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张影红

摘要:北宋初年的集权措施使北宋经济繁荣一时,但其弊端的一面却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式,鉴于此,北宋宋神宗于1068年命宰相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主要从理财、整军、科举三方面入手,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新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最终新法以失败告终。新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不单是因为其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的一些做法和政策也值得检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制置三司条例司

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初年,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的积极作用。至宋真宗时,社会环境呈现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然而,于此同时,北宋建立以来固有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集权统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开始显露出来,酝酿了动摇北宋王朝统治的危机。到了北宋中期,针对封建政权所生的政经危机已经可以预见。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三冗”构成北宋中叶统治危机的重要内容之一,深重的外患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改弦更张,变法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了。王安石有一句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①”,大意为:天象的变化不必畏

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可见他的决心。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

①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

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抑制兼并”、“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新法的内容包括理财,整军,科举三个方面。

“富国之法”的主要内容是:(1)青苗法。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2)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3)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颁行。此法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账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凡有诡名挟田,隐漏田税者,都要改正。(4)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

小给予升官奖励。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5)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6)均输法。主要内容有: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另外,还赋予发运使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斟酌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采取一些权宜措施。

根据辽、夏不断进犯,边塞告急的现状,王安石认识到必须增强朝廷对付“内忧外患”的能力,推行“强兵之法”:(1)保甲法。熙宁三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其主要内容是乡村住户,不论主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以住户中最有财力和才能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同保人户互相监察。农闲时集中训练武艺,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2)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3)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4)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取士之法”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这三个具体措施。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

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15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青苗钱“岁收息三百万贯”;免役钱“岁计一千八百七十二万九千三百”,而且役钱并非专用于雇役,“所费止用所入三分之一”;市易息钱并市利钱“总收百三十三万二千缗有奇”。②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财政状况大大改善,“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③”。轰轰烈烈的变法,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受到时人抨击。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也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下

列我就六方面论之。

②(明)范光宙《史评》卷九《王安石新法》,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宋史》卷328《安焘传》

第一,变法事先缺乏宣传,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在变法的反对阵营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而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经过足够的宣传说服后应该是可以被吸收进变法阵营中的。如参知政事吴奎、唐介等人对王安石的意见,虽有程度的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他们都只是觉得王安石的修养不足以担当宰相的重任,而只能当皇帝的顾问、秘书等位居清贵而不负实际责任的工作;还看不出他们因为感到王安石代表了什么中小地主的利益,而有从根本上加以否定的意思。其实,他们的意见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恶意攻讦。变法以后种种事实表明他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王安石的“知己”。当时反对新法的大臣,如欧阳修、韩琦、苏轼、司马光等并非是完全的守旧。这些人都参与过“庆历新政”,是曾经主持过改革的人。在推行新法之中,他们看到了实际中新法的不足与错误,提出了不少意见,其中一部分是完全正确的。如果王安石能认真考虑这些意见,搞好团结,修改一些条例,也许变法会有成效的。

第二,政策执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

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行新法。

第三,国家对商业实行垄断——市易法本意是打击商人,平稳物价,帮助小商人。但事实上没有达到如此效果,第一设市易司不过是由国家代替大商人把持市场,搞垄断罢了。市场被垄断的局面依然不变,物价不可能会平稳。第二,由官吏们控制商业,很可能在交易时凭借权势压价购买,高价出售,例如:管理市易司的吕嘉问就是这样干的。这样一来便大大打击了民间商业,连最处倡行市易法的魏继宗都说:“愤惋自陈,以消市易主者摧固培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是比较高的,但他也认为市易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是害民的。“‘以吾论之,荆公诸法之不可行者,莫此若也。’其不可行的理由有二,一是市易法与青苗法的性质相似,皆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市易则商业银行之性质也,虽然,银行之为物其性质宜于民办,而不宜官办。二是由国家笼天下之货专卖之,此近世社会主义派所主张条理之一种。其不可行就在于本欲以裁抑兼并者,而其结果,势必至以国家而自为兼并者也。若国家为惟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故当时诸法中惟此最为厉民。”④

第四,刚愎自用——“荆公以古之道,变今之俗无不可者,顾一代成法扫地无存焉,其更张既聚,而其执拗又甚,攻之愈众而持

坚,余故曰荆公之法非尽不善也,荆公之拗而执以为是者,则天下后世之乱首也。⑤”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

【4】梁启超《王荆公传》,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例如,苏轼本来是拥护新法的最好人选,但苏轼的很多正确的意见也未能被王安石采纳。

第五,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在朝廷和地方上,都有一批顽固坚持反对变法的人,他们或以坚持“祖宗之制”,攻击诋毁新法;或利用职权阻挠、延缓新法的推行,甚至鼓动下属官员,谎报情况抵制变法。神宗在反变法势力的包围下,对变法也是一再犹豫动摇,没有一个坚定的态度。

第六,从用人上看,王安石可以说是用人不当,这也是历来被史学家们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变法、要改革,首先要有变法之人、改革之人。韩绛、吕惠卿、吕嘉问都是王安石亲自选拔的人才,又是变法派的骨干力量。但是最后,有的人被使用不当,有的人背叛了改革。如:韩绛一介书生,对军事一窍不通,却自愿前往总督西夏军事,结果一败涂地。熙宁四年(1071年),西夏攻陷宁浚城,韩绛罢知邓州。吕嘉问被王安石任以市易司,执行市易法。吕嘉问却大搞贪污腐败,对商人强买强卖,中饱私囊。事情败露后,王安石还一个劲地袒护吕嘉问,可谓不知人矣。吕惠卿原本集贤院校勘,一个小官。他为了满足个人野心,声称支持变法。在王安石的举

荐下,平步青云直至参知政事。当了参知政事后的吕惠卿都处处与王安石为难,阻碍变法。

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

⑤摘自叶坦:《大变法》,三联书店1996年版

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他向元老重臣富弼等人征询富国强兵和制胜辽与西夏之策,他们规劝神宗,在20年内不要提及用兵二字。宋神宗从此不再倚靠这班元老重臣。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用为参知政事,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当时王安石已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士大夫们大都以为只要王安石登台执政,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为了推动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后条例司废,变法事宜由户部司农寺主持),并与吕惠卿、曾布等人一道草拟新法,各路设提举常平官,督促州县推行新法。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8年内,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

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每一项新法的推行过程当中,遂无例外地都遭受到他们的阻挠和反对。到宋神宗逝世之后,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此前的新法便在元佑初期全被废罢。史称“元祐更化”。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不是单一一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不仅因为新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还有其政策和做法上的一些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那么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

【2】(明)范光宙《史评》卷九《王安石新法》,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宋史》卷328《安焘传》

【4】梁启超《王荆公传》,转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摘自叶坦:《大变法》,三联书店1996年版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后强化演练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后强化演练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 项。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2.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B、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A 3.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均输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利用。 答案:A 4.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注意“直接”两字,即可作出准确判断。 答案:B 5.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考点阐讲】 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 (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经典例题】 【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 图1 图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但由于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变法处于被批评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目录 1变法背景1.1 三大矛盾1.2 三冗危机1.3 两积问题 2变法前奏3变法举措3.1 机构改革3.2 税赋改革3.3 兴修水利3.4 军队改革3.5 科举改革4变法影响 1变法背景 三大矛盾 王安石变法[1]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 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积弱,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2变法前奏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历史作用》教学教案

《王安石变法历史作用》教学教案Teaching plan of the historical role of Wang Anshi's reform

《王安石变法历史作用》教学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 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 (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三、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五、教具准备《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导入] 欣赏诗词,感受历史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变法前景象麦行千里不见土,没云皆种黍。变法后的农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王安石《收盐》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王安石讲述: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 (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 (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 (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启发式教学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A.宋太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A.宰相B.参知政事C.枢密使D.地方官 4.保甲法的特点是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 5.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A.枢密院B.军器监C.参知政事D.兵部 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A.明经B.明法C.诗赋D.进士强化提高 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

僚斗争的力量 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课外延伸 11.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回答改革具有哪些基本的本质作用。(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单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3)纵观历代改革者,你最喜欢哪位改革家?并 13.(2005广东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21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4王安石变法含解析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四) 王安石变法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9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判断可知,其所评论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田均税法推行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可概括出北宋正处于租佃经济兴起的时期。第二小问注意在“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观察,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巩固封建统治,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其效果也十分显著。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根本因素是王安石改革没有也不可能触及封建制度本身,也就无法解决社会矛盾。 [答案] (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2)表现:中古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光曰:“……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宋史》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7分)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三不足”原则 【摘要】春秋末年,孔夫子给奴隶制唱挽歌时提出了著名的“三畏说”,即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否则即为“小人”。一千五百年后,熙宁变法的总导演王安石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说”,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在“评法批儒”时代,“三不足”成为王安石作为法家代表的勋章,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在变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王安石运用“三不足”之说猛烈攻击北宋的官绅豪强大地主阶级及其所奉行的传统政策,从而推动了变法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革新“三不足”原则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改革变法活动中,王安石变法因其规模大,时间长,史料丰富,影响深远,毁誉不一,历来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建国后,新中国史学界的基本观点,主张王安石变法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了大地主的兼并行动,对广大农民实行让步政策,是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及其评价的问题,史学界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争论,迄今未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对于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历史学家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对变法本身的价值也是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主要就是对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做具体的阐述,略述其在变法革新过程中的进步作用。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由此开始了变法革新之路,而关于“三不足”之说也正是由此开始流传的,想必正是王安石本人在这时对“三不足”精神特别强调,这表明他在从事“造端宏大”的变法革新之前,就开始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了[1]。王安石清醒地认识到要变法革新,即是要改变自宋建立以来所奉行的一些政策法令,必然要损害到官绅豪强特权阶层的既得权益,因而必定要得到他们的拼死反对[2]。为此,于熙宁二年的春天,王安石对宋神宗说:“陛下方以道胜流俗,与战无异。今稍自却,即坐为流俗所胜矣。[3]”这几句话,虽是劝说宋神宗的,却表明了王安石勇敢直前,敢于斗争的态度与信念,而“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原则,就是王安石为迎接这场战斗而提出的,用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战斗原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这三个原则对扫除思想障碍,打退守旧派人物的进攻起了很大的作用[4]。 关于“天变不足畏” 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思想是继承战国时期的进步思想家荀况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加以强调之,而这并非是出于一时之激,早在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母丧返回江宁,服除之后,他就撰写了一篇“天变不足畏”《〈洪范〉传》,驳斥了汉儒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doc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案 一、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2)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4)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以学生阅读为主。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五、教具准备《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导入]欣赏诗词,感受历史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变法前景象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变法后的农民生活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王安石《收盐》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浪淘沙》王安石讲述: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

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2.巩固基础,突破重点积贫局面的改变富国之法的措施作用和成效局限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免役法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弱局面的改善强兵之法的措施作用和主要成效保甲法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时训练12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选择题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 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项。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免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答案:C 3.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解析:从图片的内容看,提到了农民利息高低的问题,所以根据此意可得出是基于对农民剥削太重的争论。答案:B 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B 5.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高二历史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双基梳理】 ●王安石改革(1069年,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背景:①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②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④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主要内容:①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②强兵之法:保甲法;设军监器;保马法;将兵法;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惟才是用。 5、评价: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失败的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宋神宗动摇,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④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⑤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7、经验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

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 8、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①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③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④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⑤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9、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1)考试内容:①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②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择优录取。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

王安石变法背景导学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表现,分析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 理解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自主学习准确说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北宋中期形成 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从而认识到改革迫在眉睫; 3、复述庆历新政的内容,总结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并比较其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加深对 改革背景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学习方法】 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导学】 A级(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激化 激化的原因:、、、 激化的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2)民族矛盾激化(见教材资料回放) 原因:;表现:; 【思考探究】 B级1、以往的农民的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两汉、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时,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 【知识导学】 A级(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集中军权:①杯酒释兵权; ②枢密院有,统兵将领有无,互相牵制; ③实行更戍法; 集中行政权: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分行政权、枢密院分军事权、三司分财权)(2)、负面影响 ①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局面; ②,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局面。 【思考探究】 B级 1、分析三冗产生的原因 冗官原因: 影响: 冗兵原因: 影响: 冗费原因: 影响: C级 2、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有何利弊? 利 弊 【知识导学】 A级(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043年) 背景:;目的:; 措施:规定定期考核业绩;严格制度;改革;慎选地方官吏;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中心措施:;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思考探究】 B级 1、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 C级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问:范仲淹“忧”什么?与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本课小结】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当堂检测】 (A级)一、单项选择题 1.北宋“杯酒释兵权”的皇帝是 A.宋太祖B.宋太宗 C.宋仁宗D.宋神宗 2.北宋中期以后,土地大量兼并的最直接影响是 A.农民反抗斗争不断B.大地主、大官僚的出现

王安石变法教案

王安石变法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说出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 (2)识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3)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获取整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3)通过研读史料,学会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改革者不屈不挠的精神。 (2)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难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正确评价变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这段材料? 学生:在“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教师:哪三不足?大家能说一下吗? 学生略做思考。 教师:同学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教师:“三不足”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思想史上一笔具有永恒光辉和现实意义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近千年前的北宋 重温王安石是如何以三不足精神为指导进行变法的。首先大家看屏幕,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看屏幕。 (二)预习诊断 教师:同学们根据导学案已经对本单元和必修中的相关内容做了预习,下面我要检测一下预习效果。请同学思考屏幕上这道题。同桌间可以交换一下意见。 【模块链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哪些 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你的预习成果? 学生甲回答:措施(1)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学生乙回答影响(1)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学生丙回答联系: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积贫积弱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这迫使北宋中期的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改革,以维护封建统治。

专题质量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质量检测(四)王安石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论证

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目标导航] 1.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重点)2.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重点)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难点) 一、变法的命运 1.斗争 (1)守旧派的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 (2)王安石的坚持: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动摇: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 2.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最终废除新法。 [思维点拨]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还与王安石因用人不当而使新法危害百姓,过多利用国家行政权力聚敛财富等因素有关。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1.总体表现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2.具体表现 措施成效 农田水利法保证了农业灌溉和防洪防灾,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靠山林荒地为生的民户得到了实惠 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易错提醒] 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善,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历史认识]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1.总体表现 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具体表现 措施成效 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军器监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提高 保马法使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史论要旨] 1.王安石变法的实质是对封建社会财富分配方案的调整,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效,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3.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而失败。[知识图示]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讲义:专题四 二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答案

二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的原因。 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军事措施及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3.分析王安石变法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做出的改革尝试,认识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 一、富国 1.均输法 (1)内容:规定征购督运各地供应京城物资的发运使,必须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2)作用: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市易法 (1)内容:在开封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 (2)作用: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 (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 (2)作用: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 4.募役(免役)法 (1)内容: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 (2)作用: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扩大了生产。 5.农田水利法 (1)内容: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2)作用:使各地的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 6.方田均税法 (1)内容: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交纳赋税的依据。 (2)作用:官僚和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税收,纳税土地增多,政府收入增加。

二、强兵 1.将兵法 (1)内容: ①精简裁并禁军,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以提高军队的素质。 ②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 (2)作用: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保甲法 (1)内容: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夜间则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2)作用:国家养兵费用日渐减少,北宋王朝的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3.保马法 (1)内容:由民户代养官马,同时规定了许多优惠的政策。 (2)作用: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降低了马匹死亡率。 4.军器监 (1)内容:在开封设军器监,管理武器的制造。 (2)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增加。 三、育才 1.内容 (1)科举改革: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 (2)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2.作用 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四、短暂的变法 1.根本目的 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2.积贫局面的改变 (1)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 (2)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3)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 (4)免役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扩大。 (5)农田水利法: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3.积弱局面的改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资料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预习导引 知识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沦为佃农的自耕农生活十分困苦。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

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深度认识]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知识点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 (1)原因 ①集中军权:设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经常换防各地驻军,实行更戌法。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 ②集中行政权和财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表现: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求苟安,形成“积弱”局面。 2.积贫 (1)原因 ①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猛增。 ②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③冗费:军费猛增,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 (2)表现 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积贫”局面。 [图解历史]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知识点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比较严重。 (2)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

2.推行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 3.内容 (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 (2)淘汰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3)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4)慎选地方官吏;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4.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 主题一北宋的积贫积弱 【史料探究】 史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史料二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史料三臣伏见天下官吏,员数极多……致使年老病患者,或懦弱不材者,或贪残害物者,此等之人布在州县,并无黜陟。因循积弊,冗滥者多,使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八九。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九十七思考 (1)据史料一,指出北宋政府存在着什么严峻的社会问题。材料一中的“一冗”在材料二中是如何表述的?

高二历史选修1 王安石变法.doc

高二历史选修1 王安石变法 【课标及教学要求】 【知识结构】 一、背景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 2.民族对立严重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阶级矛盾突出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2.积贫: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 民)(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 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三)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主持:范仲淹、富弼 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 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 结果:失败。原因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2、有人诬蔑

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 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四)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1068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 二、时间: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三、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王安石变法阅读答案

篇一:王安石变法阅读答案 王安石变法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①不可任耶?经术②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为参知政事③,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④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以急也。〔注〕①文学:泛指哲学、历史、文学等知识。②经术:儒家经典。③参知政事:官名,相当于副宰相。 (1) (1)帝欲用安石() (2)可汗问所欲() (3)帝不以为然() (4)然往来视之,我无异能者也() (5)安石好学而泥古() (6)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 ________ 答案:2.ad;解析:(1) (1)要,打算。(2)想要得到。(3)是的,对的。(4)然而。(5)拘泥于古代的做法。(3) (4)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5)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甲]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功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 .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虽然卡拉玛以她22岁的年华.已过了17年的舞台生活,12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4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选自)[乙] 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