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

我国自周代起就有了方言和雅言的概念。雅言是国都通行语,亦称官方话。方言即殊方异语,它是通行于某一区域的交际工具。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商洛方言中蕴藏着大量的古代文雅之词,而且极富生命力和表现力。笔者从丰富的商洛方言素材中,搜集考求一些使用率较高的典型的方言词汇,展示商洛方言的俗中之雅,探窥商洛文化的积蕴之深。以浅陋之见,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一)

箸笼子。商洛人(尤其是商州区的人)把筷子笼又叫箸笼子,这是一种用竹子编制的用于放置筷子的敞口圆柱形器具。箸的本义指筷子,常用于对筷子这种餐具书面的文雅表述,如:《韩非子·喻老》说:“昔者纣为象箸而萁子怖”(商纣时的贤臣萁子发现纣王使用象牙筷而预感到天下灾祸将至)。《汉书·周亚夫传》和《史记·降侯世家》都记载汉景帝给条侯赐食,只给一大块肉,“无切肉,又不置箸”(不切割也不给筷子)。《世说新语·忿狷》中记载,性情急躁的王蓝田有一次吃鸡蛋,“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商洛方言“箸笼子”保留了“箸”字的本义,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音变。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二)

携。商洛人把照看小孩叫携娃。“你在家干啥?”,“携娃哩么”。又把对人的关照提拔叫承携,“今后还要靠你多多承携!”这个“携”字就十分典雅,它的本义是“提、带”,出现在不少古诗文中。如,《诗经﹒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取如携”(老天诱导众百姓······如提如携来相帮)。《庄子·让王》“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世说新语·德行》记载,华歆、王朗乘船避难,捎带一人。“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经华歆劝说,“遂携拯如初”。这里的“携人”、“携拯”和商洛方言中的“携娃”、“承携”,在语法、语义上均有内在联系。携还有“挽手、拉手”的意思,《诗经·邶风·北风》有“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的诗句。阮籍《咏怀诗》十七首之四也写到:“携手等欢爱,宿昔同衣裳”。杜甫在《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诗中,用“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来描绘与李白同游齐梁时的欢畅惬意。可见,这一文雅之词的音和义在商洛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三)

俐怜,商洛方言夸奖人聪明能干、干脆利落惹人喜爱称作“俐怜”(读作lì lian),“你媳妇真俐怜,啥都能干” ,“她不行,哪有你俐怜”。有时也用于善意的奚落,“看把你俐怜地!”也有人认为这一方言词应写作“历练”,愚以为不妥。历练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经历世事,阅历多而有经验”,显然难以表达这一方言的丰富含义和情感。怜有爱惜之意,如:《宋书·傅亮传·感物赋》“怜鸣蜩之应节,惜落景之怀东”。古汉语中还有怜俐一词,也写作伶俐,意思是聪明机灵、干脆利落。宋代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惟礼禅师》有一句话,“伶俐人难得”。《元曲选·赚蒯通》:“可擦的一刀两断,便除了后来祸患,岂不伶俐?”宋代诗人朱淑真《自责》中写到,“添得情怀转萧条,始知怜俐不如疑”。关汉卿《窦娥冤》中也用了此词,“说的来藏头盖脚多怜俐,道著难晓”。笔者疑为商洛方言把俐怜即古汉语书面语“怜俐”一词的倒序,这更符合方言表情达意和发音的规律及特征。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四)

嫽,这是商洛和关中一带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一个方言词汇,是美好的意思。《方

言》“嫽,好也”。在商洛,这个字可用于评价物品的品质、外型、色彩和使用效果,“你这身衣服穿上嫽的太太”,“这辆车真嫽!”;也可以用于对人的性格、人品、生活、情绪的评价,“老张那人很嫽哩”,“你最近日子过得嫽的很吧?”;还可以用于对事情或工作的评价,“这个嫽的很”,“这个事办得嫽!”在这种语境中,嫽就是好、很满意。这一方言口语其实在诗经时代就已出现,《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姣人,姣人嫽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儿出来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体态苗条姗姗来,惹人相思我心焦)。“僚通假“ 嫽”。唐·陆德明《释文》:“僚,本亦作嫽,同音了。”古汉语中有僚妙一词,是俊美之意,汉代傅毅《舞赋》中写到:“貌僚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涕而横波”(俊美的容颜妖冶迷人,青春的霞光溢满脸庞。弯弯的秀眉又细又长呵,美目流盼聚一汪秋水) 。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五)

太太,本是名词,明朝时中丞以上官员的妻子才能称太太,后凡士大夫官僚的妻子通称太太,对已婚妇女也通称太太。但商洛方言称某人某事特别好时则爱用“太太”一词来形容,如,“这东西真好得太太!”“那景色确实好得太太!”在这种语境中,“太太”的词性也由名词变为形容词,也更符合“太”字的本义。其实,太和大本是一个字,最初只有“大”,而无“太”《广雅·释诂一》:“太,大也”。语言学家段玉裁解释说:“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太”字除了表示“尊于大”、“大之极”以外,还有“过于”、“过分”的意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杜甫《新婚别》:“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商洛方言中将“太”字连用,表达一种极至状态。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六)

板啦,这是商洛人使用较高的方言之一,指事情坏了、没有成功。“这事儿板啦”。这一方言的实际内涵在“板”一字。《诗经·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上帝发疯不正常,下界人民都遭殃。话儿说的不和理,政策定来没眼光)。《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人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上帝娇纵又放荡,他是下民的君王。上帝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由于《板》、《荡》两篇诗皆讽刺周历王无道,败坏国家,后因之以“板荡”一词表示政局变乱、社会变坏,如《文选·拟魏太子邺中得诗(王粲)》有“幽历昔崩乱,桓灵今板荡”,瘐信《瘐子山集·伤心赋》“在昔金陵,天下哀乱,王室板荡,生民涂炭”,《旧唐书·萧禹传》“痴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说“书有三病,皆系用笔,版(通假板字)者,腕弱笔凝,全与取兴,物状平遍,不能圆混也”。这里,板就指败笔。与“板啦”意义相近的方言词还有“瞎啦”、“毕啦”、“完啦”、“球啦”等,不同地域选择使用这些词的习惯有所区别。与此相关的方言还有“板货”一词,指没有眼光、没有能力、不守规矩的人,“你这板货,连这事都办不成”;有时也指用处不大或不好使用的东西,“这辆自行车是个板货,一直出问题,还不如步行的快。”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七)

惆怅,这个古代常用的书面语,如今也是商洛方言语汇。惆是失意、痛心的意思,《荀子·礼论》“案屈然已,则期于志意之情者惆然而不谦”,陆机《叹逝赋》“虽不寤其可悲,心惆焉而自伤”。怅是失意的意思,《礼记·问丧》“心惆焉怆焉”,屈原的《山鬼》也用到“怅”字:“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作为古代常用的书面语,《词源》对“惆怅”含义的解释是“因失意而伤感、懊恼” ,如:宋玉《九辨》“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后汉书·冯衍传》“风波飘其并兴兮,情惆怅而自伤”,陆游《观长安城图》诗也用了惆怅一词,

“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在商洛方言中,“惆怅”一词表示人忧愁、失意、担心等难以释怀的复杂情绪。“这又不是什么大事,看把你惆怅得”。“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的婚事你就不用惆怅,到时候都能解决”。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八)

稀奇,也写作希奇,稀、希和奇都有少、罕见、特异的意思,古代典籍中多有例句:贾谊《新语·本行》“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老子》“知我者希,责我者贵”,《论语·公冶长》“不念旧恶,怨是用奇”,《庄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这两个字合成“稀奇”一词,有时也写作希奇,如:《法苑珠林·千佛厌苦》引《佛本行径》,“时彼大臣见太子有是希奇难思议事,即大欢喜”。商洛方言常用“稀奇”来表达久别重逢或偶遇难见之人、物和事时的亲昵、喜悦和惊奇,“儿子回来了,看把他妈稀奇得”,“他对这个玩具稀奇的很,舍不得放下”,“想不到你今天能来,真是稀奇”。与此相关的方言还有“稀成”、“稀罕”,稀成指人自以为贵、自以为美、自我欣赏,“看把你稀成的!”“稀罕”指一稀少难得而认为可贵,古籍中有例句:郑光祖《王粲登楼》“稀罕还你这几贯钱!”《儒林外史》“卜信道:…不要恶心,我家也不希罕这老爷?”。商洛方言中“稀罕”指把人和物看的很贵重,有珍爱之意,“你把儿子希罕得的呦!”商洛方言有时将这个词并做一个字使用,发二字合音xian 。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九)

嫽,这是商洛和关中一带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一个方言词汇,是美好的意思。《方言》“嫽,好也”。在商洛,这个字可用于评价物品的品质、外型、色彩和使用效果,“你这身衣服穿上嫽的太太”,“这辆车真嫽!”;也可以用于对人的性格、人品、生活、情绪的评价,“老张那人很嫽哩”,“你最近日子过得嫽的很吧?”;还可以用于对事情或工作的评价,“这个主意嫽的很”,“这个事办得嫽!”在这种语境中,嫽就是好、很满意。这一方言口语其实在诗经时代就已出现,《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姣人,姣人嫽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儿出来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体态苗条姗姗来,惹人相思我心焦)。“僚”通假“嫽”。唐·陆德明《释文》:“僚,本亦作嫽,同音了。”古汉语中有僚妙一词,是俊美之意,汉代傅毅《舞赋》中写到:“貌僚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涕而横波”(俊美的容颜妖冶迷人,青春的霞光溢满脸庞。弯弯的秀眉又细又长呵,美目流盼聚一汪秋水) 。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

背时,普通话发音是bèi shí。商洛方言读作bèi sí,常用于表示一个人倒霉,运气不好,做事不顺利、不成功。有时也写做“悖时”,悖即违反、逆乱的意思,《中庸》“道并行而不相悖”。不论“悖时”还是“背时”,都是违背、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或发展趋势,所以凡事不利,其实是有内在的因果关系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用做“背时”,“这两天背时地很,做啥啥不

成”。商洛还有句俗语叫做“人背时,放屁都打脚后跟”。在古汉语中,凡物之后面或反面叫“背”,如《诗经·大雅·荡》“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知人之明你没有,不知叛臣结朋党)。“时”

有“时机、机会”等意思,《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一个人喜欢做官去常常失去机会,可以叫做聪明吗?)。作为一个词语,“背时”指不和时宜,唐代诗人卢照邻《对蜀父老问》“盖闻智者不背时而侥幸,明者不违道而干非”,刘禹锡《酬乐天见寄》“背时犹自居三品,得老终须卜一丘”。可见,“背时”曾是古代书面语。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一)

瞀乱,本意有混乱、紊乱、纷乱等含义,是古代较为常见的书面语。宋玉《九辨》中有“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胸怀激愤想绝决而不能,心中烦乱有不解的思绪)的诗句,《后汉书·廉范传》也使用过此词,“范呵之曰:…君困厄瞀乱邪??”。商洛人在情绪烦乱、心情难受又没有办法时爱用“瞀乱”一词,常把“瞀”(mao luan)读作“ mú luan”。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遇上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却又无法快速了结的事而乱人心绪,“你说这个事吧办是办不成,放又放不下,真把人瞀乱死了”。另一种情况是遇上做事不干脆、粘粘乎乎的合作者而让人心情烦乱,“想干什么你就直接说,看你把人瞀乱的”。在商洛方言中,与“瞀乱”含义相近的另一方言词是“胳挠”,“胳”和“挠”都是抓挠别人发痒、另人极不舒服,“胳挠”表达的就是这种不舒服、不痛快的感受,它既指事也指人:“你说这事胳挠不胳挠?” “老刘这个人真胳挠”。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一)

避,躲避、避开的意思,古作“辟”。《中华大字典》“辟,避省字(集韵)。辟,回也,或省作避”。古籍中较为常见,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孔子《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钱穆先生注释“贤者避去此世。其次,避开一地另居一地。又其次,见人脸色不好始避。更其次,听人言语不好乃避)。《孟子·藤文公下》“(陈仲子)辟兄离母,处于於陵”。《汉书·董仲舒传》“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位”。“避”在古代书面表述中也较为普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金代诗人元好问《武善夫桃溪图》诗中写到,“物外烟霞卜四邻,武陵不是避秦人”。在古代汉语中,与“避”有关的词语有“避世”(逃避尘世而隐居)、“避宅”(不居家中,潜匿他处)、“避席”(离开座位)、“避地”(为躲避灾祸而移居他处)、“避就”(避开与趋就)等等,足以说明“辟”和“避”都是古代较为常用的书面语。在当今商洛方言表述中,心情烦闷叫人离开或者不想让某人参与某事时,常用“避”一个字,发音pì,表达“滚开”、“躲远”、“别插手”、“不想理你”等叱责、不满的情绪,有时两人关很好时也笑着用“避”字拒绝,如:“要不要我帮你?”“避!”“小刘,你再借给我些钱吧?”“避,我也不是开银行的!”在语法方面,商洛方言“避”与古代某些口头语(如“咄”)的用法相类似,《汉书·东方朔传》“朔笑之曰:…咄!?”汉乐府民歌《东门行》描写一个男子因生活所迫,拔剑出门铤而走险,妻儿竭力阻拦,男子说:“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二)

没象。这一方言俗语的关键在“象”字。象的原始意是动物名,象形字,突出大象的长鼻子特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又指代象牙,《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还有“肖像”义,《晋书·顾恺之传》“尝图裴楷(人名)象”,这个意义上又写作“像”。引申为“相似”、“好象”《易·系辞》“象也者,像此者也”。在古汉语中,一种较为抽象的用法是,凡形于外者曰象,如气象、星象、景象等,《易·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再引申为“法式”、“榜样”等,屈原

《九章·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种植你作为学习的榜样)”,王粲《七哀诗》中写到“西京乱无象,豹虎方遘患”,无象即没象,指乱了法式、不成样子。“没”即无,《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唐代诗人陆龟蒙《和重题蔷薇》诗:“更被夜来风雨恶,满阶狼籍没多红”。“没象”中的“没”本应读做meí,商洛方言中的读作mò,“没象”既用于评价不按规矩、事理和礼俗做事的人,也常用来指没有效果和前途的事,如:“老孙这个人咋样吗?”“那人没象”。“你评职的事情咋样?”“形势严峻,可能没象”。在商洛方言中,“没”还有“丢失”、“死亡”的意思,如:“对不起,我把你的钢笔给没(丢失)啦”,“真不幸,老孙昨完没(死亡)啦”,古籍中也有例句,《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三)失它在这个方言中,“它”是指示代词,可指代人、事、物。“失”具有多重含义,《说文》“失,纵也。从手,乙声”。段玉裁注:“纵者,缓也。一曰舍也。在手逸去为失”。可见,“失”的本义是失掉、消失。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引申为“耽误”、“错过”,“错误”,“过失”。《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法皆斩”。《尚书·秦誓》“时哉不可失”。《荀子·大略》“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古汉语中有“失言”、“失人”等术语,《论语·卫灵公》“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在商洛方言中,“失它”一词有多重含义,常用于表述某件事情没有成功,“上岗证办好没有?”“失它啦”;也用于表达某件物品功能的丧失,“把你自行车借我用一会儿”,“早都失它啦,用不成”;还用于表示生命或前途的终结,“这几天咋没见你的宠物狗?”“上周生病,失它啦”。“某某触犯法律,被捕入狱,这一下真的失它啦”;“失它”有时还用作动词,表示“毁掉”的意思,“你再这样陷害人,小心别人把你给失它了!”“失它”还有荒唐马虎、靠不住的意思,“他是个失它三,等他办就等忘啦”。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四)

碎娃,商洛方言把“小”叫做“碎”,与“大”相对。小孩儿称做“碎娃”或“碎仔儿”,“你这碎娃真不懂事!”。还把最小的孩子叫做“老碎”(老小),“我家老碎都工作几年啦”。体形小也叫“碎”,“我这娃干吃不长,都十岁啦还是这样一个碎墩儿”。有时也把琐碎小事叫“碎事”,“咱又干不了大事,只能做这些碎事”。古代不少诗人在诗作中用“碎”字表现细小、零碎的物象或事物,一个较为常见的词语叫“碎金”。《世说新语·文学》载桓温评价谢安给简文帝做的谥法议文时说;“此安石碎金”,“碎金”指谢安的零碎佳作。苏轼《次韵子由所居》(之一)“堂后中秋菊,碎金收辟寒”,句中的“碎金”指细小的菊瓣。王安石《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之二)“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这里的“碎金”则指的是透过竹叶的碎小的月影。黄庭坚《宋懋宗寄夔州五十诗》“五十清诗是碎金,试教掷地有余音”。在上述例句中,“碎”字取其小,“金”字言其贵。还有“碎务”一说,《晋书·刘毅传》“后司徒举毅卫青州大中正,尚书以毅悬车致仕,不宜劳以碎务”,“碎务”指的是琐碎的事务。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五)

倩,美丽好看的意思,是古代典型的书面语。《中华大字典》“倩,人美字也。”既可用于表现女性美,《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也可用于对男子的美称,《汉书·朱邑传》“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注:“倩,士之美称”。引申为“妩媚”,如倩影、倩盼、倩妆、倩俏等,《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张耒《次韵秦观》诗“婵娟守重闺,倚市争倩盼”,《全唐诗》收录的吴融《还俗尼》诗“柳眉梅额倩妆新,笑脱袈裟得旧身”,宋庐炳《烘堂词·少年游》“倩俏精神,风流情态,惟有粉郎知”。商洛方言常用“倩”来形容人长得漂亮好看,而且不分男女,“这娃长得真倩!跟电影明星一样”,这种用法完整保留了“倩”的本义。有时也用于讽刺,如:“凭啥把这给你,你比别人长得倩?”。还有一种用法,用“倩”来形容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看把你倩地!”“看把他自己还倩地,都不知道别人怎样看待这个事”。不难发现,商洛方言不仅保留了“倩”的本义,还发展了“倩”的

内涵,扩大了“倩”的运用范围。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六)

寻,找寻的意思,是古代较为常见的书面语,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能与许多词结合组成新的词组,如,“寻觅”(寻找),李商隐《题二首后重有戏赠任秀才》“峡中寻觅长逢雨,月里依稀更有人”,李清照《声声慢》则把寻觅叠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春”(探赏春景),陈子昂《晦日宴高氏林亭》“寻春游上路,追宴入山家”,孟浩然《重酬李少府见赠》“五行将禁火,十步想寻春”;“寻幽”(寻觅幽雅的地方或境界),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鹅溪》“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寻趁”(寻觅、寻找),宋代词人杜安世《寿城词·玉阑干》“几回独睡不思量,还悠悠梦里寻趁”;还有成语寻死觅活、寻花问柳、寻枝摘叶、寻章摘句、寻根究底等等。在商洛方言中,把“寻”读作xín,“你寻(xín)啥哩?寻到没有?”“那么大的东西怎么能丢了,你再寻一寻”,有一句骂人的话说“你寻死呀?”。商洛方言保留了“寻”字最重要的本义,只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音变。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七)

张,这里不是指姓氏,而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方言词。商洛人爱用“张”表达一个人自大、自以为是,属贬义,如:“看把你张地都没领啦!”“张啥里张?比你能行的人多地很”。“张”的本义是拉开弓弦,与“弛”相对,《说文》“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诗经·小雅·吉日》“既张我弓,既挟我失”。“张”还有“大”、“使强大”等含义,《诗经·大雅·韩奕》“四牧奕奕,孔修且张”,《左传·昭公十四年》“臣欲张公室也”。当“张”发去声时,表示“自大”,《词源》解释为“zhànɡ集韵知亮切,去,漾韵......自大。左传·桓公十年:…随张,必弃小国?”,《释文》“张,猪亮反。自侈大也”。《世说新语·雅量》载,王僧弥给谢玄敬酒,见谢玄不客气,就愤怒地骂道:你本是吴兴溪边钓鱼的,“何敢侜张(自大嚣张)?” “张狂”一词曾是古代书面语,汉代学者焦延寿《易林》“智不别杨,张狂妄行”。“张狂”的近义词是“张皇”,柳宗元《三良》诗“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还有贬义词“张致”,又做“张志”、“张智”,《水浒》“那妇人做出了很多奸伪张致”,《永乐大典·小孙屠》戏文“这般闲争甚巴臂,旁人听是何张志?”元曲作品《竹叶舟》“你看中间一个老秃厮,左边一个牛鼻子,右边一个穷秀才,攀今揽古的,比三教圣人还张智哩!”从上述例句中可以发现,商洛方言保留了“张” 这个雅词的原音愿意。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十八)

谄,本义是奉承、献媚讨人喜欢的意思,贬义,如:《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强笑以讨好人称为“谄笑”,《孟子·滕文公》“胁肩谄笑,病于夏畦”。伪哭以求怜称为“谄泪”,唐代张仲方《驳李吉甫谥议》诗:“谄泪在脸,遇便则流”。谄媚之人称为“谄骨”,唐代王建《寄上韩愈侍郎》:“碑文合遣真魂谢,史笔应令谄骨羞”。在古代“谄”“谀”是近义词,《说文》“谄,谀也”,《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谄”也是商洛很有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但是用做方言时,“谄”的读音以及其所表达的含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商洛方言中的“谄”字发去声读作chàn ,是个中性的形容词,常用来形容感觉良好,心理舒服惬意。“谄”的适用性很广,可用于形容事情办得好:“这件事你办得谄!真能行”;也用于形容某种状态舒服惬意:“你们单位多谄!工作不累,拿的钱还多”,“你现在的日子谄地很吗!”;还用于对人的性格品质的评价:“老张这个人谄地很,没啥说的”;有时还用于对物品性能的评价:“你这支新钢笔咋样?”“美,用起来谄地很!”;甚至用于表达衣服和体、饭菜和口等舒服惬意的生活感受:“我这件衣服还不贵,穿起来很谄哩!”“这顿饭吃得谄,舒服死啦!”“谄”常常于“谄”组成“谄活”一词,用法也大致相似,只是在表达心理满足的程度上更充分一些。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十九)

哲,《说文》“哲,知也”,古代“知”、“智”通用。“哲”的本义是聪明、智慧、明达。《尚书·臬陶漠》“知人则哲”,《诗经·大雅·瞻仰》也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句子。明达而有才智之

人称为“哲人”,《诗经·大雅·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欺戾”(古人有句老俗话:智者看来象愚笨。常人显得不聪明,那是本身有毛病。智者看似不聪明,那是装傻避罪刑);智慧而富有才艺的人称为“哲匠”,杜甫《陈拾遗故宅》“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指陈子昂)。商洛方言中“哲”发去声读作zhē ,表示一个人自以为是,言行草率,不稳重不谦和,由“哲”字本义中的肯定褒扬变为方言语境中的否定厌嫌。“哲”字见于三种情况:最常用的是形容人的性格,如果某人话多、炫耀、爱出风头,不稳重不谦和,人们就会评价说“那个人哲地很”,“小李这小伙才能可以,就是太哲”;其次,“哲”用于对某人言谈风格的厌烦,如果有了一点成绩就按耐不住,急于向人显示、炫耀,人们听了之后会顺口说“这人太哲”;其次,一个人爱出风头、作风飘浮不稳重,也被冠以“哲”字,比如:“看她哲地,刚买的新衣服就穿上啦”,“那个小伙子头摇尾巴动,哲地放不下他”。孩子考了满分,一来客人就拿出卷子让人看,家长也会说“看这孩子哲地”。有时,孩子和家长顶嘴或冒险做事,家长就训斥说“不要哲”。另一方言词汇“烧苞儿”与“哲”字意义几乎相同,我们经常会到“某某人是个大烧苞儿”之类的话。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二十)

悬乎,商洛方言中,“悬乎”一词表示有惊无险。情景危急,险象环生,但最终没有大碍,这种情况人们常用“悬乎”表达惊险的感受,“我有一次在山脚躲雨,山上滚石头,河水很深,我刚勉强过河,那山坡就发生了泥石流,太悬乎啦,差点没命”。“悬乎”还用于表示离某种危险状态或不想出现的景况很接近,“他们几个小孩玩射箭,竟射到他的眉骨上,你看悬乎不悬乎?”“我家孩子再差三分就不能上重点中学,真悬乎”。有时,“悬乎”也用来表示不放心、不信任,没有把握,如:“你指望他办成这事,悬乎”。“你估计他这次能不能当上局长?”“我看悬乎”。这个方言词,其实是个十分雅致的语词。“悬”的本字是“县”,是象形会意字,表示头向下且被绳子系着,处于危险之中。《说文》“县,系也”。“悬”的本义是“吊悬”,《周易·系辞上》“悬象著明,莫大于日月”。《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悦之,犹解倒悬”。引申为“悬空”、“无所依傍”,《洞天清禄集·古翰墨真迹辨》“山谷(黄庭坚)乃悬腕书,深得《兰亭》风韵”。方言保留了“悬”字本义中的“危险”之义,又用文言虚词“乎”加重于语气,表示惊叹,有“啊”、“呀”等意思,这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如《论语·泰伯》“泱泱乎盈耳哉!”《荀子·劝学》“君子慎其所立乎!”由此可知,商洛方言“悬乎”,是由一个文言实词和一个文言虚词构成,充分地表现出商洛方言的雅态。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二十一)

厨子,商洛方言把厨师也叫作“厨子”或“操厨的”。农村过红白喜事,一般都要邀请当地有做饭菜手艺的人专门准备饭菜,分红案(做热菜)、白案(做凉菜)两类,统称为“厨子”或“操厨的”。这也是一个十分典雅的名词。在古汉语中,“厨”指的是厨房,《说文》“厨,庖房也”。仲长统《昌言·理乱》“使饿狼守庖厨”,《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珍美的食品叫“厨珍”,黄庭坚《谢景叔惠冬笋雍酥梨三物》:“玉人怜我常蔬食,走送厨珍不自尝”。女厨师叫“厨娘”,宋·洪馔《晹谷漫录》“京都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甫长成则随其姿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采拾娱侍,名目不一······就中厨娘最为下色,然非极富贵家不可用”。古代把炊事工叫作“厨下儿”,《三国志·吴·甘宁传》“宁(甘宁)厨下儿有过,走投吕蒙”。商洛方言“厨子”的“厨”,把“厨”字的本义引申为“在厨房里工作”,“子”则是古代常用的人称代词,多是对男子的尊称,如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季文子等,《谷梁传》(宣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注曰:“子者,人之贵称”。也用于对男子的通称,《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子”有时也指女儿,如《论语·公冶长》“以其子妻之”(孔子把自己女儿嫁给公冶长),“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无论是对男子的尊称还是通称,也无论是指男儿还是指女儿,“子”在古代都是指代人。商洛方言将古代书面语“厨”和“子”

组合一起,完全符合古代文言构词法,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在商洛农村,至今还有用“子”表示爱称的风俗习惯,如名字中有“根”字,人们会叫你“根子”,名字中有“民”字,就叫你“民子”。这种人名加“子”的称呼习惯,流露出浓重的情意和雅致。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二十二)

直,在商洛方言中,“直”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直接、做事耿直、性格直爽。关于“直”的本义,从“直”的甲骨文字型来看,是“目”字上方竖划一道直线,表示“正视”,《说文》的解释也是“直,正见也”,但不见于古籍。“直”的基本意义是“不弯曲”,《诗经·大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失”。“直”常与“曲”、“枉”相对,《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龚自珍《病梅馆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引申为“直正”、“公正”,《尚书·尧典》“直而温,宽而栗”,《国语·晋语》庆郑曰:“下有直言,臣之行也;上有直刑,君之明也。臣行君明,国之利也”。又有“简直”的意思,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直”用于评价人的言谈,如《荀子·修身》“是谓是,非谓非,曰直”,商洛人则说“某某说话直,不会拐弯,更不会说假话”,又如成语“直言无讳”;“直”用于评价人的品格,如《论语·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商洛人表述为“某某人特直,不会日弄人”;“直”用于形容人的做事风格,如唐·韩偓《病中闻复官》“也知恩泽招谗口,还痛神祗误直肠”,商洛人也常用“直肠子”形容人做事耿直爽快,一个人喝就干脆人们会说他“喝酒直,不粘系”。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二十三)

乡党,“乡”和“党”都是古代行政区域划分中居民组织的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周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春秋·齐制,郊内以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郊外以五家为轨,六轨为邑,十邑为率,十率为乡。秦汉时期,十里为亭,十亭为乡。此后多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域单位,《史记·老子伯夷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乡”“党”连用泛指家乡、邻里,《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也,唯谨尔”(孔子在本乡的地方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里、朝廷上,有话便明白而流畅地说出来,只是说得很少)。有时也用作“乡闾”、“乡里”,《后汉书·楼望传》“操节清白,有称乡闾”,《后汉书·冯衍传》注引衍书“外无乡里之誉,内无汗马之劳”。也作“乡国”用,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眼中了了见乡国,知有归日眉方开”。“乡里”也指同乡的人,《世说新语·贤媛》“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手之”。在商洛方言中,“乡党”一次保留了其本意和引伸义,既指同一地方,也指同一地方的人,如:“你是哪里人?”“我和贾平凹是乡党”。“真想不到,在这儿能遇上乡党”。有时“乡党”的范围变化不定,出了县境同县之人具是乡党,出了省界全省之人都为乡党。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二十四)

信地,在商洛方言语境中,“信地”指为人太老实、愚笨,有句俗语说到:“痴(发ci音)地,信地,把人恨地”。这个方言词汇的核心在“信”字,从构字法来看,“信”是会意字,“从言”,与说话有关。《说文》“信,诚也”,本义是语言真实可信。《左传·襄公九年》“信者,言之瑞也”。《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引申为“为人真诚,不虚伪”,《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论语·学而》“与友交而不信乎?” “信”最核心的含义是“真实”、“诚恳”、“可靠”。在意动用法的基础上,从“真实可信”又引申为“相信”、“信任”,《论语·公冶长》“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吾今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用作不及物动词,意思“守信用”、“实践诺言”,《荀子·富国》“已诺不信则兵弱”。商洛方言中的“信”,指在“守信”这一含义方面表现出的极致,有贬义色彩,常用于一个人听话不思辨,对别人所言信以为真(既使是别人开玩笑的话),“你咋恁信地?这话你都信!”或者指一个人做事极不灵活,机械僵化不会应时变通,“看你信地,硬等,打个电话不就对了!”。“地”在这个方言里是助词,表现“信”的状态。与“信地”相近的方言还有,“傻地”,“瓜地”,“闷地”,“笨地”,“呆

地”等。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二十五)

上昼商洛部分地方的民众将“上午”称作“上昼”,如,“你今上昼干啥呀?没事的话给我帮个忙。”“你啥时候来的?”“上昼来的”。“昼”是古代书面语,其本意是指白天,《诗经·幽风·七月》“昼而于茅,宵而索陶”(白天割茅草,晚上搓绳索)。有一典故叫做“昼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入关后,见秦宫已毁,思归江东,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后称富贵还乡为“昼锦”。唐代诗人刘禹锡《赠致仕滕庶子先辈》诗:“朝服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更无光”。在古代,“白日”又称“昼日”,《吕氏春秋•博志》“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而问焉”。“昼”的另一含义是“日至午时”,即“正午”,《三国•魏•曹植•曹子建集》八《上责躬诗表》“昼分而食,夜分而寝”。“正午”又称“亭午”,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商洛方言“上昼”中的“昼”正是这一含义。“上”在这个方言中是“在···之前”的意思,“上”与“昼”组成偏正结构的名词,专指白天正午之前这段时间。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二十六)

勾曳商洛方言中,往往把劝说某人相随叫做“勾曳”,“是我把他勾曳来的,应该照顾他”。这也是一个较为文雅的方言词。古汉语中“勾”有“逮捕,捉拿”的含义,《明史·刑法志》(一)“其实犯死罪免死充军者,以著伍后所生子孙替役,不许勾原籍子孙”。在古代,诱惑而至称作“勾引”,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牵挂、留恋也叫做“勾牵”,白居易《睡觉》“吾欲已销诸念息,世间无镜可勾牵”。“曳”又写作“拽”,是“拉,拖带”的意思,欧阳修《御带花》“拽香摇翠,称执手行歌,锦衔天陌”。《庄子·天下》“推而行,曳而后往”。《礼·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仗,消摇于门”。商洛方言把“勾”和“曳”这两个词意相近的字组合成动词,表达“牵,带,动员某人同行或同做”的意思。与“勾曳”词意相近的另一个方言词是“攀扯”,“你不要攀扯我,我不喜欢这事”。“攀”和“扯”也是古代较为常见的书面语。汉末诗人王粲《七哀诗》“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攀”在这里是拉、牵的意思。“扯”也有“拉,牵”的含义,宋《华岳翠微南征録》十《田家诗》之四“良人犹恐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晓星”。可见,商洛方言“勾曳”和“攀扯”都是文雅的词汇。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之二十七)

扯淡这是在商洛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方言词语,是指“无聊、无理的话或事”。“老李说你把河边那棵树砍了,是真的吗?”“胡扯淡,我要那树有什么用!”“这小王真扯淡,这么重要的事都能忘了!”古代就有“扯淡” 这个说法,明·毕魏《三报恩》传奇中说:“一发扯淡,哪里说起”,这里指“无意义的话”。“扯淡”又引申为“无聊、没意思”,明纪振伦《三桂联芳记征途》“思量做这官儿,真个叫做扯淡。一连饿了三日,不尝半口汤饭”。“扯”是拉的意思,说家常话又叫“扯家常”或“拉家常”。“淡”本义指味薄、色浅,如“淡而无味”,“淡妆浓抹”等。不和势利结合的交情称“淡交”,骆宾王《咏水》“终当挹上善,属意淡交人”。家常话也称作“淡话”,陆游《闲中书适》(之一)“客来时淡话,酒后亦高歌”。浅妆叫淡抹,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又引申为“无聊,没意思”,苏轼《游庐山次韵章传道》“莫笑吟诗淡生活,当令阿贾为君书”。显然,商洛方言中的“扯淡”沿用的古语的基本含义,但又有所发展,“扯淡”不仅指言论、做事,还能用于形容做人欠佳、令人讨厌,如:“那个人怎么样?”“扯淡得很!最好别跟他打交道”。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二十八)有在商洛方言中,“有”的含义十分丰富,使用较为广泛。家里富足称作“他家里有”,妇女怀孕不说妊娠则说“她有啦” 、“有喜啦” 或“有身子”,事情能成功说“这事有门儿”,办事方法多就夸奖“这人有门道”,做事把握大叫“心里有哈数”,粮食丰收了叫做“大有年”,做人细心有礼节称为“有心劲儿”,前途光明事业发达叫“有命”,左右逢源熟人多称之“有人”,等等。篆书“有”字是从又(即右手)持肉,“有”字下面的“月”并非月亮的“月”,而是古“肉”字。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或谓古者未知稼穑,食鸟兽之肉,故从又持肉为…有?也”。在渔猎时代,人们以肉

食为主,占有和享乐的对象主要是肉。《老子》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太牢”指的就是猪、牛、羊三牲之肉,“熙熙”表现古人享太牢时的满足感和占有欲。从造字法来看,手中有肉即为“有”。“有”的本意是“取得”或“占有”,与“无”相对。《诗经•周南•罘苢》“采采罘苢,薄言有之”。还有“丰收,多”的含义,如:《诗经•鲁颂•有駜》:“自今以始,岁其有”,《诗经•小雅•鱼麗》“君子有酒,旨且有”,《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古代也称怀孕为“有身”,《诗经•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当人们占有或取得的对象越来越多之后,“有”就不一定单指“有肉”而是范围更广了,正如现今商洛方言“有”的运用。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二十九)

肉是个象形字,古文字的写法像一块肉的形状。《说文》:“肉,胾肉(大块的肉),象形”。段玉裁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在先秦时期,人肉曰肌,鸟兽肉曰肉;或者,在物曰肉,在人曰肌。“肉”本意是指供人食用的鸟兽之肉。《汉书•樊哙传》“拔剑切肉食之”。引申为某些水果、蔬菜去皮核后可以食用的部分,《齐民要术•椰》“(椰)肉正白,如鸡子”。在商洛方言里,“肉”不仅做名词用,而且常用作形容词,形容人迟钝、愚笨、无能,具有责备或贬低的感情色彩,“看你肉地,都几半天啦才做这一点!”“你咋恁肉!连这事都办不成?”商洛方言里,把愚笨迟钝甚至连媳妇都管不住的人叫“肉头”。这种引申义在古代虽不常见,但也有人使用过,如古代就有“肉人”一说,明代黄淳耀《和读山海经诗》之十三:“浮世真肉人,前身忝仙才”,这里指凡人、俗人;为人愚钝、眼光浅陋被称作“肉眼”:元代高文秀《黑旋风》“则他这肉眼愚昧,把一个黑旋风爹爹赶来也认不得”。唐代诗人卢仝《赠金鹅山人沈师鲁》“肉眼不识天上书,小儒安敢窥奥秘。”马致远《岳阳楼》“空听的海浪惊涛,洗不净愚眉肉眼”;凡庸的马叫做“肉马”,唐代李贺《马诗》“厮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肉”的这种形容词性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方言的独到意味。

商洛方言中的文雅之词(三十

)粘本来写作“黏”,通俗的写法写作“粘”,意思是“胶附,贴合”,汉代王褒《僮约》“粘雀张鸟,结网捕鱼”。“粘”也指物质凝滞如胶的粘性,《说文》“秫,稷之黏者也”。唐代文学家韩愈《苦寒始》“血霜顿消释,土脉膏且黏”。古代汉语中有“粘皮带骨”一说,《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原来赵三为人粗暴,动不动自夸到:…我是一切两段的性子不学那粘皮带骨?”。商洛方言将“粘”读作rán ,含义也更加丰富,适用范围十分宽泛。商洛方言中“粘”的常见用法有六种,其一是指事物胶着的特性,“这口香糖真讨厌,粘到鞋上怎么也弄不掉”;其二是用于表示说话思路不清晰,“他真罗嗦,粘了半天,谁都没听清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其三是用来指做事不干脆,“你千万别叫他帮忙,他这个人粘地很,越帮越忙”。如果一个人喝酒不干脆总是找借口耍赖,人们会说他“酒风不正,粘地很”,“他喝酒粘地很,以后不跟他喝”;其四是用于形容为人不耿直、不爽快,“你这人咋这么粘里?把钱退给人家不就对啦吗?”;其五是用来指一个人善于讨近乎、走关系,“他们只是一面之交,现在又来粘系啦”其六是指一些人关系亲昵、密切,“他俩还没结婚呢就粘到一块啦”,“他们几个最近一直粘系在一起,关系非同一般”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大全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大全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中国与外界的接触、特别是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汉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主要是英语),最常见的词汇包括迪斯科(disco),沙发(sofa),芭蕾 (ballet),基因(gene),克隆(clone),高尔夫球 (golf),巴士(bus),博客(blog)等,不胜枚举。俗话说,来而不往非君子,那么英语是否也吸收了来自于汉语的词汇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在数量上并不那么突出。现根据网上搜索结果整理如下,如有遗漏之处,请读者自行添加。 以英语字母为序 1.banzai 来自“万岁”的日语发音 2.Beijing 北京 3.Bok choy来自“白菜”,比pe-tsai常用,后者已淘汰 4.Bonsai来自于“盆栽”的日语发音) 5.Canton 广东 6.chai 来自于“茶” 7.Changshan“长衫”,男子用 8.Cheongsam “旗袍”,来自于“长衫” 9.chi 或 qi 气(功) 10.chin chin (toast) ,你好、再见、举杯祝酒,干杯 11.China 或china“中国”或“瓷器” 12.china ware 瓷器 13.Ching,Qing 清(朝) 14.chop chop 来自于“快”广东话发音(kap) 15.chopsticks 筷子 16.Chop-suey 来自“杂碎” 17.Chow mein 来自“炒面” 18.chow 或 chow chow“狗”广东话发音 19.chow (food) 炒饭,食品

20.Chung-Kuo 中国,已不常用 21.Confucius来自“孔子” 22.coolie(koolie))来自“苦力” 23.Cumshaw赏钱,来自“感谢” 24.dazibao 或 big character newspaper 大字报 25.Dim sum 来自“点心”,现广泛用作“小吃”,“早点” 26.Dingho来自“顶好”,虽然此词被收入部分辞书,但一般美国人似乎不懂 这个词的意思 27.dojo 道场 (武术训练场),日语发音 28.egg foo young 蛋芙蓉 29.Feng shui 来自“风水” 30.futon 沙发床,来自于日语汉字“布团”的发音 31.gaijin 外国人,来自于日语汉字“外人”的发音 32.geisha 艺伎日语汉字“艺伎”的发音 33.ginkgo银杏,可能来自于“银杏”日语发音ginkyo ,但在写作时出现错误 而将错就错了 34.Ginseng来自“人参” 35.Gung ho或gung-ho(热情高涨)。这个词在英语里用的很多,并有电影电 视节目,乐队取此名的。举例:At first everyone is gung-ho about this idea. But now no-body even talks about it.(刚开始大家对这个想法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而现在谁也不提它了)。对于这个词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从“干活”这个词派生而来,也有人认为是从公共合作社的缩写“公合”而来,还有人认为是从“更好”这个词转化来的。笔者倾向于此词派生于“干活”的说法。 36.gwailo 鬼佬,广东话 37.Han 汉族 38.Hanoi 河内(越南城市) 39.hanzi 汉字

最新 邵阳方言语气词研究-精品

邵阳方言语气词研究 邵阳,旧名宝庆,位于湖南省中部资水上游。北邻娄底,南界永州,上通云贵,下接长衡。根据《湖南方言区划及其历史背景》一文中的描述,邵阳方言属于湘方言中的南片。邵阳方言语气词数量极多,其中有些语气词的语用功能与现代普通话里的语气词基本一致。因此笔者将对仅邵阳方言特殊语气词做一个分析,分别从它的句法特征、语用功能和制约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邵阳方言语气词的句法特征 邵阳方言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单用单音节语气词,并一直占据优势,本文仅对邵阳方言的特殊单用单音节语气词做一个简要描述。它主要有:咋[tsa]、子[tsε]、是[s?蹋荨⒙?[man]、咧[liε]。 (一)咋[tsa]1.句末语气词咋[tsa]“咋”既可以位于句末,也可以位于句中。当它作句末语气词的时候,可用在陈述句、是非疑问句句末,来表达语气,具体用法如下:(1)果样个菜还是好恰咋。(2)喊你你嗯应,等哈咋。(3)小把戏,你切嗯切咋?嗯切我就切里。以上例(1)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对某一观点的赞同,有确认和肯定某一事实的语气;例(2)表示说话人的一种无奈,一般含有警告之意。当“咋”用于是非问句末,如例(3)则表示缓和语气及不耐烦之意,要求对方作出肯定回答。另外“咋”还有一种表善意友好的意思,如在分发物品时,分发者可能会先发给小朋友,这时,他们会对着小孩儿说“先把你咋”。此时这个“咋“则表示自己很在乎对方,很关心对方。2.句中语气词咋[tsa]当“咋”作句中语气词时,主要用在句首词语或称呼语后,一般是位于主谓结构间。即可用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也可表示强调的语气。如例(4)、例(5)、例(6):(4)果样个菜咋还是恰得。(5)干部咋,当然要起带头作用。(6)喊我咋,喊我就单糖把你恰。例(4)中加上“咋”,是为了引起听者的注意,跟听者强调这种菜是很好吃的。例(5)中有了“咋”,则侧重是强调个别或特殊人群所具备或所应具备的特点。例(6)表示对“先决条件”的强调。 (二)子[tsε]“子”在邵阳方言中,是一个极具灵活力的句末语气词。其可附于多种句型后,语气意义丰富多样,又相当能凸显情感。当它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平和的语气,具有完句作用。且常用于肯定句,一般与“点 (滴)”“哈(下)”搭配使用。如“好恰就多恰滴子”“得空里进屋来坐哈子”,两句话加上“子”,会使句子的语气变得更具有亲切感。反之,若没有,句子便会显得生硬,别扭。“子”用在形容词谓语句句末,表示一种对积极意义的肯定和认可。含有轻微的赞叹语气。如“老妈炒各菜香喷喷里子,嗯是好恰”“各件衣衫捞软子,穿起舒服得很”,两句话附上“子”后,使得整个句子富有些许褒义色彩。也正是因为“子”有着赞叹语气,自然它也就不能和具有贬义色彩的句子在一起使用。比如,“其没黑”,我们就不能说成“其没黑子”。否则,听起来会感到很怪异。此外,“子”用于感叹句句末,使感叹句变成疑问句,即“子”作为语气词有成句作用,帮助构成疑问句,表询问。如:“那杂鱼好大子?”这个疑问句,若没有语气词“子”,在邵阳方言中就不能构成疑问句。

南京方言语气助词

南京方言中的文化现象探析 丁晓雨 090100002 班级:09文21 作为一个南京人,我对南京方言中的各种语气助词感到非常的亲切,总能让我感到浓浓的家乡味。已经有不少前辈对南京方言的语气助词做出了贡献性研究,我在这里就主要罗列一下研究发现及成果。 南京方言中的语气助词虽然不多,但用法相对固定: 一、“啊”“喃”“噢” 在一般问句句尾中,与普通话的“啊”字同义,可用“啊”“喃”,不区别意义。如:那你自己阿来啊?/那你自己阿来喃?一般说来,选择问句的前一句只用“喃”,后一句皆可,使用习惯多与南京话语调普遍是一种降调有关,问句在末尾处有一个升调,而一般不会在一个句子里有两个升调,所以一般只在选择问句的后一句用“啊”。如:是今天去喃,还是明天去喃?/是今天去喃,还是明天去啊?名词作问句时,只能用“喃”,如果换成“啊”,表达的 意思不同。如:刘顺喃?表示刘顺在哪儿。/刘顺啊?用在有人来访或来电时,还未见到对方或还未确定对方是谁的时候问的话。/你喃?表示征求你的意见。/你啊?有一种“原来是你啊”这样的意思。 但是,与“喃”不同的是,在普通话用ma吗作问句时,南京方言大多数使用的是“啊”,而不是“喃”,并且在南京方言中几乎没有“吗”这个语助词。南京方言的是非问句的格式为阿V,句末用“啊”而不用“吗”。如:你 阿知道啊?/阿是本来有的啊? 在表假设的意义中,相当于普通话“ne呐”。如:要是突然下雨了喃,那就……这种假设问句如果句末用“么”,则完全没有疑问的意味。在南京话用“喃”,却也并没有多少疑问的语气在其中,仅表达一种假设的可能性。在表示设想的句子中,普通话里用“呐”,南京方言中用“噢”,带有一种警示、嘱咐的口气。如:这个很危险噢! 在表示“还”“还不”的时候,普通话均用ne呐。而在南京方言中,在表示“还”时,大多用“啊”字,有时也可用“喃”,但缺少反问语气,多含鄙夷口吻。如:老朋友啊!还“老朋友”啊?/老朋友啊!“还老朋友”喃。在表示“还不”的时候,基本上用“喃”,如还没完喃。/还不用这么多喃。 表示申明有的时候,南京方言用“喃”字,这里的“喃”是降调,不拖沓,如:有三十万喃,阔地很喃!/听说还有个姓张的喃。 二、习惯性的“唠”字结尾 普通话中表起事和完事时使用“le勒”,南京话中可以用“唠”或“赖”,使用时区别不大,用“唠”的时候,感情不丰富,叙述平淡,用“赖”的时候,一般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如“下雨赖”表惊讶,没料到会下雨。“进来吧,吃饭赖”有较强的催促意。“我不高兴去赖”更突出不高兴的

陕西省商洛市方言荟萃

陕西省商洛市方言荟萃商洛人把蚂蚁叫马爷 把蚯蚓叫出窜 把蛇叫长葱 把青蛙叫河马 把贝壳叫海巴子 把螃蟹叫盘夹夹 把知了叫唔鹰 把鸟雀叫桥桥 把乌鸦叫老娃 把鸽子叫蒲果 把蚊子叫莫子 把西红柿叫洋四子 把马铃薯叫芋头 把甘薯叫红薯,也叫红勺 把深山里的人叫三里毛老鼠 把深山叫深山仡佬子 把杏子叫横 把下叫哈 把前面叫前头 把后面叫颌斗 把去年叫年死 把稻草叫桃草 把玉米叫苞谷

把你没有用叫你能chua! 撒谎叫胡说,胡扯 把那边叫乌达 把这边叫只达 把下叫哈 把骗人叫哄森呢 把谁叫森 把干什么叫干撒哩 把啥叫撒 把讨厌叫祟人,泼烦 把串门子叫游门子 把到家里歇一歇叫坐一哈嘛 把休息叫歇一哈 把讨好别人叫舔么人,也叫加摸人,添沟子把眼睛叫眼窝 把来不及了叫跟不上了 把赶集叫上旗啊,上旗起啊 把膝盖叫乞子盖 把上不去叫不得上乞; 把玉米糊叫糊汤 把父亲叫大 把大伯叫大悲 把迟了叫次啦 把漂亮叫看你西的太

把高兴叫兴的 把聪明叫灵醒 把吝啬叫参皮 把对人热情叫稀气的 把岳父叫丈人 把岳母叫丈母娘 把姐妹的丈夫叫翘担子,一翘子把飞机叫虚机 把土匪叫偷许 把非常叫须长 把妻子叫婆娘,西子 把跪下叫困哈 把被人打了叫叫人杰啦 把说话叫年传 把乱跑叫葛宁 把垃圾叫我撒 把串门叫游门子 把就是叫四得 把特别多叫多地太太 把树枝叫树股子 把没问题叫么马达 把瞬间叫翁的一哈 把蹲下叫个各旧哈 把一团叫一疙瘩

把好极了叫聊咋了 把吵架叫嚷仗 把傻子叫二干、二球,二怂; 把小混混叫二流子 把跑得狼狈叫栽死也或 把颜色混杂叫五马六道 把乱七八糟叫乱马石窝 屁股叫勾子; 把上山叫上坡!把烦恼叫挠草,把蛇叫长虫,把开始叫嘎势吧,把急忙叫紧忙,把颜色叫年瑟,把一半叫半砸 商州方言 虽没有特别之处 但早已深深烙上商州人的气息 那么朴实 那么醇厚 商洛方言好似母语陪着一代又一代的商洛人做个商洛人真好! 商洛人把蚂蚁叫马爷 把蚯蚓叫出窜 把蛇叫长葱 把青蛙叫河马 把贝壳叫海巴子 把螃蟹叫盘夹夹 把知了叫唔鹰 把鸟雀叫桥桥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陕西风情与陕西方言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陕西风情与陕西方言 ——附:陕西方言常用词 秦士 陕西地域辽阔,陕西方言种类繁多。但一般所说的陕西方言,指的是关中话,地域上则包括陕西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延安、铜川、商洛、安康八个地区,属北方方言,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普通话相比,咬字重,声调低沉,短促有力。 陕西方言也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结构简练,幽默风趣,有兴趣的朋友不妨随我去听听。——因 为用的是陕西方言,所以有些字是按方言的音写的,不是普通话用的“字”,诸位乡党可不要求全责备啊! 1 陕西农村人一赶早在巷子口一见面,大都有如下对话: “吃咧么?” “吃咧。” “吃的啥?” “米汤馍。” “咥(dié吃)咧几个?” “九个。” “饿的达呀,你咋奏跟个猪一样些!” 2 陕西人老朋友见面,为了表示亲热关系美,先是一顿嬉笑怒骂,拳打脚踢。 “你狗日的咋好长光景莫见咧?”给上一拳。 “羞你先人哩,还好意思说,也不给我用电话吱哇一声。”踢一脚。 “去你娘个脚!” “去你达奈腿!” 然后奏握手,正儿八经地说话。 说的不过是夜个弄咧些啥丢人现眼的事,今儿个有啥马眼事,明儿个预备挨些啥错等。 3 两个寒人在巷子口或大街道上闹纠纷咧,互相逗火,话说多咧,声高咧,就这样。 “你皮干啥哩?” “你皮干啥哩?” 后一句声音一定高于前一句。 “我给你娃说,少胡皮干!” “咋咧?” “你说咋咧?” “把你个碎猴!” “你才碎猴!” “咋家?” “你咋家?” 要是莫人劝,可能奏摞到一担尼咧。 4

农村人且的早,鸡叫三遍后,天麻麻明就起来咧,先上茅子倒尿盆,然后婆娘用笤除扫院子,男人一赶早奏到地里气奏活,晌午回来吃一哈饭,再干一后晌,天麻茬儿黑就收工。 早饭一般是米汤馍,一碟红萝卜丝或者寒菜。晌乎饭通常是捞髯面,碗底搁几片葱叶,一勺荤油。吃饭时,都蹴在自家门口的台台子上,端个老碗,把面挑的有三尺高,往嘴里刨的呼噜呼噜,奏是想炫耀一哈老婆的面擀的好。黑咧的饭十分简单,一碗煎水,一个辣子夹馍就打发咧。 陕西人莫事咧就谝寒传,七八个男的女的圪蹴在墙底哈,胡吹冒撂。谁要说一句不踏犁沟的话或者瓤人的话,大伙奏都成咧二杆子咧,一拥而上,揪他的耳朵,甚至扒他的裤子,闹得他吱哩哇啦乱叫唤。 农村人的日子,见天都是这个样子。 5 春天要种地,要给地里头上粪。得把锄、犁、耱、耙等嘎达马西从旮旯拐角倒腾出来,把牛马驴骡育得饱饱的,等地开咧,就忙活咧。 热天收麦,挣人得很,乏的人在地里光丢盹儿。吃几个油泼辣子夹软馍,一哈子就有劲咧,乃馍比啥啥都香。 秋天爱哈霖雨,哈多咧奏把房能泡失塌。碰上哈冰溜子,能把恩颅砸几个豁豁。 冬里冻的要死,莫事咧就窜到被儿窝里,和婆娘说些屁不顶的话,给娃们胡谝城里的洋楼,门面房里的洋货东西。 6 农村人的红白喜事,无非就是埋人、打发娃、娶媳妇、牙牙子满月等等,一律叫过事。 过事要寻门户,埋人要送献餮,打发女子、娶媳妇要送料子布,娃满月要送挈子。 过事奏要吃席,奏要割肉买菜,请厨子,叫隔壁邻伸的人帮忙。掌柜的负责料理好各种嘎西马达的事,招呼好头前人、舅家爷、舅家母;屋里人管理锅碗瓢盆,安排妇女择菜洗碗倒恶水。 过事咧,大事碎事总得有个丈夫,丈夫不是老婆的老汉,是主事人。 席桌要用展布抹得净净的,要摆酒盅盅,菜碟碟。吃席时不要太丧眼,吃一筷子,停一筷子;夹一口菜,咬一口馍。吃到中间时,尽量不要往后院跑,憋不住咧跑咧,回来要记着洗手。吃毕咧临走,要给主儿家打个招呼。 事毕咧,主儿家还要谢承厨子、丈夫等劳苦功高的人。麻达着哩。 7 农村大人皮实,娃也皮实,扛得住风吹雨打,轻易不着凉不得病。要是挨咧啥挫,踢猪尻子一脚,奏把气消咧。心里头把做咧,窝到被儿里头闷一觉,奏啥都想开咧。 没钱人的日子总是挣挣巴巴的,就怕啥地方发麻达咧,弄失塌咧。亲戚朋友见咧面,总要问:“最近咋个相?”如果说“嘹得太太”、“嘹得很”,自然皆大欢喜;设乎说的是“莫松相”、“难场得很着哩”,就安慰一番,说几句宽心话。 见人不要说伤脸的话,不要把脸顶得平平的。遇事咧不要急里马慌的,扑西赖害的。为人办事要克利马嚓,不要圪圪拧拧的。有些鸡尻子掏蛋的急事,也要拿得稳稳的。 8 现在的农村人洗脸也知道用腻子咧,洗衣裳也懂得用洋碱洗衣粉咧。 平时渴咧也很少从水瓮舀凉水喝咧,而是从电壶里倒煎水喝;也知道龙井茶香,牛奶养人。也不再吃煎水泡馍咧,顿顿都有菜。 再不二糊糊地啥也不灵醒,也看看报纸、看看电视啥咧的,得空咧到网吧跟全国各地的婆娘碎娃谝谝闲传,怪有意思哩。萨达姆被美国人逮住那天,我奏是在网上看到的。 冰箱不是咱农村人买不且,觉得喔狗失的蛮费电、费钱的,喔电钱要买多少洋糖啊!电视一到黑咧都看,看电视里人家的日子摩里各缝的,酣水能流一脸盆子。 9 农村啥人都有。 对先生要尊重,有的先生会教书,有的先生会看病,都是好人。

英语中的外来词

2007年9月观晤学司·学术探讨·浅析英语中外来语的来源、成因及影响蒋咏梅(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江苏连云港)【摘要】本文首先对英语外来词的历史进行探源,对其发展过程作了概述,并对其成因进行概述,然后主要分析了数量众多的外来语对英语语言本身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外来语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联系,丰富了英语词汇,使英语更加国际化,了解英语外来语的发展过程、成因和来源,有利于加强对英语的理解。【关键词】外来语发展来源成因影响ABriefAnalysisOftheLoanWOrds.mEnglish.1iangYongmei(Primary刖wattonDepartment,LiangyungangTeachers?CollegeLianyungang,JiangsuProvince)【.Abstracts】nethesisfirst0fauprobesint0山eorigi…nnfEnglishvocabularywithexemplifyingwords,inthenextplat:eexpatiatest|lecause0fitsformation.andthenanalyzesthee~ctsthatloanwordshave·0ntheEn glishlanguage__Eventuallyanaturalconclusioncomes?mtobeing:Theloanwordsreflectcuhurallinksandendch【heEnglishvocablll。rys0that_lhasbecomeamomuniversMlan—guage.Furthermore,ac(1um?nlangyourselveswitht}Ieorigin,developmentandcanseofformationisDfgreathelprorEnglishleamerst0deepentheunderstand ing0f|heEnglishlangu~e.【Keywords】loanwords0n?ga?ndevelopmentcause0fformationeffect英语词汇主要由本族词和外来词组成,词汇量大,据最新统计,英语词汇量大约在100万左右。英语词汇量之所以如此巨大,是因为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打开英语词典来看,大约百分之八十的词都是从其它语言借来的,绝大多数的外来语来自拉丁语,其中一半以上是通过法语借来的,另外大量的词直接或间接来自希腊语。相当多的词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还有一些词来自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荷兰语,少数词来自世界各地的其它语种。如:Ⅲ,taxi来自法语;opera,studio来自意大利语;mosquito来自西班牙语;kowtow则来自汉语。有人说英语是一种“贪婪”的语言。英语词汇中外来词如此之多,以致于在英语运用的每一个句子中,都有可能出现外来词,看一个例句:Their cups are black,这个简单句只有4个单词,但其中your·是斯堪的纳维亚语外来词,black是法语外来词,cup是拉丁语外来词,只有are是本族词。这些外来语词,由于经常使用或使用时间已久,已经完全英语化,即使以英语为母语的很多人也未必能说出它们的来源。由此可见,外来词已成为英语语言中必不缺少的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英语新词汇也在应运而生。若干年后,恐怕没有人能说出英语究

黄梅方言语气词

黄梅方言语气词小论 2008221102410033 李纯 摘要:黄梅人日常交谈中语气词的使用相当频繁,语气词比较丰富,表情达意复杂细腻。本文描写分析11个语气词的用法。 关键词:黄梅方言;语气词 湖北黄梅县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传统上即有“吴头楚尾”的说法,当地居民又多是江西移民的后裔,方言属江淮官话黄孝片,是比较有特色的方言之一。 一、麽(咪)/mo/ “麽”可以表示疑问,它用于陈述句的末尾,可以构成是非问句(作用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吗”)。但是这种是非问句陈述的事情必须是已经发生的事,是对既成事实的提问。例如: 1..恩孩子上学麽?(含义:问你的孩子上没上学) 2.爸爸下班麽?(含义:爸爸下班了没) 3.小红到恩屋去麽?(含义:小红到你家去了没) 陈述句加“麽”是对既成事实的提问,对它的回答也是肯定或者否定的。“咪”一般表示的是长辈对晚班的提问,语气比较随便、轻蔑。例如:恩妈妈叫恩去上学,听到咪? 二、啵 “啵”也能表示疑问,他同样用于陈述句的末尾,构成是非问句。但是他所问的事情是还没有发生的事,表示的是对将来发生的事的提问。例如: 1.小明来啵?(小明要来吗) 2.恩喜欢吃鱼啵?(你喜欢吃鱼吗) 3.他困醒啵?(他要睡觉吗) 简单的说,“啵”是对将来事情的提问,而“麽”却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提问,两者有着时态上的不同。 三、呢?/ni/ (1)“呢”也同样表示疑问,它的结构很简单,一般是“主语+呢”,表示对主语的提问。例如: 1.爸爸呢?(表示爸爸在哪,怎么样) 2.椅子呢?(表示椅子在哪,怎么样) (2)用于表示假设的句子,又让对方或自己思考的意思。例如: 1.我要是不同意呢?你有么办法。 2.小红要是没来呢?恩将麽办? 在黄梅方言中还有“嘚”(表示对事实肯定的提问,如:恩来了嘚?),“哝”(加在陈述句后,如:恩屋有几口人哝?)等疑问词,也是用于陈述句末尾,但用的范围比较小。 四、哒[·ta] (一)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提醒、责怪等语气。 1.还有三个人冒来哒。(还有三个人没有来呢) 2.你不信我的话哒。(谁叫你不信我的话呢) (二)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命令、催促、请求、建议等语气。例如: 1莫哭哒(你别哭呀) 2恩走快走哒(你走快点吧) (三)用于句中,表示列举。例如: 1恩家有么事人哝?(你家有些什么人呢?)爸爸哒,妈妈哒,奶奶哒。 2菜里放滴么事香物哒?(菜里放些什么作料呀)葱哒,生姜哒,茴香哒,味精哒。

陕西方言顺口溜

陕西方言顺口溜 搜集整理---谢康娟(谢伟) ................................................................................. (一) 西安是古老的,建都是不少的;底蕴是深厚的,时代是穿透的。 风水是吉祥的,鼎盛是汉唐的;历史是悠久的,起源是西周的。 城墙是明代的,保存是不坏的。城河是环绕的,味道是怪怪的。 交通是枢纽的,陆空是全有的;机场是新换的,车站是凌乱的。 始皇是空前的,兵马是泥建的;陵墓是巨大的,盗墓是自杀的。 华清是温泉的,骊山是平缓的;贵妃是洗澡的,体态是丰满的。 幽王是浪漫的,烽火是假装的;妃子是一笑的,诸侯是上当的。 亭子是捉蒋的,中正是不幸的;国共是不合的,被捉是肯定的。 法门是佛教的,舍利是释迦的;发现是偶然的,震惊是天下的。 乾陵是壮观的,则天是合葬的;石碑是无字的,翁仲是一样的。 永泰是公主的,懿德是太子的;墓道是要下的,否则是白来的。 茂陵是汉武的,去病是相伴的;匈奴是马踏的,不敢是来犯的。 昭陵是太宗的,骏马是奔腾的;两骏是没有的,老美是偷走的。 钟楼是中心的,鼓楼是附近的;中间是广场的,散步是很爽的。 大雁是雄伟的,塔高是七级的;唐僧是取经的,回来是翻译的。 小雁是秀美的,塔顶是震毁的;通身是青砖的,塔层是十三的。 碑林是珍贵的,书法是多种的;艺术是宝库的,文盲是不懂的。 省博是丰富的,珍宝是无价的;参观要仔细的,里面是很大的。 半坡是母系的,文化是仰韶的;墓葬是不少的,经典是彩陶的。 华山是险峻的,道路是台阶的;索道是不错的,勇士是不坐的。 太白是积雪的,主峰是秦岭的;徒步是危险的,装备要齐全的。 小吃是清真的,回味是长久的;价格是便宜的,笑脸是没有的。 泡馍是精粹的,掰的是很碎的;糖蒜是赠送的,口汤是免费的。 早点是糊辣的,丸子是牛肉的;味道是很好的,要吃是请早的。 包子是灌汤的,贾三是擅长的;生意是火爆的,合影是满墙的。 酥肉是定家的,盆子是很大的;味道是纯正的,美眉是要剩的。 炒饭是红红的,里面是酸菜的;生意是很好的,味道是不赖的。 面条是柳巷的,生意是最好的;老板是美女的,记忆是电脑的。 凉皮是减肥的,美眉是最爱的;户县是最好的,辣椒是不少的。 夹馍是猪肉的,樊家是有名的;字号是很老的,态度是国营的。................................................................................. (二) 长安南路砍过树,秦始皇陵盗过墓,此生行尽天涯路,陕西楞娃就是酷 娱乐场所打过仗,火凤凰里嫖过娼,万里长城万里长,陕西楞娃就是强 东大街上下过海,长安县上挂过彩,青山颜色终不改,陕西楞娃就是拽 华清池里洗过澡,兴庆公园赛过跑,天若有情天亦老,陕西楞娃就是刁 八里村口打过劫,政法门口飙过血,意气精魄坚如铁,陕西楞娃就是烈 长军武校练过武,和平年代hi过舞,天下英雄皆入土,陕西楞娃就是虎 婆娘床上流过汗,五一饭店吃过饭,也曾弯弓射鸟蛋,陕西楞娃就是蛮

汾阳方言的语气词“咧”

汾阳方言的语气词“咧” 摘要:“咧”是山西汾阳方言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语气词。它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相当广泛。从它作为方言语气词的特殊性角度入手,可将其分为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疑问语气词;同时它还有连用的现象;不论是单用还是连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汾阳方言语气词“咧” 汾阳位于山西晋中偏南部,因在汾河之北而得名。汾阳方言属山西晋语区吕梁片汾州小片方言,该方言中的语气词相当丰富。本文对汾阳方言词“咧”进行调查分析,主要说明其特点和用法。 一、汾阳方言语气词“咧”的分类 ?摹斑帧钡墓τ米攀郑?参照李小凡(1998)《苏州方言语法研究》的一些观点,可以将其分为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疑问语气词。 (一)事态语气词 作为事态语气词,“咧”一般用在陈述句句末,表示平白、客观地对实际发生的事进行铺叙;语调为平调。方言语气词“咧”在实际的应用中,显著地表现在对时间的界定上。 1.仍然态

指动作行为的进行或者事态的持续发生。通俗地来讲,就如同语法范畴中的现在时和进行体,二者常常共同表现出来。如: (1)下雪咧。 (2)睡觉咧。 在汾阳方言中,语气词“咧”可以表示说话时动作正在进行。可以单用,如例(1)和例(2)。也可以在前加“正”,组成“正……咧”的形式;还可以加汾阳方言中表示持续的词“的”,组成“……的……咧”或“正……的……咧”的形式。如: (3)正刷锅咧。(正在洗碗。) (4)睡的觉咧。 (5)孩儿耍的咧。(孩子正在玩着呢。) (6)爸爸正吸的烟咧。(爸爸正在抽烟。) “咧”多用于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性非主谓句以及连谓句中。如: (7)他上课咧。 (8)小丽的脸红的咧。 (9)下雪咧。 (10)他低的头想事情咧。(他低头思考事情呢。) 2.将然态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说话人说话之后,一般出现在陈述

商洛美食

柞水洋芋糍粑 柞水洋芋糍粑分享到:0 柞水洋芋糍粑是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的特产。柞水洋芋糍粑爽口、营养丰富,有食疗保健作用,夏吃清凉消暑降火,冬吃暖身祛寒防燥,是老少皆宜的风味小吃。 洋芋,即马铃薯。民间又称地蛋、土豆。糍粑,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洋芋糍粑,用马铃薯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 “万青九间房,洋芋当主粮;要得生活来改善,洋芋捶得稀吧乱。”这首民谣是说的是陕西柞水的洋芋糍粑。过去柞水人都知道,这是取笑“万青”“九间房”两个地方的话,以前这两地贫穷,百姓生活水平不高,平时以马铃薯为主粮,想要改善生活也只能吃当地出产的马铃薯做成的“洋芋糍粑”。 万青和九间房是柞水的两个乡,处在秦岭脚下,是高寒山区,小麦产量低,玉米长不老,就只盛产洋芋。洋芋砸烂就是打糍粑,在那个极端贫穷的岁月里,这就成为当地人待客最好的饭食了。如今柞水的洋芋糍粑不仅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美食,它的制作技艺还是响当当的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洋芋糍粑,这种用马铃薯做成的美食,都市人不多见,但在陕南的柞水,到处可见、可耻洋芋糍粑;且不说街上卖的,你随便走到柞水那个乡村,只要提出吃洋芋糍粑,厚道的柞水人就会热情地为你打上一盆让你吃个够。但是,柞水的洋芋糍粑真正好吃的还是在九间房街;这里才是柞水糍粑的发源地。 柞水九间房街地处秦岭山脊,将这里出产的洋芋蒸熟,放在阴凉环境中,稍微凉一下,在石板上用木捶一压开,就是纤丝粘连;来回揉一两个来回就粘呼呼的。当抡起木捶三几个来回捶打时,就象砸在凝脂上那般舒适惬意。这里的洋芋做糍粑不仅好打、省力,还特别好吃。捶好的糍粑,铲子上沾水堆在一起,双手一托,柔若无骨,丰则有余,一团白嫩的、有劲道的凝脂就装进盆子里啦!放在砧板上,用刀使劲一切,整坨、整块的,柔而不散,很有劲道。放在调料锅里烫热时,香气直往鼻孔里钻,很是诱人,胃口不开也得开了。 九间房、万青都是沙砾土壤,森林茂密,平均气温低,很适宜洋芋生长,这里的洋芋蛋白含量高。洋芋做糍粑是物理作用下,单糖变成多糖,蛋白变成糊浆的过程。洋芋糍粑做得好不好,主要是取决于洋芋的蛋白含量;蛋白含量越高,洋芋糍粑越粘,而且省力好打。九间房街一带正是典型秦岭洼地气候特点,洋芋的蛋白含量高、淀粉要轻些,杂质含量少,所以洋芋糍粑最好吃。 在人们崇尚食物健康的今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洋芋是抗癌食品。吃山野菜酸水泡出的洋芋糍粑,的确是很好的保健食品和风味了。只是,笔者还得提醒你,九间房街的洋芋糍粑不仅是地方独特的民间原创食品,而且是柞水最好的洋芋糍粑,很值得去品尝的。 如今,柞水这座美丽的山城已经成为了国家级卫生城市,是西安的后花园,她正以她独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 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潜山方言的语气词

安庆潜山方言的语气词 提要:安庆潜山方言属于赣方言潜怀方言片,潜山方言语气词数量多,具有多功能性。句末语气词能表示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多种语气,可以独用也可以连用;句中语气词只能单用,有延缓语气和对比的功能。 关键词:赣语潜山方言独用连用 壹引言 1.1潜山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长江北岸,皖河上游。潜山话与岳西话、太湖话、宿松话、望江话、怀宁话同属于赣方言潜怀方言片。 1.2潜山方言的语气词特点: (一)数量比较多,共25个; (二)同一个语气词可表示多种意义; (三)语气词位置大部分位于句末,有的也可以位于句中; (四)语气词连用比较常见。如:“了啊,着吧,的哟”等。 贰单用于句末的语气词 潜山方言中单用于句末的单音节语气词有14个,分别是:“着、了、啊、噢、欸、哟、咧、那、耶、哇、呐、唛、咳、的、吧。”其中“噢”是“啊”发音开口度变小历时演化而来;“欸”出现在“u”韵尾的字后面连读时会有语流音变,用“喂”字来记字;“啊”前韵尾为“u”时,用“哇”记字。单用于句末的还有一个三音节的语气词“就是了”。 2.1着 (一)用于陈述句,表完成或事态发生变化,并有成句作用,不能删掉。如:(1)作业做好着。(着 2 ) (2)错误!未指定书签。渠家人来着。(着 1+着 2 ) (1)中“做好”表性状的实现,这里的“着”是语气词“着 2 ”;(2)中“着”在动词“来”后面表动作的实现,“着”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作用,根据同音删略的原则,删掉一个。 (二)错误!未指定书签。用于正反问句,一般用在“可”字句中,希望对方从肯定或否定的内容中做出选择。如: (3)错误!未指定书签。渠昨日可去着?(着 1+着 2 ) (4)错误!未指定书签。可好着?(着 1+着 2 ) (3)例的回答只用两个:“去着。”或“没有去”,对方只能从肯定或否定的内容中做出选择,(4)例也是只能选择肯定的回答或否定的回答。

商洛炼锌厂介绍

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商洛炼锌厂隶属于陕西有色集团,其前身是陕西商洛冶炼厂,始建于1986年,属陕西省“七五”重点建设和扶贫项目,主导产品为锌锭和硫酸。1999年初由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对商洛冶炼厂实施零资产收购式兼并,组建了陕西锌业有限公司商洛炼锌厂。企业通过不断技术改造,生产工艺、设备先进,检测设施齐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已通过“三标一体”贯标认证,生产规模由原来的年产电锌8000吨增加到15万吨,硫酸由12000吨扩大到20万吨,产品由3种增加到10多种。主产品“秦锌”牌锌锭,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秦锌”商标被授予陕西省著名商标,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远销国外。2 004年加入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来,通过加强管理,抢抓市场机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连续六年产值、利税保持商洛第一,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利润3000万元,上缴税费1.33亿元,成为商洛市首家产值达10亿元、纳税超亿元的企业,税收贡献占商洛市财政收入的10%。截止2010年10月底,企业总资产21.66亿元,在岗职工1700余人,1-10月已累计生产电锌104470吨,较去年同期70209吨增加34261吨,增幅48.8 %;实现营业收入29.75亿元,较去年同期12.8亿元增加10.8亿元,增幅84.37 %;利润105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569万元增加481万元,增幅84.58%;上缴税费344 2万元,较去年同期的493万元增加2948万元,增幅598%,生产经营取得较好成绩。由于贡献突出,企业2003-2009年连续7年

被商洛市政府授予“先进企业”,2006年和2007年分别被陕西有色集团授予“文明生产单位”和“先进单位”,2007年荣获市级“文明单位”,2008年荣获市级“平安单位”。2009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单位”和“节能减排先进单位”。 为保持企业持续发展,计划从今年开始,利用3-5年时间,围绕铅锌产品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做文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通过挖潜产能,到“十二五”末,使商洛炼锌厂达到年产锌、铅、铜等金属35万吨、硫酸20万吨、硫磺8万吨、镉锭1000吨、电炉锌粉2万吨、高级氧化锌2万吨、聚合硫酸铁6万吨、阳极板6万块,并回收黄金、白银、铟锭、锑、锗、镓等有价金属,年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成为一个无废渣排放、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环保达标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商洛乃至陕西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