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武入道 善言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

以武入道 善言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

真正懂文的人,一定是懂武的。否则就是虚文腐儒,并非真文。

真正的道家思维,是奇妙的二元和三元思维方式。如果在思想和行为上你比普通一元思维的人多两个维度,可以想知你思考问题和做事情是何等的游刃有余,你的自由度也显然大大的提高了。

有个文化人说“道教 和 道家 的关系,就如同 热狗 和 狗的关系一样,本质上是差别很大的”。

日本一个小小的国家,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土,却成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绝非“运气”所致,而是他们深深地懂得把“文化”和现实很好的结合起来。





武当内家拳精要一:以武入道 善言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 (2010-05-23 10:14:09)转载▼


武当内家拳精要一:以文载道,以武体道!善言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
张清一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文与武是合一的。
题目中“文事武备”这句话,就是说:真正懂文的人,一定是懂武的。否则就是虚文腐儒,并非真文。
道家的思想是精妙高深的,真正的“道”是人生和社会的指南。真正的道家思维,是奇妙的二元和三元思维方式。如果在思想和行为上你比普通一元思维的人多两个维度,可以想知你思考问题和做事情是何等的游刃有余,你的自由度也显然大大的提高了。
所以,想学“道”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学成的却很少。为了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学道的人,就要练武。这是千年来道家文化传习的传统----“以武入道”,用武术来作为入道的敲门砖和试金石。显然,如果不肯练的人,学不会的人,就肯定学不会高深的道学思维了。也有其他“入道”的方式,比如以书法入道,以绘画入道,以行为入道,甚至以睡眠入道等等方式。不过我发现学武是最简单,最快速,也是最不容易走偏的入道方式。

一:道家的源流和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之我见!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推动力(其实恐怕是七千年),其实质就是道家的力量。即使是“独尊儒术”的两千年来大一统的各王朝,面子是儒家,骨子里依然是“道”。只不过统治者很虚伪地把它掩饰起来,怕追求智慧的“道”,影响自己愚民统治的稳定,就搞“外儒内道”的一套。高人们自己偷偷用道家的东西,也故意披上“儒家”的皮相。甚至于更过分的是宋明以后,还把“佛道”两家攻击为“异端邪说”来迷惑大众。历代的统治者表面上推儒家,实际上自己的领导层却在学习道家。因为要真正解决复杂的人生和社会问题,非要道家不可,统治者完全理解并支持这一点。清朝的康熙帝还亲自写【道德经解读】,但是只限

于中央级大臣传看,算是“中央级秘密文件”,一般人得不到。老百姓乖乖地读四书五经就行了。某些高人对【道德经】的解读,还故意把它弄得晦涩难懂,让普通百姓更加不知所云。却不知道【道德经】却是一本连儿童都看得懂的书,而且这种智慧可以陪他一直到晚年。
其实,道家的思想本来是很符合统治者的理想的,本质上是很“和谐稳定”的。反而是儒家的思维,却埋下了积弱的基因,这在周朝姜太公和周公的对话中,就已经看出儒家的先驱思想的流弊所在了。但是为什么本质上和谐稳定的道家思想,不为历代的统治者看中作为国家思想行为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道家思维非常尊重人的平等,不认为“天子”就比普通人“贵重”,所以反对等级次序,自然不会为统治者青睐。另外道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无恒”,认为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这对于想要让自己的地位“天长地久”如同日月不变一样的统治者来说,这很难以接受,尽管内心他们也知道事实就是如此。他们更喜欢“不变”。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道家思想特别强调智慧和对事实本质的认知和追求。历史上的统治者并不希望百姓都掌握这种高度的智慧,他们更喜欢百姓们不动脑子地相信他们说的一切都是“金口玉言”。但也不能让这种尊重事实的智慧绝了种,否则官员们也知道该怎样统治国民了。所以一直以来道家智慧都属于“限制性使用”的局面。这种统治者心里的小九九格局太小,对民族的发展反而很不利。实际上,真正胸怀大一点的汉唐,对于各种自家的文化和各种外来文化都很接纳,反而是很成功的时代。“因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正应了【老子】的话。
明清以后,真正的道学和佛学都很衰落。佛学上,已经没有大唐的“国师”一级人物了,当时的皇帝以及地方官员,太守,高官,文士,都与高僧高道有密切的联系和交流。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很重要,也补救了汉朝后期“独尊儒术”的弊端。可是宋的“理学”,却把这个良好和开放的文化传统破坏了。由于唐宋以来,儒学的价值已经受到了质疑,很多儒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拙劣表现,让很多人对儒学产生了怀疑和不屑。于是就有一批人就试图来“振兴儒学”,这种背景下催生了“理学”。
宋明理学最虚伪的地方,就是明明引入了佛道的修心方式进入儒学,试图通过引进先进文化来“振兴儒学道统”,可是,他们又在公开场合不遗余力地攻击佛道两家,斥为“异端”。自己以“正统”自居,朱熹还编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谎言,暗示自己是“儒家道统

”的接班人。
更不幸的是:后来的统治者把他们的四不像怪学问,列为“国学”,这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积弱的开端。怪不得宋明之后的学问和社会,都透着一股浓浓的酸腐虚伪之气,来历就不正。这股酸腐之气,一直对现在中国影响流毒极大,它严重地压制了真正追求真实,真理和智慧的道学,从而让国家民族遭遇重重的灾难和不幸。所谓的民族“积弱日久”,根源就在文化根子搞错了。相反,吸收唐文化和道家思想的日本,以及模仿日本的韩国(也是道文化的尊从者),却有极为灵活的现代化适应力。他们对于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是不屑一顾的,证明别人的眼光的确不凡,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
中国历史上,只要是真正用了道家的思想,国家就昌明,出现所谓的“盛世”和“中兴”,只要是忘记了道家的原则,国家民族就衰落和灭亡。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历史就不断用自己的血泪和痛苦来说明这一点。只要是深懂中国历史的人都了解这些,虽然我们的历史书不是这样写的。
西方学者李约瑟就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是一颗烂掉了根的大树。这些外国人比中国的“专家学者”更深入,更清晰地看到了中华民族运行的文化基础是什么。但是直到现在,真正懂得这句话的中国人还很稀少,甚至他们不知道李约瑟为何这样说。这个骨子里100%白种人的外国学者,把自己的姓改为“李”,就是表达自己对【老子】的尊重和敬意。
即使西方的文化界人士已经基本认同道家,美国还把【老子】评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道德经】发行量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圣经的第二大出版物的情况下;甚至于神秘的麦田圈中,也大量出现各种太极图案的情况下,中国上上下下的国民们,却依然无视道家的存在和价值。居然还是奉儒家为正宗,以为孔子代表的儒家,才是“走向世界的中国核心文化元素”,可笑地到处推广“孔子学院”,实在是太不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财富了,也不了解外国人到底喜欢什么。我们把外国人认为是“中国人特有的伦理道德规则,并不适合于西方”的儒家思想,作为国学正统向西方推广,难道会得到真正的认同吗?只能骗别人来学学中文而已。在中国,老子和道家往往遭到人们的嘲笑和不屑,认为他“无为而治”高深思想是一种可笑的“消极”思想。看来我们的确够格称为“不肖”子孙,对祖宗的宝贝毫不在意!
其实,孔子本人也是学道的。先秦的学问并没有分出“儒家”这一支派。孔子最尊从和想要效仿的周朝,本质上是道家人物和道家思想主持的政治管理模式,其800年的稳定发展的历史,后世

无有能够超越的。因为它们的社会管理模式来自于道家,保证了其长治久安的稳定和繁荣。各位从历史书上能够看到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一些记录来看,明显可以发现周代道家思想的重大影响痕迹。【论语】和【庄子】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记录的不知名的道家人物高深不凡的言行表现。西周末年的【老子】,仅仅是周代道家思想的一个集大成者,而绝非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把老子当成道家文化和思想创始人的说法,只是教徒的妄语,绝非历史的真相。有个文化人说“道教 和 道家 的关系,就如同 热狗 和 狗的关系一样,本质上是差别很大的”。
而且,即使是周代列国后来的变乱,也早在周朝的创始人周公和姜太公哪里依据“天道损益”的原则判断出来趋势。周公根据太公对于他的封地齐国的管理模式和自己儿子对于周公的封国--鲁国的管理模式比较后,得出结论:后世其北面事齐乎。早在几百年前就判定了后世两国的基本走向,依据的就是道家见微知著的原则。(“周公问太公何以治齐,曰:尊贤而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弑之臣。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曰:尊贤而尚亲.太公曰.后寝弱矣.)。后来,基础实力强大的齐国果然被能干的权臣所篡夺。鲁国的后世,果然庸碌无为,屈服于强大的齐国。
您可能说这两人都是不世的奇才,为何不提前安排,救弊补偏?其实是无法可救。道家说“一动分阴阳”,他们当年治理国家的方法,一定要有所取舍,这“一动”就分了阴阳,各有利弊。后世越顺着走,就越偏于阴阳的两极。齐国事功,偏阳,结果必然会强大,但是也会带来“争夺”的隐患。鲁国尚礼,偏于阴,后世必然带来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的心态。齐鲁刚好走了阴阳的两面,各有利弊。这也是我们现在做人做事做企业的一个很好的参考示范案例。
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周代的领导者的确有很高深的道家修为,眼光极其长远。其实,仅仅从姜太公九十多岁还能够精力充沛地来主持政务和军事,就知道其“道行”有多深了。
现在的“儒家”,是汉武帝开端的“独尊之术”。借孔子之名,把孔子和儒家学派思想中对于大一统王朝的愚民政治有利的部分通过夸大和篡改,已经不是孔子,子思,荀子等原始的儒家代表人物追求真理,敢于承担的“儒道不分家”时代的真儒家,真学问,真精神了。学者不可不知,不要用宋明理学对于儒家的解释,来代替真正的儒家学问。

用“阴阳变转”的道家思想看中国历史的变迁
周代的创始人们,用道家的思想为根基,创立了历史记录上的中国

第一个全盛的时期,这就是孔子念念不忘的“回到周代”的政治理想局面。这个局面一直持续了八百年。后来由于人心的贪婪的堕落,各种变乱产生,这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后统一于“秦”,这给中国带来了后期更大的灾难。
简单一点说,秦以武力取天下,属于极阳,立国后也以“极阳”统治天下,号为“暴秦”,民心皆叛,一度天下无敌的大军,拥有当时全世界最为先进的武器和最训练有素的士兵,却奇怪地败在拿竹竿的农民手下。刚好验证了老子和道家“刚易折”的道理。
汉朝以三尺剑取天下,本也是“极刚极阳”,但是刘邦周围的谋士,都是道家高士,注意应用刚柔相济的道家合一思想和方法。特别在立国后以“无为”就是阴阳合一的方式治理天下,所以得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汉武帝挥霍祖宗的积累,大兴武力征讨外族的“阳亢”同时,却对内来一套“独尊儒术”的极阴文治,留下了弱症和虚症,导致后来王朝的各种乱象,很快就导致西汉的覆灭。东汉的“光武中兴”,其实已经是另一个朝代了。由于光武帝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更重视文治武功的“阴阳平衡”,所以救了汉武的偏弊,延续了汉的文明。
后来代汉而起的唐,其主要的领导人结构,是道家高士王通带出来的一帮弟子们,来做唐朝的文臣武将,当然实行的也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所以把中华民族推向高峰,成为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一个遥远而辉煌的记忆。
五代之乱以后,宋太祖取天下基本上没费什么劲。他本人是武将,但是文化涵养并不低,史书记载宋太祖太宗两兄弟都很喜欢读书,并不是想象中刘邦式的“武将”。他们均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本身也是道家人物。所以统治方式比较平衡。由于吸取唐的藩镇坐大的教训,宋代偏重提倡阴气的“文”和抑制阳气的“武”,后来又推崇程朱理学这种阴样怪气的“文治”,结果宋朝是典型的“极阴治国”。它可以获得稳定的社会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但是会造成民风的萎靡不振,民众精神气质的退化。当这种侈靡的风气达到顶峰的时候,就是毁灭的开始了,这是历史的循环,天道的必然。宋朝民气“极阴”的结果,就是毁于“极阳”的元朝。这些连马都骑不动的娇贵宋人,在后来的变乱中被称为“南羊”,与四只脚的“北羊”一起成为当时的食物和宰杀的对象,下场极为凄惨。
元朝由于“极阳”“穷武”,是宋的相克之物,但也不是阴阳平衡的朝代,也违了“合一之道”,注定是“飘风不终朝”的短命朝代。但是,由于成吉思汗重用道家,奉全真道为国教,

在道士们的全力斡旋帮助下,比秦的命运好一些,延续了一百多年。
明朝的建立,本来是取“阴阳合一”的含义,该朝代的创立,就是在一些道家人士的帮助下起来的。但是由于文化素质低的皇帝有些文化自卑,认“朱”为正,把朱熹的理学捧的太高,成为“国学”,结果“文治”倒是富足,但是民气与宋朝一样,偏于“阴弱”,而且是极阴。结果当然就与宋一样,毁于“阳刚十足”的异族入侵。满清的八万铁骑,轻易就征服了数亿人的“大明王朝”。(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详细记录,明朝清初的时候,餐馆里有“菜人”收购,穷人把儿女卖给菜馆。客人来后,呼声“取一蹄来”就活活砍下一只手来烹调,重复了宋末“人不如猪”的“菜人”历史。)
清代的皇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管理智慧的皇帝群了,他们以道家的学问取天下,文治武功都很平衡,轻易就化解了“反清复明”的民族情绪。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盛世。不过,这个很值得学习和研究的朝代,依然毁于“阴盛阳衰”的历史命运。虽然竭力提倡汉文化,却让科举考试等延续宋明“四书五经”的愚民文化传统,民气依然衰弊,阴气十足。特别是雍正时期,下达了“禁武令”,禁止民间练武的传统,更是让民族阴气沉沉的。
但是统治者却不傻,对下,对汉人,是一套“阴人”的哲学,对内,对王子的教育,却是“阳刚”的教育。大家看看康熙的【庭训格言】就知道了,特别重视行为和体育的教育。因此清朝在思想上行为上一直重视阴阳合一,延续了王朝的气数。但是最终依然毁于“阴人”慈禧,帝王的阳气和积极努力,不足抵抗大众“阴气”的集体意识,出现“女主”当政败国,实乃历史的宿命。
清末衰朽不堪的帝国,命运上依然毁于“阳刚”的异族。这一回,是毁于“西风东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实际上会毁于日本民族。这个吸收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同时与西方现代化接轨的国家,本来很可能成为大清王国的“继任人”,入主中原,再次重演宋明的“阴阳之变”。幸亏天不灭汉,否则今天的历史,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如果日本代清成功的话,可能是历史上改朝换代成本最低的一次--死的人最少。这是福,是祸?现在还说不清楚。(这里仅仅以文化的观点来谈历史,请读者不要对号入座)
毛泽东的天下,开端是极阳的,学的是秦。这一点毛本人并不讳言。他一直要给秦始皇“翻案”,作正面的评价。毛时代的民气也是极阳的,一反民国和清朝的极阴民气。我们这一代,都在崇武的文化背景中长大,小时候就喜欢舞刀弄棒的,军

装是当时社会最时尚的颜色。在学校的时候还学习“备战备荒”。但是这种缺乏文化底气的“极阳”,造成了各种动乱和“运动不断”的局面,前三十年可以说险象环生,几乎玩不下去了。
79年邓小平的改革,走向了另一极。虽然弥补了毛时代“文”的缺乏,带来了现在物质极度丰富的兴旺局面。现在各行业主事的人(五十左右及以上的)基本上个性上阴阳还比较平衡,还是可以做事的。但是最近这三十年的生活背景都是“极阴”的,我们的教育系统也是“极阴”的,现在的生活方式和人群,也是“极阴”的,我们的下一代当然也是“极阴”的,大家早已发现了现在社会的“阴盛阳衰”事实和现象。现在生活上的侈靡风气,已经达到了几千年历史上想象不到的境界。各种怪事无穷,也是历史记录上从来见不到的稀奇古怪事情,大家看看新闻就知道了。
我只是担忧:这种偏阴的局面,极侈靡和放纵物欲的“文化”,如果遭遇“极阳”的冲击,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水与火的洗礼,当然是“精彩”的,但恐怕不会是“愉快”的。
这里本来是讲武术,却先讲了一些文化和历史。用道家阴阳的变化来理解中国文化的变迁。其实,这是为了让大家能够了解中国文化的源流根子到底是什么,不是大家从教材书上看来这样浅薄的结论。(以上历史观是我一家之言,是我不学无术的表现,绝非“真理”,对此有意见的诸君不必在意,就当是笑话听听好了)
同时,需要理解的是:民族的盛衰,取决于民族整体的阴阳调和情况。而民族整体的阴阳调和,取决于每个个体的阴阳调和情况。道家的修炼,就是对于自身的阴阳调和的过程,合一的过程。道家的武术,就是在“阴”的文治和稳定为主的教育中,填补进“阳”的活力和进取精神。这样才能在阴阳两面,文武协调方面做到平衡发展,避免“偏重之弊”。

二:学文者,以武为基。太极拳法为入道之基!
那么,要学道,要真正了解道家文化,有一个东西就绕不过去:武。这里的武也不是简单的武术,而是武道。这种东西,在现代中国好像也失传了。目前中国武道的文化根子留存在日本。
道家学问当中,“武”的地位很重要,但是不会多提,因为它是学道的基础。我们平时看不到它,就像是一个漂亮的房子,我们看不到它的地基,只能看到它的外表。但是所有的建筑,最重要的显然是“基础”。
道家一向说:“以武入道”。道家人物用武道的修炼,来完成入道,理解道,悟道的契机。基本上可以说:如果不懂“武”的真谛,不会把“道”修之于身,在日常生活实践中

体现出来,而自称是“道学高人”的“专家”,基本上你可以把他看做只是一个学术骗子,不是道家的“真行货”。这个标准,是老子定的,就做“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道”的修行水平,必须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才是真的,不是“说出来”的。佛家讥笑一些只会说,不会做的和尚叫做“口头禅”,“讲论僧”。道家这种人应该就是“口头道”了,所谓的“道貌岸然”,光说不做,专门唬人的。可目前这种人太多了,真懂得“道”的没几个。
当然,你也不能看一个人有武功,就以为他就是“道人”了。真正的“道人”---真懂得道的人,一定是文武兼备的。不是两者都懂一点而已,而是文武两者都很精通,基本上都可以达到普通人所不能及的境界。学文可写出漂亮的文章,学武也绝非一班庸碌练武之人能比,这才是真正的“道人”。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道家的学问,核心是“阴阳互动互恋互补”,文武就是一阴一阳。修文者必以武备,学武者必以文补。两者缺一不可。
孔子也深通此理,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史”的含义就是虚浮不实,华而不实之意。光会读书的话,基本上就是个呆子了,不可能当真正的“君子”。这是说要身体的“质”和“文”要协调发展,阴阳互补。可后世却把读书人书呆子的傻样叫做“文质彬彬”,早已失了本义。这种人只能说叫做“文史彬彬”,是个没用的呆子。
今日学堂的所有老师拳都要练武学武。虽然这些老师没有一个是学体育的,都是“正宗文人”。当年学堂收弟子做师资储备培训的时候,有些武大的学生说:只想学习学堂的传统文化和学问,但是不愿意学武术。认为舞拳弄腿的“不雅观”,而且“很累很辛苦”。觉得学习高雅的“文化”才是“正途”。这差不多就是说:我只想要你们盖得很漂亮的二楼三楼,一楼也马虎相用用,地基我就不要了。
我只能对这些“文史彬彬”的“现代君子”们无语以对。
古代的道家人物,都是文武兼备的。只是他们谈文不谈武,因为老子说过了“兵者,凶器也,故有道者不处”,不是不懂,不学,而是不依赖,不显耀。道家人身体很好,但是不会到处去参加健身比赛。老子本人显然是内家武功高手,懂行的人从五千言里自然看得出来这点。庄子也是武功高手,外篇的【说剑】一文,对于剑道和武道的原则说得非常到位。内篇中“至人之息以踵”,是内家武术练到高深之处才会懂得的境界。范蠡倡导的越女剑,大败吴国的高手,显见这位范大夫也是很懂武的人。越女剑的剑法原则,很像是

现在武当内家拳的武学原则。可大陆的【中国武术史】,居然把内家拳的历史写成了明代河南陈家沟某人告老还乡,灵机一动的偶然产物,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利令智昏之语;按老祖宗的说法,这是犯了“欺师灭祖”的大罪。甚至于仅仅是把内家拳说成是“宋时的张三丰所创”,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种拳不可能是“某人所创”,只是某人所传播。就像是道家思想也绝非是【老子】所创,他只是“代言人”而已。
不仅道家人物尚武,甚至儒家的祖师---孔子本人也是武林高手,力量超大,知道些传统文化知识的人都了解这点。不过可能孔子学的是“外家拳”,不是老子传的内家拳。所以他活得并不长,“七十而不惑”后,人生刚明白了三年就死了,真是可惜。不像姜太公九十多岁,还非常健康,还可以出山奠定周的基业。
中国人文精神的尚武传统,其实直到唐代依然如此。如李白等文人名士,都是佩剑而游的。颜真卿也并不是“书法家”,他也尚武,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他是唯一守住了自己城市的太守,让敌手都很意外。辛弃疾恐怕也不是“宋代文协委员”这么简单,“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气,现在的文人们几人能懂?我看现代文人们基本上只会“醉里卡拉Ok”吧?
宋以后的文人们,就明显开始“酸”起来了。明清以后,特别是清雍正时期“禁武令”下达后,这种传统文化中“文武合一”的宗风不再,文人的虚浮之气,达到了五千年来的最高峰,实在是可叹之至。
有幸的是:邻国日本至唐以来,一直到现在,把这种中国文化的优秀一面传统精神一直很好的维护起来。他们得到的好处,我们看得实在是羡慕:在中国“城头变换大王旗”的纷乱中,无论贵族还是普通大众都在不断的灾难和王朝更替中,遭遇巨大的苦难和不幸的同时,日本却在“天皇万世一系”的口号下,得到了千年一贯的超稳定发展机会,而且整个民族一直都具有超强的竞争力,而不是国人在阴阳两极交替中神经病一样的狼奔豕突的互相杀戮。在全世界对中国“东亚病夫”的讥笑中,日本人却独树一帜,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尊重。在骨子里,就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文武合一,阴阳协调。我们国家是“文史彬彬”,积弱日久,阴气重重。这种文化可以“稳定”,但是不可能“发展”,更谈不上健康。一旦遇到变化就会乱套,所以千年来乱象丛生,苦不堪言。
我们现在也说“文以武备”,以为就是随时要准备打仗的意思。其实这是不懂“文武合一”的文化含义。请问各位:日本自明治革新以来的现代化时代,真正的“武备

”难道还需要“武士道”的刀吗?近四百年来的战争,因为火器的出现,已经宣告了冷兵器时代的终结,中国的明朝,就已经拥有成建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特别是现代原子时代和导弹时代的到来,更是让打仗的时候你连“敌人”的影子都见不到的情况下作战。
但是,为什么日本几百年来,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练武的传统呢?日本国目前到处都是各种武道馆,有各种武道项目。在我们国人把业余时间花在吃喝玩乐的时候,他们却把时间用在武道馆里认真练习各种武功和剑道,作为日本人的“娱乐项目”。而且他们不是像我们跳健身舞一样“锻炼身体”,而是冒着生命危险来练习各种传统留下来的高深武功。比如剑道高手的一项考验,就是蒙上眼睛后,用剑把周围五个人头上的苹果,嘴上的香蕉,肩上的梨子,肚子上抱的西瓜分别一刀砍断而不伤人。这种本事如何?
而且,日本常常举办各种地方的武道大赛,非常认真的参与。这些人,都不是我们国家习惯的“专业武术人士”,都是“业余爱好”者,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各个行业的。没几个人是靠练武谋生的,但是“武道”却是日本很重要的一个文化产业。欧美高层人士经常到日本修学武道,剑道等,因为他们的武道与文化是密切结合的。我们国家的武馆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武不能御敌,文不能载道。仅仅像是一个江湖术士的表演馆,娱乐场所而已,跟“国家文化主流”相差甚远。日本的整体武术文化水平,远远高过我们国家。而且,他们不谈“武术”,这是很低档的东西,更不玩我们目前武术界的各种“杂技”和“体操”,以及“魔术表演”,他们玩的是“武道”,更接近原始的中国道家文化本质---以文载道,以武体道!
为什么这个民族如此“尚武”?难道在核子时代的今天,日本人还想用武士刀来“侵略中国”和世界吗?
当然不是。这仅仅是日本人自我训练和自我提高的一个手段而已。练武的目的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和个性品质。他们深深地懂得:只有“文武并进”,才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优秀的民族。日本一个小小的国家,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土,却成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绝非“运气”所致,而是他们深深地懂得把“文化”和现实很好的结合起来。日本当年也有过面对世界的大变化,考虑过是否要丢掉自己从大唐学来的中华文化精髓,全盘西化的问题。但是他们的领导者聪明地发现了两者并不矛盾,他们在坚持自己文化的同时,可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实际上,他们是这个地球上可能最成功,最能够适应变化的民族,他们学

习古代的中国,但是比中国人做得更好。他们近代学习德国,二战时却造出德国都造不来的全世界最先进的战斗机。他们现在学习美国,却在很多项目上把美国抛在后面。这跟日本人不断进取和完善自我的“武士道”精神相当有关系,西方的文化学者早就发现了这一点。
要想知道日本人是不是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民族,只要设想一下,把目前的第一名美国人放在日本岛上,他们难道会比日本人做得更好吗?让日本人迁到美洲大陆代替美国人,美国的现状又会如何?您应该不难得出结论。
各位要想了解中国道家文化的奥妙和高深,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日本,韩国就是例子。难道您现在还敢说道家“消极无为”吗?
关于日本如何在适应现代化的同时保留传统的选择,各位可以看看【最后的武士】电影。与中国光绪时期变法几乎同步开始的维新变法,日本成功了,在中国却失败了。很多人总结是慈禧的过失,我却认为是阴气过甚的中国必然的选择结果。我们的历史上并不缺乏英明的人士,但是却缺乏民众的基础。历史上,日本始终是一个进取的民族,始终注意学习先进的文化,又保留自己的特色。而大清晚期,基本上是一个喜欢抱残守缺,又自以为是,死板顽固的阿Q民族,结局基本是注定的。
其实,道家还可以做的更好。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非恒”就是道家的核心思想,道家本来就是了解变化和适应变化,甚至是创造变化的高手。这里就不谈了,大家看【老子】去。

道家修炼的“以武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它有六个方面的用意。
第一层次的含义:人类精神体的提高,依赖于身体。如果身体不好,大脑就不会好。大脑不好,所谓的学问文化,都是虚的。就相当于要运行一个最先进的软件,自己的电脑硬件也一定要升级一样。而要练好身体,练武是最好的方法。比其他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更合适有效。
第二:身体不仅仅是肉体,而是精气神的合一,只有内家武术才是练气,炼神的最好手段。其他的运动大多数是练肌肉,对于“入道”没有太多帮助。
第三:道家的阴阳合一,是非常难以理解的概念,无法用语言来解释。而在道家武术当中,处处体现“阴阳合一”的道理。通过练武,悟出这个道理后,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并用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第四:道家的“无为”更是人们无法理解,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概念,更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但是,一旦体会到内家武术的“无招”的境界和厉害,而且能够用“无招胜有招”时,就可以进一步体会“无为无不为”的高级人

生和社会道理。
第五:用武术的方式来体会和学习“道”的存在,是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其他方式见效很慢,而且还会导致不良的影响。用社会历练的方式,具体做事的方式,本来也可以“悟道”,可以“体道”的,但是收效极慢,而且很容易做不好就带来无法承担的后果。学武就不会这样,最多打趴下,但很容重新爬起来。而且可以反复体验。
第六:道就是真,道就是去掉虚妄不实的一切,去除多余的东西,去掉自以为是的东西。用武术的方式来“体道”,就是最玩不了假的。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功夫好不好,不用交手,只看一举手,一抬足,谁都骗不了。如果还想自己骗自己,硬是不服气,就找个人打一打,试一试,输了总没话可说吧?这对于“人”来说的,特别重要。
人是最喜欢自己骗自己的,特别是文人,总觉得自己最了不起,永远是“别人”不理解自己。因此玩文的人往往是最虚的,最不可靠的,最自我膨胀的。只有去练“武无第二”的武,这种人才能有一点自知之明。


所以,道家人士的修炼,武术是其中的基本功。练不好道家武术的人,基本上与真正的“道”无缘。----连这种最简单的修道入门功夫都学不会,还想体验更高深的“人生社会之道”?我看就难了。佛家其实也一样,叫做“以武入禅”。
所以,作为一个检验的标尺,学不会武功的人,就别学道家的学问了,显然是学不会的。还不如去学儒家的东西,当儒生去。但就别谈什么“修行大道”的理想了。不可能懂更深入的道家学问,就了解些基本原则就行了。
这种人如果想要显得智慧一些,想在实际生活中少吃一点亏,就需要学会一个基本的行事原则:相信道家的高深,相信老祖宗的教诲,但别去评判道家,别自以为是,对自家无法理解的道家学问指指画画,大放厥词。只需按照道家的基本原则去做,这就行了!

相关文档