实施密植栽培技术的瓶颈。 答案:对 4、 1.“两垄平台” 一栽培技术模式这项技术可有效地缓解“玉米海”通风、透光差 的矛盾。 答案:对 5、比空栽培技术模式,不可在空垄中套种或间种矮棵早熟马铃薯、甘蓝、豆角 等农作物。 答案:错可以 6、采用间作栽培技术模式,可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种植密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答案:对 7、间作栽培,复合群体中因作物高矮、早晚、阴阳搭配及根系入土深浅不一, 对环境的没有要求。 答案:错对环境有明确的要求 8、在玉米的品种选择上选择株型稀疏、叶片收敛、茎秆坚韧、根系发达、耐肥 水的紧凑型或半紧凑型的品种。 答案:错紧凑 9、玉米的耕翻深度20~23厘米,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翻后耙耢,按 种植要求起垄镇压。 答案:对 10、玉米在播种前10天左右,选择晴天将种子晒2~3天。

答案:错15天 11、发芽试验:播种前15天,进行1~2次发芽试验。 答案:错10天 12、药剂拌种适合病虫害严重的地块。 答案:对 13、将种子放在45℃的温水中,浸泡8~12小时,然后捞出置于10~25℃室温下进 行催芽。 答案:错20-25℃ 14、地温稳定通过7-10℃时,抢墒播种。 答案:7-8℃ 15、人工播种穴距27~33厘米,每穴3~4粒种子。 答案:对 16、土壤含水量低于20%地块,坐水埯种; 答案:对 17、土壤含水量高于20%地块,可直接埯种,也可坐水埯种 答案:错只可直接埯种 18、将种子播在湿土上。刨埯深度为5~10cm。 答案:错8-10㎝ 19、播种时要做到种肥分离,先施肥,覆土3~4cm后点籽,再覆土镇压。 答案:对 20、合理密植每公顷保苗5.5~6.5万株。 答案:对 21、平衡施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以基肥为主。 答案:对 22、平衡施肥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 答案:对 23、基肥以施化肥为主。

玉米试题doc

高产玉米试题 1、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是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规划玉米增产的重要技术 内容之一。 答案:对 2、增加种植密度,实现增加光能利用率,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国内外 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答案:对 3、我省的“玉米海”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实施密植栽培技术的瓶颈。 答案:对 4、 1.“两垄平台” 一栽培技术模式这项技术可有效地缓解“玉米海”通风、透光差 的矛盾。 答案:对 5、比空栽培技术模式,不可在空垄中套种或间种矮棵早熟马铃薯、甘蓝、豆角 等农作物。 答案:错可以 6、采用间作栽培技术模式,可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种植密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答案:对 7、间作栽培,复合群体中因作物高矮、早晚、阴阳搭配及根系入土深浅不一, 对环境的没有要求。 答案:错对环境有明确的要求 8、在玉米的品种选择上选择株型稀疏、叶片收敛、茎秆坚韧、根系发达、耐肥 水的紧凑型或半紧凑型的品种。 答案:错紧凑 9、玉米的耕翻深度20~23厘米,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翻后耙耢,按 种植要求起垄镇压。 答案:对 10、玉米在播种前10天左右,选择晴天将种子晒2~3天。

答案:错15天 11、发芽试验:播种前15天,进行1~2次发芽试验。 答案:错10天 12、药剂拌种适合病虫害严重的地块。 答案:对 13、将种子放在45℃的温水中,浸泡8~12小时,然后捞出置于10~25℃室温下进 行催芽。 答案:错20-25℃ 14、地温稳定通过7-10℃时,抢墒播种。 答案:7-8℃ 15、人工播种穴距27~33厘米,每穴3~4粒种子。 答案:对 16、土壤含水量低于20%地块,坐水埯种; 答案:对 17、土壤含水量高于20%地块,可直接埯种,也可坐水埯种 答案:错只可直接埯种 18、将种子播在湿土上。刨埯深度为5~10cm。 答案:错8-10㎝ 19、播种时要做到种肥分离,先施肥,覆土3~4cm后点籽,再覆土镇压。 答案:对 20、合理密植每公顷保苗5.5~6.5万株。 答案:对 21、平衡施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以基肥为主。 答案:对 22、平衡施肥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 答案:对 23、基肥以施化肥为主。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

玉米病害大全高清玉米大斑病

简介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详解

玉米大斑病

简介 英文名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异名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 Leonard & 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玉米。 危害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

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发生因素 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2)栽培:①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②单种玉米因其前期光照条件好,个体健壮,对大斑病的抵抗能力明显高于套种玉米。③连作地、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田间密度高、郁闭、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搭配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②玉米秸杆不要堆放田头,提倡高温堆肥,并进行深翻冬灌。③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④适当早播,培育壮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增强植株抗病能力。⑤早期摘除下部病叶,也可减轻发病。⑥玉米收获以后,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消灭侵染来源。 (2)药剂防治: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50%好速净WP 1 000倍液,或80%速克净WP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6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300倍液,或25%苯菌灵EC 800倍液,或40%克瘟散EC 800~1 0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玉米小斑病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2012

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2012-5-9 09:26玉米病害图谱及防治方法 玉米种病害症状及防治(附图片)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

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豫玉34、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 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1~3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国北方各地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然而,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冬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 防治方法:①种植杭病品种如郑单14、豫玉34、丹玉13中单2号等。②清除田间 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玉米大斑病 症状: 1.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良种; 1 2 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 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次。3~2. 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发病规律: 2.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 2号、商单 4号、丹玉 6号等;自交系有吉 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 50-75千克,隔 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