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行为之约

第四章 行为之约

第四章  行为之约
第四章  行为之约

第四章行为之约

人是按着神的形象所造,有自由的意志及理解的能力。同时他也是良善的。所以人有责任要顺服他的创造者;而且也有能力如此行。但是这并不一定是一个永久的境象。虽然他过着圣洁的生活,但不一定是永久不变的。在这一方面可说是美中不足。他需要进入一个永久的境地。神试验他,看他是否能在他自己的朝霞下站立得稳。他给呛一个特别的测验方法,就是禁止他做某一些事。这件被禁止的事本身并不一定是罪恶的。神的目的,是要测验人是否愿意完全顺服他。改革宗神学称这个试验为“行为之约。”因为该约的成全与否,须视人的举动而定。

创世纪第一至三章中,虽然并没有记载神和人正式立了一个行为之约,但是我们相信,从下列数点上,可以证明这约的确实性。

一、行为之约的根据

①立约的元素在这几章内完全存在,即是立约的双方;立约的约制或条件,立约的果实赏赐或惩罚;和立约的表记(参创十七:1~14)。

②自恩典之约的推论。恩典之约不过是行为之约的实施,为要实现行为之约所没有实现的。基督降世要补救亚当的失败,实现行为之约的应许。他生在律法之下,为要拯救生在律法之下的人。他为我们成全了约法的条件,因为他完全顺服天父的旨意,以至于死(加四:4~5;林前十五:45)。

③根据罗马书五:12~19中基督与亚当的比较。这段经文指出,基督代表一切在他里面的人,正如亚当代表一切在他里面的人。基督的功劳,白白的加诸于所有信他的人,正如亚当的罪辜也加诸于他所有的后裔全人类。基督既然是要应验恩典之约的应许,那么一定在伊甸园也曾和亚当立了一个约(即行为之约)。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这段经文的意义。

④何西阿书六:7提起亚当的背约。有些角经家将它译作“他们却如人背约”。但是这种解释很不通顺,也不合理,因为当人犯罪时,当然他是如人犯罪,这句话岂非成为画蛇添足?英文改正本也将之译作“如亚当背约”。

二、行为之约的元素

1.立约之双方

立约之双方乃是神和人。由于神是创造者而人只是受造者,故此立约之双方并不是站在同等地位。神并没有预选和亚当商讨,是否要立约,或约法的性质和内容。神决定了约法的原则并细则,然后训示亚当。

亚当非但本身接受这个约,并且他是代表全部人类。这一点可以在下列数点上得到证实:

第一,神在伊甸园中所说的一切情形,非但影响到亚当,也影响到他的后裔,如地的受咒诅,众人的死和他们的罪性等。假使亚当当时并不是代表全人类接受此约,那末应当只有他本人

受到这些惩罚。但是事实却不然。

第二,罗马书五:12,哥林多前书十五:22等经文明显指出,全人类因亚当的行动而担负共同之责任的。

第三,救赎之法也是建立于代表性之原则上的。基督以救主的地位,代表一切属于他的人。他的赎赏被算作信徒的赎赏。他的顺服被算作信徒的信服。在救恩的计划上言,全人类都柰属于两大支派之下,即亚当或基督之下(林前十五:45~47)。

第四,不但在立约方面,圣经也指出,世上一切的基本组织,都是根据代表性的之原则的。这些基本的组织即是家庭,教会,及国家。

2.约制或条件

约法的条件是完全顺服。神对亚当说:“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创二:17),并不是缩小顺服的范围,也不是指,除了吃禁果以外,亚当可以随意作任何其它的事情。亚当在受造之时,神已经将他的律法放在人的心中(参罗二:14~16),相反地这个条件的建立,是要特别引起亚当的注意,试验他是否愿意遵守神一切的话语。

这里我们特别要提出,这次的试验是有时间性的,否则就不成为试验了。假使在规定的时间内,亚当完成了这个试验,那末我们可以相人,也必会进入更一层的生命,即是一个再会有堕落的可能的永远生命了。神的选民得到永生的保障,也是藉着基督在某一段时间内成全的顺服(来九:28等)。天使和堕落的天使也暗示,在某一个时期后,那些没有背叛的天使,不再会堕落了(犹6)。

3.赏赐和惩罚

背叛的惩罚乃是死。包括身体,灵命,法理,和永远的死。人犯罪后,他的灵命立即死去,不再能和神继续以前的交往。他被逐出伊甸园。在法理上,他成为神审判的对象。身体之死的种子,在他犯罪之时已经开始,成为一个会朽坏并败坏的身体,而且终久必要死亡。然而他没有立即死亡,因为神要给他一个机会,和他立一个恩典之约,以挽回那罪恶的境遇。

背叛的惩罚,使我们联想到顺服的赏赐。有赏必有罚和有罚必有赏,乃是天经地义的道理(申卅:15~20)。神既然告诉亚当不顺服将要得的后果,他也一定已经预备了一个赏赐给亚当,若是他顺服神的命令,从立约的表记及启示录的预言中看来,顺服的赏赐将是永生(创三:22;启廿二:2,14)。亚当因为犯罪,而被取消了采食生命树之果子的权利。但是得救的人又重新得到那个赏赐,正如启示录廿二章所描述的。

4.立约的表记

立约的表记乃是生命树。因为惟有这个表记是代表应许和恩典的;而且是只能由得应许之人领受的。(参看神和亚伯拉罕立约的表记及基督新约的表记)。

我们要记得,这生命树只是一个表记,一个象征,而并不是一棵具有幻术的树。正如亚当的

堕落和受罚,并不是因为“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在他的身体内发生作用,而是因为他的采食象征他对神的背叛,所以生命树也不一定是要籍着果子而使人得到永生。然而这表记是有其功用的,它影射到某一件实体,如同在旧约祭礼中牛羊的血,和新约时代的圣礼,是影射基督实在的宝血。否则表记将是一个空虚无用的表记了。

第四章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和构成 具体行政行为,是我国行政法上的重要制度和行政法学上的重要概念。行政诉讼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提出具体行政行为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1年和1999年对此作出过两次司法解释。这些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诉讼程序角度进行的,但是为阐明和发展这一制度提供了基础。 1991年的司法解释说,“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1999年的司法解释改变 了表达方式,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解释同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结合起来。首先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法诉讼的受案范围;然后再列举提出不属于这一受案范围的六种行政行为。1999年的解释认为,法 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的行政行为,是与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有关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产生实际影响的作为和不作为。这种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实际上包括了单方行为和双方行为。上述解释和认识的出发点和作用,是通过解释行政行为的内涵来确定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这与行政法上具体行政行为制度的含义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从理论上说,具体行政行为是对有共同法律特征的一类行政措施的概括,赋予具

备这些特征的行政措施以确定的法律效果,形成一个特定的法律制度。这些共同法律特征具有构成要素的性质。因此了解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途径,就是认识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法律特征,并且以此掌握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 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就特定事项对特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作出的单方行政职权行为,是狭义的具体行政行为。这一定义强调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行政职权行为。这种意义上的具体行政行为,通过其构成要素与行政事实行为、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为、刑事法行为区别开来。构成上述意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各项: 1、具体行政行为是法律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的行政意思表示。这种意思表示的目的是要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使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得以建立、变更或者消灭。强调具体行政行为是法律行为,是为了指出它是行政法上的意志行为和有法律约束力的处理,以便与行政事实行为和准备性、部分性行政行为区分开来。 行政事实行为是不以建立、变更或者消灭当事人法律上权利义务为目的的行政活动。这种行为既可以是一种意思表示,也可以是一种实际操作。例如,提出供公众参考的信息、建议或者指导,交通管理部门在公共交通道路上设置交通安全指示标志,工商管理部门销毁已经依法没收的假冒产品。 准备性、部分性行政行为,是为最终作出权利义务安排进行的程序性阶段性工作行为。它主要会涉及一些行政监督检查活动。例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在公共道路上对所有过往车辆进行的车速测量活动,各种车辆不得拒绝和躲避。但是这些义务属于公民对国家的一般义务,检测活动本身也不构成独立完整的具体行政行为。 上述两类行政行为虽然不构成行政法上的具体行政行为,但是它们仍然属于

第八章领导 一、单项选择 1、从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来研究领导行为的理论是( ) A、勒温理论 B、密执安理论 C、俄亥俄理论 D、管理方格理论 2、根据菲德勒模型,在环境较好和环境较差的情况下,领导者应采用( )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A、工作任务型 B、人际关系型 C、中庸型 D、团队型 2、根据菲德勒模型,在环境中等的情况下,领导者应采用( )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A、工作任务型 B、人际关系型 C、中庸型 D、团队型 3、领导( )理论认为,领导者个人品质或特征是决定领导效果的关键因素。 A、问题 B、特性 C、行为 D、权变 4、领导者仍然是专制的,但采取了家长制的恩赐式领导方式是( ) A、专制-权威型 B、专制-开明型 C、开明-权威型 D、专制-协调型 5、路径-目标理论认为,( )领导方式是努力建立舒适的工作环境,亲切友善,关心下属的要求。 A、指导式 B、支持式 C、参与式 D、控制式 6、路径-目标理论认为,( )领导方式是让员工明了别人对他的期望、成功绩效的标准和工作程序。 A、指导式 B、支持式 C、参与式 D、控制式 7、路径-目标理论认为,( )领导方式是主动征求并采纳下属的意见。 A、指导式 B、支持式 C、参与式 D、控制式 8、一个人A借以影响另一个人B的能力,称之为( )。 A、激励 B、权力 C、协调 D、指挥 9、在关心生产为横抽的管理方格图中,位于9.1的是( )领导方式 A、任务型 B、乡村俱乐部型 C、贫乏型 D、团队型 10、在以关心人为纵轴的管理方格图中,位于1.1的是( )领导方式。 A、任务型 B、乡村俱乐部型 C、贫乏型 D、团队型 11、在以关心人为纵轴的管理方格图中,位于9.9的是( )领导方式。 A、任务型 B、乡村俱乐部型 C、贫乏型 D、团队型 12、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称之为( )。 A、管理 B、组织 C、领导 D、激励 13、( )领导认为下属是实现目标或任务绩效的工具,群体任务的完成是领导行为的中心。 A、集权型 B专制型 C工作导向型 D任务导向型

第八章领导行为 ●领导者作为个体,其心理特点与行为规律可以纳入个体行为研究范畴;领导班子作为群体,其心理与行为规律可以纳入群体行为研究范畴。 ●但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领导者都处于独特地位,有其特别重要的作用。大量事实表明,领导是一个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理解领导的涵义;掌握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构成和如何正确运用;掌握领导班子合理结构的构成;掌握有关领导理论的基本内容、要点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领导者的影响力 一、领导的涵义 ●领导:名词(领导者)和动词(领导行为或活动)。 1.领导 ●领导(Leadership):指引和影响群体或组织成员在特定条件下实现所期望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领导=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将导致领导行为的变化,并且这三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领导的实质是成员的追随与服从。 2.领导与领导者 ●领导是一种行为过程,领导者(Leader)是实施领导行为的主体。 ●任何组织或群体,不论其规模大小,总有其领导者。 ●在集体活动中的某方面能够影响一群人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人都可称为领导者。 ●在现代领导科学中,领导者的涵义既指领导人(个体)也指领导集团(群体)。作为领导群体的成员,在履行领导职责时,是以成员的个体行为来进行的。 ●领导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类似于领路人、领头羊作用。二是类似于教练员的作用。 ●除了业绩目标外,有效的领导能提高组织面对挑战的能力,包括取得竞争优势、培养道德行为、公正和公平地对待不同的员工等。那些对群体或组织的成员施加影响来帮助实现这些目标的领导者提高了其群体或组织成功的机会。 3.领导与管理 ●领导与管理、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主要有: ▲领导科学是研究带全局性、宏观性或战略性的问题,管理科学则是研究具体部门负责人的工作问题; ▲领导者的任务是解决组织中带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管理者的职责则是解决效率与效益问题; ▲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等资源,而领导的对象则是人。 ▲一般将领导者称为“帅才”,称管理者为“将才”,将才必须过问具体细节,而帅才则不必过问细节; ▲管理者的范围大于领导者的范围。 二、领导者的影响力 (一)领导者影响力的涵义 ●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能力。 ●一个领导者是否具有强大而有效的影响力,取决于多种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及其形成的影响力的性质,可将影响力分为两类: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第八章领导 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重点是()。 A领导行为 B领导环境 C领导者品质 D领导绩效 2.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重点是()。 A领导行为 B领导环境 C领导者品质 D领导绩效 3.领导权变理论的研究重点是()。 A领导行为 B领导环境 C领导者品质 D领导绩效 4.领导连续统一理论是由()提出的。 A利克特 B菲德勒 C布莱克和穆登 D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5.领导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利克特 B菲德勒 C布莱克和穆登 D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6.管理方格理论是由()提出的。 A利克特 B菲德勒 C布莱克和穆登 D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7.领导与管理的关系为()。 A管理影响领导 B领导行为等于管理行为,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 C领导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D管理的对象是物,领导的对象是人 8.情景理论将下属的成熟程度作为领导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的重要依据。领导者定义角色,告示下属应该如何去做的领导风格被称为()。 A指示(高任务-低关系) B推销(高任务-高关系) C参与(低任务-高关系) D授权(低任务-低关系) 9.情景理论将下属的成熟程度作为领导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的重要依据。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的行为与支持性的行为的领导风格被称为()。 A指示(高任务-低关系) B推销(高任务-高关系) C参与(低任务-高关系) D授权(低任务-低关系) 10.情景理论将下属的成熟程度作为领导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的重要依据。领导者与下属共

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的领导风格被称为()。 A指示(高任务-低关系) B推销(高任务-高关系) C参与(低任务-高关系) D授权(低任务-低关系) 11.情景理论将下属的成熟程度作为领导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的重要依据。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和支持的领导风格被称为()。 A指示(高任务-低关系) B推销(高任务-高关系) C参与(低任务-高关系) D授权(低任务-低关系) 12.管理方格理论中,领导者既不关心人,也不关心生产,对组织运行放任自流,无所作为的领导方式被称为()。 A贫乏型管理 B集体协作型管理 C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D任务型管理 13.管理方格理论中,领导者既十分关心人又十分关心生产,善于把组织集体的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领导方式被称为()。 A贫乏型管理 B集体协作型管理 C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D任务型管理 14.管理方格理论中,领导者不管理生产和工作,主要关心人,组织内员工友好相处,但组织目标实现困难的领导方式被称为()。 A贫乏型管理 B集体协作型管理 C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D任务型管理 15.管理方格理论中,领导者十分关心生产和工作,关心组织目标的实现,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任务的完成,对员工的关心不够的领导方式被称为()。 A贫乏型管理 B集体协作型管理 C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D任务型管理 16.管理方格理论中,领导者既不过于偏重关心人,也不过分关心生产,能够维持足够的生产效率和士气的领导方式被称为()。 A贫乏型管理 B集体协作型管理 C中庸之道型管理 D任务型管理 二、多项选择题 1.领导权力使用的原则包括()。 A慎重用权 B公正用权 C合理用权 D承担责任 E例外处理 2.领导效果的影响因素()。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第八章领导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CABBC 6-10:BACBB 11-16:CDCAAB 二、多选题 1-5:ABD CDE ABCD ABC ABCE 6-10:CD ABCD ABC ABCDE ABCDE 11-16:ABCE ACDE DE ABC ABCD 三、填空题 1、人际关系 2、生产任务 3、传统 4、放任型领导 5、管理方格理论 6、个人权利、职位权利 7、指挥、协调、激励 8、高LPC型、低LPC型 9、结构维度、关怀维度 10、连续统一 四、判断题 1-5:×√×√√ 6-10:√√××× 11-12√× 五、名词解释 1、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权力——指的是一个人借以影响另一个人的能力,可划分为法定权、奖赏权、强制权、专家全、感召权等五种类型。 六、简答题 1、领导者应掌握的现代企业业务技能有哪些? 领导者应掌握的管理现代企业的业务技能有:①较强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 ②决策能力;③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④沟通、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 ⑤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⑥知人善任的能力。 2、简述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理论。 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列出了七种典型的领导方式:①经理作出并宣布决策;②经理销售决策;③经理提出计划并允许提出问题;④经理提出可以修改的暂定计划;⑤经理提出问题,征求建议,作出决策;⑥经理决定界限,让团体作出决策; ⑦经理允许下属在规定的界限内行驶职权。 坦南鲍姆和施密特认为,各种方式孰优孰劣没有绝对的标准,成功的经理不一定是专权的人,也不一定是放任的人,而是在具体情况下采取恰当行为的人。 3、简述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权力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下属必须遵循管理者的指示,领导可能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权力基础上,但是领导

第四章行政领导 一、行政领导的涵义及要素 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组织和管理行政事务所进行的行政活动的通称。其要素有行为主体、行为客体和行为内容。 二、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 1、合法的权力;奖赏权;强制权;专业知识权;归属权。 2、行政领导的功能 (1)鼓舞部属的工作情绪; (2)维持工作纪律; (3)维持组织的完整; (4)指导机关达成行政目标; (5)、保持组织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三、行政领导的方式和类型 1、方式。主要有两种分类: (1)通常将行政领导的方式分为四种:强制方式、说服方式、激励方式和示范方式; (2)根据领导的不同侧重点,把领导方式分为三类: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和人事并重的领导方式。 2、类型。分为三种: (1)领导者自决型; (2)部属参与型; (3)领导放手型。 四、行政领导方式及类型的运用 具体可根据工作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工作环境和工作机构的不同、被领导者的素质的不同、上下级关系的不同等四个方面考虑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和类型。 五、行政领导的涵义、产生方式、素质和职责 1、涵义:行政领导者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通过选举或任命等程序,在国家机关中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人员。 2、产生方式:分为四种: (1)选举制; (2)任命制;

(3)考任制; (4)聘任制。 3、素质: (1)政治方面; (2)品德方面; (3)知识方面; (4)能力方面; (5)性格方面; (6)作风方面。 4、职责的主要内容: (1)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下级行政机关的决定; (2)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 (3)负责制定行政行政管理决策,决定行政公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4)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 (5)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 (6)做好协调工作。 六、领导艺术的特点、内容和运用 1、特点: (1)多样性和灵活性; (2)特殊性和偶然性; (3)科学性。 2、内容: (1)从领导艺术发生作用的范围和产生影响的大小来说,领导艺术可以分为三类:总体性的领导艺术、局部性的领导艺术和专门性的领导艺术; (2)从领导艺术的指向来看,它也可以分为三种: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运用时间的艺术和工作方法上的艺术。 3、运用。具体方式主要有: (1)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2)全力抓大事; (3)专心务本职;

第四章行政行为 第一节行政行为概述 一、行政行为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行政行为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行政法学中,但作为一个涵义明确的、特定的理论概念,最早却是由德国行政法学鼻祖奥图?梅叶尔(Otto Mayer)运用概念法学的方法而提炼、概括出来的。 对行政行为,理论上有不同的学说: 行为主体说: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的一切行为。称为行政行为的形式界定说。 行政权说:行政行为是行使行政权的行为。称为行政行为的实质界定说。 公法行为说:行政行为是具有行政法(公法)意义或效果的行为;认为应将私法行为和事实行为排除在行政行为范围之外。又可分全部公法行为说、行政立法行为除外说、具体行为说、合法行为说。 行政行为定义:行政行为是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行使权力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法律行为。 定义包含以下内容: 行政行为的主体是享有行政职权的行政主体。(主体区分)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行为,没有行使权力的行为不是行政行为。(权力区分) 行政行为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公行为区分) 行政行为是法律行为,产生法律效果。区别于事实行为和不产生法律效果的行政活动。(法律效果区分)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教材归纳: 1、时代特征 服务性、从属法律性 2、行政行为的法律特征 单方性、强制性、无偿性 介绍新概括: 1、是行政主体所作出的行为 2、是行政主体行使你行政职权与履行行政职责的行为 3、是具有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的行为 4、是一种意思表示 5、具有公法上的强制力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 行政行为的分类是认识各类行政行为的具体特征,分析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确定行政救济机制的现实需要。 (一)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以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为划分标准。

第四章个性差异及管理 一、个性(人格)个性的概念、个性的特征、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个性的测量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这些特征决定着特定的个人在给定环境下的行为表现,以及他被认可的内在或外在的品质全貌。 (二)个性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 人的个性是社会化的产物,当然这并不排斥个性的先天因素。 (三)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1、个性的形成因素 遗传因素:人的基因不同,在此基础上生长出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官,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和控制作用。 社会化因素:家庭、学校、同伴、朋友 组织因素:工作设计、领导风格、奖酬制度 偶然因素:突发事件、重大变故 2、个性的发展 个性早期决定论:人的个性的大部分取决于少年以前的生活经历。(佛洛依德) 一个人的个性在他的整个生活经历过程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一阶段的发展都需要成功,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果受到阻碍将会导致个性上的某种缺陷。 (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阶段理论) 人的个性终生都在发展、变化,即一个人终生处于成长过程,由不成熟到成熟。 (阿吉里斯的个性发展过程理论) (四)个性的测量:问卷测量法、投影测量法 二、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含义 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价值观系统的两个维度 内容属性:说明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是重要的。 强度属性: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序。这些排列构成价值观体系。 (二)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关系 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三)价值观的来源 1、遗传。 2、后天影响:家庭、教育、同伴团体、社会舆论、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个人主义文化管制自己,自我被认为是独立于周围人际环境的自给自足的统一体,个人目标优于集体目标,因此个人主义意味着更高的竞争取向,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国家,而在集体主义文化则以紧密的社会框架为特征,个人被认为是群体中的一分子,群体规范优于个人目标,个体的主要目标是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如:中国、墨西哥、日本、韩国。 权力距离 表示人们对组织或机构内权力较少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大的文化成员视权力为社会的基本因素,强调强制力和指示性权力。而权力差距小的文化成员则认为权力的运用应当合法,重视专家或合法性的权力。 不确定性规避 表示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对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强的文化往往有明确的社会规范和原则来指导几乎所有

第6章个性与旅游消费行为 1、选择: 1、一个安乐小康型的旅游者可能在朋友的影响下玩刺激性的项目,这体现了旅游者个性的(B) A差异性 B稳定性 C可塑性 D可变性 2、重大事件以及环境的突变都可能对一个人的个性改变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体现了旅游者个性的(C) A差异性 B稳定性 C可塑性 D可变性 3、个性特质为乐群、独力、紧张、怀疑的人一般会选择哪种旅游行为类型(C) A度假旅游 B国内旅游 C乘火车旅游 D冬季旅游 4、下列哪项不属于追新猎奇型旅游者的特点(D) A喜欢人迹罕至的旅游地 B活动量大 C喜欢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晤、交流 D喜欢乘车前往旅游地 5、根据VALS2方法划分,下列哪一个属于拥有丰富资源,地位取向;成功、事业性、重视意志和稳定甚于风险和自我发现;注重形象,崇尚地位和权威;受过大学教育(B) A实现者 B成就者 C体验者 D制造者 6、 “封闭性”消费者总的特点是(A) A静 B动 C平衡 D活 2、填空: 1、影响个体特征形成的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2、消费者的个性结构有三个自我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3、个性特质有三种:基本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3、按照生活方式的开放和封闭程度来分,可以划分出封闭型、半封闭型和开放型三种。 4、 VALS2将自我取向分为三种:原则导向、身份导向、行为导向。

3、名词解释: 个性: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综合。 4、简答: 1、个性的特征: 答:(1)差异性(2)稳定性(3)可塑性 2、儿童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答:(1)不稳定性(2)独立性不强(3)好奇心比较大 3、青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答:(1)注重科学追求时尚(2)强调个性和自我表现 (3)消费欲望强烈,冲动性购买行为比较多 4、中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答:(1)旅游消费行为比较理智(2)旅游消费的计划性(3)价格敏感性比较强 5、老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答:(1)求实性消费明显(2)怀旧心理强烈(3)对旅游服务期望较高 6、旅游消费者个性研究对旅游经营者的意义: 答:(1)对市场调查的意义: 市场调查是获得测量旅游者个性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 旅游企业还可以利用调查来检验其为某一特定旅游者群制作的广告和宣传材料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2)对旅游市场细分的意义: 将不同的人按一定标准分为具有相似需求、欲望、希望和愿望的群体,以便与旅游企业寻找到合适的目标市场 旅游企业应根据人们不同的个性特质、自我意识以及生活方式来分析和细分化市场,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外在便利条件,选择适当的旅游细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理论要点 ?1.态度的基本理论 ?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 ?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 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 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 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 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 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 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 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 ?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 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 ?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 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 ?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 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教材P154 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 的心理倾向。 ?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态度的特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 ?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第八章领导习题答案

第八章领导 一、名词解释 1. 领导 领导的实质是影响别人,领导是一种影响过程,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通过该过程来影响、激励和引导人们执行某项任务,以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行为。 4. 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是领导者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固定的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又称为领导者工作作风,这表现出领导者的个性。领导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 民主型. 放任型。 5. 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是研究关于领导行为及其结构. 组成要素和实际效果的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 3.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C.M cClelland)于1961年提出了他的成就需求理论,他认为,人 的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下列不属于他的观点的是( C )。 A. 成就需要 B. 权利需要 C. 沟通需要 D. 归属需要 5. 下列不属于指挥原则的是( C )。 A. 权威原则 B. 统一原则 C. 分工原则 D. 首长负责制原则 6、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重点是(C )。 A. 领导行为 B. 领导环境 C. 领导者品质 D. 领导绩效 7、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重点是( A )。 A. 领导行为 B. 领导环境 C. 领导者品质 D. 领导绩效 10、领导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 利克特 B. 菲德勒 C. 布莱克和穆登 D.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12、管理方格理论是由(C )提出的。 A. 利克特 B. 菲德勒 C. 布莱克和穆登 D.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13、领导与管理的关系为(C )。 A. 管理影响领导 B. 领导行为等于管理行为,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8

第四章卫生行政执法 第一节卫生行政执法的概述 一、卫生行政执法的概念 卫生行政执法是指卫生行政执法机关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执行适用卫生行政法律规范的行政行为。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含义。 1.卫生行政执法主体的特定性执法主体必须是依照法律规定的、具有行政行为的卫生行政机关或被授权组织和被委托组织。 2.卫生行政执法对象的特殊性执法对象一定是特定或具体的人和事。 3.卫生行政执法内容的法律性卫生行政执法要求执法主体依法行使职权,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执法对象进行监督检查。 4.卫生行政执法目的的公益性卫生行政执法是以实现社会公共意志,维护卫生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目的。它是钳4对具体的人和事,执行卫生行政法律规范,使卫生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从而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 二、卫生行政执法原则 卫生行政执法原则对整个卫生执法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与其他行政执法一样,都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严格依法办事原则卫生行政执法过程中,任何具体行政行为都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事,否则属于知法犯法。 2.公正、合理原则由于卫生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具有较大自由裁量权,为防止以权谋私,确保卫生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执法内容和行为时,必须遵守公正、合理的原则。 3.公开、文明的原则“公开"是指卫生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内容和程序必须公开;“文明”指在行使执法权过程中,严禁使用粗暴、野蛮的方式和手段。 4.卫生行政执法机关应主动执法主动执法是实施卫生法律法规的保证,它不仅是法律赋予卫生行政执法机关的权力,也是维护当前社会卫生秩序的需要。 第二节卫生行政执法主体 一、卫生行政执法主体及其法律地位 (一)卫生行政执法主体概念 卫生行政执法主体是依照有关法律赋予的权力,对卫生管理相对人遵守卫生法规情况实行监督检查,对其违法行为予以追究法律责任的机构。它具有以下特征。 1.执法主体必须有法律或法规的授权没有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卫生行政执法主体的资格就不能成立。 2.卫生执法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卫生执法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个人只能执行卫生执法主体的意志,而不能承担卫生执法活动产生的后果。 (二)卫生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地位 1.卫生行政执法主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确定后,具有不可替代的法律地位。 2.卫生行政执法主体执法有单一性和对执法权的垄断性。

第四章旅游者的个性 学习重点:了解旅游者的个性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 熟悉个性的含义和特征 资料:元前10世纪,巴比伦的占星士们就已经在根据行星的位置来预测战争和自然灾害了,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占星士们就依据这些数据来解释性格并预测人们的未来。在一个科学幼稚的时代,一个人出生的时候行星所处的位置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他的命运,这种观点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奇怪的是,到现在,现代天文学和行为科学已经表明这是迷信的无稽之谈,可这种观点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个性,也称人格,来自拉丁文面具(Persona)。面具是在戏台上扮演角色所戴上的特殊脸谱,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 心理测试:你属于哪种性格?

繁忙的街道,人群熙熙攘攘,独自闲荡的你,漫无目的。街角处有一个很奇怪的情景:一个污糟邋遢的孩童正手提一大堆行李,行在前面的母亲却两手空空,非常潇洒。那孩童边哭边叫,讨厌非常,而那母亲也“面目可憎”。看罢,你满心感慨,你有什么感想呢? 1、觉得孩子很可怜。 2、觉得母亲在训练孩子。 3、觉得做母亲的不注重儿童教育。 4、小孩是个不听话的调皮鬼。 ?答案:选择1:由你的选择看来,你很多愁善感,可是敢怒而不敢言,而且是绝对反对暴力的,有时候你的朋友很想推荐你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选择2:由你的选择看来:你是个"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火爆分子,叛逆性强,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其实你本性不坏,只要记住"忍"字头上一把刀,忍一时之气,必能海阔天空。 ?选择3:由你的选择看来:你是大家公认的小绵羊、好好先生,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发怒,但是一旦爆发,就像决堤的洪流、怒吼的火山,一 发不可收拾。 ?选择4:由你的选择看来:你属于沉默寡言型,处事小心,通常你喜欢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所以会被别人误认为自以为是,所以要多注意人际关系的培养。 资料: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老教授昔日培养的三个得意门生都是事业有成,一个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一个在商场上捷报频传,一个埋头做学问如今也苦尽甘

第四章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内容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行政主体所有行为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 任何行政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成立: 1、主体要件。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的行为。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 规授权的组织。 应当注意:不是所有的行政机关都是行政主体,有些行政机关并不行使行政管理权。 2、权力要件。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如果行为者具备行政主体 资格,但是没有行使行政权力,作出的行为也不是行政行为。如:行政机关购买 办公用品的行为。 3、法律要件。行政行为必然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是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 例如,行政认可赋予相对人某种资格;行政处罚剥夺相对人的权利等。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行政权力的具体实现。因此,行政行为的特征如下: 1、行政行为的从属性 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即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主要表现为: (1)、行政行为的权限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没有法律规定,行政行为即为超越权限的行为; (2)、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3)、行政行为不具有最终性,应当受到法律的监督。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法律效力,但是这种效力并非最终效力,相对人不服的,可以通过法定的途径寻求救济; 2、行政行为的单方意志性 3、行政行为的裁量性 4、行政行为的效力先定性 5、行政行为的强制性 三、行政行为的内容 1、赋予权利或者免除义务; 例如,颁发许可证、发放抚恤金和社会生活保障金等;减免税收、出口退税等。 2、设定义务或者剥夺权利; 例如,责令排除污染、责令拆除违章建筑、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和执照、没收财产等。 3、确认法律事实或者法律地位; 前者如结婚登记,后者如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使用权的确认等。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分类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4学时)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 人依靠感觉与知觉了解周围的世界,而知觉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抽象活动,通过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从而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当一个行为者接受到信息或受到环境中刺激因素刺激的时候,会形成对这一信息或刺激因素的知觉,即对信息或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然后,行为者对知觉到的信息加以组织和加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因素做出反应。总的看来,知觉依赖于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信息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 1、知觉: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 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过程 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过五个阶段: (1)观察:即个体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物,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肤觉、触觉、嗅觉等,去感官客观事物的各个个别属性。 (2)选择: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经验以及客观事物的特征和所处的背景,去决定知觉对象的取舍。 (3)组织:即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表象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 (4)解释: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处理,经过抽象、概括、使其获得一定的意义。 (5)反应:即个体对知觉对象的解释,最终会在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中反映出来。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第一节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定义 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执法+行政司法。(主、权、) 事实行为:不以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为目的的行政活动。(主、) 事实行为的概念在行政法中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行政主体行使的是没有法律规定的“权力”,并进而作出一个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因此需要承担责任。比如说非法拘禁、非法殴打等都属于事实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叫做法律行为。事实行为往往没有法律依据,但是行政机关做了,影响了百姓的权利,因此都是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有权利必有救济。所谓的具体行政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判断标准就是“责”,就是影响了老百姓的权利义务就需要承担责任。具体行政行为和事实行为是行政诉讼的真正的诉讼标的。 “民告官”中的“民”指的是相对人,在复议程序里是申请人,诉讼程序中是原告,在赔偿程序中是赔偿请求人。“官”在行政行为中是行政主体,在复议程序中是被申请人,在诉讼程序中是被告,在赔偿阶段叫做赔偿义务机关。 在立法中为什么没有事实行为的概念。因为被广义具体行政行为所取代了,广义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事实行为。有责就可诉。 准备性行为:程序性、阶段性行为。(主、权) 行为。最典型的就是行政检查、行政调查。起诉一个行政行为,这种行政行为必须是一个成熟了的、已经影响了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行为。 二、分类 1.依职权行政行为与依申请行政行为 “依职权”是指行政主体有主动作为的义务;“依申请”是指行政主体有被动作为的义务。 比如:行政处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发现有人违法,必须抓捕违法的人并对其进行处罚,如果看见了不抓捕、不处罚,那就属于不作为。 “依申请”是说必须老百姓先申请。比如,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叫做行政许可,但是,必须是由相对人自己去申请,行政机关才能办理相关许可。如果老百姓申请以后,符合法定许可条件,但工商局无正当理由不予许可,则构成不作为。 再比如:收容遣送是行政强制措施,是主动的、依职权的行为。现在叫做救助,救助是行政给付,是一个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必须由老百姓申请,救助机关才能救助。 2.羁束行政行为与裁量行政行为 羁束就是有法律规定的明确标准,裁量就是没有法律规定的明确标准。实践中的行政行为大多数都是裁量的。(种类、幅度、程度的选择判断权) 3.授益行政行为与负担行政行为 简单说,前者是给“好处”,后者是给“坏处”。授益行为最典型的是行政给付,负担行为最典型的是行政征收。 4.要式行政行为与不要式行政行为 “式”一般指书面形式。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绝大部分都必须有书面的形式。因为这涉及到诉讼证据的问题。 5.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行政合同)

第八章领导 一、名词解释 1. 领导 领导的实质是影响别人,领导是一种影响过程,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通过该过程来影响、激励和引导人们执行某项任务,以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行为。 4. 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是领导者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固定的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又称为领导者工作作风,这表现出领导者的个性。领导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 民主型. 放任型。 5. 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是研究关于领导行为及其结构. 组成要素和实际效果的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 3.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C.M cClelland)于1961年提出了他的成就需求理论,他认为,人 的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下列不属于他的观点的是( C )。 A. 成就需要 B. 权利需要 C. 沟通需要 D. 归属需要 5. 下列不属于指挥原则的是( C )。 A. 权威原则 B. 统一原则 C. 分工原则 D. 首长负责制原则 6、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重点是(C )。 A. 领导行为 B. 领导环境 C. 领导者品质 D. 领导绩效 7、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重点是( A )。 A. 领导行为 B. 领导环境 C. 领导者品质 D. 领导绩效 10、领导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 利克特 B. 菲德勒 C. 布莱克和穆登 D.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12、管理方格理论是由(C )提出的。 A. 利克特 B. 菲德勒 C. 布莱克和穆登 D.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13、领导与管理的关系为(C )。 A. 管理影响领导 B. 领导行为等于管理行为,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 C. 领导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D. 管理的对象是物,领导的对象是人

游客的个性特征与旅游行为 一、能力与旅游行为 (一)能力概述 1、能力及分类 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条件。 人的能力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分类。心理学对能力的分类,通常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完成一切活动所共必需的基本能力。通常叫做智力。特殊能力是指出现在为某些专业活动中的能力。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既具备一定的一般能力,又具备一定的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在活动中的关系是辨证的统一。一方面,一般能力越是发展,就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特殊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在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时,既需要一般能力,又需要特殊能力,两种能力彼此相互促进,协调发挥作用。 2、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是能力质的差异,是对能力差异从质的特点上进行分析。同一能力在不同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一些相似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加以分析、归类,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能力类型。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是能力体现在量上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能力大小的差异。各种能力都有发展水平的不同。心理学研究表明,全人口的智力分布呈常态,即大部分人处于正常水平,超常者和低能者均占少数,约占千分之三左右。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这是能力发展上的差异。个体之间的各种能力发展的速度各不相同,能力表现有早有晚。有些人的优异能力早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来,这叫能力早期表现或早慧。 (二)能力与旅游行为 在旅游消费活动中,游客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识别能力、挑选能力、评价能力、鉴赏能力和决策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购买能力。游客的购买能力是有个别差异的。从能力水平上看,有人购买能力水平高,有人购买能力水平低;从能力类型上看,完成同一种旅游活动取得同样的成绩,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能力的结合;从能力发展上看,有人购买能力发展较早,有人购买能力发展较晚。研究表明,在旅游活动性质与游客的购买能力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个“镶嵌”现象,每一种活动都有一个能力阈限,它既不需要超过这个阈限,也不能低于这个阈限。即执行某种性质的旅游活

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 一、需要概述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概念: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基本内容: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评价:是一种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及作用都做了系统的探讨,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2)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3)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4)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二、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里倾向或内部驱力; (二)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 2. 社会性动机:两个层次(1)比较原始的三种驱使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2)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权利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等。 (三)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强化)功能 三、兴趣概述 (一)兴趣及其种类 1.兴趣的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情绪,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定向和动力功能。 2.兴趣的种类: (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3)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讲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7.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第二节能力 一、能力及其类型 (一)什么是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能力、才能与天才: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联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