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课诗五首导学案

第30《诗五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文,学习朗读技巧。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3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景物描写带给人的审美感受

第一时

一、学习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文,并背诵文。

2、指导预习,掌握的基本字词。

3、品味鉴赏诗歌。

二、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

代伟大的

诗人,字

,有“

”美誉,与杜甫并称为“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雄奇豪放,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王安石(1021-1086),字

,晚号

,世人称

公、

先生,

(朝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为:

、苏洵、

、苏辙、

、王安石、曾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常建,

代诗人,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反复吟诵,能背诵默写五首诗歌。 2、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品味诗歌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吟诵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突破 1、通过大声齐读、个别配乐读、边分析边读、诗词接诵、填空等方式,正确背诵默写诗歌。 2、通过问题探究、诗词填空等形式,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导学准备 制作PPT,设计学案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一、导入 古代诗词有许多相同题材,在本册六单元我们学了一篇反映人民疾苦生活的叙事长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生说),作者发出了忧国忧民的概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说)。表达了诗人杜甫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叙事诗《观刈麦》,看看白居易又是如何描写人民辛劳和痛苦的? 二、出示目标 1、能准确、流畅、清晰地朗读并背诵《观刈麦》。 2、能说出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把握诗词大意。 3、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定向自学《观刈麦》 在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背灼炎天光右手秉遗穗曾不事农桑岁晏有余粮 四、合作探究《观刈麦》 1、将这首叙事诗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2、诗中哪些诗句写出了割麦者与拾麦者的辛勤劳碌与痛苦生活?造成如此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五、拓展延伸 1、此诗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那种不同寻常的矛盾心理,你还知道哪首诗里有类似的描写吗? 2、对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六、巩固练习 1、抢答:(见课件) 2、背诵《观刈麦》。 七、小结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设想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导入 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

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跳楼是南齐诗人谢跳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词五首》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观刈麦》。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3.理解本首诗的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 【预习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刈.()荷.()箪.()饷.田()吏禄.()岁晏.() 2.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饷田:丁壮:秉: 曾:岁晏: 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朝代)作家,字号。我们读过他的诗有《》《》《》等。 【设问导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用自己的话概述本诗的内容。 3.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4.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 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5.探讨本首诗的主题。

【自学检测】 1.用诗句填空。 1)《观刈麦》中描写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是: 2)《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反常矛盾心理的语句是: 3)《观刈麦》中交待农民如此辛苦的原因的语句是: 4)《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民同情的语句是: 【巩固练习】 背诵并默写全诗。 【拓展延伸】 材料1:2004年3月23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材料2: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7.3亿农民彻底告别皇粮。 1.若时光车轮把白居易带到现代,当他看到以上信息,你觉得他会怎么想,你又想对他说什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赤壁》、《过零丁洋》。 2.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体会所描绘的意境。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学习重难点】 1. 体会诗歌体会所描绘的意境。 【预习互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折戟.()寥.落() 2.积累下列实词并解释。 1)起一经: 2)零丁: 3)照汗青: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教案

24诗词五首 1.通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 诗五首 [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活动形式] 查找资料、知识竞赛、讨论、改写诗句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幻灯片2)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她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她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借景阐理写意人生的手法。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3)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三、各显其能猜作者 请大家根据幻灯片上的图象和提示语猜出本文五首诗歌的作者。 (幻灯片4——幻灯片9)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曾给幼小时的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静夜思》。2.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后人称之为“诗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他的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3.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他们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4.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小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他的诗《清明》的句子。 5.他是江西临川人,宋朝的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积极推行改革,后遭保守派的攻击而失败。 四、七嘴八舌话背景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说出五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赤壁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赤壁 主备人辅备人授课人使用时间 分课时 2 总课时姓名小组组号 课题:赤壁课型:阅读欣赏课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折戟、销、将、不与”等词语的意思,并理解诗意。 4、探究主旨,体会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过程: 【目标一】: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杜牧,字,号,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京兆万年人,是著名诗人。著有。诗歌体裁以著称于世,诗歌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和合称“小李杜”。他的七绝有以下特点:画面鲜明,辞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目标二】:正确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每个词语读两遍。 折戟 ..()销.()二乔.() 2、本诗是七言绝句,请用“/”在课本上画出节奏, 韵脚是:、、。押韵。 3、有节奏的朗诵这首诗(在下面原句划出节奏),并试着背诵。 【目标三】: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折戟、销、将、不与”等词语的意思,并会译这首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销:。将:。前朝:三国时期。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意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春风,指火烧赤壁的事。不与:。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春深:春色浓,这里指美女成群。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意思 【目标三】:2.理解诗歌内容,探究主旨。 (一)独立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从内容看这是一首;所咏的历史事件是()。 2.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3.诗中抒发历史感慨,以两位美女的命运变化来反映历史的句子是: ()。。 4.诗歌的前两句和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2.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 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答: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 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 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 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 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 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 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

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 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诗五首》教案1

《诗五首》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诗五首》中的一首,属于讲读课文,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文言文和诗词的阅读,主要是诵读和理解所以,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领会其思想内容、品味其艺术特色以及培养和训练诵读能力上。 学情分析:学习这五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五首诗歌。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 .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岑参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新版

《诗词五首》 《行路难》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生于中亚碎叶城,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背景探秘】 他是天宝初供奉翰林,因受权贵谗害,仅一年便离开了长安。此诗即为志不得申,辞官放浪江湖而作。主要通过咏世路之艰难,抒“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情怀。 【资料链接】 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所作的在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 【古文译注】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心中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过黄河,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雪铺满了山颠。 闲来垂钓碧溪(5)上,忽复乘舟梦日边(6)。 闲时我像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像伊尹乘船经过日月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板书设计】 (1)(2):宴席华美 欲扬先抑苦闷 (3)(4):苦闷迷惘 (5)(6):道路难行用比喻 (7)(8):满怀希望用典彷徨 (9)(10) :现实缈茫反复、设问 (11)(12) (13)(14):乐观向上用典,抒情乐观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自信。

【品味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语出自〈宋书宗悫传〉,宗 悫的叔父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意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长风破浪“比喻 施展政治抱负。“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挂满风帆横渡沧海。这两句表现诗人对前程充满 信心。 【文章特色】 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驰骋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 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 《凉州词》 【作者简介】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背景探秘】 王翰是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0)进士,曾官驾部员外郎。王翰性喜任侠纵酒,恃才不羁, 后亦因此获罪,贬死岭南。他的诗在当时极负盛名,不少人以能和他结邻为荣。杜华的母亲 崔氏说:“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上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 十韵》也说:“王翰愿卜邻。” 【资料链接】 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 【古诗译注】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频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回来? 【板书设计】 (1)酒席场面宏大 场景 (2)催人宴饮急促 (3)酣醉之时不奇 抒情 (4)没有几人能回 【主题思想】 这首诗充分的显示出战争的残酷,以及所带给征人的痛苦。 【品味赏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 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 绪的。

诗五首 教案

第一课时 一、《饮酒》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二、课文 1.《饮酒》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辨:说明。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3.欣赏 (1)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30.诗词五首————导学案

30.诗词五首 主备“田丽娜 一、学习目标1、反复吟诵,能背诵五首诗歌。 2、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品味诗歌语言。。 二、重点难点 1、能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名句佳句。 三、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古代诗歌可分为近体诗和 ,近体诗又分为 、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刈.﹙ ﹚ 荷箪..﹙ ﹚ ( ) 童稚.﹙ ﹚ 饷.田 ﹙ ﹚ 灼.﹙ ﹚ 秉. ﹙ ﹚ 穗. ﹙ ﹚ 吏禄.﹙ ﹚ 三百石.( ) 二、定向自学《观刈麦》 【知识链接】《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1、 作家作品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 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 ,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覆陇黄... 妇姑.. 荷. 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背灼.炎天光 右手秉.遗穗 曾. 不事农桑 岁晏. 有余粮 3、赏析诗歌。 ⑴诗中描绘割麦人辛勤劳动的句子是哪几句?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⑵为什么割麦人“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⑶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 三、归纳总结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你知道“悲”从何来吗? 四、巩固提升 1、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②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③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 背诵《观刈麦》。 五、学习反思 30.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古诗五首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一、导入 “登高”作为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高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在《登高》里低吟:“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在登上金陵凤凰台后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代有一位文学家陈子昂,他登上了幽州台,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简介(参考注释) 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因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诗韵 四、题解 提醒学生注意州字的写法。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想振兴燕国,一心想招揽人才,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葵)的人请教。郭隗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就拜郭隗为师,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不久,就有很多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燕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四、释诗意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男儿有泪不轻弹,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初中语文】古诗五首导学案 语文版

《古诗五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了解王维、李商隐、郑谷的生平及作品。 2. 能抑扬顿挫地诵读诗歌,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3.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初步学习鉴赏诗歌。 【学习重难点】 诵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学会赏析诗歌。 【温故互查】 1.《杂诗》作者王维是代著名诗人。 2.《夜雨寄北》作者是朝诗人。字,号与“”合称为“小李杜”。“寄北”意思是。 3.《淮上与友人别》作者是,代诗人。字。 4.给下列字注音。 绮.淮.潇. 【设问导读】 1. 听读前三首诗,自己标出节奏。学生自由诵读,再小组内朗读,组内评价。抽学生全班读,并评。 2. 小组内理解诗意,标出不理解的句子,再全班交流理解不懂的句子。 3. 思考: 《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 【自学检测】 1.解释下列字词。 着花未 .. ..:风笛 ..:却话 ...何当 2.原文填空。 (1)来日绮窗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雨寄北》中诗人想像与友人团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淮上与友人别》中,最能体现离情别绪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拓展延伸】 1. 请积累关于友谊的诗句。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了解王勃的生平及作品。 2.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 3.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初步学习鉴赏诗歌,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初步学习鉴赏诗歌。 【自学检测】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代著名诗人。字。诗题中“之”的意思是。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 2.给下列字注音 城阙.:宦.游:歧.路:五津.:3.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K12学习】《诗词五首》教案推荐

《诗词五首》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学生

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哪是绝句,哪是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 (一)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乡水送别诗人远行。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21《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

21 诗词五首21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一)能用正楷或行楷正确书写“擢”、“锦衾”、“瀚海”、“阑干”等字词,读准“擢”、“锦衾”、“掣”、“见”等字词。(二)激发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诵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三)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重点对于诗词的朗读及背诵 难点对于诗歌感情的把握和理解。 课前预习预 习 指 导 作者及写作背景: 1.《渡荆门送别》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 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2.《春望》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 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 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4.《西江月》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本词是词人在江西上饶一带闲居时所作。 预 习 反 馈 激情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但 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 随笔

诗五首教案_诗五首翻译赏析

诗五首教案_诗五首翻译赏析 课文《诗五首》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分别为:《杂诗四首》《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 一、《杂诗》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二、《行路难》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词如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前言】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

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注释】 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玉盘:精美orG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通“馐”,佳肴,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价钱。 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塞:堵塞。太行:太行山,现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雪满山,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多歧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一作“岐”,岔路。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

29、诗词五首(导学案:教师用)

29、《诗词五首》导学案 主备人:高春峰审核:九年级语文组教师 导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 ( jì )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收复)(在这里指眼泪)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还,再。)(随便 ) (快要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我要)(开怀痛饮)(春天) 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阳。(即刻) 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首联:我在剑门关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 颔联: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

30 诗五首教案

30 诗五首教案 教材分析 《诗五首》都是名篇佳作。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感慨世事人生,坦言远离世俗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尽抒求仕无路的感慨,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屋而心系天下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边塞之苦却出言豪放,写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怀,表现了崇高的献身精神。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体味诗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积累名句。 突破方法:诗文重在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本课以朗读与背诵为突破口和落脚点,在诵读、记忆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2.联想想象法。 3.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设计(一)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设计(二) 古典诗歌是我国艺术的瑰丽奇葩,传统文化的丰富宝库。多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陶渊明的著名诗作《饮酒(其五)》。 二、学习《:饮酒(其五)》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